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教案

——文言文比较阅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2、品味文章的画面美,比较两篇文章内容、写作手法、表达感情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指导,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2、在比较分析中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比较两篇文章内容、写作手法、表达感情的异同,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合作探究

1、以小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山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班级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背诵默写

自背、互背、最后当堂默写

五、佳句运用

本文和《山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有表情地诵读。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提问: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学生想象画面,思考。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美;而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夜游的美景了。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人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3.学生背诵此句。

(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赏析文中景物描写,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高超技巧。)

五、反复诵读,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绘的美景中哪一个词最能体现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呢?读写景句子。

抓住“空明”突出心的干净、澄澈如水。

2.心静如水,多好的评价啊。设若教师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续一句诗文,大家来看看哪一句最合适。

①丛中蛙鸣一片。②院外遥闻几声狗吠。③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④空中流萤飞舞。(学生先独自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探究。)

师:正如大家的意见,因为苏轼描写的夜景是宁静淡雅的,这4句中任何一句添加进去,都打破了这种气氛。作者在这时候的心情就像他描写的景色一样宁静、深远。

3.指导朗读,学生尝试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①讨论本文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读出怎样的情味?

②有感情地背诵短文。

(这一环节旨在探讨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主要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来进行。创设一个续写的情境,学生通过交流、争论、思考、分析、选择来体味文章的意境,进而进一步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

第一句,雕刻大师罗丹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第二句,苏轼告诉我们: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第三句,苏轼告诉我们,要“胸中廓然无一物”。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德国有位大诗人荷尔德林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中到处都有诗意,到处都有美。我希望同学们能好好地去领略生活。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公路,两旁景物极美,可惜人们只是匆匆而过。后来有有心人在路边插了一个标语牌,上写大字:“慢慢走,欣赏啊!”在此,我也送给大家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让我们把这句话也放在我们人生的路标上,让我们都像苏轼一样豁达,有一个诗意的人生。

4.全班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本环节主要是想唤起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到人拥有乐观的心态的可贵,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最后的小结旨在引导学生明确美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用什么样的心境去感受,用怎样的方式去发现。启发学生能以正确、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七、布置作业

1.诵读两篇短文。

2.这两篇短文意韵隽永,富有诗情画意,就其中一篇写一段读后感。

3.搜集一些写景名句、名篇准备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25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感慨山川之美古来共读

仰视:高峰如云;俯视:清澈见底层次分明

平看:两岸石壁;青竹翠林视听兼融

绘景晓:雾将歇,袁鸟乱啼动静结合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达多样

感慨期与谢公比肩自豪

记承天寺夜游

绘庭中景色月色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抒闲人情怀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教师寄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2、品味文章的画面美,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3.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重点: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导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的题目“答谢中书书”应该怎样读?如何理解两个“书”的含义?

2、给谢中书的这封信是谁写的呢?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3、朗读课文

(1)反复朗读课文,指名读,评价。

(2)齐读课文。

二、疏通文意

(1)自主翻译

(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三、合作探究

感受文章的画面美

教师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一共描绘了几幅风景图画?结合课文内容,给每一幅风景图画取名。 (教师举例,如:高峰入云图)

(2)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画面。

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1)课文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优美的意境。细细品味文中写景部分,分析文章的意境美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山川之美的?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文章语言清新凝练,言简意赅,极富特色。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并说一说,好在哪里?

(例如:我认为“高峰入云”,这一句中的“入云”一词用得很好。因为它写出了山高耸挺拔的特点。而且“入”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显得生动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见底、乱(“乱”可不可以用“齐”来替代)、跃、实是”等词语。

感受文章的人情美

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质疑问难:

你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你不理解的问题,请大胆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

五、拓展延伸:

1、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你积累几句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2、借鉴本文写景的方法,以雾为描写对象,写一个片段。(300字左右)

六、小结: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只有区区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他状写的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文章清秀隽雅,如诗如画。表露了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当堂测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本文的作者是(),字(),号()

2.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青林翠竹()晓雾将歇()与其奇者()五色交辉()

3.用现代语言翻译下面句子

①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②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本文在描写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5.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从中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态?在生活中与学习中给了你什么启示?请简要概述。

