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建筑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建筑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中国建筑市场宏观发展分析
1)、经济的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而我们国家加入了WTO,加速了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是整顿和规范的重点之一;3)、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主导地位,关键在于改变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我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化取向的改革,那么,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就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而这个领域里国企改革的任务还很繁重。
二、中国建筑业现状综述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建筑业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不断加强,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加显著。
2006年,中国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突破四万亿元。
2006年,以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城市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交通能源建设、现代制造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体的建筑市场呈现出勃勃生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区域建设、西部大开发、东北工业区振兴仍然是最为繁荣的建筑市场;发达地区的建筑业生产水平和能力的强势地位进一步巩固、发展;大中型建筑业企业的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入开展;对国外建筑市场的开拓快速发展,市场层次和区域范围更加优化。
2007年上半年全国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三十点八亿平方米,同比增长百分之十六点九。
全国建筑业企业总收入一万六千四百七十一亿元,同比增长百分之二十六点一。
全国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三百四十五亿元,同比增长百分之四十七点四。
2008年前三季度,全国建筑业企业(指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不含劳务分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7552亿元,同比增长22.8%。
全国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3.72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5.6%。
全国建筑业企业总收入34379亿元,同比增长24.5%。
全国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35亿元,同比增长26.8%。
2008年以来,由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衰退的悲观预期笼罩在各行各业,中国虽然受到有限的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由于当今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特征使得中国的各产业也必然受到牵连。
建筑行业一直作为中国拉动GDP的重要源头之一,在全球房地产景气指数持续下滑的情况之下,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持续宏观调控之下,也或多或少受到影响。
但从2008年前三季度以及2008上半年的数据来看,我过房地产开发投资并为受太大影响,外界担心的房地产市场波动可能带来的投资下滑现象并未立刻出现,因此继续带动了建筑业的发展。
2008年全球经济衰退使得我国的领导层意识到传统的三驾马车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在顺序上需要重新调整,强调把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向以“内需”来拉动中国经济的继续增长。
因此,我们可以预期的是,在未来较长的时间之内,由于内需政策的需要,各种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城市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以及区域的发展政策等将陆续出现,中国的建筑行业依然将持续走高。
三、中国建筑市场健康发展面临的问题
技术创新相对滞后
目前,中国众多建筑企业在同一层次竞争,企业技术水平档次差距不大,技术特点、特色不明显。
对建筑业来说,通过降低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来提高建筑产品竞争力的发展空间已经在逐渐缩小。
强化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市场竞争力,才能提高竞争层次,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提高建筑生产的附加值,与高新技术接轨,己经成为建筑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员工整体素质不高
中国有建筑企业的社会职能长期以来难以彻底摆脱,离退休人员逐年增加,企业统筹外支出绝对数额居高不下,企业需要分流的人员,特别是富余人员数量偏多,合理的人员流动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员工队伍规模偏大,整体素质普遍不高;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没有真正树立起来,没有真正确立端正的市场观念,危机意识、竞争意识普遍不强。
●市场开拓能力不强
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取决于企业所提供产品的品质、顾客满意度、拓展市场的战略、策略,所提供产品、服务的技术创新含量。
