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同初中数学相比无论在知识的深度广度和难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历了四年新课程理念的洗礼,相信大家在接受新课程改革的同时,心里也会囤积太多的迷茫与纠结。这些困惑有来自于学生的也有来自于教材和教学过程的。
学生的欠缺表现在:
1、学生原有的知识建构不完善,尤其是对初中学过的概念、公式、定理等不记得或不理解。
2、学生的思维能力达不到教学内容的要求。因为知识建构不完善,就没有或者说逻辑推理能力不健全,是非观薄弱,更别谈理性思维。
3、统一标准施教,学生的合作交流大多流于形式,出现学习的严重分化。
4、‚懂而不会‛问题难以解决。
当然教材带给我们的冲击更大:
1、新课程标准中初、高中知识衔接上存在脱节现象。如因式分解,根式化简不达标,立方和差公式省略等等。很多到达高中后要用的应用知识要求较低或被删减。
2、课程结构变化太大,知识的编排顺序不合理。例如,各类不等式的解法还没有讲解,直接就进入集合的运算,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的求法;必修二中直线的倾斜角、斜率概念出现在三角函数知识之前等等。
3、知识的删减造成对传统内容教学的冲击,新增内容也给我们带来困惑。这些主要来自于高考的评价方式变化不可预测及传统内容对现有课标内容的作用在高考中的影响未知等等。
4、课时安排不合理,与其他学科的协调没做好。
在教学环节上的问题也很麻烦:
1、三维教学目标被孤立。双基目标落实不到位,过程、方法目标出现了游离现象,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出现了‚贴标签‛现象。
2、课程资源开发导致教学内容泛化。教材地位被弱化,为情景而设置情景,联系实际变成了装饰,搜集和处理信息形式化。
3、教师角色转换失衡,导致过度强调学生的主体见解、知识建构,忽视教师的掌控方向,出现知识理解的偏差,推理就不遵循规律。
4、教学设计埋没于数学课的模式,忽视数学的本质教学,淡化知识建构与知
识应用的评价环节,即教学设计的四个角:数学学科特点,教材的角度,学生原有知识经验,高考的角度(评价环节)。
针对以上问题、困惑的思考及对策建议:
一、从传统的大纲体系中走出来,建立新的课标体系。
首先,应重新构建新的知识网络体系。对于新增内容的建构,还有分布在各个模块的传统内容的重新建构。
其次,从教材结构来讲,根据教学需要,可开设‚思考‛、‚观察‛、‚探究‛等栏目,这些问题的设置,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有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使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类比猜想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严谨性和批判性等,这也是高考考查方向。
例如,2012年新课标卷第1题已知集合A={}5,4,3,2,1,B={}
A y x A y A x y x ∈-∈∈)(,,),(,则
B 中所含元素的个数为
A 、3
B 、6
C 、8
D 、10
分析:显然要从集合A 中选取两个不能重复使用的数,而且只能用大的数减去
小的数,用知识迁移的 25C =10。 再有,教材在一些例题或习题中安排了传统知识,加深难度,更能体现知识的探究性,应该鼓励好的学生去探究证明应用,发掘隐形课堂,揭示数学本质,而这也是高考考查方向。如:2012年高考数学新课标卷第12题
12、的最小值为曲线上,则在上,点在曲线设点PQ x y Q e P x )2ln(2
1y == A 、1-ln2 B 、
()2ln 12- C 、1+ln2 D 、()2ln 12+ 这道题从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函数定义等角度理解不为超出课标要求,但从互为反函数性质的课标要求就高于课标,有些学生上过辅导班或在课堂上接受过这部分知识,那他就知道利用互为反函数的图像特征分析问题,即数形结合然后利用求导解决问题了。所以这道题的得分率偏低。
二、重新进行例题的筛选、编制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及习题的搭配。
习题的搭配上现有资料都不太符合要求,普遍问题在于:整体要求偏高,基础性体现不够;题量分布不均,题型不全面;与初中数学缺乏有机的兼顾和联系;能
力层次结构不够清晰等。
三、重新进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定位,认真做好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关于教学设计我想说的是,教学设计有五个环节:教学任务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基本流程→教学情景设计→几点说明。大多数公开课在前四个环节是很优秀的,往往忽略或淡化了说明中的评价环节,就是说教学设计中教师还要设计出你是如何评价这节课的高效性,就是让探究者口述或用笔展示探究的成果,更能在搭配的习题中体现你这节课的高效性。
四、重新制定三年教学计划方案。
每学期的计划方案,每章节内容的计划方案。写这一计划前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①与初中教材的衔接问题;②几个教材模块顺序的选择;③内容的适度调整与安排;④内容的适度补充等。
五、认真思考传统教学与新课程理念的有机融合点。
教学改革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把传统教学的优点找出来,有机的融汇于新课程理念教学中,做到该探究的探究,把探究落到实处,该讲授的内容大胆的讲授,不要把问题极端化。
当然,在以往教学中发现有些问题是不适合探究的。
1、着重体现程序性的知识,应用尽量少的时间让学生学会就是。如:指数的运算的几个问题。
2、大多教学生一看便知的较容易的内容去探究,没意义。
3、对某事物进行有意义的探究活动,必须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在积累之初的学习,采用效率较高的接受性学习方式为好。
一、高中数学同初中数学相比,无论在知识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还是思维能力上的要求,都有较大的跨越。进入高中教学不要急于教授新知识,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初、高中数学知识学习的发展联系。我的做法如下:
1、从知识的发展角度上介绍高中数学知识与初中知识的联系,如:数的发展史:自然数→正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小数)→复数(高中);最大的知识模块:函数,有初中学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进入高中还要学习指数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