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铜川市陈炉古镇的经济调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铜川市陈炉古镇陶瓷经济调研报告
陈炉古镇位于陕西省铜川市东南15公里处,现属铜川市所辖。
全镇总面积99.7平方公里,地形为土石低山梁塬丘陵地貌。
平均海拔1200米。
镇辖18个行政村,两个社区。
2008年底,总人口1.98万人,其中镇区居民6000余。
(百度百科)
在古代,因“陶炉陈列”而得名,因陶瓷而留名。
陈炉古镇是宋元以后唯一尚在制瓷的旧址,其烧造陶瓷的炉火1000多年来灼灼不息,形成“炉山不夜”的独特美景,也被称为古潼关八景之一。
因为铜川陈炉古镇是宋元以后耀州窑唯一尚在制瓷的旧址,而且其烧造陶瓷的炉火近千年来灼灼不息,形成“炉山不夜”的独特美景。
陈炉古镇更因“陶炉陈列”而得名,作为陕西乃至西北最大的制瓷窑场,它也被誉为“东方古陶瓷生产活化石”。
陈炉古镇烧制的陶瓷图案以古朴浑厚、民间气息浓郁而著称。
“炉山不夜”是陈炉古镇自古至今的一道壮丽奇观,生动概括了悠久独特的历史文化。
因“陶炉陈列”而得名,陈炉窑场是古耀州窑的继承和延续,是耀州窑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炉窑将耀州窑的炉火传承至今已有1300余年,是唯一连续烧造从未断烧的耀州窑系窑炉,是活着的耀州窑,是研究古陶瓷的。
宋代是传统制瓷工艺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
现时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
其中有宋代窑址的就有130个县,占总数的75%。
陶瓷史家通常将宋代陶瓷窑大致概括为6个瓷窑系,它们分别是: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和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和景德镇的青白瓷系。
耀州窑在今陕西省铜川市,创烧于唐代,宋代达到鼎盛时期,宋代时包括立地坡、上店、陈炉三大窑场,在明朝名誉天下的“大老碗”瓷器,是陈炉独有的传统青花瓷,当地人称之为蓝花。
上面绘制的写意花鸟鱼虫简练概括,无论是聊聊数笔的兰花、苜蓿花,还是缠枝牡丹,或一尾小鱼,绘制在碗和盆碟上立即就鲜活起来,质朴的民间意趣中呈现着浑然大气的品格。
在陶碗上轻轻一叩,就发出清脆宛如磬玉般的动听声音。
除了青瓷外,陈炉还生产一种孔雀蓝瓷瓶,它以宝石般的蓝色辅以描金绘画装饰,别有一种娇艳富贵的世俗气息。
面对着这些精美绝伦而古朴大气的陶瓷工艺品,不得不让人惊叹陈炉瓷镇的非同凡响。
在明清时期中国制瓷业的特点是:分工精细;品种日益丰富;技术长期领先世界;能根据市场需要组织生产;产品大量出口。
据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瓷器制造方面,“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 余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
输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镇青花瓷、彩瓷,耀州孔雀蓝瓷,广东石湾瓷、福建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安溪青花瓷等。
其中较精致的外销瓷器多是国外定制的产品,其造型和装饰图案多属西方的风格,输出的国家有朝鲜和日本、东南亚及欧美诸国。
明清时期,总数超过1.5 亿件
的中国瓷器漂洋过海到了西方。
