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波普尔世界三理论
量子力学诠释与波普尔哲学的“三个世界”
量子力学诠释与波普尔哲学的“三个世界”本文节选自《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年第3期专题:哲学与科学孙昌璞1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2 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1哥本哈根诠释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挑战在现代哲学的历史发展中,不少人把“有无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当作哲学的基本问题。
虽然不同学派和不同时代的学者对此并无共识,但哲学家和科学家都对这种形而上学的追问保留了持久不衰的兴趣。
1886 年,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首先指出,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物质是第一性的”还是“认识是第一性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坚持“物质是第一性的,认识是第二性,认识是生命客体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这意味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是承认存在一个独立于认识之外的客观世界。
其实,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大部分主流科学群体也认为,“相信有一个独立于感知主体的外在世界是所有自然科学的基础”。
在自然科学研究者看来,存在一个客观世界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这与古典哲学的唯物论是相当契合的。
然而,量子力学建立后,以玻尔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提出了一种如今被称为“哥本哈根诠释”的量子力学诠释,这对物质意识关系提出了新的哲学挑战。
他们认为,经典的认识主体通过经典测量仪器观察微观世界,不可避免地引起量子力学的“波包塌缩”。
由此导出,人类(观察者)的认识创造了微观世界,粒子属性并非客观存在。
因此,电子之所以成为粒子是主观测量的结果,认识和物质世界是不可分的。
有鉴于此,有人甚至宣称“月亮在被观测前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玻尔等提出的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诠释的核心思想是二元论的:量子力学描述微观世界必须辅以外部的不服从量子力学的经典世界,引发波包塌缩。
然而,爱因斯坦、薛定谔等并不认同哥本哈根学派的观点,坚持对整个世界的一元论描述。
近 20—30 年,温伯格、格里菲斯和盖尔曼等也坚持“微观系统及其包括仪器和观察者的整个外部,都必须服从量子力学的幺正演化,无须引入不服从量子力学的经典仪器,最后让主观意识导致波包塌缩”。
情报学复习资料(4)
情报科学理论——第5 章情报科学的学科基础5.1 情报科学的哲学基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的理论体系。
它在情报科学的学科基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情报科学推进的“思想发动机”。
于是,哲学基础是情报科学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部份。
哲学方法是情报科学研究广泛使用的科学方法之一,是情报科学理论研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1)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的主要内容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在其1972 年的《客观知识》著作中和1976 年的《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演讲中系统地提出了“三个世界”理论。
波普尔把世界或者宇宙万物划分为三个部份,即“三个世界”。
“世界1”指的是客观物质世界,“世界2”是主观知识或者精神状态的世界,“世界3”是客观知识世界。
(1)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的主要内容波普尔认为,“客观知识”具有自律性,可形成“一个世界”。
“客观知识”是通过人类主观精神创造的,但一旦产生,就和人类的主观精神相脱离而独立存在。
波普尔的“世界3”不仅包括一切人工制品和思想,而且还包括“任何迄今没有想到的推论”。
5.1 情报科学的哲学基础1.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1)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的主要内容“世界3”具有明显特征:第一,它是真实存在的,它能改变物质对象的世界。
第二,它具有自主性,如未被预期和未及判断的理论是“世界3”自己产生的,所以有自主性。
第三,它是永恒的,无始无终的。
它是人创造的,反过来也影响人的创造。
波普尔用蜜蜂酿制蜂蜜来比喻人类生产知识与知识的客观性。
5.1 情报科学的哲学基础1.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2)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的主要问题从根本上混淆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世界3” 既包括一切人工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也包括尚未被认识而将来可能被认识和发现的潜在对象。
这样一来,“世界3” 成为了一个虚无漂渺的世界,而且把不同性质内容划属一个世界从根本上混淆了知识同物质的界限和关系。
简述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
简述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作者:周小龙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05期摘要:卡尔·波普尔是西方当代著名哲学家。
在他多方面的思想成就中,关于“三个世界”的理论是他在本体论问题上的一个宣言。
这个理论在西方哲学界曾引起了广泛而热烈的争论。
我们不仅要看到它在本体论方面的意义,而且应同时重视它在认识论方面的价值。
关键词:三个世界;多元波普尔在1972年出版的《客观知识》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他的“三个世界”理论。
三个世界构成的是一个形而上学的系统。
波普尔特别关心的,还是世界3问题。
