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言文教学“文”“言”统一的思考

关于文言文教学“文”“言”统一的思考
关于文言文教学“文”“言”统一的思考

关于文言文教学“文”“言”统一的思考

程红兵先生在《教师的文化自觉决定了课改的成功》报告中指出:文化赋予一切活动以生命和意义,文化的缺失就意味着生命的贬值和枯萎。教育就是文化的传承,课程改革就是要更好地实现文化的传承。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过程。教育一旦失去文化,所剩的只是知识的位移、技能的训练和应试的准备。可见,语文文言文教学不能缺失文化。对于文言文经典作品中的文化涵的挖掘与感悟,又必须以把握其“言”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品读感悟文化的深层涵。一言以蔽之,文言文教学必须“文”“言”统一。具体理由如次:

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文言是以先汉语为基础形成的一种古代汉语书面语,有严格的词汇、语法系统。文言文教学应由文言这个语言基础的层面上升到语言所承

载的容中去。

文言文学习的落脚点是“文化”。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大都是经典作品,语言表达凝练典雅,追求起承转合或首尾圆合的严谨与精巧,具有怡情养性、丰富人格、铸造灵魂的思想教化功能。文言文的价值表现在它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上,文言文中的思想精髓、文化精华是引导学生

认同、传承传统文化并提高人文素养的绝好容。

有鉴于此,文言文教学应着眼点于“文章”与“文学”。“文章”是指其功能,而“文学”是指其表现形式。文言文有其符合当时时代的实用功能,或言志,或载道。而作者的“志”与“道”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语言的组织形式就体现了作品的文学性。因此,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往往就是作者言志载道的关节和精髓。(参见王荣生主编《文言文教学教什么》)

然而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着诸多问题。很多老师在应试压力下,为了落实指向“言”的教学目标,将文言文课上成“字字落实,句句翻译”的古汉语课,几乎放弃了对文章思想情感的感悟,放弃了对精妙的语言背后所传递出的文化涵的感悟,使文言文教学有“言”而无“文”,无法达到文学熏和文化浸染的目的。若是遇上公开课,又往往把课上成架空文言字词的“文章分析课”,希望以此来体现教者的“文本分析能力”和“教学能力”。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有“文”而无“言”,最终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教学目标无法达成。

尽管越来越多的老师逐渐意识到文言文教学需要“文”“言”并重,但却无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简单地进行先“言”后“文”的教学,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是“文”“言”割裂的。那么,怎样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将“文”与“言”和谐统一

起来呢?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一、关注炼字炼句处

1.注意“陌生化”的语言。“语言陌生化”是指不采用习惯表达,而有意地使语言表达偏离日常的语言习惯,使普通语言“变形”,以寄托别样的寓意和情思。对于这样的现象,教师需要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鉴赏讨论。如《归去来兮辞》“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这个句子要表达的是“有时驾着一辆有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艘小船”,可作者为何用“命”不用“驾”呢?结合前句中的“有事”(古时“有事”常用来指战争等大事件),再用上这个“命”字,就能读出渊明归隐园田以农事为乐的生活状态。在这个心灵得以栖息的家园中,“命”车出行,下地农耕是其精神王国的大事,这样的文字充分表现他获得精神自由的畅快。也可以引发了学生对个体生命进行更深刻的思考。

2.不放过浅易的字词句。绍振老师在《读者主体和文本主体的深度同化和调节》的讲话中提到经典文本的解读至少有三层次:第一层是“显性的、表层的连贯感知”,可以一望而知;第二层是“作者千载的意脉的变化”,是隐形的;而第三层是“文体形式的规性和开放性,还有文体的流派和风格”,有着更为深邃的涵。而教学就是“从学生的一望而知指出他的一望无知,甚至再望也还是无知”。

文言文中有些看似简单的字词句,若仅浅层的理解是不够的,教师需要设疑设障,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无知”,并引导他们主动地去化“无知”为“有知”。《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写家道中落,“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学生似乎一读就懂,但此句为何就能写出家庭的分崩离析?有了疑问学生就会去思考“庖”与“宴”,思考“厅”在古代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学生主动求知,老师答疑解惑,他们就会明白“逾庖而宴”是一种丧失生活雅趣的不得已行为,而古时的“厅”则是大家庭成员聚集或接待宾客的地方,如今由于“诸父异爨”,家庭分崩离析,“厅”也因闲置而成为家畜的活动场所。如此学生才能读到归有光隐藏于文字下的情感,才能更深切地理解“亦多可悲”中所寄寓的家世之痛,思亲之情。

3.探寻文言文字的本义。文言文阅读中,若对文字的本义加以探寻,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能更准确地理解文本,体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思,进而感受文言文字的美。欧阳修《秋声赋》描写秋声有这样一个句子“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我们往往会望文生义,把后两句译为“波涛汹涌,风雨骤然来临”。其实“惊”繁体字为“?”,本义是“马受惊”;“骤”,本义是“马疾步”。如果我们探寻了字的本义,那么对于上述句子会产生更形象的感悟,化无形为有形,突出秋声来势之猛,也了解了作者

闻声惊惧和感叹的原因。学习者在这样的学习中,更能从个人出发对自然和社会加以真切感悟,从而理解文章所思考的人事忧劳的主题。

4.关注文言文中的虚词。虚词是文言文学习的难点,也是理解文言作品精髓的关键。文言虚词的重要价值除了产生音韵之美,还在于其对强化感情、渲染气氛起到的作用。很多时候作者的情感态度就是在虚词中不露声色地流淌出来的。如《阿房宫赋》“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此中连用六个“也”,前五个并列使用表判断,第六个表强调,产生一种疏离感,让人觉得那个宫女依然在翘首盼望。这些“也”把容、结构、语法、修辞、宫女的心理都串起来了。描摹了对皇上到来急切的盼望、喜悦、焦虑最后失落、无奈的心态,从中可以读到作者对统治者骄奢淫逸生活的无声谴责。

