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附古籍所历届博士研究生信息-复旦大学古籍所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文献学排名

中国古典文献学排名

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所-- 中国古典文献学南开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语言大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中国古典文献学河北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河北师范大学--文学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山西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 中国古典文献学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中国古典文献学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 中国古典文献学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武汉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中国古典文献学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上海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安徽大学--中文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中文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厦门大学--中文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广州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暨南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河南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湖北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南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聊城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鲁东大学--汉语言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云南师范大学--民族文化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西南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中国古典文献学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中国古典文献学兰州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西北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杭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174]《[焦循 阮元评传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174]《[焦循 阮元评传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174]《[焦循阮元评传内容简介《焦循阮元评传》力图从清代乾嘉之际思想与学术转折的角度切入,通过对焦循的生平事迹、各个时期的学术活动和主要代表性著作的分析和评介,勾勒出焦循的学术成就和思想全貌。

焦循是清代乾嘉之际的著名学者,被誉为“一代通儒”。

由于他学问精深、广博,特别是他对《周易》的创造性研究,近百年来,很少有人对他进行专门的研究。

编辑推荐《焦循阮元评传》的主要特点是:一、全面揭示了焦循一生的主要行事。

二、对焦循在哲学、经学、史学、文学、科学等方面的成就,作了新的探索和论证。

三、在评述焦循的学术与思想时,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加以全方位的观照,充分肯定了他为乾嘉学术所作出的特殊贡献。

作者简介陈居渊,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籍贯上海,1952年7月出生于江苏苏州。

1968年插队江苏吴江县务农。

1979年回到苏州。

1982年进入苏州市图书馆古籍部,从事古代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

其间曾师从沈延国先生治学。

1986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研究方向中国思想文化史,主要研究焦循易学,导师朱维铮教授,1989获硕士学位。

同年直升复旦大学古籍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主要研究明清诗歌与阳明学,导师章培恒教授,1992年获博士学位。

同年留复旦大学古籍所工作。

2001年转调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哲学文献学的教学和中国思想史、中国经学史与中国易学史的研究。

先后为本科生与研究生开设了“中国哲学文献学”“中国经学史”、“中国易学史”与“清代学术思想史”等课程。

2003年起,被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聘为兼职教授。

自任现职以来,出版了学术专著(包括导读、点校)十部,其中《焦循儒学思想与易学研究》获上海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学术论文近五十余篇,其中《论乾嘉汉学的更新运动》获上海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三等奖。

复旦中文系参考书目

复旦中文系参考书目

复旦大学中文系2006年以前的参考书目
复旦中文系2006年以前考研参考书目
030304民俗学: ①至④同050101①至④ ⑤《世界民俗学》 邓迪斯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⑥《民俗学原理》 乌丙安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⑦《中国民间文学概要》 段宝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⑧《文艺民俗学导论》 陈勤建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⑨《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 高丙中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⑩《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 马尔库斯等 三联书店1998 ⑾《生态人类学》 唐纳德·L·哈迪斯蒂 文物出版社2002 ⑿《中国民间信仰》 乌丙安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⒀《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050105中国古代文学 (010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①《中国文学史》(新著)章培恒主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②《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王运熙等 复旦大学出版社③《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④《文学理论》[美]韦勒克等 北京三联书店⑤《现代西方美学史》朱立元 上海文艺出版社⑥《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 北京大学出版社⑦《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 复旦大学出版社或《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 北京大学出版社
050120中国文学批评史: 同050105专业
050121艺术人类学与民间文学: ①至④同050101① 至④ ⑤《艺术人类学》 罗伯特·莱顿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⑥《文化的解释》 格尔兹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⑦《社会如何记忆》 保罗·康纳顿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⑧《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 马尔库斯等 三联书店1998 ⑨ 《文化与艺术人类学译丛》 郑元者主编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⑩ 《文学研究的合法化》 托托西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⑾《文学与人类学》 叶舒宪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⑿《影视人类学概论》 张江华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⒀《视觉艺术思维》廖军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⒁ 《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简介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简介