世界3是思想的内容,思想的内容可以被物质化如语言,也可以是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人的仪式的固定对象,如问题,猜想。
三个世界是统一、连贯的。
波普尔特别强调“世界3”的客观实在性与独立自主性。
首先,“世界3”不同于“世界2”。
“世界2”指的是心理和思想的状态和过程,是主观的;而“世界3”则是思想内容,它是客观的。
虽没有客观的意识、精神,但确有客观的知识,因为它的存在不受人的主观意志所支配。
例如书,即使没人去读,仍不失为一本书。
波普尔认为只有把客观知识的世界和属个人的主观世界区别出来,才会有知识自身的积累和发展,知识才能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而不至于仅存在发明家的头脑里。
其次,“世界3”也不同于“世界1”。
“世界3”有物质载体,已客观化于“世界1”中。
“世界3”不仅具有客观实在性,而且具有自己的生命,“而一旦理论存在着,它们就开始有一个它们自己的生命:它们产生以前不能预见到的推论,它们产生新的问题”。
比如,数字序列是人创造的,但是奇数、偶数却不是人创造的,它们只是人的创造活动的一个后果,此外,“世界3”还包括那些尚未被具体化的潜在对象,如不可能有比2大的偶数,没有比3、5、7大的三联奇数等。
这些问题在人们尚未发现以前就存在着。
波普尔从本体论方面把现实世界一分为三,我认为他这种划分是很有见地的。
波普尔把精神现象或意识状态(世界2)放在独立于物理客体和状态(世界1)的地位上,重现了哲学史上身心二元论的观点,与唯物主义一元论发生了冲突。
情报学方法论与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的研究综述
信 息化 飞速发 展 。特 别是 国 际互联 网的普及 使 信息传播 更加方 便 、 快捷 。 于语 义层 次的信 息组织 基 和知识 开 发将 是情 报学 理论 体 系的核 心 之一 [。当 1 ] 前, 应该 围绕 “ 报 ” 一独 特概 念 , 文献 工 作 、 情 这 把 信 息工作 和情报研 究 工作 融合在 一起 ,始终 把激 活资 料 [ 激 活信 息 、 2 】 、 发挥 资料 信息 作用 作为一 条 主线 贯 穿在整个 工作 之 中 ,建 立具有 中国特色 的情 报学 方 法论 , 指导情报 工 作进 一步发 展 。 并 1 情报 概念 的发 展 情报来 源于人类社会 的认识 活动 , 是人类 社会 的 产物 ,人类在改造 自然 和社会 的过程 中不断地 生产 、 交流和利用各种各样 的情报 , 因此促进 了人类 社会 的 进步和发 展 , 日常 生活 中 , 在 人们 经 常 自觉或 不 自觉 地从 事着情报 的传递 和交流的活动 , 是一种普 遍的 这 社会 现象 。知识是人类 智能发展到一 定阶段 的产物 , 而情报 可 以认为是伴 随着人类 的出现而生 的[ 3 ] 。 我 国情报概 念经 历 了由军事 情报 概念 。到基 于 知识 文献 的情报 概念 , 到基 于社会 信 息的情 报概念 , 再 到基于 知识 的情 报概念 的变迁 。情 报概念 的演 进 体 现 了对 情报认 识 的深化 。对情 报概 念的理 解实 际 上关 系到对 情报学 学科 的认识 以及 定位 。 军事 情报 , 称 “ 报 ” 是 指 刺 探敌 方 军事 、 古 谍 , 政 治 等方面 的情况 。 一般 用作 动词 。含义 为寻 找“ 我 与 国有关 的敌 人和敌 国的全 部知识 ” 情报活动 最早产 。 生 于军事 领域 [。军 事情 报概 念是 现代 情 报学 产生 4 】 以前 , 国形成 的一个特 有 的概念 , 我 体现 了我 国过去 对情报一词 含义的一般理解 。 揭示 了构成情报 的两 它 个本质属性 :情 ” “ 即情 况 、 消息 ,报 ” “ 即报道 、 递 。 传 知 识被认 为 是情报 的本 质属性 ,是 情报 的属概 念, 学术 界 提 出 了基于 知识 的 情报 概念 , “ 报就 如 情 是作 为人 们传 递交 流 对象 的知识 ”5 【。情 报 , 是通 ] 就 过信 息来 负载 与传 递 。 准备发 挥其 效用 的知识 [。 并 6 ] 情报 乃是 向人 们传 递 有用 的新 知识 n 等 。 而知识 等 中的特 定需 要 的部分 。即情 报客 观知识 是情 报工 作
三个世界理论波普尔的本体论
2002年6月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第19卷第3期JuIL 2002JO U RN AL0F YU Z H O U UNIvERsrI Y(S0ci al Scienc es Edidon)VoL19 N o.3“三个世界"理论:波普尔的本体论朱高建(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编辑部,重庆400020)[摘要]关于“三个世界”的理论是西方当代著名哲学家——英国人卡尔·波普尔在本体论问题上的一个宣言。
我们不仅要看到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在本体论方面的意义,而且应同时重视它在认识论方面的价值。
我相信,从这个理论本身的矛盾和和局限性中,我们可以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卡尔·波普尔;“三个世界”;本体论[中图分类号]B5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24X(2002)03—0048一03波普尔以一个多元论者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他幅世界的组成图景——认为世界是多元的。
他试图给我们一个全面而完整的现实基础,于是他通过“三个世界”的理论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世界I世界Ⅱ世界Ⅲ物理客俸和状态意识状态客观感觉中的知识1、无机界主观认识文化传统编码为物质宇宙的物质和能量知觉经验基质;、2、生物界思维经验(哲学学、神学的、所有生命现象的结构情绪经验科学的历史的、文学的、艺和活动人脑情绪经验术的、工艺的、理论系统)3、人工制品素质意向的经验科学问题批判的论据人类创造性的物质基记忆经验质;人工具的物质基质;机梦的经验器的物质基质;书本的物创造性想象的经验质基质;艺术作品的物质基质音乐的物质基质这里用表格形式表现出来的“三个世晃的各自组成情精神状态的世界;第三世界是概念东西的世界,即客观意上况及其相互关系。
正如它的制作者,澳大利亚神经生理学的观念世界——它是可能的思想客体的世界:自在的理论家J·C·艾克尔斯所说的那样:“他们包括波普尔定义的及其逻辑关系、自在的论据、自在的问题境况等的世全部存在和全经验。
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
真实的 世界
学生头脑中 的世界(对 知识的理解 和误解)
人们发现的世界, 规律定理(书本 知识)
教育教学应该指向世界2,即尊重学生的经验:
(1)理解“教学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这一理念, 需要有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和教材观。 (2)落实“教学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这一理念, 需要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3)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世界1 世界1 物理客体或 物理状态 的世界 世界2 世界2 意识状态或 精神状态的 世界,或关于 活动的行为 意向的世界 世界3 世界3 思想客观内容 世界,尤其是 科学思想,诗 的思想和艺术 作品的世界。
