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doc

合集下载

党决定从1953年开始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主题

党决定从1953年开始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主题

党决定从1953年开始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主题“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中国除了1949年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党决定从1953年开始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主题 1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目前正在着手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研究、编制工作。

党决定从1953年开始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主题1“一五”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

它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

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确定。

在整个国民收入中,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21.3%上升到92.9%;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程,五年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50亿元,新增固定资产460.5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拥有的固定资产总值的1.9倍。

595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初步铺开我国工业布局的骨架;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五年合计钢产量1656万吨,等于旧中国从1900年到1948年49年问钢的总产量760万吨的218%,煤产量达到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在工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业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教案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教案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教案背景介绍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内遍布破碎的经济亟待重建。

面对这一局面,中国政府在1953年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旨在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

教学目标通过该教案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背景、目的和意义。

2.分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过程及其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3.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教训,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教学内容第一节: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背景•介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遭受的重大经济损失。

•分析国内经济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介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出背景和目的。

第二节: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过程及成就•介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时间和实行过程。

•分析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成就,包括重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国防等方面。

•就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功因素进行深入探讨。

第三节:第一个五年计划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介绍第一个五年计划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如国际形势、自然灾害、经济管理体制等。

•分析第一个五年计划面临的困境,探讨其根本原因。

第四节: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教训•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所得到的教训。

•就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建议。

教学方法1.PPT讲解(可以加插视频、图片等资料):用简洁、直观的语言讲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过程、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

2.实际教学:邀请来自各个领域的人员进行现场讲解和课堂互动,加强学生的实践感受和体验,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

教学评价评价对象:所有参与教学的师生1.参与度评价:通过点名、举手等方式收集学生的参与情况,评估其学习态度和热情。

2.知识掌握评价:通过期末测试考查学生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知识的掌握情况,评估其知识掌握水平和学习成果。

3.课程评价:收集学生对该教学课程的评价和建议,以便今后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参考资料1.胡志平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2.刘先林等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史》3.葛钦燮著,《中国战后经济问题》4.韩德强著,《中国经济新增长理论与第一个五年计划补充研究》。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1953年到1957年实施的,旨在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发展。

该计划以工业发展为重点,通过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和农业,并进行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等,使我国的工农业生产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的经济改革和政策措施。

首先,政府采取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实现了对私营企业的国有化,促进了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

政府建立了一系列大型国有企业,如钢铁、汽车和电力等工业部门,以满足国内对这些基础设施的需求。

其次,我国实施了土地改革和农村合作化运动。

农村土地私有制被废除,实现了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化。

通过农业合作社的建立,农民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得到集中,实现了农村社会主义化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第一个五年计划还注重发展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力。

政府大力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引进了一批大量的自然科学家和工程师,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此外,政府还开展了农田水利建设,改善灌溉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尽管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一些工业单位投产后效益不高。

同时,由于过分强调重工业发展而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导致了农村经济的滞后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下降。

此外,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还受到了国际形势的不利影响。

中苏关系紧张和朝鲜战争的爆发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阻碍。

总之,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我国经济建设的起点,为后续的五年计划和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工农业生产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为我国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于1953年开始实施的,为期五年,直至1957年结束。

这个五年计划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国民经济建设规划,也是中国经济建设的开篇之作。

在这个五年计划中,我国主要制定了农业、工业和国防等方面的发展目标,以期在经济上迅速崛起。

在农业方面,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是以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为主要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采取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解决了农村土地问题,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同时,我国还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在这个五年计划中,我国的粮食产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改善。

在工业方面,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是以发展重工业为主要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修建了大量的钢铁厂、煤矿和电厂等。

同时,我国还引进了苏联的技术和设备,加速了工业化进程。

在这个五年计划中,我国的工业产值得到了快速增长,工业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在国防方面,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是以加强国防建设为主要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加大了对军事工业的投入,提高了国防科技水平。

同时,我国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演习和训练,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在这个五年计划中,我国的国防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有效维护了国家安全。

总的来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这个五年计划也为后续的五年计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经济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功实施,标志着中国经济建设迈入了新的阶段,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历年五年计划

中国历年五年计划

中国历年五年计划五年计划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开始实施。

五年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可以追溯到1953年,从那时起,中国陆续实施了十几个五年计划。

