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的性质的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铝的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铝的性质教案
一、目标:
1. 了解铝的化学性质;
2. 掌握铝的物理性质。
二、前置知识:
1. 元素的基本概念;
2. 金属与非金属的区分;
3. 化学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重点:
1. 铝的物理性质;
2. 铝的化学性质;
3. 铝的应用领域。
四、教学过程:
1. 铝的物理性质:
a. 铝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强度;
b. 铝的密度为2.7g/cm³,熔点为660℃,沸点为2450℃;
c. 铝是一种良好的导电导热材料。
2. 铝的化学性质:
a. 铝在空气中不容易被氧化,因为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保护铝表面不被进一步氧化;
b. 铝可以与非金属发生反应,如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
c. 铝可以与强酸和碱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氢气。
3. 铝的应用领域:
a. 铝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建筑材料等领域;
b. 铝合金是一种轻质高强度的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
五、教学方式:
1. 讲述教学法:通过老师讲解,介绍铝的性质和应用;
2. 图片展示法:展示铝的图片,让学生直观了解铝的外观和性质;
3.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铝的化学性质和应用,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六、作业:
1. 完成《铝的性质》相关练习题;
2. 搜集铝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七、拓展延伸:
1. 了解铝的提取方法和工业生产过程;
2. 学习铝合金的制备和特点。
八、评价方式:
1.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
2. 批改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对铝的掌握程度。
高中化学《铝及其化合物性质》教学设计

《铝及其化合物性质》教学设计
学科化学教师姓名 xxxxxx 指导教师 xxx
课后作业尾声呼应苹果手机处理办法
氯化钾溶液中腐蚀速率;
对比铝在等氢离子浓度
盐酸和硫酸中反应速率
大小。
不能用酸性、碱性试剂处
理,可以选择有机溶剂或中
性洗涤剂清理
学以致用
形成性练习能力提升:教材51页,提到铝制餐具不宜用来蒸煮或长时间存放酸性、碱性或咸的东西。
请用离子方程式解释不宜存放酸性和碱性食物的原因,并设计实验验证NaCl中哪种离子对铝的腐蚀有加速作用。
课后提升:由于铍与铝都位于元素周期表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推测二者化学性质相似,请根据所学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写出铍、氧化铍、氢氧化铍分别与酸、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1、本节课的重点是介绍铝及其化合物的“两性”,由于这个概念不好理解,所以
借助了大量生活常识和实验现象作为副证,希望学生能够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记住一个结论。
大部分同学接受得不错,但由于学生差异化的存在,可能还有部分同学存在疑问,未能在本堂课中解决。
2、本节课尝试分组做不同实验,最后汇总得到结论的方式。
效果很好,既节省课
堂时间,又增强同学间的协作和本身的责任感,也对同学们汇总实验数据和现象的能力有所帮助。
3、课堂练习主要以探究题为主,没有涉及计算和性质判断等方面的题型。
铝的性质的教学设计

铝的性质的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新课程改革以后,探究性学习在化学教学领域中广泛使用;这种教学模式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未知的知识领域,进行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逐步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最终构建新知识体系的综合过程;本节课是利用学生在对生活中铝制品的使用产生兴趣,主动积极地去探讨和研究铝有关的性质,体现的是“走进生活—性质探究—社会应用”的一种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资料,使学生对铝的广泛用途产生兴趣,然后展示一张学生家里普通使用的一种铝制品铝锅使用注意事项,让学生在细读注意事项的同时展开讨论,铝的这些用途可能跟铝的哪些化学性质有关,再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从而得出铝的化学性质,最后根据这些性质来解释铝在社会中的应用;二、教材分析按本节课的课表要求,通过实验探索,了解铝的重要化学性质,如与酸、碱反应,钝化现象等,从中感知实验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形成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能力;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金属钠、镁性质之后学习的又一金属知识,学生对金属性质及性质探究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对铝性质的探究不仅是学习新知识,同时也是对旧知识的联系与应用;三、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通过本单元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学习,已经掌握了铝的氧化物和铝的氢氧化物的性质,对氧化铝和氢氧化铝既能和酸反应、也能和碱反应的特殊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为学习本节课中铝和强碱的反应打下了基础;同时,在初中的化学学习阶段中对金属通性的学习以及在上一专题中对金属钠、镁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