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思想变迁
中国近现代思想演变

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知识梳理1、地主阶级改革派: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
2、地主阶级的“洋务”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与科学技术,维护封建统治。
3、农民阶级的“平均”思想:“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绝对平均的小农社会。
具有空想性与落后性。
4、资产阶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思想①内容: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②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
③特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④影响:维新思想成为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具有进步性和爱国性。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三民主义思想①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②代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③影响: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6、资产阶级立宪派“实业救国”的思想: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同拯救国家结合起来。
局限:不摆脱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压迫,民资经济无法争取独立发展道路,因而难以实现。
7、资产阶级“民主科学”的思想:主张用资产阶级新文化改造封建旧文化,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矛头直指孔子代表德儒家思想。
彻底动摇封建正统思想,但对待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错误倾向8、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三民主义思想①内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
②影响: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9、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发展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A、条件⑴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知识分子队伍的形成;⑵外部条件:十月革命的影响;⑶直接原因: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⑷重要原因:以前各种救国救民方案的失败是中国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因。
B、传播过程(略)②毛泽东思想A、背景⑴辛亥革命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社会新生的生产力迅速增长,工人阶级的队伍进一步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这就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阶级基础;⑵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特别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⑷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通过苏维埃俄国传到了中国,这就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国际条件。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涵盖了政治、哲学、文化等多个领域。
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渐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思想观念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
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体现在政治观念的改变上。
中国在19世纪中叶遭遇到列强侵略,社会发生严重危机,传统的封建思想观念无法应对这些挑战。
一些进步思想家开始强调民主、自由、平等等政治观念,认为只有革新政治制度才能拯救中国,例如洋务运动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之后,辛亥革命的成功使得中国成功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开始了建立现代国家的努力。
这些政治观念的转变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也体现在哲学思想的变革上。
自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的科学、哲学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对传统中国哲学产生了巨大冲击。
一些思想家开始接受西方的启蒙思想,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他们主张西学东渐,提倡科学、民主与自由等观念。
而另外一些思想家则提出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复兴,如胡适、钱玄同等人,他们提出了“新文化运动”的概念,主张以新文化思想取代旧的封建文化观念。
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还在文化领域体现出来。
近代中国的文化也经历了深刻的转变。
传统的封建文化开始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人们开始接受新的艺术、文学、音乐等艺术形式。
一些文化思想家开始提倡以科学为基础的文化艺术,如胡适的“白话文运动”就是这一思潮的表现。
近代中国的文化也开始注重民族自尊,倡导民族精神的复兴,例如维新运动中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可谓是多元而复杂的进程。
政治观念的改变、哲学思想的转变、文化领域的变革都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代中国的思想发展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历程,不断吸收和融合外来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适合自身国情的新的思想观念。
这一过程为中国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撑。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
近代中国思想的发展与变化,主要涉及三方面,即政治、文化和社会。
在政治方面,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等历史事
件的影响,形成了宪政、民主、科学和人权等思想。
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统治的存在,开
启了中国政治发展的新篇章。
五四运动则呼吁以民主与科学为主,倡导知识分子独立思考。
新文化运动则是一个思想解放的过程,它试图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解决中国所面临的问题。
这些思想都反映了人们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探讨和改革的呼声。
在文化方面,近代中国思想的转变主要表现在文化自觉的觉醒、科学精神的鼓励和艺
术创新的推进。
通过洋务运动和科学局的建设,启发了中国人民对科学技术和现代文化的
追求。
同时,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变革和进步,例如左翼文艺運動,
提高了文学艺术作品的水平和质量,从而也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
在社会方面,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也体现在意识形态中的变化上。
通过新文化运动对
传统文化的批判,对科学、生产、民主和自由的追求,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
和生活方式,体现了中国人民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同时,随着外国文化的输入,中国社会
