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帖之虞世南三帖
晚明书法技法的继承和开拓
晚明书法技法的继承和开拓晚明,是个不寻常的社会变革时期,在文艺领域中呈现出一种浪漫主义艺术思潮的崛起。
以李贽、公安派三袁为代表的文人,主张笔下写“真”,发自“本心”、“独抒性灵”。
他们的个性解放思想在当时的文艺界卷起了浪漫狂飙。
这一时期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个性解放思潮影响的书家很多。
较之同时代一般书家,他们的书法风格鲜明,率意放任,形成晚明浪漫主义书风。
其代表者是徐渭、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等。
从徐渭到王铎,虽然各具个性,师承及用笔、结字、章法也不同。
但这些书家的笔下都真实反映了那个极具变革的时代。
在这股变革潮流中,他们对传统的书法技法形式有了重大的突破,八尺到丈二的作品在这些书家手中如云烟变幻,如飞瀑倾泻,气势之大,史无前例。
徐渭字文长,号天池,又号青藤,浙江山阴人。
他是明代著名书画家、剧作家、曲论家,在文学史上是明中叶至晚明浪漫文学的先锋。
其书法充分代表着浪漫主义精神。
徐渭传世作品以行草为主,小行书师法米芾,大幅行草立轴可谓是代表了徐渭的书法风格。
他的作品不受传统约束,几乎令人无法分析他的师承。
但细察他的书法却又使人感到虽法无定法,却又无法有法,并非无迹可寻。
不难发现徐渭是各家均采,而各有取舍,但核心的审美追求是潇散和脱俗。
尝自云:“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必非高书。
”正反映了他的雅俗观。
在徐渭的传世书法中主要是行草,或以行书为主夹入草书,或以草书为主夹入行书,较为纯粹的草书作品未曾见到,这大约也是行草之书最少约束而又能潇散风流的缘故。
其笔法多用米芾法,而结字趋扁,可窥从东坡书中吸取之迹。
他喜爱倪瓒的书法,曾自言“古而媚,密而散”是他自己的书法审美追求。
在徐渭的行草中,他所实践的大约正是以上诸种观点的综合,“密而散”的统一可从整体章法上看到,古拙而姿媚的统一则可从其用笔与结字中观照。
他的草书用笔、结字大体来自二王和怀素,此外徐渭曾学索靖章草,故在他用笔中还时见章草波挑笔意,用以增添古拙而出之姿媚。
阮元·南北书派论
阮元·南北书派论书法迁变,流派混淆,非溯其源,曷返于古?盖由隶字变为正书、行草,其转移皆在汉末、魏、晋之间;而正书、行草之分为南、北两派者,则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也。
南派由锺繇、卫瓘及王羲之、献之、僧虔等,以至智永、虞世南;北派由钟繇、卫瓘、索靖及崔悦、卢谌、高遵、沈馥、姚元标、赵文深、丁道护等,以至欧阳询、褚遂良。
南派不显于隋,至贞观始大显。
然欧、褚诸贤,本出北派,洎唐永徽以后,直至开成,碑版、石经尚沿北派余风焉。
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启牍,减笔至不可识。
而篆隶遗法,东晋已多改变,无论宋、齐矣。
北派则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
而蔡邕、韦诞、邯郸淳、卫觊、张芝、杜度篆隶、八分、草书遗法,至隋末唐初犹有存者。
两派判若江河,南北世族不相通习。
至唐初,太宗独善王羲之书,虞世南最为亲近,始令王氏一家兼掩南北矣。
然此时王派虽显,缣楮无多,世间所习犹为北派。
赵宋《阁帖》盛行,不重中原碑版,于是北派愈微矣。
褚遂良虽起吴、越,其书法遒劲,乃本褚亮,与欧阳询同习隋派,实不出于二王。
褚书碑石,杂以隶笔,今有存者,可复按也。
褚临《兰亭》,改动王法,不可强同。
虞世南死,太宗叹无人可与论书,魏征荐遂良曰:“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
”此乃征知遂良忠直,可任大事,荐其人,非荐其书。
其实褚法本为北派,与世南不同。
[评点]阮元(1764-1849),清代著名学者,书家,字伯元,号芸台,晚号怡性老人。
江苏仪征人。
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历任户、兵、工部侍郎,浙、闽、赣诸省巡抚,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卒溢文达。
他历官所至,以提倡学术自任,主编《经籍纂沽》,校刻《十三经注疏》,汇刻《皇清经解》一百八十余种。
在书法方面,所作《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均是书学史上重要著述,为碑学的首倡者,他的书作亦颇受时人称道。
《清史稿》卷三百六十四有传。
虞书遗韵—浅述虞世南书风的传承
虞书遗韵———浅述虞世南书风的传承胡迪军虞世南(558—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人(今属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虞荔之子。
少与兄世基同受学于顾野王,十年精思不懈,文章瞻博。
入隋为秘书郎,入唐为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贞观七年(663年)授秘书监,封永兴县子,次年进封县公,世称虞永兴或虞秘监。
世南貌儒谨而中抗烈,议论持正。
唐太宗李世民重其才,称其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卒赠礼部尚书,谥文懿。
虞世南青年时期从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禅师习书法,尽得二王之法,其楷书笔致圆融遒丽,外柔内刚,初看似温和有余,再看则筋骨内含。
论者以为如裙带飘扬,而束身矩步,有不可犯之色。
他的书法上接魏晋之绪,下启盛唐之风,与欧阳询同步书坛,并称“欧、虞”,为初唐书法巨匠。
后人对虞世南的书法评价很高,如唐李嗣真《书后品》云:“虞世南萧散洒落,真、草惟命,如罗绮娇春,鵷鸿戏沼,故当子云之上。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虞永兴尝自谓于道字有悟,盖虞书发笔处出锋如抽刀断水,正与颜太师锥画沙、屋漏痕同趣。
”清刘熙载《书概》云:“永兴书出于智永,故不外耀锋芒而内涵筋骨。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云:“永兴如白鹤翔云,人仰丹顶。
”虞世南著有文集三十卷,《北堂书钞》一百七十三卷,其中《书旨述》、《观学篇》、《笔髓篇》等几篇书学理论论述精到,尤为世人所重。
传世书法作品有《夫子庙堂碑》、《汝南公主墓志》、《破邪论序》及刊入《淳化阁帖》中的《去月帖》、《大运帖》、《潘六帖》等。
在初唐时期的书坛上,虞世南与欧阳询可谓是旗鼓相当的两位书坛巨擘,欧阳询比虞世南年长一岁,二人同在隋朝为官,又同时从窦建德的东夏王朝归降秦王李世民,并一同参加太宗时期设立的弘文馆任书学教师,主持书学(唐代六门国学之一),二人既是同僚又是好友。
在当代,欧阳询在书法上的地位要超过虞世南,但事实上,在整个唐代,虞世南的书风影响远在欧阳询之上,这点我们可以从唐人的评论中获知。
虞世南--小楷 《破邪论序》
虞世南--小楷《破邪论序》虞世南--小楷《破邪论序》-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浙江馀姚人,是由隋入唐的初唐四大书家之一。
自幼跟智永和尚习书法,所谓”深得山阴真传”,就是指他深信王羹之的笔法。
为唐太宗李世民所器重。
唐代自文宗以下,历朝皇帝都以 ...欧若猛将深入,时或不利;虞若行入妙选,罕有失辞。
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
”当时虞世南的声望便在欧阳询之上。
他的书法圆融遒逸,外柔内刚,论者以为如裙带飘扬,而束身矩步,有冠剑不可犯之势。
用笔沉粹、典丽,以风骨逆劲著称书史。
他创立的“虞体”流派,刚柔并济,方圆互用。
人们称颂“虞体”,“得右军之美韵,而失其俊迈”。
刘熙载《书概》说:“永兴书出于智永,故不外耀锋芒而内涵筋骨。
”所谓得“右军之美韵”,是说得于王氏嫡传;所谓“失其俊迈”,是说他并非纯属“王书”一体,而是自立门户。
独创新格。
与欧阳询“险劲”一路并称“欧虞”。
与褚遂良、薛稷一起并称为“初唐四大家”。