《记承天寺夜游》学案

教师寄语:一切景语皆情语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重点: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方法。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学过程:

一.基础积累: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2.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

2.教师范读,确定朗读的节奏,找同学朗读,并做点评。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五、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第一板块读课文

一读字正腔圆。借助工具书,利用注释,读准下列字词读音:弘与相与藻荇柏

二读通顺流畅。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语句读得通顺流畅。

三读节奏分明。《答谢中书书》是一篇骈文,以四字句为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 句子长短参差不齐。在读得通顺流畅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划分课文的节奏:

《答/ 谢中书/ 书》山川/ 之美,古来/ 共谈。高峰/ 入云, 清流/ 见底。两岸/ 石壁,五色/ 交辉。青林/翠竹,四时/ 俱备。晓雾/ 将歇,猿鸟/ 乱鸣; 夕日/ 欲颓, 沉鳞/ 竞跃。实是/ 欲界之仙都。自/ 康乐/ 以来,未复有/ 能与/ 其奇者。《记/ 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 十月十二日/ 夜,解衣/ 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 起行。念/ 无与为乐者, 遂至/ 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庭下/ 如/ 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何夜/ 无月? 何处/ 无竹柏? 但/ 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朗读时要放慢速度,有足够的时间感受文中意境。每读完一小层,作稍长停顿,使景物画面有鲜明的层次感。

四读抑扬顿挫。读《答谢中书书》一文要自然愉悦。轻松流畅之中,读出那种飘飘欲仙的自得之志、自豪之感、自娱之情。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要缓慢低沉。要读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淡淡深长的忧伤。注意读音的轻重,声韵的抑扬,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读琅琅上口。

第二板块析课文

一、析作者陶弘景(452 - 536年) ,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 人,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苏轼(1037 - 1101 年)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析景物两文景物描写的特点表现为一多一少。《答谢中书书》文描写的景物多:峰、云、清流、岸、石壁、五色、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富有层次感,时间跨度大, 景物范围广, 描写角度多样:俯观仰察、颜色、四季、早晚、静动、高低、远近、视觉听觉等。)《记承天寺夜游》文描写的景物少:冬夜月色,竹柏影。(简单闲适,暗寓佛老之思。)

三、析语言《答谢中书书》文通过精练整齐生动流畅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吟出了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记承天寺夜游》文通过朴素参差意味深长的语言, 借助叙事、绘景、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既表达了旷达的情怀,又一消心中的块垒。

四、析意境《答谢中书书》文:

无人有我之境。作者所写景物没有加入人的活动, 却处处能感觉到“我”的存在,通过立体感受,可传达出“我”与自然的融合,体现了作者归隐林泉的志趣。

《记承天寺夜游》文: 有人超我之境。以两人夜游之闲,衬其因贬忧郁之情。苏轼虽仍有进取之心,但于政治漩涡中难以把握,借月夜朦胧之景寻求解脱,以便超脱于尘世之外。

短文两篇《日》《月》课后阅读练习答案

《短文两篇》研讨与练习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一、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日》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二、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设题意图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月》的略显零散的表述中抽绎出其情感脉络;由《月》联想到一些古诗文,则是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整合已有知识、经验的能力。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子”,“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这种意境能使人想起李白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三、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注意这两篇短文在主题表达上的相通性。 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的这样写。将这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短文两篇 (2)

