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世海:品读历史典籍 感悟传统美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读历史典籍感悟传统美德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作者:史世海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优秀文化。
特别是在浩瀚的书林中,《左传》《史记》《资治通鉴》以及“二十四史”等著名历史典籍,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记载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的动人故事,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信仰追求和最根本的精神基因。
《周易》有云:“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中华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极其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正是“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等传统美德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中绵延不绝的传承,成就了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与文明的共同延续。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品读历史典籍,可以让我们获得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对中华五千多年的传统美德多一份尊重与思考,从而在历史的镜鉴中,享受一番道德的滋养,实现一段精神的升华。
仁,是各种道德的总纲,又是内涵于人的道德能力,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之中。
一个人能不能成为“仁人”,关键在于自己能否学于仁、依于仁、行于仁、安于仁。
周公“体国恤民,握发吐哺”、孔子“仁者爱人,行道于世”、孟子“力倡仁政,民贵君轻”、子产“不毁乡校,乐听民声”、孙思邈“一方千金,苍生大医”、张骞“首通西域,亲仁善邻”、里革“割网匡君,爱惜万物”、杜甫“‘三吏三别’,忧民疾苦”、范仲淹“先忧后乐,博爱善施”……品读历史典籍,我们感到,仁德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基础,“君子所贵在德”,人的一生,加强道德建设,是“有目的的生活”的第一需要。
每个人都是自己道德的主体,为仁,才能让有限的生命获得一种永恒的美丽。
义,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也是君子的人生追求。
古人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义”与“利”该如何抉择?做人应“顾行而忘利,守节而仗义”,以敬慎的态度,使内在心灵高尚;以正义的准则,使外在行为端正。
介子推“士甘焚死不公侯”、鲁仲连“排患释难,义不帝秦”、张衡“不患位之不尊,而患
德之不崇”、苏武“饮雪吞毡,持节不屈”、杨万里“官可以弃,记不可作”、柳宗元“以柳易播,乃见节义”、樊重樊宏父子“为富行仁,崇义顾利”、文天祥“成仁取义,以身殉志”……品读历史典籍,我们感到,一个人只有摆正“义”与“利”在自己心中的位置,才能保持高远纯净的心志,抵御功名利禄的诱惑,让生命的价值因为追求道德的践履而不断升华。
礼,既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直观表征,又是一个人道德素质的外在标志。
人的一生,不学礼则无以立身,不知礼则无以自立。
我们学礼知礼,所重视的是体现在礼的外在形式之中的社会道德功能和意义,是为了掌握为人处世的规矩。
晏子“为国以礼,折冲樽俎”、陆慧晓“清介正立,以礼待人”、张载“尊礼贵德,‘横渠四句’”、杨时“程门立雪,尊师重道”、吕蒙正“崇德敢言,守礼能容”、冯异“‘大树将军’,谦退不伐”、吕大防“首创乡约,弘化正俗”……品读历史典籍,我们感到,一个人如能对礼“修即求其粹美,养即期其充分”,做到知仁有德、礼义为重、和而不流、柔中有刚,那么,在人生的道路上,就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
智,是知人与求是的理性原则。
时代的发展,总是由新的知识、理念、思维铺设前进的思想轨道,点亮人们的思想光芒。
道德与知识,在我们的生命组歌中,往往演绎着精彩的绝唱。