中国语言文学系简介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前身为私立复旦大学国文部,正式成立于1925年,当时的名称为中国文学科。

经陈望道、郭绍虞、朱东润、刘大杰、赵景深、陈子展、蒋天枢、王欣夫、张世禄、吴文祺等前辈的辛勤耕耘,为中文学科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进入新世纪以来,更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目前的中国语言文学科涵盖了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古籍研究所、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四个单位以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包括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等三个国家重点学科,文艺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民俗学等教育部规定的二级学科以及中国文学批评史、文学写作学、艺术人类学与民间文学、现代汉语语言学、影视文学等自设学科,学科齐全,于2007年通过教育部审定的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成为复旦大学历史最悠久、实力最雄厚的学科之一。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目前共有教职员工128人,其中高级职称将近一百人,有强大的学术队伍,而各学科也都有深孚众望、成就卓越的学科带头人,如中国古典文学的章培恒、王水照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陈思和教授、汉语言文字学的游汝杰、刘钊教授、文艺学的朱立元教授、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张汉良教授、杨乃乔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的裘锡圭、陈尚君教授、文学写作学的王安忆教授。

各学科都有较好的学术梯队和良好的学术布局,目前拥有3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思和、张涌泉、刘钊,1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王德威,6名新世纪优秀人才陈引驰、傅杰、陈广宏、陈正宏、张新颖、陈剑教授。

中国文学学科的教师在教学同时也完成了大量的科研任务,出版了大量著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进入新时期以来,如王运熙、顾易生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获得了多种奖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十五”期间,有更多的研究专著获奖,如蒋孔阳、朱立元教授主编的《西方美学通史》、许宝华教授等主编的《汉语方言大辞典》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王运熙、黄霖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游汝杰教授的《西方传教士汉语方言学著作书目考述》、陈尚君教授的《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分别获上海市第六、七、八届哲学社会科学奖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陈思和教授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获得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超星学术视频

超星学术视频

超星学术视频天下名师皆我师一、关于“超星学术视频”超星学术视频是为高校、科研机构读者服务的教育和学术数据库,是学术传播的新媒体。

她汇集了海内外一流大家名师学者多年的学术精华,让学生零距离聆听他们的思想,领略他们的风采,为广大师生和研究者提供动态、直观的教学新途径。

超星学术视频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学术权威,通过影像技术将他们多年学术研究成果系统地记录、保存并传播。

使学术大师、名师打破时空的限制,为全国广大师生和科研人员共享,将学界名家推向校园、推向社会。

超星学术视频目前覆盖了哲学、文学、历史学、法学、经济学、理学、工学、医学等学科门类,截至2010年5月,参加拍摄的名师、专家学者已超过1000位,拍摄完成学术视频15000集,制作完成10000集。

名师讲授形式包括:精品课程、特色专题讲座及大师访谈。

所有选题和授课名师均由专业、权威的超星学术视频学术委员会精心策划和挑选,有力地保障了视频内容的权威性、学术性和前沿性。

二、“超星学术视频”的特点:学术性——数百位授课老师大多是来自知名大学、研究院所,这些专家教授都是相关领域的学术权威和研究专家。

权威性——主讲老师均是各学科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权威,凝结了众多知名专家教授多年的研究成果。

系统性——目前已经推出上百个系列专题,涉及工学、理学、哲学、法学、经济学、医学、文学、历史学等学科,内容丰富,结构完整。

今后还将陆续推出其他学科专题,满足用户更多的需求。

三、部分领衔名师简介(以下排名不分先后)余英时:被学界誉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中国历史学家”。

现任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2006年获得具有人文学界诺贝尔奖之誉的“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邓起东: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和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

现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地震学会理事、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

沈祖炎:中国工程院院士。

访谈丨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青年学者访谈042:马楠

访谈丨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青年学者访谈042:马楠

访谈丨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青年学者访谈042:马楠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青年学者访谈编者按:为了向青年研究人员和在读学生提供学习、研究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的经验,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约请从事相关研究并卓有成就的部分学者接受我们的访谈,题为“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青年学者访谈”,由“古文字微刊”公众号、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陆续发布。