尽管许多建筑企业在上述各个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市场开拓能力的提升仍有很大空间。
●综合管理水平亟待加强
全行业的统计分析表明,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正在失去,而且呈现加速状态。
因此,在现有改革基础上继续实施深化改革,调整产权结构,建立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变革经营模式和机制,彻底改变传统的人事、用工、分配制度与政策,提高总分包机制下的项目管理与控制的综合水平,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不能回避的重要任务。
●品牌管理重视不够
建筑企业长期不重视公共宣传的作用,只是在施工项目现场悬挂标语和标识进行小范围的营销,或者制定了品牌战略,也大多华而不实。
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建筑企业应提倡全员营销理念,提高企业知名度,树立企业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
保证在建工程质量、遵守合同承诺、改变维修服务的被动做法,主动回访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建立承包商的信誉、重视企业形象的创立,积极开展企业形象建设和管理,研究制订企业形象战略对企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中国建筑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我们可以这样概括:现在,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国建筑市场的一个基本走向是:市场进一步的国际化、规范化,市场主体的进一步多元化。
第一,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投资建设规模的总体趋势不是减小而是扩大,这种趋势,为建筑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首先,我国加入WTO,进一步扩大开放,很多行业和领域也要取消或者放宽外商投资规模的限制,形成了我国整体范围内的对外开放格局。
所有这些都必然会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
其次,我们正面临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所带来的变化。
三是中国要真正发展成一个后工业国家,时间还不会太快,而我们目前的市场化率还只有37%。
因此我认为中国建筑业的好时光还有20、30年。
第二,国内外市场的一体化,为我们开拓国际承包市场提供了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在对国际承包市场上有了长足的进展。
从美国《工程新闻纪录》披露的2000年的情况看,全球225家最大的企业中,我们有34家,但是我们的规模还不大,34家合起来只有48亿美元,只及排名第一的德国霍克蒂夫公
司的一半,当然,也正因为小,所以我们还有潜力和发展余地。
WTO以后,成员国家就没有理由,起码不能明目张胆地把我们拒之门外。
而且在这期间,国家鼓励走出去,提出了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在多方面为我们的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包括建筑施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
综上所述,建筑市场的这种取向,对于我们今后更多的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提供了一个好的机遇。
第三,建筑市场的环境将逐步好转。
目前建筑市场存在问题较多,但总趋势是朝着不断健全、不断完善、进一步规范的方向走。
国家加强了对市场准入的管理,特别是对市场清出的管理。
在建筑业企业资质年检当中,一些市场行为有明显犯规的企业是不会通过的。
因此,如果我们真正把资质管理的规定,或者说市场准入的这一套管理办法落实下来,对于我们全行业调控总量,优化结构,使市场竞争的供求双方基本趋于平衡是有利的,如果这种态势形成,对我们整个行业的发展也是有利的。
从政府的工作来看,现在乃至今后,要花很大的工夫,从立法到建制,到对市场的从严管理,都在千方百计的要完善市场,规范市场,为建筑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这是一个总的趋势,是一个好的趋势。
第四,外商投资的建筑企业的进入,建筑市场的竞争将更趋激烈。
我们国家加入WTO有一个明确的许诺,其中包括两条,一是加入WTO五年以后,允许外商在我们境内投资成立勘察施工企业,咨询企业;二是加入WTO以后三年以内,允许外商在境内成立独资的建筑施工企业。
这里讲的竞争是实力的竞争,是真正公平公开的竞争,而不是我们以前讲的做小动作的竞争。
因为这些外商企业跟我们相比,他们真正的优势是管理水平,是某些关键技术能力,特别是他们的融资能力和在全世界范围内组织物质的能力。
我们国内企业与之相比差距较大。
而这些外商企业进入我们国内,绝不是竞争我们的劳务市场,他们的目标是集中在大的工程总承包市场。
而在这一点上,和我们碰撞的是我们国内的大企业,而我们的管理水平,融资能力,货物组织供应的能力跟人家比差距很大。
第五,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入,民营企业的兴起,对我们国有企业落后的用人机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外商独资企业进来,在建筑市场与我们竞争固然是激烈的,但其实最担心的是人才的竞争。
我们国有大中型企业综合性的人才本来就不多,而外国的企业进来又要找本土的人才,找水平最高的顶尖人才为其服务。
他们有好的待遇,有好的企业内部机制。
同样,我们的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用了很多我们国有企业的人才。
第六,施工企业粗放的管理将要受到严峻的挑战。
我们现在绝大多数施工企业并没有改变粗放管理的态势,而市场越规范,竞争越来越成为实力的竞争。
价格的竞争背后是实力竞争,有没有能力把成本降下来。
市场打开了,竞争对手多了,竞争对手强了,我们要是还是这么一个管理水平,我们在市场竞争中就不可能是强者。
总而言之,以上六个方面完全是我个人的看法。
现在和今后一个比较长的时期,是我们建筑业发展的好的时机,我们面临着很多好的机遇,同时确实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所以,建筑企业要抓住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来推动企业发展,从而推进整个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