2、世界3的特点 世界3
客观性
客观思想内容是在合理的优良翻译中保持不变 的东西。世界3思想内容是抽象的客体,而不是具 体的;它们处于逻辑关系之中,而不是联系着大脑 过程。 。 自主性思想是世界3理论的中心思想:世界3虽是 人的创造,但部分是自主的,是一个有一定程度 自主性的领域。世界3的特性和规律既不是物理的, 也不是精神的,并且还不能还原为物理的或精神 的。 它的实在性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它们在世 界1中的物质化或具体化;二是它们可引导人们 去生产其他世界3客体,并作用于世界1。
自主性
实在性
3、三个世界的关系 、
世界1 世界 世界2 世界2 世界3 世界3
在三个世界中,世界1和世界2能相互作用,波普尔将二者的相 互作用称作“笛卡尔问题”,即身心问题;世界2和世界3也能相互作用, 波普尔将二者的相互作用称作“康普顿问题”,即理性与人类自由的探讨问题。 然而,世界1和世界3不能相互作用,除非通过世界2即主观经验或个 人经验世界的干预。或者说,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要以世界2为中心。 “世界1”是“世界2”的认识对象,是“世界3”的材料库。“世界3”通过 “世界2”感知和把握“世界1”;“世界2” 它联系着“世界1”和“世界3”, 是“世界1”和“世界3”之间的桥梁。
浅谈波普尔“世界三”理论
浅谈波普尔“世界三”理论李喻寰当代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哲学理论体系庞大,包括科学哲学、历史哲学、伦理哲学和宇宙论等。
他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以《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而跻身于国际学术界,系统的提出了科学知识增长的问题,并逐渐形成著名的证伪体系以及“猜想—证伪—猜想”的科学发展模式,在这个模式基础上,波普尔又做出了他后期的最重要的贡献,关于“三个世界理论”。
一、世界三理论的提出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强调科学理论发展的客观性,而且这种客观性要具有主观精神的独立的逻辑性。
1967年,在第三次国际逻辑性、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上,波普尔作了题为《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的报告。
在这次报告中,他提出了著名的第三世界理论,为他的客观知识的发展提供本体论基础。
波普尔认为,在所有存在的宇宙客体中,“可以区分出下列三个世界或宇宙:第一,物理客体或物质状态的世界;第二,意识状态或精神状态的世界,或关于活动的行为意向的世界;第三,思想的客观内容的世界,尤其是科学思想、诗的思想以及艺术作品的世界。
”【1】(P114)在这里,波普尔所指的“第三世界是概念东西的世界,即客观意义上的观念的世界—它是可能的思想客体的世界:自在的理论及其逻辑关系,自在的论据,自在的问题境况等世界。
”【1】(P165)所谓“自在的”知识,即“客观意义上没有认识者的知识,也即没有认识主体的知识。
”【2】(P312)因此,第三世界既不是客观物质世界,也不是主观精神世界,而是脱离了主体而存在的人类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产品。
即“客观精神世界”或“客观知识世界”。
波普尔任务构成第三世界的成员很广,“尤其突出成员是理论体系,但同样重要的成员还有问题和问题境况。
而且我将论证,这个世界最重要的成员是批判性辩论,并可类似于物理状态或意识状态而称之为讨论的状态或批判辩论的状态;当然还有期刊、书籍和图书馆的内容。
”【1】(P115)二、第三世界的基本特征波普尔认为第三世界既是客观的又是自主的更是实在的,即第三世界具有客观性、自主性和实在性三大特征。
波普尔“世界3”思想作为图书情报学理论基础辨析
的交 流关 系 。 信息 是知识 外 化的可 交 流形 式 , 管具 尽 有 形 成知 识 的 可 能性 , 信 息 的 流动 、 化 、 殖等 但 转 增 只是 发 生在 知识 的形 态 上 .并非 其思 想 内涵 的创生 和演 化 , 它关 涉到 知识 的量变 而非 质变 。因此 专注 于
l “ 界 3 思 想 的 证 伪 主 义 基 础 世 ”
尔 的证 伪 主义看 来 ,即使是 纯粹 的现 象观 察 和事实 描 述 也无 法 脱 离 预先 既 存 的认 知 结 构 和 意义 关 联 , 这些 先 导知 识 和理论 预 设正 是有 待 于通过 新 的知识 活动 被证 伪而 实现 知识 的增 长 。 因此 , 基于 这一证 在 伪原 理 构建 的相 应 的世 界体 系 中 ,主体性 的 “ 世界 2 对 自然 性 的“ ” 世界 l 的经验 认 识是 以投入 证 伪 的 ” “ 界 3 的 客 观 知识 为必 要 前 提 和基 础 的 , 世 ” 与此 同 时 “ 界 3 又在 前 两个 世 界对 知识 的证伪 中获 得 自 世 ” 身 的存 续 和发 展 。可见 “ 界 3 的意 义决 定 于 知识 世 ”
离这 一 哲学 框 架 。 图书情 报学 界 囿于 自身 的学科 视 野 和职业 需 要 . 往往 忽 视波 普 尔 的专业 哲学 背 景 . 局
使证 伪 得 以可 能 . 即使 “ 界 1 和“ 界 2 之 间的 亦 世 ” 世 ” 知识 活动 得 以可 能 。忽 略 了 基 于证 伪 的 知识 生 产 , “ 界 3 的 客 观知 识 在 图 书情 报 学 中就无 异 于信 世 ” 息 。 世 界 2 和“ “ ” 世界 3 之 间成 了一 种信 息传 递转移 ”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波普尔“三个世界”相互作用学说
试 图通过 学习新 的科学技术和各种城市生活规范、主动拓展 社会关 系网络等 ,以为真正扮演市 民角色作必要 准备 。 2 . 对 角色的领悟 。在这一阶段 , “ 新市 民”群体会 根据 别人对 自己行 为的评 价 ,以及按 照别 人对新 角色的期望不断
参考 文献 :
[ 1 ] 江宏晖. 城市化 中失地农 民问题[ J ] _ 城 乡建设, 2 0 0 3 , ( 1 1 ). [ 2 】 文军. 论农 民市 民化 的动 因及其支持 系统 [ J ]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 哲
者对角色行为规范 的具体运用 。在这一 阶段 , “ 新 市民”群 体把 自己对 新角 色规 范 的理解 运 用到实 际 中 ,并且 这时 的 “ 新 市 民”群体 的行 为规范 已基本 与新 角色 的规范要 求一
[ 5 ] 路小 昆. 关注城市化进程 中的 “ 新市 民”群体[ N] . 学 习时
[ 3 】 刘 宁宁 . 中 国新 的社会 分 层 和新 的地 方精 英 的 崛起 [ J ] . 中国研
究, 2 0 0 7 ( 1 0 ) : 5 7 . 6 3 .
【 4 ] 杨涛 , 施 国庆. 我 国失 地 农 民 问 题 研 究 综 述 [ J 】 . 南 京 社 会 科
学, 2 0 0 6 , ( 7 ) .
