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区域供冷的发展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区域供冷的发展情况
由于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区域供冷技术因其高效率的运行和对环境影响小的主要特点,在近几十年里逐渐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日本一些大城市的商业建筑群,美国许多大学校园,都采用这种区域供冷的方式。典型的案例是日本东京新宿新都心,日本名古屋新机场以及美国许多大学校园。我国广州大学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也采用了区域供冷方式,并已投入运行。但到目前为止这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在国外,比如:北美、日本、北欧等一些国家。我国对于这项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还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下面就总结一下国外在区域供冷这一块的发展。
北美
北美区域供冷发展情况
北美的区域供冷项目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出发点是希望利用城市蒸汽管网的夏季富余能力驱动吸收式制冷机来提高蒸汽利用率,但因为当时单效吸收制冷机效率较低经济性差而没有得到广泛应用。70年代双效吸收式制冷机的出现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商业建筑供冷需求的增长使区域供冷技术再次受到重视,其间建设的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吸收式制冷区域供冷系统供冷量达到172MW,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DHC系统,随后在美国芝加哥等大城市的商业中心还相继出现了电力压缩式制冷的区域供冷项目。北美采用区域供冷技术的主要着眼于方便管理和维护,因此在统一规划建设的单一业主单位如大学、医院和军队等建筑中应用较为广泛,例如到1980年数据,美国2000所大学中采用了区域供热供冷技术,输配管道长度已经超过3479Km,九十年代后分布式能源系统和冷热电联产技术日益成熟,结合冷热电联产的DHC系统也逐渐成为区域供冷的重要技术路线之一。
近些年来,北美加强了在湖水供冷这一块的研究和应用。这主要是因为北美
一些地区的深水湖泊较多,利用这些天然的湖泊作为水源热泵的冷热源可以实现高效率的区域供冷。这些湖泊会产生温度分层现象,形成稳定的三层结构,即上部温水层、中部温跃层和底部均温层。湖水底部水温常年可以保持在4~5摄氏度,因此是夏季的冷源。北美在利用湖水源供冷的同时,还会在整套系统中通常会结合冰蓄冷、水蓄冷等技术。下面就以Cornell大学和多伦多市的湖水供冷工程具体地介绍一下北美的区域供冷工程。
工程实例1——Cornell大学湖水供冷工程
图 1 Cornell大学湖水供冷工程示意图
Cornell大学的湖水供冷工程是通过抽取大学附近的Gayuga湖底层温度较低的湖水,通过中间的热交换站换热后,为Cornell大学提供7℃的空调冷媒水,其供冷能力达到63306kW。这个工程耗资5800万美元,能为Cornell大学节约87%的空调能耗,同时每年可以节省2亿多度电。2002年该工程荣获ASHRAE技术奖。
工程实例2——多伦多市湖水供冷工程
图 2 多伦多市湖水供冷工程示意图
多伦多市湖水供冷工程是加拿大Enwave区域能源公司利用周边安大略湖设计的一个区域供冷项目,图 2 为该工程的示意图。该工程抽取安大略湖83m深处的低温湖水,经过过滤净化后进入热交换站,为区域供冷提供冷水。该系统能为多伦多市区建筑40%的空调供冷,同时可以减少75%的空调损耗,大大减少了CFC制冷剂的使用和温室气体的排放。
日本
日本区域供冷发展情况
日本的区域供热供冷系统出现较晚但发展迅速,最早应用开始于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当时日本政府提出“日本列岛改造论”,试图解决都市人口密集、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从法规上鼓励投资DHC,并形成了公益型的都市热供给产业。但从1973年开始的石油危机使DHC价格高涨,需求减少,DHC事业进入低迷期。在石油危机的刺激下,相继出现了利用蓄热、热泵和热电冷联供等新技术的DHC项目。1985年以后随着日本都市再开发的发展,日本的能源产业积极介入DHC开发,形成了新的热潮。在此期间的代表项目是东京新宿新都心区域供冷项目(202万平米,总制冷量59000冷吨)。截止2005年日本共有154个DHC项目,总服务建筑面积4500万平米,这些建筑占地基地面积约4700万平米,2003年共售能24830 TJ,年销售额相当于130亿人民币,其中向居住建筑售能占5.3%(主要用于供暖和生活热水),非居住建筑占94.7%,非居住建筑售能中供冷占64%。
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各地相继制定政策要求新建建筑设计阶段应分析采
用区域供冷系统的可行性,受能源政策的影响,这一阶段的区域供冷方式不再采用单一的供冷方式,而是多种方式有机结合的区域供冷方式。这一阶段出现了废热回收和活用各种未利用能的区域供冷系统,以箱琦地区的河水源热泵最为代表。该工程是以隅田川的河水作为热泵的热源,第一期工程的供热量为11000kW,具有4980m3的蓄热槽;90年代初建成的采用海水热泵的大阪南港宇宙广场区域供
冷供热工程,供热量达到23300kW。由于这类大型热泵系统对于节能和环保都有利,1991年,日本新能源与工业技术发展组织和日本热泵与蓄冷技术中心联合
23家企业启动了“未利用能利用计划”希望能够进一步促进低品味能的利用与
推广。而近些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日本又逐渐兴起了一种新型热泵——海水源热泵,该系统利用海水的潜热作为热泵系统的热源,从而达到满足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的要求。该热泵系统已在日本清水港水族管投入使用。2001年, 热泵
热水器于开始进入日本家庭, 政府对消费者给予一定的补助。这种热水器可以使每户节能30%, 很受用户欢迎。日本政府有关人士预计, 到2010 年大约有520 万个日本家庭会使用这种热水器。下面我们就以具体的区域供冷工程介绍日本区域供冷的发展。
工程实例3——东京新宿新都心
作为新都市中心而发展起来的东京新宿新都心地区是一个具有完整规划的
高层建筑物群,为了改善城市环境和节约能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就采用了以煤气为主要能源的的多种供热供冷技术,90年代初,经扩建已经成为具有先进
技术、规模巨大的区域供冷供热使用地区
从1972年开始,区域供冷供热站就以城市燃气为主要能源向该地区供应冷冻水和蒸汽,稳定运行20年后,由于新都心地区建造了规模很大的东京都政府办公大厦(建筑面积达38.1万m2),对于能源供应有了更大的需求,因此从1988年开始对其区域供冷供热站进行了扩建工程,并于1990年2月竣工,1991年初正式供冷供热。扩建后的系统采用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装置、汽轮机拖动的离心式冷冻机以及蒸汽吸收式冷水机组,总供冷容量为210MW,供冷面积达220万m2。供热用的蒸汽和供冷用的冷冻水通过四条管路进行输送,配管总长度达8km,主干管安装在用钢筋混凝土构筑的隧道内,其中冷冻水的供回水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