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物理化学 第5章 微乳状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乳液的形成要有适当组成的表面活性剂、助表面 活性剂、盐浓度以及温度等多种因素,故需要制作相 图,寻找合适的组成和配方以及工艺条件。 影响微乳液形成的因素有4个:油、水、表面活性 剂和温度,需要用一个三棱柱表示。
其中油(O)可以是单组分,也可以是混合物;水 (W)可以是纯水,也可以是电解质溶液;表面活性剂 (S)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混合表面活性剂。 用的最多的是恒温相图,反映了某温度下体系的相 态随组成变化的情况。 右图是一个三元相图, 是表面活性剂在油水两相中 溶解度相当时的微乳液体系 的典型相图。等边三角形三 个顶点分别为水(W)、油 (O)、表面活性剂(S)。
(2)助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单碳氢链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形成微乳时,需要 加入助表面活性剂(中等长度碳氢链的醇),主要是 起调节主表面活性剂临界堆积参数的作用。 助表面活性剂亲水基较小,插入表面活性剂定向单 层后,形成混合膜,使该混合界面膜的临界堆积参数 变大,有利于微乳液的形成
(3)反离子的影响 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反离子由钠离子改为钾离子, 也能促进O/W型微乳液形成。原因是钠离子与水的结合 能力大于钾离子,即水化钠离子大于水化钾离子。换 成钾离子后,表面活性剂阴离子与反离子一起占的面 积变小,头基变小,有利于O/W型微乳的形成。
5.5 影响微乳体系形成 及其类型的因素
(1)表面活性剂分子几何构型的影响 只有能形成适当界面膜的表面活性剂或混合表面活 性剂体系才能形成微乳状液,关键在于所形成的界面 膜的自发弯曲的情况。 一般形成微乳状液表面活性剂的P值(临界堆积参数) 在1附近。P略小于1时,疏水基端体积较小,头基较大, 易形成O/W型微乳;P略大于1时,疏水端体积较大, 形成W/O型微乳;当P→1时,形成双连续相微乳。
该模型认为,当含水量在渗滤阈值之上时,油包水 型中水的液滴增多,导致液滴间发生频繁的黏性碰撞, 结果是在油连续相中形成许多细小的水通道,溶液中 反离子也能够通过,使得溶液导电能力迅速上升。含 水量继续增加,κ值也相应增加,一直达到最大κ值 时微乳转变为O/W型。 此时对应水的质量分数约为0.64,再继续增加水量, 体系的κ值反而下降,这是因为稀释的作用,使溶液 中离子浓度下降,电导率下降。 在该实例中ωc=0.16,在水的质量分数为0.43~ 0.64时为双连续型微乳,大于0.64时是O/W型微乳。
2
5.8 微乳状液结构的表征
微乳液体系的表征手段主要有: (1)光散射法 光散射法技术可以用于测量高分子化合物的分子形 态,分子聚集、降解、聚合、交联、共聚、相溶性及 相分离行为,其中准弹性光散射方法常用于表征微乳 的微观结构,也可以观察微乳液发生类型转变时的临 界现象。
(2)扩散系数(D)与微乳结构 用傅立叶变换脉冲自旋-回声检测技术,可测定微 乳体系中各组分的分子或分散相粒子自扩散系数。一 般的扩散是由浓差引起的,而自扩散是指没有浓差的 情况下的均匀体系中,粒子的扩散速度。扩散速度与 质点的大小、形状、温度、介质、粘度等因素有关。
① WinsorⅠ型:在水包油微乳体系中出现微乳与过剩 油组成的两相平衡体系,过剩的油处于上部,微乳处 于下部,得到下相微乳。 ②WinsorⅡ型:在油包水体系中出现微乳与过剩水组成 的两相平衡体系,此时微乳处于水相上部,得到上相 微乳。 ③WinsorⅢ型:在双连续相中,出现微乳与过剩油和水 组成的三相平衡体系,上层是油,中层为微乳,下层 是水,得到中相微乳。 ④WinsorⅣ型:均匀的微乳体系。
5.2 微乳状液的形成
(1)Schulman法 将油、水和表面活性剂均匀混合后, 向其中滴加助表面活性剂,加到某一定量时该体系瞬 间变得清亮透明,即形成微乳液。 (2)Shah法 将油、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按一 定比例混合均匀后,向其中滴加水或水溶液,当水含 量达到一定值时便会瞬间形成透明的W/O型微乳液。 若继续往油中加水,作为分散相的水会经历球体→不 规则柱体→层状或双连续结构→水成为连续相的一系 列变化,最终形成O/W型微乳液。
