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管理理论与人际关系学说-一-梅奥与霍桑实验

合集下载

梅奥的霍桑实验及人群关系理论

梅奥的霍桑实验及人群关系理论

第一节梅奥的霍桑实验及人群关系理论一、梅奥和“霍桑实验”人际关系学说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工业心理研究所的梅奥(Ecton Mayo)在“霍桑实验”中提出来的。

当时美国正处于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和经济大萧条时期,泰勒的科学管理带给工人的是压抑、苦闷和反抗。

在这个背景下,从1924年开始,美国科学界组织一批专家到美国西屋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有关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实验。

实验分为两个阶段:1924~1927年是第一阶段,1927~1932年是第二阶段。

梅奥和他的哈佛同事参加的是第二个阶段的实验,他们的实验是从心理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入手的。

“霍桑实验”推翻了科学管理学派所谓用金钱和严格分工制度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梦想,强调了对工人的尊重与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

这种实验大大推动了企业管理中对人的研究。

二、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梅奥就研究小组在1927~1932年间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材料,并就这些试验及访问交谈的结果进行了总结。

在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提出人群关系理论,其基本观点是:(1)传统的管理理论,把人当作“经济人”看待,认为金钱是刺激积极性的惟一动力。

霍桑试验则表明,人是“社会人”,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除物质利益等物质因素之外,还有社会的和心理的因素。

因而,“人群关系理论”主张,把人当作“社会人”加以尊重,而不应该把人视为“机器”。

(2)传统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决定于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

因而在管理上,它只强调实行工作方法的科学化,劳动组织的专业化,作业程序的标准化。

即传统管理是以“事”为中心的。

霍桑试验则表明,生产效率的提高和降低,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情绪,即职工的“士气”,而“士气”又取决于两个要素:职工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态度和企业内部的人群关系。

(3)传统管理只注意了“正式组织”的问题,霍桑试验则表明,在企业中并存着“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管理学人际关系理论

管理学人际关系理论

管理学人际关系理论管理学人际关系理论一1、霍桑试验简介:霍桑试验是从1924年到1932年之间,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西方电器公司下属的霍桑工厂中进行的。

霍桑工厂当时有2.5万名工人,主要从事电话机和电器设备的生产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是工人们仍然有很强的不满情绪,生产效率很低。

为了探究原因,1924月11月,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由多方面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进驻霍桑工厂,进行试验。

试验分成了四个阶段: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工厂小组试验(福利试验)、大规模访问交谈(谈话试验)和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群体试验)。

这项试验的代表人物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乔治.埃尔顿.梅奥。

在这项试验的基础上,梅奥创立了早期的行为科学——人际关系理论。

霍桑试验的四个阶段(1)工厂照明试验:工厂照明试验是证明工作环境和生产率之间有无直接因果关系;(2)继电器装配室试验:通过试验发现各种工作条件变动对生产率的影响;(3)谈话研究:3年大规模访谈21000人次,发现行为动机的内隐性;(4)观察研究:对工人的群体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发现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通过以上试验,梅奥等人认识到,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要受到生理方面、物质方面等因素的影响,更要受到社会环境、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这个结论对“科学管理”只重视物质条件,忽视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对工人的影响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根据霍桑试验,梅奥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提出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新观点——人际关系理论。

2、人际关系理论乔治.埃尔顿.梅奥出生于澳大利亚,1899年在阿德雷德大学取得逻辑学和哲学的硕士学位后,在昆士兰大学逻辑学和哲学。

后来在苏格兰学习医学,并参与精神病理学的研究,后移居美国。

从1926年起,他应聘于哈佛大学,任工业研究副教授,随后带队参加了霍桑试验。

梅奥的代表作《工业文明中的人类问题》。

(1)工人首先是“社会人”,而不是早期科学管理理论所描述的“经济人”。

经典研究2-1 梅奥:霍桑实验

经典研究2-1 梅奥:霍桑实验

梅奥:从经济人到社会人的激励转变资料来源:Roethlisberger F. J. (1969).The Hawthorne Experiments, Management and Morale, pp7-26,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世纪,泰勒提出科学管理的思想,把人看成是经济人,即人们工作只是为了金钱,并使用计件工资制来激励工人。

泰勒重视生产过程的标准化,认为只要改善生产流程和技术,就能降低工人的工作疲劳,提高工人的生产率,从而增加工人的工资收入,激励工人更努力地工作。

可是,是否有了高工资高福利,人们就会拼命工作?人们工作的目标是否只在于赚钱、获得较好的物质条件?1924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研究小组进驻芝加哥附近的西部电气公司属下的霍桑工厂,他们的初衷是试图找到那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环境因素,如室内温度、湿度和照明强度等。

可直到1927年,这个试验也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

这时,西部电气公司的监管负责人听到了梅奥的哈佛大学演讲,并邀请他加入霍桑试验小组。

此后,由梅奥主持的霍桑试验终于走出了科学管理的假说,开创了注重人的人际关系学说的新纪元,为组织行为学和激励理论带来了春天。

理论假设——假设一:工作环境中灯光的照明强度会影响工人的生产率。

假设二: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某些环境因素,如休息时间和工作长度等,会对工人的生产率产生影响。

