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说课稿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说课稿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说课稿

说课稿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一、【说课程标准】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称为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就是要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实现“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以及心灵世界的有机沟通”,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本章内容就以现实问题为话题,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了解自然资源的用途、分布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保护的措施等,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扩展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人地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因此确立本章的学习目标是:

1、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2、初步确立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课程标准对本章内容的要求是:

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课标: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

第二节土地资源

课标: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水资源

课标: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我确立以下三维目标

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知识与能力:1、初步了解什么是自然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的分类。

2、从生活、生产实际出发,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及中国

的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国情现状。

3、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1、用读图归纳、分析等方法理解自然资源的分类。

2、阅读图文理解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

3、利用数据对比我国资源丰富,人均不足的基本国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辩证地认识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的意义,进而培养学生初步确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

第二节土地资源

知识与能力:1、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实例分析,图像系统,师生的生活经历相结合,

小组活动合作探究分析土地资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土地是立国之本、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培养学生资源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

第三节水资源

知识与能力:1、了解水资源是有限的,以及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现状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认识我国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

3、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比较能力、自主合作精神观察能力、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生活体验与图像资料、文字资料相结合,识记我国水资源的分布,了解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树立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倡导节约的资源观,培养资源保护意识,使学生能够从我做起,以实际行动保护和节约有限的水资源。

二、【说教材】

1、教材形式和内容分析

特点:内容呈现方式多种多样,注重知识的代表性,趣味性、学生的身体力行性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编写意图:本章是中国区域地理总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认识我国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区域地理差异的前提之一。同时自然资源是自然界中关系国家经济发展、产业布局,人民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自然资源更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资源紧张也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教材编排顺序上,本章放在人口疆域、地势和地形、气候、河湖之后,中国的经济发展之前,目的是使学生运用前面学习的知识,综合分析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及存在问题对策,进而为学生认识中国的交通工农业发展奠定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本章知识体系

3、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三维目标确定每节的重难点如下:

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重点:自然资源的分类,我国自然资源的国情

难点: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

易错知识:可再生资源是短时间内更新、再生的,还有能够循环使用的也叫可再生资源

第二节土地资源

重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基本特点

难点:分析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不均的形成原因

易错点:土地资源的分类方法很多,教材是从利用方式进行的分类

第三节水资源

重点: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跨流域调水的主要工程

难点:分析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

易错点:时空分布与空间分布相混淆;北方缺水状况的原因包括空间分布,水土配置不合理(容易忽视)

4、课程资源:本章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可选课程资源较多

(1)校内资源:地理图像、资料片,学校的多媒体设备、图书馆、编制地理板报,以及师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2)校外资源:组织学生进行有关水资源、土地资源的社会社会调查,形成小报告。

大众传媒(报刊、杂志、互联网等),社区、学生生活场所周围的自然环境,都

可为学生提供自然资源的相关知识。

三、【说教学策略与方法】

新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我根据本章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情况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本节内容感性知识较多,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相联系,因此主要采用了案例教学法,读图分析归纳法,合作学习等方法,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观察总结出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及分类并能区别哪些是可再生资源,哪些是非可再生资源。而对于我国资源的国情则采用了数据分析,活动探究,使学生认识资源问题的严重性,从而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启发学生提出更多的可行性建议计划,保护自然资源。

第二节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问题关系到我国人口的粮食问题,是资源的重中之重,但有关土地的知识学生还比较模糊,土地资源与其他自环境联系紧密,综合性强,因此对于本课的重点采用了“创设情境法”、“辩论赛”等策略,学生以知识发现者的身份进入学习,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突出了重点。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分析采用多图配合使有用,小组合作,列表对较,变抽象为直观,既突破了难点,又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点拨中渗透学习方法的引导,特别须指出以下问题:耕地适合的地形;形成草地而未形成水田与旱地的原因;水田与旱地的大致分界;东部地区山脉、丘陵的土地利用类型;东西部、南北的土地生产力。要求学生综合考虑地形与气候条件、人类经济活动因素。

第三节水资源

本节教材知识脉络清晰“提出问题(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图文材料补充说明——治理对策(节约治理保护兴修水库,跨流流域调水)——学生活动(节水措施、社会调查、家庭用水调查)即知识与活动相结合,更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及合作意识,因些采用了以下方法:

1、比较教学法:通过对地理知识(水资源的分布、南水北调、水电站的分布图等)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水资源的概况。

2、读图提问法:教学中采取读图提问的方式,可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问题。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形成原因及主要的跨流域调水工程。读图方法的掌握对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