(3)电导率与微乳结构 电导率对溶液中质点的结构相当敏感,故可用于研 究微乳液的结构变化。 体系起始组成是C12H25SO3Na (SDAS)-C4H9OH-C7H16, 含油量为21%,表面活性剂 SDAS与助表面活性剂 C4H9OH质量比为2:1。用水 滴定,所得电导率与水的质 量分数曲线关系见右图。
5.4 微乳状液的性质
(1)微乳的分散程度大,均匀 微乳液分散相的液珠 大小一般在几个纳米到100nm之间,微乳的分散相粒子 大小是均匀的
(2)微乳是热力学稳定体系 微乳是自发形成的热力 学稳定体系,在超离心场下不分层。而乳状液只有在 乳化剂作用下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不分层,但最终还是 要分层的。 (3)微乳增溶量大 正常胶束对油的增溶量一般为5 %左右,而O/W型微乳液对油的增溶量可高达60%。 (4)微乳具有超低界面张力 中相微乳的中相与下相 间和中相与上相间的界面张力都很低,且基本相等, 可达到10-4数量级。 (5)微乳体系的流动性大 粘度小 层状液晶粘度大 些,六方相液晶粘度更大。
(7)温度的影响 对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亲水基聚氧乙烯链的大 小与水合作用有关,温度升高,其水合作用减弱,极 性头变小,故可以用温度调控表面活性剂分子的临界 堆积参数。 同一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油-水体系,在低温下 可行成O/W型微乳,随着温度的升高,可转变为双连续 型微乳,进而变为W/O型。
5.6 微乳状液体系的相行为
该理论认为:油水界面张力大约在30~50mN· m-1, 有表面活性剂时,会降到20mN· m-1,若再加入一定量 的助表面活性剂,如中碳醇类,则界面张力会进一步 降低,以致形成暂时负值。负界面张力导致在界面积 增加时体系的吉布斯自由能反而减小,从而形成自发 过程,故形成的微乳液就有热力学稳定性。
5.7.2 构型熵理论
第 5 章 微乳状液
5.1 微乳状液的定义
“微乳状液”(microemulsion)是Schulman于1943年 首先提出来的, Schulman等对一种全新的分散体系进 行研究后发现,表面活性剂用量较大并加入相当量的 脂肪醇等物质时,可以得到粒径为几个纳米到100nm的 透明或半透明乳液。 1958年,Shah完善了微乳液的概念,将微乳液定义 为: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在表面活性剂界面膜的作用 下形成的热力学稳定的、各向同性的、透明的均相分 散体系。 两种互不相溶的物质一般一种是水,另一种为极性 小的有机物。
微乳状液体系中,上相微乳中水和表面活性剂 的值约为10-11m2· s-1数量级,而油的较大。下相微乳 则相反,油和表面活性剂的值在10-11数量级,而水 的在10-9数量级。在中相微乳中,由于双连续结构, 两种溶剂的扩散系数都较大,而表面活性剂的扩散 系数在10-10m2· s-1数量级。
(2)扩散系数(D)与微乳结构 下图是水、甲苯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在甲苯 -水-SDS-丁醇-盐五元体系中自扩散系数随盐浓度 的变化情况。 在低盐浓度时,水的自扩 散系数较大,是WinsorⅠ 型。在高盐浓度时,油 (甲苯)的自扩散系数较 大,为WinsorⅡ型。曲线 的中间段为WinsorⅢ型。
微乳液已广泛用于农业、医药、化妆品、机械切 削液、上光蜡等方面,并且在药物微胶囊化、纳米 材料制备以及提高原油采收率等方面均有独特的优 点,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微乳状柴油是一种多相分散体系,它是将 柴油极小的液滴,分散在另一种与其不相 混溶的液体之中,所构成的直径在 10nm~100nm之间的分散相粒子。
下图是C12H35(OCH2CH2)5OH(A)-H2O(B)-C14H30(C) 在温度为47.8oC时的三元相图。在水和油一边(BC边) 存在极窄的油水不混溶区。
下图是图5-3(c)中的一个截面图,称为拟二元相图, 从图中可知相变化的边界像一条鱼,称为鱼形线。