此后,五年计划成为中国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每个五年计划都设定了一系列经济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五年计划,旨在恢复战争破坏并推动经济发展。

计划将重点放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上,包括修复基础设施、发展重工业、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提高农业产量等。

尽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例如粮食短缺,但该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济发展的目标。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这是一个宏伟的计划,被称为“大跃进”,目标是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农业和工业的迅速发展。

然而,由于政策失误和计划过于激进,这个五年计划导致了严重的经济问题,包括大规模的饥荒和工业产能过剩。

这个五年计划的失败导致了后来的调整和反思。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这个五年计划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实施,在政治运动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和社会面临了混乱和不确定性。

许多经济发展项目被中断,经济增长率下降。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这个五年计划目标是加强农业,提高生产效率,并发展重点工业部门。

然而,由于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例如全球石油价格上涨和自然灾害,计划的执行遇到了很多困难。

尽管如此,中国仍然实现了一定的经济增长。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这个五年计划是在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后实施的,旨在恢复经济发展并改善人民生活条件。

计划的关键目标包括提高工农业生产率、发展农村经济和改革经济体制。

中国在这个五年计划期间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这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是进一步发展农业和工矿业,并推动技术进步和质量提升。

计划也增加了对出口的重视,以促进对外贸易。

中国在这个五年计划期间实现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一五计划文档

一五计划文档

一五计划引言一五计划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53年至1957年期间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旨在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该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大规模发展重工业和农业,实现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在一五计划期间,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国家投资、农业改革和劳动力流动等,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文将对一五计划的背景、实施过程以及取得的成就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一、背景1.1 经济状况在一五计划实施之前,中国经济面临着严重的困境。

长期的战争和动荡导致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生产和重工业发展都滞后于需求。

此外,中国还面临着贫困问题和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的挑战。

1.2 国际环境经过多年的战乱,中国急需重建国家经济。

同时,国际形势也对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遇。

一五计划期间,世界经济形势相对稳定,而且国际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增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实施过程2.1 计划目标一五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的迅速增长,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坚实基础。

具体来说,计划的重点是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农业,提高农业和工业生产的效率,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和人力资源培养。

2.2 政策措施为了实现计划目标,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首先,国家加大了对重工业的投资,特别是对钢铁、煤炭和电力等行业的投资。

其次,政府进行了农业改革,鼓励农民增加农业生产的投入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此外,政府还采取了促进劳动力流动的措施,加强城乡之间的交流和协作。

三、成就与评价3.1 经济成就一五计划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9.9%,超过了计划的目标。

重工业和农业生产都取得了显著增长,工业品产量大幅增加,农业产量也有较大提高。

国家投资的大幅增加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

3.2 社会发展一五计划期间,中国社会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促进。

教育、医疗、居住条件等社会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显著。

第21课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第21课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科目] 历史
[年级] 初二
[考试类型] 同步试题
[章节] 第21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文件] c2x21.doc
[标题] 第21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内容]
(一)填空
1.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________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了。

2.新中国成立初年,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是《________》。

(二)单项选择
3.为我国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准备了条件是在()
A.1949年10月
B.1950年底
C.1952年底
D.1953年
课堂效果检测
(一)填空
1.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________的高潮。

2.1954年9月,第一届________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规定我国坚持________专政,坚持________道路。

(二)多项选择
3.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这标志着()
A.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B.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C.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D.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五"计划基本上完成了
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目的是为了()
A.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B.团结全国人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C.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D.解决法制建设问题。

一五计划的时间

一五计划的时间

一五计划的时间一五计划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53年至1957年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局之年。

这个五年计划的时间跨度为1953年至1957年,是中国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在这个五年计划中,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工业和农业生产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五计划的时间安排。

首先,一五计划的时间安排是从1953年开始的。

1953年是中国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五个年头,国家面临着经济重建和发展的任务。

因此,从1953年开始实施五年计划,是为了加快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其次,一五计划的时间安排持续到1957年。

