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课导学案(人教版)
最新人教版同步导学案课时练答案语文九年级
![最新人教版同步导学案课时练答案语文九年级](https://img.taocdn.com/s3/m/e6c15842700abb68a882fb87.png)
人教版同步导学案课时练答案语文九年级篇一: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集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集(156页)一沁园春雪学习目标1、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2、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学习重点1、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2、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学习难点1、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知识链接1.词的知识词兴起于唐,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
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
比如、、等。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苏轼和辛弃疾。
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柳永、李清照。
2.创作背景与发表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本篇首次正式公开发表于1957年1月号。
1945年10月,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应柳亚子要求,亲笔书写了这首咏雪词赠他,11月4日,重庆晚刊据传抄件刊出。
其后,一些报纸相继转载,一时轰动山城。
1951年1月8日,附刊曾将毛泽东同志赠柳的墨迹制版刊出。
3.的影响吴祖光称毛泽东的是“睥睨六合、气雄万古、一空倚傍、自铸伟词”的第一流杰作中之杰作。
蒋介石看到后,大为震惊,为了达到他的罪恶目的,一时召集很多的反动文人,也来写诗填词,歌颂国民党,结果他们写的词比不管在意境方面,还是在文采方面都与毛泽东的差得远。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敬业与乐业导学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敬业与乐业导学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8dbef46b4daa58da1114a64.png)
5、敬业与乐业一、预习提示:1、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广东新会人。
近代思想家,著名学者,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
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计148卷,1000余万字,为后人留下丰厚的学术遗产,成为一代宗师。
2、演讲常识。
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同时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
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认清对象,确立主旨;②思维清晰,节奏明快;③感情充沛,例证动人;④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3、议论文常识。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有引论、、三部分。
4、自读课文,给加点的字注音。
旁骛.( ) 亵.()渎.()强聒.()不舍佝.()偻.()承蜩.( ) 哭丧.()着脸层累.()5、解释词语或根据提示写出词语,疏通文意。
(1)、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对很融洽。
()(2)、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3)、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句或一段。
()(4)、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5)、道理极容易明白。
()(6)、做事专心致志,一点儿也不分心。
()(7)、强聒不舍:。
(8)、言不及义:。
(9)、亵渎:。
二、合作探究。
学生自读课文后思考,合作学习,分析探究。
6、议论文一般分为三大部分:引论----本论----结论第一部分是第()段,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二部分是()段,论证中心论点;第三部分是第()段,归结全文。
本文紧扣中心“”展开论述。
开始援引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论述之必要,再转入论述主体,分别从和两方面逐一论述,最后收束全文,得出结论。
全文脉胳清晰,极富有层次感。
7、本文的论点是在文章的第部分提出来的。
8、作者在文章中先后谈了这几个问题。
9、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论证和论证。
10、作者按照→→的思路层层深入的论证“敬业的重要性”,运用了论证方法。
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城关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
![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城关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https://img.taocdn.com/s3/m/4f606194cc17552706220835.png)
《雨说》导学案【预习目标】1.朗读这首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2.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3.展开联想和想象,与诗人感情进行沟通;4.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重、难点分析】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反复诵读全诗,体会诗歌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领悟诗歌主旨,感受作品饱含的深情。
3.体会诗歌拟人化的手法。
【预习指导】1.通过查字典、上网查资料等多种方式,了解本文作者。
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圃()锢()滞()喑哑()嚷()蓑()笠()膏()耸()绕()襁褓( )(2) 解释下列词语。
①禁锢:②寒浅:③留滞:④喑哑:⑤喧嚷:⑥蓑衣:⑦润如油膏:⑧安息:3.反复诵读课文朗读指导:语调: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停顿: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重音:如“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点的词要重读。
一节:急切(企盼);二~四节:轻柔、温和(雨之关爱);五~七节:欢快(喜悦之情);八节:高昂(感情推向高潮);九节:欣慰(显示主旨)。
4.了解写作背景:本诗写于1979年,时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身在海外而关注中国大陆。
经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
诗中“雨说”即诗人在说,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5.作家作品:郑愁予,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1933年出生于山东省。
台湾当代诗人。
1949年自费印刷了第一本诗集《草鞋与筏子》。
1954年考入中兴大学法商学院,并在《现代诗》季刊发表大量诗体,成为“现代派”的中坚。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 上册 第二单元 6 敬业与乐业 第2课时 教案(表格式)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 上册 第二单元 6 敬业与乐业 第2课时 教案(表格式)](https://img.taocdn.com/s3/m/aba5134aaeaad1f347933f1f.png)
小组讨论分析,尝试理解。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10’
板
书
设
计
领
导
评
课
意
见
学校检查记实
教学后记
学生朗读课文,品味与思考,预期引导:
一是举例论证。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例子,说明有业的必要性。二是道理论证。引用儒门和佛门的话,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
学生分析:
先解释什么是“敬”。引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解释“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接着,用设问句提出“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最后用设问句“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过渡并引导,再次回到“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是敬”。
5.梁氏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请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认识。
讲解:课文论述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
6.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据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找出一两位这样的“天地间第一等人”吗?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去做。
4、联系自己的学习,谈对“敬”的理解
5、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分析梁氏“敬业”说
6、结合自身实际谈怎样做“天地间第一等人”
组织学生精读课文,进一步分析以下问题:
1.理解文中“业”含义?
