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2-11-27T16:10:28.733Z 来源:《素质教育》2012年10月总第99期供稿作者:王海华
[导读]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王海华内蒙古乌海市第二中学016000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拟就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谈谈我的看法:
一、使学生认识到培养能力的重要性
1.培养能力是科学知识发展的需要。
现在的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了,知识的总量急剧增加,特别是现在的电脑应用技术更是日新月异,显然学校教育无论如何也跟不上知识更新的步伐。为解决这一问题,单纯传授知识已不能适应科学知识发展的需要,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2.培养学生的能力是适应当代社会就业的需要。
当代社会各行各业所需的人才不仅需要掌握前人总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善于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能根据工作需要迅速获取新的知识、新的技能。这样的人才必须依靠培养学生的能力来实现,以便让学生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
3.培养学生能力是促进学生顺利学习的需要。
学生走上社会后,不继续学习就会被淘汰,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学会自学。有了自学能力,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学习前人的知识,顺利完成学业,尽快把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1.观察能力
学习物理是从观察开始的,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观察是学习认识物理现象、获得感性认识的源泉,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知道观察什么,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观察的焦点上;其次要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这就要注意观察的全面、客观、准确;最后还要注意观察对象变化的条件。例如,观察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注意力要集中在蜡烛以及它在光屏上所成的像;观察要全面、客观、准确,如像的虚实、倒正、大小,由观察可知,物距变了,成像情况也随之改变,从而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猜想能力
牛顿曾经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在物理探究式教学中,对提出的问题,首先要让学生作出猜想,然后再用实验验证。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猜想情境提供的信息不能抓住主要矛盾,而是漫无边际地异想天开。这时我们教师就要创设猜想情境,恰如其分地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朝我们预想的方向作出合理的猜想,从而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如液体压强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回忆在游泳时我们潜入水中有什么感觉、潜入水中不同深度感觉又如何。教师在作出这样的引导后,学生很自然就会作出我们想要的猜想。
3.实验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而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来学习物理知识是十分有效的。例如在我们现行的新教材中,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实验,在探究实验中发现学习,这样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此外,实验探究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启发和诱导学生的积极思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物理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布置学生预习,然后在实验前给学生指出实验的注意事项,通过这些准备,学生大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另外,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实验的机会,这也是增强实验能力的有效途径。
4.分析、概括能力
分析、概括能力是思维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就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初中生智力发展水平来看,初中物理教学中应侧重于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在初中阶段,重在指导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观察物理现象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分析和概括的方法,会从物理事实的共同特征中概括出概念和规律。例如,在教学“功”这一概念时,通过举几个实例,分析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从而概括出“功”这一概念。
5.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⑴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答题能力。
要正确解答这类题一般应做到三点:
①找出理论依据,即根据什么原理或规律。
②要有说明,即要加以解释。
③要有结论。例如,北方的冬季,为了保护秧苗不受冻,傍晚时向秧田里灌些水,这是为什么?答:由于水的比热容大(依据),傍晚时向秧田灌些水,这样水在晚上温度降低时放出的热量就多些,使田里的温度在夜间不会降低太多(说明),就可防止秧苗被冻坏(结论)。
⑵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答计算题的能力。许多的物理计算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思维来解答,首先从题目的待求量开始分析,找出含有待求量的原始公式,再观察原始公式中包含哪些未知量,然后找出这些未知量与已知量的关系,依次分析、推导出所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