内毒素外毒素区别word精品
菌苗、疫苗、类毒素和抗毒素各有何区别.doc
菌苗、疫苗、外毒素、类毒素、内毒素、抗毒素、凝集素、干扰素各有何区别?菌苗是人类为了预防疾病用某种疾病的致病细菌,经过灭活或减毒处理后制成的能够预防这种疾病的细菌制剂,如百日咳菌苗、流脑菌苗等。
根据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减毒活菌苗、死菌苗、纯化菌苗和亚单位菌苗等。
疫苗是人类为了预防疾病,用某种疾病的病毒或立克次体等经过培养,减毒或灭活等方式处理后制成的能够针对这种疾病起到预防作用的生物制剂。
疫苗也分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纯化疫苗、血源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等。
如乙型肝炎疫苗、狂犬病疫苗等。
类毒素是人类了预防疾病,用某种疾病的致病菌所产生的毒素经解毒、加工精制而成的制剂。
如破伤风类毒素、白喉类毒素等.菌苗、疫苗和类毒素这三种都是免疫抗毒,都可以预防某种疾病用,国际上把这三种制剂统称为疫苗。
外毒素:是活细菌在代谢过程中合成,并扩散到环境中,对机体有毒害作用的蛋白质类物质,不稳定,60℃以上能迅速被破坏,毒性和抗原性强。
类毒素:是用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加入0.30.4%的甲醛处理,变为无毒性、但仍有免疫性的制剂,如破伤风和白喉类毒素等。
接种后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从而起到预防作用。
抗毒素是用某些疾病的致病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类毒素及毒素等免疫抗原注射到人体或动物体内,使人体或动物体内产生针对这些疾病的免疫血清,经分离、加工精制而成的制剂,如破伤风抗毒素、抗狂犬病血清等。
是一种机体经感染而产生的能中和相应外毒素毒害作用的抗体。
抗毒素注入机体后,能对相应的外毒素产生免疫,这种免疫是被动获得的,免疫力产生快,消失也快,故抗毒素一般不适于作预防用,而用于对已发病患者的治疗。
凝集素:是一类能够识别特异性糖,并与之非共价结合的蛋白或糖蛋白。
凝集素实质上也是抗体,它能使细菌发生特异性凝集,在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干扰素:是病毒入侵机体后效应T细胞产生的一种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淋巴因子,其化学本质是低分子糖蛋白。
细菌的毒名词解释
细菌的毒名词解释细菌,作为一种微生物,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中,既有益又有害。
许多人可能会熟知一些细菌引发的疾病,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等。
而在这些疾病中常涉及到一些毒名词,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细菌的毒名词解释。
1. 毒素毒素是指由细菌分泌的一类有毒物质,它们可以对人体组织和器官产生损害,引起细菌性感染。
毒素通常分为内毒素和外毒素两类。
内毒素,又称内毒素原,是存在于细菌的细胞壁里的毒素。
当细菌死亡或破裂时,内毒素会释放出来,进入宿主体内,引起毒素性休克、发热和器官功能障碍等症状。
外毒素,也称外毒素原,是指存在于细菌细胞外的毒素。
外毒素可以分为内源性毒素和外源性毒素。
内源性毒素由细菌自身产生,而外源性毒素是由其他菌株或其他微生物生成的毒素,如链球菌产生的溶血素。
2. 毒力毒力是指细菌引起疾病的能力。
不同细菌的毒力差异很大,有些细菌很强毒,即使摄入少量也能引起严重的疾病,而有些细菌则相对较弱毒,必须摄入大量才能引起疾病。
毒力的评估通常通过LD50(Lethal Dose 50)来衡量。
LD50是指摄入一定量细菌后能导致50%试验动物死亡的剂量。
以大肠杆菌为例,其LD50值较高,意味着人体在摄入少量大肠杆菌后通常不会感染严重疾病。
3. 菌素菌素是一类由细菌产生的抗生素,具有抗菌作用。
常见的菌素包括青霉素、红霉素、链霉素等。
这些菌素可以通过干扰细菌的细胞壁合成、蛋白质合成等机制杀死或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菌素的发现对抗细菌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然而,由于细菌对菌素产生抗药性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导致一些细菌株对常规菌素失去了敏感性,这也是近年来抗菌药物在临床使用中的挑战。
4. 菌毒细菌毒性亦称为菌毒,是指细菌引起的疾病的毒性表现。
菌毒程度的严重与细菌株的种类、毒力以及感染途径有关。
在感染过程中,细菌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如空气传播、食物污染、皮肤伤口等。
不同的感染途径可能会导致不同的临床症状和疾病。
细菌感染通常会引起一系列症状,如发热、头痛、呕吐、腹泻等。
外毒素与内毒素
外毒素和内毒素外毒素和内毒素是细茵产生的两大类毒素物质。
外毒素是病原菌在代谢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物质。
产生外毒素的细菌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阳性细菌,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少数革兰氏阴性菌如霍乱弧菌和产毒性大肠杆菌等也能产生外毒素。