2.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总结:是有一份正当职业,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达到“乐以忘忧”境界。
3.课文说:“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又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然而,有人却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讨论一下,对这个问题究竟应该怎么看。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有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有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3d0c5c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2d.png)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有答案尊敬的同学们:大家好!在这个新的学期开始之际,我们迎来了九年级语文上册的学习。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充分理解教材内容,提高语文水平,我为大家准备了九年级语文上册的导学案。
本导学案不仅包含了课文的基本信息和学习要点,还给出了相应的答案,方便大家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检测。
希望大家认真阅读、学习,取得好成绩。
导学案一:《再别康桥》课文简介:本课是一篇诗歌,诗人徐志摩以人格化的方式,抒发了自己对离别的痛苦和思念之情,揭示了他内心世界的寂寞与苍凉。
学习要点:1. 理解诗意:通过了解诗人的背景和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理解诗歌结构:掌握诗歌的音韵、形式和修辞手法。
3. 解读诗句:理解并分析课文中的难句,并解答相关的问题。
答案片段:1. 《再别康桥》一诗通过描述诗人内心的痛苦与离别之情,表达了对康桥的留恋和对爱人的深情。
其中,“黄昏无聊”一句中,通过押韵的方式,使诗歌节奏流畅,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矛盾和迷茫。
2. “衰草残花凝绿”的描写,生动而富有感染力地展现了康桥的美丽与诗人的思乡之情。
这一描写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增强了描写的强度和表达的尖锐度。
3. 诗句“相思相见知何日”是诗人对爱人的思念之情的真实写照。
通过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思念的程度,表达了诗人对于重逢的期盼和渴望。
导学案二:《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导学案》课文简介:本课是一本九年级语文上册的导学案,通过系统地总结和整理九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要点、知识点,并给出了详细的答案,对同学们的学习和复习有很大帮助。
学习要点:1. 理解导学案的结构:掌握导学案的组织结构,了解导学案的作用和意义。
2. 学习方法:掌握使用导学案的方法和技巧,学会灵活运用导学案进行知识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检测。
3. 复习知识点:通过导学案的相关问题和答案,进行对课文知识点的复习和巩固。
答案片段:1. 导学案采用了清晰的标题和内容分区,确保同学们可以清楚地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和答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https://img.taocdn.com/s3/m/356d65a4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3b.png)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
九年级上册的第二课是《我用残损的手掌》,作者是现代诗人戴望舒。
全文如下: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九年级语文上册《敬业与乐业》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敬业与乐业》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041a951e518964bcf847cc5.png)
九年级语文上册《敬业与乐业》第二时导学案人教版☆学习目标:、学习本文条理清晰的论证方法。
2、对文中“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的学习。
3、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正领悟。
4、演讲与口语特色的体会。
☆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什么叫敬业?为什么要敬业?作者是怎样论述的?2、怎样理解“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作者认为苦乐的关键在于什么?3、“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4、品味语言:再读文,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并谈理由,并体会本文的演讲和口语特色。
资料补充:演讲的基本知识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同时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
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认清对象,确立主旨;②思维清晰,节奏明快;③感情充沛,例证动人;④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拓展研究,能力提升、读了本文后,你认为学生该如何“敬业与乐业”?6、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在你我身边就有这样安心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工作的人。
试说说他的一些事迹。
☆达标检测、阅读,回答问题:最苦与最乐梁启超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负的事,达观的人看来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法逃躲啊!答应人办一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
第2课《梅岭三章》(导学案)九年级语文下册原卷版
![第2课《梅岭三章》(导学案)九年级语文下册原卷版](https://img.taocdn.com/s3/m/fd359245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d5.png)
02《梅岭三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通过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感情。
2.分析诗歌构思独特的写作特点,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3.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激发自己的爱国热情。
【重点难点】1.体会这组诗篇回环递进、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写情怀的表现力量,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2.学习陈毅同志面临险境、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学习过程】一、新课导入师投影陆游的《示儿》,学生齐背。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通过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感情。
2.分析诗歌构思独特的写作特点,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3.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激发自己的爱国热情。