金属的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物理性质和金属能和氧气、酸、盐发生反应等化学性质,这为学生推测铝的性质提供了很好的知识准备;2实验技能基础高中阶段为学生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不多,因此本节对于实验基本操作的技能要求不高,而且经过了专题一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的学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会有一定提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亲自动手实验验证猜想的条件;也可由学生提出实验猜想,教师完成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铝热反应的实验由于操作难度大,危险性高,则由教师完成;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正确描述实验现象;2了解铝的重要性质,铝与氧气、稀酸、强碱的反应规律,铝与浓硫酸、浓硝酸的反应规律;3通过观察实验,了解铝热反应;4通过亲手完成探究实验,提高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实验方法设计在化学学习中的应用; 2通过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铝制品的相关使用,体验化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2通过学生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五、重点难点 铝和碱的反应产物以及反应实质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金属的知识,因此能顺利学习铝的金属通行,但铝和碱反应的性质是别的金属不具备的,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将重难点确定为:铝和碱的反应产物以及反应实质;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以生活中铝的广泛用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铝产生兴趣;通过生活中铝锅使用注意事项,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铝的化学性质;再结合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接受新知识;在教学中给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探索机会和实践过程,且给予足够的交流和讨论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七、课前准备学生:班级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收集资料,设计问题以课件形式展出;八、教学过程九、课堂练习:一、填空题:1.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金属铝在空气中氧化 ;铝片与沸水反应 ;铝丝插入盐酸中 ;铝片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铝丝与稀硫酸反应 ;二、选择题:1.用于飞机制造业的重要材料的是A.Mg-Al合金 B.Cu-Sn合金 C.Al-Si合金 D.不锈钢2.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铝热剂B、铝土矿C、明矾D、含铝38%的Al2O33.铝热剂中铝的作用是A.催化剂 B.氧化剂 C.还原剂 D.填充剂十、教学反思:1、铝与钠、镁等金属相比,其特殊性是本节内容的难点和重点;针对铝、铁与浓硝酸浓硫酸的钝化现象,教材没有做过多讲解,对于反应温度“常温”也只字不提,容易让学生以为钝化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这是教材设计上的缺陷,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强调钝化的浓度和温度条件,让学生正确理解这一概念;针对铝与强碱的反应,在设计上先埋下伏笔,顺利激发起学生的疑问之后便开始围绕反应实质大做文章,使学习效果强化;整个教学设计围绕教学难点和重点,由铝的特殊性展开,适应了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能抓住难点重点,突破教学难点;2、在对铝与碱反应实质的教学中免不了要使用平衡移动原理,但此时的学生还没有学习相关知识;在教学时可以对其做简单的介绍,或者不提“化学平衡移动”这一概念,改用“反应能彻底进行”或“大大地促进了铝的溶解”等说法,降低学生的理解层次;3、本教学设计对实验探究学习法进行了大胆尝试,对教师的实验操作技能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铝热反应”的设置,对实验的成功率和安全性都发起了挑战,因此该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质疑精神,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高中化学教案铝

主题:铝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铝的基本性质;
2. 理解铝的常见用途;
3. 掌握铝的制取方法。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 铝的化学性质;
2. 铝的制取方法。
三、教学过程:
1. 铝的基本性质
铝是一种轻质、耐腐蚀的金属,为银白色。
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不会与空气发生反应。
2. 铝的常见用途
铝是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金属之一。
主要用途有:
- 制造航空器、火箭、汽车等轻质工业材料;
- 制造铝箔、铝合金门窗等日常用品;
- 用于电力和电力传输线路的绝缘体材料等。
3. 铝的制取方法
铝的主要制取方法是电解法。
具体过程如下:
- 将经过氧化、质纯化的氧化铝粉末加入氯化铝和氧化铝混合物中通电;
- 在高温下,氯化铝被还原为铝金属,沉积在阴极上。
四、实践活动:
1. 观察实验:观察铝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
2. 实验操作:自行设计一种制取铝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
