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小麦秋种技术意见
秋季小麦播种及冬前管理的技术意见
秋季小麦播种及冬前管理的技术意见秋季是小麦种植的关键时期,及时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秋季小麦播种及冬前管理的技术意见:一、播种良种1.选择品种: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耕地条件的抗病虫害品种,有早熟性和优质性的小麦品种。
2.优质种子:选择健康、饱满、无病害和虫害的小麦种子,保证种子的活力和发芽率。
3.种子处理:对种子进行必要的处理,如浸泡处理、化学处理等,以增强种子的萌发力和抗病能力。
二、优化播种方式1.播种时间: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小麦品种特性,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以确保小麦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生长。
2.播种深度:控制播种深度,一般为3-5厘米,以保证种子有足够的水分和营养物质供给,促进根系的发育。
3.播种密度:根据小麦品种特性和土地质量,合理确定播种密度,一般为30-40万株/公顷。
三、冬季前管理1.施肥: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小麦品种特性,进行适当的基础施肥和追肥,以满足小麦生长所需的养分。
2.灌溉:根据土壤含水量和降雨情况,合理安排灌溉,保证小麦的水分供给。
3.除草:及时清除田间的杂草,防止杂草对小麦生长的竞争,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4.病虫害防治:定期巡查小麦田,及早发现和防治小麦病虫害,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如喷洒农药等。
5.冬前整地:在冬季来临前,对田地进行整地,促进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为小麦的越冬和春季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秋季小麦播种及冬前管理的关键是选择良种和优化播种方式,同时科学施肥、合理灌溉、及时除草和病虫害防治,最后进行冬前整地。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秋季小麦播种及冬前管理的技术意见
秋季小麦播种及冬前管理的技术意见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秋季播种及冬前管理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关于秋季小麦播种及冬前管理的技术意见。
1. 播种时间选择:秋季小麦的适宜播种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0月中旬到11月初之间,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小麦的生长习性灵活选择最佳播种时间。
2. 土壤准备:秋季播种前应对土壤进行合理的准备,包括翻松土壤,除去杂草,施入适量的有机肥料等。
同时要保持土壤湿润,避免过度干旱或过湿。
3. 种子数量和品质:小麦每亩播种量一般为2.5-3.0千克,具体数量要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和栽培管理水平来确定。
同时要选择质量好,种子活力强的种子进行播种。
4. 播种深度:小麦的适宜播种深度一般为3-5厘米。
播种过浅容易造成苗期不足,长势弱;播种过深则容易造成出苗时间延迟,影响生长发育。
5. 病虫害防治:秋季播种及冬前管理时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注意病虫害的防治周期和防治药剂的使用方法,及时采取相应的病虫害防治措施,防止病虫害对小麦造成损害。
6. 合理施肥:秋季播种前要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小麦的养分需求进行合理的施肥。
一般来说,小麦对氮肥的需求较高,适当增加氮肥的施用量,同时注意磷肥和钾肥的施用,以保证小麦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
7. 田间管理:播种后要及时进行田间管理工作,包括及时松土、定期除草、除虫等。
保持良好的田间环境,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
8. 冬季管理:冬季是小麦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要加强冬季管理工作,防止冻害和病害的发生。
及时进行冬季补苗和修理坑点,注意排水和保护地下部分。
2013年秋冬种生产工作意见
2013年秋冬种生产工作意见作者:湖南省农业厅来源:《湖南农业》 2013年第10期1.高度重视秋冬种生产各地要站在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产业升级、保障市场供应的高度,提高对秋冬种生产重要性的认识,把秋冬种作为一季重要的农业生产来谋划。
特别是在湖南省2013年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高温干旱灾害形势下,抓好秋冬种生产对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的意义尤为重大。
2.落实秋冬种目标任务 2013年湖南省秋冬种目标任务是:秋冬种生产规模力争突破280万公顷,其中油菜播栽面积126万公顷、蔬菜面积67万公顷、以马铃薯为主的秋冬粮食作物面积20万公顷、绿肥面积67万公顷。
秋冬作物保收率95%以上,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00元以上。
3.优化秋冬种生产布局湖南省2013年冬季农业生产布局要服从2014年双季稻发展大局。
油菜要在巩固提升环洞庭湖区棉地油菜的基础上,大力实施“西进南下”战略,全力扩大大湘西一季稻油菜面积,努力发展湘中南“三熟制”油菜生产。
蔬菜要严格按照产业化的思路,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引导环洞庭湖区大力发展加工型蔬菜,湘中南地区发展外销型蔬菜,大湘西地区发展反季节蔬菜。
绿肥要在重点抓好双季稻区绿肥生产的同时,抓好一季稻区紫云英种子基地建设。
4.提高秋冬种科技水平一是抓好优良品种推广。
要加强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优良品种的推广。