我们把产生外毒素的细菌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经过滤除培养液中的细菌,即可得到外毒素。
外毒素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毒性极不稳定,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容易受到破坏。
用3%~4%的甲醛溶液处理,其毒性完全消失。
外毒素的抗原性较强,能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的毒性很强,例如纯化的肉毒杆菌外毒素,1毫克可以杀死2000万只小鼠,对人的最小致死量为0.1微克,其毒性比氰化钾强1万倍。
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对组织的毒性作用有高度的选择性,各自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
如白喉杆菌产生的白喉外毒素,能抑制人体细胞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胞变性死亡,导致心肌炎、肾上腺出血和神经麻痹;破伤风杆菌产生的是破伤风外毒素,作用到脊髓和脑,引起肌肉的痉挛和强直;霍乱杆菌产生的肠毒素作用到小肠粘膜,使粘膜细胞分泌功能加强,引起严重的呕吐和腹泻。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组成成分、细菌在生活时不能释放出来,当细胞死亡而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体时才释放出来,因而称为内毒素。
常用超声波处理细菌或反复冻融细菌的方法制备内毒素。
内毒素化学成分比较复杂,它是磷酸一多糖一蛋白质的复合物。
主要成分为脂多糖。
其性质较稳定、耐热、毒性比外毒素低、其作用没有组织器官选择性,不同病原菌所产生的内毒素引起的症状大致相同,都能引起机体体温升高、腹泻和出现出血性休克和其他组织损伤现象。
外毒素和内毒素的区别如下表:。
内毒素和外毒素word精品
内毒素和外毒素1.外毒素产生菌主要是革兰阳性菌中的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白喉杆菌、产气荚膜梭菌、A群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某些革兰阴性菌中的痢疾志贺菌、鼠疫耶氏菌、霍乱弧菌、肠产毒素型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也能产生外毒素。
大多数外毒素是在菌细胞内合成后分泌至细胞外;也有存在于菌体内,待菌溶溃后才释放出来的,痢疾志贺菌和肠产毒素型大肠埃希菌的外毒素属此。
外毒素的毒性强。
1mg肉毒毒素纯品能杀死2亿只小鼠,毒性比KCN大1 万倍。
不同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对机体的组织器官具有选择作用,各引起特殊的病变。
例如肉毒毒素能阻断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眼和咽肌等麻痹,引起眼睑下垂、复视、斜视、吞咽困难等,严重者可因呼吸麻痹而死。
又如白喉毒素对外周神经末梢、心肌等有亲和性,通过抑制靶细胞蛋白质的合成而导致外周神经麻痹和心肌炎等。
多数外毒素不耐热。
例如白喉外毒素在58—60°C经1—2h,破伤风外毒素在60C经20min可被破坏。
但葡萄球菌肠毒素是例外,能耐100C 30min。
大多外毒素是蛋白质,具有良好的抗原性。
在0.3%—0.4%甲醛液作用下,经一定时间,可以脱去毒性,但仍保有免疫原性,是为类毒素(toxoid )。
类毒素注入机体后,可刺激机体产生具有中和外毒素作用的抗毒素抗体。
类毒素和抗毒素在防治一些传染病中有实际意义,前者主要用于人工主动免疫,后者常用于治疗和紧急预防。
多数外毒素的分子结构为A-B模式,即由A和B两种亚单位组成。
A亚单位是外毒素活性部分,决定其毒性效应。
B亚单位无毒,能与宿主靶细胞表面的特殊受体结合,介导A亚单位进入靶细胞。
A或B亚单独对宿主无致病作用,因而外毒素分子的完整性是致病的必要条件。
利用B亚单位能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后阻止受体再与完整外毒素分子结合,且B亚单位抗原性强;将B亚单位提纯制成疫苗,有可能预防相关的外毒素性疾病。
根据外毒素对宿主细胞的亲和性及作用方式等,可分成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三大类。
2013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辅导:细菌的致病性及外毒素与内毒素的区别
细菌在宿主体内寄生、繁殖并引起疾病的性能称细菌的致病性。
能使宿主致病的细菌称为致病菌。
细菌致病力的强弱程度称为细菌的毒力,常用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表示。
病原菌侵入机体能否致病取决于三个因素即细菌的毒力,细菌侵入的数量及侵入的部位。
细菌的毒力是由侵袭力和毒素决定的:1.侵袭力侵袭力是指细菌突破宿主的防御屏障,在体内定居、繁殖及扩散的能力。
构成侵袭力的组分,包括使细菌在体内定居的菌体表面结构,即普通菌毛(促进细菌吸附定居作用)和脂磷壁酸(LTA),(与易感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使细菌在体内定居);增强抗吞噬作用的菌体表面结构,即荚膜菌、体表面蛋白(M蛋白)及表面抗原(K抗原、V抗原);以及细菌胞外酶,如血浆凝固酶增强细菌抗吞噬能力,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和DNA酶均增强细菌的扩散能力。