衷心感谢各位参与访谈的学者。

个人简介马楠,1982年9月生,北京人,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献与出土文献研究。

01请介绍一下您学习和研究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的经历。

2008年进入清华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学位之前,其实我没有任何学习、研究出土文献和古文字的经历。

如果说有,那就是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就读的时候,曾经骑车去北大听李家浩先生讲《说文解字》,三四次之后实在不得门径就放弃了,现在想起来还非常后悔。

但本科阶段中文系以及硕士阶段古典文献学的学术训练对我个人学习出土文献是非常有助益的。

北师大本科开设的课程更偏重于传统文字、音韵、训诂学,很多学生在图书馆整天抱着《说文解字注》研读或是《毛诗正义》《左传正义》进行句读。

在这种氛围熏陶中我也每天背着《十三经注疏》去图书馆“上班”,本科时将《毛诗》《左传》孔疏标点一过,当时几个同好经常开玩笑讲毕竟孔夫子也说过“点,尔何如?”、“吾与点也”。

孔疏的好处是分析毛传郑笺杜注时条理清楚,引据详实却没有冗赘的感觉,对于论文写作也是很有帮助的。

后来去广西师大读硕士时又读完了《周易》《尚书》、三礼、《公羊传》《穀梁传》等注疏,以及孙诒让、胡培翚、孔广森、钟文烝等清人著述,硕士论文也是以三礼和春秋三传为题。

读《十三经注疏》最直接的效果其实是,本科时读《说文解字》段注、《经义述闻》其实是完全不知所谓的,尤其是段注,根本看不出来好在哪里。

读完《毛诗》《左传》、三礼疏之后对段注发现问题、梳理线索、剪裁语料、完成论证的精妙之处好歹能看出一些了。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0314年考博真题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0314年考博真题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考博参考书目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1《文献学讲义》王欣夫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余嘉锡说文献学》余嘉锡上海古籍出版社3《文献学概要》杜泽逊上海书店出版社4《古籍整理概论》黄永年上海书店出版社5《校勘学释例》陈垣上海书店出版社6《古籍印本鉴定概说》陈正宏等上海辞书出版社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1《中国文学史新著》章培恒等复旦大学出版社2《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王运熙等复旦大学出版社3《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4《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5《文学理论》[美]韦勒克等北京三联书店6《西方美学通史》蒋孔阳、朱立元上海文艺出版社050125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1《中国文学史新著》章培恒等复旦大学出版社2《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王运熙等复旦大学出版社3《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4《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5《文学理论》[美]韦勒克等北京三联书店6《西方美学通史》蒋孔阳、朱立元上海文艺出版社7《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北京大学出版社8《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复旦大学出版社或《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中文系2014年考博真题(中国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名词解释1、唯美主义2、复调3、《大唐三藏取经诗话》4、冯至《十四行集》5、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简答题1、简述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的模仿理论2、谈谈英国诗人艾略特对当代欧美文学的影响3,叶燮《原诗》言:此中也者,乃古今百代之中,而非有唐之所独,后此千百年,无不从是以为断。

你同意此观点吗?4、鲁迅在《破恶声论》中主要论述了什么,与中国近代西方思潮共同构成了什么关系。

5、谈谈路翎、穆旦、莫言的主要代表作,并围绕作品谈谈他们各自创作的特性。

回憶版1、结合作品试论述“魔幻现实主义”中“魔幻”与“现实”的关系。

2、宋代目录学的影响3、《文选》的影响及意义4、论“文革文学”向“新时期文学”的转变。

(完整版)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历年考题

(完整版)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历年考题

复旦1996年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试题一、文史常识填空1、《诗经》本为(311)篇,其中笙诗(6)篇,有声无辞,故现存(305)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史记》的五种体例是(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其记事断限上自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下迄汉(武)帝时期。

3、“竹林七贤”:《魏氏春秋》言(阮籍、嵇康、阮咸、刘伶、山涛、向秀、王戎)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4、“唐宋八大家”分别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辙、苏洵、苏轼、曾巩、王安石、欧阳修)。