短文两篇《蝉》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对比,欲扬先抑的写法。 3、感悟生命的意义,培养热爱生活的感情。 学习准备:提前出示学习目标,幻灯出示本课生字词及合作探究题目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由蝉的生命历程引入。板书:蝉 二、自主学习: 1、出示学习目标,学生理解学习。 2、学习作者小思,原名卢玮銮。著作有《承教小记》。 3、听读课文,出示字词,给括号里的字注音。收(敛)(聒)聒宽(恕)(颤)动学生注音,齐读,识记 三、合作探究: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1、课文写了蝉生活的那些方面?“我”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2、“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中,“那”指的是什么?找出文中的一句话。学生自己思考3分钟后,小组合作交流(要求在纸上做记录)。师生共评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欲扬先抑的作用:写出感情变化,突出主题。文中其他方面的对比:蝉在地下时间长,享受生活时间短。作者对蝉前后的态度对比。不管是90年,90天,都要好好地活过。点明哲理散文,板书。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师总结:生命是短暂的,脆弱的,我们只有好好地活,才能让生命更有意义。 四、理解重点句:“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先理解内容,在理解语言特色:这句话除了有听觉感受之外,还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富有新意,言简意丰。 五、拓展延伸:1、在现实生活中,那些人具有这样“好好地活”的特点:让学生畅所欲言。举例:史铁生、最美老师张丽莉等。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才算是“好好地活”?引导学生回答,认真学习,孝敬父母等。2、仿写句子。大自然中,许多事物让我们感动,一支从泥土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白的花;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入水中似的自由遨游,蜘蛛结网的坚持不懈,蜜蜂采蜜的不辞辛苦,都留给我们深深地感动。选取大自然中的一个事物,用一句简短的话写出对他们的评价或感想。示例:蜡烛:生命在于奉献枫叶:绽放生命的绚丽溪流:生命在于运动五、作业预习《贝壳》,比较两课在内容和写作上的异同。 六、板书设计:蝉小思烦抑惊对比叹扬恕

《短文两篇》试题1(含答案) (1)

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狡黠()藻饰()诘难()滞碍()味同嚼蜡() 吹毛求疵()矫()睾()肾阐证()要诀()2.根据拼音写汉字。 文采zǎo()饰吹毛求cī()狡xiá()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 怡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寻章摘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狂妄自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咬文嚼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下列意思写出成语。 (1)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 (2)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 ) (3)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 (4)比喻故意挑毛病,找缺点。( ) (5)指读书只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 ) 5.下列是有关读书或学习的名句,请在画线处默写填空。 (1),思而不学则殆。 (2)好读书,不求甚解; ,便欣然忘食。 (3)作者有思路,。 (4)敏而好学,。 6.填空。

(1)培根,________国哲学家、________家,著有________、________等。 (2)马南邨,原名________,当代作家。《不求甚解》一文选自杂文集________。 7.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1)在《谈读书》中,作者的论述思路是什么? (2)在《谈读书》中,作者所表明读书的作用是什么? (3)《不求甚解》一文的文章结构是什么? 8.仿照文中“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这句话,写一句话。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短文两篇(2)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富兰克林和罗素的生平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鉴赏精巧别致的构思,含蓄隽水的语言。 3.感受崇高而博大的胸怀,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在不懈的拼搏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鉴赏真挚的情感和耐人寻味的哲理。 难点:文中“追求爱情”“追求知识”“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这三种感情的内在联系。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你了解《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本杰明.富兰克林吗?你知道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素吗?这些名人给人类留下的财富,不仅仅是伟大的作品,更有他们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表现出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伟大的人格魅力。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富兰克林和罗素的精神世界,共同感受伟人的超凡风彩。 (二)研读课文: 一、《美腿与丑腿》 1.整体感知: (1)了解富兰克林 本杰明·富兰克林大概算得上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伟人,他博学多才,他是爱国者、科学家、作家、外交家、发明家、画家、哲学家;他自修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并引导美回走上独立之路。在富兰克林年轻时,发明了一种方法,他首先列出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十三个条件:节制、沉默、秩序、果断、节俭、勤奋、诚恳、公正、中庸、清洁、平静、纯洁、谦逊;决心获得这十三种美德,并养成习惯;为此,他设计了一个成功记录表,每一个美德占去一页,画好格子,在反省时若发现 当天未达到的地方,就用笔作个记号。当富兰克林七十九岁时,在那本不朽的自传中,花了整整十五页纸,特别记叙了他的这一伟大发明,因为他认为他的一切成功与幸福受益于此。富兰克林在自传中写道:“我希望我的子孙后代效仿这种方式,有所收益”。 (2)学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作者的观点和关键句) (3)讨论本文主要观点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明确】乐观积极的人受人喜爱、尊敬从而获得幸福,悲观消极的人令人生厌、憎恶,因而一生不幸,希望人们摒弃消极悲观,拥有积极乐观。作者的主张:希望人们乐观积极,凡事看到好的方面,凡事要往好处想。 文章以“美腿与丑腿”为题,联系全文,试分析它们各象征着什么? 【明确】“美腿”象征优点、长处、积极的一面;“丑腿”指缺点、短处、消极的一面。 2.研读探究 (1)作者开头就说:世界上有两种人。通读全文概括这两种人分别指什么样的人。 【明确】分别指乐观积极的人和消极悲观的人。