2.毒素细菌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两大类,其主要区别见下表:区别要点外毒素内毒素存在部位由活的细菌释放至细菌体外为细菌细胞壁结构成份,菌体崩解后释出细菌种类以革兰氏阳性菌多见革兰氏阴性菌多见化学组成蛋白质(分子量27,000~900,000)磷脂一多糖一蛋白质复合物(毒性主要为类脂A)稳定性不稳定,60℃以上能迅速破坏耐热,60℃耐受数小时毒性作用强,微量对实验动物有致死作用(以ug计量)。
各种外毒素有选择作用,引起特殊病变,不引起宿主发热反应。
抑制蛋白质合成,有细胞毒性、神经毒性、紊乱水盐代谢等稍弱,对实验动物致死作用的量比外毒素为大。
各种细菌内素的毒性作用大致相同。
引起发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粒细胞减少血症、施瓦兹曼现象等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高效价的抗毒素。
经甲醛处理,可脱毒成为类毒霉,仍有较强的抗原性,可用于人工自动免疫刺激机体对多糖成份产生抗体,不形成抗毒素,不能经甲醛处理成为类毒素。
细菌毒素分类
细菌毒素分类细菌毒素(toxin)分为内毒素(endotoxin)及细菌的外毒素(exotoxin)。
内毒素是由所产生、存在于菌体内的一类毒素,是菌体细胞壁的组成成分。
细菌在生活状态时不释放,惟独当菌体自溶或用人工办法使细胞裂解后才可释放出来。
其化学成分是磷脂-多糖-蛋白质复合物,其中主要成分是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ITS),按化学结构及生物活性分为O-特异性多糖、核心多糖和类脂A三部分,位于细胞壁的最外层。
内毒素的特点有:耐热,60℃以上数小时不失活;经处理不能形成类毒素;可刺激机体对多糖成分产生抗体,不形成抗毒素;毒性比外毒素稍弱,对试验动物致死作用所需量较大;各种细菌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大致相同。
而外毒素主要是革兰氏阳性菌产生的,也有例外是由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按照目前举行讨论的结果,认为这种毒素都是蛋白质,所以其具有蛋白质的基本性质,即对温度和化学药品敏感;具有类似于酶的特性,即具有高生物学活性和专一性。
外毒素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毒性极强。
肉毒杆菌外毒素毒性最强,l mg可杀死2000万只小白鼠;破伤风毒素对小白鼠的致死量为6~10mg, lmg破伤风毒素具有足以杀死100万只以上豚鼠的效力;白喉毒素对豚鼠的致死量为3~10mg。
毒性依据不同的动物种类和器官而具有相当强的特异性。
通过种种试剂的处理,可以制出失去毒性而保留抗原性的类毒素。
按照毒素作用的器官不同,可分为细胞毒素、和神经毒素等;按照毒素的作用机制,可分为膜损伤、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激活刺激信使通路、激活免疫应答和蛋白酶等。
外毒素具亲组织性,挑选性地作用于某些组织和器官,引起特别病变。
例如,破伤风杆菌、肉毒杆菌及白喉杆菌所产生的外毒素,虽对神经系统都有作用,但作用部位不同,临床症状亦不相同。
破伤风杆菌毒素能阻断胆碱能神经末梢传递介质()的释放,麻痹运动神末梢,浮现眼及咽肌等的麻痹;白喉杆菌外毒素有和周围神经末梢及特别组织(如心肌)的亲和力,通过抑制蛋自质合成可引起心肌炎、肾上腺出血及神经麻痹等。
2021医疗招聘考试检验学资料:内毒素和外毒素的区别
2021医疗招聘考试检验学资料:内毒素和外毒素的区别相信各位同学在学习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过程当中,都会遇到一些比较相似、容易混淆的概念。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内毒素和外毒素的区别以及相关考点。
首先我们要明确内外毒素的来源和本质问题。
外毒素主要是由活着的革兰阳性细菌释放到体外的蛋白质成分,而内毒素则主要是由革兰阴性细菌死亡崩解后释放出的细胞壁脂多糖成分。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释放的方式来进行对比记忆:外毒素是释放到细菌体外的,而内毒素是细菌本身的内部结构。
其次,我们还要掌握内外毒素自身的稳定性以及对机体的作用。
外毒素的本质是蛋白质,而内毒素的本质是脂多糖。
因此二者当中外毒素不耐热,容易在加热条件下被破坏,而内毒素相对来说比较稳定,60℃以上加热也能耐受数个小时。
外毒素是细菌在活着的时候释放出来的,因此它的毒性相对来说比较强,不同的外毒素有选择作用,会引起相应的特殊病变,通常不引起宿主机体发热。
而内毒素毒则是细菌死亡崩解后释放出的产物,因此毒性作用较弱,而且各种内毒素毒性作用大致相似,大多都会引起发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休克等。
同学可以这样来记:内毒素是细胞壁的成分,所以本质类似,毒性作用相似,都是引起机体发热,因为诱发产热所以本身耐热。
内外毒素本身毒性不同,对机体的刺激作用也各不相同。
外毒素免疫原性强,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抗体成分,而外毒素本身又可以经过甲醛处理,脱毒后成为类毒素,即人工主动免疫当中的疫苗成分。