假设三:工人的经历、对工作产生的情绪等个体因素会影响生产率。

假设四: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中存在一定的规范。

方法——阶段一:研究者们进行了四个关于照明强度的试验。

第一个试验是将被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控制组。

在试验组中,研究者不断改变其工作场所的照明强度,照明强度依次为24,46,70尺烛光,强度逐渐增大。

而控制组的照明强度基本保持不变。

在第二个试验中,试验组的照明强度是由10尺烛光到2尺烛光递减的,而控制组同原来一样,照明强度保持不变。

梅奥与人际关系学说

梅奥与人际关系学说

2、梅奥人际关系理论的局限性
(1)过分强调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2)过多的强调感情的作用,似乎职工的行 动主要受感情和关系支配
(3)过分否定经济报酬、工作条件、外部监 督、作业标准的影响
研究者通过了解,发现这个意外事件有两个原因: 一、是工人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劳动,他们认为这是 雇主对他们的重视,于是产量提高; 二、是实验中管理人员与工人、工人与工人之间关 系 融洽,促使实验中两组的产量都有提高。进一步 推论认为,在调动工人劳动积极性方面,照明等劳 动条件远非人际关系来得重要。
福利实验
《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一 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 “科学与社会”,属于对支配管 理观念的元理论探讨,第二部分 是“临床式调研方法”,属于对 霍桑实验以及其他类似的调查研 究和分析论证。
人际关系学说的时代背景
1 泰勒制的不足
2 社会矛盾日益严重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经济危机)
实验的第二阶段是在继电器装置实验室进行的,研究人 员选出5名装配工人和一名划线工共6名女工,在单独的房间 从事装配电器的工作。
在实验过程中逐步增加一些福利条件(缩短工作时间、延 长休息时间、免费供应点心等),实验设计者原来设想,这些 福利条件的改善会刺激工人积极性发挥,一旦撤销这些措施, 劳动生产率一定会下降。但奇怪的是突然取消这些福利条件, 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不但没有下降,反而继续上升。
1926年,他进入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专事工业研究,直 到退休。
1927年冬,梅奥应邀参加了开始于1924年 但中途遇到困难的霍桑实验,从1927年至1936 年断断续续进行了为时9年的两阶段实验研究。
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埃尔顿·梅奥分别于 1933年和1945年出版了《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 》和《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两部名著。霍桑实 验揭示出工业生产中的个体具有社会属性,生产 率不仅同物质实体条件有关,而且同工人的心理 、态度、动机,同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以及领导者 与被领导集体的关系密切相关。

从科学管理理论与人际关系学说-一-梅奥与霍桑实验

从科学管理理论与人际关系学说-一-梅奥与霍桑实验

3.一战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心理学因素开始引入管理发展中,参战各国都力图利用心理学原则来改进管理,提高生产以便为战争服务。

例如,制定人员选拔和训练的方法,研究最有效的组织形式,调整工人与管理人员的关系等。

一些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也意识到,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理论。

梅奥是对中期管理思想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之一,他是人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也是著名的“霍桑试验”的领导者。

通过专门、系统的研究,梅奥形成了一种较为完整的全新的管理理论,即以“社会人”假设为基础和前提的人际关系学说。

(二)梅奥与霍桑实验1.梅奥其人乔治·爱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yao,1880—1949)原籍澳大利亚,是美国哈佛大学的行为科学家、心理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梅奥于1880年12月26日出生在澳大利亚,就学于澳大利亚的阿德雷德大学,他曾经学过逻辑学、哲学、医学等三个专业,1899年取得了逻辑学和哲学的硕士学位,在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大学讲授逻辑学和哲学,以后又去苏格兰的爱丁堡学习和研究医学。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成为利用业余时间使用心理疗法的第一个人。

他的这一段经历为他以后研究企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22年,梅奥得到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而移居美国,并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华顿财政和商业学院从事教学工作,作为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为洛克菲勒基金会进行工业研究。

1923年,梅奥在费城附近一家纺织厂就车间工作条件对工人的流动率、生产率的影响进行试验研究,并加入美国国籍。

在此期间,梅奥通过研究发现,工人的问题不能只用单独一种因素来解释,而必须置于一种被他称作“总体情况的心理学”中来考察。

1926年,梅奥进入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从事工业研究,任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员工业研究室副教授,并担任了企业管理学院工业研究室主任。

1927年冬,梅奥应邀参加了始于1924年但中途遇到困难的霍桑试验,负责指导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的调查研究工作,从1927—1936年断断续续进行了9年的两阶段试验研究。

浅析霍桑试验与人际关系理论

浅析霍桑试验与人际关系理论

浅析霍桑试验与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学派的管理理论是现代化管理理论中重要学派之一,行为学派认为“人”是“社会人”不像科学管理理论把人看做“经济人”。

这句话也就是说影响工人工作效率的因素除了物质条件外,还有人的工作情绪。

人的工作情绪又受到社会及人的心理所影响。

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是从人群关系理论开始的,人群理论是通过对霍桑试验的总结进而发展提出的。

人群关系理论也为管理心理学实验奠定了理论基础。

霍桑试验是由埃尔顿.梅奥等人与1924年至1932年在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

霍桑试验的主要目的是找出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以寻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主要做了照明试验、福利试验、群体试验、谈话试验。

以下表格是对四个试验的总结:针对对实验的分析总结最后得出几个结论:1生产条件变化固然影响劳动者热情,但生产条件和生产效率之间并不存在直接因果关系。

2生产条件并非是增加要素。

3改善劳动者士气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心情愉快的工作并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足,这才是增加生产、提高功效的决定性因素。

以上就是著名的霍桑试验的相关结论,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人群关系理论在企业管理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与深远的影响。

人群关系理论认为在管理活动中管理者不能仅仅依据效率和成本来进行管理而忽略工人的感情,强调人的重要性。

这就与科学管理理论的观点截然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企业职工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

2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人群关系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学派的早期思想,相对与科学管理学派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进步,但它也存在着不足,只强调了要重视人的行为。

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等都是行为科学理论的重要理论在某些上也是对人群关系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受到文化以及制度等的影响和限制,我们国家在自己的管理理论研究领域可以借鉴和吸收西方等先进理论,但是不能盲目搬套。