5.7 微乳状液形成的机理
5.7.1 负界面张力理论
此外,微乳对内燃机没有腐蚀磨损,能够起到清 洗剂的作用,降低了维修费用。
微乳燃料
(4)金属加工用微乳油
以微乳液作为润滑剂有很多用途,比如微乳液 可作为液压流体,以O/W微乳液代替碳氢油的优点 在于减少了易燃的危险,克服了纯水液压流体粘度 太低、不能有效润滑的缺点。W/O微乳液作为液压 流体具有良好的防火性能及优良的粘度特性,其含 水量可高达50%~90%。
注意: 实验表明,若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则需要一 定量的助表面活性剂(有机醇、胺、酸等)才能制备 出微乳状液。对于非离子型或碳氢短链离子型表面活 性剂,不需要助表面活性剂也能制备出微乳状液。
5.3 微乳状液的类型与结构
微乳状液有水包油型(O/W)和油包水型(W/O), 微乳状液还有双连续相,即油和水都是连续的。 Winsor发现微乳状液可能有三种相平衡情况:
护发素
润肤露
(2)微乳清洁剂 用阴离子型和非离子型适当配比的混合表面活性剂, 加适量香料的混合物使用时加适量水,便成为O/W型微 乳,即可清除油溶性污垢,也可清除水溶性污垢,被 称为全能清洁剂。 微乳清洁剂可以配成W/O型,这就是干洗技术,用 水量很少,对一些毛料纺织品不会造成缩水变形、损 伤等问题。
(3)微乳燃料 在水-柴油-聚乙二醇十二烷基醚的W/O型微乳状 液,含水量达20%~30%。2002年,张高勇等报道了 汽油微乳研究工作,以这种微乳体系作燃料,节油率 为5%~15%,排气温度下降20%~60%,烟度下降40 %~77%,而NOx和CO排放量为普通汽油的25%,可 见微乳化油是节能环保的好燃料。
(4)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物的影响 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物可以使临界堆积参数P 增加,有利于O/W型微乳液形成。 (5)表面活性剂疏水基支链化的影响 疏水基支链化并增加其相对分子质量,可以调节临 界堆积参数达到微乳形成的要求。 (6)电解质的影响 加入电解质,更多的反离子进入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的Stern层,电荷得到中和,表面活性剂形成的界面膜 排列紧密。头基所占的面积压缩,临界堆积参数P增大, 更有利于微乳的形成。
内燃机使用高含硫量燃料时,若使用W/O乳状液 作为润滑剂,可以减轻活塞环和筒体的腐蚀,微乳 状液以优异的性能解决了上述问题。 此外,微乳液用作金属切削液用途更为广泛。
表面活性剂在微乳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主要存在于油水界面膜中,表面活性剂亲水基团向
着水,疏水基团向着油,形成定向排列的单层,且表
面活性剂的两端分别会发生溶剂化作用,溶剂插入定
向排列的表面活性剂分子之间。
微乳状液的结构就是由表面活性剂的定向单层为主 所形成的界面膜将不相混溶的两种液体分隔成微小区 域,这个微小区域是孤立的。
5.9 微乳液的应用举例
(1)微乳化妆品 微乳化妆品的优点是外观透明,精致,保存时间长 而不分层,功能成分得到,可降 低头发的梳理阻力,它比一般微乳状液对头发和皮肤 有更大的亲和力,这样就能更均匀的覆盖在其表面上, 使调理作用更持久。 微乳液能增加润肤剂渗透进入皮肤的深度和速度。
Ruchenstein等热力学研究结果认为,微乳形成过程 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分为两部分,一是因为液液界面 面积增加引起体系的吉布斯自由能增加,另一个是大 量微小液滴的分散引起体系熵(构型熵)增加,使体 系吉布斯自由能降低。只要后者的值大于前者,则过 程可以自发进行。
G n4r 1,2 TS
微乳的三种结构的电导情况是不同的。对于W/O型 微乳具有较大的导电性能。对于这种电导现象提出了 渗滤电导模型。该模型认为在油包水型微乳区,溶液 的电导率与含水量 (质量分数)有如下关系:
0 c


c
c
0 c
式中: c 是渗滤阈值。当 c 时, 1 ,微乳的电 导率低,且κ随着ω增大而缓慢增加,见图中曲线AB 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