与之相比,内毒素并不具备相应的功能,内毒素免疫原性较弱,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也就是不能形成外毒素,同时它本身也不能经过甲醛的处理成为类毒素成分。
以上就是内外毒素的核心区别点,考试当中通常考查二者的来源、化学本质、稳定性以及致病性等相关特点的鉴别,同学们可按照以上逻辑去更加快速准确地记忆本知识点。
外毒素 1
外毒素的认识外毒素是指某些病原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一种代谢产物,为次级代谢产物。
其主要成分为可溶性蛋白质。
许多革兰氏阳性菌及部分革兰氏阴性菌等均能产生外毒素。
外毒素不耐热、不稳定、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可中和外毒素,用作治疗。
在人类疾病中,如产生于破伤风、白喉和肉毒中毒等。
其毒性作用强,不同种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对机体的毒性作用有明显不同,可选择性地作用于某些组织器官,引起特殊病变。
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可脱毒,做成类毒素,用作免疫预防剂。
病原微生物又可称为病原菌,是指能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病毒等。
病原菌为什么会使人生病是因为它们能产生致病物质,造成宿主感染。
如果不产生致病物质,就是非病原菌。
至于正常菌群,当与宿主处于生态平衡状态,它们并不引起机体的感染,故属于非病原菌范畴。
但是,在特定条件下,因为菌群失调、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或菌群寄居部位改变造成了生态失调状态,正常菌群也能引起感染,这样它们又应看成病原菌。
为此,将这些正常菌群称为条件性病原菌或机会性病原菌,意思是在特殊条件下或遇到合适机会时,它们也可以具有病原菌的特性,造成人类感染性疾病。
霍乱弧菌、痢疾杆菌和大肠杆菌能产生分泌到它们细胞外面的肠毒素引起患者腹泻;鼠疫杆菌分泌的鼠疫毒素作用于全身血管及淋巴使其出血和坏死;还有些细菌产生不分泌到菌体细胞外的毒素,例如沙门氏菌。
当我们不小心弄破了手足而伤口比较深时,或者被锈铁钉扎到肉中,必须到医院去注射预防针,预防由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的破伤风。
梭状芽孢杆菌也来自土壤,是一种不喜欢氧气的厌氧菌。
它在氧气较少的深部伤口中繁殖,并产生一种能致人于死地的毒素。
还有一种梭状芽孢杆菌,它们会产生一种已知对人类最厉害的毒素(0.1微克就足以致人死命),它并不在宿主体内繁殖,而是在罐头里腌制的鱼和肉类中繁殖并产生毒素。
不过现代先进有效的食品保藏方法使肉毒中毒症变得很少见了。
病原菌的致病物质可分为毒素和侵袭力两大类。
内毒素知识介绍
内毒素知识介绍(2010-01-16 10:00:17)转载分类:精彩推荐展示标签:抗体细胞因子蛋白酶试剂盒信号转导凋亡生化试剂干细胞生物ips细菌内毒素,英文称作Enolotoxin,是G-菌细胞壁个层上的特有结构,内毒素为外源性致热原,它可激活中性粒细胞等,使之释放出一种内源性热原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
内毒素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脂多糖中的类脂A细菌内毒素这个概念在1890年的时候就已被提了出来,它是在研究发热物质过程所引成的,1933年Boivin 最先由小鼠伤寒杆菌提取出来,进行化学免疫学方面的研究,到1940年时候,Morgan使用志贺氏痢疾菌阐明了细菌内毒素是由多糖脂质及蛋白质三部分所组成的复合体,到了1950年以后,随着生物学,物理化学,免疫学以及遗传学等的进步发展,细菌内毒素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其化学结构组成及各种生物活性间的关系也更加明确起来。
细菌英文叫Bacteria :为原核生物中的一类单细胞微生物由二分裂法繁殖。
若按革兰氏染色法可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两大类。
这两类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唯有肽聚糖为其共同成分,但其含量的多少和肽链的性质有所不同,见下表:关于细菌细胞壁结构,尤其G+/G-菌不同之处见下图所示:由以上结构模式图可以发现,G+菌与G-菌有不同之处,其中对于G-菌来说:细胞壁较薄,厚约10-15nm,结构也较复杂。
肽聚糖含量低,仅占细胞干生10%左右,层薄又较疏松,因肽聚糖之间仅四肽侧链直接联结,缺乏五肽桥;肽聚糖居于细胞最内层,外面由内向外还有脂蛋白,外膜和脂多糖的三层聚合物。
(1)脂蛋白(lipoprotein)由类脂和蛋白质构成,联结在外膜与肽聚糖层之间,类脂一端经非共价键联结到外膜的磷脂上,另一端由共价键联结到肽聚糖肽链中的二氧基庚二酸残基上,使外膜和肽聚糖层构成一个整体。
(2)外膜(outer membrane)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重要结构,位于肽聚糖的外侧,其结构类似细胞膜,为液态的磷脂双层,其中镶嵌一些特异蛋白质,穿透外膜的内外双层,呈液态镶嵌体。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2009-11-16 15:59 【大 中 小】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区别要点 外毒素 内毒素
来源 革兰阳性菌与部分革兰阴性菌 革兰阴性菌