二是抓好关键技术推广。
油菜要大力推广适时早播、合理密植、开沟作畦、普施硼肥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
蔬菜要在苗期采取遮阳网降温育苗等措施,广泛应用高效低毒农药、生物农药和有机肥,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
绿肥要大力推广“三花”混播、“三沟”配套和根瘤菌拌种等关键技术。
三是抓好适用农机推广。
特别是加强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的示范推广。
四是抓好防灾减灾技术推广。
五是抓好重大科技攻关。
组织实施好“双季稻区油菜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油菜增产模式科技攻关等省部级重大科技研究推广项目。
秋季小麦播种及冬前管理的技术意见
秋季小麦播种及冬前管理的技术意见秋季是小麦种植的主要季节,播种后的冬前管理对于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会给大家介绍一些关于秋季小麦播种及冬前管理的技术意见。
一、技术意见1. 选择良种。
在秋季小麦种植时,应该选择较早熟、抗旱、抗倒伏、高产、优质的良种进行播种。
同时,要从正规的种子生产基地、种子公司购买质量良好的小麦种子,防止使用假冒伪劣种子影响产量和品质。
2. 土壤处理。
选择果实饱满的成熟作物腐熟堆肥,撒在耕作前的土壤里,与土壤深度混合,或者在撒熟肥之前耕翻土地3-4次,进而减少地块中的病菌、虫害和杂草的数量,增加土壤通气和保水性。
3. 合理密度。
在小麦种植前应确定种植密度,采用不同品种、土壤条件和栽培措施的小麦栽培密度也不同。
适当的密度对于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防止倒伏,抗风抗寒也非常重要。
4. 适时播种。
适时播种也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山西、河北、山东、陕西等地区应在10月中旬面积征种小麦,适当的时间安排是为保证小麦足够积累生长量,在冬季前顺利地进入冬季休眠。
5. 确保水分。
要保证小麦在旱季期间的水分供应,特别是在芽期,幼苗期和灌浆期间。
没有得到足够的水分,小麦很容易受到干旱的影响,弱化幼苗的生长和位置。
6. 施肥。
在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要注重施肥,并根据不同土壤性质,分别采用不同的施肥措施。
在秋季播种时,除了施腐熟堆肥或腐熟有机肥外,还应根据土壤测试结果,适当施入磷肥和氮肥,提前为小麦的生长发育做好准备。
7. 防冻保温。
在小麦播种时,应及时加强小麦地块的覆盖和保温措施。
一般在小麦幼苗结成地面后,覆盖农膜或覆盖轻质材料,进行防寒保暖措施。
在冬季,特别是在低温寒冷的区域,通过堆积稻草、塑料布膜和覆盖土壤来加强保温,防止低温冷冻。
二、总结以上就是关于秋季小麦播种及冬前管理的技术意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实际生产中,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调整具体的栽培措施,并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小麦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小麦秋种技术意见
在干旱时期,应及时浇水,避免早衰和倒伏。
注意事项
避免过量施肥和浇水,以免造成土壤板结和病虫害发生。
及时防治病虫害,确保小麦正常生长和丰收
01
病害
对于小麦锈病、白粉病等常见病害,应及早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
治。
02
虫害
对于小麦蚜虫、红蜘蛛等常见虫害,也应及早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
防治。
03
注意事项
生长发育和产量。
抗逆性
优先选择抗病、抗虫、抗旱、耐寒 、耐瘠薄的品种,以减少病虫害的 发生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品质优良
选择品质优良的品种,如蛋白质含 量高、加工品质好、适口性好等, 以提高小麦的市场价值和种植效益 。
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
济麦22
适应性强,抗病、抗逆性好,产量较高,品质优 良,适合在黄淮海地区种植。
加强田间管理,确保丰收
做好查苗补苗工作,确保全苗
1
补种
对于缺苗的地块,应尽早进行补种,确保全苗。
2
移栽
对于生长不良的麦苗,可以进行移栽,提高成活 率。
3
注意事项
在补种和移栽过程中,应注意保护根系,避免损 伤。
加强肥水管理,防止早衰和倒伏
施肥
根据土壤肥力和小麦生长情况,适量增施氮、磷、钾肥,促进小 麦生长。
鲁原502
抗逆性好,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强,适合在山 东、河北等地区种植。
烟农1212
抗病性好,适应性强,耐寒、耐旱,适合在华北 、西北等地区种植。
品种布局与搭配
合理布局
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和生产条件,合理安排不同品种的种植区域,避免单 一品种过度集中种植,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和风险。
搭配种植
秋季小麦播种及冬前管理的技术意见
秋季小麦播种及冬前管理的技术意见秋季是小麦的生长季节,对于小麦来说,秋季的播种及冬前管理非常重要,决定了小麦的生长和产量。
下面是关于秋季小麦播种及冬前管理的技术意见。
一、土壤准备在秋季播种前,需要对土壤进行准备。
首先需要进行深翻,深度应达到30-40厘米。
土壤要松软,耕翻时要注意将杂草、秸秆等清除干净。
要进行施肥。
一般情况下,可根据土壤肥力情况进行施肥,一般施入基肥和追肥。
基肥可以选择有机肥和化肥配合使用,有机肥能提供慢效养分,而化肥则能迅速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
追肥时,应根据小麦生长的需要进行补充。
二、优良品种的选择在进行小麦播种前,需要选用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优良品种。
选择优良的小麦品种能够提高小麦的抗逆性和产量。
对于北方地区来说,一般适合选择早熟、耐寒的强筋小麦品种。
三、播种时间选择播种时间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情况下,应选择在气温适宜、土壤湿度合适的时候进行播种。
