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结构关系模型的区域协同创新研究
学科能力构成及其表现研究基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与迁移创新导向的多维整合模型
学科能力构成及其表现研究基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与迁移创新导向的多维整合模型一、概述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学科能力作为个体适应社会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其构成及其表现研究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学科能力的多维整合模型,该模型以学习理解、应用实践与迁移创新为导向,旨在揭示学科能力构成的内在逻辑和表现特征。
学习理解是学科能力的基础,它涉及对学科知识的认知、记忆和理解。
通过深入剖析学科知识的内在结构,学习者能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为后续的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奠定基础。
应用实践是学科能力的核心,它要求学习者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这一过程中,学习者需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迁移创新是学科能力的最高境界,它要求学习者能够在不同情境中进行知识的迁移与融合,创造出新的知识和价值。
迁移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习者具备广阔的视野和深厚的学科素养,能够在跨学科领域进行知识的整合与创新。
本文构建的多维整合模型以学习理解、应用实践与迁移创新为导向,旨在促进学科能力的全面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我们期望能够为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培养出具备高度学科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1. 学科能力的重要性及其在当今教育环境中的挑战。
在当今教育环境中,学科能力的培养面临着诸多挑战。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而非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大量知识,但缺乏实际运用和创新的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的获取变得越来越容易,但如何筛选、整合和应用这些知识却成为了一个难题。
现代教育环境还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的学习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如何在当今教育环境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成为了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这不仅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还需要构建一个能够整合知识、技能和思维的多维整合模型,以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为核心目标。
同时,还需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从而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参与打下坚实的基础。
区域协同背景下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思路研究
区域协同背景下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思路研究刘亮【摘要】科技创新已逐渐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而由于科技创新活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需要众多企业通过合作实现技术革新,从竞争走向竞合的跨区域协同创新正逐渐成为科技创新的新趋势.作为国内经济最发达、科技创新要素最集中、区域协同合作起步最早的地区之一的长三角地区,需要在当前"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大背景下,加大科技创新合作和协同发展的力度.为此,本文在分析了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合作协同发展现状、形势和要求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目前在科技创新合作和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瓶颈和问题,并从总体思路、功能定位、保障机制和组织保障等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战略和解决思路.【期刊名称】《上海经济》【年(卷),期】2017(000)004【总页数】7页(P75-81)【关键词】区域协同;科技创新;创新协同;科技创新中心;战略思路【作者】刘亮【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上海 20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4目前,科学技术正成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科技与经济日趋融合已成为当前世界的主要趋势之一。
而我国也正面临着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历史机遇,“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随着我国逐渐进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以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支撑”。
由于科技创新活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需要众多企业通过合作实现技术革新,从竞争走向竞合,跨区域的协同创新正逐渐成为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趋势,成为优化区域整体创新能力的基础。
作为国内经济最发达、科技创新要素最集中、区域协同合作起步最早的地区之一的长三角地区,需要在当前“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大背景下,借助自身的科技创新集群优势、产业链整合优势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先发优势,在国内的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中率先突破,形成垂范。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的协同机制研究
部的 即为 目前学 者 分析 探 讨 的 自主 创新 能力形 成 的动力机 制 。 自主创 新 能力 系统 自身 的动 因 ,需
的分 析认 为 影 响 企 业 自主 创 新 的外 部 因 素 包 括 :
市场体制、法律体系和政府政策[ 。李垣等重点
分析 了企业 家 精 神 、科 技人 才 、组 织结 构 、知识 产权管理 等 因素对 于 我 国企 业 自主创 新 活动 的影 响作用 【。徐杰 等 分 析 了知 识集 成 对 于 自主创 新 3 】 能力形成 的重 要作 用 ,认 为 知识 集 成是 对 分 散在
关 系 ,构 建 了企 业 自主 创 新 能 力 形成 的 协 同机 制 模 型 。 最后 给 出 了企 业 自主创 新 能力 构 成要 素之 间协 同度
的评价方法,用以发现制约 自主创斯能力形成与提升的瓶 颈,进 而帮助企业采取针对性策略来提 升 自主创
新能力。
[ 关键词] 自主创新能力 构成要素
收 稿 日期 :2 1_0 0o- 基 金 项 目 :国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项 目 ( 目编号 :7 929 ) 项 07/ 8 )
要从 自主创新能力构成要素人手,通过分析要素
之 间关 系 ,揭示 这 一形 成 机 制 。然 而 目前 按 照系 统论观 点 ,从 自主创 新 能力 系 统 自身 对 企业 自主 创新 能力形成 机制 的研 究 尚属空 白。
第 1 ( 期 总第 27期 ) 0 21年 1 01 月
工 业 技 术 经 济
o I d s i l e h o gc l c n mis f n u u a c n l ia E o o c T o
N . Gnrl o2 7 o1( eea,N . ) 0
我国区域创新主体协同研究
我国区域创新主体协同研究一、概述随着全球科技竞争的日益激烈,区域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科技资源等存在差异,这导致各区域在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功能定位及协同方式也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我国区域创新主体的协同问题,对于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创新主体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参与创新活动的各类组织和个人,包括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以及中介机构等。
这些主体在创新活动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区域创新体系。