《短文两篇》课文说明_1

《短文两篇》课文说明 导读:《金黄的大斗笠》似一篇散文诗。它描绘一幅风雨图,图画中贮满生活的欢乐、纯真的童心。在这些描写中显示出姐姐和弟弟的手足之情。课文在描写风雨中把故事点出来,记人记事只是轻轻点染,让读者发挥联想,把故事连起来想。 这篇作品写了三个风雨镜头。第一个:风小,雨稀;第二个:风疾,雨急;第三个:风雨交加。写第三个镜头时,连说“风来啦!雨来啦!”表达上与前两个镜头有所不同,在于加强语气,渲染氛围。在写了三个风雨镜头之后,这篇作品写了在金黄的大斗笠下,姐姐、弟弟欢乐的形象,他们的笑语。概括来说,大斗笠遮着一个温馨的春天。最后写斗笠的外观,雨后天晴的氛围,构成一幅美丽的充满勃勃生机的远景图。 这篇写景散文,充满诗情画意。要从画面中看故事,领悟姐弟俩天真活泼的可爱形象及其手足情义。 这篇作品的不少地方用拟人手法。例如,“偷偷溜来一团乌云,风推着它爬上山头”,生动形象。课文不少地方用了比喻。例如,文章最后用“大蘑菇”比喻斗笠,形象、贴切。 《散步》写家庭生活,没有铺开来写,只选取了“散步”这生活的一角。写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也没有铺开来写,只写了几个细节,然而写得深沉动人。 课文一开头就点题:全家人一起散步;然后分六个层次来写。①缘由。第二、三段,写母亲。“我”是个孝子,从小听话,现在母亲

很信任“我”。②过渡。第四段,写新绿、嫩芽、冬水:春天的气息,生命在召唤。写景饶有诗意。③入题。第五段,儿子说,“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儿子天真可爱,聪明智慧,话里充满生活情趣。④波澜。第六段,写祖孙三代人的心理活动:着重写“我”,祖、孙一笔带过。⑤一波又起。第七段,“我”爱幼,更尊老;母亲听从儿子,更爱孙子。一家人相互体谅,生活和谐。⑥收拢,作结。最后一段,写人到中年,肩负承前启后的责任,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 这篇散文,就表现家庭成员间的真挚感情来说,与《背影》比较相似。但是,由于时代不同,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欢愉、深沉的,《背影》却是悲凉、沉郁的。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短文两篇1

短文两篇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在:在于。 ●有仙则名: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古代传说,仙人多住在山上。则:就是。名:出名, 有名。 ●有龙则灵: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龙:古代传说中一种能兴云作雨的神奇的 动物。灵:灵异,神奇,也有灵气的意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 陋了)。斯:这。惟:只。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指佛经 ●乱:使.......扰乱。 ●劳:使.......劳累。 ●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案牍:公事公书,官府的公文 ●何陋之有:有陋室铭什么简陋的呢?何:什么。陋:简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笑的都是有学问的人,来来往往没有没有学问的人。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陋室铭什么简陋的呢?”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8《短文两篇》(日、月)

8《短文两篇》(日、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掌握一定的自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目标: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精神 教学辅助:多媒体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进入情境 一年前的初秋,一个纯净灵魂告别,整个中国屏住呼吸对他说:“老人啊,一路走好”。巴金走过了一个世纪的风云文坛巨星陨落,今天我们学习巴金的散文诗,在这个日子里,谁愿意为我们这一节课说一句话。(谨以此悼念巴金先生) 二、初次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可以大声读,也可以默读。 2、交流读后体会。 3、教师点拨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同时提出问题:《日》、《月》是巴金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散文诗,那时,中华民