“虞体”流韵纵观书法史,从汉末钟(繇)、张(芝)开楷则草法之先,到晋末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法立,经南北朝隋朝到唐初四大家出,使楷法臻于完备极致。
所以多以“晋人取韵,唐人取法,宋人取意”,“唐人用法谨严”称之。
中国书法艺术就技法层面而言,其核心是笔法。
据传,早在汉代,蔡邕在嵩山石室中,学到了“八角垂芒”的秘法,成了笔法传授的始祖。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中有《传授笔法人名》一文,附在《古来能书人名》文后,记述了笔法传授的谱系,共有二十三人。
他们是:由蔡邕传给崔瑗和女儿蔡文姬(琰),文姬传给钟繇,钟繇传给卫夫人,卫夫人传给王羲之,王羲之传子王献之,献之传给羊欣,羊欣传给王僧虔。
王僧虔传给萧子云,萧子云传给智永,智永传授给虞世南。
宋代书法家黄庭坚说;“回视欧、虞、褚、薛辈皆为法度所窘,岂如鲁公(颜真卿〕萧然出于绳墨之外!”虽然如此,初唐四家也各有自己的面貌。
虞世南的字继承多于创造,从东魏《高归彦造像记》一类作品中可以找到他的楷法之源。
淳化阁帖目录
漢章帝:千字文帖晉武帝:省啓帖晉宣帝:阿史帖晉元帝:安軍帖、中秋帖晉明帝:墓次安穩帖、女郎帖晉哀帝:中書帖晉簡文帝:慶賜帖晉文孝王:異暑帖晉武帝:譙王帖宋明帝:鄭脩容帖齊高帝:破堈帖梁武帝:脚氣帖梁高帝:衆軍帖梁簡文帝:康司馬帖唐太宗:江叔帖、兩度帖、懷讓帖、藝韞帖、進枇杷帖、使至帖、臨朝帖、昨日帖、三五日帖、雅州造船帖、道宗帖、所疾帖、北邊帖、八柱承天帖、氣發帖、移營帖、患痢帖、引高麗使帖、服蜀葵帖、唱箭帖、斆庾信體帖、癈遊甘泉帖、東都帖唐高宗:僻洛城帖、過午帖、九乾門帖、錢事帖、六尚書帖、昨日帖、使至帖、東都帖、梅發帖、熱甚帖、寒嚴帖第二卷張芝:冠軍帖、終年帖、今欲歸帖、二月八日帖、秋涼帖、賢女帖鍾繇:宣示表帖、還示表帖、白騎帖、羸頓帖、雪寒帖、得長風帖皇象:文武帖、頑闇帖張華:蹔西帖桓溫:大事帖王導:省示帖、改朔帖王敦:蜡節帖、王洽:辱告帖、仁愛帖、兄子帖、感塞帖王珉:此年帖、十八日帖、何如帖、今欲出帖王珣:末冬帖、王廙:廿四日帖、祥除帖、昨表帖、七月十三日帖、㛐何如帖、郗鑒:孝性帖、郗愔:至慶帖、比書帖、石首干帖、敬豫帖、郗超:遠近帖、衛瓘:頓州帖、一日帖、謝安:哀窮帖、道民帖、謝万:告朗帖、庾亮:書箱帖、庾翼:故吏帖、季春帖、沈嘉長:感懷帖、杜預:歲終帖、親故帖、王循:秋月帖、劉超:如命帖、謝璠伯:江東帖、王徽之:得信帖、謝莊:昨還帖、司馬攸:秋風帖、劉瓌:感閏帖、王坦之:謝郎帖、王渙之:二㛐帖、王操之:年光帖、王凝之:庾氏女帖、索靖:皋陶帖、七月廿六日帖、劉穆之:家弊帖、王劭:夏節帖、永携帖、王廞:靜媛帖、張翼:節過帖、陸雲:春節帖、王邃:張丞、王恬:得示帖、山濤:近啓帖、卞壼:敕書帖、謝發:晉安帖、王曇:服散帖、羊欣:暮春帖、孔琳:日月帖、王僧虔:兩啓帖、王筠:寒凝帖、沈約:今年帖、阮研:道增帖、蕭確:事君帖、蕭思話:節近帖、蕭子雲:列子帖、陳逵:十二月帖、伯禮帖、褚遂良:潭府帖、山河帖、家侄帖、虞世南:大運帖、左脚帖、臨樂毅論帖、東顧帖、鄭長官帖、潘六帖、歐陽詢:貞觀帖、靜思帖、平安帖、足下帖、比年帖、脚氣帖、柳公權:聖慈帖、伏審帖、奉榮帖、崇賢帖、辱問帖、李邕:晴熱帖、褚庭誨:辭奉帖、薛稷:論膾帖徐嶠之:春首帖、陸柬之:近得帖、薄紹之:迴換帖、第五卷倉頡:戊己帖、夏禹:出令帖、仲尼:延陵帖、史籀:剔州帖、李斯:為政帖、程邈:天地帖、宋儋:情同弟兄帖、衛夫人:和南帖、古法帖:晚寒帖、隋朝法帖:慧則法師帖、智果:評書帖、何氏:投老帖、去留帖、蔡琰:我生帖、古法帖:敬祖帖、鄱陽歸鄉帖、孤不度德帖、亮曰帖、懷素:評張鍾書帖、張旭:晚復帖、十五日帖、移屋帖、閑曠帖、王羲之:適得書帖、知欲東帖、差涼帖、奉對帖、求屏風帖、奄至帖、日月如馳帖、靈柩帖、慈頗帖、遠宦帖、都邑帖、㛐安和帖、諸從帖、諸賢帖、宰相安和帖、噉豆鼠帖、旃罽帖、秋中帖、悟心帖、疾不退帖、兒女帖、蜀都帖、譙周帖、平康帖、賓至帖、散勢帖、衰老帖、昨得熙帖、不快帖、小佳帖、奉告帖、鯉魚帖、月半帖、鄉裡人帖、行成帖、近得書帖、昨書帖、闊別帖、極寒帖、虞休帖、建安帖、一日一起帖、侍中帖、敬豫帖、清和帖、追尋帖、臨川帖、袁生帖、知賓帖、適太常帖、司州帖、里人帖、疾患帖、想弟帖、節日帖、僕可帖、定德帖、重熙帖、二謝帖、第七卷王羲之:秋月帖、桓公帖、謝光祿帖、徂暑帖、月半帖、長素帖、敬豫帖、知念帖、長風帖、謝生帖、初月帖、時事帖、吾怪帖、從洛帖、寒切帖、勞弊帖、皇象帖、遠婦帖、阮主帖、君晚帖、嘉興帖、尚停帖、疾苦帖、長平帖、謝二侯帖、省飛白帖、丹楊帖、太常帖、得萬書帖、熱日帖、賢室帖、多日帖、期已至帖、力東帖、舍子帖、四紙飛白帖、月末帖、擇藥帖、昨見帖、承足下帖、雪候帖、宏遠帖、荀侯帖、知君帖、旦反帖、深慰帖、毒熱帖、足下家帖、小園帖、龍保帖、知問帖、清晏帖、朱處仁帖、愛為上帖、鹽井帖、七十帖、第八卷王羲之:小大悉帖、不審帖、清和帖、運民帖、八日帖、樂着帖、噉脯帖、大熱帖、周常侍帖、諸懷帖、得西問帖、中郎女帖、發瘧帖、腫不差帖、昨還帖、賢內妹帖、狼毒帖、夜來腹痛帖、安西帖、闊轉帖、冬中感懷帖、周益州帖、執手帖、阮公帖、月末帖、蒸濕帖、西問帖、丘令帖、謝生帖、不審帖、飛白帖、昨故遣書帖、採菊帖、增慨帖、由為帖、月半帖、獨坐帖、安西帖、兄子帖、黃甘帖、尊夫人帖、先師帖、雨快帖、卿女帖、適欲遣書帖、此郡帖第九卷王獻之:相過帖、諸舍帖、永嘉帖、鵝還帖、諸女帖、授衣帖、安和帖、想彼帖、姑比帖、欲過餘杭帖、節過歲終帖、願餘帖、適奉帖、夏節近帖、思戀帖、歲盡帖、衛君帖、礜石帖、姊性纏綿帖、鄱陽一門帖、阮新婦帖、奉對帖、夏日帖、瞻近帖、白柬帖、發吳興帖、廿九日帖、腎氣丸帖、服湯酒湯、玄度帖、慕容帖、薄冷帖、益部帖、餳大佳帖、前告帖、鬱鬱帖、仲宗帖、黃門帖、外甥帖、冠軍帖、企遲帖、諸舍帖、第十卷王獻之:桓江州帖、疾不退帖、消息帖、集聚帖、與鐵石帖、知鐵石帖、玄度何來遲帖、忽動帖、委曲帖、慶等帖、地黃湯帖、鴨頭丸帖、阿姨帖、豹奴帖、江東帖、鄱陽帖、㛐疾帖、極熱帖、患膿帖、冠軍帖、服油帖、阿姑帖、舍內帖、復面帖、還此帖、西問帖、月終帖、參軍帖、昨日諸願帖、不審尊體帖、㛐等帖、鄱陽歸鄉帖、鵝群帖、敬祖帖、。
欧阳询、虞世南与魏晋南北朝的书学传统(下)
肀s国雨.学术|研究CHINESEPAINTING&CALLIGRAPHY I欧阳询、虞世南与魏晋南北朝的书学传统(下)◊郑成航图6[梁]贝义渊书《萧擔碑》。
扫描自《书道全集》第五卷《中国5 •南北朝 I》,平凡社,1966年,第48页。
图7 [唐]欧阳询篆书《温彦博碑》额。
扫描自《欧阳询虞恭公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8—11页。
图8[唐]欧阳询隶书《房彦谦5卑:K扫描自《中国书法全集•欧阳询虞世南卷》,荣宝斋出版社2010年版,第78页。
四、欧、虞与贞观朝的书法活动虽然政治地位迥异,但欧、虞至少在书法 上都得到了太宗的重视。
贞观元年(627),太宗 敕令欧、虞于弘文馆教授书法1M);同年,敕虞 撰、书《孔子庙堂碑》;贞观六年(632),敕欧书 《九成宫醴泉铭》;贞观十年(636)后,敕欧书 《文德皇后碑》《昭陵六马赞》。
武德九年(626)十二月,初登帝位的唐太宗 计划于国子学建立孔子庙,并立碑为记,即《孔 子庙堂碑》(651。
建庙、立碑是太宗即位之初的重 要文化举措。
太宗将此碑撰文、撰铭、书碑交由 虞世南一手包揽,不啻为重托与恩宠M。
贞观六年(632),太宗令欧阳询书《九成宫 醴泉铭》,则透露出其他的意味。
九成宫原为隋 仁寿宫,此宫初建时就耗费巨大,劳民伤财。
贞 观五年(631),太宗为避暑而重修并更名。
不久,太宗又欲修洛阳宫,随即遭到民部尚书戴胄的劝 谏0。
面对这些阻力,太宗便将宫中涌泉作为 祥瑞之兆大做文章。
魏徵奉敕所撰《九成宫醴泉 铭》碑文极言其修建之宗旨在于因循简朴,正所 谓“研雕为朴,损之又损,去其泰甚”:如。
作为贞观初年太宗政治理念的一次明确表 达,《醴泉铭》的意义是重要的。
碑文颂扬了太 宗甘于简朴、崇尚因循,而此碑撰文者魏徵、书 碑者欧阳询,又很巧合地曾是太子的幕僚。
太 宗曾说:“魏徵、王珪,昔在东宫,尽心所事,当时诚亦可恶。
我能拔擢用之,以至今日,足为无 愧古人。
历代书法名帖大全
汉金石
曹全碑全本
张景碑全本
张表碑子游残碑白石神君碑广陵中殿石题记安国墓祠题记王舍人碑
衡方碑全本
张迁碑全本
史晨碑延光残碑莱子侯刻石居摄两坟坛刻石大吉买山地记黄初残石
韩仁铭全本
乙瑛碑全本
袁安碑阳嘉残碑刘平国刻石开通褒斜道刻石开母庙石阙铭鲍捐神坐
陆游致仲躬侍郎尺牍自书诗卷自书钗头凤石刻尊眷帖文天祥草书木鸡集序上宏斋帖谢昌元座右自警辞吴说尺牍简谅帖门内帖识语并焦山题名吴琚寿父帖行书五段卷杂诗帖吴琚其它章友直篆书阎立本步辇图跋张即之日本禅院题字书杜诗卷台慈帖小楷佛遗教经行书待漏院记致殿元学士尺牍张孔孙跋苏轼二赋卷张孝祥柴沟帖赵孟坚行书自书诗致严坚中太丞尺牍周越跋王著草书千字文