协同是指各创新主体之间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合作创新等方式,实现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创新能力的共同提升。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各区域创新主体加强协同合作。
由于各区域创新主体的利益诉求、发展目标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协同合作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
深入研究我国区域创新主体的协同机制、影响因素及优化路径,对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背景介绍:阐述我国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及面临的挑战。
在当前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背景下,区域创新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动力。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通过加强区域创新主体的协同合作,能够有效整合资源、优化创新环境,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我国区域创新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地区在创新能力、创新资源等方面相对滞后,制约了整体创新水平的提升。
创新主体间的协同机制尚不完善,产学研用结合不够紧密,创新链条的衔接不够顺畅,影响了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区域创新体系还需进一步提高开放性和包容性,加强与国际先进创新资源的对接与合作。
区域协同发展研究综述与展望
区域协同发展研究综述与展望王元亮(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科研处,郑州 450002)提要:在对区域协同发展的理论内涵、作用机制、效应测度、影响因素、实现路径、治理和对策等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础上,认为当前区域协同发展的研究不足主要体现在缺乏区域协同效应的深度剖析和综合度量,缺乏协同效应和发展模式的关联性研究,缺乏发展模式的层次性、地域性和可切换性研究,提出基于效率增进的区域协同发展作用机理、协同效应测度、模式判定和模式创新的系统分析框架,为促进我国区域协同发展由无序到有序、低级到高级的演化,加快区域以协同促增长的进程以及全国区域发展空间格局的优化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区域协同发展;协同效应;效率增进;模式创新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37(2021)02-0032-06 DOI:10.13483/j.cnki.kfyj.2021.02.005 国外对区域协同发展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早。
1965年,美国战略管理学教授伊戈尔·安索夫(IgorAnsoff)提出“协同”(synergy)的概念。
1971年,德国物理学家哈肯(HermannHaken)创立协同学。
此后协同学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
国内对区域协同发展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
20世纪90年代,伴随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学者对区域协同发展问题的研究逐渐兴起,尤其伴随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研究文献开始明显增多。
一、区域协同发展研究进展国内外对区域协同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内涵、机制揭示、过程解析、效应测度与治理应对等方面。
(一)区域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内涵研究区域协同发展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综合概念。
区域协同发展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区域系统在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中,区域内各部分能够实现相互配合、同频共振,促使区域在时间、空间和功能上形成由低级走向高级的过程。
理论基础研究方面,方创琳[1]基于协同论、博弈论、耗散结构论和突变论等提出了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和阶段性规律;柳建文[2]从区域间治理角度提出了区域协同发展的理论框架;闫昊生、孙久文[3]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构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三区域模型。
基于耦合模型下的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基于耦合模型下的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佚名【摘要】以安徽省为例,探索了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并通过构建耦合度以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同时计算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对安徽省2004-2013年两个系统间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在十年里,安徽省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由颉颃走向良性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由低度失调转变为低度协调。
根据计算结果以及分析,最后提出了实现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良性耦合的若干建议。
%Taking Anhui province for example ,it explore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y in this paper .By constructing the coupling and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and calculating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was analyzed from 2004 to 2013.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ecame from valerian dense to benign coupling phase in the decad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fset by the low degree of coordination into four gradeslower .Ac-cording to results of the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it finally put forward a number of recommendations to a-chieve good coupling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y .【期刊名称】《蚌埠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5页(P59-63)【关键词】耦合度;耦合协调度;科技创新;区域经济【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F224如今科学技术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科学技术中最重要的就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1],科技创新作为一种社会生产力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已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机理探析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机理探析
邵云飞;谭劲松
【期刊名称】《管理科学学报》
【年(卷),期】2006(009)004
【摘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区域创新系统的一个研究内容,是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功能发挥程度的反映.在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文章界定了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机理,在分析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及系统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形成的条件及形成机理模型,并寻找具体的指标反映其相应的系统结构要素,通过模糊数学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界定的结构要素和机理模型可以解释目前中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状况.