3、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材内容形式多种多样,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如图像观察思考、活动探究训练、信息查询、阅读讨论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建议:本章内容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知识内容的呈现多以案例,图像、数据、材料、学生活动等形式,趣味性强,能够挖掘学生体验和生活经历,密切联系社会实践,易于学生参与探究,合作,但容易出现学生思维过于发散的情况,因此教师要及时点拨,正确引导,让学生既了解中国的自然资源国情,又受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陇南自然资源状况

第一节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状况 一、自然环境条件 地理位置陇南市位于甘肃省南陲,东连陕西,南接四川,西邻甘南藏族自治州,北依定西市和天水市,地理坐标在东经104°1′--106°35′,北纬32°38′――34°31′之间。东西长221公里,南北宽220公里,总面积2.79万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陇南地处西秦岭东西向褶皱带发育的陇 南山地,位于我国阶梯地形的过渡带。她的西部向甘南高原过渡,北部向陇中黄土高原过渡,南部向四川盆地过渡,东部与陕西秦岭和汉中盆地连接。全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高山、深谷、丘陵、盆地依次分布,错落相间,形成独具特色、错综复杂的壮美景观。北部西礼山地呈现低山宽谷的黄土地貌,海拔1800米上下;东部徽成盆地介于北秦岭和南秦岭之间,长百余公里,宽数十公里,呈现丘陵宽谷地形,海拔1000米左右;西南部为高中山与峡谷地,东有甘陕边界的透马驹山,西有与甘南相邻的葱地山,南为甘川分界的摩天岭。最高峰雄黄山,海拔4187米,座落在文县西北部的屯寨乡境内。最低点罐子沟,海拔550米,位于文县东南部的中庙乡境内,亦为甘肃省海拔最低点。 气象气候陇南属东亚季风气候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山脉走向的影响,区内气候复杂多样,分布独特,水平分带和垂直分带均十分明显,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奇特景观。 一是南北温差悬殊。由东南向西北,依次从亚热带湿润气候向暖温带湿润气候、温带半湿润气候和高寒阴湿气候过渡,年平均气温5℃――15℃,日照时数1700――2000小时,活动积温2600――4600℃,年降水量450――1000毫米,无霜期166――285天。武都、文县南部及康县东南河谷地带,海拔低于1000米,年平均气温高于14℃,活动积温大于4500℃,年降水量450――1000毫米,局部地方年降水量达1300多毫米,干燥度小于1,无霜期大于280天,热量和水分均为甘肃最高,是本省唯一的亚热带温润气候区。

第一学期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单元测试卷

第一学期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B. 自然资源都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C. 土地、阳光属于可再生资源 D. 应注意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 2.我国山区面积广大,下列关于如何实现山区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山区风景秀丽,开发生态旅游 B. 砍伐与抚育更新相结合,大力发展林业 C. 大力发展木材加工业,以满足市场需要 D. 山区急流水能丰富,积极建设小水电站 3. 据《春城晚报》报道:“某省处于从旱季向雨季转换的关键时期,当前全省已有鲁甸、澄江等25个县(市、区)达到雨季开始期的标准。但在雨季降临缓解旱情的同时,我省在几年连旱之后,旱涝急转的可能性也在不断增大。”如果发生旱涝急转,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大量降水可能随江河白白流走。对此,应采取的措施是() A. 兴修水利设施 B. 人工降雨 C. 改变当地气候 D. 防治水污染 4.对于可再生资源,应采取怎样的态度()