5、“一祖三宗”,元代方回撰《瀛奎律髓》崇奉江西诗派,倡“一祖三宗”之说。

其以(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与义、陈师道)为三宗。

二、标点古文并译成今文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贵人也详其待己也废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异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德而止矣是不亦待于己者已廉手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俱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贵于人者己详手夫是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三、阐述题1、有学者言:“建安七子与竹林七贤,前后遥相对照,是一件值得注意的事,其间却有一点重要的差别。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试诉其“差别”之所在。

2、简述黄庭坚的诗歌创作主张及其艺术风格。

3、陆机《文赋》有言:“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请解释“意”“物”“文”三者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复旦1998年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试题一、写出下列文士并称中各人的姓名1、三曹(曹操、曹丕、曹植)2、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3、竹林七贤(阮籍、嵇康、阮咸、刘伶、山涛、向秀、王戎)4、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5、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辙、苏洵、苏轼、曾巩、王安石、欧阳修)6、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7、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二、写出下列作品集的作者姓名1、谢宣城集(谢朓);2、庾子山集(庾信);3、王右丞集(王维);4、杜工部集(杜甫);5、樊川文集(杜牧);6、樊南文集(李商隐);7、剑南诗稿(陆游)8、稼轩长短句(辛弃疾);9、遗山先生集(元好问);10、震川先生集(归有光);11、惜抱轩全集(姚鼐);12、定盦全集(龚自珍)三、名词解释1、赋比兴(诗六义之三。

北大中文系100年来的100位知名校友

北大中文系100年来的100位知名校友

北大中文系100年来的100位知名校友100年来,北大中文系培养了8000多名本科生,2300多名研究生,600多名博士生,还有留学生、作家班、师范班、专科班、进修教师、访问学者、旁听生,等等,总计近2万人。

中文系的校友大都成为栋梁之才,在各个历史阶段和各行各业为民族复兴、社会进步、文化建设贡献才智,建功立业。

这里列举100位著名的校友,代表100年来北大中文系教育的辉煌成就。

100名只是很小的部分,挂一漏万,许多优秀的校友都未能列举。

可以理解的是,这不是严格的评比选拔,更多是一种纪念与回顾。

名录的拟定曾征求过多方面意见,主要考虑业绩、成就、名望和社会影响等,尽可能照顾各个领域的平衡。

广义上说,凡是曾在中文系就读或任职者,都是校友,但限于篇幅、资料等原因,这里只收录在本系的本科与研究生毕业,或者曾在本系就读过的。

在北大中文系任教的很多知名学者,也都是本系的毕业生,由于前面已另有专门章节述及,此处也就不再列名(调离本系者除外)。

姚梓芳,1871-1952,书法家,维新派人士,民国时期曾任暹罗华侨宣慰使等职。

1910级本科。

刘赜,1891-1978,文字学家,曾任武汉大学一级教授。

1914级本科。

范文澜,1893-1969,历史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等职。

1914级本科。

傅斯年,1896-1950,历史学家,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

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国立台湾大学校长。

1916级本科。

罗常培,1899-1958,语言学家、语言教育家。

曾任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第一任所长等职务。

1916级本科。

许德珩,1890-1990,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学者,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届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16级本科。

杨振声,1890-1956,教育家、作家,曾任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校长、西南联合大学常务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及中文系教授、北大中文系教授、东北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

复旦大学古代文学参考书

复旦大学古代文学参考书

复旦大学古代文学参考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050105☆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01先秦两汉文学02魏晋南北朝文学03唐宋文学04元明清文学考试科目:①101政治理论②201英语③703文学理论④804中国古代文学参考书: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1《中国文学史新著》章培恒等复旦大学出版社2《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王运熙等复旦大学出版社3《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4《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5《文学理论》[美]韦勒克等北京三联书店6《现代西方美学史》朱立元上海文艺出版社上面是内部参考书。