【总页数】11页(P1-11)
【作者】邵云飞;谭劲松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成都,610054;约克大学舒立克商学院,加拿大,多伦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04
【相关文献】
1.我国四大经济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体系评价及地域差异研究--兼议西部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J], 肖序;周志方
2.区域经济共生系统形成机理探析 [J], 刘薇
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协同性评价 [J], 孟宪文;丁晋中;李惠
4.区域创新系统视阈下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机理 [J], 戴书春;朱跃钊;陈红喜
5.试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机理 [J], 张建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sfic模型的开发区社会协同治理研究
基于sfic模型的开发区社会协同治理研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当今社会,开发区社会协同治理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治理方式,旨在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双赢局面。
然而,由于协调各方利益和需求的复杂性,实现有效的社会协同治理一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探讨基于sfic模型的开发区社会协同治理研究。
sfic模型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理模型,其包括了四个关键要素:身份认同(Identity)、战略指导(Strategy)、资源协调(Resources)、冲突管理(Conflict)。
本文将首先介绍sfic模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以及其在开发区社会协同治理中的应用。
随后,将探讨sfic模型在开发区社会协同治理中的优势,并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和效果。
最后,通过对sfic模型的评价和对实践意义的探讨,得出结论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开发区社会协同治理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经验借鉴。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对sfic模型的探讨,推动治理模式的创新与完善,促进社会协同治理的进一步发展。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叙述和分析:第一部分为引言,旨在介绍研究的背景、目的以及本文的主要结构安排。
在1.1小节中,将给出本研究的概述,简要介绍开发区社会协同治理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紧接着,在1.2小节中,将详细阐述全文的结构,明确各个章节的内容和主题。
最后,在1.3小节中,将明确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为读者提供整体的研究框架。
本部分旨在引起读者的兴趣,并使其对本文的内容能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第二部分为正文,是本文的主体部分。
首先,在2.1小节中,将对sfic 模型进行详细的介绍,包括其定义、特点和应用范围,为后续内容的理解打下基础。
接着,在2.2小节中,将对开发区社会协同治理的概念进行界定和解释,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随后,在2.3小节中,将重点探讨sfic模型在开发区社会协同治理中的应用情况,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论证。
基于CAS理论的协同创新系统研究
基于CAS理论的协同创新系统研究卜凡彪;薛惠锋【摘要】创新已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驱动力,协同创新则成为提高创新能力的新的组织形式.文章将协同创新系统视为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应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该系统进行研究,在对系统的结构、复杂适应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复杂系统协调发展目标的概念模型以及实现途径,以期能为协同创新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理论研究视角.【期刊名称】《生产力研究》【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4页(P138-140,160)【关键词】CAS;复杂性;协同创新;系统研究【作者】卜凡彪;薛惠锋【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72;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4一、研究背景随着复杂性科学地位的凸显,应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简称CAS理论)来研究复杂系统已成为复杂性研究中的热门课题。
遗传算法之父Holland教授于1994年最早提出CAS这一概念并建立了比较成熟的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对复杂性研究无疑是一大贡献。
虽然CAS理论提出的时间不长,但它的思想具有新颖性和启发性,为人们认识和研究复杂系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1-2]受到了多领域学者的青睐,纷纷将其CAS理论运用至本领域的研究。
目前,复杂适应系统已经被引入社会管理相关领域,并成为社会管理相关领域研究的重要思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政府、企业、科研机构是各自具有不同优势的利益主体,它们之间的合作被认为是自主选择的结果。