二、关注章法考究处

章法是文学作品艺术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狭义的章法一般是指如何对文章的容进行有条理的组织,而广义的章法几乎牵涉到写好文章的各个方面。创作者选择怎样的“章法”形式,与他所想传达的“志”和“道”是相对应的。因而要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必须对作品的行文章法有更多的品悟。

1.关注句式句型。句子是文章中能够表达完整意思的重

要语言单位。对于句子的研读是我们考究文章主旨及文化涵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句式和句型,关注句子在文段中的出现形式。

若在一段句式整齐的文字中,某一句子的出现形式突然发生变化,那么这个句子就应该引起注意。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变化带出的效果。《归去来兮辞》中以六字句为主的段落中突然出现“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携幼入室,有酒盈樽”、“或命巾车,或棹孤舟”这样的四字句,读来短促有力,给人一种轻快之感,更能表现诗人弃官归田后获得精神自由的欢快喜悦。

此外,一些特殊的句式,如疑问句、反问句或者某些倒装,可以为文章增“气”。疑问句设疑问难,将思维引向深处;反问句强化语气,增强力度;感叹句强化情感,使文章充满激情……愈在《祭十二郎文》通过“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三个反问连用表明了自己对侄儿之死难以接受的极度震惊的情绪。“呜呼!其信然矣!……而寿者不可知矣!”连用五个感叹句来表明自己的不解与迷惑,进一步强调无法接受事实的心境。这种至悲至痛的情感正是通过连续的反问和连续的感叹增强抒情性和感染力的,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文,定能引发其对生命、人生更深的思考。

2.关注选材和详略的安排。一篇文学作品中,作者选了

什么材料来表现主题,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这些安排对于主题和情感的表现有着极大的影响。《湖心亭看雪》是记岱回忆二十多年前夜游西湖旧事。第一段中写明了此行目的是“独往湖心亭看雪”,但除了路上有少量雪景描写外,到了湖心亭作者根本就没写雪景,只写了人。遇人煮酒,拉他同饮,饮酒后自己离开。这文中作者突写一句“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这样的安排与当时作者的处境、心情就有密切的关系了。若去体会当时五十多岁的明朝人岱活在清朝会以怎样的心情去回忆旧事呢?一个人离开故乡来到是可

以回去的,而岱在清朝为“客”,是永远也无法回去了。所以这篇文章的选材和剪裁的匠心就值得去体悟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

3.关注作品的写作思路。在经典作品中,作者的写作思路是非常值得品味思考的。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个逻辑对于主题、思想的表达有着重要的作用。《楼记》的三、四两段先写“览物而悲”,再写“览物而喜”,两段“览物之情”的顺序能否互换呢?仲淹的后人公??的《过庭录》中叙述了《楼记》的创作意图,“其意盖在谏故人耳”,而这个故人即滕子京,滕子京“豪迈自负,罕受人言”,仲淹不直言相劝,而是借着滕子京之托通过写记进行曲笔劝谏:开篇颂其功绩;中间叙写览物之情,先悲后喜,与滕子京“谪守巴陵”而后“颇有政绩”的人生轨迹暗合,化实为

虚,劝谏故人不可“愤郁见于辞色”,不宜“以物喜”“以己悲”;结尾再反诘“微斯人,吾谁与归”,引起读者思考,而滕子京作为最重要的读者,必会感受到文正公的用心,使公勉励滕子京与自己一起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得以舒展。如此,讲求起承转合,精心谋篇布局,也体现了文言文的形态之美。

朱晓卉,教师,现居。

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一点思考-4页word资料

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季氏将伐颛臾》是粤教版必修四中的篇目,教参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设定为“学习了解孔子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体现先贤治国思想”和积累文言知识。上课时,我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学生也配合学案研讨,完成教学任务比较顺利。但我总觉得这样的课堂缺乏了生机。通过平时和学生交流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学习古文都感觉味同嚼蜡,无论文章难易,都没有什么兴趣,作为教师也感觉到深深的挫败和无奈。就《季氏将伐颛臾》而言,要识记这篇课文的文言知识和理解孔子的仁政思想并不难,学生自己都可以解决学案中的大部分问题,上课时学生比较麻木机械,因为文言文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兴奋点。他们对于春秋末期这场即将开始的战争没有什么感觉,战或者不战对他们而言无关痛痒。 看到学生在课堂上显得没有多少兴趣,纯粹是为了记忆而积累,为了考试而学习,我便试图寻找到让学生喜欢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在第二个班上课时,我决定在原有教学目标之外加上新的目标:体会一位师长对学生的爱护和期望。 以下是课堂片段实录: 师:孔子认为该不该讨伐颛臾呢?为什么? 生:孔子不同意讨伐颛臾,认为是“社稷之臣”。(我的学生都能找到第二段的这句话来回答,只是回答得不完整,需要教师补充。)师:孔子不赞成这件事,所以当他听到这个消息时,心情如何呢? (学生一听到要讨论孔子的心情时突然精神起来。) 生:不高兴,生气了。