1.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相关习题;
2. 思考铝的应用领域,撰写一篇小短文。
六、教学反馈: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验结果,及时总结教学内容,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以上为铝的化学教案,希望能对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有所帮助。
11-12学年高一化学《铝的性质》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一)

第1单元课时3铝的性质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通过对铝的性质的实验探究,掌握铝与氧化物、酸、碱溶液的反响,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铝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铝与强碱溶液的反响、铝的钝化。
三、设计思路:铝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材料,所以本节内容的设计紧紧抓住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展开。
首先根据常见的铝制品和铝在高科技上的应用归纳出铝的物质性质,再利用铝制品和铁制品的腐蚀程度不同、铝锅能否经常用金属清洁球或煤渣擦亮、铝桶能否放酸液等生活问题创设情境,通过“设置疑问-实验探究-理性认识的过程〞使学生清晰的掌握铝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设计【设置情境】〔ppt2〕〔图1〕铝合金具有密度小、导热性好、易于成形、价格低廉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交通运输、轻工建材等部门,是轻合金中应用最广、用量最多的合金。
(图2)这是一架播音747飞机, 铝合金是飞机的主要用材,用量占70%~80%,其中仅铝合金铆钉一项就有40~150万个,用铝约22吨,据预测,2022年全球航空航天铝材的消费量可达60万吨,年平均增长率约为4.5%。
〔图3〕这是一款新型轿车,在广告中的卖点是“宽敞的空间〞和“全铝合金引擎〞。
1991-1999年铝及铝合金在汽车上的应用翻了一番,预计到2022年还将再翻一番。
预计2022年美国汽车用铝及铝合金将超过130kg/辆,西欧将到达119kg/辆。
【提问】请大家思考下日常生活中铝还有什么应用〔ppt3〕主要利用了铝的哪些物理性质【板书】一、铝的物理性质及用途:(ppt4)飞机制造----铝的密度小用作导线----良好的导电性铝制炊具----良好的导热性用作包装----良好的延展性【提问】我们知道铝是地壳里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但是它在自然界中是以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存在的说明了铝的性质如何(ppt5)【过渡】铝的性质很活泼。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铝比铁活泼,我们来看看现实中铝和铁制品的使用情况。
铝与铝合金教学设计

铝与铝合金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铝与铝合金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铝及其合金的特性、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过程:1.铝的介绍及特性(20分钟)a.引入:向学生展示一块铝材料,询问学生对这个材料的了解和认识,对其特性进行讨论。
b.铝的特性介绍:导电性能好、导热性能好、轻、可塑性强等。
c.使用场景:航空航天、建筑、汽车等领域。
2.铝的制备方法(30分钟)a.理论讲解:介绍铝的制备方法,包括金属铝的电解和亚氧化铝的还原等。
b.实验演示:进行铝电解实验演示,观察铝的制备过程并讨论。
3.铝合金的介绍及特性(20分钟)a.引入:向学生展示一些铝合金材料,并询问他们对铝合金的了解程度。
b.铝合金的特性介绍:强度高、耐腐蚀性好、可塑性强等。
c.使用场景:航空航天、交通工具、电子产品等领域。
4.铝合金的制备方法(30分钟)a.理论讲解:介绍铝合金的制备方法,包括铝合金的熔炼、连铸、挤压等。
b.实验演示:进行铝合金熔炼实验演示,观察铝合金的制备过程,并讨论其特性和优缺点。
5.小结与讨论(20分钟)a.整理学到的知识点,进行小结。
b.提出问题:为什么铝及其合金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广泛应用?c.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答案。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示范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向学生展示铝的制备方法和铝合金的制备方法。
2.互动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铝和铝合金的特性及其应用。
3.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答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铝和铝合金。
四、教学评估:1.观察评估: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包括仪器使用、操作技巧等。
2.提问评估:针对性地提问学生,考察他们对铝和铝合金的理解程度。
3.实验报告评估:要求学生进行实验报告,评估他们对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分析和解释的能力。
高中化学铝试讲教案

高中化学铝试讲教案
教学内容:铝
教学目标:
1. 了解铝的性质、存在形式和制备方法;
2. 掌握铝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1. 铝的性质和存在形式;
2. 铝的制备方法;
3. 铝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 铝与氧化性和还原性物质的反应机制;
2. 铝的重要用途。
教学方法:讲述、示范、互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教学(5分钟)
1. 引入话题,介绍铝的重要性和用途;
2.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铝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它的性质和存在形式是什么?
