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理论的当代巴别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理论的当代巴别塔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圣经》上说,最初时的人类聚集在巴别塔这个地方齐心协力,要修一座通到天堂天国去的塔,塔越修越高,眼看就要修到天上了,耶和华感到有些恐慌,觉得这些该隐的子孙应当继续在地上接受由该隐杀害弟弟亚伯而施加的惩罚,于是就弄乱了人们的语言,使他们无法沟通、交流与对话,巴别塔终于没有修成,人们又分散到世界各地,说着他们各自的语言所以,人们只有按照耶和华的旨意,经受人间修炼的种种痛苦,才能在死后进入天国,享尽非人间的幸福与极乐这个虚构的神话告诉我们,信息的沟通对于提高人的生存环境是至关重要的由此联想到我国当代文艺发展的现状,新时期以来,西方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各种现代及后现代的音乐、美术流派蜂涌而入,与此同时,西方的各种艺术理论与艺术批评流派也蜂涌而入,象耶和华一样,弄乱了中国当代艺术理论的语言,各种观点提法竞相鸣放,一场又一场争论,一次又一次热潮,呈现出一种虚假繁荣的景象这种情况还有愈演愈烈的势头然而在这中间,许多人并不清楚自己讲些什
么,也听不懂别人讲些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如同一群操着不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哇哩哇啦地乱叫狂叫、怪叫。因此,当代艺术理论的实质性突破,则有待于人们使用同一套语言规则,在沟通对话的基础上,朝着体系化、系统化的方向努力,即重建当代艺术理论的巴别塔事实已证明,西方当代艺术风格、艺术流派的吸收与借鉴,必须改造或内化到我们的艺术传统中去,转化成中国公众所喜爱并能够接受和理解的“语言”当代艺术理论单纯在观点提法的花样翻新上费功夫,也绝对不会有任何解决问题推进发展的实际收效。
诚然,哇哩哇啦有着特定的社会历史原因在8亿人同唱《东方红》、同跳“忠”字舞、同看样板戏的时代,人们是没有这个福份的所以,人们一旦呼吸到思想解放、艺术创新的自由空气,为了长期失语的心理补偿和渲泄的愉快,他们肆无忌惮地说,毫不讲思想或语言逻辑地i说总之,是为说而说,是一种纯粹的自我显示性活动,而传达思想感情信息已经退居到第二位的级次上去了。这种现象虽属有情可原,但却不可持续太久人作为历史实践的主体,在短暂的渲泄之后,则应当思考当代艺术及当代艺术理论如何走向未来的问题按照库恩科学革命的范式理论,以杂乱无章、浅薄幼稚的多元并存为特征的危机,固然是科学革命的
前奏,但若沉溺于危机自得其乐,并把这种理论上的虚华繁荣当做唯一的目的追求,那么,就会在时间上大大推迟科学革命的到来和新范式的建立因此,历史的超前意识,理论的建设意识,对于今天的艺术理论家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重建艺术理论的当代巴别塔,旨在形成一种新的艺术语言规则,形成一种规范化的理论新格局。这种新规则新格局的形成,则有待于当代艺术与当代艺术理论队伍内在素质的提高。在已经过去的那个年代,由于人们文化创造与自由思考的权利被剥夺,人们的艺术创新能力与理论建构能力也随之大大削弱乃至完全丧失。这些年来,虽然不少名人一再呼唤建设型的文化人格与原创性的艺术理论,许多人也真诚地钟情于新理论新观点的创造,但却迟迟不见有重大学术突破意义的艺术理论文章及专著问世,其原因就在于此也就是说,尽管人们渴望从事艺术理论建设,暂时却还不具备从事理论建设所需要的能力。这就使得对国外理论的译介照搬与个人主观的情感与猜想常常以理论建设的面目出现,也颇受人们的青睐与推崇,立足于系统化体系化独立思考的理论努力不仅极为少见,而且不为人们重视民族的文化心理素质也决定了人们热衷于情绪的激动,厌弃深刻的理性思考。