第三节 人际关系理论和行为科学

第三节  人际关系理论和行为科学

第三节人际关系理论和行为科学一、霍桑实验(重点掌握)试验的全部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一)照明试验(二)电器装配试验室试验(三)访问研究(四)接线工作室观察研究二、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梅奥等人的人际关系理论与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相比,具有以下新观点:(1) 企业员工是“社会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的成员。

(2) 生产率的高低不仅受物质条件诸因素的影响,而且取决于员工工作态度的改变。

(3) 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这是不经官方规定而自然形成的。

(4) 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员工的满足度。

五、权变理论学派(重点掌握)而权变理论认识到,世界上不存在一种包医百病的良药,任何一种管理理论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这一理论给我们的借鉴与启示有以下几点:(1) 管理的主要任务在于寻求组织及其环境的最佳适应性。

(2) 辩证地看待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的关系。

(3) 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类型的计划。

(4) 组织结构的设计要因地制宜,因时设计。

(5) 组织内部多种因素是领导方式选择的基础。

第四节目标管理(重点掌握)一、目标管理思想的发展1954年,美国著名管理学者彼得·德鲁克提出了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MBO)的概念。

他认为,目标管理就是组织的上级和下级管理者一起制定组织的共同目标,根据预期效果规定每个人的主要职责范围,并以这些衡量尺度作为工作的指导方针和评定个人所做贡献的标准。

二、目标管理的特点(一)目标管理是员工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二)实施目标管理必须重视授权(三)目标管理强调自我控制(四)目标管理要求完善的奖惩制度四、目标管理的局限性(一)强调短期目标(二)目标难以确定(三)目标不能适应环境变化(四)组织目标难以与个人目标结合(五)加大了管理的难度(三)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重点掌握)图6.3表示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

(四)四要素说根据文化就是“反映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样一个基本定义,组织文化应包括从物质文化层到行为文化层、制度文化层最后再到精神文化层的完整体系。

简述梅奥人际关系的理论

简述梅奥人际关系的理论

简述梅奥人际关系的理论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的重要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发现了霍桑效应,即一切由“受注意了”引起的效应;二是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

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主要讲什么?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罗特利斯伯格的理论,建立在社会人假设基础上。

所谓社会人假设,立足点是对经济人假设的超越,而不是简单的否定。

在这一点上,罗特利斯伯格的理论推理要比梅奥严密。

经济人假设的基本前提是对人类理性的肯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梅奥在批评经济人假设时,主要针对李嘉图的“群氓假设”,从人类的团体性角度反驳“群氓”的个体理性观念,从而导致他虽然激烈地指斥李嘉图已经过时,却在逻辑上无法彻底否定经济人假设。

而罗氏主要是从人类行为的非理性、非逻辑角度指出经济人假设的不足,给理性留下了恰当的领域,从而使社会人假设能够同经济人假设衔接起来。

罗特利斯伯格指出:“工作中的人同在生活的其他方面的人没有多大差别,他们并不完全是一种逻辑的动物。

他们有感情。

他们希望能感到自己重要并让别人承认自己的工作重要。

他们虽然也对自己的工资袋大小感兴趣,但这不是他们关心的首要之事。

他们有时更感兴趣的是,他们的工资报酬能确切反映他们所做不同工作的社会相对重要性。

有时甚至比维持社会承认的工资差距更为重要的是上司对待他们的态度。

”由此出发,罗氏把“效率的逻辑”和“感情的逻辑”(罗氏还特别指出了感情的非逻辑性)统一到管理活动的整体之中,由二者的统一推导出了他的全部论点。

罗特利斯伯格明确指出,在大规模的经营组织中至少存在着两套评价体系,一套是来自于经营管理当局的体系,另一套是来自工作伙伴之间的体系。

两套体系中来自管理当局的就是正式组织的评价体系,而来自工作伙伴的就是非正式组织中对成员基于一致性要求的评价体系。

前者由正式组织的业绩与效率等标准所构成,可以在实践中去测量;后者是由某种约定俗成的社会性行为规则所构成,是“一些惯例、价值观、准则、信念和非官方的规则”,难以测量。

关于梅奥的管理学思想

关于梅奥的管理学思想

关于梅奥得管理学思想在人际关系学派以前,各种管理理论主要强调管理得科学性与严密性,轻视人得作用,把工人瞧做机器得附属品。

梅奥学派则注重人得因素,研究人得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强调满足职工得社会需求,而这些结论得重要依据来自于著名得霍桑实验。

霍桑实验就是一项以科学管理得逻辑为基础得实验。

从1924年开始到1932年结束,在将近8年得时间内,前后共进行过两个回合:第一个回合就是从1924年11月至1927年5月,在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赞助下进行得;第二个回合就是从1927年至1932年,由梅奥主持进行。

整个实验前后经过了四个阶段。

阶段一,车间照明实验——“照明实验”照明实验得目得就是为了弄明白照明得强度对生产效率所产生得影响。

这项实验前后共进行了两年半得时间。

然而照明实验进行得并不成功,其结果令人感到迷惑不解,因此有许多人都退出了实验。

阶段二,继电器装配实验——“福利实验”1927年梅奥接受了邀请,并组织了一批哈佛大学得教授成立了一个新得研究小组,开始了霍桑得第二阶段得“福利实验”。

“福利实验”得目得就是为了能够找到更有效地控制影响职工积极性得因素。

梅奥她们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排除了四种假设:(1)在实验中改进物质条件与工作方法,可导致产量增加;(2)安排工间休息与缩短工作日,可以解除或减轻疲劳;(3)工间休息可减少工作得单调性;(4)个人计件工资能促进产量得增加。