二、讲解铝的性质和存在形式(15分钟)
1. 介绍铝的性质:轻、柔、韧、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热传导性;
2. 分析铝的存在形式:铝在自然界中主要以矾土的形式存在;
3. 展示实验:利用矾土提取铝的过程。
三、讲解铝的制备方法(10分钟)
1. 介绍铝的制备方法:氧化铝的电解法;
2. 讲解制备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电解反应的原理。
四、讲解铝的化学性质(15分钟)
1. 介绍铝的化学性质:具有较强的还原性,与氧化性物质的反应机制;
2. 示范实验: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观察反应现象和方程式。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铝的性质、制备方法和化学性质;
2. 展望下节课内容:探讨铝的重要用途和环境影响。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铝 金属材料》 教学设计

《铝金属材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铝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铝与氧气、酸、碱等物质的反应。
(3)理解铝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铝的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铝的化学性质。
(2)铝与氧气、酸、碱的反应。
2、教学难点(1)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原理。
(2)铝的化学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铝制品,如铝合金门窗、易拉罐、铝锅等,提问学生这些铝制品为什么能在生活中广泛应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铝。
2、新课讲授(1)铝的物理性质展示一块铝片,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硬度、导电性、导热性等物理性质。
然后,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举例说明铝的物理性质在实际中的应用。
(2)铝的化学性质①铝与氧气的反应实验: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现象:铝箔熔化但不滴落。
讲解:铝表面生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其熔点高于铝,所以熔化的铝不会滴落。
化学方程式:4Al + 3O₂= 2Al₂O₃。
②铝与酸的反应实验:将铝片分别放入稀盐酸和稀硫酸中,观察现象。
现象:铝片表面产生气泡。
化学方程式:2Al + 6HCl = 2AlCl₃+ 3H₂↑ , 2Al + 3H₂SO₄= Al₂(SO₄)₃+ 3H₂↑ 。
③铝与碱的反应实验:将铝片放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现象。
现象:铝片表面产生气泡。
化学方程式:2Al + 2NaOH + 2H₂O = 2NaAlO₂+ 3H₂↑ 。
强调:铝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是一种两性金属。
(3)铝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讲解铝的原子结构,分析其最外层电子数,从而解释铝为什么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和能形成多种化合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铝的性质的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新课程改革以后,探究性学习在化学教学领域中广泛使用。
这种教学模式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未知的知识领域,进行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逐步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最终构建新知识体系的综合过程。
本节课是利用学生在对生活中铝制品的使用产生兴趣,主动积极地去探讨和研究铝有关的性质,体现的是“走进生活—性质探究—社会应用”的一种教学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资料,使学生对铝的广泛用途产生兴趣,然后展示一张学生家里普通使用的一种铝制品铝锅使用注意事项,让学生在细读注意事项的同时展开讨论,铝的这些用途可能跟铝的哪些化学性质有关,再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从而得出铝的化学性质,最后根据这些性质来解释铝在社会中的应用。
二、教材分析按本节课的课表要求,通过实验探索,了解铝的重要化学性质,如与酸、碱反应,钝化现象等,从中感知实验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形成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能力。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金属钠、镁性质之后学习的又一金属知识,学生对金属性质及性质探究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对铝性质的探究不仅是学习新知识,同时也是对旧知识的联系与应用。