随着高校、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对于创新的战略意义日益凸现,有必要从理论上对其进行系统研究,以丰富高校、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合作思路,提高合作绩效。
当前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增强高校、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在相关领域的合作创新能力,加快形成高校、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已经成为提升我国创新能力的基本任务。
我国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我国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曹巍
【期刊名称】《对外经贸》
【年(卷),期】2024()3
【摘要】基于2001—2021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分析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研究发现:人力资本能够正向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人力资本的集聚效应、结构升级效应以及投资效应均可正向调节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其中集聚效应的调节作用相对较大、结构升级效应次之、投资效应相对较小。
为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提出最大限度地盘活现有人才资源,加强人力资本建设,建立人力资本开发的新机制,推动人力资本集聚及结构升级的相关建议。
【总页数】6页(P33-38)
【作者】曹巍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6;F061.5
【相关文献】
1.我国相邻区域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的非线性关系研究
2.我国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经验证据
3.人力资本集聚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研究
4.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
影响研究5.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基于人力资本和研发投入的中介作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京市科技创新系统演化协同度研究——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
北京市科技创新系统演化协同度研究——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许强;丁帅;安景文【摘要】科技创新是提升社会生产力争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文章在构建科技创新复合系统的理论模型基础上,利用北京市2001年至2015年的相关数据采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实证研究了北京市科技创新系统的协同发展程度,并通过方差分解动态检测了系统协同度与子系统有序度之间的响应关系以及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科技创新系统的协同度总体一直处于协同有序的发展状态,协同度的变动依次历经低度协同、一般协同和高度协同三个阶段;北京市科技创新各子系统的有序度整体呈现震荡式上升趋势,且各子系统有序度对系统协同度的贡献力度各有差异.最后,文章从研发人员、财政支持、人文环境、金融发展、产业结构方面对北京市科技创新系统的协同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期刊名称】《企业经济》【年(卷),期】2017(000)010【总页数】7页(P134-140)【关键词】科技创新;创新系统;协同度;北京市【作者】许强;丁帅;安景文【作者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北京100195;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3;F204科技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是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战略支撑。
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显示,至2015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及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全社会R&D经费支出达1.42万亿元;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到9835亿元;国家综合创新能力跻身世界第18位。
科技创新正成为各国实现经济再平衡、打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核心。
从现有文献看,国外学者对于创新系统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学派。
朗德沃尔(Lundvall,1985)率先将“创新”带入系统研究领域,提出了“创新系统”(System of Innovation)概念[1]。
协同创新的协同度测度研究
协同创新的协同度测度研究引言:协同创新是指不同组织或个体之间合作共同进行创新活动的一种方式,其核心在于协同程度的高低。
协同度作为协同创新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衡量创新效果和促进组织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协同创新的协同度测度及相关研究。
一、协同创新的概念与特征协同创新是指多个组织或个体通过有效的合作机制共同进行创新活动,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等合作关系。