师:哪里看得出孔子生气了? 生:对冉有直呼其名,还用了反问句。 师:对,孔子反问“何以伐为”?说明他很不赞成这件事。大家对于老师生气的细节都找得很准确,是不是平常有被老师这样批评过呢?(很多学生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特别是平时调皮的学生,课堂上死气沉沉的氛围一扫而空。)那听到老师批评自己,冉有这个学生有没有承认错误呢? 生:没有,他狡辩,推卸责任。说“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师:哦,冉有是不是和我们某些同学一样,犯了错误经常说:“不关我事”这样的话呢? 学生笑起来,看到学生精神饱满,我突然想到可以通过角色朗读来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理念。于是我临时调整了讲课内容,点拨学生根据谈话背景,人物身份来分角色朗读课文;并且强调孔子和冉有就只是师生关系,学生顿时很有兴趣尝试。 最先来尝试的两位同学朗读得并不好,但很有积极性。于是我范读了一次,让他们明确这是孔门师徒之间的对话,启发学生回忆平时自己和老师之间谈话的经历。并对一些语句在朗读时的具体处理方法做了详细讲解。如“求!无乃/尔是过与?”要读出孔子刚听到这个消息时的生气与震惊,语速应该比较急,“过”字要读出对冉有的责备,应该重读;“何以/伐为?”要体现出怒气,也要读得重些;“且/尔言/过矣”中“且”字可以稍微拖音,要读出老师教育学生时的语重深长,循循善诱。经过我的提示,学生按理类推,觉得“则将焉用彼相矣”也应该重读来体现孔子

提升小学古诗文教学的趣味性

提升小学古诗文教学的趣味性 发表时间:2019-11-21T10:00:37.97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0期作者:杨广云 [导读] 古诗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更是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学习古诗,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塑造学生健康的情操、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语文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古诗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更是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学习古诗,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塑造学生健康的情操、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语文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教师过多注重的是学生对于故事的背诵以及默写,对学生的理解却没有特别的关注,这就很难实现古诗教学的目标。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古诗有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要重视古诗作者、背景的相关介绍,让学生能够深入地进行了解,也要引发学生进行感情体验,达到古诗学习的新境界,扩充他们的知识量,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一、以信息手段运用增强古诗教学趣味性. 信息手段是近年来得到广泛运用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具有信息量大、演示方式灵活形象等特点。笔者在教学中主要针对古诗的内容,以信息手段演示补充信息,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课堂增加了生动的因子,使学生学得很开心,也充满兴趣。例如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古诗作者的生平资料,穿插一些小故事等等,这就有效增强了学生对作者的了解效果,也丰富了课堂氛围。由此可以看出,通过信息手段补充与古诗相关的背景信息,演示古诗描绘的场景,甚至播放一段与古诗相关的历史小故事等等,这些内容都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的趣味性程度。在教学《赠汪伦》这篇古诗的时候,我就给学生播放了李白写作此诗的相关背景资料,这就激起了李白强烈的好奇心,他一定要去看看,结果到了之后发现所谓的“十里桃花”其实是离此十里有个桃花渡,而“万家酒店”其实是对岸的万村有家姓万的人开的酒店!李白知道被戏弄了也并不生气,而是开怀大笑,还在汪家住了下来.汪伦盛情地款待他,邀他游遍了当地的青山秀水,同时汪伦的多才多艺也使李白不禁萌生与汪伦相见恨晚的情怀。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玩得再开心终究还是要离开,恋恋不舍地离开桃花潭的李白,挥笔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赠汪伦》.学生在故事中不仅领悟到李白对汪伦的一片感激之情,同时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话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以教学模式改革增强古诗教学趣味性. 提高教学趣味性,除了增加演示的生动形象程度之外,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是重要手段。笔者在古诗教学中不再进行直接的讲解灌输,而是通过教学模式改革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甚至通过角色反串的方法,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进行讲解,成为小老师,为古诗教学课堂增添生动因子。笔者布置学生课前进行了充分预习,课堂上出示思考题,针对古诗的意思,包括其中一些重点字词的意思、描绘的场景、表达的中心思想等等,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研究,然后投影思考题鼓励学习小组推荐代表,轮流讲解每一个题目,在一个小组代表进行讲解时,其他小组也可以进行补充交流。学生转换角色担任小老师的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其他学生交流的积极性,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大家都在积极思考、表达观点,有了差异还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辩论,整个课堂充满了热烈的氛围,每一位学生都在积极的参与,趣味性程度有效得到了激发,对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以环境氛围熏陶增强古诗教学趣味性. 古诗教学除了抓好课堂之外,还要重视环境资源的开发.现在不少学校开展了古诗词方面的校本课程教学,让学生广泛朗诵古诗、背诵古诗、理解古诗,古诗成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强化学生思想教育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对此,笔者在教学中也进行了环境方面的氛围熏陶,除了学校画廊里面专门有古诗板块的内容,定期更换之外,在班级橱窗、班级黑板报中也专门增加了古诗方面的内容,同时在班级前黑板左侧开辟了《每日一诗》栏目,每天向学生推荐一首古诗,朗朗上口、易懂易记,在班级营造了学古诗、背古诗、说古诗的浓厚氛围,从而让学生消除古诗学习的畏难情绪,更加热爱古诗学习。 四、以课外专题活动增强古诗教学趣味性. 每一首古诗的学习对学生而言都要成为一次进步的阶梯,针对古诗教学中出现的难点,教师可以在课外组织学生进行专题活动.如针对古诗翻译方面的技巧难点,在课外进行专题讨论,分析如何抓住重点词理解古诗的意思,如何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连贯的话语将其表述出来等等。我校去年组织了好几次诗词大会,四五年级的对抗赛,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 总之,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的热情,让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绽放出更大的光彩!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解除束缚,让文言文“活”出精彩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沙西初中蒋瑞华 【摘要】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为了激发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让文言文“活”出精彩,我谈谈自己的肤浅见解。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精彩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的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我觉得这种现状的形成,好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的乏味造成。因此,如何让初中学生“爱”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呢?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确立目标,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上了几年的初中语文,发觉大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一种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种模式存在这样三个“中心意识”:1.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2.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3.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亦乐乎,学生记个不停,课后教师再加一句,回去把这些内容背出,明天检查!不用担心学生掌握不了。但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并非仅此而已,学生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是很有影响的。如,《愚公移山》、《陋室铭》、

