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筑更新思想演变历程及其发展趋势探悉

合集下载

城市建筑的历史演变与未来发展趋势

城市建筑的历史演变与未来发展趋势

城市建筑的历史演变与未来发展趋势城市建筑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需求的变化,城市建筑也在不断演变。

本文将探讨城市建筑的历史演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古代城市建筑的演变从人类文明的诞生开始,城市就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存在。

古代城市建筑以宮殿、寺庙和城墙为主要标志,这些建筑代表着统治者的权力和宗教信仰。

例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和古希腊的神殿都是当时城市建筑的典型代表。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明的发展,城市建筑逐渐体现了人民群众的需求。

古罗马的浴场和大剧院等公共建筑为人们提供了娱乐和休息的场所,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城市建筑的新趋势。

二、现代城市建筑的变革进入现代社会,城市建筑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工业革命的兴起带来了城市化的浪潮,城市面临着更多的问题和挑战。

现代城市建筑以摩天大楼和现代化设施为特点,这些建筑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办公和居住空间。

另外,城市建筑也开始考虑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的概念逐渐被提出,并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这些新的建筑理念将城市建筑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三、未来城市建筑的发展趋势未来城市建筑将面临更多挑战和机遇。

以下是未来城市建筑的几个发展趋势:1. 智能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建筑将成为未来的主流。

智能建筑利用先进的技术,能够实现自动化控制、能源管理和智能化监控等功能。

这将大大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2. 绿色环保:在未来,城市建筑将更加注重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将成为主流,建筑材料和设计将更加注重节能和环保。

此外,城市建筑还将注重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为城市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3. 人性化设计:未来城市建筑将更加注重人性化设计。

建筑师将以人为本,关注居民的需求和舒适度。

建筑将更加注重社交空间和公共设施的建设,为居民提供更多的社交和娱乐场所。

4. 趋向多功能:未来的城市建筑将趋向多功能化,一个建筑物不仅可以提供居住空间,还可以包含办公和商业设施,甚至是文化和娱乐设施。

现代建筑风格的演变与趋势分析

现代建筑风格的演变与趋势分析

现代建筑风格的演变与趋势分析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现代建筑风格也在逐渐演变与进化。

本文将从建筑形式、材料选用以及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分析现代建筑风格的演变与趋势。

一、建筑形式的演变现代建筑风格在形式上呈现出了明显的变革。

传统的线条简洁而几何感强烈的建筑风格逐渐被曲线和流线形所取代。

建筑师们开始注重与周围自然环境的融合,更加注重建筑的空间感和动感表现。

例如,弯曲的玻璃幕墙、曲线的天花板设计,以及冲击力强烈的建筑形态等等,都成为现代建筑的特征。

此外,现代建筑还注重创造与人们互动的空间,例如原本简单的建筑立面逐渐演变为互动电子屏幕,使建筑与人们产生更多的交流和联系。

二、材料选用的变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建筑材料也得到了革命性的变革,对于现代建筑风格的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传统的建筑材料如砖、水泥等已经不再满足于设计师们对于创新和独特性的需求。

现代建筑更多地采用了金属、玻璃、钢材等新材料,这些材料的使用为建筑师提供了更多的设计自由度。

同时,新材料的应用也使得建筑更加轻巧、透明,增强了人们与自然的连结感。

例如,透明玻璃幕墙的应用使建筑内部更加通透,与外界环境无缝连接,营造出了宽敞开放的视觉效果。

三、可持续发展的倡导现代建筑风格的另一个重要趋势是追求可持续发展。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建筑师开始更加注重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建筑材料的选择更加偏好于环保材料,如可回收利用的材料和再生能源。

此外,建筑的节能设计也成为了现代建筑风格的重要特征,例如通过合理的隔热设计、太阳能利用等手段,实现对能源的更好的利用。

现代建筑还倡导绿色建筑设计,包括绿色屋顶、雨水收集系统等,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现代建筑风格在形式、材料选用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呈现出了明显的演变和趋势。

建筑形式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和互动,材料选用更加偏好于新材料的应用,可持续发展也成为了现代建筑的重要追求。

随着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环保意识的提高,相信现代建筑风格在未来还将继续不断发展和创新。

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及其演变

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及其演变

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及其演变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及其演变一、介绍中国现代建筑是指20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一种建筑风格。

它与传统建筑相比,更加注重功能性、科技性和现代化特征。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及其演变:建筑风格的变迁、建筑技术的进步以及建筑设计的创新。

二、建筑风格的变迁中国现代建筑的风格变迁与国家政治、经济的变化密切相关。

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触西方建筑,许多建筑师前往国外学习,引进了欧洲的建筑理念和技术。

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以西方的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为主,如北京的天津银行大楼就是典型的新古典主义建筑。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建筑风格呈现出一种国际主义的色彩。

大量的公共建筑如政府办公楼、学校、医院等采用了简洁、实用的风格,并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典型的例子是北京人民大会堂和上海大剧院。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建筑风格也逐渐多样化。

许多国际知名建筑师开始涌入中国,他们带来了各种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高层建筑、商业综合体、豪华住宅等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建筑风格更加多元化,如北京的鸟巢和上海的东方明珠塔。

三、建筑技术的进步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离不开建筑技术的进步。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使得中国现代建筑在设计和施工上更加精细和高效。

在材料方面,传统的砖木结构逐渐被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所取代。

这些新材料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和承重能力,使得建筑的高度和规模得以大幅提升。

此外,新型的保温材料和隔音材料也被广泛应用,提高了建筑的舒适性和能源效率。

在施工技术方面,自动化和数字化技术的引入使得建筑的施工过程更加精确和高效。

例如,大型的塔吊、自动化的混凝土搅拌站和数字化的设计软件都大大提高了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四、建筑设计的创新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也受到建筑设计的创新推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于建筑需求的不断变化,建筑师们开始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和人性化设计。

建筑风格的演变与趋势

建筑风格的演变与趋势

建筑风格的演变与趋势建筑风格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变的,其中包括了人们的审美观和文化背景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建筑风格的演变与趋势。

1. 古代建筑的风格古代建筑风格主要包括了埃及式、巴比伦式、古希腊式、古罗马式、中国古代式等。

这些风格的建筑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古代建筑风格注重建筑物的实用性和装饰性。

例如,巴比伦式建筑物上有着很多浮雕和柱子,用来支撑重量和装饰墙面。

2. 中世纪建筑的风格中世纪建筑风格主要包括了罗曼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等。

这些风格与古代建筑相比,更加注重精度和对称性。

罗曼式建筑重视建筑物的稳重和实用性,而哥特式建筑则注重拱门和尖顶的设计。

3. 现代建筑的风格现代建筑风格则更加注重建筑物的功能性和环保性。

现代建筑风格主要体现在建筑材料的选择和建筑结构形式上,如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和高层玻璃幕墙。

现代建筑也越来越强调建筑与自然的融合,自然光线、自然通风和低碳排放等成为了现代建筑的重要设计元素。

4. 未来建筑的趋势未来建筑的趋势将更加注重建筑与自然的融合,更加注重环保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建筑将以更加人性化为设计出发点,健康和便利性将成为设计的重要目标。

此外,建筑将借鉴其他领域的技术,如电子和通讯技术,建造更加集成化、智能化和互动化的建筑。

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将更加关注人与环境之间的联系,设计更加人性化和生态友好的建筑。

建筑风格也会逐渐呈现多元化和全球化的特点,各种风格将在新技术和新思维的影响下不断融合和创新。

未来的建筑将体现人类的别样风采,为我们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简述建筑发展的趋势和趋势

