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承载力简述与研究方法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分析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分析文章在阐述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说明,并从社会经济、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这一符合型系统出发,分析了在水资源承载力的计算中节水措施发挥的重要作用,对几个创新性、高效率的水资源承载力计算方式进行了阐述。
标签:水资源承载力;基本内涵;研究措施1 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内涵水资源承载力是承载力在水资源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从物理学角度来看,承载力是指物体在不受到外界破坏的基础上,所能够承受的最大压力。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资源环境问题的严重,承载力这一概念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但是国外针对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有限,通常情况下,都是将研究局限在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而国内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基本内涵、评价指标中。
就目前来看,水资源承载力这一概念并没有得到统一,国内的学者面对这一问题,也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可以将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概念简单的分为三大类,第一:将水资源承载力定义为水资源能够承受的最大支撑力;第二,将水资源承载力定义为水资源补给的最大规模;第三,将水资源承载力定义为水资源可开发的最大容量;这三种观点各有利弊。
它们虽然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的处罚,但是从内部联系来看还是有一定联系的,“最大支撑力”更加适合评价水资源目前或者在不久的将来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的支撑程度和承受能力,而不能精确的反应出可承受的最大范围;而“最大规模”能够满足这一要求;“最大开发容量”能够间接反应出最大的发展规模。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必须要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水资源的科学利用和高效循环,为生态环境留有充足的水资源,维持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剩下的一部分才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水资源承载力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满足社会生态发展基本需要的前提下,使水资源系统保持合理规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措施国内外学者在对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长时间的分析研究后,开始形成全新的研究思路,并形成了全新的研究成果。
水资源承载力简介及研究方法.doc

水资源承载力简介及研究方法。
水资源承载力简介及研究方法一、国内外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1.1国外研究进展国内外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国际上,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单项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一般纳入资源承载力、区域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特别注重水资源管理的经济手段和政策措施的研究。
新世纪以来,水资源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对水资源安全及其相关的各种冲突给予了深刻的分析和前所未有的关注。
URS 公司(1998)受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和佛罗里达州社会事务局的委托,研究弗罗达的基斯河流域的承载力水平。
在本研究中,URS公司认为承载力的定义是:在不破坏人工资源和自然的前提下,区域可承载的最大开发能力。
否,采用了由社会经济、金融、基础设施、水和其他分析元素以及图形用户界面组成的承载力分析模型。
利用该模型对该流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进行了整体模拟和评价,最终确定了各分析要素承受各种人类活动影响的能力。
英国科学家斯莱塞教授(1998)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发展定量分析方法:——提高承载能力战略模型(ECCO模型)。
斯莱塞教授综合考虑了资源、环境、人口与发展的关系,运用系统动力学研究了不同发展阶段人口数量与承载力的内在关系。
Gleick(1999)和其他学者认为,现代社会的一系列危机是由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的,如越来越多的物种濒临灭绝或已经灭绝,土地荒漠化等。
格雷克希望找到一种新的方法来长期合理地分配水资源。
为此,他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七项标准。
Harris(1999)等学者在水资源研究中重视农业,将农业水资源承载力作为区域发展能力的发展指标之一。
他认为对数增长是当代农业增长的模式,这种模式受可利用水资源量的影响,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riji Berman(3月,荷兰海牙XXXX)举办了“第二届世界水论坛和部长级会议”,并提出了21世纪人类水安全面临的7大挑战。
奥利瓦利斯(在XXXX,南非和津巴布韦的学者特·萨乌尼亚,阿·森扎涅等。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3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
3.1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
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许多学者都 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迄今仍是一个外延模 糊、内涵混沌的概念,其内涵的界定尚存在 一定的分歧和不足。分析这些定义,可以归 纳为两种观点,一种是水资源开发规模论, 另一种是水资源支持持续发展能力论。
3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
3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
Antje探讨了牲畜承载力问题;Kyushik 等针对城市环境等问题的出现,认为在城市 问题管理中引入承载力概念是比较实用的方 法。
上述国外在承载力诸多方面的研究,可 对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3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新疆水资源软 科学课题组最早开展了新疆的水资源承载能 力和开发战略对策研究,由此揭开了水资源 承载力研究的序幕。此后,许多学者开展了 这方面研究,尤其是在国家“九五”科技攻 关“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承载能力研 究”项目之后,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更是备 受关注,相关理论得到了不断发展。
2 水资源承载力概念的由来
承载力(Carrying Capacity,有时亦译 为Bearing Capacity)一词原为物理力学中 一个物理概念,指物体在不产生任何破坏时 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具有力的量纲。
2 水资源承载力概念的由来
随着事物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对事物认识 与研究的深入,承载力的概念被借用到其它 的研究领域,用以表达受体对载体的贡献能 力,于是产生了不同领域下的承载力概念, 同时承载力也由物理概念成为抽象概念。
2 水资源承载力概念的由来
目前,承载力的概念在人口、自然资源 管理及环境规划和管理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 应用和研究。其中,特别是土地承载力在概 念、内涵、量化模型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 究成果。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研究与应用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研究与应用水资源是我们日常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资源之一,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加,水资源的消耗量也在不断上升。