浅谈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几点策略

浅谈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几点策略 语文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小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因此,人教版从五年制小语第九册开始在每册最后都安排了短小有趣的文言文。我反复阅读了课程标准要求,领会教材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我认为小学文言文教学要坚持师生互动的原则,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解,解中练,练中拓。 一、读中悟,悟情入境。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教师要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通过流畅自如的范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让学生初略地感悟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指导学生用分节线划句子,以帮助学生读好句中的停顿。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学生在反复跟读的过程中,准确把握节奏、轻重音、停顿、语气,掌握诵读文言文的方法。 3、熟读成诵,积累语言。教师引领学生自读互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渐渐形成文言语感。 二、悟中解,解文达意。 文言文与现代文在古文、词语、句式运用上存在差别,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逐词逐句悟,适当点拨、讲解,让学生从整体上自悟文章的内容、思想。还要指导学生学会用不同的符号分类来批注不同的文言文特殊现象,如多义词、近义词,同义词、通假字等,同时提醒学生不要“对译”,而应意译。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可创造性地采用颠倒语序、增添语句、将古单音词变双音词等多种方法理解,只要解释清楚、通顺即可。从而培

养学生全面自悟文言语言的能力。如《矛与盾》最后一句“其人弗能应也”,学生通过初读、标注、诵读后掌握“弗”是“不”,“应”是“回答”的意思,如果“对译”的话连起来就是“那个人不能回答了”,从意译的角度学生可理解成“那个人无言以对”或“那个人哑口无言”或“那个人张口结舌说不出一句话来”等,使古文整体内容在表达上更准确、更清楚、更连贯。 三、悟中练,练说促思。 当学生能正确、流畅地读通课文之后,首先教师可设计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引领学生讨论完善注解,独立或相互合作地对文言文的每句话进行揣摩,整体了解大意,在学生头脑中换成今天的现代文。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进行练说,说重点词、句的意思,并抓住关键之处展开思考、讨论,如教学《矛与盾》一文时,抓住“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让学生各抒己见,从而理解、感悟课文中所讲的道理,说话不能言过其实,互相抵触,使人觉得可笑。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交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多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而领悟一些生活的哲理,办事要实事求是。 四、练中拓,拓展延伸。 学生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要适当增加阅读量,因此,教师可将教学内容向课外、向生活延伸,通过阅读推荐篇目、改写故事、排练现代课本剧、写读后感、收集相关资料等活动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的,是能读懂文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查阅工具书和认真读注释的好习惯,在阅读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文言文教学充满趣味

文言文教学充满趣味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能力要求。但是由于年代不同、观念不同、语言环境不同,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很难达到这个要求。他们即使是死记硬背得滚瓜烂熟也难于理解领悟高度浓缩的文言文语言。因此,文言文一直被学生误解为枯燥无味的“大石头”。而传统僵化的教学方式:字字落实,句句清楚,更加深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烦和恐惧。因此,我们教学一线的老师必须大刀阔斧、适宜学情地创新文言文教学,让新课改的春风也度“玉门关”。 那么,如何让文言文教学灵活生动起来,使学生走出文言文学习的阴影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小荷才露尖尖角——精美的导语设计 导入是语文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很强的艺术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文言文教学也要考虑到文言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心理,精心设计导语,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或用课件提供背景设计导语,或用生活现象设计导语,或就课文内容设计导语,或用俗语俚语设计导语,或用提问、悬念等方法设计导语……力求千变万化,调动多种方式,使用不同手段。如学习《木兰诗》时,可以给学生播放迪斯尼动画《花木兰》的片断;而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则可以这样设计导语:俗话说“嘴是扁的,说话是圆的”、“三寸不烂之舌抵得上百万雄武之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烛之武是如何用“三寸不烂之舌”巧退秦师的。精美的导语就如一株“才露尖尖角”的“小荷”,惹得蜻蜓早已“立上头”。 二、大珠小珠落玉盘——深切体会文之韵律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把字词句翻译当作重中之重,孰不知,文之韵味是从吟诵中体会的,兴趣是从吟诵中产生的,语感是从吟诵中积累的,素养是从吟诵中培养的。所以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应该做到每堂课都能听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琅琅读书声,或老师范读,或名家范读,或学生朗读。即便是读,也要尽量形式多样,如诵读、齐读、轮读、赛读、伴乐读、清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读”并不仅是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它还是学好文言文的必由之路。在文言文“读”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种“读”的方式。 1.教师范读。当前,教师的范读基本上被媒体录音替代了。事实上,教师的范读比媒体录音范读更亲切、更真实,更能感染学生。如著名文言教学专家李桐林先生在执教《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抓住文中人物角色地位的不同及朝廷、家庭环境的差异进行范读,以强烈的对比、适当的夸张、传神的身段表情以及抑扬顿挫的语调,惟妙惟肖、声情并茂地“诠释”了课文,抓住了每一位听课者的心。 2.听读。所谓“听读”,就是让学生听别人朗读,学会在听中品味、在听中评判、在听中享受。如文章的句读、语气、节奏、停连,体会朗读者的表情、肢体动作等等,从而进一

(完整word版)对文言文教学的一点思考和建议

对文言文教学的一点思考和建议 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是不喜欢文言文的,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学生们说:“语文我最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鲁迅文。”文言文被列为“最怕”之首,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和文言文学习的无助可见一斑。 在我们设计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文言文存在以下看法:“我想学,可用不上。” “文言文,是应该学习的,那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不能丢,假如连这都丢了,我们还剩下些什么,可是我曾努力去学过,但最终我放弃了。” “不是我不想学文言文,一是有点难,二是没用”,“我其实很喜欢文言文,也知道对自己有好处,可是我不会花时间去专门研究,老师教一点就学一点,碰到就学,碰不到就算了。”“学了没用,我不想学,但是考试要考。” 从许多的学生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中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文言文的作用,可是社会发展趋势让这些都变得无用,最多也就是提高个人的人文素质,对于今后走入社会,这并不是一种能力,可学生仍然在学,试想,假如在中考、高考中去掉文言文这一块,还有学生会自愿、自觉的去学习文言文吗? 加上多少年来,我们的教学方法呆板,始终是一种基本模式:先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再读课文读准字音,然后开始逐词逐句的串讲,讲完后再作点所谓的“内容分析”,或者来个“中心归纳”。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忙着记笔记,课后再死记硬背,应对考试。连教师都对文言文教学提不起精神,感觉乏趣、乏味、乏力,缺失了现代文教学时的自信和洒脱,学生对文言文又怎能提得起兴趣呢?