三、预习检查1.作者简介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诗人;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新四军老战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2.背景链接1934年10月,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毅同志因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
1935年春,他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
他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
3.字词积累——给红色生字注音。
旌旗()阎罗()烽烟()悬()捷报()遍种()当纸钱()应有涯()四、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思考回答)1.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把握情感基调,并简要概括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2.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二)深入探究【合作探究】1.对照注释,理解诗前的小序,说说它起什么作用?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
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
人教版语文九上《2 芦花 荡》导学案(含参考答案)
![人教版语文九上《2 芦花 荡》导学案(含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f4f51f4360cba1aa811da65.png)
第2课《芦花荡》导学案【导学目标】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2、品味语言,把握人物性格,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3、认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导学重难点】1、把握人物性格,感知人物形象2、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导学流程】第一课时【知识链接】1、什么是小说: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称为典型人物.可以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进行描写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故事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又叫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包括;以他人言行来反映人物等(又叫侧面烘托))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故事情节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小说中典型人物的解说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小说中社会和环境的关系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时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小说竭力要挖掘的艺术内容,其感觉经验愈是新鲜、细微、独特、准确、深刻,就愈是小说化“虚构性”与“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上述要素中最能体现小说性质的东西2、认识作者孙犁是“荷花淀派”作家的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自然清新的语言,勾勒生活的诗意,描绘人民在艰苦的战争中乐观向上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九上语文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2课导学案(人教版)公开课教案课件教案课件
![九上语文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2课导学案(人教版)公开课教案课件教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0721f77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8b.png)
22《唐雎不辱使命》学习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唐雎韩傀免冠徒跣以头抢地缟素色挠寡人谕矣聂政2、再读课文,简述大意。
课堂探究3、译读课文,把握情感。
(1、积累重点字词(画出不理解的句子及通假字,交流,积累。
)(2、学生分角色读课文。
(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4、边读边悟,分析形象。
唐雎:秦王:当堂检测阅读“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徒以有先生也。
”(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 l )故不错.意也:( 2 )长跪而谢.之曰:(7.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①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② 太守谓.谁B.① 秦王不悦.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C、① 安陵君其许.寡人②潭中鱼可百许.头D、① 愿终守之.②愿借子杀之.(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9.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
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答:参考答案1、《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时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6、〔 1 〕通“措”,置。
(2 )道歉 7 、B 8 、 ( 1 )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
( 2 )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九年级语文上册敬业与乐业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敬业与乐业第二课时导学案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f87202b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cd.png)
九年级语文上册《敬业与乐业》第二时导学案人教版☆学习目标:、学习本文层次清楚的论证方式。
二、对文中“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式的学习。
3、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正领会。
4、演讲与口语特色的体会。
☆自主学习,试探问题、什么叫敬业?什么缘故要敬业?作者是如何论述的?二、如何明白得“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作者以为苦乐的关键在于什么?3、“我坚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如何的?☆合作探讨,解决问题4、体味语言:再读文,找出文中你喜爱的句子并谈理由,并体会本文的演讲和口语特色。
资料补充:演讲的大体知识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论述某一事理的活动,同时仍是说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观点的一种手腕。
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认清对象,确立主旨;②思维清楚,节拍明快;③情感充沛,例证动人;④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拓展研究,能力提升、读了本文后,你以为学生该如何“敬业与乐业”?六、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界,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即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在你我身旁就有如此安心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在一般职位上干出不一般工作的人。