因此,如何评价和管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就成了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为了科学地评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学者们提出了各种评价模型。
其中较为常见的有基于水文方程的水能源平衡模型、基于GIS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水资源利用评价模型等。
这些模型为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首先,基于水文方程的水能源平衡模型通常包括水循环、水资源供应与需求、水能源平衡等方面。
该模型中的水文循环考虑了降雨、蒸散发和流域出水等水文过程,水资源供需方面考虑了水资源的自然补给量,以及人类对水资源的消耗需求量,从而对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进行评估和分析,为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其次,基于GIS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通过构建基于GIS和遗传算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实现对水资源的最优化分配。
该模型中,利用GIS系统建立水资源系统各应用单元及其之间的网络关联,并针对各单元的水需求和供给情况进行优化配置,在此基础上实现水资源的优化利用和管理,实现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评估和管理。
最后,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水资源利用评价模型,主要考虑了水资源与环境、农业、工业等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和作用,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综合各个因素的影响,开展整体性的水资源利用评价研究。
该模型不仅可以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的参考,同时也可以为制定相应的水资源利用政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总之,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评价模型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这些模型的研究和应用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保障人类的生计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之一,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则关系到生态环境的健康和人类福祉。
为了科学合理地评价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建立一个完善的指标体系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水资源的概念和特点入手,继而探讨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的研究。
首先,水资源是指地球表面包括地下水在内的淡水资源。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而水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
因此,合理评价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水资源的特点包括空间分布不均衡、季节性变化明显和易受污染等。
这些特点对于评价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提出了挑战,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中,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可利用性以及水生态环境等。
首先,数量指标是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本指标之一。
这包括水资源总量、单位面积平均量和人均水量等指标。
其次,水质指标是评价水资源可利用性的重要指标。
水质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因此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应包括水质监测指标和水污染治理指标。
此外,水资源的可利用性也是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涉及到水资源的供需关系、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技术等方面的指标。
另外,评价水资源承载力还需要考虑到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水生态环境是维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因素,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水域生物多样性、水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等方面的指标。
此外,对于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需要考虑到社会经济因素。
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因此评价指标体系中还应包括水资源经济价值、水资源管理政策等指标。
总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对于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该指标体系需要包括数量、质量、可利用性、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通过合理评价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方法总结与再思考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方法总结与再思考一、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概况与方法二、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方法(一)综合集成法与专家调查法将区域地理信息系统(GIS)与资源环境科学、经济管理学等多学科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提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对策和建议。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区域尺度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
其优点是有效利用多学科知识,减少不确定性,降低研究成本,并且取得的结论比较客观。
(二)模型法用数学工具或模型计算的方法来估算区域水资源的容量和人口承载能力,从而确定该区域的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研究中小尺度的空间规划问题。
(三)指标法根据指标体系的结构和性质,把相互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指标连接起来,并根据相关程度或密切程度确定权重,通过多目标优化决策求得系统最优。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多目标优化问题的研究。
(四)模拟试验法以计算机为辅助手段,模拟人类活动对流域或区域水资源及环境影响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
(五)比较法对已有方案的技术经济特性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根据方案的优劣排队,提出新方案的技术经济评价指标。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已有方案的比较,通常只考虑可供选择的技术经济方案。
(六)数学规划法将现实水资源情况与发展需要按照一定的逻辑联系建立数学模型,然后应用数学工具或计算机程序求解,给出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
(七)水平衡法这是一种应用各种水文学原理和自然、社会经济等规律,运用数学模型描述水文情势,预测未来水文情势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流域或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
(八)遥感技术法运用遥感手段获取信息,以遥感数据库为基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遥感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再依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对遥感信息进行推理、判断,来分析、了解区域水资源的现状、承载能力和环境变化等信息,为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提供基础信息。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流域或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