在北方地区,一般选择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中旬进行播种。
四、播种密度控制播种密度的控制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
根据品种的不同,播种密度也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早熟品种的播种密度要比晚熟品种稍高,这样可以提高小麦的穗粒数和产量。
五、冬前管理播种后,需要进行相应的冬前管理。
首先要注意杂草的控制,及时进行除草。
杂草会竞争养分、水分和光照,对小麦的生长不利。
其次要注意秧苗保温。
在北方地区,秧苗在冬季容易遭受寒害,需要采取保温措施。
可以利用农膜覆盖、秸秆覆盖等方式进行保温。
还要注意及时进行灌溉。
冬季气温低,土壤湿度会下降,需要适时进行灌溉保证作物的生长。
六、防病虫害在冬前管理过程中,还需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小麦生长过程中易受到蚜虫、秧螟、赤霉病等的侵害。
需要及时进行防治,可以利用化学药剂进行喷洒防治。
七、养分补给在冬季管理过程中,可以适时进行追肥,补充养分。
养分的补给能够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可以选择追施速效氮肥和钾肥,以提高小麦的抗寒性和抗病能力。
秋季小麦播种及冬前管理的技术意见
秋季小麦播种及冬前管理的技术意见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在中国,播种时间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有着极大的影响。
因此,在秋季播种小麦后,需要进行冬前管理,以确保小麦的优质产量。
以下是一些关于秋季小麦播种及冬前管理的技术意见:一、秋季小麦播种1.适时选址:选择在地形相对平坦,土层深厚,排水良好,露天光照充足、土地肥沃等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进行秋季小麦的播种。
2.合理施肥:在秋季小麦的播种前,应进行充足的基础施肥工作,以利于小麦发芽和根茎发育。
施肥时应注意,适量增施磷肥和钾肥,并平衡施用氮肥,以保证小麦生长的最佳状态。
3.适量播种:不同地区和不同品种的小麦,对于每亩的种子量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度的播种。
通常情况下,每亩种子量为1000-1200克为宜。
4.科学调控:在小麦播种过程中,还需要合理安排播种时间、播种深度等,以控制播种密度,确保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
二、冬前管理1.合理休闲:在小麦种植地里,避免一季作物的连作,可以选择种植豆类等休闲作物,有利于减少土壤病害和虫害的发生。
2.加强除草:及时清除小麦周围的杂草,保持小麦生长环境的干净卫生。
可以选择机械或化学除草的方法,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3.合理灌溉:在干旱的季节中,小麦对水分的需求很大,应对地形地势和土壤状况进行合理的灌溉工作,以增加小麦的干旱抗性。
4.病虫害防治:及时加强小麦种植地周围的防虫防病工作,预防和控制小麦秆条病、叶锈病、赤霉病等病害的发生。
5.适时施肥:在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及时加强冬季追肥,对于缺肥的地区可以进行少量的追肥,以保证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
总之,小麦的种植过程中需要细致、科学管理,以确保小麦的优质产量。
在秋季播种后进行冬前管理,对小麦生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通过以上的技术意见,结合具体情况,合理管理小麦的生长过程,可以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为农民的收益带来更多实惠。
秋季小麦播种及冬前管理的技术意见
秋季小麦播种及冬前管理的技术意见
秋季小麦是冬季耕作的主要作物之一,其播种和管理对于小麦产量和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秋季小麦播种及冬前管理的技术意见:
一、土壤准备
保证良好的土壤墒情和适宜的土壤温度是秋季小麦播种的重要前提。
根据实际条件进行营养调理和草除,使土壤松散,透气性良好,并进行平整,以保证播种的均匀性。
二、适宜时间
秋季小麦播种要把握好适宜的时间,以保证种子发芽、生长和发育,使作物生长有足够的时间。
常规标准是在每年的10月中旬至11月初进行播种。
三、优质种子
优质种子是保证冬季小麦生长发育的前提之一。
选择健壮、有活力、无病虫害和肥大的种子进行播种,以取得最佳的小麦产量和品质。
四、正确密度
种植密度是影响秋季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常规密度为每亩150-170kg。
五、增施肥料
为了保证秋季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在播种前和播种后适当增施肥料是必要的。
通常采取氮磷钾配合施用的方法,其中氮肥是最主要的营养物质。
六、防治虫害
秋季小麦在生长期间容易受到多种虫害的侵袭,如蚜虫、螟虫、蝗虫等。
及时发现虫害,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避免虫害的危害。
七、冬季管理
冬季是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要注意保护其免受寒冷、雨雪和冻害的影响。
常规管理措施包括覆盖保护、灌溉、施肥、草除等。
秋季小麦播种及冬前管理的技术意见
秋季小麦播种及冬前管理的技术意见随着秋季的到来,小麦种植的季节也即将开始。
为了确保秋季小麦的良好生长和高产,我们提出以下技术意见。
1. 地块选择:选择肥沃、排水良好且耕作层土壤深厚的地块进行播种。
避免选择潮湿的低洼地和酸性土壤地块,以防止秋季积水和酸碱性对小麦生长的不利影响。
2. 施肥:在播种前根据土壤肥力进行科学施肥。
推荐使用有机肥和速效肥,以增加土壤营养,提高小麦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注意控制施肥量,避免过量施肥导致浪费和环境负担。
3. 播种密度及深度:根据小麦品种选择合适的播种密度和深度。
一般情况下,秋季小麦播种密度为500-600株/平方米,播种深度为3-5厘米。
合理的播种密度和深度可以有效控制小麦的分蘖和抽穗,保证产量和质量的稳定。
4. 病虫害控制:在播种前进行地块清理和病虫害防治。
清除地块上的杂草和残茬,减少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
