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浙江余姚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学年浙江余姚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1.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符箓(lù)慰藉(jí)舟楫(jí)曝背谈天(pù)
B.灰烬(jìng)艾蒿(hāo)夹衣(jiá)锲而不舍(qiè)
C.顷刻(qǐng)濒临(bīn)远阜(fù)疾风劲草(jìng)
D.赭色(zhě)游弋(yì)蓊郁(wěng)混水摸鱼(hùn)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浙江余姚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带解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音,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A项,慰藉(jí)——慰藉jiè;“藉”是多音字,读jí的时候,意思是零乱,混乱;读jiè,安慰、枕着。
B项,灰烬(jìng)——烬jìn(物体燃烧后剩下的东西);D项,混水摸鱼(hùn)——混水摸鱼hún;“混”是多音字,读hùn时,搀杂在一起、乱、胡乱、苟且度过;读hún时,同“浑”。
【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字音题的答题技巧:(1)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
形声字标“不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大,标“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小。
常见字标音正确的可能性小。
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
(2)广东人区分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塞擦音的送气音与不送气音,后响复韵母的“ie”与“uè”难度很大,必须矫正。
(3)善用排除法。
本题中,“藉”和“混”是多音字,应结合其意思区别读音。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这幢小屋既然得以幸存,一定是受到了什么光辉的照耀或是某位神明的庇护,才能历尽苍桑,而未跟别的楼舍同遭厄运。
(《肖邦故园》)
B.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耐不住的虚荣心。
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前方》)
C.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所赋予的意义。
(《获得教养的途径》)
D.(六只小狼)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嘻戏着搅在一起,它们确确实实是一群就在我们的峭壁之下的空地上懦动和互相碰撞着的狼。
(《像山那样思考》)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浙江余姚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带解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形,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
A项苍桑——沧桑(沧海桑田的缩语,比喻自然界变化很大或世事多变),B项按耐——按捺(抑制,忍耐的),D项嘻(喜笑的样子或声音,常形容不严肃或不认真)——嬉戏(游戏;玩乐);懦(软弱无能)——蠕动(指爬行的昆虫;泛指像虫类爬行的样子)。
【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字形题的答题技巧:基本方法为以“义”定“形”。
(1)从形旁入手。
如“弩”和“驽”,“肓”与“盲”。
(2)从词义入成手,如“迫不及待”中的“及”是“等到”的意思,不是“急迫”的意思。
(3)从词语的结构入手。
如“文过饰非,幽愁暗恨”,并列式词语,“文”和“饰”,“幽”与”暗”互训。
再如:穷形尽相、和颜悦色等。
(4)从成语的出处入手。
如:察言观色、墨守成规等。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
....,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
B.季羡林老先生为了填补国内东方文学研究的空白,不顾年老体弱,苦心孤诣
....,令人感动。
C.这恶魔似的铁马,那振聋发聩
....的机器喧嚣声已经传遍全乡镇了,它已经用肮脏的工业脚步使湖水混浊了。
D.当我们的来复枪枪膛空了时,那只狼已经倒了下来,一只小狼拖着一条腿,进入到
那无动于衷
....的静静的岩石中去。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浙江余姚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带解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
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
此处形容“机器的喧嚣声”,应为“震耳欲聋”。
A望洋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
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B苦心孤诣:指刻苦钻研,在学问或技艺等方面达到了他人达不到的境地,符合语境。
D无动于衷:内心没有什么触动。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
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
第二,辨析感情色彩。
第三,辨析用法。
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本题中,“振聋发聩”属于使用对象不当。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掌握和熟悉各国作家与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B.某报记者一篇报道地方强制拆迁,侵害群众利益的文章,惹恼了当地官员,他们竟派公安人员到报社拘传记者,其根本原因是滥用公权在作怪。
C.虽然它有那么多的涟漪,却并没有一条永久性的皱纹。
D.我省药品食品监督部门已着手对全省食品生产企业按照诚信度等级进行分类管理,不良记录的多少,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诚信等级。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浙江余姚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带解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
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A项,“就是逐渐掌握和熟悉”语序不当,应该是“熟悉和掌握”。
B项“其根本原因是滥用公权在作怪”句式杂糅。
可去掉“在作怪”。
C项“虽然它有那么多的涟漪”语序不当,“虽然”放在“它”后面。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
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
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
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
比如B项,就是把“根本原因是……”和“……在作怪”两句杂糅为一句。
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比如A项属于动词的顺序不当,C项属于关联词语的位置不当。
对因
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
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城市不是乡愁的产地,城市只是埋葬乡愁的坟场。
我们周游在后现代的工业城市,难觅经典永恒的乡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①乡愁生发在辽阔的原野
②那它一定是逃离了都会
③因为乡愁萌芽在朴素的地方
④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令人一见倾心的乡愁
⑤偷偷生长在被现代人遗忘的高山之巅的乡舍与内陆深处的村庄
A.①⑤④②③ B.③①④②⑤ C.①③⑤④② D.④②⑤③①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浙江余姚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带解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子复位型语言连贯题。
解答此题,要注意句子前后的逻辑关系。
这段文字以“乡愁”为对象,分析“城市是乡愁的坟场”的原因。