族大敌当前,当时情境下的我们中国人的主要情感是什么?你能把这和日、月、飞蛾、夸父、嫦娥等建立起联系吗?请大家思考一下,也可以讨论。 4、投影展示:《日》、《月》散发着作者忧郁而又热情的青春气息。《日》表现了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追求理想的人生。《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姮娥为一个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姮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这两篇文章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三、技巧朗读领会情感 1、学生自由谈对朗读的想法:正确、流利、有感情。 2、教师引导朗读前要做的准备:如何领会作者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3、指出学生朗读时的优点与存在的不足,教师作总结:首先要很好地理解原作,其次要具有一定的朗读技巧。出示知识链接。 (1)巴金其人(2)写作年代(3)生字生词 (4)朗读方法(5)表现手法(6)引申想像 (1)巴金其人巴金(1904.11.25 - 2019.10.17)原名李尧棠,字沛甘。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现、当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8、短文两篇北仑区紫石中学胡俊杰 一、教案目标 1、扩写、续写、创写一个句子,来欣赏、感悟《日》。 2、对比阅读、分析《月》。 3、体会日月所表达的作者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 二、教案重难点 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案课文 三、教案课时:二课时 四、指导思想: 1、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 五、教案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看导语,介绍作者巴金。巴金生平: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04年11月25日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1925年毕业。1927年旅居法国。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到日本。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3年、1988年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1927年旅居法国期间,创作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1931年《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在《时报》连载,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被译成20多种文字。1934年写了《神》、《鬼》、《人》三部短篇。长篇小说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及《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说《憩园》、《寒夜》)。译有赫尔岑回忆录《往事与随想》。1978年底—1986年8月,创作了五卷本散文《随想录》。1958年─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巴金文集》十四卷。1994年《巴金全集》26卷全部出版。到1994年6月,共写作并出版了120部著作,还翻译了

8《短文两篇》(日、月)

8《短文两篇》(日、月) 导读: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掌握一定的自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目标: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精神 教学辅助:多媒体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进入情境 一年前的初秋,一个纯净灵魂告别,整个中国屏住呼吸对他说:“老人啊,一路走好”。巴金走过了一个世纪的风云文坛巨星陨落,今天我们学习巴金的散文诗,在这个日子里,谁愿意为我们这一节课说一句话。(谨以此悼念巴金先生) 二、初次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可以大声读,也可以默读。 2、交流读后体会。 3、教师点拨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同时提出问题:《日》、《月》是巴金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散文诗,那时,中华民族大敌当

前,当时情境下的我们中国人的主要情感是什么?你能把这和日、月、飞蛾、夸父、嫦娥等建立起联系吗?请大家思考一下,也可以讨论。 4、投影展示:《日》、《月》散发着作者忧郁而又热情的青春气息。《日》表现了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追求理想的人生。《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姮娥为一个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姮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这两篇文章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三、技巧朗读领会情感 1、学生自由谈对朗读的想法:正确、流利、有感情。 2、教师引导朗读前要做的准备:如何领会作者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3、指出学生朗读时的优点与存在的不足,教师作总结:首先要很好地理解原作,其次要具有一定的朗读技巧。出示知识链接。 (1)巴金其人(2)写作年代(3)生字生词 (4)朗读方法(5)表现手法(6)引申想像 (1)巴金其人巴金(1904.11.25-2005.10.17)原名李尧棠,字沛甘。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现、当代著名文学家。。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

短文两篇2

27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掌握文言字词的理解和句子的翻译; (二)过程与方法: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及自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重点:文言字词的理解。 难点:本文出现的一词多义情况。 文言文学习方法的介绍:由字到句,由句到篇,由篇到意。 注意:应掌握的文言文的四种重点字、词:1、常用字(意思基本不变);2、通假字; 3、古今异义字词; 4、一字多义字 词 教学过程: 1.了解作家作品(由学生收集汇报、整理)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2.掌握下列字的拼音 夕阳欲颓.()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水中藻.、荇.交横()() (一)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①美,古来共.①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①鸣;夕日欲.①颓,沉鳞竞跃。实是欲.②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①其.①奇.①者。 3.解释画有标记的字词 A、常用字 俱:自:未: B、重点实词 五色:交辉:四时:

歇:颓:沉鳞: 欲界:与: C、多义字 之.:①:②: 与.:①: 欲.:①:②: 其.:①: 乱.:①: 共.:①: 奇.:①: 4.翻译下列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二)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②步于.①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解释画有标记的字词 A、常用字 欣然:行:者:遂: 至:亦:寝:盖: 但:耳: B、重点实词 念:相与:中庭:空明:

巴金短文两篇

《巴金短文两篇》《日》导学案科目语文课型:新授时间:2011 年月日八年级设计人:孙林芳审核:八年级语文组学习目标1、强化通读,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月”“姮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体会巴金散文作品音韵的美感。2 品评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3 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性格。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2 贯通理解连篇短文的主题表达学习过程一、导入: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二、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早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后赴法国巴黎学习。回国后长期从事著译。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等短篇小说集和《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的《随想录》被誉为“讲真话的大书”,是一部代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引起巨大的反响。三、1 学生默读课文,理解、积累生词。旸():浸():姮():皓()月:2 自由朗读、积累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3 思考:谈谈你读了后的感受。四、研读赏析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在《日》一文中,作者要突出的日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3 在《日》一文,作者引用了哪两个故事?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4、题目是《日》,可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和夸父逐日,并且是赞赏他们。这与太阳有关系吗?谈谈你的看法。 5、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征意义?五小结在《日》一文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和夸父逐日,并且赞赏他们。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和热的思想感情。六当堂检测1.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上拼音,或按拼音写出汉字。①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②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③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hào()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④但是为什么还有陷héng é()奔月的传说呢?2.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①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仆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侵在油中,飞蛾是直得赞美的。错字:________ 改正:___ _____ ②但寒冷的、寂莫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错字:________ 改正:________ ③园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篮空。错字:________ 改正:________.3 填空。巴金,原名李尧棠,字_______,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_____ __家。主要作品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月》选自散文集_________。七、布置作业(课后习题)板书设计短文两篇巴金《日》:激情洋溢飞蛾扑火追求光和热夸父追月寄托人格理想教学反思《巴金短文两篇》《月》导学案科目语文课型:新授时间:2011 年月日八年级设计人:孙林芳审核:八年级语文组学习目标1、强化通读,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月”“姮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体会巴金散文作品音韵的美感。2 品评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3 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性格。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2 贯通理解连篇短文的主题表达学习过程一回顾上节所学写下你掌握的内容 1 字词 2 诗句积累 3 文学常识二自由朗读 1 思考:谈谈你读了后的感受 2 内容探究A、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B“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C 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D、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体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三、

27短文两篇2

27短文两篇2 1 导入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 2《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习本文,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作品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读 4【字词注释】①交辉:交相辉映。②四时:四季. ③歇:消散. ④欲:将要. ⑤颓:坠落。⑥沉鳞:潜游水中的鱼。⑦欲界:佛教中三界之一。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之意。⑧康乐:谢灵运。灵运袭封康乐公,故云。⑨与:参与其间。这里指欣赏。 5【诗文翻译】山水中包蕴的美,自古以来人们经常谈论。高高的山峰直插云天,清清的流泉明净见底。两岸石壁上,五色缤纷交相辉映。那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晓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猴和百鸟的啼叫声交织成一片;夕阳即将坠落之际,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腾跃。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自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欣赏这奇妙山水的人了。 6这一短文写了自然“山川之美”。文章用极精练优美的语言写了“古来共谈”的“高峰”、“清流”、“石壁”、“林竹”、“晓雾”、“夕阳”以及与此相应的猿鸟游鱼。作者认为这“实是欲界之仙都”。问题是要能欣赏这奇山妙水。 7、1、课文那些语句描写了山川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2、“高峰入云”与“清流见底”的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前者是仰视,后者是俯视,二者互相配合。3、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交代时间,由朝而夕。这样描写,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4、怎样理解首句和末句的含义?首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点题。表达欲与友人交流关于山川之美的感受。末句感慨自谢灵运以来,无人能真正领略大自然的妙处,颇有惆怅、寂寞之感,当然也有对自己能真正欣赏山水之美的得意之情。5、对这样的景色,作者是怎样看的?他认为“实是欲界之仙都”,赞叹这样的风景与仙界无异,美不胜收.6、这篇课文有何特色?本文写景的句子用四字句,对仗工整,精确的勾画了山川之美.这种两句两句地对偶,好像并驾的两匹马,我们把它叫骈文.这种注重形式美的骈文,在南北朝时期非常盛行. 8文段阅读理解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③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④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⑤实是欲界之仙都。 文中写的景物有________山峰河流两岸林竹雾_________;动态景物有______猿鸟、夕日、沉鳞 ①②两句按————由分写到总写——顺序写景,④句按———时间从早到晚——— 顺序写景。⑤句的表达方式是————议论兼抒情——,它对前文写景的作用是—点明旨意,激发读者感情共鸣翻译此句————实在是尘世之中的仙境——。