存在部位 由活菌分泌到菌外,少数是细菌崩解后释出 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出
化学成分 蛋白质 脂多糖
稳定性 60~80℃,30分钟被破坏 160℃,2~4小时才被破坏
作用方式 与细胞的特异受体结合 刺激宿主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血管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性物质
毒性作用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效应,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较弱,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同,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障 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甲醛液处理脱毒形成类毒素 弱,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作用弱;甲醛液处理不形成类毒素
细菌内毒素的成分
细菌内毒素的成分
细菌内毒素是一类由细菌产生的毒素,它可以对生物体产生不同
程度的毒性反应,包括发热、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细菌内毒素的成分主要包括三部分:脂多糖(LPS)、外毒素以及
内毒素。
1. 脂多糖(LPS):是导致感染性休克的最重要因素,主要存在
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上。
脂多糖是一种长链多糖结构,由脂聚糖和蛋
白质组成。
其能够刺激宿主免疫系统产生大量的炎症介质,如肿瘤坏
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IL-1)、IL-6等,导致炎症反应过度,引发感染性休克。
2. 外毒素:外毒素是细菌分泌的一种独特的毒素,包括热稳定性
毒素(如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等)和热敏感性毒素(如痢疾毒素等)。
外毒素会导致宿主细胞的功能障碍或细胞死亡,进而引起炎症
反应。
3. 内毒素:内毒素是由细胞壁破裂的革兰阴性菌释放的毒素,包
括含毒素A(TxA)的沙门氏菌内毒素、酪氨酸酶(TevT)等。
内毒素
会通过活化血小板、激活血液凝块等机制引起凝血功能异常、微循环
障碍和器官损害。
同时内毒素还会刺激促炎症细胞产生炎症因子,导
致严重的炎症反应。
细菌内毒素的成分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需要针对不同的内毒素成分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
内毒素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叫做脂多糖。
脂多糖对宿主是有毒性的。
内毒素只有当细菌死亡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细胞后才释放出来,所以叫做内毒素。
内毒素不是蛋白质,因此非常耐热。
在100℃的高温下加热1小时也不会被破坏,只有在160℃的温度下加热2到4个小时,或用强碱、强酸或强氧化剂加温煮沸30分钟才能破坏它的生物活性。
与外毒素不同之处在于:内毒素不能被稀甲醛溶液脱去毒性成为类毒素;把内毒素注射到机体内虽可产生一定量的特异免疫产物(称为抗体),但这种抗体抵消内毒素毒性的作用微弱。
内毒素脂多糖分子由菌体特异性多糖、非特异性核心多糖和脂质A三部分构成。
脂质A是内毒素的主要毒性组分。
不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脂质A结构基本相似。
因此,凡是由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感染,虽菌种不一,其内毒素导致的毒性效应大致类同。
这些毒性反应主要有:一、发热反应人体对细菌内毒素极为敏感。
极微量(1~5纳克/公斤体重)内毒素就能引起体温上升,发热反应持续约4小时后逐渐消退。
自然感染时,因革兰氏阴性菌不断生长繁殖,同时伴有陆续死亡、释出内毒素,故发热反应将持续至体内病原菌完全消灭为止。
内毒素引起发热反应的原因是内毒素作用于体内的巨噬细胞等,使之产生白细胞介素1、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促使体温升高发热。
二、白细胞反应细菌内毒素进入宿主体内以后,血流中占白细胞总数60-70%的中性粒细胞数量迅速减少,这是因为细胞发生移动并粘附到组织毛细血管上了。
不过1~2小时后,由内毒素诱生的中性细胞释放因子刺激骨髓释放其中的中性粒细胞进入血流,使其数量显著增加,有部分不成熟的中性粒细胞也被释放出来。
革兰氏阴性菌的伤寒沙门菌是例外,其内毒素使白细胞总数始终是减少状态,目前还不清楚是什么原因。
由于绝大多数被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患者血流中白细胞总数都会增加,所以现在医生在诊断前,为了初步区别是细菌性感染还是病毒性感染,常常要化验病人的血液,对白细胞进行总数测定和分类计数。
外毒素,内毒素,类毒素,抗毒素等的区分
外毒素:(一)指某些病原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
菌体外的一种代谢产物,其主要成分为可溶性蛋白
质。
毒性较强。
内毒素:菌体中存在的毒性物质的总称。