也正面临严峻的文化认同危机,文化自觉的地位也受到挑战。
总的来说,近代中国思想的发展和变化是一个富有多元性的过程。
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在现代思想中融合和交融,独有的文化特质和也受到了来自外部的挑战。
面对这一挑战,
中国人民必须融合创新、求同存异,探索出适合于中国现代化的道路。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思想界涌现出了一批思想家和学者,他们积极探索中国的现实状况,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和观点,试图为中国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思想界出现了两种主要的思潮:维新思潮和革命思潮。
维新思潮是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一群思想家所倡导的。
他们试图通过吸收西方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来振兴中国,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国应该实现近代化”等主张。
他们认为,要想摆脱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和文化,必须引进西方的现代文明,并进行改革。
革命思潮则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和革命家所倡导的。
他们认为中国的问题根源在于旧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体制,主张用武力推翻清朝政府,并建立一个民主的、现代的国家。
他们提出了“三民主义”、“革命要以人民为中心”等口号,试图动员广大民众参与到革命中来。
在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其他的思潮和观点。
陈寅恪提出的“返回自然”、“还乡园”等主张,强调了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性;郭松坡提出的“中国农民社会主义”等理论,试图以农村为基础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这些思潮和观点都对中国的社会变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中,思想家们对于中国的未来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设想。
有人主张全盘西化,希望中国完全摒弃传统文化,与西方国家接轨;也有人主张“中国道路”,认为中国应该根据自身的国情和文化传统来发展自己的模式;还有人主张文化自觉,希望中国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同时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
这些设想和主张反映了中国近代思想家们对于中国发展的种种矛盾和困惑。
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与变化,既积极吸收了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先进成果,又保持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思索。
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对于中国现实的观察和思考,为中国的近代化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启示,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

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是一段充满悲剧和血泪的历史。
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思想也经历了极大的变革和转型。
本文将从哲学、文化、科技等多个方面,梳理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历程及其对中国今天的影响。
一、道家、儒家思想的演变近代以前,中国的最高哲学理念都被集中在了道家和儒家的思想体系中。
随着西方的先进思想逐渐传入中国,这两种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挑战和冲击。
在道家思想面前,西方文明强调的是权利和个人意志的发挥,而道家认为一切皆无常,只有守一,无欲则刚。
这种思想理念在现代社会中被一些人视为封建思想,但也有人认为道家思想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某些情况下也是可取的。
相比之下,儒家思想的演变更为复杂。
在近代以前,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社会的精神指南,但在清末民初时期,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越来越大,对儒家思想的挑战也越来越多。
一些人认为儒家思想具有封建主义、等级制度等弊病,需要进行改革和革新,而另一些人则坚持古代儒家思想延续到现代仍有其价值。
这种争议在20世纪初期达到了顶峰,在思想界和政治界引起了不小的影响。
二、西方科技进步对中国的影响19世纪初期,随着西方科技的迅速发展,中国开始经历了著名的“西化运动”。
一方面,这些新技术和设备的引入,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一定的动力和条件,另一方面也给中国人带来了许多新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习惯。
在科技方面,西方最大的贡献莫过于轮船、火车和电报等交通工具设施的引进。
这些新的交通手段改变了人们的出行习惯和交通方式,也促进了地域之间的联系和贸易往来。
在思想方面,西方的科学理论和人文主义思想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许多有力的支持。
三、中国近代思想的趋同和差异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是一分为二的。
一方面,它受到了来自西方思想文化的强烈冲击和影响,学者们纷纷提倡学习西方文明,寻找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另一方面,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也不能被忽视,由此演变出一种含有独特特色的现代化思想,即“孔孟复兴”。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思潮与制度变迁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思潮与制度变迁近代中国是一个思想激荡与制度变革的时代。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接连经历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一系列思潮与制度的变迁,这些变迁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分析近代中国的思潮发展与制度变迁,并探讨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一、洋务运动与思潮兴起19世纪末,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中国一度陷入危机之中。
为了摆脱危机,清政府提出了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以引进西方技术为目标,兴办近代工业,提升国力。
同时,中国的社会思潮也开始出现变化。
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潮相互碰撞,新学、维新思潮逐渐兴起。
二、戊戌变法与思潮的挫败戊戌变法是在清朝晚期进行的一次政治改革,旨在推行近代制度。
变法的力量源于思潮的觉醒,提出了“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西方先进制度。
然而,戊戌变法在清政府的内外敌对下无法顺利推进,最终以失败告终。
三、辛亥革命与思潮的胜利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标志着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启了中国的民主革命时代。
辛亥革命的背后,是思潮的胜利。
清政府的统治日趋腐败,各种社会思潮逐渐融合,推动了革命的爆发。
四、五四运动与思潮的觉醒五四运动是1919年的一次规模宏大的青年运动。
由于巴黎和会的失败,引发了中国学生对外国列强及其传统文化的激烈抗议,进一步加强了中国的民主思潮与国家意识。
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高涨,思潮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
五、思潮与制度变迁的影响思潮与制度变迁相互交织,互相影响。
思潮的觉醒推动了制度的变革,而制度的变革又进一步激发了思潮的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潮与制度变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为中国社会带来了现代化的冲击,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中国向世界现代文明迈进。