最后得出“改变监督与控制得方法能改善人际关系,能改进工人得工作态度,促进产量得提高”得结论。

阶段三,大规模得访谈计划——“访谈实验”既然实验表明管理方式与职工得土气与劳动生产率有密切得关系,那么就应该了解职工对现有得管理方式有什么意见,为改进管理方式提供依据。

于就是梅奥等人制定了一个征询职工意见得访谈计划,在1928年9月到1930年5月不到两年得时间内,研究人员与工厂中得两万名左右得职工进行了访谈。

在访谈计划得执行过程中,研究人员对工人在交谈中得怨言进行分析,发现引起她们不满得事实与她们所埋怨得事实并不就是一回事,工人在表述自己得不满与隐藏在心理深层得不满情绪并不一致。

梅奥霍桑实验与人际关系学说

梅奥霍桑实验与人际关系学说

梅奥霍桑实验与人际关系学说梅奥霍桑实验,嘿,听起来有点儿高深,其实呢,这可是对人际关系的一个大启示。

想象一下,20世纪初,一群聪明的科学家在美国的梅奥工厂里,试图搞明白,工作环境怎么影响人的表现。

结果,他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员工的工作表现跟他们的感受、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

你知道的,工作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更多的是一个人际交往的舞台,大家在这个舞台上表演着自己的角色。

就像在一个大家庭里,每个人都在意着彼此的感受。

实验的小组研究了光线、休息时间、甚至噪音这些因素,结果发现,只要给员工多一点关注,大家的工作效率就会大幅提高。

真的是让人意想不到,对吧?在这个过程中,研究人员注意到,当人们感受到被重视、被关心时,他们的工作动力就像开了外挂似的,噌噌噌往上升。

而相反的,当员工觉得被忽视,工作就像在泥潭里挣扎,真是动弹不得。

就像我们平时在生活中,心情好那一天,连路边的小花都觉得特别好看;心情不好,连快递员送的包裹都觉得不顺眼。

人际关系的微妙,就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梅奥实验告诉我们,良好的沟通与关心能让整个团队氛围像阳光一样明媚,简直是“人心齐,泰山移”的道理。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认可,这种感觉就像在寒冷的冬天,突然收到一杯热乎乎的咖啡,暖心又暖胃。

梅奥霍桑实验的结果,还启发了我们对团队建设的新认识。

想想看,今天的公司,大家都忙忙碌碌,偶尔抬头看看同事,可能会觉得这个人是个“路人甲”。

然而,梅奥的研究提醒我们,团队不仅仅是一个工作组合,更是一个小社会。

就像那句话说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团队中,大家互相依赖,共同奋斗,才能让工作变得更有意义。

正是这种人际关系的构建,让每个人在工作中都能找到归属感,像是“无兄弟,不篮球”的道理,团队合作的力量无可替代。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个实验的理念呢?其实很简单,试着多关心身边的人吧!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朋友聚会上,问问同事的工作进展,给个赞美,或者在朋友苦恼时伸出援手,这些都是简单又有效的方法。

霍桑实验的结论

霍桑实验的结论

霍桑实验的结论1,职工是“社会人”。

梅奥等人是在“经济人”的人性模式下进行试验的,试图找出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的关系。

但随着实验的深入,“经济人”的假设受到动摇。

梅奥最终提出,人性模式是“社会人”,即职工不单纯追求经济收入,还有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的需求,如同后来的马斯洛指出的一样,需求是多层次的多方面的。

因此,必须首先从社会心理方面来鼓励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

2,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梅奥认为企业中不仅存在“正式组织”,还存在人们在共同劳动中形成的非正式团体,他们有自己的规范、情感和倾向,并且左右着团体内每个成员的行为。

譬如湘军中的哥老会,学校里的同乡会。

“非正式组织”对组织既有利,也有弊。

管理人员要想实施有效的管理,要注意在非正式组织的感情逻辑和正式组织的效率逻辑之间保持平衡。

3,新的领导方式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

梅奥认为,管理者的目的在于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而合作。

为了实现合作,必须发展一种新的领导方式。

在这种新的领导方式下,管理者必须一方面为满足成员物质的、经济的需要而进行生产和分配物质资料,即发挥技术性技能;另一方面,为实现满足成员物质需要的目标而确保成员间的自发性合作,使每个人获得人类的满足,即发挥社会性技能。

霍桑试验的影响梅奥与霍桑试验霍桑效应管理思想的新突破2007-06-01 02:37管理思想的新突破――源自于对“霍桑实验”的研究对所有人来说,安全和可靠的感觉来源于一种确定的组织成员的身份,如果后者丧失,任何金钱受益、工作保证都不能有效地弥补它。

在团队随工作或机械过程的变化而频繁变化的地方、个体不可避免地会有一种怅惘、空虚的感觉……――埃尔顿·梅奥“大部分人需要有种被朋友或同事接受和认可的满足感,金钱仅仅是这种社会认可感的一小部分。

我们需要安全感,这种感觉主要不是来自于我们在银行中的存款数目,而主要来自于被接收为某一团体的成员。

”――弗里茨·卢兹利斯伯格在霍桑实验进行之前,社会上普遍盛行着科学管理的有关雇员个体的观点,即对工人来说,最大的激励因素是他/她的薪水状况。

管理学人际关系理论

管理学人际关系理论

管理学人际关系理论在历史的长河里,产生了不少管理学人际关系的理论,对世人的启发很大。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管理学人际关系理论,希望对你有帮助。

管理学人际关系理论一1、霍桑试验简介:霍桑试验是从1924年到1932年之间,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西方电器公司下属的霍桑工厂中进行的。

霍桑工厂当时有2.5万名工人,主要从事电话机和电器设备的生产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是工人们仍然有很强的不满情绪,生产效率很低。

为了探究原因,1924月11月,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由多方面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进驻霍桑工厂,进行试验。