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水资源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负荷不断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对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需求分析与评价的重要性。
一、水资源的现状与问题水资源是地球上最基本的资源之一,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等多种形式。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无序开发利用,水资源已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与污染。
许多地区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水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二、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1.水资源供需状况分析在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对水资源的供需状况进行准确的分析十分重要。
通过研究不同地区的水资源总量、水资源利用率、水资源分布不均等因素,可以更好地了解水资源的供需状况,为未来的水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环境负荷和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在水资源供应有限的情况下,环境负荷的增加将给水资源带来更大的压力,甚至可能导致水资源的枯竭。
因此,对环境负荷和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准确的分析十分必要。
通过研究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水质的变化趋势、水资源的生态功能等因素,可以更好地评估环境负荷对水资源的影响,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三、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1.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为了更准确地评价水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
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水资源综合评价模型、水环境评价指数等。
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可以更全面地评价水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为未来的水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通过对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可以得出不同地区水资源供需状况和环境负荷情况的综合评价结果。
这些评价结果可以帮助相关部门部门和相关单位更好地了解各地区的水资源与环境状况,制定相应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措施,实现水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承载力简述及研究方法

水资源承载力简述及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主要通过水资源数量化指标的计算和分析来评估水资源
承载力。
其中,基于目标法是较常用的方法之一、该方法基于确定的水资
源供需平衡指标,结合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预测,通过计算得到
的供需平衡值与指标进行比较,从而评估水资源承载力。
另一种方法是基
于模型的研究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考虑地区水资源的自然特征、气
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预测未来的水资源供应和需求情况,并进行可持续性分析。
定性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分析水资源的可持续性指标,综合考虑水资源
的物质循环、能源消耗、环境容量等因素,评估水资源承载力。
该方法较
常用的是生态足迹法,通过估算一个地区所需的水资源量和可再生水资源
量之间的差距,判断该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是否超出了可持续利用范围。
另外,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也是一种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分析水资源
开发利用的压力(如人口、经济发展等因素)、水资源的状态(如水量、
质量等指标)以及政府和社会的响应措施,评估水资源的可持续性。
此外,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还可以结合水资源的经济评估,通过计算
水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综合考虑水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环境价值,并进行水资源的综合评估。
综上所述,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
究方法,可以通过基于目标法、基于模型的方法、生态足迹法和压力-状
态-响应模型等方法进行评估。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不仅考虑了水资源的
数量,还要综合考虑水资源的质量、环境容量和经济影响等因素,以实现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一、介绍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资源之一,但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原因,各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逐渐降低,对于水资源的评价变得愈发重要。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是评价某一地区水资源利用能力的一种方法,为科学合理管理和保护水资源提供了依据。
二、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1.水量平衡法水量平衡法是最常用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之一。
通过对一定时间内降水、蒸发散和径流等各项水量指标的测量,计算地区水平衡量、可利用量和缺水量,从而评价该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
2.水质平衡法水质平衡法是从水质角度出发,以评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配及其污染情况,进而评价该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具有较高的精度和预测能力。
3.经济模型法经济模型法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经济效益、成本效益等因素结合起来,在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同时,考虑水资源的经济利用问题,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准确、实用。
三、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应用研究1.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和工业生产基地之一,水资源十分宝贵。
该研究以水量平衡法为基础,补充了水质多样性、生态系统建设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科学的保护和利用建议。
2.城镇化进程中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成为了城市规划重要的参考依据。
该研究分析了城市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和影响,将经济模型法、生态学方法和统计学方法结合,从不同角度评价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并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节约措施。
3.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指一定时间内地下水短缺的规模和程度,评价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对于保障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以水质平衡法为基础,考虑了地下水水质的多样性、污染情况和深度等因素,评价了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并提出了节约用水、监测管控和治理根源等对策建议。