其特征包括:1. 跨界合作:不同组织、学科领域之间进行合作,突破单一组织的创新限制;2. 共同目标:各方共同期望通过合作实现创新成果;3. 资源共享:合作方共享资源,包括知识、技术、专利等;4. 风险共担:合作方承担创新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二、协同创新的协同度测度方法协同创新的协同度测度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
1. 定性方法(1)协同关系图谱:通过绘制组织间的协同网络图,分析协同关系的强度和频率来衡量协同度;(2)专家评估法:通过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组织间的协同程度进行评估,获得主观的协同度参考;(3)案例研究法:通过分析已有的协同创新案例,总结协同活动的特点和效果,对协同度进行评估。
2. 定量方法(1)社会网络分析:通过对组织网络的数据分析,计算网络的密度、中心性等指标来衡量协同度;(2)基于知识流动的测度:通过分析组织间的知识流动情况,计算知识流动的路径和频率,从而衡量协同程度;(3)综合指标法:结合多个指标,如合作时间、合作频率、合作输出等,进行综合评估。
三、协同度测度的意义与应用协同度的测度对于促进协同创新的发展和提高创新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 促进组织间合作:协同度的测度可以帮助组织识别协同伙伴,并通过引入合适的合作机制来促进合作;2. 提高创新效果:了解协同度可以帮助组织发现协同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措施提高创新效果;3. 优化资源配置:协同度测度可以帮助组织在资源分配上进行优化,实现优势互补;4. 调整组织结构:通过协同度测度,组织可以了解到协同活动的强弱点,从而调整组织结构,提升协同效能。
基于多智能体模型的集群创新网络协同治理
借助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实现集群创新网络中各要素的实时连接和信息共享,提高协同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平台化协同治理
通过构建专业的平台,集成创新资源和服务,实现跨企业、跨区域的协同创新和合作,推动集群创新网络的深度发展。
06
研究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深入研究多智能体模型在集群创新网络协同治理中的应用。
未来趋势
02
基于多智能体模型的集群创新网络协同治理
多智能体模型的基本原理
集群创新网络定义
集群创新网络是指由多个创新主体在特定领域内形成的动态网络关系,具有协同创新、资源共享和风险共担等特点。
基于多智能体模型的集群创新网络协同治理框架
基于多智能体模型的集群创新网络协同治理框架
该框架由多个智能体组成,每个智能体代表一个创新主体,具有自主性、智能性和适应性。通过多智能体之间的交互和协作,实现集群创新网络的协同治理。
应用案例二
在生物医药领域,多个制药企业、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和政府机构等形成了一个集群创新网络。通过基于多智能体模型的协同治理,实现了药物研发、临床试验、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协同,降低了研发成本,提高了研发效率。
基于多智能体模型的集群创新网络协同治理应用案例
03
集群创新网络协同治理的核心要素
知识共享
信任与合作机制
动态能力与适应性
集群创新网络需要具备动态能力,即能够快速适应环境变化和抓住市场机会的能力。
动态能力
面对外部环境和市场的变化,集群创新网络需要具备适应性,及时调整网络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管理模式等。
适应性
04
集群创新网络协同治理的机制与策略
1
Hale Waihona Puke 协同治理机制23
新时代江苏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现状及问题分析
0引言新一轮的产业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产业协同创新不断突破地域和组织的界限,传统的创新模式被打破,创新流程和方式的新规则和新秩序正在建立。
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的深度结合,充满活力的平台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孕育成形。
产业协同创新机制是促进江苏区域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其在国内外竞争力的关键路径。
江苏区域产业创新的主方向是协同创新,各级政府和各产业部门越来越重视协同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本文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分析江苏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的制约因素和影响要素以及产业协同的创新机制,为带动产业加速转型、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促进产业模式创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有益参考。
1产业协同创新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1.1产业协同创新研究文献综述(1)协同创新的内涵。
对于协同创新的内涵、协同创新的效果,HAKEN [1]指出要实现1+1>2的协同效果,产业内部之间应通过互动完成系统内部的有序状态。
GREER 等[2]提出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的基础是企业之间相互关联的组合能力。
在SERRANO [3]研究的基础上,谢婕[4]对协同创新的内涵进行完善和深入研究,指出跨区域的整合和多主体是协同创新的主要特征,协同创新由互动维度和整合维度构成。
DAVIS 等[5]提出协同创新是协同的相关理论在创新区域的应用和延伸,其核心模式和组织关系是绩效提升和相关知识的增值。
(2)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实证研究。
ROWLEY 等[6]研究网络结构和主体关联对不同产业的影响,重点分析不同联系度占主导地位的网络、产业和绩效之间的关系。
MEAGHER 等[7]对德国23个创新网络、600个网络成员进行实证调研。
CAPALDO [8]提出创新能力和网路强弱关联的新框架模型。
国内,邵云飞等[9]运用复杂网络仿真方法对产业协同创新网络的网络结构及企业不同的技术学习策略对技术学习绩效的影响进行分析。
周志刚等[10]研究企业创新网络中跨组织知识共享行为的演化博弈。