下学期 短文两篇_2

下学期短文两篇 导读:主旨概述 《敬畏生命》一文通过写作者看到树本飘送种子的现象,受到震撼、折服,赞扬了那种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同时也告诉人们面对生活要勇于奋斗,重要的是奋斗的历程,而非最后的结果。 《热爱生命》一文通过写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告诉我们应当热爱生活,努力使自己的生命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两篇短文一重抒情,一重说理,然而主旨是相通的,都是谈的有关生命的问题,语言内涵丰富。 尽量使内容具体化 以前所学的课文内容比较实际,这两篇课文谈的都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使之具体化,不要泛泛空谈。 可以从这样几个角度切入课文 一是反复朗读,通过朗读,熟悉课文,熟悉语句,并在朗读中体味文'章中蕴含着的作者感情和说理力量。 二是从文章标题入手,理解从“敬畏生命”到“热爱生命”的含义。“敬畏”的本义是又敬重又害怕,本文“敬畏”所表达的是一种敬重、折服、赞叹的感情,“敬畏生命”是为生命的力量和精神所折服,并发出由衷的感慨和赞美。“热爱”的意思是热烈地爱,因为作者深刻地认识到生的本质,所以他才会热烈地爱着生命,全身心地投入生命,创造生命。 三是抓住重要语句,结合上下文的意思,通过思考、讨论,理解

这些语句的含义。或者在老师的点拨下,用自己的话说出句子的含义。 四是将两文进行比较阅读,总括两文的异同。首先看思想内容,比较两篇文章中心内容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敬畏生命”敬畏的是什么?“热爱生命”热爱的是什么?“敬畏”与“热爱”的相同与区别在哪里?其次看文章形式,比较两文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敬畏生命》重在抒情,是怎样抒情的?《热爱生命》重在说理,是怎样说理的? 可以围绕争论进行教学 这两篇课文有些内容可能引起争论,如生命“不计成本的投资”“生的本质在于死”“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可以围绕这些争论进行教学,不必面面俱到。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生命意识的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积累掌握下列词语,并给加粗的字注音。 纤维折服奢侈蔚然哲人丰盈惊心动魄躁动不安稍纵即逝 2.能体会《敬畏生命》中充满感情的叙述和作者对于生命的深层感悟。 3.了解《热爱生命》的作者蒙田,理解体会他对生命的本质和

短文两篇(《日》、《月》)

《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教学设想: 阅读文学作品,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并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诱发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老师在这中间起一种引导和点拨作用。达到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目的。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理解作品内涵; 2、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目的性,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积极的文学思考和欣赏能力,能大胆发表对作品的独到见解;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传说; 2、阅读了解巴金及其主要作品 一、导入 由日、月————明,看到“明”字,你会想到什么呢? 明亮,光明…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 二、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 本文创作于四十年代初期,那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老都在期盼着胜利的到来,作为一个普通文人,只能借文章抒发内心情感,因此,你就可理解巴金为什么要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当然也包括为什么赋予嫦娥新的理解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味文章中的语言魅力吧。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讨论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 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并且,对飞蛾、夸父这两位光明的使者持敬佩,怀念的态度。看来,日球确实让我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1、“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2、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笔锋忽然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的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21世纪教育网 4、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的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写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人。 四、阅读探究《月》 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月的细腻幽静吧。千百年来,在月亮身上,人们寄托最多的是什么情思呢?——明月千里寄相思。 有诗歌为证: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是的,一轮明月,两地相思。所有行走他乡的游子,当他抬头一望,思念就