简述建筑发展的趋势和趋势

简述建筑发展的趋势和趋势建筑发展的趋势和趋势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住房和基础设施需求不断增加,建筑发展正逐渐朝着大规模和多功能化的方向发展。

建筑规模愈加庞大,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摩天大楼等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同时,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下,建筑师们也开始注重多功能建筑的设计,建造网状城市,利用垂直空间,以最大效能地利用有限的土地。

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业也在积极应用新的建筑材料和技术。

建筑材料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型的建筑材料,如高强度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玻璃纤维等,它们具有耐久性好、施工速度快、质量可控等优点。

同时,我们还见证了建筑3D打印技术的突飞猛进,这项技术可实现对建筑材料的立体打印,精准控制建筑的形状和尺寸。

此外,数字化技术也在建筑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建筑信息模型(BIM)、无人机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大幅提高了建筑效率、质量和安全性,推动了建筑业的发展。

再次,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建筑行业的重要趋势。

建筑业是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较大的行业,为了减少能耗和排放,建筑师们开始注重绿色建筑的设计和建造。

绿色建筑采用环保的材料和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建筑的耐久性和舒适性。

同时,建筑师们也开始关注建筑的生态效益,如利用可再生能源、收集雨水、雨水净化等。

绿色建筑不仅有利于保护环境,还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此外,人性化设计也成为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建筑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呈现,还是人们生活、工作、娱乐等活动的舞台。

因此,建筑师们开始注重建筑的人性化设计,追求空间的舒适性、灵活性和使用便捷性。

建筑外观和内部布局都要充分考虑人们的需求和心理,并通过合理的设计和人性化的功能布局,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便捷、美观的生活环境。

最后,文化融合也是当前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建筑改造的历史与现代趋势

建筑改造的历史与现代趋势

建筑改造的历史与现代趋势建筑改造是指对已有建筑进行改造、翻新或维修等工作。

这项工作在建筑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不同的时代、地域和文化背景给建筑改造带来了各种风格和趋势。

一、古代文明时期的建筑改造在古代文明时期,建筑改造主要是出于实用需求。

在古埃及,人们经常通过对建筑进行维修或改建来保持建筑的运行状态和功能。

而在古希腊,人们则通常在建筑的梁、柱等地方加入雕刻和整体造型设计,以达到美化建筑的目的。

在中国古代,建筑改造也经常发生。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许多古代建筑历经多次改建和扩建。

如北京故宫的建筑,历经自明代以来多次改造和扩建,最终形成了它今天的宏伟气势。

二、现代建筑改造的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建筑改造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具体来说,现代建筑改造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1. 绿色环保在当代社会,环保议题已经日益升温。

出于对环保的考虑,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对建筑进行绿色环保的改造。

这种改造方式包括在建筑结构中加入节能技术、使用可持续材料、增加通风和自然采光等。

2. 人性化设计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速,建筑群体也越来越庞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性化设计成了建筑改造中的核心要素。

人性化设计包括增加公共设施、提升室内环境、完善交通系统等,旨在为城市居民提供更方便、更舒适的生活体验。

3. 科技化应用在现代社会,科技的应用已经成为了建筑改造的重要驱动力。

人们可以使用3D打印技术制造建筑材料、结合人工智能在建筑中进行实时监控和诊断等。

三、当代建筑改造事例1. 悉尼歌剧院改造作为澳大利亚的文化和艺术地标,悉尼歌剧院是一座标志性的现代建筑。

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需求,歌剧院进行了改造。

改造方案包括扩大剧场的大小和改进舞台机构,以及增加可持续性的设计元素。

2. 格林威治市场改造格林威治市场是伦敦最古老的市场之一,建于1675年。

历经300多年的风雨,市场建筑变得老旧破败。

最近,市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增加了现代化的设施,包括隔音材料、空调和可调光度灯。

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发展前景

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发展前景

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发展前景建筑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不仅体现了人类对居住环境的改善和创造力的展示,还反映了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的发展状况。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建筑经历了从简陋的原始住所到精心设计的现代建筑的转变,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人类最早的住所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时期。

那时的住所主要是为了保护人们免受自然灾害和野兽的侵害。

这些住所通常是简单的山洞、草屋和树屋等。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开始发展更加复杂和精致的住所,如原始人的石屋和中世纪的城堡。

这些建筑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权力结构,同时也对建筑技术和工艺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现代建筑的发展中,人们对建筑的需求和期望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建筑不再仅仅是为了提供一个住所,而是成为一个艺术品和文化的象征。

建筑师开始运用各种创新的设计和材料,以满足人们对美感和功能性的需求。

现代建筑的代表作品包括埃菲尔铁塔、古斯塔夫·埃菲尔大厦和悉尼歌剧院等。

然而,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行业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是环境可持续性。

传统的建筑材料和方法通常对环境造成很大的负担,如大量使用木材和能源浪费。

因此,未来的建筑需要更加注重环境友好和能源节约。

一些新兴的建筑技术和材料已经在不断发展,如可再生能源和绿色建筑材料,以提供更可持续的建筑解决方案。

其次是人类社会的变化和需求的多样化。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人们对于建筑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例如,现代城市居民对于舒适和便利的居住环境的需求远远超过了过去。

因此,未来的建筑需要更强调人性化和智能化的设计,以满足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

同时,多样化的人群和文化也要求建筑师在设计中考虑到包容性和多样性。

最后是科技的发展给建筑行业带来的机遇。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为建筑师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技术,以提高设计和施工的效率和质量。

建筑风格的演变与趋势

建筑风格的演变与趋势

建筑风格的演变与趋势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更是展现了时代的精神和文化表达的载体。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建筑风格也在不断地演变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建筑风格的演变过程以及当前的趋势。

一、古代建筑风格的演变古代建筑风格的演变是受到当时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因素的影响的结果。

例如,古埃及金字塔的建造,展现了古埃及人民对死亡和永恒生命的追求。

古希腊的柱式建筑体现了他们对神圣和完美的崇拜。

而古罗马建筑则体现了强大帝国的宏伟和实用主义。

二、中世纪建筑风格的演变中世纪的建筑风格主要分为罗曼式和哥特式两大流派。

罗曼式建筑注重雄伟和稳定,具有厚重的墙体和半圆形的拱门,具有神圣和宗教的意味。

哥特式建筑则强调垂直线条和空间感,以尖顶和飞扶壁为特点,给人一种轻灵和优雅的感觉。

三、现代建筑风格的演变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现代建筑风格开始崭露头角。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建筑风格主要有新艺术运动和装饰艺术风格。

这些风格追求形式和功能的统一,注重把建筑融入自然和社会环境中。

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则更加重视功能和结构,强调简约和实用。

洛赛尔的国际风格建筑和巴西的巴鲁赫风格建筑,体现了建筑与城市发展和社会变革的紧密联系。

四、当代建筑风格的趋势当代建筑风格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保。

绿色建筑、 passivhaus 和生态建筑等概念已经成为新的趋势。

同时,数字化技术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例如,信息化建筑设计和建模技术使建筑设计更加精确和高效。

此外,跨界设计和风格的融合也成为当前建筑设计的趋势之一。

建筑师开始积极探索结合艺术、音乐、文化和科技等元素的设计手法,创造出独特且多样化的建筑作品。

总结:建筑风格的演变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的反映。

从古代到现代,建筑风格经历了不断的演变与创新。

当代建筑趋势注重可持续发展、数字化技术应用以及跨界设计。

在未来,建筑设计将继续受到社会、科技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断开拓创新,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居住环境。