三、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通过本单元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学习,已经掌握了铝的氧化物和铝的氢氧化物的性质,对氧化铝和氢氧化铝既能和酸反应、也能和碱反应的特殊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为学习本节课中铝和强碱的反应打下了基础。
同时,在初中的化学学习阶段中对金属通性的学习以及在上一专题中对金属钠、镁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金属的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物理性质和金属能和氧气、酸、盐发生反应等化学性质,这为学生推测铝的性质提供了很好的知识准备。
(2)实验技能基础高中阶段为学生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不多,因此本节对于实验基本操作的技能要求不高,而且经过了专题一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的学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会有一定提高。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亲自动手实验验证猜想的条件;也可由学生提出实验猜想,教师完成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铝热反应的实验由于操作难度大,危险性高,则由教师完成。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正确描述实验现象。
(2)了解铝的重要性质,铝与氧气、稀酸、强碱的反应规律,铝与浓硫酸、浓硝酸的反应规律。
(3)通过观察实验,了解铝热反应;(4)通过亲手完成探究实验,提高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实验方法设计在化学学习中的应用; (2)通过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铝制品的相关使用,体验化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2)通过学生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五、重点难点 铝和碱的反应产物以及反应实质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金属的知识,因此能顺利学习铝的金属通行,但铝和碱反应的性质是别的金属不具备的,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将重难点确定为:铝和碱的反应产物以及反应实质。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以生活中铝的广泛用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铝产生兴趣。
通过生活中铝锅使用注意事项,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铝的化学性质。
再结合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接受新知识。
在教学中给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探索机会和实践过程,且给予足够的交流和讨论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 → ↓ →↓观看生活中铝制品 得出物理性质 铝锅的使用注意事项 探究铝的化学性质 铝的用途七、课前准备学生:班级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收集资料,设计问题以课件形式展出。
八、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引导学生总结铝的物理性质图片展示各种生活中的铝合金制品,告诉学生铝是一种能为人类提供多方面重要用途的材料,小到我们的易拉罐,大到航天飞机材料主,那么这些用途主要利用了铝的哪些物理性质(引导学生总结思考)?认真聆听观看,并思考自己身边的铝合金制品思考总结:用作包装----良好的延展性用作导线----良好的导电性铝制炊具----良好的导热性飞机制造----铝的密度小产生兴趣,进入课题推进新课:实验探究,了解铝的化学性质【过渡】了解铝的用途及物理性质后我们进一步探究它的化学性质,铝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铝锅使用注意事项:(1)铝锅轻便、耐用、加热快、导热均匀、不生锈,但不宜用来烧煮酸性或碱性食物以及过咸的食物,否则,炊具中的铝会大量溶出污染食物。
(2)清洗铝锅宜用热清水或热清水加清洁剂,不要用钢丝等磨损性大的东西擦洗。
【问题】从以上使用注意事项内容你们能获取哪些信息?认真阅读,思考并交流铝可能有的性质,设计实验。
【回答】:铝可能会与酸、碱等物质发生反应。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讨论,让学生学会与人交流,体会团队精神。
自主学习接受新知识。
给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探索和实践过程实验探究,了解铝的氧化学性质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都有两性,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
那么铝的性质是否与它们相似呢?请大家设计实验来探究下证明你的推测。
