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美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之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把美育融入到语文教案中的研究
商丘市梁园区王楼乡第二初级中学杨庆学
内容摘要:
语文教师有责任开发和利用语文教材中的美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

关键词:标题美语言美自然美意境美形象美情感美结尾美
开宗明义——感悟标题美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案的重要内容,这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

”其实,美育也早已纳入了国家的教育方针,这就足以说明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新编中学语文教材入选的课文大都是名家名篇,是百读不厌的美文。

语文教师有责任开发和利用语文教材中的美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

语文课文中,有的标题直接反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的目的动机、思想感悟、文章的写作线索以及写作对象等。

认真引导学生咀嚼、品味,细细感悟,从中可得到美的熏陶。

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题目用“从……到……”的形式,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和范围。

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文章按顺序写了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内容,也显示了标题的形式美。

再如朱自清的《背影》,凝聚了作者对父亲的独特发现和深切的思念,是一曲父爱的吟叹词,是最有创意的命题,是最佳的表现角度。

理解了题目,便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便理解了文章开头的“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两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的思父之情。

再如吴冠中的《桥之美》,标题简洁明了,使学生看到标题就想一读为快,领略桥之美的内涵,产生审美求知的欲望。

字字珠玑——欣赏语言美
课文中一些生动优美的语言,常常令读者陶醉,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优美的语段,欣赏其中的佳句,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案效果.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夜景色时写到:“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以极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鲁迅的散文诗《雪》中对雪的景象是这样描写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飞起,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天空,使天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这是何等的苍凉悲壮的图景!又是何等雄浑俊伟的奇观!它岂是自然景观的照相?这带有艺术夸张的描写,是作者胸中澎湃的激情的形象抒发。

读这段优美的语言,学生既能欣赏到壮美的塑方飞雪,又能从中感到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

风物长宜——感受自然美
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一切使人赏心悦目的事物具有的审美特征和
审美价值。

新教材中的许多诗文中表现出多姿多彩的自然美。

象那“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的北国雪景。

再像“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天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

”的洞庭湖光。

还有那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图画和老舍笔下的济南冬天如诗似画的美景……既有雄伟壮阔,险峻奇特之美,又有深淡静雅,明媚秀丽之美。

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自然美,让学生体会造物主那神奇的魅力,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是一举多得。

曲径通幽——品味意境美
意境是通过意象构成的让人充满想象的广阔的艺术空间,只有领会了意境,才能融入到作品中去,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

例如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这是一篇山水小品,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优美的意境,作者以独特的艺术感受,描写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

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构成优美的意境,激起读者审美的兴趣。

再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文章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后的孤凄之情。

其中写谭中游鱼的笔法极为巧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面容鲜活——鉴赏形象美
在现行的教材中,文学大师为我们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如雄才大略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替父从军的花木兰、迟钝麻木的闰土、“豆腐西施”杨二嫂、迂腐而善良的孔乙己、体现精神胜利法的阿Q、爱憎分明的老头子、心地善良的老王,方便乡邻的信客……这些人物栩栩如生,刻画得入木三分,呈现出永恒的艺术魅力,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艺术性,能折射出丰富的历史内涵。

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鉴赏人物形象时,应多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形象美,以利于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

润物无声——体验情感美
在实际教案中,我们会发现不少课文中有一种摸不着、看不见的东西,而能使读者随着作者所描述的故事情节、情境,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形成共鸣,这便是情感的独特作用。

例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的末尾写到:“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灵魂!”这里的“仁厚黑暗的地母”就是地神,依照我国“天神之尊,地神多福”的说法,地神是黑暗而又仁厚的,阿长埋在地下,鲁迅祈祷神赐福与她,让她的灵魂得以永安。

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尊敬、感激、怀念之情。

再如光未然的《黄河颂》中“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这里运用了反复的手法,由黄河奔腾澎湃的不可阻挡的气势和它流域宽广、泽被众生、养育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发出了要学习黄河精神的誓言,激励中华儿女象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
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使全诗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因此,在教案过程中,教师适时利用作品中各种有声有色、生动有趣的情感资源、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的心灵沐浴在美的欣赏之中,将会受到异曲同工的教案效果。

余音袅袅——回味结尾美
现行教材中的不少课文的结尾包含深刻的意蕴,赋予想像的空间、给人以余味未尽的美感。

例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的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两句诗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时空广阔,情韵悠长,将全诗用一根无形的长线收束在一起,余音袅袅,回味无穷。

再如:《苏州园林》,本文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严谨的结构、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征,条分缕析地做了全面、深刻的介绍。

最后推出一道余波,“可以说的当然不上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作结,使人感到含义不尽,不断回味和思索,也想亲自到苏州园林观赏一番,领略其中的美景。

吴岗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在阐述了罗布泊消逝前后的景象和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之后,在结尾写到“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作者由罗布泊的消逝推而广之,以青海湖、月牙泉为例,说明悲剧还在上演,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这里用排比的修辞方法,连用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语意深刻,句式优美,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就像长鸣的警钟,时时催人深省。

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生态
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总之,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无处不有,语文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美育优势。

只要语文教师认真研究,深入挖掘、开发利用,我们的语文教案就一定会丰富多彩,美不胜收。

参考文献:
1.《教育教案研究》
2.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
3.《河南教育》
4.《语文美育研究》河南教育出版社
浅谈把美育融入到语文教案中的研究
商丘市梁园区王楼二中杨庆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