另外,得看五十本書:1王运熙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共七本,图书馆有)看一遍。

2《世说新语笺疏》,余嘉锡著。

3孟森《心史丛刊》4章培恒《洪升年谱》5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共四册)6蒋伯潜《十三经概论》7郭英德《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8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9杨伯峻《论语译注》10杨伯峻《孟子译注》11《庄子译注》(随便找一本即可)12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13马积高《赋史》14褚斌杰主编《秦汉文学史》15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16徐公持《魏晋文学史》17《唐代文学史》18《宋代文学史》19《清代文学史》20《明代文学史》(以上皆为社科院编)21《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22《中国简史》(记住各朝代皇帝及年号)23《史记选》24《汉书选》25《聊斋志异》26《牡丹亭》27《长生殿》28《桃花扇》29四大名著30四大谴责小说把各朝代的皇帝年號記清楚,尤其是漢、唐、宋、明、清。

看完这些后,把图书馆的I类、Z类、G类图书浏览一遍。

古文字研究目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75本)目录

古文字研究目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75本)目录

《古文字研究》1-24辑目录1、《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于省吾:《寿县蔡侯墓铜器铭文考释》唐兰:《殷虚文字二记》张政烺:《释它示——论卜辞中没有蚕神》胡厚宣:《说》张颔:《侯马盟书丛考续》高明:《侯马载书盟主考》朱德熙:《战国匋文和玺印文字中的“者”字》裘锡圭:《说“弜”》马国权:《两周铜器铭文数词量词初探》陈世辉:《略论〈说文解字〉中的省声》李学勤:《岐山董家村训匜考释》张振林:《中山靖王鸟篆壶铭之韵读》姚孝遂:《契文考释辨证举例》徐锡台:《周原出土的甲骨文所见人名、官名、方国、地名浅释》徐锡台:《探讨周原甲骨文中有关周初的历法问题》张政烺:《中山王壶及鼎铭考释》(与姚文合于一处)张政烺:《中山国胤嗣壶释文》赵诚:《〈中山壶〉〈中山鼎〉铭文试释》孙稚雏:《中山王鼎、壶的年代史实及其意义》于豪亮:《为什么随县出土曾侯墓?》林沄:《从武丁时代的几种“子卜辞”试论商代的家族形态》姚孝遂:《商代的俘虏》李家浩:《释“弁”》[日]岛邦男:《禘祀》[日]前川捷三:《介绍著录明义士旧藏甲骨的新刊二书》肖楠:《甲骨学论著目录(1949—1979)》2、《古文字研究》第二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唐兰:《论周昭王时代的青铜器铭刻》,上编:《昭王时代青铜器铭五十三篇的考释》下编:《昭王时代青铜器铭五十三篇的综合研究》附:图版3、《古文字研究》第三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于省吾:《释盾》裘锡圭:《释柲》李学勤:《关于组卜辞的一些问题》萧楠:《论武乙、文丁卜辞》张永山、罗琨:《论历组卜辞的年代》张政烺:《周厉王胡簋释文》林沄:《琱生簋新释》商承胙:《秦权使用及辨伪》马国权:《战国楚竹简文字略说》李家浩:《战国布考》孙稚雏:《天亡簋铭文汇释》姚孝遂:《〈殷虚卜辞综类〉简评》贾平:《读〈殷虚文字甲编考释〉》[日]松丸道雄:《散见于日本各地的甲骨文字》4、《古文字研究》第四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附古籍所)历届毕业博士研究生信息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附古籍所)历届毕业博士研究生信息
张勇
1999.9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文学
章培恒
2002.7
元明小说发展研究:以人物描写为中心
三浦理一郎
1996.9
中国古典文献学
目录版本学
吴格
2002.7
毛晋交游研究——以毛晋诗文集为中心
日本
万久富
1999.9
汉语言文字学
汉语史
吴金华
2002.7
《宋书》复音词研究
王文晖
1999.9
汉语言文字学
汉语史
吴金华
2004.2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
中国文学古今贯通研究
章培恒
2007.6
冯至文学创作成就及历程——以“古代文学的传统与西方文化的融合”为中心
王丽慧
2004.2
古今文学演变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
章培恒
2007.6
从唐曲子词到现代流行歌曲——从大众歌曲的视角进行考察
王彤伟
2004.9
汉语言文字学
汉语史
吴金华
2007.6
中国古代文学
汉魏南北朝文学
郑利华
2010.6
中古诗歌中的自然描写
石晓玲
2007.9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文学
郑利华
2010.6
表彰与追怀:清人女性忆传文研究
金晓东
2007.9
中国古典文献学
目录版本学
吴格
2010.6
衍芬草堂友朋书札及藏书研究
过元琛
2007.2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
中国文学古今贯通研究
章培恒
2010.6
2004.9
汉语言文字学
汉语史
吴金华
2009.6

