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高二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知识点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知识点
汇总
背景
杜甫,字子美.原籍襄阳,生于巩县.杜甫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历经祸乱,因而能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痛苦。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时事,思想深刻,意境开阔,后世称为“诗史”,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
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吸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各体,并形成特有的阴郁顿挫的风格。
他被后人称为“诗圣”。
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这是第一首。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杜甫曾在齐、赵漫游,因有此作。
未了
眦
曾
钟
凌
2、通假字
荡胸生层云【“曾”通“层”】
3、多音字
了【了却
助词,去了】
4、古今异义
岱宗夫如何
古:语气词,无实在意义。
今:丈夫。
5、词类活用
一览众山小【认为……小,形容词作动词。
】
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③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四)节奏划分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五)写作方法
这是一首古体诗。
全诗未着一“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
诗人落笔由远至近,笔下之景从朝到暮,诗中由望岳想到将来的登岳。
首联点出泰山独特的地理特点。
颔联写近望中所见的泰山形象――-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景即情也”。
眼前之景,表现了诗人心中之情。
颈链是细望。
山中云气层出不穷,荡涤着诗人的心胸;诗人目不转睛望着飞鸟入林,这里透露出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一片挚情。
尾联饱含着生活
的哲理―――只有不畏艰险地去攀登,才能进入俯视一切的雄奇境界。
诗中表现了一种不怕艰难对未来充满自信的雄心和气概。
使情景理融为一体,完美自然。
(六)内容设问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天下”这一名言。
在这里写出了二位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答:表现了不怕一切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即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抱负。
(七)理解性默写
《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作者襟怀之浩荡,眼界之空阔的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点明主旨;“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两句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的诗句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是:“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
春望
(一)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年八月,杜甫得知肃宗在灵武即皇帝位,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只身投奔,途中为安史叛军所俘,押往长安,次年春天才得脱身。
在被迫留居长安的日子
里,他写了许多反映沦陷区生活的诗篇,或感时忧国,或思家念亲,《春望》就是作于此时的一篇代表作。
2、词类活用
城春草木深【名词作动词,到了春天】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③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愁看这漫天烽火,已连续好几个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纸片抵万金。
④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四)写作方法
.以景衬情,情注全诗
2.格律严谨,对仗工巧
(五)内容设问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着两句诗引移情于物,情景交融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请你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将其情景描述出来。
答:感时伤别,花也落泪,鸟也惊心。
作者满怀忧伤的心情,看到清晨待怒的花儿,鸟儿的啼叫,也在为自己的落泪揪心的鸣叫。
(六)理解性默写
《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两句写出了望中所见,也痛切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感时花
溅泪,恨别鸟惊心。
”两句承上启下,表明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感;写出战火连续不断,消息隔绝,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的两句诗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表达作者在家破人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的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重点内容
忧乱伤时,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的诗歌创作的一个重大主题。
此诗即景伤春,以沉痛的笔调抒发胸中无限悲愤之情。
将国仇与家恨融为一体来进行表现,写得字字血,声声泪。
读之令人低徊欲绝。
在杜甫同一时期、同一主题的众多诗作中,这一首是情最浓、意最深、格最高的现实主义绝唱之一。
好诗都是诗人高贵感情的结晶。
读着这个名篇,我们最鲜明的感受是:诗人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是如此紧密地与祖国的命运、时局的变化和人民的痛苦息息相连。
他绝不低低切切地为了一己的愁苦而作草间虫鸣似的叹息,而是应合着时代悲愤的主旋律.在短短四十字的篇章中奏出了沉郁悲壮的哀时之歌。
前人称杜诗为“诗史”,是因为他“善陈时事”,颇多“敷陈时事如史”的叙事之作。
如果我们把“诗史”的含义理解得宽泛一些,把考察问题的重点放在是否表现了时代矛盾与时代情绪上,那么《春望》这样的抒情之作也是最杰出的“诗史”之篇。
石壕吏
(一)背景
见《杜工部集》。
为《三吏》之一,作于公元759年。
安史之乱后,唐由盛变衰,国不成国,民无宁日。
是年,作者经新安、石壕等地流离迁徙,目睹官吏征丁后有感而作。
此时,作者已为中年,诗中早已没有年轻时的壮志豪情了!所谓《三吏》,即为《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石壕,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
妪
簪
咽
戍
邺
2、多音字
咽【咽喉
咽下
哽咽】
3、古今异义
老翁逾墙走【古:跑。
今:行走。
】
听妇前致词【古:对……说。
今:指在举行某种仪式时所作的讲话。
】
有孙母未去【古:离开。
今:往。
】
出入无完裙【古:衣裳。
今:裙子。
】
4、词类活用
听妇前致词【上前,走上前,方位名词作动词。
】
②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③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④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⑤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⑨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⑩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⑾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⑿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四)节奏划分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五)理解性默写
.文中哪句话用了对比手法写出了百姓的痛苦与无奈? 答: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哪句话暗示老妇人被抓走了?
答: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3.说明兵役之残酷及战争之惨烈的是?
答: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4.文中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
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5.文中描写老妇人家中贫穷的句子?
答: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六)重点内容
全诗述情陈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
在这里,诗人通过新颖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浇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
这种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相映的艺术手法,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涵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