A. 无论怎样用,都不会枯竭 B. 无论怎样用,都不会被破坏 C. 在利用过程中,注意保护和培育,以便能够实现永续利用 D. 资源是社会的财富,能不用就不用 5.我国跨流域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其中的“北”指() A. 西北 B. 东北和西北 C. 华 北 D. 华北和西北 6. 解决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途径是() A. 节约用水 B. 兴修水库 C. 跨流域调水 D. 植树造林 7.下列资源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A. 矿产资源 B. 土地资源 C. 森林资源 D. 水资源 8.在解决我国水资源不足的途径中,同学们当前能积极直接参与的是() A. 兴修水库 B. 跨流域调水 C. 海水淡 化 D. 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9.我国的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 ①西南地区 ②西北地区 ③东北地区 ④东南地区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说课稿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说课稿 第五章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单元 第一节北方地区——黑土地和黄土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知道我国四大地理单元及其分界线。识读“中国四大地理分区”图;识读“北方地区图”;理解北方地区主要的山脉、高原、平原及其分布特点;了解黑土地和黄土地的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介绍家乡的活动,掌握四大地理单元的差异;通过“图片+说明”、播放视频的方式分别介绍黑土地和黄土地的位置和主要特征,再通过相关活动让学生概括出自然条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土地、热爱国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的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 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教学难点 综合、根据、归纳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 同学们,经过一个长长的暑假,新的学期又开始了,不知道同学们在这个暑假到过哪些地方呢?又见到过什么有趣的事情?能跟大家一起分享吗? 学生七嘴八舌:略 [上课] 请同学们翻开书本首页,这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景观图。请结合图片进行讨论,你在当中看到了什么?又联想到哪些方面呢?假设你是来自上述的四个区域的人,你会怎么介绍“自己”所在的家乡情况呢?我们请四个小组的代表来模拟一下。 [学生活动] 一组:北方地区平原面积广阔,耕作易于机械化操作,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高。 二组:南方地区主要土地是红土地,丘陵较多,平原少,所以人们耕种主要在一些低级的丘陵和小平原进行,一般是精耕细作的。 三组:西北地区有辽阔的草原,马牛羊特别多,所以我猜农业是畜牧业为主。四组:我看到青藏地区高山冰雪覆盖,雪山连绵,反映青藏地区地势高,气候寒冷,是世界屋脊。 [教师总结] 正是由于区域的差异性较大,而同一区域内相同或相似性较多,所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单元,分别是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活动] 完成书本P.3活动。 [过渡] 首先我们学习了解的是北方地区。 [课件展示] 北方地区图。(引导学生找出我国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主要地形区。) [师生互动] 1.让学生找出北方地区所管辖的省级行政区,并分别说出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在图5.2中,找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秦岭、太行山、辽东丘陵、山东丘陵、渤海、黄海、黄河、淮河、黑龙江、松花江。 3.让学生自读课本P.4~5内容,整体感知北方地区的地理环境。 [提问] 根据所了解到的知识,请归纳出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并出示表格: 北方地区 自然环境经济特点 位置范围主要地形区农业工业 秦岭—淮河以北东北三省 两河、两山 京津 陕甘宁 (苏、皖、内蒙古) 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 (2个丘陵) 平原广,耕地以旱地为主,机械化程度高,是我国重要粮食产区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工业发达、工业城市密集,资源消耗量大 重要农业区:二大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华北平原重要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 [过渡] 同学们,土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地,人类对土地有着天然的感情,请问,以下两幅图(课前准备两幅黑土地和黄土地的照片)各反映的哪种土地?主要分布地区在哪里? 学生回答:黑土地、黄土地;东平平原、黄土高原。[教师] 对了,两种土地都有各自的特点,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它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又有什么影响呢?结合手上的资料,进行小组讨论。(结合我国干湿区和温度带的分布分析) [总结归纳] 略

自然资源概况

自然资源概况 教学内容 自然资源的定义自然资源的分类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问题及措施 教学重难点 自然资源的定义自然资源的分类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问题及措施 教学目的 学生能正确判断自然资源及分类 掌握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问题及措施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能力 培养学生节约,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 教学过程 学生看书,做活动. 板书:自然资源的定义 请学生回答活动 提问:阳光,水,森林对我们有用吗?(有用) 同学们想想它们都存在于哪儿?(自然界中) 哪位同学来给自然资源下个定义呢? 板书:存在于自然界中,能被人类所利用的. 练习: 土地鱼风核能地热能太阳能桥梁煤矿铁矿石油铀矿纸电脑潮汐能 请学生判断哪些是自然资源.