白话文无法完全取代文言文,学生能够理性的看待文言文的地位和社会作用,学生害怕或没有兴趣学习文言文,教师教学文言文的积极性不高。这,就是当今文言文教与学的现状。 那么,应该如何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呢?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我们自身要有所作为: 1、教师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文言修养,不断的积累有利于教学的材料。由于现在的中学教师工作较繁重,很少有时间重新学习,尤其在文言文这个离生活相对较遥远的科目上,教师在资料的积累上显得相对不足,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连续几年在教案上是只字未改,完全是以前的积累,这样是不利于教学的发展的。 2、教师要把文言文带进生活去感悟,将作品的思想感情尽量的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因为在中学语文文言作品所选篇目中所表现的更多是赞颂“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也应该可以找到与作品中相似的融合点的,这需要老师做一个有心人,在生活中找到了类似的融合点,就可以运用到教学中。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不喜欢文言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与现代不合拍无法引起感情的共鸣。假如教师能很好的把握这一点,可能学生会做得更好。 3、教师应当重视语言研究和语言积累(针对古汉语)。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要完成教学的任务,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在语言文字方面下功夫,抓紧时间多积累、多学习、多研究。首先要在学习研究中加深自己对语言的热爱,提高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 4、在教学方法上,要真正剖析自我,走出误区,其实,在教学方法上,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可以普遍运用的,唯一正确的就是要坚持“因材施教”,努力的找到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改革十几年来,文言文教学仍停留在以教师串讲为主这一模式上。老师因为担心学生不明白,于是“一字字地讲,一句一句地串译”,面面俱到;学生不停地做笔记,生怕漏掉一个词语解释,来不及思考,被动地听着,这样教学质量总也上不去。如何才能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一、注重兴趣激发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兴趣。因此,抓住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有效激发学生求知动力,促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愉快的学习状态。 1、巧导入。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学习《狼》可用故事屠户用肉钩吊死狼引入;《醉翁亭记》可用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 2、用媒体。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使得现代信息技术飞速进步。视频,FLASH,PPT等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习文言兴趣,

拉近学生与课文距离,吸引学生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三峡》《观沧海》可以通过网络找到相关的视频,音频和图片,展示壮美的画面。老师通过这些素材可以很好的带领学生进入课文,走近古人,利用素材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的特点给学生审美愉悦,提深对课文的理解。 3、多竞赛。争强好胜是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竞赛活动,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如朗读竞赛,背诵竞赛,实词虚词的查字典竞赛,把课文改成故事及其它文体的演讲竞赛,对课文知识检测的竞赛等,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知识,比“满堂灌”的课堂效果要好得多。 4、重激励。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用赞赏的话语评价学生的发言。不拘一格,激活课堂气氛。给予学生肯定性、鼓励性评价,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老师应及时报以掌声,或做出激励性评价,或发给他一个“创新卡”,或授予他创新能手的称号等,都能促使学生更加强烈的创新动机,进一步发展创新潜能。 二、注重学法指导 针对初中学生学习兴趣不能持久的实际,教给学生