其化学成分有磷脂多糖-蛋白质复合物,毒性较弱。
二者都为抗原
类毒素:如某些细菌外毒素可用甲醛等处理后脱毒的制品,毒性虽消失,但免疫原性不变,故仍然具有刺激人体产生抗
毒素,以起到机体从此对某疾病具有自动免疫的作用。
它们广泛地应用于预防某些传染病。
相当于疫苗,用于免疫预防接种
抗毒素:细菌毒素(通常指外毒素)的对应抗体或含有这种抗体的免疫血清。
它能中和相对应的外毒素的毒性作用。
相当于抗体
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代
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对细
菌起作用,对病毒不起作用。
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
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第八章类毒素
(3)类毒素制造 毒素培养5-7天完成,抽取样品作纯粹检验和毒素测定的同时,立即加
入0.4%的甲醛,充分振荡均匀,置37-38C温室中脱毒21-31天,取出静 置7-10日后,抽取上清液用纱布滤过,随即按类毒素量加入0.01%硫柳汞, 摇匀后用灭菌蔡氏滤器滤除菌体和沉淀物。
按总量的2%精制明矾所需量,用蒸馏水配置10%明矾液,与定量的类 毒素均匀混合,定量分装。
并不是所有产毒性细菌菌株都具有相同的产毒力,为了获得更多的毒 素,必须选择毒力强而且稳定的菌种。
例如,白喉杆菌PW8株,就是19世纪末由Park及Williams最早分离的 菌株之一,迄今仍为国际最常用的产毒株。破伤风梭菌Harvard A47株、 Haffkin株、罗马尼亚L-株和Toronto株等均为产毒力较强的菌株。
12
(4) 类毒素的检验
A.无菌检验 从每瓶抽取适量类毒素,分别接种普通琼脂斜面、厌气肉肝汤各2管和
50ml肉汤三角瓶1瓶,置37C培养5-7日,均应无菌生长。
B.安全试验 用体重30O-380g豚鼠2只,各后肢一侧皮下注射2%明矾沉降类毒素
1m1,对侧注射4m1,观察21天。在注射1ml的一侧,允许局部有小硬结, 而在注射4ml的一侧只允许有小溃疡,无破伤风症状发生,在21日痊愈。 安全检验的豚鼠应全部存活。
1.理化特性
外毒素分子在一定的pH及离子强度下能解离为小分子,在另一些条件 下有些毒素可以由小分子单体聚合成大分于的二聚体或多聚体。
Pillemer(1946)的研究表明:破伤风毒素沉降系数为4.6s,相当于分子 量67kD,精制毒素沉降系数为7.0s,并认为这是毒素单体聚合相互封阻 生物活性而形成的无毒的二聚体,白喉毒素也能以二聚体形式出现。
内毒素外毒素区别
细菌外毒素和内毒素
外毒素和内毒素是细茵产生的两大类毒素物质;外毒素是病原菌在代谢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物质;产生外毒素的细菌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阳性细菌,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少数革兰氏阴性菌如霍乱弧菌和产毒性大肠杆菌等也能产生外毒素;我们把产生外毒素的细菌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经过滤除培养液中的细菌,即可得到外毒素;
外毒素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毒性极不稳定,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容易受到破坏;用3%~4%的甲醛溶液处理,其毒性完全消失;外毒素的抗原性较强,能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的毒性很强,例如纯化的肉毒杆菌外毒素,1毫克可以杀死2000万只小鼠,对人的最小致死量为0.1微克,其毒性比氰化钾强1万倍;
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对组织的毒性作用有高度的选择性,各自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如白喉杆菌产生的白喉外毒素,能抑制人体细胞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胞变性死亡,导致心肌炎、肾上腺出血和神经麻痹;破伤风杆菌产生的是破伤风外毒素,作用到脊髓和脑,引起肌肉的痉挛和强直;霍乱杆菌产生的肠毒素作用到小肠粘膜,使粘膜细胞分泌功能加强,引起严重的呕吐和腹泻;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组成成分、细菌在生活时不能释放出来,当细胞死亡而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体时才释放出来,因而称为内毒素;常用超声波处理细菌或反复冻融细菌的方法制备内毒素;
内毒素化学成分比较复杂,它是磷酸一多糖一蛋白质的复合物;主要成分为脂多糖;其性质较稳定、耐热、毒性比外毒素低、其作用没有组织器官选择性,不同病原菌所产生的内
毒素引起的症状大致相同,都能引起机体体温升高、腹泻和出现出血性休克和其他组织损伤现象;
外毒素和内毒素的区别如下表:。
内外毒素的概念及主要区别
药学1102 20112721164 汪雪君
外毒素:病原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 到
周围环境中的一种有毒代谢产物。
• 外毒素特点: • ⑴毒性强,1mg肉毒毒素可毒死2亿只小白鼠。 • 20g/只× 2亿只=400万公斤; 400万公斤/80公斤/人=5
万人