如果有病虫害发生,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合理喷洒农药、调整灌溉和排水,以保证小麦的健康生长。
5. 灌溉管理:根据地块的土壤水分状况进行灌溉管理。
秋季小麦要求土壤保持适宜的湿润度,但不宜过湿。
合理安排灌溉时机和水量,避免积水和表土干旱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6. 追肥及田间管理:在小麦萌芽期和铺地期进行追肥,以提供充足的营养供应。
注意田间管理,如及时除草、松土、排水等,以保持田间的整洁和湿润度。
总结:秋季小麦的播种及冬前管理对于确保良好的生长和高产至关重要。
通过选择合适的地块、科学施肥、控制病虫害、合理灌溉和田间管理,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实现丰收的目标。
需密切关注天气和气温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和应对,以应对不利因素对小麦生长的影响,确保小麦在冬季过冷和过早抽穗的情况下仍能良好生长。
秋季小麦播种及冬前管理的技术意见
秋季小麦播种及冬前管理的技术意见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秋季小麦播种及冬前管理是确保小麦生长发育良好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针对秋季小麦播种及冬前管理的技术进行详细阐述,以帮助农民科学种植小麦。
1. 土壤准备:选取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地进行小麦种植。
播种前要进行深翻整地,保持土壤松软,改善通气性和保水性。
同时进行有机肥的施入,提高土壤肥力。
2. 品种选择: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的小麦品种,如寒冷地区选择抗寒性强的品种,湿润地区选择抗病性好的品种。
同时考虑收获期、产量和品质等因素。
3. 种子处理:选用无病害、无虫害的小麦种子,并进行必要的种子处理。
常用的处理方法包括种子浸泡、热水处理和药物处理等,以保证种子的健康和活力。
4. 播种时间:秋季播种的时间通常为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视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而定。
在播种前要仔细观察气候情况和土壤温度,避免遭受早霜的危害。
5. 播种密度:根据品种特性和当地土壤条件确定合适的播种密度。
一般来说,亩播种量在150-200公斤左右为宜,可适当调整密度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6. 播种深度:播种深度对小麦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
一般情况下,播种深度控制在3-5厘米,同时要注意播种后及时压实土壤,促进种子与土壤的接触。
二、冬前管理技术1. 施肥:冬前施肥是保证小麦生长发育的重要环节。
在小麦出苗后的一个月内进行基肥施用,以补充土壤养分。
适量施入氮、磷、钾肥料,提高小麦的生长势。
2. 病虫害防治:冬季是小麦病虫害发生的高发期,必须加强防治工作。
及时清除田间杂草,病虫害及时发现时进行相应的防治措施,定期喷洒农药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3. 灌溉管理:冬季小麦对水分要求较高,要适时进行灌溉,保持土壤湿润。
同时要注意控制灌溉量,避免造成水分过多引起淹水的情况。
4. 农药使用:冬季小麦往往容易受到种种病虫害的侵袭,为了保证小麦的健康生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相应的农药进行喷洒。
2013年秋冬种生产工作意见
2013年第10期工作指导1.高度重视秋冬种生产各地要站在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产业升级、保障市场供应的高度,提高对秋冬种生产重要性的认识,把秋冬种作为一季重要的农业生产来谋划。
特别是在湖南省2013年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高温干旱灾害形势下,抓好秋冬种生产对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的意义尤为重大。
2.落实秋冬种目标任务2013年湖南省秋冬种目标任务是:秋冬种生产规模力争突破280万公顷,其中油菜播栽面积126万公顷、蔬菜面积67万公顷、以马铃薯为主的秋冬粮食作物面积20万公顷、绿肥面积67万公顷。
秋冬作物保收率95%以上,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00元以上。
3.优化秋冬种生产布局湖南省2013年冬季农业生产布局要服从2014年双季稻发展大局。
油菜要在巩固提升环洞庭湖区棉地油菜的基础上,大力实施“西进南下”战略,全力扩大大湘西一季稻油菜面积,努力发展湘中南“三熟制”油菜生产。
蔬菜要严格按照产业化的思路,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引导环洞庭湖区大力发展加工型蔬菜,湘中南地区发展外销型蔬菜,大湘西地区发展反季节蔬菜。
绿肥要在重点抓好双季稻区绿肥生产的同时,抓好一季稻区紫云英种子基地建设。
4.提高秋冬种科技水平一是抓好优良品种推广。
要加强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优良品种的推广。
二是抓好关键技术推广。
油菜要大力推广适时早播、合理密植、开沟作畦、普施硼肥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
蔬菜要在苗期采取遮阳网降温育苗等措施,广泛应用高效低毒农药、生物农药和有机肥,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
绿肥要大力推广“三花”混播、“三沟”配套和根瘤菌拌种等关键技术。
三是抓好适用农机推广。
特别是加强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的示范推广。
四是抓好防灾减灾技术推广。
五是抓好重大科技攻关。
组织实施好“双季稻区油菜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油菜增产模式科技攻关等省部级重大科技研究推广项目。
5.强化秋冬种办点示范省、市、县、乡(镇)要层层开展办点示范。
农业部办公厅制定2013/2014年度小麦秋冬种技术意见
产基础 。