请学生读图 提问:根据阳光,森林,水,矿产的叙述可分为几类?(两类)哪些是一类?哪一类能耗尽?哪一类不能耗尽?(阳光,森林,水. 矿产)不能耗尽的叫做什么资源?能耗尽的又叫做什么资源呢? 板书:自然资源的分类 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都是非可再生资源) 学生做活动 练习: 土地鱼风核能地热能太阳能桥梁煤矿铁矿石油铀矿纸电脑潮汐能 请学生判断哪些是可再生资源,哪些是非可再生资源. 请学生读材料 提问:据材料能得出什么结论?(中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中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板书: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请学生阅读材料 提问:中国的自然资源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板书:问题及措施 破坏----保护 浪费----节约 人均不足----合理利用. 小结: 师:自然资源的定义是什么? 生: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教案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设计说明:建设和谐高效课堂必须让和谐思维之树常青,让和谐、思维之树常青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二是如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其内容包括教学过程安排是否合理、学生之间的合作是否愉快、教学方式是否恰当,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1、设计理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着,在教学中教师因 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 探究与小组内成员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 的主观能动作用。 2、通过学生自学发现问题,利用多媒体手段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 解决问题。采用知识抢答、问题答辩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课程标准及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本章的第一节,依据《标准》,这是一节向学生传授“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的一课。本节选用了“自然资源和我们”、“资源丰富,人均不足”两个标题,表述了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中国资源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国情,为后面具体学习各种资源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1、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能够满足从图文资料中获取信息探究新知识的要求。 2、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对我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有了了 解,为本章节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了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的归类分析3.知道怎样合理使用自然资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加深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 2.通过对收集资料的对比分析。使学生学会正确分析我国资源现状,学会简单的数字分析和对比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辩证的方法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土地资源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来自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周红玉,我今天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地理第三章第二节《土地资源》,我主要从“学情、教材分析、学法、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设计理念”阐述我的教学设计,希望各位评委批评和指正。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地理》“土地资源”第一课时。教材在地形、气候之后安排土地资源,主要是考虑到地形、气候是促进和影响土地资源形成与利用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要素,而土地资源的利用受人类长期的生产活动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是人类经济活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的物质基础,因此本课时教学内容有明显的承上启下、前后关联的特征。在学生学习了我国自然资源基本国情并形成正确的资源观的基础上,本节教材以学生熟悉的被成为“万物之本”的土地为题,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了解土地的用途、分布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保护的措施等,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扩展知识,培养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图片展示,学生总结土地的利用类型; 2、通过读图、分析图表、阅读材料、结合实际经验或间接了解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3、通过读图了解中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差异,并能初步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 4、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我过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利用土地 资源的重要性; 土地资源是中国的自然资源的第一节,掌握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特点为后面第四章学习中国的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业和工业的布局,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以及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打下基础,也为下学期的中国分区地理打下基础。 ※技能目标 1、通过分析多个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分析信息的能力; 2、通过评价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以读图、分析图为主线逐步呈现知识点,主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逐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情感目标 1、通过新闻视频,数据对比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土地是立国之本”培养学生的资源 保护意识,树立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 2、通过学生设计环保宣传画,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资源观并内化为行动,并影响学生周 围的人; 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实现“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以及心灵世界的有机沟通”是新课程标准特别是初中地理教学的要

人教版2020--2021学年度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单元测评卷及答案

人教版2020--2021学年度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单元测评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入下列表格中。每小题4分,共48分) 1. 几年前,共享单车在城市街头随处可见,共享单车最大的意义在于 A. 为市民省钱 B. 节省时间 C. 低碳出行,保护环境 D. 方便锻炼身体 2. 前几年间,太湖爆发了严重的蓝藻污染,江苏无锡生活用水和饮用水严重短缺,这一现象说明 A. 可再生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B. 可再生资源不能利用,要好好保护 C. 非可再生资源要合理利用和保护 D. 可再生资源如果不被合理利用和保护,就可能失去其可再生性 3. 有关我国自然资源分布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水资源一华北多,西南少 B. 草地一主要分布在东南部湿润地区 C. 林地一西北多,东北少 D. 矿产一南方多有色金属,北方多煤、铁、石油 4. “西气东输”工程起止点和运输方式为 A. 新、沪管道运输 B. 青、苏铁路运输 C. 甘、沪水路运输 D. 新、苏航空运输 5. 下列是我国土地基本国策是 A. 十分珍惜,制定法律法规 B.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切实保护耕地 C. 十分珍惜,切实保护耕地 D. 十分珍惜,标准利用,切实保护土地 6. 下表是我国南北方地区水土资源调查资料。我国南北方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是( )

A. 南方多且以水田为主 B. 南方少且以旱地为主 C. 北方多且以旱地为主 D. 北方少且以水田为主 读漫画,完成下列各题。 7. 漫画《分“田”》反映了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 乱砍滥伐 B. 超载放牧 C. 乱占耕地 D. 围湖造田 8. 针对漫画反映的问题,我们应该 A. 鼓励开发商投资开发,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B. 鼓励农民转变生产方式,进城务工 C. 毁林开荒,扩大耕地面积 D. 珍惜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读下图,回答问题。 9. “南水北调工程”能够反映我国水资源具有的特点是 A. 地区分布不均 B. 季节变化大 C. 年际变化大 D. 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10. 该资源的调配直接反映了我国

水资源 人教版地理说课稿

水资源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号选手,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板书,课题)我认为,说课应以新课标为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展开说课。 首先是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分三部分:水资源组成分布,我国水资源现状特点,节约用水,旨在借助地理课来唤起学生们对水资源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从结构上看,是认识中国自然资源的最后一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表现出稳定性差和可塑性强的倾向,更易接受以感性材料为主和富含感情色彩的地理内容,直接经验少,理解能力弱。学生经过一年的地理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分析联系和综合归纳能力仍有待提高。课堂中需要老师给予一定的引导。 在此基础上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1、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2、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教学难点:1、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分析我国水资源特点、成因及解决方法;2、帮助学生树立淡水资源的危机意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做节水、护水的模范。 而解决难点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利用地图等材料合作探究,切身感受到问题所在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性的提出解决方案。引导