长江流域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长江流域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长江流域的水资源环境问题愈发突出。
随着污染和水量问题的加剧,水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探讨长江流域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长江流域水资源现状长江流域是我国最大的水系,涵盖面积约为一百多万平方千米,其中包括90%以上的饮用水、70%的工业用水、半数左右的农业用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水资源保障。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过度,长江流域水环境已经出现了许多问题。
首先,在水质方面,长江流域存在着严重的污染。
水质差、污染严重,给人们的生活以及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其次,水量问题也非常突出。
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不断加速,河流域面积不断缩小,水中生态系统的平衡得到破坏。
这些问题的存在让长江流域水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受到了挑战。
二、长江流域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进展为了解决水资源环境问题,对长江流域的水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必不可少。
关于长江流域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1.指标体系水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水资源承载力,二是环境承载力。
研究人员提出的指标体系包括了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各个方面,包括水资源总量、水资源效益、生态环境等等。
2.研究方法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包括物理模型法、统计分析法、信息模型法等等方法,一般的研究方法往往是多方位联合使用,融合多种方法的研究手段的综合性科学方法。
3.研究结果通过长江流域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一是长江流域水资源环境承载力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低水量等问题使得水资源供应难以满足需求。
二是对长江流域能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可为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三是调整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对水资源和环境保护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未来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长江流域的水资源环境问题也将更加突显。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方法综述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方法综述摘要:水资源是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懈动力,近年来被摆到突出重要的地位。
为定性定量的评价地区水资源丰裕程度,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愈加受到重视。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水资源承载力分析的主要计算方法,并分别介绍了这些计算方法的实际应用案例。
关键词: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方法水是人类生命之源。
随着我国近些年社会经济各方面迅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我国水资源的质与量是否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地区水资源供需是否平衡成为当代一个主要议题。
国内外关于承载力有长时间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的“公地”概念和我国战国时代“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行为准则[1]。
近现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社会共识,而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研究可以反映水资源安全状况,作为评价地区发展适宜性的指标。
国务院在2012年印发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加强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从严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对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管理要求。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成为近些年承载力研究的热点问题。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方法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分析方法,国外起步较早,国内研究仍处于发展探索阶段,但依旧取得一定研究成果。
目前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定量计算方法可以分为三类,即经验公式法、综合评价法和系统分析法[1]。
经验公式法基于水资源供需平衡理论,预测分析未来产水及用水的发展趋势,较为常用的包括常规趋势法、指标计算法等;综合评价法研究较多的包括综合指标法、主成分分析法等;系统分析法主要包括系统动力学法、控制目标反推模型法等。
此外还包括水足迹法、BP 神经网络法等。
以下对上述方法中应用较多的几种进行综述。
常规趋势法常规趋势法通常选取单个指标或多个指标,通过统计分析计算,反映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现状和未来可承载阈值。
[2]。
该方法关注某一承载因素的线性发展趋势,通过估计承载因素的潜力来评估和预测现状。
《临汾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范文

《临汾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篇一一、引言临汾市位于山西省南部,地势起伏多变,人口众多,水资源管理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水资源承载力是指一定区域内水资源的供应能力与其可支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临汾市水资源承载力的深入研究,探讨其水资源管理策略与未来发展方向。
二、临汾市水资源概况临汾市地处黄河流域,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及黄河过境水。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临汾市水资源呈现出季节性、区域性分布不均的特点。
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临汾市水资源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三、临汾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一)水资源量与需求分析根据近年来的统计数据,临汾市水资源量总体上呈现出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远低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农业、工业和居民生活对水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二)水资源利用效率分析临汾市在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城市生活中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参差不齐。
部分地区和行业存在水资源浪费现象,同时节水技术和节水设施的推广应用程度还有待提高。
(三)水资源承载力评估根据多方面的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临汾市的水资源承载力在目前的发展模式下存在一定的压力。
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和管理。
四、提升临汾市水资源承载力的策略(一)加强水资源保护与治理通过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功能区划和水域生态保护,减少水体污染,提高水环境质量。