试说说他的一些事迹。
☆达标检测、阅读,回答下列问题:最苦与最乐梁启超人一辈子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一辈子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以后的责任。
人假设能知足,虽贫不苦;假设能安分(不多作额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一辈子难负的事,达观的人看来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独是人活着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任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什么缘故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只是,要逃躲也无法逃躲啊!许诺人办一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那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刘姥姥进大观园》第1-2课时 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刘姥姥进大观园》第1-2课时 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695b321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a7.png)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刘姥姥进大观园》学习任务单第一课时正面刻画【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梳理小说情节,把握主要内容。
2.通过对人物典型语言和动作描写的品析,把握课文中刘姥姥的人物形象。
3.借助相关资料,了解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课前学习任务】1.查阅资料,了解《红楼梦》、其作者、及本文前情。
写一段介绍语,并完成视频制作。
2.通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给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正音,理解与现代汉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词语。
【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梳理故事脉络,概括主要情节导演组开始改写剧本,大家决定将课文改写为三幕剧,请你默读课文,根据以下提示,拟写每幕剧的小标题。
第一幕:饭前,凤姐、鸳鸯为刘姥姥设局。
第二幕:。
第三幕:。
学习任务二:精读课文,品析人物特点1.请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正面描写刘姥姥的语句,用几个关键词概括人物形象,并旁批在书上。
2.请你任选凤姐、鸳鸯其中一个人物,结合文章中 1-2 处对其正面描写的语句,分析这一人物形象。
旁批在书上。
学习任务三:总结分析古典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习资源】1.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梦》。
【作业设计】1.为了更好地宣传本班剧目,宣传组的同学想要设计一张宣传海报并配上刘姥姥人物形象的宣传语,请你帮他们写一写宣传语吧!评价标准:(1)能全面概括人物形象。
(2)形式不限。
可写一段创意文字,一首小诗,一副对联等。
(3)语言生动,有吸引力。
2. 根据本文内容,变换叙事视角,用第一人称改写本文,写一篇“刘姥姥日记一则”,用日记的形式记录刘姥姥这一天的见闻感受。
不少于400字。
第二课时侧面烘托【学习目标】1.品味文中描绘众人大笑时不同情态的语句,体会作者侧面烘托塑造人物的运笔之妙。
2.拓展阅读相关章节,探究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3.通过节选部分学习,了解《红楼梦》艺术魅力,加深对古典名著的热爱。
【课前学习任务】1.拓展阅读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的相关章节,继续品析刘姥姥独具个性的人物形象。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雨说》导学案教师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雨说》导学案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9936ab9cfd0a79563d1e7219.png)
姓名班级小组编号评价学习目标:(预习之前,先认真识记勾画学习目标,带着目标展开预习吧!)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找出本首诗中的意象。
2、通过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品味诗的语言,理解诗歌的拟人手法,把握诗歌的主旨。
3、理解作者关爱孩子、热爱祖国的真情,培养学生勇敢乐观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1、体会诗的意境,领会其主题。
2、品味诗歌凝练、丰富的语言,学习诗中拟人化的表现手法。
【预习课导学】预习课自读自悟:《雨说》完成如下任务:资料准备:了解这首诗的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自主积累:将这首诗的重点词语及诗句摘抄至摘抄本上。
自我感悟:找出诗中的意象,理清诗人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并试着以优美的语言叙述诗歌的主要内容。
【预习步骤】第一步:初读文本读顺读畅:认准字形、读准字音,识记生词,并划出诗中出现的意象。
第二步:再读文本,体会情感:1、边读边结合课下注释、自己预习的成果以及平时的积累试着理解诗歌的内容。
2、再次默读课文,在诗歌中划出令你感受最深或最喜欢的语句和词语,并试着从字面义和语境义、主旨和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探究课导学】教材助读一、走近作者郑愁予,现代诗人,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
1949年随父亲至台湾。
重要诗作有《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郑愁予诗选集》《寂寞的人坐着看花》等。
二、了解背景这首诗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刚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诗人关注着祖国内地。
经过十年浩劫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而诗中的“雨说”,其实也就是诗人在说。
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福。
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感,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义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
三,文体知识中国诗歌按创作的时代和诗歌反映的内容,可分为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
按内容,诗歌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自主阅读:2我爱这土地》公开课导学案_2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自主阅读:2我爱这土地》公开课导学案_2](https://img.taocdn.com/s3/m/85f5ab3bcc1755270722084d.png)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2.通过品与悟,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内在的学习激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把握诗歌主题,体会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
2.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六、教学时数: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的爱国诗有哪些呢?如《我用残损的手掌》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首爱国诗《我爱这土地》。