季透 风 ,根 系受冷 受 旱 ,死 苗较 重 。 因此 ,耕 后耙 地镇 压和 播种 后镇 压 是保 苗安全 越冬 的重 要环 节 。 耕 作整地 的 目的是 使麦 田达 到耕 层深 厚 ,地表 和耕 层无 土坷 垃 ,土壤 松 紧适度 ,地 面平 整状 况好 ,土 壤 中水 、肥 、气 、热状 况协 调 ,保水 、保 肥能 力强 ,
还会 因土 壤 失墒较 严 重而影 响 小麦产 量 。 由于 深耕
效 果可 以维 持多年 ,可 以不 必年 年深 耕 。为此 ,对
于播 种前 的土壤耕 作 可 以 2~ 3年深 耕 一次 ,其他 年份 采用 “ 少免耕 ”,包括 旋耕 或 浅耕 等 。
三是 耙耢 镇压 。耙 耢 可破碎 土垡 ,耙 碎土 块 ,
保证 作业 质 量 。
一
今年 秋冬 种 形势 今 年秋 冬 种形 势 比较 复杂 , 既有有 利 条件利 条 件看 :一是 政策 环 境有 利 。
近 几年 ,国家制 定 出台 了小麦 “ 一 喷三 防 ”等 一 系 列 扶持 农业 和 粮食 生 产 的政策 措施 。连 年 出台并提
耕翻 、深 松 、旋耕 后进 行耙 地镇 压 ,及 小麦播 种后
经过 镇压 的麦 田,麦苗 生长相 对 正常 ,受 旱 、受冻 较 轻 ;反之 , 旋 耕后 没有 耙压 ,播种 后也 没有镇 压 , 造 成耕层 土 壤暄松 ,很快 失墒 ,影 响次 生根发 ,冬
术 ”,从小麦 规范化播 种入手 ,着 力提 高播种质量 , 强 化 防灾 减 灾 ,培 育 冬前 壮 苗 ,提高 抗 灾 能力 ,推
高 小麦 最低 收购价 ,释放 政策 信 号 ,稳定 农 民种粮 收 益预 期 。 二 是底 墒 总体 适宜 。 “ 伏 期有 雨好 种麦 ” 。
2013年河南省小麦品种利用及秋播布局意见
2013年河南省小麦品种利用及秋播布局意见河南各地的气候特征、土壤类型、种植制度以及小麦的栽培特点、播种期、成熟期等差异较大,小麦生育期间易遭受冬季低温冻害、倒春寒、干旱、干热风、收获期连阴雨等灾害性天气及病虫害的影响,综合考虑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逆性等因素,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品种,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是小麦夺取丰收的基础。
为此,在全省及各市(县)小麦品种考察的基础上,经过有关专家论证,提出2013年小麦品种利用原则及秋播布局意见,供各地参考。
一、河南小麦品种利用情况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适宜早播的半冬性品种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2012年河南小麦秋播面积8050 万亩,种植面积0.5万亩以上的品种有116 个,半冬性品种种植面积7350万亩, 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91.3%,其中矮抗58、郑麦366、周麦22、西农979、众麦1 号5个500万亩以上的半冬性品种种植面积达5900万亩以上,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73%;适宜在全省范围种植的郑麦9023、偃展4110、豫麦18-99、豫麦70-36、怀川916以及适宜在河南南部稻茬麦区种植的先麦8号、邓麦996等弱春性品种种植面积700万亩,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8.7%,弱春性品种主要集中种植于信阳、南阳及驻马店地区。
二、小麦品种评价(一)2012-2013年度推广面积居前位的小麦品种1、矮抗58:属半冬性中熟品种,根系活力强,冬季抗寒性好,矮秆抗倒,成穗率高,成熟期耐高温,丰产、稳产性好。
该品种今年表现出较好的抗低温冻害能力,今年秋播中应稳定发展为主;2、周麦22:属半冬性中熟品种,冬季抗寒性好,春季起身拔节迟,两级分化快,抗倒能力强,灌浆速度快,熟相好。
该品种对肥水要求较高,增产潜力大,秋播布局中应稳定发展;3、郑麦366:属半冬性多穗型优质强筋中熟品种,冬季抗寒性较好,春季起身快,抗倒性好,该品种品质指标优良,适于订单农业种植。
今年春季在部分地区表现对低温冻害敏感,使用中注意做好良种良法配套,防止倒春寒危害;4、西农979:属半冬性早熟品种,冬季抗寒性好,分蘖力强,抽穗早,成穗率较高,灌浆速度快,抗倒春寒能力偏弱,使用中注意做好良种良法配套,防止倒春寒危害;5、众麦1号:属半冬性中晚熟品种。
河北省农业厅关于下发河北省2013―2014年度小麦播种及冬前管理技术意见的通知
河北省农业厅关于下发河北省2013―2014年度小麦播种及冬前管理技术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北省农业厅•【公布日期】2013.09.05•【字号】冀农粮发[2013]16号•【施行日期】2013.09.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河北省农业厅关于下发河北省2013-2014年度小麦播种及冬前管理技术意见的通知(冀农粮发〔2013〕16号)有关设区市农业(农牧)局,辛集、定州市农业(农牧)局,厅属有关单位:为指导各地抓好今年秋季种麦工作,夯实小麦播种基础,提高播种质量,近日我厅组织省小麦专家顾问组对今年秋季小麦播种和冬前管理进行了专题研究,制定了《河北省2013-2014年度小麦播种及冬前管理技术意见》,现印发你们。
请结合当地实际,制定适合本地的小麦播种技术意见,指导农民搞好秋季种麦工作,为夺取明年夏粮丰收打好基础。
附件:《河北省2013-2014年度小麦播种及冬前管理技术意见》河北省农业厅2013年9月5日河北省2013-2014年度小麦播种及冬前管理技术意见(河北省小麦专家顾问组2013年8月27日)小麦生产是“七分种,三分管”,抓好播种环节,对夺取小麦丰收至关重要。
为种足种好今秋小麦,继续保持高产稳产的好形势,省小麦专家顾问组在认真总结近年来抗灾夺丰收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生产上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提出了今年秋季小麦播种和冬前管理技术意见。
一、我省小麦连年丰收的基本经验近年来,我省小麦生产克服了多种极端天气的影响,实现了“十连增”。
2013年,全省小麦亩产达到389.9公斤,总产达到1385.1万吨,双创历史最高水平。
从技术角度总结,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经验:一是良种良法配套。
近年来,一大批高产稳产、高产优质、抗旱节水的优质新品种得到推广应用。
品种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按照“品种类型与生态区域相配套,土壤地力与品种产量水平相配套,早中晚熟品种与适宜播期相配套,水浇条件与品种抗旱性能相配套,优质品种与优质栽培方法相配套”的原则,合理布局品种,着力搞好良种良法配套,促进了小麦产量的增加。