唐至北宋时期的太庙禘袷礼仪

唐至北宋时期的太庙禘袷礼仪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F U D A N JOURN AL(S0cia l Sciences) No.12012·中古时代的知识、信仰与制度·唐至北宋时期的太庙褚袷礼仪朱溢(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上海200433)[摘要】唐至北宋时期太庙祷袷礼仪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汉魏以来太祖以上的毁庙之主不参与楠袷合食的成例在晚唐发生了改变,这些神主参与稀冶礼仪的程度不断加深;别庙皇后开始参与太庙的稀袷合食,暂居别庙的皇后神主从晚唐开始以柑于祖姑之下的形式合食太庙,到了北宋,还确立了长居别庙的皇后神主参加太庙合食的制度;北宋后期,朝廷取消了谛礼。

这些变化说明:楠袷礼仪尊崇正统、体现名分的功能有所淡化,敬奉祖先、着眼本宗的考量不断凸显;汉魏礼学家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已经无法左右捕袷礼仪的调整。

[关键词】唐北宋太庙榜抬礼仪一、前言太庙祭祀在中华帝国礼仪制度中的重要性,仅次于郊祀礼仪。

在太庙祭祀的发展过程中,两汉之际的儒家化改革最具转折意义,“天子七庙”观念的引入、迁毁制度的建立、太庙同殿异室模式的形成、一年四时致祭和待袷殷祭制度的实行,奠定了后来近两千年太庙祭祀的基本面貌。

Ⅲ稀袷礼仪是太庙祭祀非常重要的环节,规格比时享更高。

在经典中,裙袷本来分开记载。

《公羊传》僖公八年:“祷于太庙。

”文公二年:“大袷者何?合祭也。

其合祭奈何?毁庙之主,陈于大祖。

未毁庙之主,皆升,合食于大祖,五年而再殷祭。

”②在西汉后期的庙制改革中,韦玄成等人将捕袷相提并论:“五年而再殷祭,言一柿一袷也。

”@东汉建武二十六年(50),受命制定稀袷礼仪的张纯提出:“《礼》,三年一拾,五年一祷。

稀祭以夏四月,夏者阳气在上,阴气在下,故正尊卑之义也。

袷祭以冬十月,冬者五谷成孰,物备礼成,故合聚饮食也。

”@引文中的《礼》不是《仪礼》,《仪礼》中没有“三年一袷、五年一稀”的文字。

“三年一袷、五年一稀”的观念出自纬书。

例如《礼稽命曜》:“三年一袷,五年一祷,以衣服想见其容色,三日斋,思亲志意,想见所好意喜,然后入庙。

民初艳情尺牍与写情小说

民初艳情尺牍与写情小说

民初艳情尺牍与写情小说□罗紫鹏(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上海200433)摘要:民国初年各类书信尺牍的出版一度高涨,而其中的艳情尺牍因其骈四俪六的绮艳文风尤为一时风尚,特别是以徐枕亚等人为代表的旧派小说家陆续发表的一些‚创作型‛、‚代言体‛书牍,在一笔操办往复书信的过程中,竟使其具有了小说的情节和架构,具有了类似于《玉梨魂》一派写情小说的特点。

然而到底是此类艳情尺牍的创作和出版催生了《玉梨魂》一类兼具书信体特点的小说的出现,还是民初《玉梨魂》等写情小说的流行刺激了艳情尺牍的出版和流行呢?笔者通过比较明清以来言情小说的基本情况,认为尺牍在小说中的运用一直存在,民初艳情尺牍的出版和风行应该是源自于写情小说的影响。