京津冀区域金融结构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研究——基于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
京津冀区域金融结构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研究——基于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李素梅;黄衍枝【摘要】基于协同学的序参量原理和役使原理,构建京津冀区域金融结构-技术创新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利用1995-2015年京津冀区域金融结构与技术创新的面板数据,对京津冀区域金融结构与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和理论解释.研究结果表明:1995-2015年京津冀区域金融结构与技术创新子系统向有序发展演化,有序度呈上升趋势;技术创新子系统与间接金融子系统的协同度高于其与直接金融子系统的有序度.据此提出相应对策建议.%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synergetic order and the principle of service,the cooperative model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al "financial structure-technology innovation" complex system is constructed.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al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he empirical research and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are made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from 1995 to 2015,the regional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ubsystem of Beijing,Tianjin and Hebei has evolved towards orderly development and order,and the degree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ubsystem and indirect financial subsystem is higher than that of direct financial sub-system order degree,according to that,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年(卷),期】2017(037)017【总页数】10页(P99-108)【关键词】京津冀;金融结构;技术创新;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作者】李素梅;黄衍枝【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天津 300222;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2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30;F224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常态下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基于动态能力的协同知识创新体系结构模型
收稿 日期 :0 0—1 21 2—1 . 9
作者简介 : 朝明(91 )男 , 李 16 一 , 福建惠安人 , 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 院教授
基金项 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 9 T 0 1 . 0B Q 2 )
第3 3卷
第 3期
李朝 明 , : 等 基于动态能力 的协 同知识创新 体系结构模型
作 开展 的知识 创新 活 动 。其创 新 过程包 括核 心企 业 的环 境学 习及协 同必 要性 分析 、 同单位 选择 、 协 协 同 团队构 建 、 同知 识 创 造 和新 知 识 应 用 与反 协
动态能力理论是针对企业在动态复杂变化 的 市场竞争环境 中, 其核心能力存在刚性等问题而
的动态能力 , 持续竞争优 势。基 于动态 能力 的 获得 企 业协 同知识 创新 系统 的体 系结 构模 型是 指 可用 于指导其 系统开发 的理论 框架模型 。
适应环境以及获得竞争优势中的重要作用。
1 2 企 业协 同知 识创新 .
协 同知 识创新 的概 念 目前学术 界 尚未 给 出统
知识仓库等问题 , 大约8 .%的企业表示赞同并期 33 待模型研发成果 的应用 。他们认为先进技术 的引 人将更有利于提高系统 的处理效率和对动态复杂
44 9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 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 1 年 6月 01
的技术和方法 , 中搜索算法能根据使用者想要 其
!
- … …
动态能力的企业协 同知识创新 系统体 系结 构模 型, 以指导 动态 环境 下 的企业 协 同知 识创 新实 践 。
笔 者正 是基 于企业 的 这 一需 求 , 分 析前 人 研 究 在 成 果基 础 上 , 试提 出一个 较 为科学 、 理 和完整 尝 合
基于能力结构关系模型的欠发达与发达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以安康市—西安市经济合作为例
An Ex mp e o k n n ’n C o e ai n a l fAn a g a d Xi o p r t a o
J S u n—k U h a e
( colfE oo i n Sho cnmc adMa a e et i nU i rt eh l yX ' 10 8 C i ) o s ngm n X ' n e i o cn o , in7 0 3 ,hn a v sy fT o g a a
oe n eeoe g n re nl eteps blyadt t it o edsiui f e et.B sdo pdaddvl dri si o roaay os it n esbl f ir t no bnfs ae n p eo n d t zh i i h a i y t h tb o i teaa s f e oa eoo i co eao i a o f i n n ag T i atl clu tdcm rhni o ・ h l io g n cnm c opr i sut no ’ adA kn ,h rce a l e o pees eem n ys r i l tn t i Xa n s i ca v