在这个五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工业和农业生产不断增长,国民经济总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同时,国家也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的投入,为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一五计划的时间内,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工业生产迅速增长,特别是钢铁、煤炭、机械等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为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农业生产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粮食和棉花产量大幅增长,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外汇储备也得到了显著增加,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除此之外,一五计划的时间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政府加大了对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投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为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一五计划的时间安排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一五计划的时间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阶段,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当继续发扬一五计划的精神,不断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目标。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教案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教案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教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教学设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教学设计示例导入:讲授新课前,先引导学生回忆建国初期为巩固政权、恢复国民经济,人民政府所做的各项工作。

然后指出,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与发展,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国家,1953年党提出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由此导人新课。

讲解新课:一、过渡时期总路线:1.教师指导学生明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概念。

过渡时期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历史阶段。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中国的唯一经济基础,所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过渡时期即告结束。

在人民民主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情况好转的前提下,及时提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总任务、总路线问题就急切地摆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面前了。

提问学生总路线的内容,学生概括:“一化三改相当长”。

实际包括两个任务,一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二是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学生分析“一化”和“三改”之间的关系?学生谈到工业化为农业、手工业等的发展提供产品,社会主义改造调动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教师进一步提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原理来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方针任务。

提问学生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关系?学生指出,一五计划是根据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制定的,它是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一个重大步骤。

学生概括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建设,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打下基础;二是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建立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继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把其分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历次五年计划

历次五年计划

中国共产党自1953年开始实行五年计划以来,经历了十三个五年计划阶段,每一个五年计划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起到了关键作用。

下面将对历次五年计划进行简要的回顾: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这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展全面规划的开始,计划的主要目标是恢复受战争和经济衰退影响的国家经济。

重点发展工业和农业,推动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这一阶段是中国经济规划的重要转折点,实行了大跃进运动。

该计划强调发展重工业和农业集体化,但由于计划执行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和误导,导致农业生产下降,社会经济出现严重危机。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这一阶段是文化大革命的时期,计划的执行受到严重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停滞,国家经济遭受重大损失。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年):这一阶段是中国战胜文化大革命后重新恢复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

该计划主要着重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稳定国内经济生产形势。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年):这一阶段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阶段。

计划的目标主要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和对外经济开放。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年):这一阶段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

计划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发展,引进外资,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年):这一阶段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果的时期,计划的目标是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该期间国内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并逐步向市场化方向转变。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年):这一阶段是中国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

计划的目标是加强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推进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建设。

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年):这一阶段是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的时期。

计划的重点是培育壮大综合性的产业集团,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

1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1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2009年09月17日04:52凤凰网里【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0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就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为有计划地建设创造条件。

1951年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简称中财委)试编了全国国民经济年度计划。

1952年,成立了国家计委和国家统计局。

同时,加强了对国营企业和基本建设的管理。

尽管如此,在既缺乏编制计划的经验,又无精确统计资料的当时,编制和实施全国性的经济计划难度很大。

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到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大会通过,历时4年,其间大的修改就有6次。

陈云具体主持了这项工作。

最后一次修改是在1955年4—5月,根据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的决议,并吸收各省(市)和中央各部的意见和参考苏联顾问的建议作了适当修改。

计划草案由原来的12.7万字减少到10.4万字左右。

7月30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一五”计划。

源于当时的主客观条件,“一五”计划是在实施两年半后才定案。

“一五”计划的制定充分体现了计划工作认真、细致、谨慎、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注重宏观经济综合平衡的特点。

具体来看,这个计划有5个突出特点:1.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

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中国先进分子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的奋斗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理所当然地被提为重要议事日程。

当时可供选择的战略有两种,一种是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化道路,即先发展轻工业,待积累了大量资金后,再发展重工业;一种是苏联的办法,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国家迅速工业化,迎头赶上工业强国。

这两种战略各有利弊,经过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中共中央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

这一选择是出于当时的国情。

旧中国能源、原材料和机械工业长期落后,以致在国际交往中受制于人;在被国际资本严密封锁的环境中,农业、轻工业也难以发展。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的第一个国家经济建设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计划的目标是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农业的迅猛增长。

以下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安排: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式开始执行。

这一年,国家在农业方面实行了农田水利的大规模建设,发展了集体农场和农业合作社,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在工业方面,国家开始实施以重工业为主的发展战略,加大了对钢铁、煤炭、电力等基础工业的投资。

1954年:这一年,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工业投资力度,全面推进各项工业建设。