现代建筑风格的演变与趋势分析

现代建筑风格的演变与趋势分析

现代建筑风格的演变与趋势分析近年来,现代建筑风格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并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本文就现代建筑风格的演变与趋势进行分析,以期对该领域的发展进行全面了解。

1. 西方现代主义风格的兴起西方现代主义风格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其主要特点包括简洁、功能性、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

该风格以鲍尔斯教堂、费尔明顿威尔斯办公建筑等代表性建筑物为代表,奠定了现代建筑风格的基础。

2. 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崛起后现代主义风格在20世纪后期开始兴起,并对现代建筑风格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该风格强调对传统规范的批判,推崇个体化的设计和非线性的构图方式。

代表性的建筑包括法国巴黎的卢浮宫金字塔和中国广州的广州塔。

后现代主义风格注重建筑形式的创新和表达力的个体化,给现代建筑设计带来了更大的自由度。

3. 生态建筑与绿色环保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态建筑与绿色环保成为现代建筑发展的重要趋势。

生态建筑注重节能、循环利用和环境友好,以减少对大自然的影响。

例如,太阳能板、雨水收集系统和植物墙等技术的应用,都为现代建筑提供了更加可持续和环保的解决方案。

4. 技术与数字化设计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设计在现代建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设计师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和展示建筑效果,增强了设计的创意性和可行性。

同时,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引入,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加沉浸式的建筑体验。

5. 多元文化与地方特色的体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现代建筑也开始更加注重多元文化与地方特色的体现。

建筑师们通过吸纳各国不同文化的元素,赋予建筑独特的特色与风格。

比如,迪拜的哈利法塔和巴黎的卢浮宫扩建项目,都充分展现了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成为了各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

6. 人性化设计与社区参与现代建筑的另一个重要趋势是人性化设计和社区参与。

建筑师们开始更多地考虑人们的需求、利益和舒适感,将建筑设计与社区规划相结合。

建筑技术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

建筑技术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

建筑技术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建筑技术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远古时期的原始棚屋到现代高楼大厦,建筑技术在不断进化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建筑技术的历史演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古代建筑技术的演变人类最早居住在自然环境中的洞穴和临时棚屋中,这些简陋的住所提供了最基本的庇护。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开始建造供居住的永久性建筑物。

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等文明在建筑技术方面都有重大贡献。

古巴比伦人发明了砖石建筑,他们采用了胶泥砖和胶凝土技术。

古埃及人则以金字塔为代表,他们利用了巨型石块和完美的几何结构。

而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在建筑技术上开创了柱子和拱门的设计,使得建筑物更加稳固和持久。

二、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技术中世纪欧洲的建筑技术主要以教堂和城堡为主。

哥特式建筑采用了尖顶和飞扶壁等结构,以提高建筑的高度和宏伟。

而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们重新研究了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建筑,追求比例和对称,使建筑复兴了古典风格。

三、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工业革命为建筑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随着机械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新的材料和建筑方法被引入,大大提高了建筑物的高度和规模。

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的应用,使得摩天大楼成为可能。

现代建筑技术也注重环境可持续性和能源效益,例如利用太阳能和雨水收集系统。

四、未来的建筑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未来的建筑技术将迎来更大的创新和突破。

以下是几个可能的趋势:1. 智能建筑:智能技术的应用将使建筑物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

例如,自动化照明系统、智能温控和智能安防系统可以提高建筑的效能和安全性。

2. 可再生能源:随着全球对能源可持续性的需求日益增长,建筑师将越来越多地采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3. 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注重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通过使用环保材料和设计方法,降低建筑物的能耗和对环境的影响。