• • • • •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区别点 存在部 菌种类 化学成 外毒素 由活的细菌分泌至细菌体外 以G+菌多见 蛋白质(分子量27~900KD) G-菌多见 脂多糖(毒性主要为类脂A) 内毒素 细胞壁成份,菌体崩解后释出
:
稳定性
毒性作 用
不稳定,60℃以上能迅速破坏
耐热,60℃耐受数小时
强,微量对实验动物致死。各种 稍弱。各种细菌内素的毒性作用 外毒素有选择作用,引起特殊病 大致相同。引起发热、粒细胞反 变。抑制蛋白质合成,有细胞毒 应、内毒素血症与休克、 DIC等 性、神经毒性、肠毒素等 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经 刺激机体对多糖成份产生抗体, 甲醛处理,可脱毒成为类毒霉, 不形成抗毒素,不能经甲醛处理 仍有较强的抗原性,可用于人工 成为类毒素 自动免疫
⑵有高度选择性毒害,引起特殊的病变。 ⑶是蛋白质。故易被热、酸、碱、蛋白酶等破坏。 ⑷主要是G+菌产生,某些G-菌液可产生。 ⑸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用于治疗)。 ⑹经0.3-0.4%甲醛处理后可制成类毒素(用于预防)
内毒素:是G-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类脂A),
只有当菌体裂解后,才释放出来的毒性物质。 • 内毒素特点: • ⑴毒性较弱, • ⑵选择性毒害不明显,引起病变基本相同。主要 有:①发热反应,②白细胞反应,③内毒素血症 与休克,④DIC • ⑶是脂多糖(简称LPS)。故不易被热、蛋白酶等 破坏。 • ⑷主要是G-菌产生。 • ⑸抗原性弱,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 ⑹内毒素经甲醛处理后不能制成类毒素。
内毒素外毒素名词解释微生物
内毒素外毒素名词解释微生物微生物这个小世界啊,可真是奇妙得很呢!今天咱们就来说说微生物里的内毒素和外毒素这俩“小家伙”。
咱先来说说外毒素吧。
外毒素啊,就像是微生物派出来的“小特务”,偷偷地跑到人体这个大环境里搞破坏。
你看啊,有些细菌就特别会制造外毒素。
这些外毒素的本事可不小,它们就像一把把特别厉害的小刀子,专门破坏人体细胞的正常功能。
比如说啊,破伤风杆菌产生的外毒素,那简直就是个破坏大王。
它一旦进入人体,就会对神经系统下手,就像一个调皮捣蛋的小鬼,把神经系统的正常秩序搅得一团糟。
人就会开始肌肉痉挛啊,那难受劲儿就别提了。
外毒素的毒性往往很强,一点点就能让人病得很重很重,就像一颗小小的毒药丸,虽然小,但是威力巨大。
这外毒素啊,就像是微生物射出的“毒箭”,目标就是让人体不得安宁。
那内毒素又是什么呢?内毒素啊,它和外毒素不太一样。
如果说外毒素是主动出击的“小特务”,那内毒素就像是微生物身体里的一部分,藏在微生物的身体里面。
只有当微生物死了,或者是微生物的细胞壁破了的时候,内毒素才会跑出来兴风作浪。
它就像微生物身体里的一个“小炸弹”,平时安安静静的,一有机会就爆炸,释放出有害物质。
内毒素虽然不像外毒素那么“锋芒毕露”,但是它也很厉害呢。
它进入人体后,会引起人体免疫系统的强烈反应,就像一群士兵突然受到了攻击,开始疯狂地反击。
这一反击啊,有时候就会过头了,把人体自己也给伤到了。
比如说,内毒素可能会让人发烧啊,浑身不舒服,就像有一群小蚂蚁在身上爬来爬去,让人烦躁得很。
这内毒素和外毒素啊,都是微生物用来和人体“作战”的武器。
微生物就靠着这些手段,在人体这个“战场”上争地盘呢。
咱们人啊,可不能小瞧了这些小小的微生物和它们的毒素。
就好比我们在战场上,不能小看敌人的任何一种武器一样。
你要是不小心,就会被这些看不见的“小敌人”和它们的“秘密武器”给打败了。
有时候啊,我们觉得微生物那么小,能有多大能耐呢?这就大错特错了。
内外毒素
内毒素和外毒素
细菌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可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均能引起一定的疾病。
在预防接种中要使用各种不同的类毒素和抗毒素进行传染病防治。
1 外毒素
病原细菌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菌体外周围环境中的毒素称为外毒素。
⋯其化学组成为蛋白质,属于酶、酶原或毒蛋白。
可选择作用于特定的组织器官,毒性作用强。
产生外毒素的细菌主要是革兰氏阳性菌,如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肉毒梭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少数革兰氏阴性菌如痢疾志贺氏菌、霍乱弧菌等也能产生。
常见的几种外毒素L2J及其产生菌、引起的疾病和作用机制见附表l。
表1 外毒素及其产生菌、引起疾病和作用机制筒衰
2 内毒素
内毒素是存在于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中的脂多糖,只有当细菌死亡菌体裂解或粘附于其它细胞时才从细胞壁上释放出来侵害机体,故称为内毒素。
脂多糖结构复杂,相对分子质量很大(在10300以上),其化学组成因菌种不同而异,通常由0一特异侧链、核心多糖和类脂A 三部分组成,其中类脂A是主要毒性成分。
人们熟知的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奈瑟氏球菌等革兰氏阴性菌都能产生内毒素。
内毒素毒性比外毒素弱,不同病原菌产生的内毒素对人体引
起的症状大致相同,表现为发高热、白细胞增多、出血性休克、血压下降及微循环障碍等。
但内毒素的化学稳定性极强,在250~C下干热灭菌2小时才完全灭活。
因此,在生物制品航生素、葡萄糖液和无菌水等注射用药物中严格限制其存在。