(二)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大节水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推广节水技术和节水设施,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三)优化水资源配置根据各行业、各地区的实际需求,合理配置水资源,优先保障生活用水,统筹兼顾农业、工业用水,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建设和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提高防洪抗旱能力,保障水资源的稳定供应。
五、结论通过对临汾市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我们发现临汾市在水资源管理方面既存在挑战也充满机遇。
《2024年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范文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研究,对于指导水资源合理利用、保障生态安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研究,为水资源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是指一定区域内,在满足生态环境需水的前提下,能够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水资源量。
评价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有助于了解区域水资源的供需状况,揭示水资源利用的潜在风险,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这也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综合评价法,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
具体方法包括:收集区域水文、气象、地理、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数据,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处理;结合专家意见和实际情况,对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数据主要来源于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实地调查和遥感数据等。
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本研究构建了包括水资源量、水资源质、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生态环境四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
其中,水资源量指标主要包括年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等;水资源质指标主要包括水质状况、水体污染程度等;水资源利用效率指标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的利用效率;水生态环境指标主要包括水域生态保护状况、水生生物多样性等。
五、评价结果与分析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得出以下结论:1. 水资源量方面,该区域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地区分布不均,部分地区存在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2. 水资源质方面,该区域水质状况总体良好,但部分地区存在水体污染的问题,需要加强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
3. 水资源利用效率方面,该区域在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的利用效率上还有待提高,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节约用水工作。
水资源承载能力基本知识及研究进展

1.研究的角度不同。 2.两种观点对定义的不同理解,便产生不同承载力评价的指标体 系,并由此产生不同的评价方法以及承载力阈值的不同表现形式 (如人口数量,经济和环境规模总量、水资源量等)。
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生态环境内涵
•水资源承载力的综合效用具有生态上的极限且开发利用中不能超过这种极限,当达到水资 源承载能力时,意味着这一生态极限得到充分利用,而且,水资源承载力建立在水生态系 统的整体性上,应包括至少三个方面:1)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量达到可更新水资源量 2) 水资源质量符合设定功能要求 3)满足生态系统安全性和生物多样性需求及区域宏观生 态环境的用水需求
研究背景
随着环境污染、人口过度增长等问题的出现,水资源状况迅速恶化,“水 危机”日前严重,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发怄的“瓶颈”,因而对水资源 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引起了世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水资源承载力作为水资 源可持续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就提上了研究的日程。
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
水资源承载的主体--水资源系统
目前,没有统一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都是依 据评价区域的具体情况选择与水资源密切相关的便于资料收集的 部分指标构成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DPSIR模型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
驱动力 (Driving force)
响应 (Responses)
压力 (Pressure)
影响 (Impact)
提高水资源承载潜力的途径
基本途径 具体措施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增强水资源涵养 兴修水利工程设施 加强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减少水污染 提高水环境容量与水的自净能力 提高水能资源的利用率 水质方面 水量方面 备注
提高水资源承载力
开展水电站(群)的多目标优化调度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造成了水资 源的日益贫乏和水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等重 要问题,这种严峻的现实制约着社会经济的 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和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6
1 水资源承载力的提出
水资源承载力的提出:
由于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以水定产,以水定发展”,即水 资源承载力研究,作为可持续发展研究和水 资源安全战略研究中的一个基础课题,已引 起学术界和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并成 为当前水资源科学中的一个重点和热点研究 问题。
15
2 水资源承载力概念的由来
水资源承载力是随着水问题的日益突出 由我国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水资 源承载力是承载力概念在水资源领域的具体 应用,是承载力与水资源研究的自然结合,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持续发展过程中各种自然 资源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国家或 地区综合发展和发展规划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30
3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
3.1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
水资源支持持续发展能力论观点的具有 代表性的定义有:
惠泱河等(2001年)给出的水资源承载 力的定义为:某一地区的水资源在某一具体 历史发展阶段下,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 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以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发展为条件,经过 合理优化配置,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 大支撑能力。
19
3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