鲜于枢
《尺牍》陶渊明归去来辞韩愈进学解韩愈石鼓歌草书秋怀二章草书苏轼海棠诗卷杜甫魏将军歌诗杜工部行次昭陵诗卷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卷论草书帖麻征君透光古镜歌诗赞卷晚秋杂兴诗王安石杂诗卷醉时歌御史箴卷张彦享行状稿卷
邓文原
致景良郎中尺牍瞻近汉时二帖跋五言律诗题松风阁卷清居院记临急就章家书帖芳草帖跋褚遂良倪宽赞跋王羲之雨后帖桐川帖
龚璛跋黄庭坚帖教授帖静春堂诗集序倪瓒跋唐人临右军真迹册淡室诗小楷江南春三首杨维桢草书七绝诗轴城南唱和诗册晚节堂诗札张中桃花幽鸟题跋真镜菴募缘疏卷周上卿墓志铭俞和临定武兰亭临乐毅论千字文篆隶册行书诗卷左氏传小楷册
白珽陈君诗帖墨竹诗册曹善书山海经序册陈基手札相见帖赠雪坡诗札陈植怀存斋诗帖段天祐安和帖贯云石题赵孟頫《双骏图》郭天锡《王献之保母帖跋》郭畀陆游自书诗卷跋青玉荷盘诗《题钱选红梅图诗》揭傒斯跋陆柬之文赋题画诗赠刘粹衷宰旌德序帖金声钱谱赋柯九思老人星赋上官宫词《陆浚之皇极赋跋》李倜跋陆柬之书文赋卷陆居跋鲜于诗赞仁苕之水诗饶介兰亭帖沈右《风过帖》陶宗仪篆书册王逢五言古诗卷危素陈氏方寸楼记楷书卷吾衍篆题《张好好诗卷》吴镇心经卷一山一宁雪夜作虞集跋饮中八仙图跋赵孟頫书陶诗不及入阁帖题画诗致白云法师札张渊五言古诗帖郑思肖行草题跋中峰明本劝缘疏与济侍者警策孛术鲁翀跋黄庭坚松风阁诗卷
虞世南:《笔髓论》《书旨述》
虞世南:《笔髓论》《书旨述》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
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时。
虞寄无子,世南过继于他,故字伯施。
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
与欧阳询齐名,并称‘欧虞',或称其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为初唐四大家。
俱为后世宗法。
传世碑帖有《孔子庙堂碑》、《破邪论》等,旧摹墨迹本《汝南公主墓志铭》等。
书法理论著作有《笔髓论》、《书旨述》。
编有《北堂书钞》一百六十卷、《群书理要》五十卷、《兔园集》十卷等,另有诗文集十卷行于世,今存《虞秘监集》四卷。
他不但书法冠绝一时,而且为人正直,性情刚烈,他议论持正,敢于进谏,曾借陇右山崩等自然灾害,劝谏太宗整顿刑狱,救济灾民;又借星象变异,劝告太宗戒骄戒躁,慎终如故;太宗准备厚葬高祖时,他援引前代典法,主张薄葬;太宗晚年喜好田猎,他又劝谏“时息猎车”,以免扰民。
唐太宗为此赞叹道:“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理!”并称赞他有“五绝”:“一曰博学,二曰德行,三曰书翰,四曰词藻,五曰忠直。
有一于此,足谓名臣,而世南兼之。
”是“当代名臣,人伦准的。
”李世民初即位时,虞已年近七十。
当时他就请求告老,未获允准。
直到贞观十二年(638)才同意他退下来,当年五月他就病死了,终年81岁。
太宗为他的死“哭之甚恸”,让他陪葬昭陵,赠他礼部尚书,赐他谥号文懿,还把他的像画在凌烟阁上,虞世南真可说是“备受哀荣”的了。
虞世南年轻时曾向绍兴智永法师学习书法。
智永是晋代书圣王羲之的七世孙,藏有王羲之传世真迹,虞世南因此尽得王书真髓,成为一代大家。
他晚年自撰自书的《孔子庙堂碑》被称为我国书法艺术的瑰宝,以致黄庭坚有“千两黄金哪购得”之叹。
虞世南的书法圆融遒逸,风神萧散,自开面貌,秀丽中含筋骨。
他偏工行草,而晚年正楷可与王羲之相先后。
相传他勤于学书,卧时常在被中划腹练习,作字不择纸笔,都能如字。
传书之作有《孔子庙堂碑》、《汝南公主墓志》、《晗仁寺碑》、《论道帖》等。
初唐书法家虞世南传[精品]
初唐书法家虞世南传早期生活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生于陈武帝永定二年(558)。
他是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祖虞检,萧梁时,任始兴王府咨议,父虞荔,陈朝时,任太子中庶子,均为知名之士。
他继承家学,少年时,同兄长虞世基受业于吴郡名儒顾野王名下,勤奋好学,精思不倦,对经学、文学都有较深的造诣。
在文学上仿效当时名家徐陵,徐陵称赞他的文风深得自己的旨趣,由此知名。
同郡人智永禅师,继承其先祖王羲之书法,在当时负有盛名,虞世南又拜他为师,得到他的真传,并有所创新,擅长书法之名更超过了文学。
陈文帝天嘉年间,征召虞世南为建安王法曹参军,后主至德年间,转调西阳王友。
陈朝灭亡后,虞世南、虞世基兄弟从建康到了长安,都以擅长文学获得声誉,当时人把他们比作西晋时代的二陆。
那时隋炀帝杨广为晋王,听说虞氏兄弟很有才学,同他的兄弟秦王杨俊争着聘任他们为王府属官,结果晋王依仗权势把他们招致门下。
炀帝大业年间,任用虞世南为秘书郎,后转起居舍人。
炀帝虽然爱重他的才学,但由于他为人正直,不善于逢迎,所以不肯重用,十年之久仍然是七品官。
虞世基却因善于阿谀奉承,得到宠信,官至内史侍郎,颇有权势。
虞世南素来勤俭清廉,过着清贫生活。
隋末,虞世基随同炀帝被宇文化及所杀,虞世南则随宇文化及到聊城(今山东聊城西北)。
后他被窦建德擒获,任用为黄门侍郎。
归唐以后窦建德所建农民政权覆灭后,虞世南归唐,被任用为秦王府参军,不久,转任记室,授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同掌秦府文书。
秦王为太子后,升任他为太子中舍人。
太宗即位后,转著作郎,仍兼弘文馆学士。
虞世南以年老,多次请求致仕,太宗不许,升迁为太子右庶子,辞谢不就,转秘书省少监,贞观七年,升任秘书监,赐爵永兴县子。
八年,晋爵县公。
太宗器重虞世南学识的广博,每逢处理政事后有闲暇时间,便同他共观经史,互相议论。
他虽是一个体弱多病容貌儒雅的文人,但是秉性刚正不挠,每当太宗向他询问时事,或同他议论古代帝王政事的得失时,他都能直言敢谏,因势利导,提出一些兴利除弊的意见。
历代书法名帖
先秦时期中山王三器、中山王圆壶、中山王方壶、中山王鼎、侯马盟书、公乘得守丘刻石、兮甲盘、司母戊、四祀其卣、大克鼎、大盂鼎、天亡簋、子仲姜盘、宰甫卣、小克鼎、戍嗣子鼎、战国越王剑铭、攻吴王夫差鉴、散氏盘、曶鼎、栾书缶、楚简、毛公鼎、墙盘、王孙遗者钟、甲骨文大型涂朱牛骨刻辞宰丰骨匕记事刻辞甲骨文小百科、甲骨文拓片、甲骨文百家姓、祭祀卜辞等、祭祀狩猎涂朱牛骨、石鼓文、中权本选页、先锋本选页、后劲本全本、明拓本、秦公簋簋虢季子白盘、行气玉佩铭、逨盘、遂公盨、鄂君启铜节、陈曼簠、青川木牍、颂鼎、鱼鼎匕秦汉时期“苏解为”陶盖文三老讳字忌日碑三老赵宽碑上尊号碑上林共府铜升铭乙瑛碑云梦睡虎地秦简五凤刻石公羊传砖刘君残碑刘平国刻石华山庙碑受禅表碑史晨碑夏承碑夏阳扶荔宫砖文大吉买山地记子游残碑孔宙碑孔羡碑孙仲隐墓志安国墓祠题记封龙山颂尚府君残碑尹宙碑居延汉简居摄两坟坛刻石崔瑗贤女帖嵩岳少室石阙铭幽州书佐秦君石阙广陵中殿石题记延光残碑开母庙石阙铭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张掖都尉启信张景碑张芝二月八日帖今欲归帖冠军帖秋凉平善帖终年帖张迁碑敦煌汉简曹全碑朝侯小子残石李斯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秦泰山刻石杨淮表记武威张伯升柩铭武威汉简武威王杖诏令册武氏祠画像题记汉瓦当汉简汉莽新嘉量铭文河西简牍遗墨洛阳刑徒墓葬砖铭熹平石经王基碑甘谷汉简白石神君碑皇象天发神谶碑急就章石门颂礼器碑祀三公山碑秦古隶秦诏量铭文群臣上寿刻石范式碑莱子侯刻石蔡邕篆势、笔论、九势衡方碑袁安碑袁敞碑裴岑纪功碑西狭颂许慎说文解字序贤良方正残石赵壹非草书郑固碑钟繇力命表墓田丙舍帖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还示表阳嘉残碑阳泉使者舍熏炉铭阳陵虎符陠阁颂陶洛残碑韩仁铭马王堆帛书鲁峻碑鲜于璜碑魏晋南北朝时期丘哲墓志中岳嵩高灵庙碑元彬墓志元显儁墓志元景造像记元桢墓志元瑛墓志元略墓志元羽墓志元苌墓志元详造像记刁遵墓志刘媚子墓志刘根等造像北魏元倪墓志北魏元怀墓志北魏元晖墓志北魏大方广华严经北魏太武帝东巡碑北魏李瞻墓志北齐文殊般若经碑北齐沙丘城造像记卫夫人笔阵图卫恒四体书势司马元兴墓志司马显姿墓志司马绍墓志司马金龙墓漆画题字吊比干碑好大王碑始平公造像记姚伯多造像孙秋生造像孝女曹娥诔辞卷安弘嵩六朝写经卷崔敬邕墓志常岳等百余人造像记广武将军碑