学生从生活实例出发思考,从而使其树立节水意识,学对生活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基于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参考新课程标准我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水是宝贵的资源,2、了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原因,3、知道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及相应的解决途径,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路线;4、了解水资源的利用状况,知道在某种意义上节水比调水更重要。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1、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用图、析图、释图的能力;2、通过学习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原因及解决途径,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大部分地区及家乡严重缺水的问题,使学生能全面、正确地认识水资源的价值,从而树立正确的节水惜水、保护水资源的观念。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突破难点就需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 因而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直观教学法,结合情境体验法、合作讨论法、对比学习法,采用这种多元教学方法旨在提倡让学生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 学法指导:一、引导学生温故知新。

【K12学习】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 源》知识点归纳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1.我国自然资源的总特征(基本国情):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我国资源概况:陆地面积——世界第三:矿产资源总量——世界第三;耕地面积——世界第四;河流年径流量——世界第六;森林面积——世界第六)4月22日为世界地球日。 2.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如交通用地等) 3.土地不利条件: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尤其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4.土地资源的分布: 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及低缓的丘陵地区 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 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90%以上)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 (该区还集中了大量的难利用和未利用土地)

耕地与水资源南北差异: 北方以旱地为主,且耕地资源比例大(60%),但水资源比例仅20% 南方以水田为主,且耕地资源比例小(40%),但水资源比例达80% 5.当前的土地问题:水土流失;乱占耕地;土地荒漠化。 6.土地法:《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 全国土地日—6月25日 7.我国土地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8.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而人类所需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水量的2.5%。地球上的淡水资源,98%是冰川、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9.水资源现状:水资源总量排世界第六,但人均排名靠后。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污染、浪费严重——水资源短缺世界水日:3月22日。中国水周:3月22日至28日。 10.水资源分布特征: A时间分布:夏秋多,冬春少——解决措施:兴建水库,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 B空间分布:东多西少,南丰北缺(华北和西北地区,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说课稿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说课稿 一、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一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二、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地理区域部分的衔接点。地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即差异性。学生通过八年级上册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中国地理的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对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但对于学生来说,对区域和区域划分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理性的程度。本章的教学就是要把学生对区域差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程度,理解区域划分的作用,掌握区域划分的基本方法,学会通过比较的方式了解我国的宏观区域差异。第一节教材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是“认识不同的地理区域”;其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的角度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要注意其承上启下的作用。“认识不同的地理区域”,可从生活实例出发,认识区域划分的方法,并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部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重点。 学情分析 1、经过多半学期的学习,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对我国的区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且学生兴趣较浓,求知欲较强,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2、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秦岭和淮河及秦淮一线的地理意义,学生能结合生活实例感受较多,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3、通过多半学期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读图能力,析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本节课提供了能力基础。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不同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的类型;结合生活体验,以某一类型的区域为例,举例说出不同尺度、不同级别的区域。 2、初步学会在简单的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的方法。 3、阅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能够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通过对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界线的分析,知道我国四大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综合原因,初步了解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巩固联系旧知获得新知的学习方法。 2、学会分析区域内各要素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链、知识网,从而 形成知识体系的学习方法。 3、学会获取地理信息、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发现地理问题 解决地理问题、表达与交流成果。 情感与价值观: 感受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之美,学会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四、学习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依据。 五、学习难点:结合地图,比较四大地理区域的差异。 六、学习方法 自学指导法、读图法、讨论分析法、联系实际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 七、学具准备