Harris与Kennedy将水资源作为其中重 要的影响因素,着重研究了农业生产区域的 耕地承载力,并把综合的土地承载力作为区 域 发 展 潜 力 的 一 项 重 要 衡 量 标 准 ; Khanna 等指出承载力的概念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工 具,并给出了地区承载力的定义; Rijsberman在研究城市水资源评价和管理体 系中将承载力作为城市水资源安全保障的衡 量标准;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一、引言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然而,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的承载力在不断减少。
为了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评价水资源的承载力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基本概念、评价指标体系、模型方法、应用案例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二、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概述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定主体区域和一定时间范围内,当一定数量的人口、经济发展和浪费率等因素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影响到水资源时,水资源能承受的最大利用强度和负荷能力。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是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以一定的评价方法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数量、质量、时空属性的综合状况进行评估和确定的过程。
评价结果能够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工作的核心内容,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综合考虑相关领域内的因素。
从水资源承载力的维度出发,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数量承载力维度:主要考虑该区域水资源的数量、供需平衡、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
2.质量承载力维度:主要考虑该区域水资源的水质、水源保护、水环境保护能力等。
3.时空承载力维度:主要考虑该区域水资源的时空变化特性、自然保护区、水资源承载力恢复周期等。
在建立具体指标体系时,需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并根据评价目的进行调整和完善。
四、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方法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方法是评价工作的重要内容,模型是评价结果的表现形式。
在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中,常用的模型方法包括熵值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等。
模型的选择需要根据不同领域的实际需求,在实践中进行验证,逐步完善。
五、案例分析以某水源保护区进行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为例。
该水源保护区位于某省边陲地区,涵盖面积500平方公里,是本区域重要的水源地区,供应附近5万人的用水。
针对该水源保护区的评价,首先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有关水资源数量、质量、时空承载能力方面的指标。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引言: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已成为一个日益紧缺的资源。
为了科学合理地管理和利用水资源,评价水资源的承载力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展开深入研究。
一、概述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通过一系列指标对水资源的负荷状况和可持续利用程度进行评价和分析的体系。
该体系的建立旨在为水资源管理者提供科学依据,找出合理的水资源规划和管理方案。
二、指标选择2.1. 水资源总量指标水资源总量是评价水资源承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般来说,总供水量与可用水资源总量之比越大,说明水资源供需关系越紧张,承载力越低。
因此,可以通过比较供需比指标的大小来评估水资源承载力。
2.2. 水资源利用率指标水资源利用率是评价水资源合理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过高或过低的利用率都会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通过计算水资源利用率来评估水资源承载力是必要的。
2.3. 水环境状况指标水环境状况是评价水资源承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水资源管理不当可能导致水体污染、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
通过监测水环境状况,可以评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三、指标体系构建3.1. 指标权重分配为了对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估,需要进行权重分配。
权重分配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等方式进行。
不同指标的权重分配应符合实际情况和相关政策要求。
3.2. 指标间关联分析不同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通过分析指标间的关联程度,可以深入了解水资源承载力的综合情况。
可以借助统计分析方法,如相关系数分析、主成分分析等。
四、案例研究以某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为例,收集相关数据并构建指标体系。
通过数据分析和计算,得出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的具体数值,并对其进行解读。
五、结论本文综述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内容。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水资源的合理管理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提高评价精准度和科学性,为水资源管理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本文从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评估水资源承载力的必要性、水环境状况指标的重要性以及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分析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分析[摘要]: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提出了水资源承载力当前的一些研究拓展和将来的发展趋势,水资源同其他资源空间配置的共同承载力的研究、水资源承载力动态演变的研究、生态需水量的研究及水资源承载力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以推动水资源承载力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力概念评价方法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f323.213 文献标识码:f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26- 0395 -01 水资源承载力是承载力概念,是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紧张,在20 世纪80 年代末提出来的。
是指在某一地区的水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水平和社会生产条件下,以维护生态环境和水环境良性发展为前提,通过对水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对该地区社会可持续发展(包括工业、农业、社会、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等)的最大支撑能力。
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1)时空内涵:水资源承载力具有明显的时序上和区域上的涵义。
不同的空间尺度,相同水资源量的承载力是不同的,如在青藏高寒区和东南暖湿区相同数量水的承载力是完全不同的;另外水资源承载力在时间上是一个将来的概念,具有特定的时间内涵,随着时间的变化,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因素会发生变化,进而水资源承载力发生变化。
(2)社会经济内涵: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社会经济内涵主要体现在人类开发水资源的经济技术能力、社会各行业的用水水平、社会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社会的用水结构等方面,因此,可以依靠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经济技术水平等社会手段来提高水资源承载力。