试验分成了四个阶段: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工厂小组试验(福利试验)、大规模访问交谈(谈话试验)和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群体试验)。

这项试验的代表人物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乔治.埃尔顿.梅奥。

在这项试验的基础上,梅奥创立了早期的行为科学——人际关系理论。

霍桑试验的四个阶段(1)工厂照明试验:工厂照明试验是证明工作环境和生产率之间有无直接因果关系;(2)继电器装配室试验:通过试验发现各种工作条件变动对生产率的影响;(3)谈话研究:3年大规模访谈21000人次,发现行为动机的内隐性;(4)观察研究:对工人的群体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发现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通过以上试验,梅奥等人认识到,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要受到生理方面、物质方面等因素的影响,更要受到社会环境、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这个结论对“科学管理”只重视物质条件,忽视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对工人的影响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根据霍桑试验,梅奥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提出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新观点——人际关系理论。

2、人际关系理论乔治.埃尔顿.梅奥出生于澳大利亚,1899年在阿德雷德大学取得逻辑学和哲学的硕士学位后,在昆士兰大学逻辑学和哲学。

后来在苏格兰学习医学,并参与精神病理学的研究,后移居美国。

从1926年起,他应聘于哈佛大学,任工业研究副教授,随后带队参加了霍桑试验。

梅奥和霍桑试验的案例

梅奥和霍桑试验的案例

知识学习与讲述(时间:35分钟)一、“霍桑试验”与梅奥。

梅奥(1880—1949),美国人,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1927年,梅奥应邀参加并指导在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有关科学管理的试验,研究工作环境、物质条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通常称“霍桑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生产率提高的原因不在于工作条件的变化,而在于人的因素;生产不仅受物理、生理因素的影响,而却受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梅奥的代表作为《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

他总结了亲身参与并指导的霍桑试验及其他几个试验的成果,并阐述了他的人群关系理论的主要思想,从而为提高生产效率开辟了新途径。

二、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1.企业中的人首先是“社会人”。

即人是社会动物,而不是早期科学管理理论所描述的“经济人”。

2.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态度和人们的相互关系。

工人的“士气”是调动人积极性的关键因素。

3.重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和作用。

梅奥认为企业中不仅存在“正式组织”(指为了实现企业目标所规定的企业成员之间职责范围的一种结构),而且,还存在着人们在共同劳动中形成的非正式团体(共同的感情而构成一个体系),他们有着自己的规范、感情和倾向,并且左右着团体内每个成员的行为。

三、行为科学理论。

现代行为科学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马斯洛、赫兹伯格、麦格雷戈等。

行为科学理论的主要观点是:1.重视人在组织中的关键作用。

注重探索人类行为的规律,提倡善于用人,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

2.强调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一致性。

主张调动积极性必须从个人因素和组织因素两方面着手,要使组织目标包含更多的个人目标。

要改进工作设计,把员工满意于其所从事的工作作为最有效的激励因素。

3.员工自我控制,自主管理。

主张打破传统组织结构和关系造成的紧张气氛,在组织中恢复人的尊严,实行民主参与管理,使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由命令服从变为支持帮助,由监督变为引导。

引导语:接下来请同学们进行讨论训练【步骤四】知识深化与技能训练(时间:30分钟)问:杨瑞与王经理应如何进行沟通?老师归纳:本案例就是一个典型的由于管理者缺乏新员工导入机制理念而导致上下级沟通失败,最终使新员工的积极性受挫的案例。

管理学的里程碑:霍桑实验

管理学的里程碑:霍桑实验

Magol领导了1924-1932年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霍桑 工厂的试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际关系理论
代表作:《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1933)
霍桑实验
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史上最出名的事件之一。这一系列 在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心 理学研究是由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梅奥主持。 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具有较完善 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工人们仍愤 愤不平,生产成绩很不理想。为找出原因,美国国家 研究委员会组织研究小组开展实验研究。
一. 霍桑实验-照明实验
具体结果是:当实验组照明度增大时,实验组和控制 组都增产;当实验组照明度减弱时,两组依然都增产, 甚至实验组的照明度减至0.06烛光时,其产量亦无明 显下降;直至照明减至如月光一般、实在看不清时, 产量才急剧降下来。研究人员面对此结果感到茫然, 失去了信心。从1927年起,以梅奥教授为首的一批哈 佛大学心理学工作者将实验工作接管下来,继续进行。
霍桑实验测试题
1. 是 领导了1924-1932年芝加哥西方电气 公司霍桑工厂的试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 理 论。 2. 霍桑实验一共划分为那四个阶段: ; ; ; 。 3. 请简答霍桑实验的基本结论。 4. 有什么方法可以克服,霍桑群体实验中限制效率提升 的因素?
1927年梅约应邀去解释这些不合常理的实验结果,也 被请求进一步作些相关实验来验证。例如休息时间自 定,或实验组加薪、控制组不加薪来相比。很有趣的 是,实验组与控制组的产能都提升了。
霍桑实验的结论:
经过几年的研究,梅约与同僚终于发现金钱激励并不 影响产能,因为在实验中加薪或不加薪产能都提升了。 进一步了解后才知道,这些工人被选出参与实验时, 本身即感到是一种个人的光荣,这种心态又形成整个 团队的荣誉感,而导致「情绪性的连锁反应」。换言 之,这个实验结果并未如原先所预期,看来是近乎失 败的实验。

梅奥人际关系学说基本观点

梅奥人际关系学说基本观点

霍桑实验的研究结果否定了传统管理理论对于人的假设,表明了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他们的行为不仅仅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据此,梅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1)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梅奥认为,人们的行为并不单纯出自追求金钱的动机,还有社会方面的、心理方面的需要,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敬等,而后者更为重要。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个体的观点和个性都会影响个人对上级命令的反应和工作的表现。