同时,国家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技术创新,为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1955年:这一年,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工业产值和农业产量都有一定的增长。

同时,国家还推动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

1956年:这一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土地改革和农村经济改革,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

在工业方面,国家加大了对重工业的投资,加快了工业化进程。

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圆满结束。

这一年,国家经济实现了较快的增长,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达到原定目标,工业增长速度较低,经济结
构不平衡等问题开始显现。

总的来说,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为后续五年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虽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中国的工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基础。

历次五年计划

历次五年计划

历次五年计划五年计划是指国家在一定时间内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实现特定目标为导向,统筹安排国民经济各项工作。

自1953年开始,中国陆续实施了12个五年计划,每个五年计划都有其具体的目标和重点。

下面是对每个五年计划的简要介绍。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个五年计划,主要目标是恢复战争破坏,建设社会主义经济。

重点领域有重工业和国防工业,通过国有化和合作社化的方式,实现资源的集中配置。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这个五年计划是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通过修建水利工程、发展农田灌溉,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然而,这个计划过于激进,导致了严重的灾难,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跃进”。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由于“大跃进”的失败,中国进入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因此第三个五年计划没有得到充分实施。

实际上,这个时间段是充满混乱和政治动荡的,国民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干扰。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这个五年计划的目标是继续工业化和农田水利建设。

然而,在这个时期,中国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而且文化大革命的后遗症仍未完全消除,因此该计划没有实现所有目标。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这个计划的重点是继续发展工业和加强农村建设。

然而,这个时期恰逢“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改革开放的开始,国家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因此该计划中很多目标没有完成。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这个五年计划是改革开放政策初期的计划,以经济发展为重点。

计划实行了开放政策,吸引外资,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起飞。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黄金时期,在这个五年计划中,改革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经济成就显著,国民经济整体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该计划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同时保持经济增长的速度。

此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1953年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而制定的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的社论,指出“1953年将是我国进入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将“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5年3月3 日,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原则通过了五年计划草案。

7月30 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主持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第一个五年计划由周恩来等主持制定,经多次补充修改,于1955年7月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审议通过。

其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合作社;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到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大规模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到1956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原定的主要指标大都提前完成。

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

“一五”计划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956年宣布提前完成了计划规定的任务。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1957年生产钢535万吨,原煤1.3亿吨,粮食1.95亿吨。

社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3%,工农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1%,农业为4.5%,工业为19%(其中轻工业12.9%,重工业25.4%)。

五年计划从哪年开始

五年计划从哪年开始

五年计划从哪年开始
1953年5月14日,全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这个计划的基本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建立对于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

一字之差,反映了一个历史性的变化。

解放前的中国还是“一穷二白”,虽然我们能够生产粮食,能够制造桌椅板凳,但是我们连一辆汽车、一辆拖拉机都造不出来。

然而今天的中国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

这一切成功的背后,十三个五年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九五”计划刚刚实施过半的时候,赶上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这对中国经济的冲击非常大。

政府采取了扩大内需、增发国债的策略,同时进行住房制度改革,并加大公路、铁路、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等。

因此,我们不仅成功应对了亚洲金融危机,还提前三年实现了人均GDP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

五年规划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顶层设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发展战略、发展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

每经历一个五年,我们的生活就会实实在在地迈进一大步!。

1953年1月1日我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500字

1953年1月1日我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500字

1953年1月1日我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500字1953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执行其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规划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标志着中国正式步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起点是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代,当时中国面临着战争的废墟和贫困的现状。

为了加快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国政府决心采取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的措施,以实现工业化的目标。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发展重工业和农业,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改变中国的经济现状,推动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首先,中国政府增加了对工业和农业的投资。

通过国家计划和资金的引导,大量的投资流入到建设重工业和农业基础设施中,包括钢铁、煤炭、电力、水利等行业。

这些投资为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其次,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在五年计划中,中国加强了科学研究机构的建设,培养了大量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科技的进步使得生产力得到提高,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第三,中国政府实施了土地改革和农村经济改革,同时推动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合作化。

这些政策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人力资源。

此外,中国政府还注重发展轻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通过增加轻工业产品和农产品的供给,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促进了消费需求的增长。

总的来说,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五年期间,中国经济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工农业生产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