4. 三维打印技术:三维打印技术的发展将使建筑师能够更快速地打印出建筑模型和原型,从而提高设计效率和减少建筑成本。

【doc】我国建筑更新思想演变历程及其发展趋势探悉

【doc】我国建筑更新思想演变历程及其发展趋势探悉

我国建筑更新思想演变历程及其发展趋势探悉【文章编号】1006—3862(2011)01—0025—06我国建筑更新思想演变历程及其发展趋势探悉张颀贺耀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摘要】本文从"建筑更新"的角度出发,介绍了我国历史建筑保护及更新思想的演变历程,分析了我国古代历史建筑以及近现代历史建筑更新理念的优势与不足,并结合西方相关经验对未来我国建筑更新领域的理论建设提出了指导性建议.【关键词】建筑更新;建筑保护;原真性;整旧如旧;整旧如新【中图分类号】Tu一87【文献标识码】A1从"保护"到"更新"——更全面的研究视角与"建筑保护"相比,学术界对"建筑更新"一词并不十分熟悉."建筑保护"一般指"历史性建筑保护",现已成为一项涉猎范围广泛的研究领域.长期以来,"建筑保护"是中西方建筑学界焦点话题.先人为主的保护主义思维会使人们对"建筑更新"这一概念产生疑惑,因此有必要将二者的联系与区别加以说明.从逻辑上讲,只要原建筑物质发生替换或添加,就属于"建筑更新";而从行为角度看,"保护"与"更新"则是两个"度"的概念.如果将纯粹"冷冻式"保护②看作是保护行为极端,彻底推倒重建看作是更新行为极端,那么其间必然存在一条"过渡带"(图1).建筑维修,修复,内外局部改造乃至改建加建都兼备"保护"与"更新"的双重属性,区别只是侧重程度不同.塞兰!!曼堡}一竺堡卜i堡m一卜1.塑墼堕卜堕.H.塑堡.=..H兰堡图1建筑更新与建筑保护关联性示意图由此可见,建筑保护与建筑更新并非相互对立的两个领域,实际上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既然此二者交集甚广,是否还有必要提出"建筑更新"这一概念呢?咬文嚼字并非毫无意义,这里涉及一个研究视野的问题.认识某事物至少需一个对立面加以比证,正所谓"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如图1所示,若关于建筑保护及更新方面的研究过于偏向"保护"一端,其研究便会存在一定局限性;同理,若城市建设过于看重更新发展,也会出现"保护危机".在学术界普遍侧重"保护"研究的今天,本文从建筑更新的角度出发,力求以一个更全面的城市发展研究18卷2011年1期UrbanStudiesV o1.18No.12011 视角来审视我国历史建筑保护及更新思想的演变历程,并基此对其理论建设工作提出指导性建议.2中国历史建筑更新思想的演变历程2.1中国古代历史建筑更新的"整旧如新"与"整旧口旧"按今天的学术称谓,我国古代建筑更新手法可用"整旧如新"一词概括.我国古建筑以木材为主料,平均使用寿命较西方砖石建筑短,需经常整修.古代工匠在旧建筑整修过程中并不因循其旧有形式特征,修缮后的建筑不仅被粉饰一新,其新元素25也普遍采用当朝形式,很少仿古.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说:"以往的重修,其唯一的目标,在将以破敞的庙庭,恢复为富丽堂皇,工坚料实的殿宇,若能拆去旧屋,另建新殿,在当时更是颂为无上的功业或美德."古代匠人这种"整旧如新"的修缮理念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社会重"精神"轻"物质",崇尚封建礼制,遵从"天人合一"的自然法则和"顺天道"的处世哲学.古人对旧建筑进行大规模修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体现对先人精神价值或建筑特定场所价值的崇拜,很少是出于对建筑物本身的留恋. 西方建筑学术体系于20世纪初被引入中国,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背景的中国古建筑瞬间成为"学术宝藏".这一时期,梁思成先生等人曾在营造学社进行过大量古建测绘调查工作.梁先生在20世纪3O年代中期提出了最早的中国古建筑修复学术性原则:"整旧如旧"理念.从其字面意义可直接理解为:整治或修理一件旧的东西,完成后其看上去仍是一件旧的东西.梁先生"整旧如旧"的基本理论内涵是:一,古建筑修复不是"返老还童",而是"延年益寿",即修复之后仍是一幢老建筑,而不是新建筑;二,必须尊重古建筑原貌,不可轻易改动,尽量保留建筑的历史信息;三,允许新建筑技术的应用,但其新构件,新节点不可随意外露,不得破坏传统形式.'整旧如旧"理念中有着西方建筑保护思想的影子,这与梁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经历不无关系.该理念已体现出"原真性"保护思想,几乎与欧洲的"科学性修复理论"同期出现,在中国建筑学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整旧如旧"原则在古建筑修复的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彩绘问题就是其硬伤之一,对此已有多篇文献展开过讨论.梁先生在提及"整旧如旧"时也强调了限制因素:"我认为在重修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文物建筑中,一般应以'整旧如旧'为我们的原则.这在重修木结构时可能有很多技术上的困难,但在重修石结构时,就比较少些."事实上,时至今Et我国的大型古建筑修复工程仍然保留着大量的传统工艺,如近年的故宫大修工程(预计2020年完工),重庆湖广会馆修缮工程等,其虽然有着现代技术和西方保护理念的融人,但整体思路仍不离"整旧如新".东方建筑这种"整旧如新"的传统修复模式与西方倡导的"原真性"宗旨格格不入.为此,1994年日本《奈良文件》指出:原真性不应被26张颀等:我国建筑更新思想演变历程及其发展趋势探悉理解为文化遗产的价值本身,而是我们对文化遗产价值的理解取决于有关信息来源是否确凿有效,原真性的原则性就在于此.所有的文化和社会均扎根于由各种历史遗产所构成的有形或无形的固有表现形式和手法之中,对此应给予充分的尊重.@《奈良文件》否定了西方以"物质"为核心的"原真性"定义.在其基础上,2005年我国发布的《曲阜宣言》更是进一步指出:对于损坏了的文物古建筑,只要按照原型制,原材料,原结构,原工艺进行认真修复,科学复原,依然具有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按照"不改变原状"的原则科学修复的古建筑不能被视为"假古董"."整旧如旧"理念难以在传统古建修复中顺利应用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古代文明与西方近代文明间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矛盾.正如张广直先生所说:"西方的社会科学所演绎出来的许多原则,法则,法理,是根据从苏美尔文明以来的西方文明的历史经验中综合归纳出来的.就像我们从中国古代五千年或更长的历史中,也可以综合归纳出许多社会科学的法则一样.问题在于欧风东渐——西方社会科学输入中国以来,有许多西方的法则便直接地套到中国的史实上去了."戏剧性的一幕便是,"整旧如旧"理念虽然在古代建筑修复领域应用有限,却被广泛应用到我国近代建筑修复当中.2.2"整旧如旧"与我国近代历史建筑更新早在西方建筑设计体制刚刚确立不久的20世纪30年代,以杨廷宝先生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们便已设计出一批优秀的近代建筑更新改造作品.我国早期的建筑更新实践具有两个共性:一,几乎是清一色的改扩建工程,以扩建为主,,原建筑改造修复的工程量并不大;二,新元素都严格遵循旧建筑风格形式,不做新旧区分,改扩建后新旧元素融为一体.虽然我国早期的建筑改扩建设计引入了西方新式建筑设计方法,但其更新目的与传统的"功能实用主义"思维相同,多是功能需扩容却因资金匮乏无力新建而改为扩建.在当时看来,今天所谓的"近代建筑"不过是"当代建筑",因此对于这种以经济适用为目标的改造模式也无可厚非.无论是理念还是手法,这种改造设计模式与"整旧如旧"原则都基本一致,其作品也充分体现出对旧建筑的尊重.这种设计模式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末,这一时期我国建筑更新改造设计能力与设计城市发展研究18卷2011年1期UrbanStudiesV o1.18No.12011 张颀等:我国建筑更新思想演变历程及其发展趋势探悉驽啸理念都不亚于同时期西方国家.我国现代建筑设计行业起步之初就呈现赶超欧美之势,可令后人引以为鉴,引以为荣.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30余年间是我国近代建筑更新领域研究实践的低谷期.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建筑更新改造的操作观念普遍处于一个低端水平.虽然之前"整旧如旧"的改扩建模式存在"假古董"之嫌,但毕竟体现了对建筑历史文化以及旧建筑本身的尊重.而这30余年间所谓的"更新改造"与"拆除重建"并无本质区别,走上了"破坏性更新"之路,其改造行为完全是出于经济窘迫和新功能的需要,本质上与一般建筑的"修修补补"并无大异.这一时期的更新改造项目大都只保留旧建筑结构体系以节省土建成本,而原内外表皮则被彻底拆除,完全忽视了旧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该现象也可从30年间国内建筑期刊的改造工程介绍文章中发现:其很少对建筑改造前的空间形式进行详细的图文介绍,往往只是一笔带过.30多年间,大批宝贵的近代文物建筑因破坏性更新或直接人为破坏而消失.究其根本原因,一是建筑学术研究水平全面倒退,盲目实践脱离学术指导;二是因极端的意识形态使民众对历史文化产生了轻视和厌恶情绪.80年代中期,"中国近代建筑保护"这一课题由日本建筑学界与清华大学汪坦教授等学者共同提出,至90年代"近代建筑"已成为学术界热议的话题,1992年中国建筑学会成立了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也出现了近代建筑的身影.尽管至今"中国近代建筑保护"仍是学术界热议的焦点,但致力于该领域研究的我国学者普遍倾向于保护制度,管理机制以及近代建筑史等宏观层面的研究方向,很少谈及具体的近代建筑保护更新指导原则与技术策略.虽然近十余年我国出现不少的近代文物建筑修缮及改造的经典作品,如上海大剧院修缮改造工程等,但从更新理念来看,其不过是又回到了20世纪初"整J日如旧"的思路,即把建筑恢复到最初形态,新元素完全服从老元素的形式特征.