初中文言文的趣味教学

初中文言文的趣味教学 语文教学调查中,如果把文言文和现代文作比较,绝大多数学生喜欢学习现代文,只有少数学生喜欢文言文,难道是那些传诵千古的文章魅力不及现代作品吗?当然不是。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如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质疑能力,健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个体自学与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就成了新教材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联系实际,吸取古文中的养料 我们的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起来的,是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文言文的词汇还有不少出现在我们当今的生活之中。学生积累文言文实词,最好联系成语来理解。如教学《爱莲说》一文,有句“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这个“鲜”字,联系成语“屡见不鲜”来解释,就明白是“少”的意思。若能联系通俗易懂的词来理解实词,学生兴趣更浓,如“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这个“通”字,联系河源的“通心菜”,“通心粉”向学生解释,这个“通” 字就是“空”的意思。言文结合,通俗易懂,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编演课本剧,再现古人古事 只要有故事情节的文言文都可以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来演。《卖油翁》、《黔之驴》、《出师表》、《捕蛇者说》、《愚公移山》、《送东阳马生序》等是很好的课本剧题材。课本剧的编演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放手让学生去合作、探究。以《黔之驴》一文为例,首先要吃透文本,把握中心和人物性格(表现了老虎的机智勇敢和驴子的外强中干。告诉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删情节,一般是增加情节的多,可以适当地删改人物动作和场景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83550110.html,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作者:汪香女 来源:《速读·中旬》2016年第05期 初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颇有争议的一块领地,文言文教学和对文言文教学法的探讨也不尽人意。综观近几年来语文数学改革,不难发现这样一种不协调的现象“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渡玉门关’的凄凉景象”(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文言文教学成了目前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也难以探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很少有教师愿意选择文言文课文来教学。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引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方法来调整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方式。 一、注重朗读,读出神韵 这里的“读”指诵读,虽然从“读”这一点来说,文言文诵读与现代文朗读有许多共同性,现代社会无论如何发展,都不能割裂历史、摒弃传统,忽视文化。 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突破口也应该选在“读”上。通过读,使学生充分认识祖国语言的典雅优美,从而提高其阅读写作水平。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基础上形成的朗读法有较大的区别。因此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摸索建立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文言文诵读法,以便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语文素质。文言文诵读必须做到这样两点: 1.读顺、读懂 读顺,要求在停顿方面必须基本符合汉语语句的结构特点,能够清楚地表情达意。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而我们现在接触的文言文,其标点多为后人所加。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停顿,不是指有标点提示的句间或句末停顿,而是指由于句子较长或需要强调等而在句中进行的停顿。这种停顿把握起来比较麻烦,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读。 读准,是指读音要正确。文言文中有不少生僻字要注意,还有通假字,应该读它的本字音,学生最容易读错。 读懂,主要是指通过读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思想及语言风格。读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读虽然是感官的活动,但有极强的渗透力。读的时候,目视其文,口发其音,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念其理,“读”与“思”也就紧密有机结合起来,便构成了“慎思之,明辨之”的基础,即通过积极思维,把读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于漪:《面面观》)。当然老师对于一些确实难懂的关键词,要加以适时点拨。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目标设计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目标设计 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我们想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走向语文的本真,进入语文的生命。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的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对教学有很强的导向性。在实际教学情境中,要准确设置,适时调整,最大限度发挥目标的有效性。可是,有些教师的目标设计走入误区,可概括为:1.目标单一。表现为教师多年教学思维定势,把“一课一得”片面的理解为“一堂课一个知识点”,只注重学习结果,而忽视过程与方法,对三维目标认识不够。2.目标不明。表现为制定目标时仅凭教师自我主观意向,不考虑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设计千篇一律,缺乏针对性,对新课标解读不深。3.目标不准。表现为对目标的陈述抽象模糊,没有实实在在的具体目标,且不顾学生实际,对教材研究不透。4.目标套牢。表现为按照预设环节推进,目标设计过分细化,过于分散,没有及时生成新的目标,对学情的关注不够。 语文课堂是广阔而精致的。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紧扣以下六个方面的衔接与融合。 一是紧扣目标,把握学科核心素养。 文言训练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文言文教学要“言文结合”,不是单向的教学,是“言”中有“文”,“文”中有“言”,二者互相包含的。其中,应该包含以下几个环节:一是抓好文言语感的综合训练,注重断句标点;二是抓好文言语法的修辞训练,注重咬文嚼字;三是抓好文言诵读的感悟训练,注重吟咏体味。 如教《陋室铭》时,教学目标可抓陋室“不陋”这一点来设计,描陋室之乐,价陋室之主等,点面结合,提升学生语言建构、思维品质、文化传承、审美鉴赏四方面的素养,实现其教学目标紧靠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二是紧扣三维,把握目标设计层次性。 认清文言文具有词类活用、虚词更替现象明显的这一特征,目标设计注重针对性和层次性,着力凸显文言文教学特点。 以《穿井得一人》教学目标设计为例: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汇(吾、对、闻、国、道、若等)的含义及用法。2.培养学生借助注释阅读文言文的习惯,并能掌握这种基本方法。3.探究文章寓意,懂得“不轻信流言,不以讹传讹”的道理。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按照三个维度来设计语文课程目标,分清内容与维度两个层面,挖潜文本中潜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教师直击目标和重点。 三是紧扣课标,把握语文教学针对性。

中职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中职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16-06-07T11:31:37.570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11期(上)作者:袁学均 [导读] 总结与反思使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对于教师教学质量和效率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雅安市名山区职业高级中学名山 625100) 【摘要】: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巨大差异,很多中职学生要完成大纲规定的要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文言文的教学主要表现在:必须重视对字、词、句式的理解;必须重视归类比较;必须重视相关史实的链接和拓展;必须重视诵读和背诵。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中职教学 个研究和反思,最终找出最为是何的教学和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诗词的鉴赏技能。反思过程中教师之间还要发挥团队的协作的力量,及时进行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做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总之,总结与反思使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对于教师教学质量和效率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学习文言文,对不少中职生来说,始终是很头疼的一件事。进入中职以后,学生的认知能力虽然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他们的基础不牢,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巨大差异,很多中职学生要完成大纲规定的要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在长期的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思考与探索,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从而缩小这一差距,对提高中职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一、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言 在中职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要告诉学生,文言文不是一种文体,而是一种书面语言,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决不能把它与其它文体归类并列,混为一谈,文言文也包括各种文章体裁和文学样式,它的唯一区别对象就是现代文。其次,要让学生明白,古人绝不可能写出现代文,但现代人却可以写出文言文,只要他熟悉文言文固有的语汇和语法系统。再次,现代文是对文言文的继承和发展。文言文忠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学习文言文就是继承和发展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就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启迪,发现了“青蒿素”,从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学好文言文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学习现代文。 二、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中职学生在之前的学习生涯中已接触了相当数量的文言文,但总的来说,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还是很茫然。他们不知道到底该学什么,不知道该怎样学。因此,在中职低年级,语文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弄清楚文言文学习的目标和要求,以便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 中职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是什么呢?根据大纲,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中职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最核心的。第一、正确理解常见的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第二、能够忠实原文,完成直译。 第三、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 第四、学习古人良好的个性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聪明睿智。 三、文言文的教学基本环节 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文言文的教学也体现为一种课堂教学艺术,但由于语言形式的不同,文言文的教学与现代文的教学又有一定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必须重视对字、词、句式的理解;必须重视归类比较;必须重视相关史实的链接和拓展;必须重视诵读和背诵。尽管这些在现代文教学中在依然存在,但与文言文教学相比较,它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明显要少,学习要求也明显要低。 文言文的教学主要包括哪些基本环节呢?我认为应该有以些这些环节: (一)重视文学常识的积累 与现代文的教学一样,让学生了解、识记一些重要作家、作品的知识,即文学常识。这虽然不是很重要的内容,但既是常识,就应该知道。因此,无论如何,教师不能让学生这方面的知识成为空白,因为这也特别能够彰显学生的文化素养。在具体的教学中,有两点应该注意: 1.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对作家、作品知识进行归类比较。 2.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记忆”。“情景性”记忆和“趣味性”记忆对学生记忆枯燥、零散的知识至关重要。它不但能让学生记得快、记得准,而且记得牢,经久不忘。为了让学生记忆我国古典四大名著,我运用了谐音的方法,各取一字,组成“山西洪水”(“山”:《三国演义》,“西”;《西游记》,“洪”:《红楼梦》,“水”:《水浒传》)。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记忆了。 (二)字、词、句式的教学要死中有活 所谓“死”,就是对文言字、词的意思和用法,文言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语法现象要反复强调,并使之概念化、条理化、模式化。如常见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现象等。所谓“活”,就是在教学方法上,要立足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生动灵活,增强互动性,便于学生接受。比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句,由“……者,……也”构成,现代文则由“……是……”表述。我让学生将“张三是汽修3班的优秀学生”与“××者,汽修3班优秀学生也”作对比,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文言文判断句和现代文判断句的差异,从而掌握文言判断句。 (三)翻译要忠实于原文,务求直译 中职生学习文言文,难度较大的就是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确实,翻译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难点。但是,只要方法得当,多读多练,就会变难为易。张企荣先生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并编写了一个翻译的口诀,现抄录如下: 通览全文,领会大意。逐字逐句,斟酌词义。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汉字通假,必须注意。 常用虚词,因句而异。特殊句式,慎重处理。 字词句篇,前后联系。忠实原文,务求直译。 这里举二个简单的例子谈一下,“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是韩愈《师说》中的一句话,其中的五个人名,不必翻译,“师”是意

