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设计(贝聿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博物馆——贝聿铭封刀之作
苏州博物馆新馆总投资人民币3.39亿元,位于拙政园西侧,设计遵循“中而新,苏而新”的理念和“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原则,充分考虑了苏州古城的历史风貌,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风格,使新馆建筑与古城风貌和传统的城市肌理相融合,成为苏州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典范和标志性建筑。
建筑——粉墙黛瓦,瓦成石
粉墙黛瓦,几乎成为人们认识苏州古典园林的基本常识。
然而,在苏州博物馆新馆不难发现,粉墙似乎还是那堵粉墙,而黛瓦却成了一块块菱形的“黛石”。
据介绍,这是一种“中国黑”花岗石片,黑中带灰的“中国黑”,淋了雨是黑的,太阳一照变成深灰色。
贝聿铭的助手林兵解释:“我们现在看到的石质屋顶,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独立屋顶,而是墙体的延伸,而贝老在设计中屋顶色彩采用了传统的中国黑。
”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在参观后也表
示:“博物馆里,构成空间的三角形式就是根据苏州传统建筑屋顶的三角形而来的,但是显得更加洗练。
博物馆的1:2坡顶,完全符合苏州民居屋顶的坡顶比例。
”
作为一座21世纪的博物馆,中国传统屋顶并不符合其恒温恒湿等特殊要求,贝老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
石片屋顶的设计,有效解决了传统建筑的采光问题,将自然光线引入室内。
虽然屋顶看似简单,其实结构非常复杂。
从石材层往下数,还有金属板、木板、保温板、钢体结构、面板、吊顶。
而特别的是,博物馆屋面泄水不再全部依靠传统的瓦楞铺流排出,而是通过屋面将雨水渗透至金属板,借助金属板的泄水系统处理滞留积水。
难怪建筑工人在做屋顶的时候曾传出这样一句话:“做贝老的作品,就像是用钢筋水泥绣花。
”
园林移景,走新路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拙政园西侧,面对像拙政园、狮子林这样的苏州园林经典,不仅在建筑上超越是一种挑战,而园艺上更是无法超越。
贝老却走了一条新路,他在北墙之下独创高低错落的石片假山,“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在朦胧的江南烟雨笼罩中,将其喜爱的米芾山水画加以立体呈现,远远望去就像是连绵不绝的山峦将新馆与拙政园相连。
由于新馆毕竟不是私家园林,而是一处公共场所,如何在游人如织的情况下,在园林设计中突出“移景”、“取景”、“借景”等苏州园林特色,贝老在设计上煞费苦心。
除了以山东花岗岩取代太湖石、切片堆石外,他还精心挑选不少的树种,从不同的角度、造型变化角色,从而达到一步一移景的效果。
然而,有人觉得这样简洁的园林似乎感觉很像以“静景”取胜的日本园林风格,对此,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表示:“这是完全错误的,日本建筑是从中国隋唐时代传过去的,应该说是日本建筑像中国的。
贝老的设计吸收了传统建筑的内涵,然后再进行创造,我认为是成功的。
”
“苏州传统建筑讲究围而不隔、隔而不断,讲究室内外的交融,而苏州博物馆新馆就很好继承了这个特点,同时又有创新,山水园的大片水面在有限的空间里达到了内外交融的目的。
”阮仪三也表示:“同时,贝老的这个建筑空间安排上的序列感十分强,感觉就像一根藤上结出了好多瓜,错落有致。
”
保护老屋,解争议
苏州博物馆新馆在选址之初,就和当年贝聿铭设计卢浮宫博物馆、中国银行大厦等著名建筑一样,引来争议一片。
因为新馆东贴忠王府、南靠东北街、西挨齐门路、北临拙政园,几乎是“镶嵌”其中,这样的敏感限制也同样造就了贝聿铭的非凡设计。
记者了解到这样一个细节,当初有人建议在拙政园增添灯光与新馆遥相呼应,却立即被贝老当场拒绝:“不能碰拙政园一根毫毛。
”
据了解,在建设之初,新馆遇到的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在这样一个毫无回旋余地的寸金之地,既要保护古建筑的完好,又要保证周边道路的顺畅情况下围桩施工,为此,贝聿铭特意请来了纽约世贸大楼的结构设计专家罗伯逊。
当时,罗伯逊对如何保证深达7米的地下室不被地下水的浮力浮起来,提出了不少建议,其中,打桩问题就颇费周章,如果采用桩基方案可能会影响到拙政园的围墙,轻者裂缝,严重时可能有倒塌之虞。
为了保护拙政园,设计人员与施工队通力合
作,采用天然地基,用混凝土压浮的方式,压重抗浮成功。
拳拳赤子心
为了这个“小女儿”,90岁的贝老不仅亲自担纲设计,而且5次亲临现场指导。
儿子贝建中说:“他投入的精力要比之前任何一项工程都要多很多。
每一样东西都要通过电子邮件和传真,传向大洋彼岸的父亲那里亲眼过目。
”
故乡在苏州、童年生活在上海、少年读书在香港的贝老,将自己的一件作品中国银行大厦奉献给了香港,如今又将另一力作奉献给了苏州,许多人认为这将是他的封刀之作。
但是,其助手林兵反复向记者强调:“新馆是贝老投入感情的重要作品,但并不是贝老的最后作品。
如果有合适的、感兴趣的,他就会去做。
”
光的魔术师“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贝聿铭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将天窗开在屋顶的中间部位,自然光线透过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交织的光影,进入到博物馆的活动区域。
光线经过色调柔和的遮光条的调节和过滤所产生的层次变化,以及不同空间光线的明暗对比,仿佛能让周围的线条流动起来,令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
这位“光线魔术师”对形式和光线的敏感,使他设计的建筑作品自成一格,在创新与审美两方面尤其突出。
“在贝老的建筑特色中,特别注重光与人在空间中的移动。
”林兵说,“比如那堵水幕墙,当光线照在墙上,反射的光与影恰好遥相呼应。
同时,贝老还考虑到水幕墙位于中央大厅,正好引导游客走向西面的展厅。
而对于自然光线的引入,贝老还希望观众能够轻松地去欣赏那些古老的展品。
”
浪漫诗画者
以米芾山水为蓝本的片石假山,从文徵明当年手植的紫藤上修剪下来的枝蔓嫁接的紫藤树??“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这是贝聿铭所喜爱的陶渊明的诗句。
而整个庭院也充分展示了贝老自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诗情画意的浪漫气质。
对于为何以花岗岩切片堆石取代太湖石,贝建中笑说:“父亲曾经和我说,他儿时玩耍的狮子林中,那些石头大都是多孔洞的火山岩石,石匠们以它们的可塑性来选择,再小心地将岩石敲开。
然后,石匠在湖畔或和河边仔细地寻找空地,将石头置于其中,任凭流水冲击,使其经过几代的天然侵蚀,石匠本人或是他的子孙日后再收回石头,经过堆叠,终成假山。
这种延续性具体地反映了中国文化———父亲播种,儿孙收获。
显然,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播种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