六、近代中国的启示与展望近代中国的思潮与制度变迁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思潮对于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需要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社会思潮。
中国近现代思想变迁

• 传统价值观权威渐形失落,与王权统一的儒学价值体 系日趋衰微,并不断遭到知识精英的怀疑和批判,成 为新思潮丛生的精神背景。
• 西学东渐与中西思想文化激烈碰撞和相互融合,中国 知识界对西学如饥似渴地吸纳,甚至兼收并蓄,或者 把西学视作洪水猛兽,激烈排拒,造成思想界诸说并 起、中西相争,因而思潮杂陈的局面。
-
(1)1840—1860:经世思潮和太平天国 农民革命思潮
(2)1860—1895:洋务思潮和早期维新 思潮
(3)1895—1903:戊戌维新思潮 (4)1903—1915:革命民主主义思潮 (5)1915—1919:新文化思潮
-
考点一 开眼看世界
背景
时间 主张
①鸦片战争前夕,清王朝危机四伏,但依然做 着“天朝大国的迷梦”。②欧美资本主义国家 崛起,加紧侵略中国。③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惊醒了中国的有识之士,他们萌发了向西方学 习的思想。
-
(1)1840—1860:经世思潮和太平天国 农民革命思潮
(2)1860—1895:洋务思潮和早期维新 思潮
(3)1895—1903:戊戌维新思潮 (4)1903—1915:革命民主主义思潮 (5)1915—1919:新文化思潮
-
• 近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近代中国 思想的复杂性。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的思想变迁

考情分析专题概述鸦片战争以来,面对西方侵略者坚船利炮的挑战和国家的衰败,中国的有识之士不断探索强国御侮之道。
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开始开眼看世界,关注时局,探索新知,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
从此,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追求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列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改造,不断探求强国之路。
“西学东渐”下的近代思想始终结合救亡图存和近代化两大时代主题。
近代中国经历了学习西方的探索过程,也展现了思想解放潮流的渐进过程。
考向预测1、主干知识: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及资产阶级三大阶层(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阶段历程,中西方制度,文化碰撞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思想解放与中国近代化的相互关系均是高考命题关注的重点。
2、基本概念:能否正确理解洋务派、顽固派、“中体西用”、“维新派”、“革命派”、“保皇派”、“激进派”、“西学东渐”等概念或专有名词事关本专题得分效率,应下功夫理解。
3、史观:本专题涉及的内容既体现了中国在政治思想领域的近代化历程,也体现了中西方文明冲突融合对中华文明进步发展的影响,也给命题留下广阔的空间。
4、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本专题暗含“思想解放和与时俱进”的社会热点,复习时要注意相关知识的训练。
核心知识一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历程知识结构重点强调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1、探索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
2、具有普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特点(义和团例外):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陈腐观念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落后的现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近代思想变迁专题概述鸦片战争以来,面对西方侵略者坚船利炮的挑战和国家的衰败,中国的有识之士不断探索强国御侮之道。
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开始开眼看世界,关注时局,探索新知,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
从此,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追求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列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改造,不断探求强国之路。
“西学东渐”下的近代思想始终结合救亡图存和近代化两大时代主题。
近代中国经历了学习西方的探索过程,也展现了思想解放潮流的渐进过程。
考向预测1、主干知识: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及资产阶级三大阶层(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阶段历程,中西方制度,文化碰撞中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思想解放与中国近代化的相互关系均是高考命题关注的重点。
2、基本概念:能否正确理解洋务派、顽固派、“中体西用”、“维新派”、“革命派”、“保皇派”、“激进派”、“西学东渐”等概念或专有名词事关本专题得分效率,应下功夫理解。
3、史观:本专题涉及的内容既体现了中国在政治思想领域的近代化历程,也体现了中西方文明冲突融合对中华文明进步发展的影响,也给命题留下广阔的空间。
4、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本专题暗含“思想解放和与时俱进”的社会热点,复习时要注意相关知识的训练。
核心知识一中国近代三大阶级向西方寻求救国之道的思想演变历程知识结构重点强调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1、探索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
2、具有普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特点(义和团例外):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陈腐观念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落后的现实。
3、爱国性: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救亡图存,为了民族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联系,体现了强烈的反专制反侵略的爱国性质。
4、继承性和发展性: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过程。
各种思想主张或理论成果都是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
5、由被动到主动: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维新变法昙花一现,辛亥革命成果落空,最终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民族、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二、近代中国人学西方不断深化的过程1、学技术、器物:学军事、工业技术,如新思想萌发时期的林则徐、魏源的主张,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2、学制度、体制:①学西方君主立宪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启蒙思想家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的君主立宪主张,学习英国、日本君主立宪制度。
②学西方民主共和制度: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卢梭的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学说,学习美国、法国民主共和制度。
③学无产阶级专政制度:中国无产阶级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3、学思想、观念:①学民主和科学思想,如新文化运动。
②学马列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学习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并结合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际进行探索。