【问题】(1)通过实验你观察到什么现象?(2)产生的气泡你认为是什么气体,如何验证?(3)从该实验现象你可得出什么结论?试着完成下列表格与铝反应的物质实验现象结论或化学方程式HClNaOH【板书】1、与酸反应:2Al+6HCl=2AlCl3+3H2↑2、与碱反应:2Al+2NaOH+2H2O=2NaAlO2+3H2↑【讲述】上述实验说明了铝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因此铝制品使用时要尽量避免长时间盛放酸碱性物质,以免被腐蚀。
【过渡】:铝的性质很活泼。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铝比铁活泼,那么我们来看看现实中铝和铁制品的使用情况。
【生活经验】投影:铁门铁窗――锈迹斑斑,表皮脱落,铁在空气中生锈腐蚀铝合金门窗――表面平整光滑,无生锈腐蚀现象【问题】这个与金属活动顺序不符。
铝怎么不像铁那样容易被空气腐蚀?铝难道不能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你们能设计一个简单实验,来确认铝有没有被氧气氧化吗?铝和铁均为活泼金属,为什么铁容易设计实验:(1)铝与盐酸或硫酸反应(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实验探究:【实验1】将一小块已用砂纸打磨过的铝片放入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向试管加入3ml的稀盐酸溶液,观察现象。
【实验2】将一小块已用砂纸打磨过的铝片放入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向试管加入3ml的4mol/L 的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实验结果:铝能与盐酸剧烈反应,说明铝是一种在金属活泼性排在氢前面的活泼金属;铝能与碱剧烈反应,生成氢气,说明铝具有一定的非金属性。
思考,分析可能原因。
观察结果:铝在空气中表面可能被氧化了。
讨论、推测;阅读:“铝在空气中氧化生成致密氧化保护膜……”书本P67页由生活中的事例出发,体验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进一步实验探究,了解铝的化学性质【引导】观察铝条用砂子打磨前后的变化。
【继续引导】铁在空气中被氧化表面生成Fe2O3而生锈腐蚀,且生锈后内部的铁被腐蚀的程度和速度都会越来越严重,那么,铝在空气中同样也被氧化生成了Al2O3,铝为什么没有继续被腐蚀呢?【指导】:将没用砂纸打磨过的铝片放入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向试管加入3ml的稀盐酸溶液,观察现象。
【设问】请解释:清洗铝锅不要用钢丝等磨损性大的东西擦洗。
【板书】3.与氧气反应:4Al+3O2====2Al2O3【回答】因为铝与氧气反应生成了Al2O3,Al2O3是一层致密的氧化膜,牢固覆盖在金属铝的表面上,使内部的铝与氧气隔绝,起到了一个保护作用,从而防止了铝进一步被氧化。
体验铝氧化膜的保护作用【回答】防止破坏氧化膜,使铝锅磨损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投影】铝的用途之一:铝槽车运浓硫酸【设问】铝可以跟酸反应,为何又能盛放浓硫酸呢?【引导】书本活动与探究与铝反应的物质实验现象结论或化学方程式浓硝酸浓硫酸浓盐酸【再引导】请回忆比较浓盐酸与稀盐酸反应的快慢。
比较浓盐酸、浓硫酸、浓硝酸反应快慢。
【可能回答】:铝表面被氧化了。
[【实验3】将几块已用砂纸打磨过的铝片分别放入3支洁净的试管中,向试管中分别加入浓硝酸、浓硫酸、6mol/L 的浓盐酸3ml,观察现象并填表实验探究,了解铝的性质—铝热反应【强调】没气泡不代表没反应,它们也发生了反应。
只不过在常温下,铝遇冷的浓硝酸、浓硫酸时,会在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膜而发生钝化,从而阻止内部金属进一步发生反应。
但加热时,铝与浓硝酸和浓硫酸都进一步发生反应。
【应用】铝的这种性质使铝有了特殊的应用:铝制的容器或铝槽车可用来贮运浓HNO3、浓H2SO4【板书】4、与浓硫酸、浓硝酸:Al+浓H2SO4/浓HNO3 (钝化)【过渡】铝可以结合O2中的O生成Al2O3,那么铝能否夺取氧化物中的氧生成 Al2O3呢?【教师演示】铝热反应【实验4】将铝粉与氧化铁的混合物点燃【引导】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1.什么叫铝热反应?2.什么是铝热剂?3.写出工业上利用铝热反应焊接铁轨的化学方程式?如何验证产物?【讲述】有熔融物生成,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生成物能被磁铁吸引,说明有铁生成。
【板书】5、铝热反应:高温2Al+Fe2O3===2Fe+Al2O3【用途】铝热反应的用途:①冶炼难熔的金属②焊接钢轨【观察的现象】铝在浓盐酸中比在稀盐酸中反应快得多。
铝在浓硫酸、浓硝酸中基本看不到现象。
认真听讲,思考,猜测(能或不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回答】实验现象:1、剧烈反应,发出耀眼的光芒2、放出大量的热3、有熔融物落入沙中【回答】1、金属铝在高温下与三氧化二铁发生的反应,这个反应称为铝热反应2、铝粉和氧化铁粉末的化合物称为铝热剂3、2Al+Fe2O3==2Fe+Al2O3分析得失电子转移,体会铝的性质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课时小结知识小结:一、物理性质:银白色固体、密度小、延展性、导电导热二、化学性质:铝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反应中均为还原剂。
1、两性物质(1)与酸反应:2Al+6HCl=2AlCl3+3H2↑(2)与碱反应:2Al+2NaOH+2H2O=2NaAlO2+ 3H2↑也能与碱反应,生成氢气,体现铝的非金属性,这是铝与钠镁不同的地方,也可用来鉴别金属镁与金属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