名词概念 ,是一个借用名词。 行动 的 自我 的生 动的意识 ”。 因为心智 思维就是 以大脑 中 “ 世界 1 ” ,即 “ 第一世界 ” ,就相 当于我们 平时所说 枢神经系统的认知活动为基 础的 ,因此又 可以叫做 “ 心智思 的物质世界 ,是指 由宇宙 间一切物理事件 、过程和形态构成 维世界” 。 “ 世界2 ”不能还原为 “ 世界1 ” ,它不是物质世 的世界 ,是 由可感触到 的真实实物构成 的世界 。这是物理注 界的副现象 ,它是 在进 化的时候 由于某种原 因逐渐 的从物质 意一元论所承认 的唯一 的世界 ,包括客观事物世界 的一切物
波普尔的“世界3”理论及其价值性探析
2 0 1 7年 5月
界 。因此 , 进 一步 探究 “ 世界 3 ” 理 论 的产 生 、 实质 内容 以及 存在 的价 值性 具有 重要 学理 意 义 。
一
、
“ 世界 3 ” 理 论 的 生 成建 构
( 一) 波 普尔提 出的“ 世界 3 ” 理 论 是为 了 区分 主 客 观 知识 。“ 世界 3 ” 的客 观知 识 与 传 统 意 义上 的客 观 知识存 在本 质上 的 区别 。在 这里 , 最先 要 区别 的是 知识 所 指 问题 。传 统 意 义上 的知 识 是指 主观 思 考
过 程 中想要 弄清 楚 的某些 知识 , 例如 , 我 所 知 或所 想 的某些 知 识 。“ 世界 3 ” 的知 识 是 指 客观 依 据 、 客 观
理 论 和客观 问题 等 。传统认 识 论 的“ 我 知道 ” 和“ 我在想” 是属于“ 世界 2 ” 的 主体 思 想 和 的认 识 论 与 传 统 认 识 论 有 很 大 的 不 同 , 不 是研 究 “ 世界 2 ” 的主 观 问题 , 而 是 研 究
整 个“ 世界 3 ” 的科 学知 识理 论 问题 。具 体 说来 , 解决 客 观 知 识 问题 主 要 包含 对 科 学 问题 、 科学推测 、 科
望获得 进 一步 的结果 。换 言之 , 科学 家 是根据 一个 推测 , 如果 你 愿意这 样 理解 , 是 根据 一种 主观信 仰 ( 因
批判波谱尔的世界3
波普尔这思想实验具有一个根本性的错误。他以为,整个物理世界被毁坏,没有了整个人类精神所对应着的现实世界,精神的陈旧产物(图书馆里的文献)也能够得到学习与理解。其实,人类学习就是要通过物理世界来进行的,是“物理世界的符号意义化”之智能活动。因此世界3的“意义本体”本来就是物理世界即世界1,如果这个本体没有了,人类还能够学习吗?比如,我们把一个人从婴儿状态开始便将其禁闭在一个屋子里,不让他接触过一点现实世界,只让他读书,你想他如何读书学习(在此还不说他是否有最起码的兴趣读下去)?你教他:这个词叫“太阳”,他(根本没见过真正的太阳)又如何能够理解?因此波普尔的这种思想实验是多么荒谬,他根本就不懂得学习是如何借助于现实来进行的。学习的“底本”是现实的物理世界,接触过多少现实世界,就能够有效地学习到什么程度;至于那些整天在课堂上学习的人,他们实际上是在“透支”自己的“学习底本”。比如一个学生没有见过老虎,他就借猫的形象来理解老虎;在此能够亲眼见到的猫就成为他的“学习底本”,他可以“假借”这个学习底本来学习其它事物。可波普尔的学习连这个“学习底本”也完全没有,人们又如何去学习呢?因此我说波普尔的这个理论不过是儿戏。
波普尔也许已经觉察到了他的世界3如此需要“外界”的不断干预,是无法说明它的自主性的,因此又自相矛盾地一方面认为对知识的任何主观探讨都是错误的----“对知识错误地进行主观探讨...”,[9]另一方面则认为这个东西的自主性难以十足----“自主性只是部分的:新的问题导致新的创造物或构造物...因而可以把新的客体补充到第三世界中”。[10]在此,他一方面居然认为人对知识与书籍、文献的任何“主观探讨”都是错误的,试图以此说明他的这个世界3可以自己探讨自己,不需其它帮助----但他自己却在另一处又“我承认,要使一本书属于客观知识的第三世界,它就应该在原则上或者实际上能够被某些人把握...”。[11]那些故纸堆中的文献不需用任何人(的头脑)就可以自己理解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吗?马克思当年未发表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马克思自己说)不是“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吗?手稿干吗不自己动作起来。另一方面他又意识到“新的问题”的存在,并且可以“导致新的创造物或构造物”。新的问题从何而来?显然是从世界1即现实的物理世界中来,并且是通过世界2的劳作而来的;如此通过世界1和世界2,得到了“新的客体”,便将其不断“补充到第三世界中”。这真象是一场“大鸟喂小鸟的动人情景”。这个世界3又有什么自主性?因此我说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的划分与世界3的自主性不过是一个学术儿戏。
我对美的文化模式的理解
我对美的文化模式的理解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把世界划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体系:第一,物理客体或物理状态的世界;第二,意识状态或精神状态的世界;第三,思想的客观内容的世界,尤其是科学思想、诗的思想和艺术作品的世界。
”其实,波普尔的“第二”世界与“第三”世界可以合并为一个完整的“文化世界”。
“第二”世界是由知、情、意构成的心理结构及其思维活动,表明主体的文化创造机制。
“第三”世界则是文化创造的产品。
主体孕育了文化的个性、民族性、地域性;产品的客体化又使文化有了普遍意义。
不同的地域文化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甚至相互移植挪用。
探讨美的本质要从文化本身去寻找, 各民族的文化模式都是人类实践所创造的珍物,这里没有贵贱之分,都有其存在的理由。
由于各个地域的政治、文化、经济和风俗等各方面的原因便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社会形态,由此便有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应运而生,与此同时思想家便像春笋一般而生。
在美的研究上,由于地域性,文化之美便表现的各具特色。
在美和条件审美欣赏中表现出来的民族性是由参与美的创造的主体所属的人种,民族特色以及所处地域的自然社会所决定的,以及由处在一定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一定民族所进行的实践造成的。
因此美在形式上也表现了不同的模式。
世界上主要有四大美的模式,即西方模式、中国模式、印度模式和伊斯兰模式。
其中,中国模式、印度模式和伊斯兰模式可以统称为东方模式。
东西方模式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以和谐为核心。
然而,它们通向和谐的途径却不尽相同。
西方美学模式中的和谐是通过矛盾的斗争而达到的,东方模式中的和谐则是经由矛盾的互补、调和而实现的。
西方对和谐美的理解源自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美学思想,同时也是他的哲学思想的延伸。
和谐说在毕达哥拉斯派的理论中具有核心意义,认为和谐不但无处不在,而且还是绝对的,是“宇宙秩序”。
毕达哥拉括最美的和谐在内的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
之后,笛卡尔的主客二分的理念,使西方人认为,所有的事物、现象,乃至艺术、历史和社会等,都可分为内容和形式,诸如此类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对这种和谐观又起了强化作用,因而形成了西方式的和谐:形式和美的比例,以及经由对立面的斗争而达到和谐。
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