秋季小麦播种及冬前管理的技术意见
秋季小麦播种及冬前管理的技术意见小麦是我国最主要的冬季作物之一,对于小麦的播种和冬前管理技术,关系着农民的收益和农田的产量。
下面将对秋季小麦的播种技术和冬前管理技术进行具体的阐述,并给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1. 地力准备小麦喜欢生长在富饶、疏松的土壤中,因此在播种前要对土壤进行合理的肥力调理。
通常采用深翻耕作为主要措施,把秸秆和杂草彻底翻入土壤底层,同时施加适量有机肥料和矿质肥料,增加土壤的肥力。
2. 品种选择选择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小麦品种,根据土壤质量和气候条件,选择耐寒性好、抗逆性强、亩产稳定的优良品种。
常见的小麦品种有军哥、长峰、郑麦系列等,适合不同地区的种植。
3. 播种时间小麦的播种时间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和温度条件来确定。
一般来说,北方地区在10月中下旬开始播种,南方地区则可以提前到10月上旬进行。
尽量选择晴朗、气温稳定的时段进行播种。
4. 播种密度小麦的播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要根据具体品种和土壤条件来确定播种密度。
一般来说,北方地区的适宜播种密度为20-25公斤/亩,南方地区的适宜播种密度为15-20公斤/亩。
5. 栽植方式小麦的栽植方式有直播和秧苗移栽两种。
直播是指将小麦籽粒直接撒播在地面上,适合于土壤条件好、除草措施充分的地区;秧苗移栽是将小麦幼苗从苗床上移植到地里,适合于土壤质量较差、除草困难的地区。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栽植方式。
二、冬前管理技术1. 种植面积的整理与管理小麦播种后,要对种植面积进行整理和管理。
除去杂草、秸秆等农田杂物,保持种植区域的整洁。
及时修补墙体和水利设施,防止土壤流失。
2. 病虫害的防治冬季是病虫害发生的高发期,冬前要对小麦田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通过喷洒农药,杀灭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要做好田间杂草的清理工作,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3. 灌溉管理冬季是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要保证小麦田的水分供应。
适时进行灌溉,保持土壤湿润。
注意灌水的技术方法,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
2013年秋播生产指导意见_0
2013年秋播生产指导意见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为认真做好今年秋播生产工作,确保明年夏季粮油增产增收,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上级有关会议精神,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一、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促进粮油作物增产增收、经济作物提质增效为目标,进一步推进秋冬农业开发和种植结构调整,大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种植区域化、产品优质化、生产标准化和经营产业化。
二、目标任务以郑麦9023、鄂麦23等优良小麦品种和中双10号双低油菜为主导品种,大力推广应用小麦精播、半精播、配方平衡施肥、化调、化控、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和油菜育苗移栽、秋发栽培、合理密植、化调、化控、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增施硼肥技术,力争年全市秋播种植面积达到61.5万亩。
其中,小麦43.5万亩,油菜11万亩,蚕豆、豌豆2万亩,蔬菜等其他作物5万亩。
三、工作措施㈠建设小麦高产示范片区,推进小麦规模化生产。
按照“统一供应优良品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作业”的要求,抓好小麦高产片区建设工作。
年,在张集镇、竹林桥镇建设2.4万亩高产小麦示范片区。
其中,张集镇大方营村、任岗村、余刘村建设1.2万亩,涉及农户2020户;竹林桥镇范冲村、小陈营村、小贺营村建设 1.2万亩,涉及农户1620户。
㈡建设无公害双低油菜高产示范片区,实现油菜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
按照“免费统一供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订单收购”的要求,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在2个乡镇7个村建设 2.2万亩高产油菜示范片区。
其中,李楼镇李楼村、张庄村、方营村、朱楼村建设1.2万亩,涉及农户1700户;仙人渡镇柴店岗村、林岗村、白鹤岗村建设1万亩,涉及农户2000户。
㈢发展“菜篮子”工程,调优蔬菜种植模式。
坚持“因地制宜,相对集中,规模经营,提高质量”的原则,按照“高度重视、确保供给、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生态环保、安全健康、集约精优、科技支撑、整合政策、落实责任”的要求,重点在赞阳办事处、光化办事处、洪山嘴镇、李楼镇规划建设3至5万亩标准蔬菜示范区。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2_2013年度小麦油菜秋冬种技术意见的通知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2/2013年度小麦油菜秋冬种技术意见的通知【法规类别】农业科技与农机【发文字号】农办农[2012]71号【发布部门】农业部【发布日期】2012.09.11【实施日期】2012.09.1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E0303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2/2013年度小麦油菜秋冬种技术意见的通知(农办农〔2012〕71号)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农机、农垦厅(委、局、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为加快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推广,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提高秋冬种生产的科技水平,在总结近几年夏季粮油抗灾夺丰收经验的基础上,我部组织小麦、油料专家指导组制定了《2012/2013年度小麦秋冬种技术意见》、《2012/2013年度冬油菜生产技术意见》。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抓好落实。