自然资源概况

“自然资源概况(1)”教学设计(湘教版) 迟金华河北省沧州市第八中学(061000) 摘自《地理教育》2010.10 一、教材分析 “自然资源的概况”是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自然资源的特征。本章是学习、研究人地关系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而本节又是学习中国自然资源的基础。因此必须使学生对自然资源的定义、分类、特征有清晰的认识。本节课是其中的第一课时,着重介绍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自然资源的四个主要特征。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自然资源的概念,了解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了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随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的;了解自然资源的特征。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加深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面对我国的资源状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和养成合理利用资源的良好习惯。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不均匀性。 难点:自然资源的范畴是不断变化的;自然资源的数量巨大但又是有限的。 四、教学方法 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等。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自然资源的定义,列举知道的自然资源(越多越好)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多媒体展示几张生活照片)人类的衣、食、住、行和生产离不开土地、阳光、水、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这些都是自然界赐予人类的无价之宝,与人类关系密切。从本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自然资源。 2.小组探究,了解新知 任务一: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主要类型 (1)各小组宣读搜集的各种有关自然资源的概念,指出教室中的实物以及刚才多媒体展示的照片中的物体由哪些自然资源制成。通过不同的定义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深刻理解定义,掌握自然资源定义的关键词语。 (2)小组间通过比赛方式说出各种自然资源,越多越好,并且相互指出错误。同时,思考为什么是或者不是,加深对自然资源概念的理解。 (3)提出探究问题:台风、地震、闪电等都具有巨大的能量,它们是不是自然资源,为什么? (4)各小组把列举的自然资源进行分类,归纳总结自然资源的类型。 (5)完成P54活动题,强化自然资源分类,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任务二:总结自然资源的特征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教学设计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是近些年我国进 行地球日宣传活动的主题。珍惜地球资源与每个人密切相关。 (1)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并不难,对于我们往往是举手之劳,下面这几种行为你都做 到了吗?除了下面几种行为,你还能说出哪些? 答案:①纸正反两用,反复利用废纸; ②随手关灯、拧紧水龙头; ③废旧电池不乱扔; ④十层楼以下不乘电梯; ⑤少坐车或不坐车,骑自行车或步行…… (2)围绕“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从我做起”为主题,设计宣传口号。 答案:节约的就是利润,浪费的就是财富;废物利用,创新价值,资源回收,循环利用;废 料再生,妥善分类,垃圾减量,避免浪费;能源节约齐参加,珍惜使用莫乱花;节约水电 粮食,珍惜能源点滴;随手关灯一小步,节约能源一大步。 【教师点拨】同学们说的很好,其实自然资源短缺不止在我国存在,这是一个全球性 的问题,为此联合国把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唤起人们对地球面临的生 态环境和资源问题的关注,解决自然资源短缺也不只是政府层面的事情,其实我们 每个人都能够贡献一份力量。 课 后 总 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自然资源的含义和分类,我们知道了并不是所有自然界的物 质和能量都属于自然资源,只有具备了“自然”和“经济”两种属性才是自然资源。自然 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种,即使是可再生资源也要注意保护和培 育,不要盲目利用,否则可再生资源会转变成非可再生资源。我们还学习了我国自然 资源的特征——总量丰富,种类齐全,人均占有量少。因此无论从政府层面,还是社会 大众都要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共同应对我国自然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 教 学 过 程 板 书 设 计基本特征

《极地地区》说课稿

地理说课稿 七年级下册《考察极地》 新乡市延津县高寨初级中学母玉鹏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的说课内容是仁爱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一节“考察极地”。下面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解说: 教学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小组合作为载体,注重活动展示,使学生在积极、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提高地理知识和技能。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考察极地》是世界地理的最后章节,自然环境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本节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极地特殊的自然环境;能在两极辨别方向。 过程与方法:通过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对已有资料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 情感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资源。 难点:在极地地区辨别方向。 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式、启发式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手段:多媒体课件 借助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按以下四个环节展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任务分解、小组合作,学生展示、互动生成,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环节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播放学生喜欢的视频片段《冰河世纪》,请同学们思考片中展现的是怎样的景象?图片上这里可爱的动物又是谁?引导学生认识到:“这就是极地地区,让我们共同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板书:考察极地> 环节二:任务分解、小组合作 将学习内容整合为5个问题,由5个小组分解完成探究,之后进行成果展示. 1、查找极地的位置范围; 2、描述极地的气候特点;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教案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教学目标 1.态度目标: 使学生能通过了解我国资源的国情,懂得节约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自 身养成节约和保护资源的行为习惯,并能实施具体行动督促他人节约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 2.能力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概括出我国资源总量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利用不尽合理的国情,能够经过讨论后制定本组、本班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的具体措施。 (2)使学生明白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与人均占有量之间的辨证关系。 3.知识目标:使学生能说出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多,人均少,利用不尽合理。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能说出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明白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与人均占有量之间的 辨证关系(2)使学生懂得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并能够付诸行动。 教学难点: 1.使学生能够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概括出我国资源总量多,人均少,利用不尽合理的国 情特点。 2.使学生明白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及其相互作用的辨证关系。 探究点: 1.“总量大、人均少”不仅是我国自然资源最主要的特点,而且也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 一,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我国自然资源的优势和劣势,对优势可以以此自豪但不能盲目乐观,对劣势应积极关注而不能丧失信心。 2.我国自然资源虽然种类很多,各自也有不同的特点,但“总量大、人均少”都是它们 共同具备的。这个观点的确立为学习各种具体的自然资源均有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讲解法、图表法、比较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教具:自制图表(我国自然资源国情基本特征示意表)、小黑板(环境意识测试题、课堂练习题)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讲解]前几章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它们是我国自 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知道,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自然环境,也离不开自然资源。那么我国的自然资源状况如何呢?我们又怎样利用它们为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服务呢?今 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板书】第六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复习提问】1.在初一时我们曾经学习过自然资源,请大家回忆一下,自然资源分为几大 类,是哪几大类?(两类,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2.请大家再回忆,自然资源又具体分为哪几种?(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和矿产 资源等多种)我们也知道学习地理应遵循总——分——总的学习顺序,所以,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中国自然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 【板书】第一节自然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 2.讲授新课 【出示图表】请大家先看下面的图表,你能否根据该图表概括出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吗?