时至今日,"整旧如旧"仍是我国近代文物建筑修复及更新的主要方法.20世纪初期以及当前我国近代文物建筑更新普遍追求新旧元素统一,极力还原老建筑的历史风貌与结构形式,但从"真实性"逻辑来看,这种做法城市发展研究18卷2011年1期UrbanStudiesV o1.18No.12011 存在误区."整旧如旧"的应用初衷是好的,即尊重原建筑,以实现新旧元素的文脉统一为目标.但此法意味着新元素只能复制或模仿老建筑的风格样式.一味向传统看齐,一味的恢复旧建筑原始风貌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按文脉统一的思想去添加新元素,只会不断出现肤浅而没有前途的"赝品",这只是对历史的一种表面化的复制,从建筑历史文化价值上讲是毫无意义的.而更令人担忧的是,因盲目赶工,技术落后以及监管不力等问题的存在,即便是"赝品"亦难求精致,实际上我国很多近代文物建筑更新工程已由"整旧如旧"变成粗制滥造的"整旧如新",原建筑被彻底"粉饰一新",其历史文化特征荡然无存.上述问题并非建筑设计人员的过失所致.在西方当代建筑更新思潮的影响下,我国建筑师的视野早已开阔,都渴望其作品中体现出新时代精神面貌.保护制度是上述问题出现的主要影响因素.我国历史建筑保护工作被列为"文物保护"范畴,以《文物法》为纲,西方一些国家则是将其列入"城市规划法"范畴.被视为"文物"的历史建筑本已珍贵无比,再加之相关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对我国历史文物建筑进行大尺度更新是不可能的.而时代的步伐不可阻挡,除去上文所述的"文物"建筑,一般性历史建筑则有着不同的"更新"景象.2.3从产业建筑改造看当前我国建筑更新观念的转变被列为文物的历史建筑受着严格保护,而大量的一般性建筑又不具备足够的历史及艺术价值.城市工业用地遗留的产业建筑尚处于"文物保护"的盲区,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我国当代建筑师们便将目光锁定到它们的身上.近十年问,尤其是2004—2005年开始,我国建筑界加大了对产业建筑的关注力度,期问开展了不少更新改造实践,并形成一股"创意产业热".近年出现一大批优秀的产业建筑改造作品,如着名的北京798创意产业园,废弃旧厂房改造而来的唐山市城市展览馆,以及上海的多项旧仓库创意改造案例等.与此同时,学术界也相继展开产业建筑更新领域的研究工作.这一现象与1960--1970年间西方兴起的产业建筑更新热潮十分相似.中国"产业建筑热"的兴起并未偶然,其首先得益于我国建筑界综合水平的提高.在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新需求影响下,27墒||张颀等:我国建筑更新思想演变历程及其发展趋势探悉仅达到以往"功能合理,美观大方"的设计标准已远远不够,当前我国设计人员开始自发的向建筑艺术性,历史性和文化性靠拢,而这些特征都可在产业建筑更新改造中得到有力体现.其次,产业建筑本身更具改造优势.大多数被更新改造的产业建筑原来都具有仓储功能.这类建筑更具功能转化的条件,其内部大空间带来的便利,能够提供一系列的新功能,如居住,商业,零售,办公及艺术工坊等. 既往的历史建筑更新保护工作呈现单边倒的局面,要么只重"保护",强化"文物"意识;要么只重"更新",进行粗暴改造或拆除重建,忽略了"保护" 与"更新"之间存在的"过渡带"(图1).当前我国产业建筑更新采取"保护"与"更新"兼顾的手法,脱离了传统的单一思维.这种新思维的建立要得益于"保护性开发"概念的提出."保护性开发"即指在开发,更新的过程中兼顾"保护".此概念最早于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在我国环境保护领域.1996 年"历史街区保护国际研讨会"首次把"保护性开发"思想应用于国内历史街区更新建设之中,之后很快影响到了单体建筑保护及更新领域."保护性开发"理念与西方流行的"适宜性再利用"理念的思想本质是一致的,这说明我国当前建筑更新理念正在逐步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轨.3我国近现代历史建筑更新的观念误区及调整策略3.1观念误区尽管当前我国历史建筑更新实践所存在的弊端并非由建筑师缺乏创新精神所致.但不可回避的是,无论是在前文提及的"近代文物建筑"更新还是产业建筑更新中,我国建筑师以及建筑学者都存在理论层面的不足与缺失.首先,我国近代文物建筑更新行为之所以存在"假古董"之嫌的根本原因即"整旧如旧"过程忽视了"原真性"保护.以笔者理解,梁先生所谓的"整旧如旧"有两层意思,一是将新加元素做仿旧处理以保证新旧元素相协调;二则是以追求"原真性"为目标,尽量保留旧有元素, 采用隐性技术手段来实现加固,稳定等保护措施. 而无论在2O世纪初还是在当下,致力于近代建筑更新的设计人员仅继承了前者,却忽视了后者,在具体设计中,只求将破损不全的历史建筑恢复到最初建成或某一鼎盛历史时期的风貌,而欠缺对建筑28遗存进行鉴定保存的论证环节,进而导致实际施工中原建筑构件的替换度普遍偏高.其次,当前盛行的产业建筑更新方面,尽管近年来我国产业建筑更新设计水平较高,但从设计过程看,其更像是建筑师灵感发挥的舞台,其保留并彰显旧元素的手法更多是以表达设计情趣,建筑艺术性为主要目的,同样缺乏科学严谨的"原真性"保护.由此可见,缺乏"原真性"保护意识是我国历史建筑更新领域学者及设计人员所暴露出的一个弊端.这也说明我国建筑从业人员只借鉴西方当代建筑更新的形式特征与设计手法,没有对其表面设计背后的更新理论及理论成因进行深度研究.就何时该注重"原真性",何时该"焕然一新"的问题, 有学者曾从建筑材料的角度进行过分析.对于非永久性材料,一般应采取替换,翻新等类似措施以实现其"新",如我国传统古建筑的彩画以及一些剥落不堪的抹灰墙面;而对于永久性材料,一般应采用保护"原真性"的技术措施以延续其"旧",如石材,钢材等建筑构件.这一观点也可解释"整旧如旧"理念为何难以顺利应用于古建筑修复的问题,皆因古建筑的大部分构件,装饰都是非永久性材料,采用"整旧如新"更为适合.而近现代建筑则与古建筑不同.受西方建筑体系影响,我国近现代建筑已与传统古建筑脱钩,开始由传统木构架体系向砖石或砖木结构转型,甚至出现了大量的框架结构,若对此类建筑进行更新改造,不仅要借鉴西方的当代建筑更新手法,更要对其手法背后的思想理念有所了解.3.2西方当代建筑更新手法的启示西方当代建筑更新理论的源头是历史建筑修复领域.19世纪初法国建筑师勒?杜克(EugeneViollet.1e.Duc18l4—1879)首次提出了风格性修复理念@,自此一个多世纪的西方保护性建筑更新思想不断完善,期间诞生多个保护及修复理论.一般逻辑认为,只要对旧建筑进行修复,改造,甚至是局部维修,其都必然会对建筑"原真性"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西方各家理论争论的核心即"原真性"应该被保护到什么程度.这一争论直至2O世纪30年代"科学性修复理论"出现后才开始平息.意大利学者乔万诺尼(GustavoGiovannoni,1873—1947)的科学性修复理论提出了"形式解析"(anastylosis)的概念:采用最适宜的附加物来重新组合现存的支离城市发展研究18卷2011年1期UrbanStudiesV o1.18No.12011 张颀等:我国建筑更新思想演变历程及其发展趋势探悉li尊Z| 破碎的构件,这些附加物材料是中性的,他们对保护对象整体所造成的依赖程度应最小.新旧元素要有所不同,并且新元素要具有可识别性.实际上科学性修复理论绕开了"程度"的误区,类似"技术万能"思想,相信新技术是解决"更新再利用"与"保护原真性"之间矛盾的唯一途径:全新的中性材料应用于历史建筑修复当中,利用新技术实现建筑功能的再生;同时这种新技术对旧元素零干扰,与旧元素相区分,能够充分保护其"原真性".如此,便是"科学性修复"的理想蓝图.科学性修复理念为当代西方历史建筑的现代更新扫清了伦理障碍.近30年问欧美出现了大批的优秀更新案例,其中不乏惊世之作,如福斯特的德国议会大厦改造和贝聿铭的卢浮宫改扩建等. 西方历史建筑的现代更新手法林林总总,但存在一个共性特征,即强调新旧元素对比.在过去,这种手法会被认为是对建筑历史文化的藐视,而这种"冲撞式"的建筑美学能够在当代形成的理论基础便是科学性修复理念.在西方国家,对历史建筑进行原貌修复的做法已不再被广泛应用,而是在尽量保护保留原物质遗存基础上,通过合理设计,用现代元素填补其亏空,从而实现建筑完整性,恢复建筑使用功能.按照科学性修复的"中性附加物"理论和"可识别性"原则,与砖石构筑的历史建筑相比,钢与玻璃是最合适的中性材料,因此西方当代建筑更新设计大量采用钢框架与大面积玻璃幕,且普遍采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以及高技术风格等区别于传统风格的当代建筑形式.由此可见,西方当代建筑更新并非仅仅是突出新旧对比,其新颖,前卫设计的背后有着漫长的理论演化过程;那些看似大尺度的更新手法背后却是严谨的"原真性"保护原则,而这正是我国文物建筑管理部门以及建筑设计人员所忽略的.透过西方当代建筑更新的指导思想及其理论成因可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自身不足和改进方向.首先就近代文物建筑来说,应改变当前"整旧如旧"的更新手法,加强对原建筑遗存的"原真性"的保护,在其基础上添加的新元素应与旧元素相区分,并通过技术措施减少其对旧建筑的干扰;其次,现当代建筑的保护及更新工作也应被提上日程,总结十年产业建筑更新的优势与不足,在设计中加入科学论证环节,而不是以主观设计来决定旧元素如何取舍,历城市发展研究18卷2011年1期UrbanStudiesV o1.18No.12011 史经验证明,科学理性路线要比时尚感性路线更经得起时间考量;最后一点便是应加大建筑保护及更新技术的研究力度.目前我国各个领域的科技研发能力普遍偏弱,建筑设计领域亦是如此:只重形式,重经济适用,而不重新技术推广,最终形成新技术因价格劣势遭旧技术淘汰的恶性循环.正所谓"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当前这种局面亟待改观.4结语——契机与危机并存的今天目前我国建筑保护及更新领域的研究实践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果."保护性开发"概念在建筑更新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其标志着以往那种绝对化,一元化的更新思想开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适度","折衷"的灵活理念.在该理念影响下,我国产业建筑更新设计已达到较高水平.尽管理论方面尚存不足,但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中西方学术交流的日益密切,相信我。