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据笔者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来看,中学文言文教学走 进了一个怪圈:教师只向学生讲解翻译,学生只管记忆翻译和 名篇,没有互动,没有激情。而这种文言文教学模式既不能提 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也不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当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承担着授业、解惑任务的教师因为他们没有向学生讲解文言文的社会功能,学生不懂得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这 些“之乎者也”,学它干什么,好象不学也可以。 其次,教师自己对文言文教学的思考力度不够,即不够重 视文言文教学,也未找出一套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案,致使 学生对那种老套的教学手段毫无兴趣,更谈不上自己去主动 的学。 最后,当然是我们教学的主体――学生自己重视不够,认 为文言文离现在太远了,现代人又不说文言文,学了没有益处。有时他们还问老师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 因此,要把文言文教学从怪圈中引出来,必须要从我们教 师自己做起,去解决学生思想方面的误区,去提高自身的教育 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一、向学生讲解文言文的社会功能,消除学生的思想误区

文言文的社会功能十分广泛,大至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文言文是研究历史的切实保证。利用文言文的工具研究历史,可以从中获取经验教训,更好地为现实服务,推进我们各项事业发展。其次,文言文的社会功能还表现在弘扬民族精神方面,它是民族精神支柱。孔子的“克已复礼”,孟子的“舍生取义”,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超越古今时空的精神正是通过文言文载体代代相传,至今仍在升腾激荡着我们的后生学子。最后,文言文是培养人们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工具。诵读文言文可以时时激越浓郁的情愫,产生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无限热爱,无限依恋,从而形成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并随时化作重振河山,抗击入侵者的力量。 二、把握一个教学根本――诵读 诵读(朗读和背诵)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际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和好经验。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以说,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唯一正确途径,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除此别无他法。 但应注意在诵读时应注意句读,注意去理解它的意思,注意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不是去死记硬背。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读来读去,通过口、眼、手三条渠道,字、词、句自然而然地进入大脑,课文的内容和意旨,随之融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三、体现一个教学宗旨――放

有趣的古诗教学设计

篇一:好玩有趣的童诗教案 好玩有趣的童诗 浙涪友谊学校陈春华 教学目标 1、了解多种形式的童诗,感受童诗的好玩有趣。 2、在读诗交流中了解童诗的特点,并试着创编童诗。 3、喜欢童诗,对童诗有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流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师:我们以前学过许多儿童诗,你记得哪一首?(预 设学生交流:《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太阳是大家的》《红领巾真好》……) 2、师:这些儿童诗内容丰富,感情真挚,读起来朗朗上 口,但是形式单一。其实,儿童诗的形式可多了——(屏幕出示:数字诗、数学诗、图像诗、童话诗、叙事诗、抒情诗、寓言诗、科学诗、讽刺诗、题画诗、散文诗、回旋诗……)(师生一起读出来)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读读其中的几首诗(屏 幕出示:数字诗、数学诗、图像诗、童话诗、叙事诗),走进好玩有趣的童诗世界! 二、读诗 1、请拿起诗歌单,自由地读一读这些童诗,看看你发现了 什么? 2、学生交流。(预设学生会从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交 流,老师相机进行点评和引导:这些诗的内容丰富,都是写孩子生活的,形式也很多样、生动,真是好玩有趣。) 3、读第一首诗——(出示图像诗《瞌睡虫》竖排的)。 (1)抽生读诗,读得正确、流利。 (2)你觉得这首诗最有趣的地方是什么?(预设:) (3)是呀!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孩子上课时打瞌睡的情景, 尤其是诗句的排列不就像一条弯弯曲曲的虫吗?十分生动形象。这首诗还可以这样排列——(出示图像诗《瞌睡虫》横排的)。回忆自己瞌睡来了的情景,我们一起来读读。 4、请同学们再读读剩下的几首,看看最有趣的地方是什 么。 (1)学生自由读诗。 (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4)教师小结:多么好玩有趣的童诗呀! 5、现在,你对童诗有什么新的认识呢?谁来谈谈自己的感 受? (1)学生交流。 (2)教师小结:原来,把儿童生活的童真童趣用丰富、新 颖诗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儿童诗。它是那么地好玩有趣! 三、我当小诗人。 1、我们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充满趣味的,是不是?那么 我们也来当当小诗人,写一写吧! 2、(屏幕出示——(1)选择一件生活中最有趣的事。(2) 自由选择一种诗的形式写下来。) 3、学生试写,教师巡视。 4、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评指导。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关于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阶段教学的难点。学生对文言文往往没有正确的认识,甚至有的学生把文言文称作“第二外语”,这不能不说是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悲哀。的确,就目前的社会状态而言,文言文已经失去了它所依存的语言环境。但文言文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且现代汉语中的很多词语的用法依然保留着文言的痕迹,所以不论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还是语言延续的角度,我们都不能放弃文言文,那么怎样才能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集中高效地展开文言文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这四方面进行考虑。 一、明确文言文的价值 (一)文言文产生的原因。 1、古人生活比较简单,需要使用的字的数量比较少。尽量记载大事。后来要表达东西多了,就使用以前的字代替。当然也包括避讳。(通假字) 2、书写条件限制,必须简省文字。必须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最多的内用。(省略) 3、早先没有考虑到文字的传播,对已经共知的内容大部分省略了。(纪年的简省) (二)文言之美。(可以结合“汉字之美”作专题介绍) 1、文言文是最经济、最实用的语言。在相同的内容下,文言最

