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偏瘫治疗精华--硬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偏瘫治疗精华—硬瘫绝活
主讲:施传成(成哥QQ:102631216)
对于中风偏瘫,一般常规治疗方法,病程6个月以上者难度都非常大,1年以上见效更难,2年以上者基本难以见效。而应用内经针法为主治疗中风偏瘫可谓一绝,见效快疗效好,本人治疗此病第一次治疗当场见效率在70%以上,而且,不论十年八年病程者均可收到不同程度的效果,鲜有无效者。
我们见的中风偏瘫,大致可以分为两种,软瘫和硬瘫,病程在2个月以内的,基本为软瘫,以后会慢慢形成硬瘫,软瘫治疗见效相对容易,硬瘫治疗难度大,病程越长,治疗难度越大。今天主要讲硬瘫的治疗,硬瘫治疗见效后,患者的信心会倍增,才会更主动地配合医生,更有利于系统的疗程治疗,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要讲解中风偏瘫的治疗,涉及到几个关键性的问题,特别是治疗病程较长的硬瘫难度极大,要讲明白硬瘫的治疗,达到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必须把筋痹讲清楚,否则,大家理解不了。下面,我先把筋痹给大家做一个比较深入的讲解。
《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凡痹之类,逢寒则急,逢热则纵。”凡是痹症一类的病症,遇寒就会缩短、收缩、拉紧,导致症状加重,遇热就会放松、松驰,症状就会减轻。反过来说,我们治疗痹症一类病症时,放松了松驰了就是痹症得热而解了。
《灵枢•终始第九》:“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在筋守筋。”
这里仅以手为例,说明筋痹的临床表现,“手屈而不能伸”在硬瘫的患者中,是最为常见的症状(临床中不光是手,足、指、趾也是一样,筋痹就可造成屈而不伸,功能障碍),所以,要处理好硬瘫,就必须处理好筋痹。
先看看筋痹的概念,《素问•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病在筋,筋挛诸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
“筋”:病位,主要指现代解剖的骨髓肌肌腱。“筋挛”:筋缩短,甚至挛缩变形,筋挛牵引关节不利,气血不畅,以致“诸节痛”。“不可以行”:并不是单指不能行走,而是指运动障碍,活动受限。这就是筋痹的临床表现,那么,如何治疗筋痹呢?
再看筋痹如何治疗,《素问•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刺筋上为故,刺分间,不可中骨也,筋炅病已止。”因为病位在筋,而痹症治疗的大原则是“针至病所”,所以,“刺筋上为故” 。“刺分间”是肌痹的治疗方法,筋痹为什么要刺分间呢?这里非肌痹治疗的“刺分间”之意,而是叫你治疗筋痹的时候,不要损伤正常的肌肉,只能从肌肉的间隙(分间)借道而过,勿伤肌肉。而且,紧接着还有“不可中骨也”,就是叫你治疗筋痹的时候也不要伤正常的骨,这些提醒,更体现了“针至病所”原则,同时保护正常组织不受伤害,我们老祖宗诊断治疗是何等的严谨!