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及其演变

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及其演变

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及其演变近几十年来,中国的现代建筑发展迅速,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和创新的设计理念。

这一演变过程,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建筑艺术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时期,西方现代化思潮传入中国,中国人开始接触到现代建筑的概念和理念。

最早的现代建筑多是仿照西方建筑风格建造的,如上海的外滩建筑群就是当时的代表作之一。

这些建筑融合了欧洲文艺复兴和装饰艺术风格,给人一种高贵、典雅的感觉。

随着中国社会的深入变革和快速发展,中国现代建筑风格也在逐渐演变。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开始大规模建设工业化城市,这些城市的建筑多以功能性为主导,追求实用和效益。

典型的例子是毛主席纪念堂和人民大会堂,这些建筑以庄重大气、简洁明快的设计风格,体现了当时中国政府的理念和国家形象。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现代建筑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国内外的建筑师们开始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设计理念,打破传统的束缚,尝试创新的建筑形式。

例如,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以其独特的曲线造型和玻璃幕墙设计,成为中国现代建筑的代表之一。

这种建筑风格强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追求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推动了现代建筑的发展。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土地资源的有限,摩天大楼成为了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中国的摩天大楼,如上海的环球金融中心、广州的广州塔等,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巨大的气势,成为了城市的地标性建筑。

这些建筑体现了中国现代建筑的雄心壮志和创新精神。

除了大型建筑项目,中国的现代建筑还注重于建筑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关注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问题,倡导绿色建筑的理念。

例如,北京的水立方和鸟巢体育场就是中国绿色建筑的代表之一。

这些建筑利用了先进的技术和材料,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从功能性到艺术性的转变。

建筑行业概况从历史到未来的发展趋势

建筑行业概况从历史到未来的发展趋势

建筑行业概况从历史到未来的发展趋势建筑行业是人类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娱乐等各种需求。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讨建筑行业的概况,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历史回顾1. 古代建筑古代建筑是建筑行业的起源,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防御需要,在最初的时期开始修筑简易的住所和防御设施,如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和古埃及的金字塔。

在这个阶段,建筑技术主要以手工为主,对材料的掌握和运用相对简单。

2. 中世纪建筑中世纪是建筑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尤其是罗马和拜占庭帝国的建筑风格对整个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世纪,宗教建筑如教堂和大教堂的建设成为建筑行业的主要任务,建筑师开始使用更复杂的建筑技术,如拱顶和尖顶。

3. 工业革命以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建筑行业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变革。

工业化大大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材料的生产和运输变得更加高效,机械化设备的广泛应用也极大地提高了施工速度和质量。

现代建筑如摩天大楼和购物中心开始涌现出来。

二、现状分析1. 建筑行业的规模建筑行业是全球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2019年全球建筑行业的总产值达到了13.7万亿美元。

建筑行业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为其他相关行业如钢铁、电气和家具等提供了需求。

2. 技术创新的应用如今,建筑行业正面临着技术创新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技术的应用使得设计更加精确、施工更加高效、维护更加便捷。

同时,可持续建筑概念的普及也推动了绿色建筑的发展。

3. 市场需求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绿色环保建筑的需求增加,智能建筑的兴起也满足了人们对于便捷、舒适生活的追求。

三、未来发展趋势展望1. 新材料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新材料的发展将为建筑行业带来新的突破。

例如,碳纤维材料的应用使得建筑更加轻巧和坚固,太阳能发电材料的成熟应用也推动了绿色能源建筑的发展。

建筑中的建筑风格演变与趋势

建筑中的建筑风格演变与趋势

建筑中的建筑风格演变与趋势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建筑作为一门艺术,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不同的时代和地区,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建筑风格。

从古代的古典建筑到现代的现代主义建筑,建筑风格的变迁反映了人们的文化观念、审美取向和技术水平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建筑中的建筑风格演变与趋势。

一、古代建筑风格古代建筑风格是建筑史上最早的一种风格,它以具有浓厚文化特色和历史价值而闻名于世。

古代中国的古典建筑、古希腊的多立克柱式建筑以及古埃及的金字塔等都是古代建筑风格的代表。

这些建筑风格通过独特的形式、结构和装饰,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神圣、权力和永恒的追求。

二、中世纪建筑风格中世纪建筑风格主要出现在欧洲,它受到基督教教义的影响,强调宗教的威严和神圣。

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建筑风格的代表,它以尖顶和拱形的窗户为特征。

哥特式建筑的设计融合了艺术和工程技术的要素,使得建筑物不仅具备实用性,还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三、文艺复兴建筑风格文艺复兴建筑风格是15至17世纪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它是对古代罗马建筑的模仿和复兴。

文艺复兴建筑风格追求对称、比例和和谐,注重建筑和环境的统一。

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大教堂和梵蒂冈圆顶是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的典范。

四、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建筑风格,它摒弃了传统的装饰性和象征性,提倡简约、实用和功能主义。

德国的包豪斯学派和美国的芝加哥派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代表。

现代主义建筑注重形式和功能的结合,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和谐。

五、当代建筑风格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建筑风格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变化。

当代建筑风格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和智能建筑等新兴建筑风格逐渐崭露头角。

这些风格注重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概念,打造更加环保、节能和舒适的建筑。

建筑风格的演变是社会、文化和科技发展的产物,也受到建筑师个人的创新和表达的影响。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建筑风格将继续演变和创新。

探索未来建筑趋势年重要发展的回顾

探索未来建筑趋势年重要发展的回顾

探索未来建筑趋势年重要发展的回顾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建筑行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创新。