根据标点符号可以把备选的句子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以句号为标志),④②⑤应为一个集体,是假设如果还有乡愁,是生长在高山之巅的乡舍与内陆深处的村庄,③①是解释生长在这些地方的原因,再看横线前面,“我们周游在后现代的工业城市,难觅经典永恒的乡愁”,前面说没有,后面自然是假设有的话是在哪里。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本题属于语句排序(选择题)。
首先要分析语段结构,把握语段话题(陈述对象)。
然后要分析选填部分在原文中的结构位置,并从内容上对语句分组,并做组间排序。
再结合语境,分析前后语句的逻辑关系,结合段落结构和关联词语,对组内语句排序。
最后参照供选答案,试填验证。
比如本题,可以先借助标点符号把备选的句子分成两个部分,明确哪个部分在前,哪个部分在后,答案就选出来了。
6.对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快速,引申为“洪亮”)
②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边,“天际”即天边)
B.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往、到)
②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奇特,特异)
C.①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竟,简直)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要)
D.①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沿着)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浙江余姚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带解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辨析。
题干要求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A中“际”应理解为动词“交汇”;因为如理解为“天边”,就是名词,这在语法上讲不通,因为此处需要谓语动词。
B项中“异”属意动用法,应解释为“觉得奇特”;因为“异”后跟了代词作宾语。
C项中“不必”是“不一定”的意思,这是古今异义。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可采
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
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本题的ABC三个选项中,“际”“异”可以从语法上进行分析,“不必”可以从古今异义的角度分析。
7.下列各组中划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醉则更相枕以卧作《师说》以贻之
B.则施施而行扣舷而歌之
C.悠悠乎与颢气俱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凌万顷之茫然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浙江余姚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思和用法的辨析。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组中划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B项中,两个“而”都表示修饰关系,都为连词。
A 项中,第一个“以”相当于“而”,第二个“以”是连词,表目的,来。
C项,第一个“乎”,用在形容词后,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第二个“乎”用在动词后,相当于“于”,对。
D项,第一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
二、把握位置不同。
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
三、理解用法本质。
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
四、结合具体语境。
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8.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非能水也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
C.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浙江余姚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带解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活用现象的辨析。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D项,“上”是名词作状语,其余是名词作动词,“水”,游泳,“樵”,砍柴,“梦”,做梦。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名词的活用。
“上”是方位名词,用在动词前,一般做状语;“樵”处于动词的位置,故活用为动词,“水”用在情态词后,都活用为动词。
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杀)。
(2)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成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名词活用为意动:有“把----当作---”的意思,如:“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4)名词活用做状语:A.表特征状态,如“一狼犬坐于前”、“常以身翼蔽沛公”。
B>表态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
C.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D.表处所,如“相如廷斥之”。
E.表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
F.表频率,如“岁赋其二”。
9.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③顺流而东④侣鱼虾而友麋鹿
⑤不知东方之既白⑥而耻学于师
⑦孔子师郯子⑧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A.①③/②⑧/④⑥⑦/⑤ B.①/②③⑧/⑥⑦/⑤
C.①⑧/②⑤⑦/③⑥/④ D.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浙江余姚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带解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活用现象的辨析。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③是名词作动词,“下”,攻下;“东”,东去。
②⑧是方位名词作状语,“东”,向东;“南”,向南。
④⑥⑦都是意动用法,“侣”,以为侣;“耻”,以为耻;“师”,以为师。
⑤是形容词做动词,“白”,变白。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杀)。
(2)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成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名词活用为意动:有“把----当作---”的意思,如:“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4)名词活用做状语:A.表特征状态,如“一狼犬坐于前”、“常以身翼蔽沛公”。
B>表态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
C.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D.表处所,如“相如廷斥之”。
E.表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
F.表频率,如“岁赋其二”。
形容词的活用:①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如“斫其正,养其旁条”、“四美具,二难并”。
②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如“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认为-----怎么样。
)(4)形容词使动用法:“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使――明显);
10.下列各项中,文言句式不属于同类的一项是()
A.凌万顷之茫然客有吹洞箫者