关键词:民国初年;艳情尺牍;言情小说;《玉梨魂》〔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547(2014)10-0139-04尺牍作为古代辞章之一种一直是古人文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即使是尺牍特别盛行的时期,〔1〕其出版盛况也总不及民国初年。

由于技术的革新,民初出版业盛况空前,一个较明显的例子便是尺牍的出版热潮,其中又有所谓艳情尺牍的刊刻出售,又有终篇充斥艳牍的写情小说的流行。

而关于尺牍的出版、艳情尺牍及写情小说的具体情形及其相互间有无特别的关系却少为我们注意———艳情尺牍仅是尺牍出版类型中之一种还是它另具有作为文章以外的意义,传统文言尺牍在写情小说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其与书信体小说的关系如何?下文笔者就这些疑问试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一、民国时尺牍的出版情况民初尺牍的出版热闹非凡,这从清末以来各大期刊报纸的广告页或广告栏便可见一斑。

其中的出版广告‚小说类‛外基本上全是‚尺牍类‛,且尺牍内容之全面,分类之细密让人叹为观止。

在各种‚学生尺牍‛、‚商人尺牍‛、‚政界尺牍‛、‚恋爱尺牍‛之后还有综合性的尺牍大全,如沈瓶庵编的《中华尺牍大全》,贺群上编的《新分类尺牍大全》、王有珩的《交际尺牍大全》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7.9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籍整理
吴金华
2000.7
裴松之年谱
朱伟东
1997.9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籍整理
陈广宏
2000.7
石仓十二代诗选研究
30
眭 骏
1996.9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籍整理
吴 格
2001.1
石韫玉年谱
张宪光
1998.9
中国古代文学
宋元文学
黄仁生
2001.7
元杂剧叙事模式研究
杨丽莹
1998.9
1988.7
康海年谱
陈正宏
1985.9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籍整理
章培恒
1988.7
沈周年谱
詹昌健
1986.9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籍整理
章培恒
1990.7
汉魏六朝诗文总集的整理与晚明思潮的嬗变
李玉珍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籍整理
章培恒黄 霖
1990.7
论清代小说的禁毁
15
曹 晖
1990.9
中国古代文学
章培恒
王国安
1993.7
北宋哲学与文学
黄 毅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文学
章培恒
1993.7
唐宋派简论
谈蓓芳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籍整理
章培恒
1993.7
明清禁书简史
汪树清
1991.9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文学
马美信
1994.7
明中叶文艺思潮嬗变——李开先文学思想述略
林 琳
1991.9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籍整理
章培恒
1994.7
吉川中国学述评
20
中国古代文学
明清文学
黄 毅
2001.7
晚明江浙妇女诗歌研究
王 亮
1998.9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籍整理
郑利华
2001.7
李约瑟等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的古典文献整理
季忠平
1998.9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籍整理
钱振民
2001.7
《建康实录》版本研究
35
乐 怡
1999.9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籍整理
吴 格
2002.7
徐祯卿年谱
台湾
刘 骏
1995.9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籍整理
陈正宏
1998.7
归有光年谱
25
侯怡敏
1995.9
中国古代文学
宋元文学
陈广宏
1998.7
元末玉山草堂诗人群体研究
谯进华
1996.9
中国古代文学
明清文学
郑利华
1999.1
提前攻博
吕海春
1996.9
中国古代文学
宋元文学
陈正宏
1999.1
提前攻博
陈健梅
杨维祯年谱
陈麦青
1983.9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籍整理
蒋天枢
1986.7
祝枝山年谱
钱振民
1984.9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籍整理
章培恒
1987.7
李东阳年谱
5
陆勇强
1984.9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籍整理
章培恒
1987.7
陈维崧年谱
陈广宏
1984.9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籍整理
章培恒
1987.7
钟惺年谱
梁赞宏
1984.9
中国古代文学
明清文学
黄 毅
2003.6
高启诗歌研究
40
俞 阳
2000.9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籍整理
陈广宏
2003.6
王圻《三才图会》研究
罗 琤
2000.9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籍整理
陈广宏
2003.6