老子“先天地生,道法自然”、孙膑“兵者大道,胜从计出”、西门豹“明辨是非,巧除恶习”、王景“改道立闸,治理黄河”、祖冲之“愿闻显据,以核理实”、王守仁“格物致知,自求诸心”、徐光启“《农政全书》,裨益民用”、刘晏“理财有方,利国利民”……品读历史典籍,我们感到,一个人要成为智者,应该好学、乐思、勤问、笃行,通过学习与实践,吸纳人类智慧,丰富心灵世界,涵养生命气质,提升修养品位,从而达到做人的理想境界。
信,是每个人的道德修养之基,讲诚守信,是社会生活的公序良俗。
“诚实贵于珠宝,守信乃民之珍”,人之所以高尚,人之所以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自己的至诚至信,而失去信用的人在社会上将寸步难行。
重耳“退避三舍,
守诺如初”、商鞅“南门立木,取信于民”、范式“鸡黍之约,言而有信”、高允“临死不移,对君以实”、司马光“诚心自然,天下敬信”、晏殊“应试不欺,平居好贤”、吴兢“秉笔直书,据实修史”、种世衡“以信结羌,筑城安边”……品读历史典籍,我们感到,诚信是一种善美的力量,于无形中传播高尚。
做人应“表里相符,德行协同”,保持一颗诚实内省之心,由诚而善,由信而忠,积累人格的力量。
我们送给世界最好的礼物,就是真诚的自我。
忠,是国家稳固的依靠,也是人生恪守的要义。
忠诚从来就不高居云端,它就在尽职尽责的担当上,就在听从内心召唤的每一次选择中。
一个人只有心怀忠诚,才能公忠体国,安邦恤民。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冼夫人“怀集百越,忠贞奉国”、贾谊“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祖逖“中流击楫,立誓报国”、张释之“执法如山,不阿上意”、魏徵“犯颜直谏,一代良臣”、范纯仁“‘忠恕’二字,学用一生”、史可法“血染扬州,志决身歼”……品读历史典籍,我们感到,做人,需要惟正是忠,大公无私,无论何时何地,都应忠于国家、忠于职守、忠于人民、忠于正义,真正把忠诚作为一种高尚的精神来追求。
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堪称齐家之宝。
中国人极重孝道,儒家“十三经”中便有一部《孝经》。
孝乃出乎天然的感情,极具凝聚人心之用,因而中国古代历朝历代莫不以孝治天下。
敬姜“成家之道,勤俭相须”、宋氏母子“世代家传,研修《周礼》”、陆绩“怀橘遗亲,船石见廉”、李密“《陈情表》中,孝情浓浓”、赵汝愚“孝敬父母,仁爱他人”、司马迁“子继父志,著书《史记》”、郭世道郭原平父子“务农尽孝,忠厚传家”、黄庭坚“身虽贵显,奉母尽诚”……品读历史典籍,我们感到,一个人立德立身,应以孝为本,并锐意追求一种孝的升华和孝的延伸,“入则致孝于亲,出则致节于国”,尽大孝而行大义,立大志而成大事。
廉,是清白为人、清正为官的道德规范,“国无廉则不安,家无廉则不宁”。
廉洁奉公,是人之生命的纯朴本色;自重自省,是端正品行的修为之需。
生活犹如一幅画,当我们把思想的调色板,用心灵的画笔勾出每一道风景时,清廉是最
美丽的一笔。
子罕“明晓义理,不贪为宝”、杨震“暮夜却金,慎其独也”、唐朝宰相崔玄暐的母亲卢氏“教子清正,为官安贫”、董文炳“持正拒贿,担责为民”、杨继宗“力持风节,不私一钱”、汤斌“廉以自守,实心任事”、于成龙“苦节自励,民怀其德”……品读历史典籍,我们感到,做人,应名节相高,廉耻相尚,只有实现了精神上的超越,才能养成冰清玉洁的人格,心中有定力,肩上有担当,上可对青天朗月,下不负芸芸众生。
耻,作为一种道德意识,是明善恶、辨是非、识美丑的内心标准。
古人说过:“知耻近乎勇。
”知耻,是一个人良知的先导,只有“洁己励行,思学正人”,正确对待荣与辱,灵魂才会健康而有活力,从而心有道德长城,能挡狂澜万丈。
臧文仲“临危请命,避事为耻”、钟离意“藏秽之宝,诚不敢拜”、陈寔“教人知耻,改过迁善”、裴侠“志在自修,惧辱先辈”、逢萌“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勾践“卧薪尝胆,复兴雪耻”、吕祖谦“优者为师,不耻下问”……品读历史典籍,我们感到,做人,需要“行己有耻”,守住人之为人的底线,将社会道德原则不断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为人必重大节,处世必以仁德,守身必从大义,迈好人生的每一步。
勇,是一种肩挑大义,敢于为真理而献身的英雄气概。
“君子勇于义”,人的生命之厚重就在于牢记使命,身任天下,勇于任事而不避难,砺志自强而不信邪。
大禹“勇担重任,治水为民”、陈胜“首倡起义,反抗暴虐”、颜真卿“痛斥叛逆,不武而威”、苏轼“进退自如,宠辱不惊”、岳飞“勇赴国难,壮怀激烈”、戚继光“抗倭守边,图国忘死”、郑成功“开辟荆榛,驱除荷虏”、林则徐“苟利国家,死生以之”、谭嗣同“敢于变革,死得其所”……品读历史典籍,我们感到,人生的奋斗,离不开勇敢的品质。
做人,应该勇于行义,勇于为善,只有大义,才能凛然;只有无欲,才能刚强;只有使自己的道德修养日日精进,才能让生命因为“勇者不惧”而更加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