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敦煌书法写经画卷医书残卷大般涅盘经妙法莲华经小楷写经卷小草经书敦煌汉简旃罽胡桃帖楷书更漏长瞻近龙保帖道教经典晖福寺碑李柏文书杨大眼造像记梁萧憺碑楼兰文书残纸泰山经石峪爨宝子碑爨龙颜碑牛景悦造石浮图记牛橛造像王珣伯远帖王丹虎墓志王仚之墓志王僧虔王琰帖王兴之夫妇墓志王建之墓志王徽之新月帖王志一日无申帖王慈栢酒帖王献之东山松帖中秋帖余杭帖兰草帖十二月割帖地黄汤帖廿九日帖思恋帖洛神赋十三行舍内帖送梨帖鸭头丸帖鹅群帖王羲之七月都下帖三藏圣教序上虞帖丧乱得示二谢帖乐毅论佛遗教经兰亭序兴福寺半截碑其书帖初月帖十七帖大道帖妹至帖姨母帖孔侍中帖寒切帖干呕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快雪时晴帖旃罽胡桃帖曹娥碑汉时帖淳化阁帖选游目帖瞻近龙保帖行穰帖远宦帖金刚经碑长风帖雨后帖黄庭经王荟疖踵帖翁尊体瘗鹤铭石门铭索紞道德经索靖七月帖出师颂月仪帖皋陶帖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萧思话萧衍观钟繇书法十二意薄绍之论经书诗谢万谢安中郎帖谢鲲墓志贺兰汗造像题记郑文公碑郑长猷造像陆机陆机平复贴题跋马鸣寺碑高崧墓志高崧夫人谢氏墓志高湛墓志隋唐五代时期丁道护启法寺碑兜沙经冯承素冯摹兰亭序出师颂刘子残卷史惟则大智禅师碑吕向唐人月仪帖国诠小楷善见律兴福寺半截碑孙过庭书谱草书千字文第五本卷集书谱联尹元凯美原神泉诗碑巩宾墓志张从申李玄靖碑张怀瓘书断张旭严仁墓志二月八日帖今欲归帖冠军帖十五日帖心经断千字文晚复帖终年帖肚痛帖草书古诗四首郎官石柱记徐浩不空和尚碑嵩阳观记朱巨川告身李岘墓志李岘妻独孤峻墓志陈尚仙墓志怀仁圣教序怀素四十二章经圣母帖大草千字文小草千字文自叙帖苦笋帖藏真律公帖论书帖食鱼帖敬客王公砖塔铭智永千字文李世民屏风帖晋祠铭温泉铭俞复跋文李怀琳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李白上阳台帖李邕久别帖云麾将军碑出师表法华寺碑灵岩寺颂并序碑端州石室记麓山寺碑李阳冰三坟记城隍庙碑拪先茔记般若台铭颜家庙碑额李隆基石台孝经鹡鸰颂杜牧张好好诗杨凝式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夏热帖神仙起居法韭花帖林藻深慰帖柳公权兰亭诗大唐回元观钟楼铭太上洞玄消灾护命经玄秘塔碑神策军碑蒙诏帖跋王献之送梨帖柳公绰梁昇卿御史台精舍碑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兰亭记化度寺碑卜商读书帖小楷心经张翰帖摹王羲之兰亭序梦奠帖皇甫诞碑虞恭公温彦博碑行书千字文欧阳通道因法师碑局部武则天昇仙太子碑殷仲容沈传师柳州罗池庙碑王知敬李靖碑金刚经碑碑额王行满韩仲良碑局部瞿令问阳华岩铭等慈寺碑苏慈墓志董秀墓志董美人墓志蔡有邻薛曜夏日游石淙诗并序局部薛稷信行禅师碑局部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小楷破邪论序汝南公主墓志虞摹兰亭序卷袁滋裴休圭峰禅师碑褚遂良伊阙佛龛碑倪宽赞大字阴符经孟法师碑小字阴符经房玄龄碑摹兰亭序枯树赋雁塔圣教序贺知章草书孝经赵文渊华岳庙碑局部赵模高士廉茔兆记局部钟绍京小楷灵飞经陆柬之文赋隋修梵石室志铭韦应物元苹墓志韩择木南川县主墓志顾诫奢颜真卿东方朔画赞乞米帖争座位帖刘中使帖唐王琳墓志多宝塔碑大唐中兴颂李玄靖碑湖州帖祭伯父文稿祭侄文稿竹山堂连句自书告身帖裴将军诗让宪部尚书表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送刘太冲叙郭虚已墓志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麻姑仙坛记高正臣明徵君碑高闲草书千字文龙藏寺碑宋辽金时期任询古柏行刘岑门下帖刘正夫佳履帖司马光天圣帖吕公弼子安帖吕公绰真诲帖吴琚寿父帖急足帖杂诗帖行书五段卷行书蔡襄七言绝句识语并焦山题名诗帖吴说垂喻帖庆门星聚帖明善宗簿帖游丝书宋诗门内星聚帖周越怀素律公帖跋草书贺秘监赋跋王着草书千字文圜悟克勤印可状大慧宗杲尺牍姜夔跋王献之保母帖续书谱宋庠致宫使少卿尺牍富弼儿子帖温柑帖尤袤跋欧阳修集古录跋岳珂跋唐摹王羲之——门书翰卷岳飞书谢眺诗前出师表流传碑刻张即之华严经残册书杜诗卷佛遗教经双松图歌卷敛襟谈老氏诗楷书册日本禅院题字楷书度人经帖汪氏报本庵记溪庄帖致尊堂太安人尺牍致殿元学士尺牍行书台慈帖页行书待漏院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张孔孙跋苏轼二赋卷张孝祥柴沟帖张方平名茶帖徐铉私诚帖篆书千字文残卷文天祥上宏斋帖座右自警辞草书木鸡集序卷文彦博三札卷内翰帖王拱辰墓志篆盖题诗无准师范尺牍曾肇行复岁暮帖朱熹七月六日帖书易系辞二月十一日帖城南唱和诗卷致教授学士尺牍跋欧阳修集古录朱胜非向过帖李之仪汴堤帖李宗谔送士龙诗李建中与司封诗翰与齐古同年帖同年帖土母帖宠书聿至帖许昌帖贵宅帖题怀素自叙帖墨迹本杜衍仲冬严寒帖杨妹子七言诗一首林逋三君帖尹君处士帖松扇五诗卷欧阳修灼艾帖致端明侍读尺牍谱图序稿集古录跋沈辽行书动止帖洪迈跋欧阳修集古录跋王升衰老帖首夏帖王安石行书楞严经旨要卷王岩叟与知府安抚左丞资政札与给事淳夫侍讲札秋暑帖王庭筠幽竹枯槎图李山画风雪杉松图卷跋跋米芾研山铭王觌平江酒毛帖王诜烟江叠嶂图卷行书颍昌湖上诗词卷跋孙过庭千字文跋欧阳询千字文跋王齐翰画白玉蟾四言诗帖行书仙庐峰六咏卷足轩铭卷秦观摩诘辋川图跋程元凤识语章友直跋阎立本步辇图米友仁动止持福帖文字帖潇湘奇观图题跋跋研山铭跋米芾苕溪诗卷跋隋人出师颂米芾三吴诗帖三帖卷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临沂使君帖丹阳帖乐兄帖乡石帖伯充帖值雨帖元日帖公议帖向乱帖向太后挽词帖吴江舟中诗卷吾友帖多景楼寄魏泰诗帖小楷千字文岁丰帖彦和帖德忱帖恶札帖惠柑帖戏成诗帖拜中岳命作提刑殿院帖摹王献之东山帖摹王献之中秋帖摹王羲之大道帖摹王羲之行穰帖摹颜真卿湖州帖政事帖新恩帖方圆庵记晋纸帖来戏帖法华台诗帖淡墨秋山诗帖清和帖烝徒帖焚香帖王略帖赞珊瑚复官二帖甘露帖留简帖盛制帖真酥帖知府帖砂步诗帖研山铭秋暑憩多景楼帖穰侯出关诗帖竹前槐后诗卷箧中帖粮院帖紫金研帖臈白帖自叙帖致伯修老兄尺牍致伯充尺牍苏太简参政帖苕溪诗卷虹县诗卷蜀素帖行书建州帖残本论草书帖贺铸帖跋褚遂良摹兰亭序适意帖逃暑帖道林诗帖闻张都大宣德帖陈揽帖韩马帖题名题跋黄绢本兰亭序跋赞苏洵道中帖陈元实夜来帖苏轼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东武帖丰乐亭记久留帖书林逋诗后京酒帖人来得书帖令子帖北游帖啜茶帖天际乌云帖定惠院月夜偶出诗稿宝月帖宸奎阁碑尊丈帖屏事帖廷平郭君帖归去来兮辞归园帖归安丘园帖新岁展庆帖春中帖李白仙诗卷桤木卷帖次辩才韵诗帖次韵三舍人省上诗帖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治平帖渡海帖满庭芳词王晋卿帖祭黄几道文卷答谢民师论文帖卷罗池庙碑职事帖致南圭使君帖致季常尺牍致运句太博帖获见帖覆盆帖赤壁赋跋吏部陈公诗帖跋王晋卿藏挑耳图帖近人帖邂逅帖醉翁亭记阳羡帖黄州寒食诗帖苏辙宴居帖怀素自叙帖题跋春寒帖晚来帖晴暖帖楷书超然台赋见访帖苏过贻孙帖赠远夫诗帖苏迈致主管学士范仲淹师鲁帖边事帖远行帖手札道服赞范成大中流一壶帖垂诲帖急下帖西塞渔社图卷跋蔡京元佑党人碑十八学士图跋唐玄宗鹡鸰颂题跋宫使帖节夫帖跋赵佶雪江归棹图卷题听琴图诗题额大观圣作之碑蔡卞唐玄宗鹡鸰颂题跋曹娥碑雪意帖蔡松年跋李白仙诗卷蔡翛致子通都监蔡襄万安桥石碑京居帖入春帖告身帖跋大研帖安道帖山堂诗帖思咏帖扈从帖持书帖页暑热帖海隅帖澄心堂纸帖离都帖纡问帖脚气帖自书诗卷茶录荔枝谱蒙惠帖虚堂诗帖虹县帖谢宋丈诗帖谢赐御书诗表谢郎帖贫贤帖远蒙帖郊燔帖门屏帖陶生帖薛绍彭晴和帖杂书卷草书手札虚堂智愚法语赵令畤赐茶帖跋怀素自叙帖赵佶听琴图小楷书千字文恭事方丘敕欲借、风霜二诗帖瑞鹤图卷祥龙石图之一秾芳诗帖草书千字文草书纨扇蔡行敕卷闰中秋月诗帖赵孟坚致严坚中太丞尺牍行书自书诗赵明诚题集古录跋后赵构七绝天山诗七言律诗临虞世南真草千字文徽宗文集序真草书养生论卷草书洛神赋卷赐岳飞批剳卷赵秉文赤壁图卷题诗赵霖六骏图题跋辛弃疾去国帖郑望之向过帖钱勰识语陆游尊眷帖自书诗卷自书钗头凤石刻致仲躬侍郎尺牍陈瓘仲冬严寒帖韩元吉集古录跋韩琦信宿帖韩绎致留守司徒侍中韩绛书札陛见帖魏了翁文向帖黄庭坚书杜甫寄贺兰铦诗公以道安帖刘禹锡竹枝词制婴香方帖庞居士寒山子诗廉颇蔺相如传惟清道人帖手札教审帖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牛口庄题名卷王史二氏墓志铭稿卷经