(3)持续内涵: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表示区域水资源持续供给社会体系的能力,因此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是持续利用。
需水量零增长的概念提出后,更加证明了这一思想,即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水资源的约束而必然会导致需水量出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但是水资源承载力的增长是持续的,只是这时增长的形式不以资源量增加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出现技术进步型承载力增长。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基本原则动态性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资源承载力简述及研究方法一、水资源承载能力国内外研究进展1.1国外研究进展水资源承载力国内外研究进展国际上,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单项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一般将其纳入资源承载力、区域规划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之中,并且偏重水资源管理的经济手段与政策措施研究。
进入新世纪以来,水资源问题进一步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对水资源安全以及与其相关的各种冲突给予了深刻的分析和前所未有的关注。
URS 公司(1998)受到美国陆军工程兵团以及佛罗里达州社会事务局的委托,研究了弗罗达Keys 流域的承载力水平,在此次研究中,URS公司认为承载力的定义是:以不造成人工资源和自然的破坏为前提,该地区能够承载的最大发展能力。
不对采用了一个由社会经济、财政、基础设施、水等分析要素与图形用户界面组成的承载力分析模型,并用此模型对Keys 流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进行了整体的模拟和评价,最终确定了各分析要素承受各类人类活动影响的能力。
英国科学家斯莱瑟教授(1998)提出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的定量分析方法——提高承载力的策略模型(ECCO 模型),斯莱瑟教授将资源、环境、人口和发展之间联系起来综合考虑,运用了系统动力学,研究了在不同发展阶段,人口数量与承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
Gleick(1999)等学者则认为现代社会的一系列危机都是由于对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的,例如越来越多的物种濒临或已经灭绝、土地沙漠化等。
Gleick 希望能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可以长期、合理的配置水资源。
为此他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七个标准。
Harris(1999)等学者对水资源研究的侧重点放到了农业方面,将农业用水的承载力作为区域发展能力的发展指标之一。
他认为对数增长是当代农业增长的模式,且该模式受到可利用的水资源量的影响,关系着农业能否可持续发展。
Rijiberman(2000)对城市水资源结构和管理进行了研究,认为评估城市水资源系统是否可持续发展大致分为四个方法:生态、资源承载力、社会、经济。
该研究选取了承载力这种评价方式来衡量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并得出结论认为要建立保障水资源承载力的基础设施。
2000年3月,在荷兰海牙(Hague)召开“第二届世界水论坛及部长级会议”,提出了21世纪人类水安全面临的7大挑战。
OlliVaris(2001)等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核心,对长江地区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快速发展的工业化、人口的增长带来的粮食需求的增加、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对水资源造成的影响,对该地区不同发展时期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比较。
Ma.W-F,Zhao.X-H(2005)等建立了以重复利用为基础的多目标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模糊线性规划模型,该模型的决策变量是种植面积,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扩大作物产量和农民收入,依据水优化配置提供科学的决策,缓解农业水灌溉危机。
2006年,南非以及津巴布韦学者T.Sawunyama,A.Senzanje等利用遥感与GIS技术对非洲东南部林波波河流域小水库的调蓄能力进行了评估,指出小水库作为水资源系统的一部分应该在水资源的规划与管理中得到充分利用。
Mckeon 等(2009)研究了气候变化对澳大利亚北部牧场的承载能力的影响。
Bernhard(2010)利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对智利的电脑废弃物进行了评价,以促进电脑废弃物的处置和再利用从而减少浪费,促进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21世纪后国外学者在后来对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中,渐渐将其归入了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中去。
(以上内容引自汪洋学位论文《冀中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1.2国内研究进展从研究的时间过程上分析,在我国,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1995年),水资源研究理论的延伸与水资源承载力概念的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理论与计算方法等都还处于萌芽状态,研究案例也相对较少。
以施雅风等[1]采用常规趋势法对新疆乌鲁木齐河流域的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为代表,明确提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与评价模型。
第二阶段(1996年~2000年),水资源承载力的开拓性与探索性研究阶段。
这期间不但政府加大了对水资源战略问题研究的支持力度,而且国内学者在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基础、指标体系、评价模型(方法)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我国水资源承载力全面、系统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一阶段也涌现了许多经典的研究案例[2]。
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水资源承载力的专题性与系统性研究阶段。
这一阶段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与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与界定,理论基础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与深化。
汪恕诚[3]曾多次对水权、水市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利用进行论述,对加强我国水资源问题的相关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2002 年,朱一中等[4]指出可持续发展理论、水—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理论、二元模式下的水文循环机制和过程是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此外,也有学者对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内涵、评价模型、技术手段等进行了跟踪性研究。
例如,龙腾锐等[5]指出区域开发和水资源管理政策不应将人口增长和经济总量增长作为目标,而应将水生态系统功能的完整发挥和这些功能所造成的效用在人口上的分配作为重点考虑内容;夏军等[6]通过分析城市化对“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与环境”复合系统的影响,对城市化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研究基础进行了探讨。
这一阶段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得到了专题性的研究[7],评价模型(方法)也得到进一步的丰富与完善。
(以上内容引自2010年朱运海期刊文献《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国内外研究综述》)从研究领域和内容的不同来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涉及众多区域、流域、城市。
横向上有不同行政区域、流域及具体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