《水资源》说课稿

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水资源》。 一、说教材。本节内容是八年级地理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中的第三节的内容。这一节的内容包括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和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两个方面,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建设的大型工程。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是有限的,以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了解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解决措施。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课对地图和图表的综合分析引导学生用过去所学和教师提供的资料,自主探究和分组讨论等方式学习新知识,并使学生认识知识的连续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十分珍惜、合理利用、节约的资源观,培养资源保护意识。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重点将华北西北地区缺水严重,用水十分紧张,水土资源配合严重不协调的原因分析清楚。 2、跨流域调水中最大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如何将长江流域调水到华北西北地区,并简要分析。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促进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发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运用以前学过的降水的知识来解释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特征让学生学会将知识前后联系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 3、联系生活并运用有关资料讨论水资源对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学生猜谜语:双手抓不起,一刀劈不开;煮饭和洗碗,都要请他来。同学们猜一猜这个谜语说的是什么? 答案是水,这说明水对人类非常重要,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水资源》。 (二)新课学习 读图分析地球水资源形势(地球上水是丰富的,淡水资源却是有限的) 1.淡水资源 通常把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称为水资源 河流水和淡水湖泊水是我国主要的淡水资源。 2.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1)空间分布特点 读图分析,水资源哪里多?哪里少?(南丰北缺) 读图分析,我国水土资源配置合理吗?(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 思维拓展:为什么西北地区,缺水严重?(我国降水自东南向西北内陆递减) 思维拓展:为什么华北地区,缺水严重? (自然原因: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春旱严重;河流少,且流量较小

[工作]我国自然资源现状分析

[工作]我国自然资源现状分析 我国自然资源枯竭状况分析 自然资源的浪费与枯竭,环境的破化和恶化,使得资源环境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困惑。为了更深刻地认识资源环境问题,寻求更好的破解资源环境难题的途径,就必须首先认识自然资源问题。 一、自然资源枯竭状况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虽然较多,但人均占有量少。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五分之一;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近几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对煤电油运和重要资源的需求量明显增加,价格大幅度上涨,一些重要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大幅度上升,我国重要能源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加剧。今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能源资源需求总量还会增加,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将长期存在。节约能源资源,大力促进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是缓解能源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以煤为主,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均占其排放总量的80-90%。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严峻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呈加剧之势,水土流失量大面广,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减轻能源资源消费增长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巨大压力,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二、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1)生态系统全面退化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度。然而不幸的是,中国自然生态系统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过程之中。青藏高原草地生产力由上世纪60年代的300公斤/亩下降到100公斤/亩以下;地下鼠量由过去的8~10增至30只/公顷;土地裸露率由不到10%增加到30%以上。全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并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红树林由历史上最大面积25万公顷,下降到目前不足1.5万公顷。 (2)水土流失急剧 中国水蚀、风蚀和冻融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全国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黄河流域年入河泥沙16亿吨;长江流域每年土壤流失量24亿吨。随土壤流失的还有各种营养元素,仅黄河流域每年流失的泥沙中,就含有N、P、K三种元素总量约4000万吨,超出了2003年全国的化肥需求量(3990万吨)。 (3)濒危物种增加 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占189种。中国濒危或渐危高等植物4000~5000种,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栖息地环境改变、生境破碎化、以及大型水利工程是造成物种濒危或灭绝的重要原因。由于三峡工程实施和环境污染,长江上已难寻觅白鳍豚的踪迹,科学家承认该物种已功能性灭绝。 (4)天然湿地大量消失 在北方,河北省过去50年来湿地消失了90%,即便侥幸存留的湿地,八成以上也变成了污水排泄场所;陕西关中一带30多个县,几十年来消失上万个“涝 池”(池塘)。在南方,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水域面积从最高4000平方公里减少到不足50平方公里。干旱、半干旱区湿地状况更不容乐观:内蒙古阿拉善盟,

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自然资源》说课稿

《中国的自然资源》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单元教材分析 (二)单元的地位和作用 在学习了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后安排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主要是考虑到地形、气候、河流是促进和影响自然资源形成与利用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要素,而自然资源的利用受人类长期的生产活动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中国自然资源的学习是后期中国的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学习的基础。因此本单元教学内容有明显的承上启下、前后关联的特征。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各类自然资源的分布以及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1)各类自然资源在利用和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采取的解决措施。 (2)对学生进行自然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四)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5课时 4课时教授本单元的内容,1课时安排练习并讲解练习。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掌握我国各类自然资源的分布