从建筑设计到建材选择,从施工工艺到建筑绿色化,都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回顾过去几年里,对未来建筑趋势产生重要影响的关键发展。

一、智能建筑:迈向数字化时代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建筑成为建筑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智能建筑通过整合各种传感器、网络和自动化系统,实现建筑物的智能控制和管理。

这不仅提高了建筑物的运营效率,也提供了更舒适、安全和节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例如,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居民可以随时通过手机应用控制家居设备,调节温度、照明和安防系统。

同时,智能建筑还可以实时监测和调整建筑内环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二、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绿色建筑是近年来建筑行业的热点话题。

它旨在通过减少能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和提高建筑材料可再生性,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绿色建筑强调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对于解决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短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在绿色建筑中,使用环保的建筑材料是关键一步。

例如,利用可再生材料、回收材料和可降解材料,可以减少原材料的消耗和环境污染。

同时,绿色建筑还注重能源利用效率,通过采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三、模块化建筑:快速、经济、灵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快速、经济和灵活的建筑需求不断增加。

模块化建筑应运而生,成为未来建筑的重要发展方向。

模块化建筑采用预制构件和组装技术,可以快速搭建和拆除建筑物,既节省时间,又降低成本。

模块化建筑的优势不仅在于快速性和经济性,还在于灵活性。

通过组合各种模块化单位,可以实现不同用途和规模的建筑需求,满足人们对建筑的多样化需求。

四、可再生能源建筑:解决能源危机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日益加剧,可再生能源建筑成为建筑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

可再生能源建筑通过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实现建筑的自给自足。

这不仅解决了能源供应的问题,还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并降低了能源成本。

我国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

我国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

我国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
我国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 绿色建造: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未来我国建筑将越来越注重绿色建造,特别是在能源、材料、环境等方面。

绿色建造将促进建筑节能减排、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将成为未来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2. 智慧城市: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未来我国城市将越来越呈现出智慧化的特点。

未来的建筑应该与城市智慧化相结合,通过建设智能建筑、智慧城市,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舒适度提升。

3. 建筑数字化:建筑数字化是将数字技术和建筑领域相结合,实现建筑在设计、建造、运营全过程中的数字化管理。

未来我国建筑数字化将越来越普及,将成为未来建筑发展的重要方向。

4. 建筑智能化:建筑智能化是指通过智能化设备、系统和技术,提高建筑物的自动化管理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未来我国建筑智能化将会越来越广泛,将成为未来建筑发展的重要方向。

5. 建筑一体化:建筑一体化是指将建筑设计、施工、运营三个阶段的资源、技术、信息等方面进行整合,实现建筑的整体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未来我国建筑一体化将成为建筑发展的重要趋势,有利于提高建筑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我国建筑形式演变与发展趋势.doc

我国建筑形式演变与发展趋势.doc

我国建筑形式演变与发展趋势-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建筑师们摆脱以往的思想束缚,不断探索适应新的创作手法与理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但是我国建筑形式的发展状况比较复杂:一方面受到当时物质材料基础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到社会政治环境、建筑美学思潮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我国不同时期建筑的材料、设计思想、设计风格和理念进行研究,发现新时期的建筑形式具有多种类型的表现,但又在整体上反映了整个时期建筑形式的总体特征。

建筑形式的发展在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下仍会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及动态的延续性,与社会历史发展具有不同步性。

第一阶段:1978一1981年,在建筑创作上,建筑师针对此前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的功能主义建筑形式进行了批判,重新拾起了五十年代的复古主义民族形式。

同时,在研究总结世界现代建筑发展的历史和规律后,中国建筑师初步运用了正确的现代建筑理论来指导建筑创作,从而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建筑形式。

十一五再次发布《技术公告》,其背景是中央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国家战略实施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部署。

因此十一五《技术公告》,体现了在十一五科技支撑和引领建设事业发展工作中,更加重视采用政府公共管理与社会服务职能,注重资源环境科技问题、社会发展科技问题,注重城乡区域统筹中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和新农村建设科技问题,进一步强化了对建设事业技术发展的导向。

公告的技术内容覆盖了建筑节能与新能源利用技术、节地与地下空间利用技术、节水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节材与材料资源合理利用技术、城镇环境友好技术、新农村建设先进适用技术、新型建筑结构施工技术与施工及质量安全技术、信息化应用技术、城市公共交通技术等9个重点推广技术领域,共计395项技术,其中推广应用技术326项,限制使用技术37项,禁止使用技术32项。

建筑与社会变迁探讨建筑如何反映时代的变化与发展

建筑与社会变迁探讨建筑如何反映时代的变化与发展

建筑与社会变迁探讨建筑如何反映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建筑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而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与发展。

从古代的宫殿、寺庙到现代的高楼大厦、创意建筑,建筑物不仅是人类居住、工作、交流的场所,更是社会变迁与时代演进的积极反映。

本文将探讨建筑如何反映社会变迁,以及建筑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

一、建筑反映社会变迁建筑是社会文化的载体,通过其外部形态、内部结构、装饰风格等方面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变化。

历史中的建筑可以作为文化的见证,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关系、价值观和审美追求。

1.1 历史建筑的演变古代建筑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古城墙等都是为了满足当时社会需求而建造的。

古希腊的帕台农神殿、古罗马的斗兽场等也是当时文明与权力的象征。

这些古代建筑物无论在结构上还是装饰上,都传达出当时社会的宗教、政治、军事和文化繁荣的迹象。

随着社会的变迁,建筑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从中世纪的古堡与教堂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宏伟教堂、皇宫等,建筑风格逐渐从宗教为主导转变为人文主义与艺术的结合。

而到了现代,建筑以功能性、实用性为主,大量的摩天大楼、基础设施的建设成为城市的新面貌。

1.2 建筑与社会价值观建筑物的设计与装饰往往与当时社会的价值观息息相关。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注重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达,建筑师通过对建筑物外观和内部细节的塑造,来展现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个人的尊严。

而近代的建筑则更注重于功能性和实用性,更多地考虑到人们的舒适与便利。

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建筑也逐渐体现出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

如今,绿色建筑、生态城市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这反映了现代社会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二、建筑适应时代发展建筑不仅是社会变迁的记录者,也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无论是建筑的功能性、设计理念,还是建筑材料的选择与施工技术,都需要与时俱进,以满足社会的新需求。

2.1 功能性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的功能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建筑的历史变迁与演化

建筑的历史变迁与演化

建筑的历史变迁与演化建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化和变迁。

从古代的原始住所到现代的高楼大厦,建筑的历史见证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探讨建筑的历史变迁与演化。

1. 原始建筑时期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建筑主要以原始住所为主。

原始住所多采用天然材料,如树木、草草等,搭建简易的遮蔽物。

这些住所的形式和结构主要由环境和气候条件所决定。

2. 古代建筑时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古代建筑开始显现出多样化和独特的特点。

例如,古埃及的金字塔是古代世界的奇迹之一,它们是为埃及法老而建造的巨大陵墓,象征着法老的权力和荣耀。

古希腊的神殿则体现了对神圣的崇拜和美学的追求,其优美的柱式和对称的布局影响了后来的建筑风格。

3. 中世纪建筑时期中世纪是欧洲建筑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宗教建筑占据了主导地位。

教堂和修道院成为社区的中心,拥有壮丽的拱顶和尖顶。

哥特式教堂的建筑风格以其高耸的尖顶、精美的花窗玻璃和细致的雕刻而闻名。

4. 文艺复兴建筑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是建筑史上的转折点。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追求引发了建筑风格的变革。