“筋炅病已止”什么意思呢?炅:热的意思,是不是我们刺到患者说“我的筋发热了”就止针呢?显然不对,那是什么意思呢?前面我们讲过,凡痹之类,遇热则纵,筋松驰了,原来缩短变硬的筋松软了,
不就说明“筋炅”了吗?也就是说,我们感觉把筋刺松了软了,就可以止针了。
这就是《素问•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病在筋,筋挛诸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间,不可中骨也。筋炅病已止”这段话的意义。
任何一种病的针刺治疗,都会涉及到用针、刺法,那么我们在临床上治疗筋痹该用九针中的哪种针具呢?又该采用哪种刺法呢?因为大部分朋友均没有系统学习过《黄帝内经》九针及刺法相关的知识,我只能直接告诉大家,刺筋应该使用员利针,刺法应该使用恢刺法和关刺法。下面我详解恢刺法和关刺法,这直接涉及到我们的治疗筋痹的效果,如果把握得好,一定会立竿见影。痹症治疗的疗效评定标准就是“以知为数”,这个“以知为数”中包含的关键性意义也就是立竿见影,如果治疗痹症达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说明我们的诊断或治疗有问题。
下面先来看恢刺。
讲到这里,得先说一下关于“经筋病”(包括痹症)的研究动向。研究经筋病(痹症)的诊断、治疗研究最为有名最为系统者,当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经筋病研究室的薛立功教授,以及已故的广西名医黄敬伟老师,他们的著作想必大家也不陌生,薛立功老师组织编写了好几本书(如《经筋理论与临床疼痛诊疗学》、《人体经筋循行地图》等),他发明了长圆针疗法,对于痹症的理论和临床研究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来看看薛老师对于恢刺法的理解:“将针直刺到肌腱旁侧结筋病灶点的粘连组织中,直至深面,再将针刃向上举针,挑拨结筋病灶点的周边粘连组织,以松解减压,这就是恢刺法”。
薛氏关刺法:“将长针刺入皮肤后首先直刺至结筋病灶点表层,左右横行刮拨,以解除表层粘连,这就是关刺法”。
在薛老师的基础上,我对恢刺法与关刺法做了大量的考证、研究和实践论证,用临床效果来验证其原意,最终取得了突破性的临床疗效。下面,我对恢刺法与关刺法进行详解,先看原文:
《灵枢•官针第七》:“三曰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
“直刺傍之”:就是先在有筋痹的筋上直刺一针,然后,在其左右上下分别进行针刺,这样针刺的目标是“筋炅”。
“举之前后”:薛老师的理解是上下挑刺,真是这样吗?古人用字非常讲究,“举”字有深意,用针轻轻的挑,那不能构成需要用很大力气才能完成的“举”,而且,按照薛老师的操作治疗,疗效并不能达到“以知为数”的立竿见影之效,或者说其效并不理想。那么什么才是“举之前后”呢?“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是“恢筋急”,也就是通过“直刺傍之”和“举之前后”要达到恢复筋正常伸缩状态的目标。那么,就好理解了,这个“举之前后”是配合“直刺傍之”的方法,我们先“直刺傍之”,达到“筋炅”后再进行“举之前后”,就可以迅速达到“恢筋急”的效果,“举之前后”就是刺松筋以后,医者从小到大用力被动屈伸活动患者的已经僵硬的关节,让其恢复屈
伸功能,这样,效果就可达到立竿见影!大家可以验证,有没有这个“举之前后”,临床效果大不一样,也可以说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这就是恢刺法,我理解的恢刺法。
还有一个关刺法怎么理解呢?“三曰关刺,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有了前面对恢刺的关键性理解,关刺法就好理解了,关刺法是对恢刺法的补充,恢刺法是针对单条筋有痹的治疗,同一部位如果有多条筋同时有痹就应用关刺法,“直刺左右尽筋上”,就是在单条筋痹处理后,把左右有痹的筋同时处理至“筋炅”,再“举之前后”。“尽筋”,是指接近骨面附着处的筋,但处理接近骨面附着处的筋时,要注意防止刺中大血管造成出血。因肝主筋,故刺筋之痹为“此肝之应也”。这样,通过恢刺和关刺,就立体地解决了筋痹,这样的处理,岂有不立竿见影之理!!按照这样的处理方式去治疗硬瘫,一定可以当场见效。
下面讲具体怎么处理硬瘫。
硬瘫最常见的是肘部、手掌、手指关节挛缩僵硬打不开,下面以肘部为例讲下具体操作。
用针:理论上员利针效果最好,古员利针,而非现代的“员利针”,大员利针患者的痛苦比较大,所以,如果能制作0.4-0.6的员利针最好,因为小的员利针制作难度较大,如不能制作出这么细的员利针,可以应用比较粗一点的毫针,0.35-0.4的就可以,1寸针最好使。
怎么找到痹筋呢?与患者屈曲方向相反用力,其缩短变硬的筋立即显现,比如肘部,左手用力向外扳患肢的前臂,就会露出挛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