B.何为其然也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C.而又何羡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皆我有也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浙江余姚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带解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式的辨析。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项中,文言句式不属于同类的一项”。
B项,第一句是宾语前置句,应为“为何其然也”;第二句是反问句。
A项,两句都是定语后置句,前者应为“茫然之万顷”,后者为“有吹洞箫的客”。
C 项两句都是宾语前置句,前者应为“羡何”,后者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D项两个都是被动句,前者为动词本身表被动,后者“于”表被动。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如:“时人莫之许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如:“唯利是图”等。
(4)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例如:“业文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纪》)定语后置:(1)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被动句:(1)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受……于……”表判断。
如:“内惑于郑
袖,外欺于张仪”、“徒见欺于王”(2)“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3)“被”(后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
(4)意念被动(无词语标志):兵挫地削
1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郁达夫,原名郁文,中国现代作家。
作品有《沉沦》、《屐痕处处》等。
B.赫尔曼·黑塞,出生在德国,后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等。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古代六本经书《诗》《书》《礼》《易》《乐》《春秋》。
D.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柳柳州”。
他和韩愈在文坛上发起和领导了一场新乐府运动。
针对骈文不重内容、空洞无物的弊病,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
其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小石潭记》等。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浙江余姚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带解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
D项,“他和韩愈在文坛上发起和领导了一场新乐府运动”改为“他和韩愈在文坛上发起和领导了一场古文运动”。
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名。
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
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
12.请概括下面这种新闻的主要内容,不得超过15字。
上海楼市一片涨声。
浦东世纪公园附近,一套临街的135平方米的楼房价格近4个月内从580万元涨至650万元;滨江大道沿江的财富海景花园从年初的楼面单价9万元左右涨至近10万元,甚至出现14万、15万元的天价;两个月前楼面单价还在六七万元的静安地标社区中凯城市之光,本月二手房均价超过8万元。
最令房地产从业者振奋的是8月的成交量。
同策咨询研究部分析师许之静介绍,今年8月上海楼市成交量达到124.58万平方米,连续4个月销售额达到百万平方米以上高位,并成为2010年以来的“最强”8月。
在沪上楼市“暖意正浓”的当下,上海的管理层却给楼市浇了一盆“冷水”。
10月12日,备受瞩目的计划出让地块——杨浦区新江湾城D7地块收到意外通知:中止出让活动。
除杨浦区外,10月12日至10月14日,还有松江、青浦、嘉定3区等4处土地出让被叫停。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浙江余姚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带解析)
【答案】上海楼市上涨,政府紧急刹车(干预)。
(上海1分,楼市上涨1分,政府紧急刹车1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概括下面这种新闻的主要内容,不得超过15字”,这是考查学生的压缩概括能力。
首先阅读材料,把握材料的对象、事件、起因、结果等。
从材料来看,所讲的对象是“上海的楼市”“政府”,其情况是“上涨”,政府采取的措施是“紧急刹车”。
把这些内容连缀成句即可。
【考点定位】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答题技巧:明确题干要求,抓住陈述对象、事件经过及事件结果,画出文中的信息点,或归纳或概述特点,连缀成句,不多少文字,不出语病。
解题思路:首先抓住三词、三句找出文章的中心所在;(一般是有解释的或重复较多的),其次去掉肯定不要的信息,包括原因、论据、过程等,其次换,其次数,其次对,最后是理。
阅读《想北平》一文中的三段文字,回答后面各题题。
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
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但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
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
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
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
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
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
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
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
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节选自老舍《想北平》)
13.指出第一段中画线句子的描写方法及真表达效果。
14.结合上下文,简要说明第二段画线句的丰富含义。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浙江余姚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带解析)
【答案】
13.描写方法:细节描写。
表达效果:强调蔬菜瓜果的新鲜;突出北平“接近自然”的特点;表达喜爱和自豪的感情。
14.对北平生活环境的喜爱;对北平平民生活的向往;想回到北平而难以实现的遗憾。
【解析】
13.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指出第一段中画线句子的描写方法及真表达效果”,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句子的能力。
题干已经把鉴赏的方向告诉学生,即“描写方法”。
“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这两处描写属于细节描写,文中通过这样的一些细节,说明瓜果蔬菜是非常新鲜的,体现出北平接近自然的特点,在情感上流露出与有荣焉的自豪感。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描写主要包括细描,白描;正面,侧面;人物描写,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表达主旨。
答题步骤如下:第一步:明确“运用了什么手法(技巧)”。
第二步:明确“该手法(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
第三步:明确“某手法(技巧)运用后好在哪些方面”。
比如本题所给的材料属于景物描写中的细节描写,对象是北平的“蔬菜瓜果”,从“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带着一层白霜儿”这些细节中可以看出其的新鲜。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上下文,简要说明第二段画线句的丰富含义”。
这是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然后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再回归文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分析。
“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