建筑师们开始回归古典建筑的原则,追求对称、比例和秩序。

例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大教堂和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都展现了文艺复兴建筑的特点。

5. 现代建筑时期20世纪以来,建筑进入了现代化的阶段。

工业技术的进步和新材料的应用使得建筑设计更加多样化和创新。

现代建筑追求功能性和实用性,以及对环境和可持续性的关注。

例如,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成为了工业时代的标志,而美国芝加哥的耐克建筑则代表了现代摩天大楼的风格。

6. 当代建筑时期随着科技和全球化的发展,当代建筑呈现出更多样化和国际化的特点。

建筑师们更加注重创意和个性化,追求独特的建筑风格。

例如,迪拜的哈利法塔成为了全球最高的建筑,其设计和建造符合了人类对未来的想象和追求。

建筑的历史变迁与演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缩影,它不断地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 为文化 遗产 的价 值本 身 , 而是 我 们 对 文化 遗 产 价值 的理解 取决 于有 关 信 息 来 源 是 否 确凿 有 效 , 原 真 性 的原 则 性 就 在 于此 。所 有 的文 化 和社 会 均 扎
根 于 由各 种 历 史 遗 产 所 构 成 的有 形 或 无 形 的 固有 表 现形 式 和 手 法 之 中 , 此 应 给 予 充 分 的尊 重 。 对 @
堕 . H
.堡= 塑 .H . .
兰堡
图 1 建 筑 更 新 与建 筑 保 护 关 联 性 示 意 图
由此 可 见 , 筑 保 护 与 建 筑 更 新 并 非 相 互 对 立 建
视 角 来 审 视 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国 历 史 建 筑 保 护 及 更 新 思 想 的 演 变
的两个领 域 , 实际 上 二 者是 相 辅 相 成 , 可 或 缺 的。 不 既然 此二 者 交 集 甚 广 , 否 还 有 必 要 提 出 “ 筑 更 是 建 新” 这一 概 念 呢 ? 咬文 嚼 字 并 非 毫 无 意 义 , 里 涉 这
“ 渡带 ” 图 1 。 建 筑 维 修 、 复 、 过 ( ) 修 内外 局 部 改 造 乃 至改建 加建 都兼 备 “ 保护 ” “ 与 更新 ” 的双 重 属性 , 区别 只是 侧重 程度 不 同 。
塞!堡} 竺 卜 i堡 一 .塑 堕 兰曼 一 ! 堡 m 墼 卜 卜1
别 加 以说 明。从 逻 辑 上 讲 , 要 原建 筑 物质 发 生 替 只
换 或添 加 , 属 于 “ 筑 更 新 ”; 从 行 为 角 度 看 , 就 建 而 “ 护” “ 新” 是两个“ ” 保 与 更 则 度 的概 念 。如 果 将 纯 粹 “ 冻式 ” 护②看 作 是保 护行 为极 端 , 底 推 倒 冷 保 彻 重建 看作 是更 新行 为极 端 , 么其 间必 然 存 在 一 条 那
代 历 史建 筑 更 新 理 念 的优 势与 不足 , 结 合 西 方 相 关 经 验 对 未 来我 国 建 筑 更 新 领 域 的 理 论 建 设 提 出 了指 导性 建议 。 并
【 键 词 】建 筑 更 新 ; 筑保 护 ;原 真 性 ; 旧如 旧 ; 旧如 新 关 建 整 整 【 图分 类 号 】T 一7 中 u 8 【 献标 识 码 】 文 A
所 说 : 以往 的重 修 , 唯 一 的 目标 , “ 其 在将 以破 敞 的 庙庭 , 恢复 为 富丽 堂 皇 、 工坚 料 实 的殿 宇 , 能拆 去 若 旧屋 , 另建 新 殿 , 当时 更 是 颂 为无 上 的 功 业 或 美 在 德 。 古代 匠人这 种 “ 旧如 新 ” ” 整 的修缮 理念 源 自中 国传 统文化 。中 国古 代社会 重 “ 精神 ” “ 质 ” 崇 轻 物 , 尚封 建礼制 , 从 “ 遵 天人 合 一 ” 自然 法则 和 “ 天 的 顺 道” 的处世哲 学 。古 人对 旧建 筑进 行 大 规模 修 缮 的
旧 口旧 ”
对立 面加 以 比证 , 所 谓 “ 短 相 形 , 下 相 倾 ” 正 长 高 。 如 图 1所示 , 若关 于 建 筑保 护及 更 新 方 面 的研 究 过 于偏 向“ 护 ” 保 一端 , 研究 便 会 存 在 一 定 局 限性 ; 其
按 今 天 的学 术 称 谓 , 国古 代 建 筑更 新 手 法 可 我 用 “ 旧如 新 ” 词 概 括 。我 国古 建 筑 以 木 材 为 主 整 一
及 一 个 研 究 视 野 的 问 题 。 认 识 某 事 物 至 少 需 一 个
历程 , 并基 此 对其 理论 建设 工作 提 出指 导性建 议 。
2 中国 历 史 建 筑 更 新 思 想 的 演 变 历 程
2 1 中国古代 历 史建 筑更 新 的 “ 旧如 新 ” “ . 整 与 整
2 5
城市发展研究 1 8卷 2 1年 1期 Ura tde 11 . 01 01 b n Su isVo. 8 No 12 1

颀 等 : 国 建 筑 更 新 思 想 演 变 历 程 及 其 发 展 趋 势 探 悉 我
也普 遍采 用 当朝 形 式 , 少仿 古 。正 如梁 思 成先 生 很
【 章 编 号 】 0 6—3 6 2 1 0 文 10 8 2( 0 1) 1—0 2 —0 05 6
我 国 建 筑 更 新 思 想 演 变 历 程 及 其 发 展 趋 势 探 悉
张 颀 贺耀 萱 (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天津, 07) 3 02 0
【 要 】 文从 “ 筑 更 新 ” 角度 出发 , 绍 了我 国历 史 建 筑保 护及 更 新 思 想 的 演 变历 程 , 析 了我 国 古代 历 史 建 筑 以及 近 现 摘 本 建 的 介 分
同理 , 城 市建设 过 于 看重 更 新 发 展 , 会 出现 “ 若 也 保 护危机 ” 。在学术 界 普 遍 侧 重 “ 护 ” 究 的今 天 , 保 研 本 文从 建筑更 新 的 角度 出发 , 求 以一 个更 全 面 的 力
料, 平均 使用 寿命 较 西方 砖 石 建 筑 短 , 经 常 整 修 。 需 古 代工 匠 在 旧建 筑 整 修 过 程 中并 不 因循 其 旧 有 形 式 特征 , 缮 后 的建 筑 不 仅 被 粉 饰 一 新 , 新 元 素 修 其
这 一概 念产 生 疑惑 , 因此 有 必 要 将 二 者 的联 系与 区
1 从 “ 护 ”到 “ 新 ” 保 更 —— 更 全 面 的 研 究 视 角
与“ 建筑 保护 ” 比 , 术界对 “ 相 学 建筑 更新 ” 词 一 并 不 十分熟 悉 。“ 建筑 保护 ” 般 指 “ 一 历史 性 建 筑保 护 ” , 已成 为一项 涉猎 范 围广泛 的 研究 领 域 。 长 现 期 以来 , 建 筑 保 护 ” 中西 方 建 筑 学 界 焦 点 话 题 。 “ 是 先 人为 主 的保 护 主 义 思 维 会 使 人 们 对 “ 筑 更 新 ” 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