e e .T e h o g e b rir n y i t s c mb n d t u r n o p n d h n tr u h t a r sa a s fr go a e o o c c o ea i f h i e . o ie I c re tc o - h e l s l o t w i l eai n sau , i a t l u owad c r s o d n c u tr a u e o h o g —t r o p r t n o k n n r t tt s t s r c e p t fr r o r p n i g o ne me r s fr t e l n o h i e s e m c e ai f An a g a d o
行业大模型标准体系及能力架构研究报告
行业大模型标准体系及能力架构研究报告1. 引言1.1 概述本篇研究报告旨在对行业大模型标准体系及能力架构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推进,各行各业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变化,从而提高行业内组织和个人的竞争力,搭建一个完善的模型标准体系以及强大的能力架构变得尤为重要。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论述:首先,在第2部分中,我们将介绍行业大模型标准体系的定义、背景以及该体系在不同应用领域中的分类;其次,在第3部分中,我们将对能力架构进行概述,并阐述建立能力架构所带来的价值与意义;随后,在第4部分中,我们将探讨行业大模型标准体系与能力架构之间存在的关联,并分析标准体系对能力架构以及能力架构对标准体系可能产生的影响和指导作用;最后,在第5部分中,我们将总结本次研究的成果,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同时也展望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1.3 目的本研究报告的目标是深入探讨行业大模型标准体系与能力架构之间的关联,并分析它们分别对彼此产生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将得到有关如何建立健全的模型标准体系以及强有力的能力架构的指导性见解和实操方法。
希望本文研究成果能为行业相关从业者、组织以及决策者提供有益参考,进而推动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2. 行业大模型标准体系2.1 定义与背景行业大模型标准体系指的是在特定行业领域中所建立和制定的一套包含标准、规范和指南的完整体系。
这个体系可以用来指导和规范该行业中的各类活动,促进行业发展和提高整体效率。
随着工业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意识到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的重要性。
一个健全且有效的行业大模型标准体系能够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提高产品质量,并促进各方资源的合理配置。
2.2 模型分类与应用领域根据不同行业领域的特点和需求,行业大模型可以分为多种分类。
一般而言,可以将其划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产品标准以及服务标准等。
《2024年基于霍恩-米特模型的锡林郭勒盟税务执法区域协同研究》范文
《基于霍恩-米特模型的锡林郭勒盟税务执法区域协同研究》篇一一、引言税务执法作为国家法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效率与效果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和税收法规的顺利执行。
在当今社会,区域协同已成为税务执法工作的重要趋势。
本文以霍恩-米特模型为理论基础,对锡林郭勒盟税务执法区域协同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提高税务执法的效率与质量,为锡林郭勒盟的税务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霍恩-米特模型概述霍恩-米特模型是一种分析税务执法过程的框架,它强调了税务执法的四个基本要素:执法机构、执法人员、执法对象和执法环境。
该模型认为,税务执法的效果取决于这四个要素的协同作用。
通过对这四个要素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税务执法的过程和影响因素,为提高税务执法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三、锡林郭勒盟税务执法现状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其税务执法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通过对锡林郭勒盟税务执法现状的分析,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执法机构设置不够合理,导致执法资源分配不均;二是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执法效果;三是执法对象复杂多样,增加了执法难度;四是执法环境多变,需要不断适应和调整。
四、霍恩-米特模型在锡林郭勒盟税务执法区域协同中的应用(一)执法机构的协同根据霍恩-米特模型,执法机构的协同是提高税务执法效率的关键。
在锡林郭勒盟,应优化税务执法机构设置,加强区域间税务机关的沟通与协作,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互补。
通过建立跨区域的协作机制,提高税务执法的整体效能。
(二)执法人员的协同执法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税务执法的效果。
在锡林郭勒盟,应加强执法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法律素养和业务能力。
同时,应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通过加强执法人员的协同,提高其执行力和应变能力。
(三)执法对象的管理针对锡林郭勒盟复杂的执法对象,应建立完善的税收征管体系,加强税源监控和税收风险管理。
通过分析纳税人的经营情况和税收贡献,制定针对性的税收政策和措施,提高税收征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