因此,应该把职工当做不同的个体来看待,当做社会人来对待,而不应将其视做无差别的机器或机器的一部分。

因此,不能单纯从技术和物质条件着眼,而必须首先从社会心理方面考虑合理的组织与管理。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企业中除了存在着为了实现企业目标而明确规定各成员相互关系和职责范围的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这种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在于维护其成员的共同利益,使之免受其内部个别成员的疏忽或外部人员的干涉所造成的损失。

为此非正式组织中有自己的核心人物和领袖,有大家共同遵循的观念、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等。

非正式群体就是企业成员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由于抱有共同的社会感情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

譬如在一家企业里,在同一车间的同事之间,或者在兴趣相同的人们之间,或者因职务关系接触较多的人们之间,有各种各样的来往,从而会形成各种各样的群体,这是很自然的事。

这些人的往来,不是按照正常的隶属关系进行的,这是非正式群体的重要特征。

梅奥认为任何一个机构里,在正式的法定关系掩盖下都存在着大量非正式群体构成的更为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

非正式组织对于生产效率,工作满意度都具有强大的影响。

无论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组织系统,对于一个团体的活动都是不可或缺的。

非正式组织是与正式组织相对而言的。

梅奥指出,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有重大差别,在正式组织中,以效率逻辑为其行为规范,而在非正式组织中,则以感情逻辑为其行为规范,如果管理人员只是根据效率逻辑来管理,而忽略工人的感情逻辑,必然会引起冲突,影响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和目标的实现。

科学管理理论与人际关系学说的比较分析

科学管理理论与人际关系学说的比较分析

科学管理理论与人际关系学说的比较分析摘要:科学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是管理学发展历史中的重要里程碑,基于“经济人”与“社会人”的不同假设,两个学说在多个方面都存在不同。

本文通过对科学管理理论和人际关系学说两个流派学说进行比较,站在新时代的视角之下,重新咀嚼理论养分,阐述这两个学说可以带给我们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的启示。

关键词:科学管理理论;人际关系学说;比较前言: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科学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是两个具有深远影响的学术流派。

在科学管理理论被泰勒提出之后,人际关系学说始于梅奥的霍桑实验,成为了作为前期行为科学理论的基础,科学管理理论和人际关系学说两者之间有哪些不同之处?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从业者的我们又可以从他们之间的不同之中学习到哪些内容、进而运用到我们所处的各行各业之中去?本文旨在通过对科学管理理论和人际关系学说两个流派学说进行比较,站在新时代的视角之下,重新咀嚼理论养分,阐述这两个学说可以带给我们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的启示。

1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首次由泰勒提出。

他主张科学管理理论的首要目标是通过对工作流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来达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最终保证雇主和员工都能获得财富,实现双赢。

他于1911年首次提出“科学管理”的概念以及科学管理的四条原则,包括用科学的方法例如动作研究和工时研究替代经验法则去为不同岗位定义其劳动要素及条件、根据工作特点使用科学的方法挑选并培训合适的工人、使用科学的原则作为指导和工人达成有效协作、均等地在管理者和工人之间分配工作任务和工作责任。

泰勒相信在实际工作之中这四条原则的实现将有助于管理者和工人之间形成良好积极的伙伴关系。

2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学说始于梅奥在20世纪20年代进行的霍桑实验,在对霍桑实验的总结中,梅奥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

该学说将关注点放在了工作环境下员工之间所形成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人际关系,强调管理者有必要关注员工的心理需求。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

行为科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行为科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前后2个阶段,前期为人际关系学说,后期为行为科学。

(1)人际关系学说:20世纪30年代梅奥(George Ehon May0,1880-1949)等人在西方电气公司进行了“霍桑实验”。

他发现决定工作效率最重要的是人际关系和安全感,在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

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①人是“社会人”,不仅仅是“经济人”;②劳动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积极性,取决于人际关系;③职工中的非正式小群体更能影响职工的情绪,甚至左右职工的行为;④科学的领导者应善于和职工沟通与倾听。

(2)人性理论一X理论与Y理论:美国的麦格雷戈(Douglass McGregor,1906-1964)于1957年提出X理论与Y理论。

X理论认为人是懒惰的,不喜欢工作,在严密监督下才能有效地工作。

而Y理论认为人是喜欢工作的,是负责的,能够自我控制和管理。

(3)群体力学理论: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

卢因(Kun Lewin,1890-1947)在1944年提出的,重点研究组织中的群体行为。

其主要内容是:①群体是一种非正式组织,是处于平衡状态的一种“力场”;②群体行为就是各种相互影响力的结合,这种“力场”可修正个人的行为;③群体的内聚力可以用每个成员对群体忠诚、责任感、对外攻击的防御、友谊等态度来说明。