4、以俄为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5、走有自己特色的道路:①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革命实践。
②建设道路:从探索时期到新时期的建设实践与探索。
三、发展阶段和主要史实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时期(19世纪40~60年代)背景:鸦片战争中英国的坚船利炮,使先进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要向西方学习。
内容:林则徐在广州设译馆,编译的《四洲志》和《各国律例》;仿造西方战船,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这些思想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作用。
洪仁玕通过《资政新篇》,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但是迫于形势,未能实行。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时期(19世纪60年代~1901年)背景:内忧外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民族危机加深。
内容: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进行洋务运动。
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
主张在经济上商战(市场竞争)、在文化上建立新式学校,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核心)。
实质是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君主立宪)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主张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核心主张是君主立宪。
影响: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背景: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
内容: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孙中山等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评价:尽管当时的三民主义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4.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年)背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要求实行民主政治,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
内容: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社会思潮。
新文化运动兴起。
前期指导思想是民主和科学。
内容主要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李大钊第一次在中国大地上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影响: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增加了明确反帝、人民享有充分的自由与权利、节制资本等内容。
新三民主义成为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5.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背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内容:毛泽东通过《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意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典范;探索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之路:推动革命形势的快速发展。
6.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毛泽东思想形成时期背景:全民族抗战兴起。
内容: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
毛泽东思想在中共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7.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毛泽东思想发展背景: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内容:1949年春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作了重要报告,提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提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同年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规定即将建立的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典型例题】1、郑观应在《公法》中说:“公法者,彼此自视其国为万国之一,可相维系而不可相统属者也。
”“各国之权利,无论为君主,为民主,为君民共主,皆其所自有,而他人不得侵夺。
”依据以上言论判断,郑观应主张()A.依法制国B.维护专制C.主权平等D.公平贸易解析:本题属于典型的材料题。
不需要过多复杂的历史背景,能够阅读理解题干中的文言文材料,勾画出关键词,即可作答。
关键词是“各国之权利……他人不可侵夺”,由此对应到C选项“主权平等”。
另外,郑观应、王韬属于19世纪7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家,伴随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兴起而出现,其主张为“君主立宪”与“商战,发展资本主义”。
高考对此考点均有涉及,要注意。
答案:C2、日本学者说:“幕府末期一些进步的日本学者、文化人,经由中国输入的文献所学到的西学情形与一般近代文化,并不比经过荷兰所学到的有何逊色。
”下列各项中体现了日本学者所说的“经由中国输入的文献”主要思想是()A.“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亡”B.“东西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C.“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心天下地价”D.“师夷长技以制夷”答案与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经由中国输入的文献”是指《海国图志》,它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故选D。
注意:《海国图志》出版后传入日本,在日本维新运动的发展上起过一定的作用。
答案:D3、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以及当下的“孔子热”,反映了不同时期孔子的命运。
以下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观点是()A.“历史就是昨天与今天永无休止的对话”B.“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C.“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D.“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答案与解析解析:本题要求正确认识孔子的“历史命运”。
不同时代对孔子有不同的认识,是因为时代的要求,因而D正确;不同时代对孔子的不同认识是依据时代要求的,不是“任人打扮”的,B 不正确;不同时代讲孔子不是讲“过去”,而是时代的需要,C不正确;不同时代讲孔子所解决的时代问题,不是重复,也不是“永无休止”,D不正确。
答案:D4、下图为1833~1915年“共和”、“民主”这两个关键词在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频率的统计图。
1905~1913年“共和”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民主”的频率,其原因包括()①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②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③新文化运动的推动④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与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影响近代中国民主发展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