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西安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西安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研究本文从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出发,针对西安在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过程
中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相关建议:扩大文化产业总量;提高文化产业人才数量和质量;建立文化、经济“双通道”的投融资模式。
标签:文化产业;问题;对策
“以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以造福西安人民为根本目的,实施优势产业支撑、先进文化引领、社会管理创新、生态环境提升、民生持续改善、国际化水平大幅提高六大战略,努力开创西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这是2012年2月刚刚闭幕的西安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为西安制定的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在这一宏伟目标指导下,如何提升西安文化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逐年增长
根据《2009年西安市文化产业统计概览》提供的数据,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18.36万人,文化产业法人和产业活动单位总资产达316亿元,文化产业人均创造增加值达8.22万元,高于全社会从业人员人均创造增加值水平。图1、图2分别代表了2002年—2010年间西安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及其同期占GDP的比重。从图1、2统计的数据看,西安市近年来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和其所占GDP 比重都呈现明显增长态势。特别是2005年以来,西安文化产业占同期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5%以上的增长,文化产业发展已出具规模。
2、产业政策逐步完善
自文化体制试点改革开始,西安市文化产业政策纷纷出台,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的发展。2003年6月,西安市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市委、市政府提出“产业强市”的发展战略,成立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2004年,出台《2004-2010年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规划了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总体目标和若干对策等。2006年出台的《西安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方案》成为指导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09年初,制定的《西安市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和《西安市文化体制改革中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定》,为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创造了良好条件。2010年6月《西安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正式出台,对全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政策措施、步骤时限等进行了明确的安排部署。2011年4月《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以三大核心区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发展布局,为西安市未来五年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3、文化新业态发展迅速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在传统文化企业重建、调整的过程中,西安市各开发区、各区县纷纷结合自身资源,初步形成了以高新区动漫产业、经开区印刷包装产业、浐灞生态区世园文化等一批文化的新业态。这些文化新业态的稳步增长,成为西安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截止2009年,高新区入区文化企业累计超过2150家,其中动漫、游戏、影视制作企业140家,文化部认定的国家级动漫企业5家,重点文化产品出口企业两家;西安经开区国家级印包基地已获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之中。该基地目前仍属全国唯一,其总投资1.8亿元的新华发行西北出版物物流配送中心,正在以图书、电子出版物、文化用品等物流服务,打造集分销、聚集、管理、培训“四位一体”的文化创业平台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出版发行聚集区;借助世园会的东风,浐灞生态区被确定为陕西省重点建设文化园区。面向未来,浐灞生态区将以欧亚经济论坛为契机,以浐灞国家湿地公园为抓手,最终实现生态与文化的融合。
二、存在的问题
与其他两所正在建设的国际化大都市相比,西安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其发展的现实困境依然严峻。
1、产业总量偏低
西安市的文化产业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媒体传播、文化旅游、出版发行、文博会展等形式的发展较快。但是,与国家首批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其他两座城市相比,文化产业总的产业增加值还相对较低,产业规模不大。表1是对2010年北京、上海等地文化产业基本情况的统计。根据表1数据可以看出,与北京、上海相比,西安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虽增速较快,但文化产业总量仍相对偏低。
2、从业人员数量、质量较低
据统计,2001年我国从事文化产业的人数为145万人,到了2008年这一数字变为1200多万人。1998年文化产业上交税金仅为7.9亿元,2008年这一数字上升为900多亿元。“人才”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是,截止2009年,西安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18.36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数量的0.99%。这与全国宣传文化从业人员占全国人口的 1.1%相比,还存在数量上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西安现有文化产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不能满足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要求,特别在网络、动漫、信息技术等需要具有文化与科技知识的高素质文化产业人才更是匮乏。另一方面,缺少一批既懂经营管理又熟悉文化产业运作流程的复合型人才。这与西安高等院校林立,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地位很不相称。因此,加快培养文化产业的领军人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3、投融资方式较为单一
首先,财政支持的经费非常有限。西安市政府从2006年起就设立了“西安文化产业专项资金”,2009年财政拨款达5000万元。主要用于支持文化产业项目的前期建设。但是,这类专项资金的规模不大,且使用范围有限,已经无法满足文化产业实际发展的资金需求。其次,企业自身资金积累不足。西安文化产业结构中“事转企”企业比重大。这些企业体制老化、改革迟缓、产业意识不强,企业自身资金普遍不足。最后,缺少多元化的商业资本投入。由于民营文化企业的投入成本过高以及国家对外资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严格限制等原因造成了商业资本的进入壁垒。
三、启示
1、扩大文化产业总量
文化产业的总量直接影响产业发展的规模。因此,要把西安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当务之急是扩大文化产业的总量规模。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证明,组建文化产业大集团、深度开发旅游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组建文化产业大集团,推动文化产业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信息、设备、资金、人才和销售网络等资源的共享,形成文化产业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综合效应,提高陕西文化产业的市场占有率;通过深度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文化旅游产品,打造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2、提高文化产业人才数量和质量
面对现今文化产业人才奇缺的局面,西安应尽快摸清全市文化产业人才的需求情况,积极探索和健全文化产业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通过政策扶持,注重人才的集聚和培养。加快引进一批既懂文化、又善管理的高层次文化管理人才,一批掌握高新技术、善于运用科技手段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创新人才和一批熟悉文化贸易规则、善于开拓国际文化市场的文化贸易人才,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同时,支持高等院校与企业联合设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加快培养创意研发、文化企业经营管理、营销等类型人才,从而提升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3、建立文化、经济“双通道”的投融资模式
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有相应的资本作支撑,只有资本的介入和企业的具体的措施相配合,产业才能实现蓬勃发展。2010年,西安市政府取消无偿拨款给企业,而改为政府作为出资人以财政资金入股的方式进行扶持。这说明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为应对这一变化,文化产业必须走“文化与经济双通道”的投融资之路才能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所谓“双通道”是指实现金融资本与文化资源的有效对接,降低文化产业的准入门槛,支持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在资本运营和金融创新的催化下,多元化的投融资主体必将进一步加大对西安市文化产业的掘金力度,并最终在国家吹响“文化强国”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