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提出证伪主义的哲学家波普(K.R,Popper)的"三个世界理论"却是不可证伪的,然而对于他的这个形而上,似乎没有人认为是伪问题或伪科学,因为它确实是高度提炼后的理性产物。
在波普的这个理论中,存在着三个世界:物理世界(简称世界1)、精神世界(简称世界2)和客观知识世界(简称世界3)。
"世界1"指的是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客体及其各种现象,如物质、能量、一切无机物质和一切生物有机体,包括人体及其大脑。
因此,世界1中又包括了两个世界:无机界世界(a)和有机界世界(b)。
"世界2"指的是一切古今中外的主观精神活动(对个人来说就是他个人的主观精神活动)。
波普认为主观精神是实在的,因为它对世界1,尤其是对人和动物的躯体能起反馈作用,即它直接支配着人和动物的物质躯体通过其活动表现出来。
显然,世界2也可以划分为感性世界(c)和理性世界(d)。
"世界3"被波普定义为人类精神产物的世界(虽然,广义地说应该是:一切主观精神活动的产物的世界)。
如思维观念、语言、文字、艺术、神话、科学问题、理论猜测和论据等一切抽象的精神产物以及一切具体的精神产物,如工具设备、图书、房屋建筑、计算机、飞机和轮船等等。
我们把前者记为(e),后者记为(f)。
所以,三个世界可细分为六个世界:属于世界1的a,b、属于世界2的c,d和属于世界3的e,f:(a)无机界世界,(b)有机界世界,(c)动物和人的感性世界,(d)人的理性世界,(e)抽象的精神产物世界,(f)具体的精神产物世界。
波普称由世界1向世界2再向世界3的作用方向为"上向因果关系"。
而称反向的反馈作用方向为"下向因果关系",可见,三个世界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由图则可以看出,上向因果关系可表示为:a-b-c-d-e-f,下向因果关系可表示为:f-e-d-c-b-a,而f对a的作用例如人为造成的环境破坏,a对f的反馈作用如地震、台风和腐蚀造成的破坏等等。
浅谈波普尔世界三理论
浅谈波普尔世界三理论在哲学的广袤领域中,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的世界三理论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为我们理解和认知世界提供了独特而深刻的视角。
波普尔将世界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即世界一、世界二和世界三,这一理论的提出引发了广泛的思考和讨论。
波普尔所定义的世界一,指的是物理世界,包括所有的物质对象和物理现象。
这是我们能够直接感知到的世界,比如山川、河流、星辰,以及各种自然现象,如风雨雷电。
它是客观存在的,遵循着物理规律运行,不受人类意识的直接影响。
世界二则是精神世界,涵盖了人的意识状态、心理活动和主观经验。
这包括我们的感知、情感、思维、意志等。
世界二的存在依赖于人类个体的存在,是人类内心世界的体现。
它具有主观性和个体差异性,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都是独特的。
而世界三,是波普尔理论中最为独特和引人深思的部分。
世界三指的是人类精神产物的世界,如科学知识、艺术作品、技术发明、语言、文化等等。
这些不是物质的实体,也不是个体的主观心理状态,而是客观化的、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存在。
科学知识是世界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理论一旦被提出和确立,就具有了超越个体创造者的独立性。
即使最初提出理论的科学家已经离世,科学理论仍然能够在后人的研究和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例如牛顿的经典力学,尽管牛顿本人已经不在,但他的理论在后来的物理学研究中不断被引用、验证和拓展。
艺术作品也是世界三的典型代表。
一幅画作、一首乐曲、一部文学作品,一旦创作完成并展示给公众,就拥有了自己的生命。
观众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可能与作者的初衷不同,但这并不影响作品本身的存在和价值。
作品可以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中被解读和欣赏,产生新的意义和影响。
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同样属于世界三的范畴。
语言的规则和语法结构不是由某个人随意决定的,而是在社会的交流和传承中逐渐形成和固定下来。
我们学习语言,就是在接触和掌握这个客观存在的语言世界。
波普尔认为,世界三具有自主性和反馈作用。
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
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一、世界1、2、3波普尔把世界上所有的现象,根据共存方式划分为三大类别,即三个世界。
“世界1”,又称第一世界,是物理世界,是由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及其各种现象构成。
如物质和能量,从宏观天体到微观基本粒子,一切生物有机体包括动物和人的躯体、头脑等。
“世界2”,又称第二世界,是人精神的或心理的世界,包括意识状态,心理素质、主观经验,即主观世界。
除此之外,波普尔指出,还有第三世界,即思想内容的世界,实际上是人类精神产物的世界。
他称这个世界为“世界3”。
包括一切可见诸于客观物质的精神内容,或体现人的意识的人造产品和文化产品,如语言、文学艺术,科研过程中的问题、猜测、反驳、理论、证据,以及技术装备、图书、房屋等。
二、“世界3”的特征在上述三个世界中,波普尔特别强调“世界3”的客观实在性与独立自主性。
首先,“世界3”不同于“世界2”。
“世界2”指的是心理和思想的状态和过程,是主观的;而“世界3”则是思想内容,它是客观的。
虽没有客观的意识、精神,但确有客观的知识,因为它的存在不受人的主观意志所支配。
例如书,即使没人去读,仍不失为一本书。
波普尔认为只有把客观知识的世界和属个人的主观世界区别出来,才会有知识自身的积累和发展,知识才能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而不至于仅存在发明家的头脑里。
其次,“世界3”也不同于“世界1”。
“世界3”有物质载体,已客观化于“世界1”中。
如语言被物化在声波和书写符号之中;理论和文学被物化在笔墨纸张中;艺术品被物化在特定材料(绘画的画布、雕塑的石膏、泥土等)之中;技术被物化在设备之中。
尽管没有“世界1”的材料,人工产品和文化产品就无法制造出来,但是,若没有人的知识在这些物质材料中充当价值和灵魂,这些材料只能是一堆无用的废料,所以“世界3”是物质材料的思想内容。
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了这些思想内容,它们都自主存在着。
“世界3”不仅具有客观实在性,而且具有自己的生命,“而一旦理论存在着,它们就开始有一个它们自己的生命:它们产生以前不能预见到的推论,它们产生新的问题”。
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评述
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评述作者:马晨来源:《文化产业》2015年第02期摘要:波普尔在借鉴当代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世界”理论,将世界分为三个层次,即“世界1”、“世界2”、“世界3”,并对“世界3”进行了深度发挥,重点阐发了三个世界相互作用理论,这对我们研究心灵哲学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波普尔;三个世界;相互作用;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2-00-01波普尔是二十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其主要著作包括《科学发现的逻辑》、《猜想与反驳》、《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等,论述内容涉及到逻辑学、科学方法、社会政治哲学等一系列内容。