同时,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也得到了推动。

然而,由于起点低,国力不强等因素的影响,第一个五年计划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但是,它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发展经济的毅力和智慧,为后续的五年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3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工作目标1. 深入研究1953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背景和意义我们将详细分析1953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背景,以及该计划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们将从历史和经济的角度,深入剖析该计划在我国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我国未来发展的启示。

2. 梳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和成就我们将详细梳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以及该计划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我们将重点关注计划中的一些关键领域,如工业、农业、交通、教育等,以及在这些领域中所取得的突破和进步。

3. 探讨第一个五年计划对我国未来发展的影响和启示我们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第一个五年计划对我国未来发展的影响和启示。

我们将分析该计划在我国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启示和借鉴。

第二、工作任务1. 搜集和整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我们将广泛搜集和整理关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历史资料和文献,包括政府文件、历史档案、学术研究等。

我们将对这些资料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该计划的制定背景和意义。

2. 分析和研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过程和成果我们将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包括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调整等环节。

同时,我们也将关注该计划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其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3. 采访相关的历史见证者和专家我们将采访一些历史见证者和专家,他们亲身参与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他们的经验和见解将对我们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我们将通过采访,获取更多第一手的信息和资料。

第三、任务措施1. 组织专题研究小组为了确保研究的深入和全面,我们将组织一个专题研究小组,成员包括历史学者、经济学家、政策分析师等。

小组成员将共同研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个方面,确保研究的多角度和全面性。

2. 开展比较研究我们将开展国内外比较研究,将第一个五年计划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计划进行对比,分析其独特性和共性。

同时,也将对比不同时期我国的五年计划,探讨其延续性和变化。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引言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要经济发展策略,它旨在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

该计划于1953年启动,持续到1957年。

在这五年期间,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国有化、农业集体化和重点工业化等,以推动经济发展。

本文将探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取得的成就。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背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背景是中国新成立的人民共和国所面临的经济落后和贫困。

当时,中国的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工业化程度低,严重依赖农业。

为了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中国政府决定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目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目标是迅速发展中国的工业部门,实现经济自给自足。

在这个计划中,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发展目标,例如增加钢铁、煤炭和电力的产量,发展重化工业,提高农村经济水平等等。

通过实现这些目标,中国希望能够打破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未来的经济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中国政府将重点放在了重点工业的发展上。

计划通过大规模的国有化,将工业生产资料集中到国家控制的企业中,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企业规模。

此外,计划鼓励工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工艺水平,加强职工培训等。

同时,为了支持工业发展,政府也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进程,以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力和劳动力转移。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就。

在这五年期间,中国的钢铁产量从1950年的130万吨增加到1957年的520万吨,四年时间翻了四倍。

煤炭产量也从1950年的1.4亿吨增加到1957年的2.8亿吨,有了大量能源的保障。

此外,中国的电力产量也大幅提高,从1950年的54亿千瓦时增加到1957年的139亿千瓦时。

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第一个五年计划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计划期间,国有企业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力量,实现了工业彻底国有化。

这种经济体制的转变为未来几十年的经济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教学设计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教学设计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背景和目标2. 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过程和取得的主要成果3. 分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优点和不足,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教学内容:1.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背景和目标2.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过程和主要措施3. 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主要成果4.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优点和不足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教学步骤:Step 1:引入话题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困境,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并引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背景和目标。

Step 2:介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背景和目标讲解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介绍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的背景和主要目标。

Step 3:分组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过程和主要措施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过程和主要措施,并记录下讨论结果。

Step 4:汇报小组讨论结果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报告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进行合理的讨论和补充。

Step 5:介绍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主要成果讲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成果,包括工业和农业生产的增长,国民经济总量的提升等。

Step 6:分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优点和不足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让学生分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优点和不足,并讨论该计划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Step 7:总结和复习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过程和取得的成果,复习该课程内容。

教学方法:1. 授课法:引导学生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背景、目标、实施过程和成果。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3. 讨论和合作: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工具:1.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直观理解。

2. 白板和黑板:用于讲解和记录学生的讨论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教材分析
本课讲的是我国1953年到1957年的历史。

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公布,使我国由国民经济恢复阶段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新阶段。