智旭年谱
李清宇
2000.9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籍整理
谈蓓芳
2003.6
黄省曾年谱
秦皖春
2000.9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籍整理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籍整理
章培恒
1987.7
李梦阳年谱
赵善嘉
1984.9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籍整理
章培恒
1987.7
李攀龙年谱
赵 坚
1984.9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籍整理
章培恒
1987.7
姚燮年谱
10
胡令远
1985.9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籍整理
章培恒
1988.7
杨士奇年谱
韩结根
1985.9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籍整理
章培恒
2001.9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籍整理
郑利华
2004.6
吴国伦年谱
吕 明
2001.9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籍整理
陈广宏
2004.6
王思任年谱
50
沈 芸
2002.9
汉语言文字学
汉语史
吴金华
2005.1
提前攻博
姜 昳
2002.9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籍整理
陈正宏
2005.1
提前攻博
孙 麒
2002.9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籍整理
谈蓓芳
2003.6
屠隆年谱
45
石 祥
2001.9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籍整理
陈广宏
2003.6
硕博连读
葛春蕃
2001.9
中国古代文学
明清文学
陈广宏
2004.1
提前攻博
罗 周
2001.9
文学古今演变
文学古今演变
章培恒谈蓓芳
2004.1
提前攻博
王丽慧
2001.9
文学古今演变
文学古今演变
章培恒谈蓓芳
2004.1
65
郭立暄
2003.9
中国古典文献学
目录版本学
陈正宏
2006.1
提前攻博
孔燕妮
2003.9
中国古代文学
钱振民
2005.1
60提前攻博
甄炜旎
2002.9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文学
谈蓓芳
2005.1
提前攻博
顾迎新
2002.9
中国古代文学
明清文学
黄 毅
2005.1
提前攻博
孙 浔
2002.9
逻辑学
因明学
郑伟宏
2005.6
舍尔巴茨基《佛教逻辑》研究
55
潘 亮
2002.9
汉语言文字学
汉语史
吴金华
2005.6
从汉语史角度试论《尚书》的语料时代性——以《尚书古文疏证》为中心
提前攻博
陈长华
2000.9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籍整理
钱振民
2004.6
《金楼子》异文研究
何 嵘
2001.9
逻辑学
因明学
郑伟宏
2004.6
印度古典逻辑的现代阐释
梁春胜
2001.9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籍整理
郑利华
2004.6
曹植集异文研究
李依晴
2001.9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籍整理
郑利华
2004.6
胡应麟年谱
陈 强
翁方纲纂《四库全书提要稿》研究
孙 杰
1999.9
中国古代文学
宋元文学
陈正宏
2002.7
欧阳修文选编刊小史
王文东
1999.9
中国古代文学
明清文学
郑利华
2002.7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研究
段红伟
2000.9
中国古代文学
宋元文学
陈正宏
2003.6
词序及其文学史意义研究——以11至13世纪词序为中心
王 进
2000.9
萧海扬
2002.9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籍整理
陈正宏
2005.6
明代兵书附图研究
香港
冯昌梅
2002.9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文学
黄仁生
2005.6
《董西厢》的叙事艺术研究
张文飞
2002.9
文学古今演变
古今文学演变章培恒20046硕博连读陆海旸
2002.9
中国古代文学
明清文学
黄仁生
2006.1
钱谦益后期诗歌研究
吴盛青
1992.9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文学
马美信
1995.7
传统叙事文学言情模式的文化透视
王立南
1993.9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文学
马美信
1996.7
明中叶吴中地区文学思潮
彭奇志
1993.9
中国古代文学
元明清文学
马美信
1996.7
明杂剧中的文人化倾向
徐耀环
1993.9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籍整理
章培恒
1997.1
古籍所历届毕业硕士研究生信息
研究生
姓 名
入学
年月
专 业
研 究 方 向
导 师
毕业
年月
学 位 论 文 题 目
备 注
郑利华
1983.9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籍整理
章培恒
1986.7
王世贞年谱
沈维藩
1983.9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籍整理
章培恒
198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