伏波神祠自书松风阁行书卷花气薰人帖苦笋赋荆州帖行书华严疏卷行书小子相帖行书赠张大同书诸上座草书卷送四十九侄诗题苏轼寒食帖跋元朝时期一山一宁雪夜作中峰明本劝缘疏与济侍者警策了庵清欲法语俞和临乐毅论千字文倪瓒淡室诗静寄轩诗文跋唐人临右军真迹册小楷江南春三首送盛高霞等八诗帖自书述怀诗稿册呈大临征君楷书札呈久成札呈云浦诗札呈寓斋诗帖呈履道先生诗札致叶城诸诗札次韵耕隐渔者诗札题周文英诗志传跋陆继善摹禊帖致慎独有道诗札与袁寓斋书画卷题渔庄秋霁图题容膝斋图题陈惟允孟郊诗意图题筠石乔柯图题虞山林壑图轴题幽涧寒松图题丛篁枯木图轴题安处斋图题修竹图轴云林画谱册画作冯子振与无隐元晦诗虹月楼记卷题国诠善见律题易元吉草虫图卷危素陈氏方寸楼记楷书卷局部吴勉跋何澄归庄图卷吴叡篆隶书卷吴镇心经卷吾衍篆题张好好诗卷周伯琦朱德润墓志铭局部宫学国史二箴卷通犀饮卮诗帖孛术鲁翀跋松风阁诗卷康里巎巎唐人绝句六首柳宗元梓人传秋夜感怀诗卷草书张旭笔法卷谪龙说述笔法张渊五言古诗帖张雨登南峰绝顶七言律诗自书杂诗卷揭傒斯跋陆柬之文赋题画诗赠刘粹衷宰旌德序帖曹善山海经序册局部朱德润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卷局部李倜跋陆柬之书文赋卷李孝光杨维桢城南唱和诗册晚节堂诗札草书七绝诗轴行书真镜庵募缘疏卷柯九思上京宫词晚香高节老人星赋题赵孟頫疏林秀石图题赵孟頫补书唐人临瞻汉二帖段天佑安和帖沈右风过帖王冕南枝春早图墨梅图行草诗笺王蒙厚爱帖梦梅花诗卷跋赵孟頫兰亭十六跋王逢五言古诗卷局部班惟志跋赵孟頫书前后赤壁赋册跋鲜于枢草书韩愈进学解白珽墨竹诗册陈君诗帖盛熙明法书考耶律楚材送刘满诗卷薛植致云林徵君尺牍虞集不及入阁帖题画诗跋赵孟頫书陶诗跋饮中八仙图致白云法师札袁桷和一庵诗帖雅潭帖贯云石题赵孟頫双骏图赵孟頫七绝诗册与山巨源绝交书临兰亭书趵突泉诗仇锷墓志铭前后赤壁赋吴兴赋国宾山长帖卷天冠山题咏诗帖妙严寺记宗阳宫帖寿春堂记归去来辞心经行书册惠书帖昔寻李愿诗卷杜甫秋兴八首杭州福神观记止斋记汲黯传洛神赋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王羲之轶事帖真草千字文秋兴赋秋深帖种松帖老子道德经卷胆巴碑致中峰和尚札致季博札行书二赞二诗卷行书十札卷行草陶渊明五言诗页兰亭序十三跋残本过蒙帖近来吴门帖违远帖送瑛公住持隆教寺疏酒德颂闲居赋陋室铭题烟江叠嶂图赵雍彰南八咏诗局部赵麟衡唐帖邓文原临急就章五言律诗家书帖致景良郎中尺牍近者桐川帖郑思肖行草题跋郭天锡王献之保母帖跋郭畀陆游自书诗卷跋青玉荷盘诗题钱选红梅图诗金声钱谱赋局部陆居仁苕之水诗陈基相见帖赠雪坡诗札陈植怀存斋诗帖陈绎曾静春先生诗集后序饶介书中峰幻住像偈册兰亭帖鲜于枢书苏轼海棠诗卷张彦享行状稿卷御史箴卷杜工部行次昭陵诗卷王安石杂诗卷秋兴诗册老子道德经卷草书杜甫魏将军歌诗草书次韵仇仁父晚秋杂兴诗草书秋怀二章草书韩愈石鼓歌草书韩愈进学解行书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卷行草诗赞卷唐人诗十二首麻徵君透光古镜歌龚璛教授帖静春堂诗序007.明朝时期严衍草书李白诗轴丰坊自书诗卷跋张旭古诗四首乔宇行书尺牍于谦题公中塔图赞何吾驺草行草诗翰轴书冬日署中梅花诗轴侯峒曾行书七言律诗扇面草书五言绝句诗轴俞允文行书论书语俞贞木楷书书怡颜堂诗卷后倪元璐扇面草书五言诗扇面行草诗轴自书卜居诗轴谢翱五律诗轴行书七绝诗轴行书七律诗轴自书旧作诗轴草书轴行书五律诗轴行书尺牍冯从吾草书千字文局部冯梦龙刘基行书春兴八首诗卷局部刘重庆临王羲之草书轴史可法手札叶向高草书轴吴宽行书五律诗轴行书扇面吴承恩七言律诗周天球五言律诗轴唐寅漫兴墨迹秋风纨扇图立石丛卉图落花诗册行书七律诗轴诗笺唐顺之草书歌凤台行卷局部行书七律扇面商辂浙藩送行诗序局部夏言行书诗卷姚绶夜行诗姜立纲楷书七律诗咏易诗扇姜逢元行草五律诗轴娄坚立轴孙慎行录佛家语八条屏宋克唐张怀瓘论用笔十法章草孙过庭书谱册章草急就章局部草书刘桢古诗立轴草书进学解草书韩偓七绝条幅宋广李白月下独酌诗风入松词轴宋濂题王诜烟江叠嶂图跋题虞摹兰亭跋宋珏隶书七律诗轴宋-j 敬覆帖屠隆七言草书律诗张凤翼自书诗五言诗题李思训碑题周天球桃花书屋卷张弼草书蝶恋花词轴杂书卷草书王维诗五言诗轴草书轴草书七言绝句轴狂草怀素上人草书歌局部草书诗文卷学稼草堂记张瑞图草书杜甫诗轴草书诗轴行书五绝诗轴屏迹东湖上五律诗轴行书杜甫五律诗轴行书西雅图集草书杜甫西郊诗轴行书轴草书轴行草诗轴行书五律诗轴五绝诗轴行书诗轴草书五律诗轴秋兴八首局部草书郭璞游仙诗杜甫饮中八仙歌长卷行书论书卷行书八言联王无功答冯子华书草书李白月下独酌自书诗册行书册页草书千字文行草扇面草书五言诗扇面草书杜甫高都护骢马行长卷草书鲍照陆机诗长卷卢照邻长安古意诗张璧行书杂诗卷张电楷书王维诗轴张骏七言绝句贫交行归昌世治印徐霖行书五言律诗篆书千字文局部徐兰隶书像赞徐有贞行书尺牍徐渭草书七律诗轴墨葡萄轴女芙馆十咏墓表赋行草应制咏墨轴煎茶七类卷千字文卷局部草书杜甫怀西郭茅舍诗轴草书岑参诗轴行书三江夜归诗轴秋兴八首野秋千十一首行草书诗词卷草书诗轴诗轴行书五言诗轴行书立轴行书扇面自题石榴图诗七律一首行草条幅行书白燕诗轴草书条幅行书群望诗中堂行草立轴行书七言联草书白燕诗卷行书烟云之兴榴实图水仙菊石墨竹牡丹芭蕉梅花图墨花卷五月莲花图墨笔花卉雪蕉梅竹图墨笔花卉卷题款题画诗题芭蕉图诗花卉人物图卷题诗论书徐贲题濯清轩诗憨山永嘉真觉大师证道歌行书住山法语行书六言偈语条幅戚继光送李小山归蓬莱诗文嘉七绝诗文彭草书滕王阁序墨迹文彭行书诗中堂昼锦堂记篆刻草书雪赋册文征明行书午门朝见诗轴立春进贺七律立轴行草轴七律诗轴太液池诗行草立轴五律立轴七言诗立轴草书七律立轴月夜观玉兰行书五言诗轴行书雪后早朝诗轴草书七绝诗轴行书七言诗纸本立轴小楷前后赤壁赋离骚九歌卷局部小楷醉翁亭记小楷归去来兮辞小楷离骚经小楷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小楷莲社图记小楷落花诗册小楷草堂十志行书千字文滕王阁记局部草书赤壁赋西苑诗卷行书自作诗卷草书自作诗卷尺牍致石门函并感事诗小楷书札苦疡帖点闸帖王英去后帖长者帖草书扇面七言行书扇面草书诗卷行书手卷观李成之寒林平野图后长歌卷跋右军十七帖跋唐摹万岁通天帖跋祝允明草书赤壁赋行书册山水册页湘君湘夫人图文震孟行书初入侍班诗轴西园公宴诗轴朱之蕃东阁唱和诗轴朱元璋大军帖朱瞻基雪意歌李东阳怀素自叙帖引首草书杂诗卷跋欧阳修灼艾帖后李应祯枉问帖李待问草书七言绝句诗轴李梦阳行书自书诗卷行书五言诗扇面李流芳行书立轴草书五律诗轴行书自作诗轴杜大绶七绝草书诗轴杨慎诗札汤显祖行书自诗沈周卧游图声光帖次韵吴宽东园玩菊诗行书五律诗轴跋陆游自书诗卷题赵雍图跋沈度敬斋箴册楷书四箴页行书七律诗隶书七律诗沈藻黄州竹楼记海瑞奉别帖湛若水行草轴王世贞行书手札王守仁行草手札王宠小楷南华真经小楷诗稿游包山集自书五忆歌自书游包山诗手卷草书五言律诗草书山庄帖草书李白古风诗卷草书西苑诗送陈子龄会试三首王思任诗卷王璲手毕帖并诗王谷祥行书七律轴王毂祥庾信马射赋王穉登义兴杂诗册录宋人语王绂重过庆寿寺等诗帖王逢年韩愈琴操局部王鏊七言诗轴自书诗轴自书诗王铎草书临古帖轴草书高适诗立轴行书五绝立轴赠单大年家丈立轴临王羲之帖行书五言诗轴行书忏诗之三轴杜子美赠陈补阀诗书画虽遣怀文语轴临王昙首昨服散帖行书立轴七律诗立轴行草五言律诗轴五言诗一首临虞世南书临柳公权辱问帖轴节临来迟帖节临褚遂良帖行书五律诗轴燕矶书事轴行书五律诗轴草书录语草书临帖突兀岩峦气五律条幅临王筠帖行书轴沙河镇作轴嘉兴作诗轴临王羲之永嘉敬豫帖节临王羲之帖立轴五律京中春日留苏州友人作立轴五律柬姜司寇一首临张芝帖立轴飞人五言诗一首自作五律行草诗轴草书临古轴自作五律诗轴草书临帖轴行书诗立轴为宿松书诗至顿庄作春过长春寺五律诗立轴咏陈路若山水赞谢安书行书文语题画三首之一草书帖立轴长椿寺旧作立轴行书立轴行书五言律诗立轴临欧阳询行书帖行书五律轴同子功、子萧观诗轴临敬祖、鄱阳轴行书容易语轴临王献之草书轴行书嵩县诗轴临王献之省前书帖轴香山寺作五律诗轴赠文吉大词坛行书轴五律夜渡作行书诗轴五律夜高邮作书诗轴行书条幅扇面为浩熙贤契书八言联赠汤若望诗翰行楷王维诗草书杜律卷赠张抱一草书诗卷。
虞世南
虞世南永兴县文懿子虞世南,字伯施,汉族,余姚(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
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
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
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
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原有诗文集30卷,但早已散失不全。