波普尔作为当代的二元论者,在吸收、借鉴和利用当代自然科学的有关成果上,进一步提供了新的论证,采取了新的理论形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个世界”理论。
一、“三个世界”理论基本内容波普尔首次对“三个世界”理论进行阐述是在1967年的第三届逻辑方法与科技哲学国际会议上。
他认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多次进化的产物,世界的性质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我们却可以把它分为三个层次,即“世界1”、“世界2”、“世界3”。
波普尔认为,“世界”概念纯粹是一个名词概念,是一个借用名词。
“世界1”,即“第一世界”,就相当于我们平时所说的物质世界,是指由宇宙间一切物理事件、过程和形态构成的世界,是由可感触到的真实实物构成的世界。
“世界2”,即“第二世界”,相当于主观精神世界,也就是意识的世界。
是人的原始意识活动及其所产生的精神状态和事实以及作为其基础的实体所构成的世界。
其本质是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认知活动。
“世界3”,即“第三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世界。
它是由符号形式表述出来的意义和象征组成的包括一切客观物质的精神产品。
“世界3”主要包括三种基本形式:一是人脑以外的物质实体乳书本、房子、绘画、雕塑等表现出来的精神产品;二是人脑中储存的记忆、概念、知识等,这属于主观精神符号化于人脑中;三是未被人类发现的或认识的,潜在的“世界3”。
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的图书馆哲学思考
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的图书馆哲学思考发表时间:2011-09-14T14:29:51.760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1年第5期供稿作者:侯峰[导读] 卡尔·波普尔是著名的奥地利犹太裔英国籍哲学家。
是当代著名的科学哲学家。
侯峰吉林延边大学图书馆 133002摘要本文试图把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的理论引入图书馆哲学研究中,试图从全新的视角来透视图书馆哲学,为图书馆哲学提供本体论的基础,以利于对建构图书馆哲学有所启示。
关键词图书馆哲学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本体论思考图书馆哲学这一术语最早是由丹顿于1934年在《呼唤图书馆哲学》一文中提出。
国内最早述及的是庄义逊于1984年发表的《图书馆哲学研究述评》一文。
图书馆哲学这一概念是由“philosophy of librarianship”翻译过来的,直译是关于图书馆职业、关于图书馆学的哲学,所以笔者认为它具有“元图书馆学”的学科性质。
图书馆哲学受到关注,是由哲学的性质以及图书馆学和图书馆事业本身面临的新环境和挑战决定的。
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离不开哲学的指导。
近年来,图书馆面临着市场经济以及新技术、新观念的影响和冲击,于是图书馆人开始对图书馆学中的各种根本问题做新的哲学思考。
这里,笔者试图把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的理论引入图书馆哲学研究中,试图从全新的视角来透视图书馆哲学,以利于对建构图书馆哲学有所启示。
1. “三个世界”理论与图书馆学卡尔·波普尔是著名的奥地利犹太裔英国籍哲学家。
是当代著名的科学哲学家。
他关于科学知识的划界问题、试错法及客观知识的本体论等思想影响了许多科学家,这位当代以“证伪主义”方法论闻名于世的科学哲学家,不仅在西方传统“实证主义”思维的死水中搅起了一股逆向思维的旋流,给西方科学哲学带来了生机,而且由于他的第三世界理论的提出也激起了轩然大波,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哲学界和科学界的强烈反响。
他的主要作品《客观知识》的核心是“三个世界”理论,本文旨在通过引入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力图对理解图书馆哲学理论的内涵有所启示。
浅谈波普尔世界三理论
浅谈波普尔世界三理论在哲学的广袤领域中,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的“世界三理论”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为我们理解和认知世界提供了独特而深刻的视角。
波普尔将世界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分别是世界一、世界二和世界三,这一理论不仅具有哲学上的深度,更在诸多领域引发了思考和探讨。
世界一,即物理世界,涵盖了所有的物质对象和物理状态。
这包括了从微观的粒子到宏观的天体,从无生命的物质到有生命的机体。
我们所熟知的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存在,如山川、河流、植物、动物,以及构成它们的基本粒子和物理场,都属于世界一的范畴。
世界二,则是精神世界或心理世界。
它包含了人的意识状态、心理过程、主观经验和思维活动等。
我们的感知、情感、欲望、意志、记忆、想象等各种心理现象,都是世界二的组成部分。
世界二是主观的、内在的,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都是独特而不可完全复制的。
而世界三,是波普尔理论中最具创新性和争议性的部分。
世界三指的是人类精神产物的世界,包括科学知识、艺术作品、技术发明、语言、文化传统、道德规范等。
这些并非单纯的个人心理现象,而是具有客观存在性和自主性的“思想内容”。
波普尔强调,世界三是人类通过创造性思维活动产生的,并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例如,科学理论一旦被提出,就有了自己的发展逻辑和规律,不再完全受其创造者的控制。
一个科学理论可能会在后来的研究者手中得到修正、完善,甚至被推翻,但其发展轨迹是由科学共同体在遵循一定的方法和原则的基础上推动的。
艺术作品也是如此。
一幅画作、一部文学作品一旦创作完成,就具有了独立于作者的意义和价值。
不同的观众或读者可以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而作品本身的魅力和影响力也会在时间的长河中持续存在和演变。
语言作为世界三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身的语法规则和语义体系,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时,必须遵循这些既定的规则,同时语言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同样具有世界三的特征。
卡尔波普尔、三个世界和知识经济
卡尔波普尔是金融大鳄索罗斯的“精神导师”,出于对索罗斯的兴趣,我也开始走入卡尔波普尔的世界。
一个月前在图书馆里偶尔翻到一本卡尔波普尔对于“三个世界”的论述,就感觉到一种震撼。