短文两篇(1)

15短文两篇 一、学习目标 1.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 3.培养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预习形成: 1掌握下列词语(你能把握准字音吗?) 藻饰()诘难()豁然贯通() 滞碍()傅彩()味同嚼蜡() 狡黠()怡情()吹毛求疵() 2、我最清楚:看意思说词语: (1)、(给言辞)增添光彩。() (2)、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3)、狡诈。() (4)、形容没有味道,多指文章或讲话枯燥无味。() (5)、突然感到开阔通达,一下子明白通晓了。() (6)、原指读书要领会精神实质,不必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3、读课文《谈读书》,思考:课文围绕“读书”谈了哪些内容? 4、读《不求甚解》,思考:“不求甚解”在文中是什么含义? 三、学习课文: 1、精读课文《谈读书》,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并揣摩下边两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观点是什么,又是怎样阐述这些观点的。 (1)、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2)、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 (3)、进一步研讨——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些话的认识。 2、细读《不求甚解》,思考: (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作者又是怎样论证这一观点的? 3、我参与,我快乐:合作探究,深入思考: 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区别? 四、达标测试: 1、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析 ③“滥竿充数”辩析 2、课外短文阅读: 读书三境界 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肿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累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晕脑胀、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是成熟聪颖的心灵和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蓦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品”是在“啃”之基础上的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庸碌者可进入第二境界。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至灵性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用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字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无用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 1、请简要概括这篇短文的内容。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日,月)》导学练测 【字词综合运用】 (1)注音:旸(y m g )谷撮(cu o)皓(h oo )月姮(h eng)娥 ( 2)形似字区别 ( 3)多音字辨析 ( 4)解词轰轰烈烈:形容气魄雄伟,声势浩大。撮:量词。 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晒台。 【重点分析】 ( 1 ) “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 2)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 3)“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面所写的《日》有了相通的地方。 (4)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 5)《日》和《月》有着怎样的紧密联系? ——虽然两篇短文的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思想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课文背景知识】 ( 1 )作家作品 巴金,1904 年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爱情三部曲》 (《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将军》等短篇小说集和《龙?虎?狗》等散文集。 ( 2)文学常识什么是关键词语,如何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所谓关键词语,是指那些能够点明或暗示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体现作者写作目的的字、词、句。比如:点明或暗示中心的词 语,暗示文章线索的词语等。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关键词语要引起重视,细加揣摩。因为理解了它们,对于我们学习、 掌握课文的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大有好处。理解关键词语,决不能脱离特定的语言环境,如“日” “飞蛾”“夸父”“月”“姮娥”,它们的含义不能仅仅按照本义来理解,而要在通读全文、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来把握。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解,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 (3)背景知识 这两篇短文写于抗日战争的1942 年,其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短文两篇知识点及答案(1)

《短文两篇》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书信_。 2.《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朝的文学家。 二、重点字词解释 “罢了”) 四、理解性默写 1.《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下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记承天寺夜游》中表露作者旷达心境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概述古今山水之美的一句是:山水之美,古来共谈。 4.《答谢中书书》中表达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的句子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能与其奇着。 五、内容要点 《记承天寺夜游》 1.请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并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月色比作“积水”,突出了月色空明澄澈的特点。把竹柏倒影比作“藻荇”,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以高度凝炼之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如何理文中“闲人”的含义。 即清闲之人。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也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旷达的胸襟。 3文中哪句话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感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答谢中书书》 4.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答:先要是“高峰入云”,在俯视“清流见底”,有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6.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是: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齐者。” 7.文章结尾的表达方式是:议论.抒情。 作用:首尾呼应,表明能欣赏美景的人很少,表达了作者沉醉美景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8.“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康乐”是谁?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答:“康乐”及谢灵运。作用:说明能欣赏美景的人很少,进而表达了作者与谢公比肩的得意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