民国时期,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 4卷,收入《四明丛书》。
介绍虞世南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越州余姚(今属浙江省)人。
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故世称“虞永兴”,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
其书法刚柔并重,虞世南,隋大业初授秘书郎。
入唐,太宗引为秦府参军,弘文馆学士。
贞观七年(633年)转秘书监,赐爵永兴县子,授银青光禄大夫,世因称“虞秘监”或“虞永兴”。
唐大宗尝称其有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誉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
谥文懿。
《旧唐书》卷七十二及《新唐书》卷一百零二之本传云:“世南性沉静寡欲,笃志勤学。
……同郡沙门智永善王羲之书,世南师焉,妙得其体,由是声名藉甚。
”虞世南书法继承二王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冲和而有遒丽之气。
与欧阳询、褚遂良。
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家。
《书后品》列其书为上之下品,评云:“萧散洒落,真草惟命,如罗绩娇春,鹤鸿戏沼,故当(萧)子云之上”。
《书断》卷中列其隶。
行书为妙品,称其书“得大令(王献之)之宏规,含五方之正色,姿荣秀出,智勇存焉。
秀岭危峰,处处间起;行草之际,尤所偏工。
及其暮齿,加以遒逸”。
《述书赋》云:“永兴超出,下笔如神,不落疏慢,无惭世珍。
”。
宋代书法
苏轼代表作
黄州寒食诗帖
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 的诗作,是 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 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表达了 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 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 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 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 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 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 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 及此。”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人。
官至端明殿学士。《宋史· 列传》称他: “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由爱 之。”宋四家中,他年龄辈份,应在苏、 黄、米之前。宋四家中,苏、黄、米都 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 的楷书的,还是蔡襄。他的书法学习王 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浑厚端庄,雄伟 遒丽。
四大家之:黄庭坚(1045-1105)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江
西修水人。后世称他黄山谷。 《宋史· 文苑传》称他:“庭坚学 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 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 自成一家。与张耒[lěi]、晁补之、 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 士。”
黄庭坚代表作
花气熏人帖 草书,纸本。黄庭坚的草书 在“宋四家”当中应该说是 水平最高。他“学 草书三 十余年”,从张旭、怀素处 窥到了笔法的堂奥。后人评 价他的草书 高于他的行楷 书。此帖第二行还斤斤于行 草之间,似觉拘谨,从第三 行开 始便洋洋洒洒,一任 自然,于点画亦不大注意, 而极得天然之妙。
宋代书法
刘海涵
简介
宋代书法,承唐继晋,上技五代,开创了一
代新风。
宋淳化三年(992年),太宗赵炅令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 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摹勒上石于禁内,名《淳化阁帖》。此 帖又名《淳化秘阁法帖》,简称《阁帖》,系汇帖,共十卷。 第一卷为历代帝王书,二、三、四卷为历代名臣书,第五卷 是诸家古法帖,六、七、八卷为王羲之书,九、十卷为王献 之书。 故宫博物院藏南宋拓本,钤“乾隆御览之宝”、“懋[mào] 勤殿鉴定章”等印。白纸挖镶剪方裱本,麻纸乌墨拓,每页 尺寸纵25.1cm,横13.1cm。每卷末皆有"淳化三年壬辰岁十 一月六日奉旨摹勒上石"篆书刻款,完整难得。 宋仁宗庆历年间,宫中意外失火,拓印《淳化阁帖》的枣木 原版不幸全部焚毁,因而初期的拓本就显得异常珍贵,被视 为宝物,价值连城。
唐代公文研究
作“ 有品已上,公丈皆曰膝, ) ’ 庶人言曰辞。
诸司自 相质问, 有三, 其义 曰关、 移。 刺、 ①
这是史籍有关唐代公文文体最全面的一段 记载, 计有下行、 上行文书各六种, 但是却没有 “ 。 帖” 唐朝前 后的 一些著名文学总集或文论著 作如《 文选》 文心雕龙》 艺文类聚》 文 昭明 、 《 、 《 、 《 苑英华》 唐文萃》 都有文体类别的划分, 、 《 等, 也 都未曾提及“ 的文体。 帖” 据笔者所见, 最早将 “ 作为一种文体类别记录的, 帖” 是清人吴曾 棋, 他在《 文体当言》 一书中, 帖” 将“ 作为“ 书犊类” 文体中的一种。 但是, 全唐文》 及《 在《 以 唐文拾遗》 有不 中, 少标名为“ 的作品, 帖” 如唐太宗李世民的 数年 《
一、 堂
帖
《 唐六典》 卷一《 书都省》 尚 左右司郎中 员外 郎条(! 《 唐书》 三《 日 卷四 职官志》 云: 同)
作者简介: 樊文礼, 鲁东大学历史与 男, 社会学院教授, 历史学博士; 史秀莲, 鲁东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女, ① 李林甫:唐六典》 《 《 卷1尚书都省》陈仲夫点校本, 华书局,9 年版。 , 中 19 2
饭米人事》 明确写着“ 帖校尉张 父团” 的字样; 文 书中间内 容残缺. 大约就是府史张毅行七日 到, 令张父做好接待准备工 作之类的 最后是下帖 事; 的日 及发帖人的 期以 姓名。 据陈国 灿先生考证,
二、 府帖、 州帖、 县帖
“ 府帖” 是指折冲府下的军帖。杜甫《 新安 吏》“ : 府帖昨夜下, 次选中男行。这里的“ ” 府 帖”即指折冲府下的军帖。 , 关于唐代的 府帖,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不降救者, 札子’ 日‘ , 犹堂帖 ” 也。③ 唐代对于“ 堂帖” 的称呼或使用, 似乎是较 晚的事。 刘宾客 《 嘉话录》 唐德宗建中年间, 载, 崔造任虔州刺史。时径原兵哗变于长安, 拥造 舅源休及朱批任宰相,崔优( 优” “ 按“ 当为衍 字— 引者) 堂帖追人, 闻 甚优惕” 。这是笔 ④ 者所见到的有关“ 堂帖” 的最早的一段记录。之 后, 此类记载便渐多起来, 册府元龟》 如《 卷五二 二《 宪官部 ・ 遣让》 宪宗元和十二年(1 , 载, 87 ) 朝廷召原监察御史韦楚材人京议事, “ 其所追堂 帖先至商州, 后, 数日 楚材方到。 ” ⑤同书卷五 0《 帝王部 ・ 崇儒术》 “文宗太和) 载:( 八年七 月, 堂帖中书门 御史台、 下、 尚书省、 诸道节度观 察使. 置令各举解《 周易》 一人。⑥ ” 以及《 资治通 鉴》 卷二四五文宗太和 八年十二月载: 宋申 “ 初, 锡与御史中 垂宇文鼎受密诏诛郑注, 使京兆尹 王瑶掩捕之。 瑶密以堂帖示王守澄, 是得 注由 免。( ”胡三省注云:帖由政事堂出, “ 故谓之堂 帖。 ⑦ ” 等等。 ) 按照徐度的说法, 堂帖在宋初的“ 势力” 甚 至“ 重于救命”成为宰相专权的一个工具。 , 宋 太宗也曾气愤地说:前代中书有堂帖指挥公 “ 事, 乃是权臣假此名以威福天下。 太祖已令削 去。因何却置札子?札子与堂帖, 乃大同小异 尔。 ” 但宋人张泊 则说: “ 札子是中书 行遣小事文 字, 犹京百司有符、 关、 碟、 刺与此相似, 别无公 式文字可指挥常事。 ⑧ ” 陈叔方更认为:今省 “ 部曰 皆公移也。 帖, 惟帖, 俗以‘ 称。《 子’ 文昌 杂录》‘ : 上司寻常追呼下司吏属, 只以片纸书所 呼叫, 因依差走吏勾集。 ⑨陈叔方所谓省部 ’ ”