1954年召开的一届人大和颁布的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为完成过渡时期总任务起了动员和法律保证的作用。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过渡时期结束,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此时召开的中共“八大”,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过渡时期”的概念;过渡时期总路线;第一个五年计划;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思想教育:①通过介绍我党在过渡时期所取得的革命和建设成就,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对学生进行坚持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

②通过介绍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改造和“—五”期间经济建设中表现出来的高昂热情和创造精’神,对学生进行优良传统教育。

3.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比较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形式的异同等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难点: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及实质。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回忆国民经济恢复阶段的成就,引入新课)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
1.过渡时期总路线
(参考课前提示,交代“过渡时期”的概念)1952年当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即将结束时,党中央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3年9月25日《人民日报》向全国人民公布了总路线的内容,1954年将其载入宪法。

(①指导学生结合课本小注学习总路线的内容,将其归纳为“一化”、“三改造”;②讨论、分析总路线的特点和目标。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个任务同时并举,体现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其目标是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这条总路线是党内,七届二中全会关于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的充实和发展。

2.第一个五年计划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所规定的总任务,在中共中央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等主持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这一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①指导学生研读“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归纳出三个要点;②利用课本小注讲清“国家资本主义概念”。

)“一五”计划规定五年内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投资为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两,其建设规模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

“一五”计划的中心是发展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本建设,同时也相应地照顾到农业、交通运输业和文化教育事业,还制定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具体指标。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回亿土地改革后农村所有制状况,略述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党随即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

(①利用自制表格,讲清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②引用课本上两个初级社促进生产发展的小字,说明组织起来的优越性。

再看“农民纷纷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插图,进一步认识走合作化道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农民的选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要求学生根据改造过程思考: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和方式是什么?)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具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特点,改造是通过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实现的。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
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据1954年统计,我国个体手工业的从业人数约为2000万,产值约93亿元,我党采取了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同样的政策和组织形式,到1956年底,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

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的特点,创造性地采用和平赎买的办法,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利用自制简表,插放反映公私合营情况的录像资料,生动讲述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
(提示学生比较、归纳三大改造形式的异同)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
4.过渡时期结束,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回顾三大改造过程,引导学生从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出发,总结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1956年底三大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讲解“基本上”的含义)从此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引三大改造工作中的不足和发生偏差的资料,说明后期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
三、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们首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播放反映“一五’’期间建设成就的录像,然后归纳讲述)。

1.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五年间,我国进行了旨在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大规模工业基本建设(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彩图和有关基本建设成就的小字)。

这期间,我国工业布局有了合理改变(请学生读有关工业基地分布及建设情况小字)。

我国还有了自己的汽车、飞机等制造业以及高级合金钢、主要有色金属冶炼业等新的工业部门。

工业生产能力也大大加强(看书上主要工业品产量的统计资料)。

一批为国家工业化所必需而过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建立起来,使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改变。

2、农业连年丰收
(补充1952年至1957年粮、棉生产统计数字)农业连年丰收。

3、交通运输业发展
五年间,精建铁路4600多公里,超过计划的12.8%,新建公路1.3万公里,超过计划的54.4%,提前两年建成武汉长江大桥(结合公路示意图和有关小字,全面了解建设成就)。

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得到迅速发展。

4、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五年间,全国职工实际工资增长42.8%,农民总收入增加30%左右,全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依据教材的表述,参看代表入场和宪法插图,交代大会背景及大会的召开)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提问: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指导学生阅读宪法有关国家性质、政治制度的内容和宪法产生过程的小字,理解宪法的性质)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是我国政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它结束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宪法的过渡状态。

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五、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①利用“大会部分代表”和“大会通过的报告”插图介绍会议情况。

②根据三大改造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重点分析“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

②大会产生了新的中央委员会。

④引导学生分析“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和有关加强党的建设的内容,归纳其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小结)从1953年到1957年四年中,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开始有计划地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相结合,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特点,也是取得成就的基本经验。

布置作业。

(略)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孙楠) [简评]本教案有突出的准、细、实三个特点。

“准”,即教学目的和知识的重点、难点确定的准;“细”,即从“过渡时期”的概念到必要资料,无所疏漏;“实”,即教案实在,符合教材和一般学生的实际,具有可行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