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义部长谈医疗保险的现状和趋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晓义部长谈医疗保险的现状和趋势

胡晓义谈我国基本医保制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010-6-24 8:47:34

一、医疗保障制度的定位和功能特点

医药卫生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谁来提供医疗服务,是医药卫生事业问题;二是谁来支付医疗费用,是医疗保障问题。医疗保障制度既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民众的安全网、社会的稳定器;又作为医疗费用的主要支付方,是医药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是医改的重要领域之一。

医疗保障的主要目标是合理组织财政资源,满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医疗资金需求,简言之,就是“有钱看病”。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公认的“世界难题”,其主要特点和难点:一是涉及系统多,包括个人、组织、政府、社会,相互之间关系错综复杂;二是必须通过购买医疗服务才能实现保障功能,与养老保险等其他社会保险相比,增加了购买医疗服务的环节,管理服务的难度和复杂程度明显增加;三是供求关系难以测定,医学技术的发展无止境,人民对生命和健康的期望无止境,而资金的筹集有限,

特别是随着老龄化进展,供求矛盾将更加突出。

医疗保障与医药卫生事业直接相关、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医疗保障功能必须通过购买医疗服务来实现;同时,医疗保障购买服务的过程中,也将对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一方面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健全,将为国民健康提供稳定资金来源,这些资金最终全部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转化为医疗卫生机构的收入,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医疗保障机构作为全体参保人员利益代表,在购买医药服务的过程中,将发挥对医疗机构的监督、制约、引导作用,有利于形成外部制衡机制,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促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疗机构加强管理。

二、国际上典型的医疗保障模式

医疗保障体系是解决公众面临的疾病和意外伤害等风险的社会保障子系统。1883年德国颁布实施《疾病社会保险法》,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之先河。至今,医疗保障体系的主体制度,仍

是以风险理论和大数法则为理论基础的医疗保险制度。国际上医疗保障制度大致有3种基本类型,即以英国为代表的国家卫生服务类型、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医疗保险类型、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医疗保险类型。

(一)国家卫生服务模式。以英国为代表,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联邦国家主要采取这种保障方式,其基本理念是《贝弗里奇报告》所提出的福利国家理论。1948年,英国颁布《国民医疗服务法》,将国家卫生服务制度作为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的主体制度,其费用占到全国卫生保健总费用的90%以上,居民享受免费程度很高的医疗卫生服务。在卫生保健的实施及管理方面强调国家中央集权控制卫生资源的分配,采取全科医生制度,医疗服务与资金管理一体化,以社区保健作为卫生服务的重点。其优点是全面覆盖,国民就医的直接费用低廉;不足之处是效率较低,就医等待时间长,医疗服务质量不高,公众满意度低,得不到及时治疗的患者不得不选择到私立医院或国外就医。基本特点:难而不贵。

社会各界对医改法案褒贬不一,已有多个共和党执政州宣布抵制;因此,其前景尚待观察,其成败将对美国社会产生重大影响。这也提醒我们:医疗保障具有极强的刚性特征,既得利益群体一旦形成,想要改变十分困难。

国际医疗保障制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一是立足国情确定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迄今为止,没有公认完美的医保制度,每种制度都有其优点,也有其局限性。各国选择医疗保障制度都是从国情出发,充分考虑各自经济发展水平、医疗资源状况、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因素,而不是简单照搬别国经验。二是单一制度难以覆盖全体人群,多采用混合模式实现医疗保障的全面覆盖,注重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如德国以社会保险制度为主,但也有10%左右人群以商业保险解决医疗保障问题。三是共同方向是覆盖全体国民。医疗保障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不可分,基本都是从就业人群起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建立相应制度和政策,逐步实现全面覆盖,并逐步对制度进行整合,形成主体制度和多层次保障体系。如德国1883年医疗保险制度立法后,医疗保险的总人口覆盖率从实施前的5%上升至

10%,1930年约为50%,1950年约为70%,1975年90%以上的人口进行了法定健康保险登记,其余10%的人口多由私人保险或其他健康保险覆盖。四是政府投入的资金供需方兼顾,既有对医疗服务机构的支持,也考虑对个人参保的补助。五是制度模式基本稳定,医疗保障制度是一项基本社会政策,涉及公民对今后的预期,多数国家做到了制度相对稳定、方向明确,朝令夕改将使人民缺乏对制度的基本信任。

三、我国医疗保障体系改革的历程和基本框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积极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1994年在江苏镇江、江西九江开展职工医疗保险改革试点;1998年底开始在全国推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现由公费劳保医疗的单位福利制度向社会保险制度的转轨;2003年,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2008年在全国范围推开;2003年、2005年分别建立农村和城市医疗救助

制度,对低保等困难群众进行救助;2007年,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把学生、儿童、老人等城镇非从业人员纳入保障范围,2009年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在全国全面推开。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探索,中国特色“三纵三横”的医疗保障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三纵,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分别覆盖城镇就业人员、城镇未就业居民和农村居民,是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主体部分。“三横”即主体层、保底层和补充层。3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构成了主体层;城乡医疗救助和社会慈善捐助等制度对困难群众参保和个人负担给予帮助,构成保底层;对于群众更高的、多样化的医疗需求,通过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来满足。

中国多层次医疗保障构成图

这一基本框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我们要实现全民医保的目标,必须有普惠性的制度安排,主要体现在对城乡居民参保的普遍补助和对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政策;但从我国的基本国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