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朗诵的一点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对朗诵的一点理解
在呈现形式上,朗诵既可以配上乐曲烘托气氛,进行立体化包装,也可以单纯凭借语音、凭借朗诵者的语言功底,去真实还原文字的特定内涵并为其增添色彩。
按照朗诵作品的形式划分,最常见的是散文、诗词、故事(寓言)、小小说等等。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可以用来朗诵。由于作品的形式多样,内容广泛,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也会千变万化。所以要想准确地、完美地再现文字的内涵,则需要朗诵者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能完整准确地理解文字,用合理的、正确的方式进行一番语言上的再创作。使朗诵出来的作品一下子抓住听众,字字入耳,让他们听懂,进而打动听众、产生共鸣效应。
既然说到这是一门艺术,那么朗诵就不能等同于一般说话,就要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技术性要求。通俗地概括一下,就是要好懂、好听。
首先,说一下“好懂”的问题。那就是要文字流畅、语句通顺,逻辑性强、没有语病,朗朗上口。当然,这是指朗诵者自己写作品首先要注意的。如果是朗诵他人已经写好的成品和经典作品,则另当别论。当写完或者拿到一篇作品时,第一件事就是要认真地通读一遍,留意作品的主题思想、写作风格、篇章结构、前后关系以及文字细节的处理技巧。通读相当重要,这为下面的朗诵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读得懂才能调动朗诵者的思维和感情,使情绪准确融入作品,在舞台艺术上这叫入戏。只有入戏,才能让朗诵变得句子连贯顺畅、意思通达易懂;否则磕磕绊绊,让人听得疲惫不堪,不知所云。
在这方面,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就是要使用全国通行的交流语言——普通话,而且普通话要规范、标准。例如,四声要准确鲜明,声母中的平舌音与翘舌音(z、c、s和zh、ch、sh)要分明,复合韵母中的前鼻音和后鼻音(如en和eng)要分清,免得让人搞不清是shenzhi(伸直)还是shengzhi(升值),舌位近似的两个舌边音(声母)n和l也需要分清,以免混淆了henan(河南)与helan(荷兰)。平时讲方言的朋友在朗诵时要尽力克服这些问题,如果特别喜爱朗诵,那么最好改一改说话的习惯,努力说好普通话。现在学习普通话的条件很好,渠道也很多。爱好者可以跟着广播电台的新闻播音员或者电视新闻节目的主持人模仿练习,那是地地道道的普通话。千万不要去学那些地方特色节目和某些个性节目的主持人,他们的语言往往带有一定的方言特点,那样会误导听众。
接下来,说一说“好听”的问题。这里所说的好听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就是语音条件,要让声音干净、吐字清楚,含混不清则是一大忌讳。据我所知,很多职业的播音员和主持人都要像歌唱演员那样进行练声,包括基本发声、吐字归音和呼吸技巧都要训练。只有基本功扎实,才能做到声音饱满、音色清澈、气息匀称。另一方面,出色的朗诵还有赖于“诗外的功夫”,良好的文学修养、音乐修养和综合素质会有助于正确理解作品和表达作品,让朗诵变得抑扬顿挫合理,节奏自然流畅,富有音乐感。这样朗诵出来的作品才会有味道、才会更好听。
此外,我总听别人提起朗诵的流派常常受到质疑和争议。其实我并不十分关心哪个流派或者风格之间的优劣争议,说到底,那些所谓的流派或者风格只是一种表现形式。曾几何时,舞台式朗诵被人冠以了“大喊大叫”、“装疯卖傻”的头衔,还有人看不惯新兴的“新派朗诵”,错误地认为它不是朗诵。在我看来,这些说法都是失之偏颇的。我觉得无论什么形式都是为作品服务的,只要有利于作品思想情感的表达,任何形式都是可以被接受的,都可以传递美的信息。在朗诵所产生的美感中,力量美、自然美和柔情美并不矛盾,甚至在某些作品中是可以融合的。那种火药味十足的“革命式”朗诵在特定历史时期存在并流行曾经是合理的,在某些场合下也还是可以用的。但是,不分场合的喊叫肯定是不科学、不合逻辑的。试想,
一篇充满柔情,赞美青山秀水、歌颂人间真情的作品喊叫出来的话,岂不是倒人胃口?岂不让人笑掉大牙?若是表现将士出征、奋勇杀敌的战斗檄文,又岂是缠缠绵绵的酸文人腔调所能展现的?
总而言之,我所崇尚的朗诵艺术是建立在科学、自然、合理的基础上,让形式为作品服务,再现和提升作品。只有尊重作品、真正理解作品,才能用准确的情感完美表现作品。我所反对和鄙视的是那种无视作品内容而卖弄技巧、拿腔作调,为朗诵而朗诵,或无病呻吟或乱喊乱叫或油腔滑调的不切实际的那种人。我们要让朗诵回归本真,用朴素的真情实感把优秀的作品充分展现,给听众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