这种倾向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最为突出,90年代有所减弱,但直到今天也并未绝迹当代艺术理论研究的内在匮管乏,具体表现为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即封闭绝对的“一”和平列无序的“多”所谓封闭绝对的“一”,就是把自己头脑里突然冒出的一个想法,或西方当代文艺思潮中某家某派的一个观点,绝对化为艺术实践应当遵循的普遍真理许多青年先锋派的艺术理论家,常常是既无严密的逻辑论证,又无深刻的解释说明,把一个提法仅仅孤立抽象地来一番强调,就算提出来了一种理论新见解,而实际上却没有任何理论意义一方面,其立论的思想基点是非自足性的它往往作为一种他人已有的学术观点的对立面而出现,你重视理性,我便张扬感性;你强调人的社会性,我就大谈人的个体性;你热衷于精神分析,我钟情于语言分析,如此等等,在对立观点之间带有很强的相互依附性,而对对立观点的批判也往往以依附于某种已有学术观点为前提而真正有创见性的理论总是在对美学史与文艺现象做严肃认真地分析批判的基础上,经过个人的独立思考而提出来的因此是一种自足性的存在。另一方面,这种极端化的理论又带有很强的自我封闭性。这类理论家往往根据自己发现的“绝对真理”随意裁剪各种鲜活多姿的文艺现象,并对“异已”理论观点采取
简单排斥一概否定的态度,从而堵塞了与艺术理论的总体历史发展进行思想对话的通道,也堵塞了以复杂变幻的文艺现象中捕捉信息获取思想资料的通道,其观点作为封闭性自我膨胀的具体体现,既不能正确地解释任何文艺现象,又不能令人信服地说明任何理论问题因此,它不得不以大造声势吸引人们的好奇心理,以廉价的反响效应掩盖其理论上的低能也就是说,这种以封闭绝对的“一”为特征的所谓理论,并不具备理论之为理论所原本应当具有的对话能力与解释能力。
所谓平列无序的“多”,是指那种把形形色色的观点材料平列无序地摆在一起,而无明确集中的总体统摄与理论抽象的学术倾向。某些有着这种倾向的中年理论家,通常都有朴实的学风与较强的历史责任感,一般来说也有着眼于全局的理论意向性。但动乱的历史年代不仅吞噬了他们从事理论创造的最佳年龄,而且造成了他们思维方式上创造性神经的麻痹尽管他们竭进全力地去追求新知识,接受新思想,并试图探讨文艺理论未来发展的总体趋势,但又深深地感到力不从心,而已有理论知识的掌握又无法代替新的理论形态的原则鉴于变革传统艺术理论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超势,面对学派林立的当代西方文艺思潮,面对国内文艺理论界那些名噪一时的匆匆过客,他们难免
有一种心理失重感,并希望在对各种思想观点的兼收并蓄中确立自己的理论支点。一方面应当承认,他们的研究努力在对现有思想资料的整理和文艺学美学新知识的传播方面还是很有意义的,任何理论总是建立在一定的已有知识基础之上,没有对大量文艺事实和文艺现象的概括与总结,没有对已有思想资料的深刻理解与把握,新的艺术思想创造的列车就无法开动另一方面,又必须看到事实的财富毕竟不等于思想的财富,再详尽的资料汇集也没有理论原创的力量对于任何学术研究成果来说,只要不能把诸多相互矛盾的对立的观点材料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实现这些不同观点之间围绕一个中心问题的思想对话,那个所谓的理论支点就不是坚实的思考,而是虚幻的信仰因为各种观点材料的拼盘不是任何意义上的理论体系。
上述两种倾向,造成了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艺术理论界极为奇特的景观:一方面大批的理论家脱颖而出,学术争鸣的热潮此起彼伏,各种观点提法令人眼花缭乱,理论刊物、理论文章或专著如潮水般涌来,造成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学术界的范围,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另一方面,多如牛毛的新观点、新提法新“创见”,竟象一次性使用的卫生筷一样,很快就被人们丢弃并遗忘了,毫无理论魅力与思想生命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