(二)出示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节奏和感情。
2.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3.诵读诗歌,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人。
现代著名诗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为一个革命者.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调子沉重忧郁;抗战时期的作品多为觉醒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
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黎明的通知》、《我爱这土地》等。
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读诗,整体感知第一步: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解决生字新词。
第二步:听录音范读;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注意读诗的感情(悲壮和深沉)。
第三步;指名学生朗读(师生从节奏和感情两方面点评)第四步:全班齐读全诗。
2016(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精品)
![2016(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11547c005f0e7cd184253659.png)
2016(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1课《沁园春.雪》导学案学习目标:1、正确朗读,读出感情并能流畅背诵正确默写。
2、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文体特点。
3、掌握一些词中字词的注音及意义。
4、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5、感受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一、预习导学:1、了解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2、给加点的字注音:沁.园春()莽.莽()红装素裹.()折.腰()略.输()稍逊.()成吉思汗.()今朝.()分.外妖娆()稍逊风骚.()数.风流人物()3、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红 zhuāng 素裹()顿失 tāo tāo()江山多 jiāo()一代天 jiāo()4、诗歌朗读:读准字音、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5、背诵比赛6、结合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①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请把写静、动景的词语找出来。
②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③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7、《心园春雪》的体裁是________,其中“沁园春”叫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
上下阕的过渡句是________ ,________ 。
全篇的主旨句是________ ,________ 。
上阕中写景时,运用比喻、对偶化静为动的句子是________ ,。
8、欣逢母校百年校庆,一位海外归来的老学者回顾了母校的百年沧桑之后,又对满堂学子深情地说道“________________ ”。
9、简答①“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②“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③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应怎样理解这个词?二、研讨展示: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2、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雨说》
学习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能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2.通过学习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3.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田圃.()禁.()锢.()留滞.()喑.()哑.()襁.()褓.()
2.解释下列词语。
寒浅:________留滞:________喑哑:________襁褓:________
忍冬:________洗礼:________
1. 思考:诗歌的每一小节各写了什么内容?
2. 找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诗句,仔细体味:
课堂探究
1.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2.这首诗语言有什么特色?
3.读第七、八节,品味其中的“笑”。
4.朗读课文后,回答问题。
(1.选诗的第三节与第一节有什么关系?
(2.选诗的第二节抓住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该怎样理解这一诗句?
(3.选诗的第二节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选文中,雨“说”的一席话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5.作者赋予了“雨”以人性化的表现,这样写好在哪里?
(6.文中五次用“雨说”作为提示语有什么好处?
(7这首诗采用第几人称?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8“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句中的“旗子”“春天”象征什么?这两句诗应该如何理解?
(9春雨到来的前后,大地的景色有什么变化吗?
当堂检测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秋雨声声
傅天琳
窗外的雨声,/淅淅沥沥地说个不停。
/窗内的语声,/叽叽咕咕地说个不停。
窗外的说些什么?/问那树,那花,那小溪;
窗内的说些什么?/问这笑,这吻,这眼睛。
窗外和窗内都说了一夜,/雨声和语声融合着梦境。
/天边的霞光哟脸上的红晕,/化一朵神女峰前飘飘的云……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节把窗外雨声和窗内语声加以对照,以此笼罩全篇,统率全诗。
B.第二节中,没明写说话的具体内容,实暗写说话内容。
C.第一节写雨声、语声的热闹,目的是以动衬静,以写出夜半恬静的气氛。
D.本诗的目的是写人与人之间的融洽感情。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题“秋雨声声”让人联想到秋雨中的人语,以秋雨的细腻连绵写出窗内人的甜蜜的情感。
B.第二节中,作者虽没有正面回答说些什么,但从树、花受到雨水的滋润中,可见笑、吻给对方心灵的慰藉。
C.诗句“天边的……飘飘的云”把人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写,用大自然的美衬托人的美。
D.雨声和语声融合的梦境即指第二节中表示亲密感情的笑、吻、眼睛。
(二)达标测试
<一>、基础知识
1.《雨说》的作者是________(姓名)。
副标题为“________”。
2.下列关于《雨说》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借“春雨”的真情诉说,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大地上生活的孩子们的温柔亲切
的爱意,以及希望孩子们自由快乐地亲近自己、无忧无虑地快乐生活的诚挚祝福。
B.这首诗采用拟人手法,亲切感人,切合儿童心理,易于打动孩子们的童心。
C.这首诗语言亲切、清新自然,给人以温柔亲切之感,便于儿童阅读和接受。
D.诗中“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这句诗表现了“春雨”为自己的奉献而喜悦、满足的心情。
<二>、阅读下面的短诗,回答问题。
既然
徐敬亚
既然/前,不见岸/后,也远离了岸
既然/脚下踏着波澜/又注定终身恋着波澜
既然/能托起安眠的礁石/已沉入海底
既然/与彼岸尚远/隔一海苍天
那么,便把一生交给海吧/交给前方没有标出的航线!