走进中国书法
走近中国书法(讲稿)中国的历史文明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时期,书法艺术就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因此,书法是用手写字的艺术,而印刷体字不是书法。
同时书法与我们的实用汉字也有一定区别,如写字只要写的正确、工整就合格了,书法就不局限于工整和正确,还要讲究用笔、点画形状、字形结构、谋篇布局等)。
中国书法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因为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的,而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
以汉字为依托,是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艺术的主要标志。
殷商时期书法1 )甲骨文发现于一八九九年(清光绪二十五年)。
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经过巫史加工过的古汉字。
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
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
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图为《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商代武丁时期的作品,风格豪放,字形大小错落,生动有致,各尽其态,富有变化而又自然潇洒。
不愧为甲骨文书法中的杰作。
2)大盂鼎铭文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时期的著名青铜器,内壁有铭文,长达291 字,为西周青铜器中所少有。
其内容为:周王告诫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命盂一定要尽力地辅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
其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3) 毛公鼎铭文是西周青铜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之一,作于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
内壁铸有多达498 字的长篇铭文。
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
画禅室随笔
《画禅室随笔》,四卷,明董其昌著,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写刻本。
版框11.5cm×16.3cm。
半页8行,行17字,抬头至18字,白口,双鱼尾,左右双边。
画禅室随笔------------------------------------------------------------《画禅室随笔》为杂记体的书画小品文,所论终于禅说,而发端于论书。
卷一包括《论用笔》、《评法书》、《跋自书》、《评古帖》。
在论述书道的同时对历代书家和法书名帖有所点评。
卷二包括《画诀》、《画源》、《题自画》、《评旧画》。
此卷是本书的重点,董其昌的重要绘画理论和美学思想都在这一卷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首先是山水画上南北二宗的提出。
书中认为:“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
画之有南北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
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干、赵伯驹、伯骕以至马、夏辈。
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勾研之法,其传为张琮、荆、关、郭忠恕、董、巨、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
亦如六祖之后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矣。
”这段论述把禅宗的分宗套用于绘画流派的区分上,为古代山水画风烙上了深深的印记。
而其中“崇南贬北”的论说尤为重要。
此说以为南宗是文人画,有天趣,是“顿悟”的表现,徒有功力者不可及。
而北宗“顾其术亦近苦矣……譬之禅定,积劫方成菩萨”,“非如董、巨、米三家,可一超直入如来地也”。
“方知此一派画殊不可习”。
这种观点对北宗绘画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遏作用。
后来松江派画家不仅从此说,而且还加以引申,说“北宗”画家入“邪道”,以至称之为“野狐禅”而加以排斥。
其次是文人画之说。
指出“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
其后董源、僧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大家……若马、夏及李唐、刘松年又是李大将军之派,非吾曹易学也。
”文人画的提出更是“崇南贬北”的明证。
文人画提倡的是“士气”、“平淡天真”,故“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
尚奇求变沈寐叟
何华峰尚奇求变沈寐叟沈曾植 行书 113 cm×54.5 cm 释文:朱栏画柱照湖明,白帢(葛)乌纱曳履行。
桥下龟鱼晚无数,识君拄杖过桥声沈曾植(1850年―1922年),历史学家、书法家。
字子培,号乙盦、寐叟,浙江嘉兴人。
清光绪进士。
历任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总理衙门章京、安徽提学史等。
中日甲午战争后,提倡西学,参加北京强学会,赞助变法维新。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主讲武昌两湖书院。
1990年参与盛宣怀等策划的“东南互保”。
后署安徽布政使安徽巡抚。
1910年(宣统二年)辞官居上海。
1917年张勋复辟时,居学部尚书,事败仍归上海。
沈曾植学识渊博,尤深于史学掌故,后专治辽、金、元三史及西北舆地等。
书法负盛名,执笔宗包世臣,师法北朝碑版,融会“二爨”神韵,参以章草笔势,方入圆出,欹侧犯险,矫健凝重,自成一家。
著述宏富,有《海日楼诗集》《海日楼文集》等。
沈曾植像何华峰 1967年生,浙江诸暨人,现居杭州。
收藏家。
藏品在浙江省博物馆、浙江图书馆、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北京保利艺术馆展出并出版。
现为王冕研究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经 典 重 读71魏晋时期,钟繇、张芝、索靖自是书坛正脉,王羲之、王献之或被讥为野狐禅。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二王流美俊逸的书风发扬光大,渐渐占据了整个书坛,钟、张沉稳整饬一路反而偃旗息鼓——慢慢式微了。