然而内毒素能刺激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既是致病因子又可对机体发挥有益的生物学活性。
内毒素与外毒素。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区别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区别外毒素和内毒素之间会有很大差距,外毒素主要是由于真菌感染出现在表皮或表面会引起患者的身体出现一些病毒,包括细菌感染等因素,其中内毒素也有可能会导致人的身体出现多种并发症,甚至可能会造成体温升高,身体发热等不良现象,在平时需要特别小心,做好相应的工作。
★外毒素简介在人类疾病中,如产生于破伤风、白喉和肉毒中毒等。
其毒性作用强,不同种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对机体的毒性作用有明显不同,可选择性地作用于某些组织器官,引起特殊病变。
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可脱毒,做成类毒素,用作免疫预防剂。
病原微生物又可称为病原菌,是指能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病毒等。
★病因是因为它们能产生致病物质,造成宿主感染。
如果不产生致病物质,就是非病原菌。
至于正常菌群,当与宿主处于生态平衡状态,它们并不引起机体的感染,故属于非病原菌范畴。
但是,在特定条件下,因为菌群失调、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或菌群寄居部位改变造成了生态失调状态,正常菌群也能引起感染,这样它们又应看成病原菌。
为此,将这些正常菌群称为条件性病原菌或机会性病原菌,意思是在特殊条件下或遇到合适机会时,它们也可以具有病原菌的特性,造成人类感染性疾病。
★内毒素毒性反应内毒素脂多糖分子由菌体特异性多糖、非特异性核心多糖和脂质A三部分构成。
脂质A是内毒素的主要毒性组分。
不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脂质A结构基本相似。
因此,凡是由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感染,虽菌种不一,其内毒素导致的毒性效应大致类同。
这些毒性反应主要有:★发热反应人体对细菌内毒素极为敏感。
极微量(1-5纳克/公斤体重)内毒素就能引起体温上升,发热反应持续约4小时后逐渐消退。
自然感染时,因革兰氏阴性菌不断生长繁殖,同时伴有陆续死亡、释出内毒素,故发热反应将持续至体内病原菌完全消灭为止。
内毒素引起发热反应的原因是内毒素作用于体内的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使之产生白细胞介素1、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促使体温升高发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外毒素和内毒素
外毒素和内毒素是细茵产生的两大类毒素物质。
外毒素是病原菌在代谢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
物质。
产生外毒素的细菌主要是一些革兰氏阳性细菌,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少数革兰氏阴性菌如霍乱弧菌和产毒性大肠杆菌等也能产生外毒素。
我们把产生外毒素的细菌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经过滤除培养液中的细菌,即可得到外毒素。
外毒素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毒性极不稳定,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容易受到破坏。
用3% 4%的甲醛溶液处理,其毒性完全消失。
外毒素的抗原性较强,能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的毒性很强,例如纯化的肉毒杆菌外毒素,1毫克可以杀死2000万只小鼠,对人的最小致死量
为0. 1微克,其毒性比氰化钾强1万倍。
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对组织的毒性作用有高度的选择性,各自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
如白喉杆菌
产生的白喉外毒素,能抑制人体细胞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胞变性死亡,导致心肌炎、肾上腺出血和
神经麻痹;破伤风杆菌产生的是破伤风外毒素,作用到脊髓和脑,引起肌肉的痉挛和强直;霍乱杆
菌产生的肠毒素作用到小肠粘膜,使粘膜细胞分泌功能加强,引起严重的呕吐和腹泻。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组成成分、细菌在生活时不能释放出来,当细胞死亡而溶解
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体时才释放出来,因而称为内毒素。
常用超声波处理细菌或反复冻融细菌的方法制备内毒素。
内毒素化学成分比较复杂,它是磷酸一多糖一蛋白质的复合物。
主要成分为脂多糖。
其性质较稳定、耐热、毒性比外毒素低、其作用没有组织器官选择性,不同病原菌所产生的内毒素引起的症状大致相同,都能引起机体体温升高、腹泻和出现出血性休克和其他组织损伤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