1.诗中“前也无岸,后也无岸”的大海象征着________,“岸”指的是________。
“波澜”指的是________,“能托起安眠的礁石”指的是________。
2.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会诗歌末尾一句“那么,便把一生交给海吧/交给前方没有标出的航线”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首诗,给你怎样的人生启示?简要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说》学案
作者简介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
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
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
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
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79年,时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身在海外而关注中国大陆。
经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
诗中“雨说”即诗人在说,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1. 田圃(pǔ)禁(jìn)锢(gù)留滞(zhì)喑(yīn)哑(yǎ)襁(qiǎng)褓(b ǎo)
2.略
1. (1)探访四月的大地(2)雨轻轻地来了(3)希望孩子们不要拒绝(4)告诉孩子们它是来亲近他们的(5)请孩子们跟它去迎接春天(6)告诉孩子们它来自何方,又是怎样长大的(7、8)教孩子们勇敢地笑(9)交代最终的归宿
2.
如:①“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展示了雨对所有儿童的博大的爱心。
“丝缕”:形象描绘出爱之细之柔,“天地”:爱之广之浓,无私而博大。
②“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意味深长,只有孩子们欢笑起来,才真正意味着春天的来临,才真正看到大地的希望。
③“当你们自由地笑了……就是我祝福的心意”:于不露声色中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含蓄美,雨是在祝福孩子们收获成长的甜美,“快乐地安息”使人联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 这首诗采用拟人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
“雨”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
诗对其他事物也作了拟人化的生动描写。
出色的拟人化表现手法,使这首诗具有亲切感人、活泼欢快、充满情趣的风格,它切合儿童的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稚嫩的童心。
2. 有亲切感,用儿童化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心理,口语化
3. 第七节中,诗人借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自然界的精灵,抓住它们生动的一刹那,抒发自己对勇敢、乐观、自信的赞美。
第八节,用两句气势高昂的对仗句“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希望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将感情推向高潮。
有了爱,才会有勇敢的笑,只有勇敢地笑,才有希望,“笑”体现了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1.一一照应
2.轻盈、绵绵不断、温柔等,侧面写的轻盈、温柔。
3.比喻、拟人;形象生动、温柔可亲,像爱的使者。
4.希望孩子们走进大自然之中,学会乐观,能够过着快乐、自由、幸福的生活;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新一代儿童的关爱与祝福。
5.作者赋予“雨”以人的感情与思想,使诗文更富有生命力,生动而又形象,给人以无穷的想像力,也容易引发读者的兴趣。
6.既是内容上的划分,又是“雨”这位“爱的使者”叙述情绪的递进
7.用拟人手法写“雨”,将春雨塑造成一位充满爱心的天使形象,全诗是“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喃喃细语,这样写既符合儿童心理,也使这首诗具有轻柔、喜悦、亲切的风格。
8红旗象征国家。
春天象征青少年。
只要孩子们能够勇敢地表达出要求自由、幸福的愿望,祖国就有希望了。
1.C(诗中并未点明“夜半”的时间,也没有写出“恬静”的目的和要求。
)2.D(人们用笑、吻、眼睛来表达感情,“梦境”应指诗中没写出的对幸福的追求、憧憬等。
)
一、基础知识
1.郑愁予“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2.D
二、
1.人生人生的目标生活的坎坷和艰险能给人以休息的港湾
2.这首诗表现的是人应该勇敢的承受人生的坎坷。
3.这一句表现出诗人的昂扬斗志、尽管人生坎坷艰险如大海,但心中对人生的航向不迷茫。
这是诗人的人生体验,也是诗人给予读者的启示。
4.将你在读诗过程中获得的点滴感受写出来即可,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