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建设论文
【摘要】本文重点对海绵城市提出的背景,以及海绵城市的意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海绵城市构建的措施,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目的是提高我国城市建设的科学性。

一、前言
城市用水问题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而海绵城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本文重点对海绵城市的含义和意义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对如何加大海绵城市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供相关人员参考。

二、海绵城市提出的背景
如何让“冲冲”而来的雨水变“害”为“宝”?如何留住宝贵的雨水让其变为可用的资源?这对于一些水质型缺水、雨水却很丰沛的地区是一个必须面对的课题。

城市的大面积硬化使雨水成“灾”。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土地硬化面积不断增大,降雨中的大部分雨水被柏油、水泥等硬化地面阻隔,很难直接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

雨水渗透利用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实施:一是推广生态河道雨水渗透利用。

开展生态河道雨水渗透利用主要是进行河道生态建设,改变硬质化河道护岸做法,打造会呼吸河道。

利用河道水系进行汛期的调蓄,结合地区休闲、游憩和生态等综合功能,减小汛期河道的排水压力,降低雨水带来的负面影响。

以我国某城市为例,该城市亚热带季风气候,雨水资源比较丰富,年平均降水量1106.5毫米,丰水季(4~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
的70%,最大降水量月为7月,而秋冬季降水相对比较少。

根据以往的降水数据统计,主城年均可利用雨水资源量达1.47亿立方米,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雨水经过生态或工程化收集和处理后可以达到相应水质标准,可用于工业、生态环境、市政杂用、绿化等方面。

雨水综合利用若能全方面开展,无疑可以提升城市雨水收纳控制能力,大大减少城市内涝压力,减轻初期雨水污染,又可以替代自来水实现分质用水,减少对城市自来水的浪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综合效益十分可观。

形象地说,做好雨水的综合利用,就好比要把城市建设成一块能吸水的海绵,下雨的时候能吸水,用水的时候又能挤出水。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原理
雨水利用模式分为雨水集蓄利用(直接)和雨水渗透利用(间接)两种模式。

雨水集蓄利用主要在六个方面:一是有利于雨洪削减的雨水集蓄利用。

城市雨洪携带污染物导致面源污染,并且增加洪峰流量加重城市内涝。

尤其是城中有山体的城市,山洪对城市防洪排涝影响严重,可以结合山洪削减开展雨水集蓄利用。

二是有利于积淹水改造的雨水集蓄利用。

目前,我国不少城市还有不少积淹水点,结合解决城市的淹水问题开展雨水利用是当务之急。

三是居住区、学校、场馆和企事业单位的雨水集蓄利用。

开展雨水集蓄利用,将收集的雨水可用于校园、场馆、单位内部的景观水体补水、绿化、道路浇洒、冲厕等,可以节约城市大量水资源。

四是湿地、水塘的雨水集蓄利用。

可以结合城市中的人工湖、集蓄池、人工湿地、天然洼地、坑塘、河流和沟渠等,建立综合性、系统化的蓄水工程设施,把雨水径流洪峰暂
存其内,再加以利用。

五是公园、绿地的雨水集蓄利用。

每个城市都有丰富的公园和绿地资源,公园、绿地是天然的地下水涵养和回灌场所。

将雨水集蓄利用与公园、绿地等结合,可以用于公园内水体的补水换水,还可就近利用于绿化、道路洒水等。

六是防护走廊的雨水集蓄利用。

每个城市都有大量的防护走廊,这些高压线、公路、铁路两侧都设有较宽的防护走廊。

防护走廊布置在郊区的道路或河道边,利用电力高压线走廊、公路、铁路保护带空地等,开展雨水集蓄利用,在美化环境的同时,能更好地集蓄利用雨水资源。

四、完善海绵城市建设的建议
1、明确理论概念
“生态海绵”地区要求改变传统雨水排放的模式,它要求采用与自然相近的雨水管理方法,尽可能不让雨水外排,而是分散的蓄留和初步净化。

整个规划区应该像海绵一样,将进入的雨水短暂的存储起来,再利用或缓慢下渗,构建生态海绵地区规划理念,强调雨水可持续利用,把“雨水排水量零增长”的概念形象表达出来,这种理念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及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要求。

“生态排水+管网排水”雨水排除新模式,融合雨水开发应用领域最新的可持续发展及低影响开发等理念,构建“生态海绵”雨水利用地区的规划理念。

2、确定综合目标
兼顾城市用地和空间开发宏观指引,制定雨水综合利用的空间分布、分类及技术措施等;微观上进行雨水利用规划设计的要点控制,
确定具体利用技术,控制指标及相关配套政策等。

期望能够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层面上进行雨水利用综合规划,进而实现调蓄减排、资源保护、雨水利用、水污染控制、水景观及微气候改善等综合效益。

3、科学的评价指标
雨水利用强度类指标反映雨水利用的程度,其中年雨水排放率指该地区进行雨水利用改造后排入市政管网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零排放降雨量和零排放重现期指可被规划区滞留的降雨量和该降雨量对应的重现期。

经济类指标反映雨水利用设施的建设及管理成本,资源环境类指标反映雨水资源化程度及环境污染的控制情况。

根据规划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类指标的限制值,可控制和指导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雨水设施用地的预留和建设,指标体系也可用来预测及验证规划方案实施后的实际效果。

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主要为本规划效益评价服务,期望后续继续完善雨水利用指标体系,为雨水利用相关管理控制措施及法规的制定提供帮助。

4、科学的技术体系构建
构建“生态海绵”地区的技术体系由雨水净化系统雨水渗透系统和雨水蓄集利用系统组成。

规划方案以绿地改造利用技术为核心技术,联合其他以绿地为主要空间的雨水综合利用技术,进而实现雨水的生态海绵吸收渗透方式。

屋顶:以屋顶绿化和屋顶花园改造为主,综合径流系数设计为0.2。

广场道路:采取透水铺装改造绿地:地块内绿地主要以低势绿地、雨水花园等生物滞留系统为主,并结合渗透沟和植物沟渠渗透系
统,整个系统以细粉砂的渗透系数为标准(取1×10-5m/s),蓄水深100~200mm;公共绿地以生态湿地、观池等雨水集中利用设施改造为主,并配套相应蓄水池,蓄水深200~500mm;道路绿化带采取绿色街道的改造建设,蓄水深200mm。

五、对海绵城市建设未来展望
雨水在数千年前就被人们利用,进入工业化时代,城市快速发展,雨水反而成为一种负担,被当做需要解决的“废水”。

一些发达国家的停车场本身就具有储水排水的功能,对比中国式的道路绿化,多时候是做表面功夫,“绿化带的植物用托盆高高挂起,完全起不到涵养雨水、调节气候的作用。

在我国快速修建高速公路和城市高架桥、立交桥的同时,城市与乡村的天然河道被切割成碎片。

在我国快速修建高速公路和城市高架桥、立交桥的同时,城市与乡村的天然河道被切割成碎片。

因此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面临着很多问题,而构建海绵城市已经成为了我国城市规划不可阻挡的趋势。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重点对海绵城市提出的背景,以及海绵城市的意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海绵城市构建的措施,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目的是提高我国城市建设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张俊. 雨水利用与海绵型城市[J]. 地理教育, 2014,(4)
[2] 苏义敬,王思思,车伍等.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下沉
式绿地优化设计[J]. 南方建筑, 2014,(3)
[3] 董淑秋,韩志刚. 基于“生态海绵城市”构建的雨水利用规划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11,(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