这样的状态绵延了上千年,包括唐宋元整个时代,其间或有波澜,亦不足观。
直至明代宋仲温、张二水、倪天宝、黄石斋等几位绝世奇才的出现,钟、张一脉才悠悠醒转过来。
接着阮伯元、包慎伯倡导在前,张裕钊试身于后。
而沈寐叟的闪亮登场,终于彻底打破了书坛几乎帖学笼罩的格局。
寐叟以后,康南海、金蓉镜、经子渊、李息翁、于髯翁、王鲁生、潘大颐、马蠲叟、谢蔷庵、王瑷仲、沙文若、陆微昭……或谊同金石,或入室登堂,或私淑心追……总之,碑派这一支是彻彻底底地被激活了。
到了民国,帖学一支尚余沈尹默、潘伯鹰、马公愚、白蕉、高二适等屈指可数的几员骁将犹在驰骋书坛、左冲右突。
淳化阁帖卷六、七、八王羲之法帖辨伪
淳化阁帖卷六、七、⼋王羲之法帖辨伪淳化阁帖卷六王羲之书卷共收帖59帖,其中伪迹13帖.具体如下:
第六帖奄⾄帖虞世南书
第七帖⽇⽉如驰帖智永书
第⼋帖灵枢垂⾄帖智永书
第九帖慈颜幽翳帖智永书
第⼗⼆帖㛐安和帖智永书
第⼗五帖宰相安和帖智永书
第⼗六帖噉⾖⿏帖智永书
第⼗九帖⼜不能帖智永书
第⼆⼗帖疾不退帖智永书
第⼆⼗⼀帖⼉⼥帖智永书
第⼗⼆四帖平康帖智永书
第⼆⼗五帖宾⾄帖智永书
第四⼗三帖侍中帖萧⼦云书
淳化阁帖卷七王羲之书卷共收帖55帖,其中伪迹3帖.具体如下:
第⼆⼗⼋帖太常帖智永书
第⼆⼗九帖得万书帖智永书
第三⼗帖热⽇帖智永书
淳化阁帖卷⼋王羲之书卷共收帖46帖,其中伪迹6帖.具体如下:
第⼗六帖贤内妹帖智永书
第⼗七帖狼毒帖智永书
第⼗九帖安西帖智永书
第⼆⼗帖阔转久帖智永书
第⼆⼗⼀帖⼗⼀⽉四⽇帖智永书
第三⼗⼀帖飞⽩帖智永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淳化阁帖》之虞世南三帖厘定
摘要:北宋《淳化阁帖》中收录宋代以前的书迹颇多,为后世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
但是,从书法考据的角度来看,其所收录的诸多刻帖真伪难勘,问题种种。
其中的虞世南六帖即为明显例证。
关键词:虞世南;法帖;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
越州余姚(今浙江)
人。
少年时学于顾野王,十年精思不懈,文章文明于世。
他在陈、隋二代为官,初为隋炀帝近臣,入唐后,为弘文
馆的学士,官至秘书监,贞观七年封永兴县子。
甚得唐太
宗的敬重,死后赠礼部尚书,并绘像于凌烟阁,为二十四
功臣之一。
唐太宗曾诏曰:“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
兼五绝。
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
曰书翰。
”
一、《去月帖》(《左脚帖》《朝会帖》)
行书,六行。
释文:世南从去月廿七八,牵一两日行,左脚更痛,
遂不朝会。
至今未好,亦得时向本省,犹不入内。
冀少日
望可自力。
脱降访问,愿为奉答。
虞世南谘。
明人顾从义《法帖释文考异》:
世南从去月廿七八,率(一作牵)一两日(一上二字
合作曹)行左脚更痛,遂不朝会。
至今未好,亦得时向本省,犹不入内,冀少日望耳(施作可)自力。
脱降访问,愿为奉答。
虞世南咨。
“可”或“耳”,根据大观本(右图),明显是“可”字,
释作“耳”字,与文义亦不贯。
帖末的“咨”虽与“谘”意相
通,但在释文中还是“谘”为宜。
此帖书法平正婉和,气韵清朗。
文见《唐文拾遗》卷十三。
著录首见《淳化阁帖》“历代名臣法帖第四”。
又刻入《大观
帖》、《绛帖》、《汝帖》、《东书堂帖》、《宝贤堂帖》、
《聚奎堂帖》等。
《去月帖》确为虞世南真迹之佳品,此帖笔势温静,当虞
氏晚年手笔,正乃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帖中“少”字一撇,
稍作颤抖。
有人说以此可以想象虞世南年迈体弱时腕力不足,
直接影响到他的运笔作书。
笔者不敢苟同,我们可以从其传世
作品中可以得到反证这一点的许多证据,虽是有“人书俱老”
一说,但是却“灿烂至极”。
此笔即是偶然之意,才为合理。
二、《大运帖》
楷书,行数不定。
释文:世南闻大运不测,天地两平;风俗相承,帝基能厚;
道清三百,鸿业六超;君寿九宵,命周成算;玄无之道,自古
兴明。
世南。
宋人刘次庄在《法帖释文》中说:
大观本《去月帖》
“大运帖玄无之道,大观讳“玄”字末一点,以宋太宗小字“玄朗”故。
高宗临《兰亭》于天朗气清,“朗”字亦阙“月”中两小画。
”
我们现将该帖的局部和虞世南较为可靠的《孔子庙堂碑》进行比较,可以明显看出结字风格的惊人一致。
(如下图)
表格的对比结果表明此帖明显为集《孔子庙
堂碑》而来。
那么,关于帖文的真伪因无明显可
靠证据,暂存疑。
三、《贤兄帖》(临乐毅论)
行书,八行,《绛帖》未收,容庚《丛帖目》列为伪帖。
释文:贤兄处见临乐毅论,便是青过于蓝,欣忭无已数愿(一作“记”)学耳(一作“存之”)。
世南近臂痛,发书不觉(尔见)缕也。
虞世南呈。
十三日遣书。
谨空。
得书为慰可言也。
明人顾从义在《法帖释文考异》中推断:
“陈(与义)云,与第六卷王羲之帖中“熙”字下一字笔画相似,而次庄释作“孝”字,故知此亦未必是“学”字也。
案书法头上作交叉与六卷存亡字不同,当做“学”。
”
另外,关于该帖的释文,王澍认为《临乐毅论帖》“数愿学耳”当是“数记存之”,且是帖当“笔驶少回锋耳”。
认为刘次庄释“愿学”亦通,但以学字草法不合、上下文义不贯,遂判定其为伪作。
其后又论述道:
“米以《临乐毅论》帖为俗人伪作,信然。
此书柔缓,全乏永兴谨严意,且其文义至“遣书谨空”已尽,“得书”以下七字又以别帖续之。
文义全部相属,笔意亦与上下不类。
其伪不疑。
”
我们总结两者的疑点主要有两点,一为“数愿学耳”与“数记存之”;一为“谨空”的书写范式问题及该帖的风格。
1. “数愿学耳”与“数记存之”
依照帖文,应该释作“数记存耳”。
结合陈与义的推断和草法,“存”字的可能性比较大,若是“学”字,第一笔草法就不妥。
“耳”字草法合理明显,不须赘言。
从文义上来讲亦通。
2.“谨空”
唐宋人书札末尾用语,谓敬留空白以待批复。
而与此相近的“谨状”虽也是行状、书状结尾常用语,但为敬谨陈述之意。
使用“谨状”的例子有南朝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易名之典,请遵前烈。
谨状。
”
唐李德裕《与桂州郑中丞书》:
“伏恐製序之时,要知此意,伏惟详悉。
谨状。
”
宋汪应辰《柴君墓志铭》:
“谨状叔父行实,授诸执事者,惟先生幸而铭之。
”
清人焦循《拣选知县李君滨石事状》:
“今适当修府县志,奈何不编次其本末,以乞於大人先生,或赖以不朽。
循不敢辞,谨状。
”
颜真卿《与李太保帖》:
“二十九日,刑部尚书颜真卿状上李太保大夫公阁下。
谨空。
”
颜真卿《与李太保帖八首》之一:
辞後明日至宅奉送,承己当时出(阙)不获重捧袂,至今为恨。
仲春渐暄,不审太保尊体何如?真卿粗尔,不审初到如何?伫承异绩,以慰瞻仰。
因中郎张溆往,谨附状不宣。
谨状。
二月十四日,刑部尚书颜真卿状上李太保大夫公阁下:张溆昨艰难时,首末得力,愿在麾下,有容足处,庇之,幸甚!谨空。
蕃寇推退,为宪之功,忝沐深情,俱增喜跃。
前後不逢之信,遂阙修状;何时入奏未闻,悲系无喻。
谨还状不次,谨状。
闰月十有四日刑部尚书颜真卿状上李太保大夫公阁下,谨空。
《千手赞》已领讫,然尚少第二隔,恐在书府,希更根寻足。
疏拙抵罪,圣慈含宏,犹佐列藩,不远伊迩。
省躬荷德,恩贷实深,兢栗之诚,在物何喻!仲春暄甚,不审太保尊体何如?所苦当转胜也。
真卿缘驿上无马,私乘泡转几死,前进不得。
今日始至蓝田,即便取路,不获执别。
此情如何?珍重珍重!谨附状不次,谨状。
二月十一日,陕州别驾颜真卿状上李太保大夫公阁下。
不审所苦何如?奉计已痊复。
真卿缘马病,朝回已乏,未遂驰谒。
谨勒参候不次,谨状。
刑部尚书颜真卿状上李太保大夫公阁下。
《千手赞》检得未?帖之。
谨空。
拙於生事,举家食粥来已数月,今又罄竭,祗益忧煎。
辄恃深情,故令投告,惠及少米,实济艰勤,仍恕干烦也。
真卿状。
阴寒,不审太保所苦何如?承渴已损,深慰驰仰。
所检赞犹未获?望於文书内细检也。
病妻服药,要少鹿肉脯,有新好者,望惠少许,幸甚幸甚!专驰谒不次,谨状。
二十九日,刑部尚书颜真卿状上李太保大夫公阁下,谨空。
王安石《与王宣徽书》之一:
“某惶恐再拜留守宣徽太尉台座。
谨空。
”
从颜真卿的《与李太保帖八首》
但是,米芾在《跋秘阁法帖》中根据此条与“得书为慰可言也”风格与前文不统一,言是帖“俗人伪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