卡尔波普尔把世界分为物理世界(简称世界1)、精神世界(简称世界2)和客观知识世界(简称世界3)。
我们所拥有的知识体系中,大量的客观存在,并不存在于现实的物理世界中,而只存在于我们的精神世界或者知识体系,举个简单的例子,在现实世界中,存在1块面包,2根绳子,但是人类的知识体系将其抽象成数字;而一个无穷大的自然数,一个无理数,或者物理学意义上的“奇点”,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于人类的客观知识世界。
卡尔波普尔创建的三个世界体系,与我们中学时代学习的“物质、意识”二元论有极大的区别。
从某种意义上说,卡尔波普尔“精神意义”的学生索罗斯(虽然波普尔生前并没有承认过索罗斯这个学生)在金融投资领域娴熟运用并且拓展了波普尔的理论,“反身性”Reflectivity理论所阐释的恰恰是在金融市场中人的意识、判断引起的市场波动,而索罗斯则通过这种意识引起的波动获利;索罗斯另外一个开放市场的信念也是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理念的延展。
卡尔波普尔的理论在今天,在知识经济引领人类未来的今天,更加显示出其理性光芒。
我们不妨借助对比世界经济的两个重要领域: 金融业和互联网业来参照三个世界理论对世界的引领和影响:金融业和互联网产业都是知识经济范畴,都不存在于物理世界(第一世界),但是都是通过客观知识世界反哺或反身引领第一世界——看看金融海啸对于实体经济的破坏力就可见一斑知识经济拥有几个重要特征,是可交互、可传承、可链接、可延展、可共有* 可交互:这是我们常说的“思想的火花”。
我的这篇文章就是受林永青的卡尔波普尔的文章启发,而林永青的文章则是受价值中国另一个作者胥英杰的文章《何为智慧?》的启发而作。
* 可传承:我们常说,金钱“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而知识恰恰是可以传承的,这也是为什么犹太人重视知识和教育甚于金钱的原因,因为知识是谁也无法从你脑中拿走的资产* 可链接:知识的可链接性使得在互联网背景下,知识的集合成为令人望而生畏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世界三理论的启示
波普尔的世界三理论把人们长期遗忘的一个问题提了出来:我们的世界到底囊括些什么?它如何体现人的创新能力与周围世界发展的关系?过去我们在哲学基本问题上,总是以物质的抽象特征来理解我们所面对的世界,从中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和发展是如何体现了人的思想活动及其成果的,尤其看不到思想成果所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事实上,这种缺陷让人无法看到世界3就是不断丰富,不断创新的信息世界,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了这个世界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了这个世界存在和作用,我们的认识就会是片面的和不健全的。
2. 自主性
科学知识的增长是以第三世界的客观性为基础的,如果知识没有内在动力的推动,它同样不会实现更新增长。第三世界的自主性则承担了这一任务。
波普尔认为,“尽管第三世界是我们创造的,但它基本上是自主的。”【1】(P127)所谓自主性是指第三世界客体的独立存在或不可还原性。换言之,第三世界客体有其特殊的性质或规律,它们既不是物理的,也不是精神的,并且不可还原为物理的或精神的,不能被断定已给的特性或规律。它在客观上蕴涵着迄今没有人意识到的问题和推论,人们可以发现它们,但总不会完全发现它们。
波普尔对第三世界的自主性的阐述包含两层含义:第一,第三世界本身可以自主地创造出新的预想不到的事实和问题;第二,借助反馈机制,新出现的问题和事实推动我们作新的创造。他认为,属于第三世界的客观知识不仅能像物理世界一样独立于认识主体,甚至还可以部分地自主于其创造者,人类所创造的知识中,总包含着一些出乎意料却不可避免的成分。在波普尔看来,第三世界既是客观的,又是自主的,它虽然是人类的创造物,但它又可以自主地创造出新的预想不到的事实,新的预想不到的问题,并且也常常创造初新的反驳,人们正是通过不断发现这些客观的问题和论据,从而不断推动人类知识的增长。
参考文献
[1] (英)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生[M].上海译文出版 Nhomakorabea,1987
[2] (英)卡尔?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M].三联书店,1987
[3] 艾战胜.波普尔理解理论的理解[J].中南大学,2002
[4] 姜莎莎.虚拟世界:世界3的扩展[J].东南大学,2006
第三世界理论为诠释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框架。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主要基础的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有效运用基础之上的一种经济形态。目前,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正在悄然兴起。在知识经济的模式中,知识、科技先导型企业成为经济活动中最具活力的经济组织形式,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美国的一位经济学教授梭罗曾指出,在现代经济中,知识已成为真正的资本和首要的财富。波普尔对第三世界理论的阐述中已经郑重声明。人类文明的繁衍发展离不开第三世界的客观性,更离不开其自主性。知识经济的兴起再次表明,要想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宏伟战略。必须尊重知识。而第三世界的自主性即知识的创新性促使人们将经济发展的视野转向知识这一无形资产。知识创新的这一特征为知识经济的推行与实施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坚实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进入到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依托的信息化时代,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虚拟世界作为计算机高度发展的产物,在给人们提供各种便利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理论疑问,波普尔的世界3理论与虚拟世界的关系的研究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尽管关于虚拟世界的认识见人见智,但是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的积极意义就在于它使人们对于现实以及未来可能世界的认识视野更加开阔,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们不再局限于传统认识论的束缚,这对于解决当代世界的一些困境与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世界理论为科学知识的研究提供了正确的理论范式。在当代,科学知识的增长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整个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随着科学知识的迅猛发展,它在人类知识宝库中的地位也日益提高。然而。科学知识是一把“双刃剑”,滥用科学知识也可能产生巨大的负效应,使人们对科学知识本身及其增长产生怀疑。波普尔通过对以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世界的各种基本属性的分析和论证,以批判理性主义的观点向人们提出一条既不把科学知识神化,又不对科学知识及其增长存疑的思路,这就是不仅把科学知识看做人们的认识活动的产物,还把它看作人类进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不可或缺的因素,并且以理性批判的态度来对待它。正如他本人所强调的:“科学知识的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1】(P120)。这说明他对科学知识是持证伪主义态度的,虽然他对各种客观知识都持证伪主义态度,但并意味着他对作为背景知识的整个人类知识持怀疑态度。他认为正确的态度是科学哲学就是为人类知识特别是科学知识的增长探索一条加速度的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一、 世界三理论的提出