经济,比如电报、短信 2、文言文具有音韵的美、含蓄的美。可以用诗词,美文为例。 3、文言文离我们并不遥远。流传下来的成语、固定说法。有的特殊用法依然可以在现在生活中见到,比如有这样一个使动用法在现在使用的例子,外国人非常费解中文的足球报道说,往往标题为“中国队大胜某某队”时是中国队赢,而标题为“中国队大败某某队”时还是中国队赢! (三)文言文并不难学。文言文大部分也是单句结构的,使用我们熟悉的单句结构的法则进行分析是能够了解并掌握的。 二、日常的综合性渗透 既然学生日常生活已经很少接触或接触不到文言文了,那么我们应该在平时注意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综合性的渗透,从而达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创设文言学习的环境。比如要求学生按期阅读文言读本,从《新序》、《说苑》、《世说新语》等古籍中挑选短小有趣的故事(或成语故事的原文)作为积累,再比如在进行写作文的训练时可以适当穿插文言短文的阅读与翻译让文言文的阅读和其他的语文能力进行整合训练。示例: 1、翻译下面这篇短文 造屋 有一愚人,居于东市。见邻人居室华美,乃自思维:彼有居室如是。何我独元?乃寤寐思量:何处作基,何处立柱,何处架屋,何处安门,如何涂饰,如何安顿。如是五年,一砖未置,—木未备。其人抚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承载着璀璨的华夏文明,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但较长时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却不尽如人意:教师因为担心学生不明白,于是“一字字地讲,一句一句地串译”,面面俱到;学生不停地做笔记,生怕漏掉一个词语解释,来不及思考,被动地听着,这样的课堂显得较沉闷,让学生常常会害怕、讨厌学习文言文。正如钱梦龙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的那样:“文言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那我们该怎样教学文言文,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呢?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兴趣。因此,抓住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有效激发学生求知内驱力,促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愉快的学习状态。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以巧妙的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例如学习《岳阳楼记》可引入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学习《狼》可用故事屠户用肉钩吊死狼引入;《醉翁亭记》可用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文言文相对较枯燥,合理运用多媒体,将

文字转换成图画,可以刺激学生感官,拉近学生与课文距离,吸引学生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如《口技》可让学生欣赏一段口技表演,《三峡》《观沧海》可以通过网络找到相关的视频,音频和图片,展示壮美的画面。教师通过这些素材可以很好的带领学生进入课文,走近古人,利用素材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的特点给学生审美愉悦,提深对课文的理解。 注重情感激励。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用赞赏的话语评价学生的发言,这更能激活课堂气氛。给予学生肯定性、鼓励性评价,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及时报以掌声,做出激励性评价,都能促使学生更加强烈的创新动机,进一步发展创新潜能。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针对初中学生学习兴趣不能持久的实际,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维持其学习兴趣不失为一良策。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养成习惯。养成了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首先是指导学生诵读,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每教一篇文言文,可采用教师范读(或听录音)、学生仿读,背诵竞赛等多种诵读方式结合起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而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阅读能力,说话能力,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学生通过反复读,不断揣摩着速度

古文教学的趣味性

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古诗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文教学的课堂效率,笔者认为在古诗文教学中采用趣味性教学的方法,对学生学习、理解古诗文是很有益处的,做法如下。 一、课始激发兴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要〕文言文和古诗词教学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只喻,老师很重视,学生也把文言文和古诗词当作学习语文的重点和难点。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时候学习古诗文的课堂教学氛围非常的沉闷、枯燥,学习的效率也低。所以,文言文成了一直困扰着广大师生教与学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课堂效率,老师们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们学习古文的积极性,力争改变课堂枯燥而沉闷的学习气氛。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学习乐趣 新课改之后的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和古诗词篇幅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文言文和古诗词所用的课时比重几乎占了一多半。学习文言文,有利于学生懂得文言知识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还有助于了解和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等。同时更重要的是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从分值上看,36 分所占总分的百分之二十四。由此可见,文言文和古诗词教学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只喻的,老师很重视,学生也把文言文和古诗词当作学习语文的重点和难点。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对古诗文谈虎色变,视之如洪水猛兽,如拦路虎,很多时候学习古诗文的课堂教学氛围非常沉闷、枯燥,学习的效率也低。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