霍桑实验与人际关系学说

霍桑实验与人际关系学说

结果
• 工人实际完成的产量只是保持在中等水平上的,而且每个工 人的日产量都是差不多的
群体实验
W1
W2
W3
W4 W5 S2
W6
W7 W8
W9
S1 L1
S3 L2
群体实验中的工人派别
群体实验
研究人员在观察中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研究人员认为,这种自然形成的非 1.他们之间的派系,并非因工作不同而形成的,例如,A 正式组织(群体)职能在于,对内 派包括4名绕线工,同时还有1名焊工和1名检验工。 控制其成员的行为,对外保护其成 2.派系的形成多少受到工作位置的影响,例如A派的几位 员,使之不受来自管理阶层的干预, 工人均在工作室前端,而B派则在后端。 3. 实验组的成员中也有人不属于任何一派的,如W5。 这种非正式的组织一般都存在着自 4. 每一个派系,都自以为比别的派系好。例如A派的工人 然形成的领袖人物。 没有互相交换工作的,也不像B派那样常常喜欢比手劲, 因此他们自认为优于B派。而B派的工人很少互相辩论, 也很少堵输赢,因此也自认为优于A派。每个派系均有一 套他们自己的行为规范。
• 实验结果分析1 逐渐降低实验组照明强度:10烛光,3烛光,……,0.06烛光
由于涉及到的因素太多,一时难以控制,而且 直到实验组照明强度和月光亮度差不多时,其产量才开始下降 其中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都可以影响实验的结 果,所以照明对产量的影响是无法测定出来的
• 实验结果分析2
实验结果
两组产量均大大增加,且增加量几乎相等;两组的效率几乎无差异
访谈者的任务就是让工人多讲话即工人可以就任何一个问题自由地发表一番言论这样工人有了一个自由发表自己意见发泄心头之气的机会工作条件或劳动报酬未变但工人普遍认为处境比以前好了群体实验目的?证实在以上的实验中研究人员似乎感觉到在工人当中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的组织而且这种非正式的组织对工人的态度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在车间中挑选了14名男职工其中有9名是绕线工3名是焊接工2名是检验工他们在一个单独的房间内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一战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心理学因素开始引入管理发展中,参战各国都力图利用心理学原则来改进管理,提高生产以便为战争服务。

例如,制定人员选拔和训练的方法,研究最有效的组织形式,调整工人与管理人员的关系等。

一些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也意识到,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理论。

梅奥是对中期管理思想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之一,他是人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也是著名的“霍桑试验”的领导者。

通过专门、系统的研究,梅奥形成了一种较为完整的全新的管理理论,即以“社会人”假设为基础和前提的人际关系学说。

(二)梅奥与霍桑实验1.梅奥其人乔治·爱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yao,1880—1949)原籍澳大利亚,是美国哈佛大学的行为科学家、心理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梅奥于1880年12月26日出生在澳大利亚,就学于澳大利亚的阿德雷德大学,他曾经学过逻辑学、哲学、医学等三个专业,1899年取得了逻辑学和哲学的硕士学位,在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大学讲授逻辑学和哲学,以后又去苏格兰的爱丁堡学习和研究医学。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成为利用业余时间使用心理疗法的第一个人。

他的这一段经历为他以后研究企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22年,梅奥得到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而移居美国,并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华顿财政和商业学院从事教学工作,作为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为洛克菲勒基金会进行工业研究。

1923年,梅奥在费城附近一家纺织厂就车间工作条件对工人的流动率、生产率的影响进行试验研究,并加入美国国籍。

在此期间,梅奥通过研究发现,工人的问题不能只用单独一种因素来解释,而必须置于一种被他称作“总体情况的心理学”中来考察。

1926年,梅奥进入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从事工业研究,任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员工业研究室副教授,并担任了企业管理学院工业研究室主任。

1927年冬,梅奥应邀参加了始于1924年但中途遇到困难的霍桑试验,负责指导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的调查研究工作,从1927—1936年断断续续进行了9年的两阶段试验研究。

①2. 霍桑实验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所辖的霍桑工厂,是一家制造电话机的专用工厂,有4万名员工。

工厂设备完善,福利优厚,有良好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公司经常注意提高工人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还实行年金制度,工人持有公司股票。

公司的劳资关系总的来说比较融洽,20多年没有发生过罢工和其它斗争,这在当时的美国企业界是不多见的②但是这并不表明它的管理尽善尽美、工人的工作积极性达到了最高水平。

事实上,工人中仍存在许多不满情绪,生产效率也不如预期的那么理想。

这是什么原因呢?当时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在管理学界占统治地位,企业家和理论家们流行的看法是,①王益民主编:《行为科学理论与实践》,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56页。

② [美]丹尼尔·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10页。

13生产效率直接受工作条件的影响,两者间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如果提供理想的工作条件,再加上刺激性的工资制度,必定能调动工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霍桑实验就是一项以这种科学管理的理论逻辑为基础而开始的实验。

霍桑实验最早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提出和赞助的。

实验从1924年持续到1632年,将近8年的时间,大致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从1924年11月至1927年4月,由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组织专家小组,主要进行了照明试验。

后期从1927年冬到1932年5月,由美国哈佛大学管理学、心理学教授梅奥主持,进行了福利试验、访谈试验和群体试验。

①1924年11月,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组织的研究小组来到霍桑工厂,对其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多种试验,其中一项主要试验叫照明试验。

当时关于工效的研究盛行以疲劳和单调感为中心的劳动医学研究。

研究者认为,造成工效不高的原因是疲劳,而导致疲劳的因素之一是照明问题,如给予适当的照明就会减少疲劳,提高工效。

这就是“适当强度的照明能使生产效率上升”的假说,研究小组对此进行了试验性的研究。

试验是在被挑选来的两组绕线工人中进的,一组为试验组,一组为对照组,任务都是绕线圈。

在试验过程中,研究者先是不断增加试验组工作时的照明度,从24烛光、46烛光到76烛光逐渐递增,对照组的照明度则始终保持不变。

结果表明,试验组的工效正如设想的那样随照明条件的改善而提高,可是令人困惑的是,对照组的照明条件未作任何改变,工效也有同等程度的提高。

于是研究小组采取相反措施,逐渐降低试验组的照明度,从10烛光到3烛光,工效未见下降,直到降至0.06烛光几乎看不清操作时产量才开始有所降低。

这说明照明强度与生产效率之间并不存在线性的因果关系。

研究人员对此感到茫然。

“适当强度的照明能使生产率上升”的假设无法得到证实,从这个意义上说,为期两年半的试验以失败告终了。

②西方电气公司检查部部长潘诺克推测,工效提高可能是由于工人被实验激发起的工作热情所致。

1927年冬,他在参加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梅奥主持的人事经理报告会时,把实验情况和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梅奥,并邀请他参加实验。