陈炉陶瓷生产达到鼎盛时期,镇民800户,俱业陶。
县志记载:“瓷场自麓至巅,东西三里,南北绵延五里,炉火昼夜不熄,弥夜皆明,山外远眺,莹莹然一鳌山灯也。
”炉山不夜奇观被列为同官八景(济阳夕照、仙洞朝霞、姜祠清风、瀑泉飞雨、三山春雪、二水冬冰、高峰连云、炉山不夜)之一。
古人赋诗赞曰:“山外遥看长不夜,星流月奔互参差”。
这是当时陈炉瓷业繁盛的真实写照。
陈炉是继古耀州窑后西北地区最大的瓷业生产基地,素有“渭北”之称。
在明清之际,全国各地都有当地的八景,当时的“同官(即今铜川)八景”之一炉山不夜便是反映当年陈炉瓷业的兴盛状况。
清代陈炉也有“陈炉八景”,一直流传至今。
所反映景观有的已不存在。
陈炉八景(当地歌谣·清代)(百度百科)
炉山不夜第一景,泥池水镜陶容生。
石罅玉柱丰年兆,层洞错杂宛花城。
四堡撑天遥相望,周陶宗古迤长兴。
古刹密集琼云护,烟霞彩屏话丹青。
意思即是炉山不夜。
指明请时期陈炉窑场瓷业兴盛,炉火昼夜不熄。
陈炉瓷业烧造规模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此景今已不存,古镇景区专管部门正在策划用现代科技再造恢复这一景观。
“泥池水镜陶容生”,指当年为制瓷用泥量大,泥池多,总体规模宏伟。
今古泥池遗迹犹在,保存完好。
“石罅玉柱丰年兆”,指陈炉方泉,常年流水不断,地势背阴,天寒结冰,似玉柱悬挂石罅。
今方泉仍在,景观不减当年。
“层洞错杂宛花城”,指陈炉民居特点。
陈炉旧民居都是窑洞,皆依“盆帮”而建,上边一家的院落是下边一家的窑顶。
群居成片,远看层层叠叠密如蜂房,又如花城。
“四堡撑天遥相望”,指陈炉四周山梁上的四堡:北有北堡,西有崔家堡(又称西堡),南有南堡,南堡的西边永受村顶是永受堡。
这四堡都是明代修建,形成遥相呼应之势,四堡遗址今犹在,基本可见当年景观风貌。
“周陶宗古迤长兴”,反映当年陈炉制瓷技艺源远流长,从创烧之年一直流传不衰。
今此景可用陈炉西社窑神庙代替,西社窑神庙相关记载最能反映陈炉制瓷年代之久。
西社窑神庙虽毁坏严重,但旧址仍在,可恢复建设。
“古刹密集琼云护”,指当年陈炉庙宇众多,今大多不存,最著名的清凉寺遗址还在。
“烟霞彩屏话丹青”,指的是陈炉独特的罐罐垒墙民居风格,家家户户都用烧瓷废弃的装烧匣钵或瓷罐等垒成院墙,密集成片,远看好似一幅优美的丹青画卷。
成为明代以来西北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有“东方古瓷镇”之美誉。
陈炉镇是北宋名窑的直接承袭地,继承了它的生产工艺,创造了产品的新天地,形成了包括周围立地坡,上店等村镇的又一庞大的瓷业基地,明代设镇,陶业发达。
尔后,烟火不绝,绵延至今。
是国内和世界上难能一见的规模最大的古陶瓷窑场。
在此可以看到明清以来原始的制陶场景。
山中取料,手挖车推;泥池陈列,明亮如镜;手工作坯,转轮就制;马蹄窑烧成,几无改进。
制陶场区瓷瓦堆积如山,满山遍野,俯拾皆是。
展览馆藏品丰富充盈,收集了历代的陶瓷精品,集中展示。
匠工居处,依山而建,层层叠叠,红砖砌就,宽敞清洁;盆罐垒墙,铺路,古朴别致。
镇区四堡高耸,遗迹犹存。
地高气爽,更是夏日纳凉的好去处。
陈炉三大窑场总规划规模合计近20平方公里,发现陶瓷烧造区34处,其中陈炉窑场12处。
在千年的瓷业商业发展历史过程中,陈炉古镇积淀了浓厚的。
场遗迹遍布镇区,罐罐垒墙、铺路以及层层叠叠状如蜂房的民居构成了陈炉古镇独特的富有油画效果的古镇风貌,民食民膳和民俗风情也是自成体系,二十世纪陶瓷工业遗产与故窑场遗迹古今交织,瓷坊星罗棋布,古老耀瓷制作技艺仍在眼前展现。
现在的陈炉古镇人依然住,靠手工制陶作坊养家糊口,对着罐罐墙、走着路……白天,在太阳照射下,整座山镇由于陶瓷色彩的相互映射,笼罩在一片五彩斑斓的光芒中;而到夜间,烧制陶瓷的炉火又格外夺目艳丽,将整个古镇映衬得神秘妖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