附件:1.2012/2013年度小麦秋冬种技术意见2.2012/2013年度冬油菜生产技术意见2012年9月11日附件1:2012/2013年度小麦秋冬种技术意见提高播种质量、培育冬前壮苗,是夺取明年夏粮丰收的基础。
在总结近几年防灾减灾经验的基础上,并根据今年秋冬季气候特点,重点推广“十大主推技术”,突出抓好“六项关键措施”。
一、十大主推技术(一)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旱茬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包括耕作整地,深松、耕翻或旋耕,耕后耙地镇压,前茬秸秆还田要粉碎2-3遍,撒匀后耕翻入土或旋耕2-3遍,强化浇水造墒或镇压塌实土壤,药剂拌种或种衣剂包衣,努力做到适期、适墒、适量播种,保证播种质量,强化播后镇压等。
适用于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包括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山西、陕西、甘肃、新疆及湖北襄樊市等地旱茬麦田。
南方稻茬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包括水稻收获前7-10天放水,收获后适墒播种,防止烂耕、烂种,挖好三沟,排水降渍,适期适量播种,药剂拌种或种衣剂包衣,提高播种质量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全省小麦秋种技术意见2013年小麦秋种工作总的思路是:“以深入推进高产创建为平台,规范化播种为突破口,进一步优化品种布局,大力推广深耕深松、足墒宽幅播种、播后镇压等关键技术,切实提高播种质量,打好秋种基础”。
重点抓好以下技术措施。
一、培肥地力,切实提升土地产出能力土壤地力是小麦高产的基础,为培肥地力,要重点抓好以下措施。
(一)搞好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
目前,我省小麦主产区耕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还不高,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方法一是增施有机肥,二是进行秸秆还田。
在有机肥缺乏的条件下,唯一的途径就是秸秆还田。
玉米秸秆还田时要根据玉米种植规格、品种、所具备的动力机械、收获要求等条件,分别选择悬挂式、自走式和割台互换式等适宜的玉米联合收获机产品。
秸秆还田机械要选用甩刀式、直刀式、铡切式等秸秆粉碎性能高的产品,确保作业质量。
要尽量将玉米秸秆粉碎的细一些,一般要用玉米秸秆还田机打两遍,秸秆长度最好在5厘米左右。
此外,各地要在推行玉米联合收获和秸秆还田的基础上,广辟肥源、增施农家肥,努力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耕层的有机质含量。
一般高产田亩施有机肥3000~4000公斤;中低产田亩施有机肥2500~3000公斤。
(二)测土配方施肥。
各地要结合配方施肥项目,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化肥基施比例,优化氮磷钾配比。
根据生产经验,不同地力水平的适宜施肥量参考值为:产量水平在每亩200-300公斤的低产田,每亩施用纯氮(N)6-10公斤,磷(P2O5)3-5公斤,钾(K2O)2-4公斤,肥料可以全部底施,或氮肥80%底施,20%起身期追肥。
产量水平在每亩300-400公斤的中产田,每亩施用纯氮(N)10-12公斤,磷(P2O5)4-6公斤,钾(K2O)4-6公斤,磷钾肥底施,氮肥60%底施,40%起身期追肥。
产量水平在每亩400-500公斤的高产田,每亩施用纯氮(N)12-14公斤,磷(P2O5)6-7公斤,钾(K2O)5-6公斤,磷钾肥底施,氮肥50%底施,50%起身期或拔节期追肥。
产量水平在每亩500-600公斤的超高产田,每亩施用纯氮(N)14-16公斤,磷(P2O5)7-8公斤,钾(K2O)6-8公斤,磷钾肥底施,氮肥50%-40%底施,50%-60%拔节期追肥。
要大力推广化肥深施技术,坚决杜绝地表撒施。
二、搞好品种布局,充分发挥良种增产潜力品种是小麦增产的内因,选好品种非常重要。
各地要以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为平台,对当地小麦品种布局进行统一规划安排。
要根据当地的生态条件、耕作制度、地力基础、灌溉情况等因素选择适宜品种。
要注意慎用抗倒春寒和抗倒伏能力较差的品种。
今年建议品种布局为:(一)水浇条件较好地区。
鲁东、鲁北地区以济麦22、良星99、济麦20(强筋)、山农22、烟农19号(强筋)、烟农24号、鲁原502、青丰1号、青农2号、洲元9369(强筋)、良星66、济南17号(强筋)、烟农23号、烟农5158、烟2415、山农17等为主;鲁中地区以济麦22、良星99、泰农18、汶农14、山农20、山农22、山农23、鲁原502、济南17号(强筋)、济麦20(强筋)、汶农6号、山农15、良星66、山农17等为主;鲁南、鲁西南地区以济麦22、良星99、临麦2号、临麦4号、泰农18、山农15、山农20、山农22、山农23、泰山9818 、鲁原502、济南17(强筋)、良星66、聊麦18、郯麦98等为主。
(二)水浇条件较差旱地。
主要以青麦6号、烟农21、山农16、鲁麦21号、烟农0428、青麦7号等为主。
(三)盐碱地。
部分盐碱地建议种植德抗961、山融3号、H6756、青麦6号等。
三、深耕深松旋耙压相结合,切实提高整地质量耕作整地是小麦播前准备的主要技术环节,整地质量与小麦播种质量有着密切关系。
要重点注意以下几点:(一)因地制宜确定深耕、深松或旋耕。
对土壤实行大犁深耕或深松,均可疏松耕层,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改善通透性,促进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和养分释放;提高土壤渗水、蓄水、保肥和供肥能力。
但二者各有优缺点:大犁深耕,可以可以掩埋有机肥料,清除秸秆残茬和杂草、有利于消灭寄生在土壤中或残茬上的病虫。
但松土深度不如深松;深松作业,可以疏松土层而不翻转土层,松土深度要比耕翻深。
但因为不翻转土层,不能翻埋肥料、杂草、秸杆,也不利于减少病虫害。