梅奥接受了邀请,他组织了哈佛大学的一批学者同电气公司有关人事和劳资关系的管理人员组成研究小组,主要成员有梅奥、罗特利斯伯格、霍曼斯、潘诺克、狄克逊等,还有一些人类学家和生理学家也参与了实验。

新的研究小组在梅奥领导下,对影响工效的因素提出了新的假设,这些假设是:①改进物质条件和工作方法可使产量提高;②工间休息和缩短工时可解除疲乏;③工间休息可减少工作的单调性;④实行个人计件工资制可促使产量提高;⑤改善人际关系可以改进工人的工作态度,使产量得到提高。

针对这些假设,研究小组开展了一系列的试验,以验证其正确性。

首先是福利试验。

福利试验是在继电器装配小组中进行的,从1927年底到1929年6月,持续了两年半的时间。

为了有效地控制影响职工工效的因素,研究者挑选了6名熟练的装配女工在单独的房间从事装配工作。

试验分为13期,共114周,每个试验期①Henry A. Landsberger, Hawthome Revisited: Management and The Worker: Its Critics, And Developments in Human Relations in Industry, Ithaca, N.Y.: Comell University, 1998,p.14.②徐为列:“对霍桑实验的思考”,《企业经济》,2003年第2期,第10-11页。

14研究人员都要改变被试者的物质工作条件,以观察对产量的影响。

如第三期将过去的集体奖励改为个人奖励,第四期到第六期提供工间休息,第七期免费提供茶点,第八至十一期又加上提前下班。

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女工们人均产量由一开始的2,000个逐渐提高到2,500个、2,600个、2,800个,到第十一期时达到2,900个,这些都在意料之中。

令人注意的是第十二期,研究人员废止了前面若干期所提供的全部优惠条件,发现产量不断没有下降,反而比以前更提高了,达3,000个以上。

产量的上升与工作条件变化不相应的事实说明了什么呢?实验记录为解释这一原因提供了有用的线索。

实验记录表明:研究人员在挑选被试时,最初只选了两个关系好的女工,然后再由她们挑选其余4人,这样一开始就意味着这6个人在工作中能友好相处,形成一个团结协作的小群体;按照公司的规定,车间工作禁止谈论与工作无关的话题,而在实验小组,研究人员为了不妨碍工人之间的协作,就放任她们交谈,这就给她们带来了更为融洽的群体气氛。

实验之初,研究人员将这些女工召到公司检查部部长办公室,向他们解释这次实验的内容,并告知将按这次实验结果制定新的工厂管理制度,要求她们为改善工厂劳务管理作贡献。

这些过去被当作“机器附属物”的女工对被邀请到部长办公室谈话并受到部长和学者们的礼遇和信任感到受宠若惊,无疑大大提高了她们协助实验的自尊心。

此后,研究人员不断征求女工们对工作条件的意见,认真接受她们的建议,使她对自己的工作有充分的发言权,并认识到这种发言权的价值,因此产生了工作责任感。

试验小组没有工头监督工作,仅由6名女工中的一位担任工作记录、作业准备和配件补充工作,和普通车间工头虎视耽耽地监督相比,这种极其宽松的管理无疑提高了女工们的责任感和自主意识。

试验小组中有一位意大利血统的青年女工,性格活跃,工作积极,人缘好,认为参加这项试验是一个出人头地的好机会,自然而然成了女工们的领袖,带头引导其他女工努力工作。

总之,试验小组的工作充满了愉快的气氛,女工们对于工作的自豪感、认识自我价值的满足感、由之而来的责任感以及勤劳意识和合作精神都得到了提高。

研究人员由此而得出的结论是,在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方面,融洽的人际关系比良好的物质工作条件更重要。

研究人员还认识到,由于认识到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作用而开始“以人为中心”的思考,并以此指导这次试验,是这次试验能取得预期效果的根本原因。

①其次是访谈试验。

梅奥等人在继电器装配小组的福利试验中有了重大发现后,就把注意力从特别设计的实验室移到了普通车间,研究的重点也从物质条件移到了人事关系方面,开始了全面的职工访谈试验。

研究人员精心设计了访问提纲,要求调查人员严格按提纲进行调查,耐心听取工人对厂方的意见和不满,并作详细记录,对工人的不满意见不准反驳和训斥。

调查从一开始就受到工人的欢迎,认为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

但一段时间以后,调查人员发现,不少人害怕讲真话受到报复,故对一些较敏感的问题,如对工头和公司主管人员的看法等等避而不谈或避重就轻。

于是研究人员改变调查方式,让职工自己选择适当的话题,谈他们愿意谈的一切,无论他们提出什么意见,调查人员都随声附和,表示自己对这些意见感兴趣。

这次大规模的调查,从1928年9月开始到1931年才结束,历时3年。

研究人员不仅掌握了有关工人态度的大量资料,了解①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第155页。

15到工人的工作绩效与其在组织中的身份、地位以及与同事的关系有密切的联系,而且还收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访谈工作结束后,工厂还未采取任何改善管理的措施,产量却出现了大幅度的提高。

研究人员分析认为,这是由于工人们把长期压抑在心里的不满情绪用语言表达出来了,以前的那些夸张的歪曲的感情消失了,心情舒畅了,工作态度随之有了改变,工作效率也就提高了。

①最后是群体试验。

在继电器装配小组的试验中,研究人员感到被试中存在某种无形的群体,它似乎对每个成员都具有制约作用,由于对这种无形群体的作用还不十分明确,于是在最后阶段的实验中就把它作为重点来研究,这就是电话交换机布线小组试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