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强调科学理论发展的客观性,而且这种客观性要具有主观精神的独立的逻辑性。1967年,在第三次国际逻辑性、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上,波普尔作了题为《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的报告。在这次报告中,他提出了著名的第三世界理论,为他的客观知识的发展提供本体论基础。
波普尔认为,在所有存在的宇宙客体中,“可以区分出下列三个世界或宇宙:第一,物理客体或物质状态的世界;第二,意识状态或精神状态的世界,或关于活动的行为意向的世界;第三,思想的客观内容的世界,尤其是科学思想、诗的思想以及艺术作品的世界。”【1】(P114)在这里,波普尔所指的“第三世界是概念东西的世界,即客观意义上的观念的世界—它是可能的思想客体的世界:自在的理论及其逻辑关系,自在的论据,自在的问题境况等世界。”【1】(P165)所谓“自在的”知识,即“客观意义上没有认识者的知识,也即没有认识主体的知识。”【2】(P312)因此,第三世界既不是客观物质世界,也不是主观精神世界,而是脱离了主体而存在的人类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产品。即“客观精神世界”或“客观知识世界”。波普尔任务构成第三世界的成员很广,“尤其突出成员是理论体系,但同样重要的成员还有问题和问题境况。而且我将论证,这个世界最重要的成员是批判性辩论,并可类似于物理状态或意识状态而称之为讨论的状态或批判辩论的状态;当然还有期刊、书籍和图书馆的内容。”【1】(P115)
学科教学(生物) 李喻寰 2010111107000800
浅谈波普尔世界三理论
当代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哲学理论体系庞大,包括科学这些、历史哲学、伦理哲学和宇宙论等。他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以《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而跻身于国际学术界,系统的提出了科学知识增长的问题,并逐渐形成著名的证伪体系以及“猜想—证伪—猜想”的科学发展模式,在这个模式基础上,波普尔又做出了他后期的最重要的贡献,关于“三个世界理论”。
二、 第三世界的基本特征
波普尔认为第三世界既是客观的又是自主的更是实在的,即第三世界具有客观性、自主性和实在性三大特征。
1. 客观性
第三世界是客观的。它不是自然界本来就有的东西,而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才出现的,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第三世界的客观性在于其客体是客观的,而具有客观性的客体又可称之为“实体”。波普尔认为柏拉图虽然发现了那些客观的形式或理念,并清楚地认识到它们所具有的第三世界的性质,但只是将第三世界的实体限于像数日7或数日77这些一般概念。因而他的理念往往被误解为主观观念或思想过程,即精神状态,被误解为只属于第二世界而不属于第三世界的客体【3】。波普尔认为,第三世界是思想的内容,第三世界是客观的。而客观性也正表明了第三世界的客观存在。没有客观的意识、精神,但却有客观的知识。这是因为客观知识与人的主观意识无关,它的存在不依个人的意识为转移。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波普尔的第三世界对于认识主体来说,不仅仅包含着已经向其呈现出来的现实世界,同时还包含了一个有待探索的可能世界。
世界3是客观的、实在的、自主的,有无穷无尽的新问题隐藏在其中,波普尔认为世界3通过世界2可以与世界1相互作用,也就看到了理论对世界1的反作用,这对传统的认识论是一种发展和进步,它突出了人类的创造活动以及知识对人类文明的积极意义,指出了人类文化自我生成、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告诉我们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文明,对于今天的我们如何看待科学、文明以及人才的价值仍有理性的震撼力【1】(P123)。
3. 实在性
波普尔自称自己是实在论者,他认为第三世界的客观性同自主性是紧密相联的,二者共同构成了它的实在性。这里实在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它们在第一世界中的物质化或具体化;二是它们自身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第三世界的对象可以通过影响人们的主观精神从而作用于客观物质世界。这种实在性不但在于它在世界1中的物质化或具体化,即以艺术或符号表现方式依附在具体物质实体而存在,而且它们能够引导人们去生产,去创造其他世界3的客体,正如波普尔所说“关于实在性的判断标准,主要在于相互作用”,世界2是世界1长期发展的产物,世界3是世界2的产物,世界3的发展依赖于世界2,但世界2的发展却不仅只是世界1的反映,而且要不断从世界3中获得反馈,因而世界3就可以通过世界2间接作用于世界1中人的大脑,并且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于世界1中的其它物质。在三个世界中,世界3只有通过世界2的中介作用才能与世界1发生间接相互作用[4]。
三、世界三理论的现实意义
波普尔关于第三世界理论问世于科学技术和科学知识迅猛发展的时代,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第三世界理论不仅在哲学界、科学界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而且对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也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
第三世界理论作为独立的认识对象,丰富和深化了认识论。在本体论上,哲学家历来都把世界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世界。而忽视了既不完全属于物质世界也不完全属于精神世界,却又离不开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第三世界。它们虽然是人类精神的产品,但又有不同于第二世界的特点,即客观性。它们以观念的客体形式存在着,一旦产生就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和内在结构,成为人们主观意识研究的对象。波普尔认为第三世界所包含的内容,如科学知识、客观真理、批判性辩论、书籍等,都是可以反映、可以认识的客观存在,第三世界可以成为也有必要成为人们认识和研究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