纵向上有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现状研究,也有对未来水资源承载能力的预测。
(1)流域研究流域研究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流域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方干早与半干早区,是基于黄河流域、黑河流域等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展开的。
1993年,许有鹏以新疆和田河流域为例,探讨了我国西北干早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的方法,并将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应用于该研究,建立了分析评价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和田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评价研究;1999年,徐中民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的结构特点,在传统多目标分析决策技术的基础上,结合黑河流域的具体情况,建立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情景分析的模型;2001年,秦莉云等,2013年,王顺久等,2004年,郦建强等分别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投影寻踪方法和多目标决策——理想区间模型对淮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评价分析;2002年,苏志勇等以黑河中游为例,将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纳入了生态经济系统进行综合集成研究,从价值量的角度对流域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进行了初步的耦合研究;2005年,刘强等提出了水资源承载对象的划分,在对每一承载对象承载能力计算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特定条件下的总承载能力,采用多分量水资源承载能力指数法对水资源承载能力对汉江中下游进行了综合评价;2005年,戴薇等从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本概念出发,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内涵和特征,用简单明确的模型来定义和估算了太湖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
(2)区域研究地区方面的研究以西北干早区研究较多,新疆是我国率先提出水资源承载能力概念的地区。
新疆水资源软科学课题组最早开展了新疆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和开发战略对策研究,由此开创了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的先河。
1994年,蔡安乐对新疆水资源适度承载能力研究,主要从用水结构方面探讨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关系,得出了农业是社会各行业中用水比例最大的产业;1998年,阮本清等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以系统工程方法为依据,建立了区域水资源适度承载能力分析计算模型,研究水资源对区域经济的支持作用,回答水资源支持下的区域经济合理发展规模及在一定生活条件下的合理人口载量,并以黄河下游沿黄地区为例进行了实例计算。
1996—2000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单位承担的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承载能力研究”项目对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量化分析,基本上实现了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提出了干旱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方法及重点区不同发展阶段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在该项目的支撑和影响下,很多专家开展了西北及相关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1998年,贾嵘等从水资源、环境、人口、发展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探讨了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内涵及研究思路,建立了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的模型体系,研究了关中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2000年,李丽娟等,建立了以期望人口为核心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指标体系,运用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对柴达木盆地水资源承载能力及承载人口进行了预测和分析;2000年,惠泱河等运用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根据陕西关中未来水资源的变化趋势,研究了不同方案下关中水资源承载能力;2001年,王煜等通过分析西北地区的水资源量、可利用量、人类生存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提出了西北地区人口承载数量,由此对西北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评价;2002年,程国栋在分析总结我国已有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生态经济系统的背景下,提出了新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概念,分析了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特征和研究方法,并提出了西北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框架;2004年,王浩等针对生态环境脆弱的内陆干旱区特点,在水资源生产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二元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指标体系、计算流程和边界条件,定量地给出了该区域重点地区的一定生活水平下的承载人口;秦大庸等对基准年和规划年宁南山区的人口、粮食需求进行了分析预测,提出了当地的农业发展模式和相应的农业生产能力,计算了基于不同生活水平下的承载人口及合理的搬迁人口规模;贾绍凤等界定了水资源可利用量和径流口径生态需水的概念,对西北地区的径流口径生态需水和水资源可利用量进行估算,建立了水资源承载能力优化计算模型,估算西北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并建议用水资源承载能力图谱表示水资源承载能力;2005年,周维博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发展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评价模型;王薇等在对共和盆地水资源环境系统构成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了共和盆地水资源承载能力模型,对该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定量研究;王学全等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青海省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分析评价,并在评价因素选取、权重分配方面对水生态环境、生态用水因素给予重点考虑。
同时,对山西、河北等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也很多,2001年,王在高等阐述了岩溶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特点,构建出岩溶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指标体系,把LOGISTIC曲线应用于岩溶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2004年,郦建强等采用大样本数据,建立了一种新的数学模型——遗传投影寻踪插值模型(GPPIM),并对山西省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孙才志等在灰色系统理论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大熵原理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模型,并将其应用到山西省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中;2005年,龙丽民等采用相对资源承载系数对河北省农业资源与水资源承载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分别探讨了机制及其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