因此,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选用深耕和深松作业。
一般地,对秸秆还田量较大的高产地块,尤其是高产创建地块,要尽量扩大机械深耕面积。
土层深厚的高产田,深耕时耕深要达到25厘米左右,中产田23厘米左右,对于犁地(底)层较浅的地块,耕深要逐年增加。
深耕作业前要对玉米根茬进行破除作业,耕后用旋耕机进行整平并进行压实作业。
为减少开闭垄,有条件的地方应尽量选用翻转式深耕犁,深耕犁要装配合墒器,以提高耕作质量。
对于秸秆还田量比较少的地块,尤其是连续三年以上免耕播种的地块,可以采用机械深松作业。
根据土壤条件和作业时间,深松方式可选用局部深松或全面深松,作业深度要大于犁底层,要求25~40厘米,为避免深松后土壤水分快速散失,深松后要用旋耕机及时整理地表,或者用镇压器多次镇压沉实土壤,然后及时进行小麦播种作业。
有条件的地区,要大力示范推广集深松、旋耕、施肥、镇压于一体的深松整地联合作业机,或者集深松、旋耕、施肥、播种、镇压于一体的深松整地播种一体机,以便减少耕作次数,节本增效。
但大犁深耕和深松也存在着工序复杂,耗费能源较大,在干旱年份还会因土壤失墒较严重而影响小麦产量等缺点,且深耕、深松效果可以维持多年。
因此,对于一般地块,不必年年深耕或深松,可深耕(松)1年,旋耕2~3年。
旋耕机可选择耕幅1.8米以上、中间传动单梁旋耕机,配套60马力以上拖拉机。
为提高动力传动效率和作业质量,旋耕机可选用框架式、高变速箱旋耕机。
进行玉米秸秆还田的麦田,由于旋耕机的耕层浅,采用旋耕的方法难以完全掩埋秸秆,所以应将玉米秸秆粉碎,尽量打细,旋耕2遍,效果才好。
对于水浇条件较差、或者播种时墒情较差的地块,建议采用小麦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技术。
(二)搞好耕翻后的耙耢镇压工作。
耕翻后耙耢、镇压可使土壤细碎,消灭坷垃,上松下实,底墒充足。
因此,各类耕翻地块都要及时耙耢。
尤其是采用秸秆还田和旋耕机旋耕地块,由于耕层土壤悬松,容易造成小麦播种过深,形成深播弱苗,影响小麦分蘖的发生,造成穗数不足,降低产量;此外,该类地块由于土壤松散,失墒较快。
所以必须耕翻后尽快耙耢、镇压2-3遍,以破碎土垡,耙碎土块,疏松表土,平整地面,上松下实,减少蒸发,抗旱保墒;使耕层紧密,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保证播种深度一致,出苗整齐健壮。
(三)按规格作畦。
实行小麦畦田化栽培,以便于精细整地,保证播种深浅一致,浇水均匀,节省用水。
因此,秋种时,各类麦田,尤其是有水浇条件的麦田,一定要在整地时打埂筑畦。
畦的大小应因地制宜,水浇条件好的要尽量采用大畦,水浇条件差的可采用小畦。
畦宽1.65~3米,畦埂40厘米左右。
在确定小麦播种行距和畦宽时,要充分考虑农业机械的作业规格要求和下茬作物直播或套种的需求。
对于花生、棉花、蔬菜主产区,秋种时要留足留好套种行,大力推广麦油、麦棉、麦菜套种技术,努力扩大有麦面积;但对于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的地区,若夏季积温充足,要因地制宜推广麦收后玉米夏直播技术,尽量不要预留玉米套种行。
四、足墒适期适量播种,切实提高播种质量提高播种质量是保证小麦苗全、苗匀、苗壮,群体合理发展和实现小麦丰产的基础。
秋种中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一)认真搞好种子处理。
提倡用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预防苗期病虫害。
没有用种衣剂包衣的种子要用药剂拌种。
根病发生较重的地块,选用2%戊唑醇(立克莠)按种子量的0.1%~0.15%拌种,或20%三唑酮(粉锈宁)按种子量的0.15%拌种;地下害虫发生较重的地块,选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35%甲基硫环磷乳油,按种子量的0.2%拌种;病、虫混发地块用以上杀菌剂+杀虫剂混合拌种。
(二)足墒播种。
小麦出苗的适宜土壤湿度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
秋种时若墒情适宜,要在秋作物收获后及时耕翻,并整地播种;墒情不足的地块,要注意造墒播种。
在适期内,应掌握“宁可适当晚播,也要造足底墒”的原则,做到足墒下种,确保一播全苗。
由于今年8、9月份降水偏少,小麦播种时土壤偏旱的可能性较大,各地要立足抗旱抢墒播种。
对于玉米秸秆还田地块,在一般墒情或较差的条件下,最好在还田后灌水造墒,也可在小麦播种后立即浇“蒙头”水,墒情适宜时搂划破土,辅助出苗。
这样,有利于小麦苗全、苗齐、苗壮。
造墒时,每亩灌水40立方米。
(三)适期播种。
温度是决定小麦播种期的主要因素。
一般情况下,小麦从播种至越冬开始,有0℃以上积温570~650℃为宜。
各地要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确定适宜播期。
一般地,鲁东、鲁中、鲁北的小麦适宜播期为10月1日至10月10日,其中最佳播期为10月3日至10月8日;鲁西的适宜播期为10月3日至10月12日,其中最佳播期为10月5日至10月10日;鲁南、鲁西南为10月5日至15日,其中最佳播期为10月7日至12日。
由于今年玉米腾茬时间可能比较集中,各地一定要尽早备好玉米收获和小麦播种机械,加快机收、机播进度,确保小麦在适期内播种。
对于不能在适期内播种的小麦,要注意适当加大播量,做到播期播量相结合。
(四)适量播种。
小麦的适宜播量因品种、播期、地力水平等条件而异。
对于高产攻关地块,在适期范围内,仍然要以精量播种为准,亩基本苗以10万~13万为宜。
对于一般地块,在目前玉米晚收、小麦适期晚播的条件下,要以推广半精播技术为主,但要注意播量不能过大。
在适期播种情况下,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18万;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6万。
在此范围内,高产田宜少,中产田宜多。
晚于适宜播种期播种,每晚播2天,每亩增加基本苗1万~2万。
旱作麦田每亩基本苗12万~16万,晚茬麦田每亩基本苗20万~30万。
(五)宽幅精量播种。
实行宽幅精量播种,改传统小行距(15~20厘米)密集条播为等行距(22~26厘米)宽幅播种,改传统密集条播籽粒拥挤一条线为宽播幅(8厘米)种子分散式粒播,有利于种子分布均匀,减少缺苗断垄、疙瘩苗现象,克服了传统播种机密集条播,籽粒拥挤,争肥,争水,争营养,根少、苗弱的生长状况。
因此,各地要大力推行小麦宽幅播种机械播种。
若采用常规小麦精播机或半精播机播种的,也要注意使播种机械加装镇压装置,行距21~23cm,播种深度3~5cm。
播种机不能行走太快,以每小时5公里为宜,以保证下种均匀、深浅一致、行距一致、不漏播、不重播。
(五)播后镇压。
从近几年的生产经验看,小麦播后镇压是提高小麦苗期抗旱能力和出苗质量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