及特点,并且要把这些知识点落实在图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分布图和各类资源统计表,培养学生运用图表信息,分析说明各类资源的分布和基本特征的技能。如在讲授中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这部分内容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直接向学生展示我国各类自然资源的总量、在世界上的位次和人均占有量占世界人均量的比例。用具体的数据来说明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不足这个问题。 本单元的学习目的和任务具有相似性,就是运用图表来掌握各类自然资源的分布及特征。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必要从头到尾一个一个的给学生讲清楚。教师应该以一种或两种自然资源为例,给学生做一个标准的示范。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老师是怎样一步一步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特点的。这样学生就知道了学习自然资源的方法,就会主动的去学习后面的各类自然资源,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中国的土地资源 1、通过展示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分布图,先讲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然后利用图例分析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我国的分布,从地形上分析各种土地资源在各大地形区的分布,从气候上分析各种土地资源在我国各大气候区的分布。 2、通过展示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图分析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出现的问题以及采取的解决方法。 3、结合以上分析,归纳总结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自然资源概况 一、复述巩固: 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___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约___万平方千米。辽阔的国土,蕴藏着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 二、设问导读: 1、读课本54页文字,明确 (1)自然资源是指______的能为_______物质和能量。可见自然资源必须同时具备2个条件:a、必须是_____的;b、现在要能为我们_____。(2)自然资源主要包括_____资源 ____资源、_____资源、____资源、_____资源、以及___资源。 2、完成本页活动题: 下列哪些属于自然资源?属于哪种自然资源? 闪电、巧克力、天然宝石、皮革、羊毛衫、东北虎、煤油、水泥、农村沼气、阳光、塔里木油田、大熊猫 属自然资源的有___________。 3、读54—58页的文字,概括自然资源的五大特征: (1)自然资源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2)自然资源的数量是___的,又是___的。 (3)自然资源的质量有_____。 (4)自然资源的分布有___性和____性。 (5)自然资源的状况处在______之中 4、读“我国矿产资源”,回答(1)我国矿产资源总的特点是_____但____。 (2)总量占世界的__%,居世界第__位;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的__%,居世界第__位 (3)具有世界性优势的矿产有___、___、___、___、___等,不仅明储量可观,居世界第1或第2位,人均占有量___世界人均水平,而且资源___,____条件好,有较强的竞争力。 (4)具有区域性优势的矿产有___、____等。 (5)具有潜在优势的矿产有___、____等。我国____地区新增矿产储量潜力很大。 (6)探明储量不足的矿产有___、_____、___、___等。短缺的矿产有___、___、___等。 三、自学检测 1、下列现在不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A、空气 B、风景 C、海啸、地震、风暴 D、金丝猴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随着人口的增加,资源也将越来越多 B、随着生产的发展,某些资源将越来越少 C、所有的矿产资源质量都一样,没有贫富之分 D、自然资源的分布无规律可寻,因为它们分布不均匀,而且状况不断变动。 3、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共同特点是 A、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B、都不污染环境 C、都是能源矿产 D、都分布在我国北方 四、巩固训练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说课稿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说课稿3 6.3《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说课稿 我今天要说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第三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应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环节进行。 首先:对本节教材做以下的分析 本节教材是认识省级区域的一部分,教材从台湾概况、台湾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三部分内容认识台湾,突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学习台湾首先应该明确其领土归属问题,在此基础上讨论台湾首先应该明确其领土归属问题,在此基础上讨论台湾的自然条件及其经济发展特点,这就是本节教材编定的主要思想。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课既是学习香港澳门的延伸,又为学习其它奠定了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能运用地图说出台湾省的位置、范围,明确台湾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掌握台湾省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征。 二是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运用地图等资料,分析台湾的自然地理环境,从而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认识区域地理的方法。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史实材料使学生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感、使命感、责任感。 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1)影响台湾自然资源分布的原因分析:(2)台湾的经济特色。 本节课的难点是台湾岛的地形特征,确定这个难点的依据是教材,影响自然资源分布以及纬度位置、地形气候等是多方面的地理因素,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二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差,难以将诸多的地理因素综合在一起,得出结论。 重点和难点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本节课详讲的内容是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台湾的自然环境特征。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合作讨论和利用图形表展示直观教学法。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构建知识体系。二是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图形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身学习的目标。 本节课主要渗透的学法有:首先,青少年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法。 其次,有效借助多媒体、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的优点,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总的教学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将围绕“台湾是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台湾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色”。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三大问题情景,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