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
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及影响
中国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及影响妇女发饰,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而不断变化;男子的服装主要有长袍、马褂、等等;其中长袍、马褂,为服制中规定的服饰,一般用于交际;妇女服饰中最大的特点,是普遍穿着旗袍;旗袍本是满族妇女喜爱的服装,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饰中的旗装;满族旗袍主要特点为宽大、平直,衣长及足,材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衣、襟、裾都滚有宽阔的花边;穿旗装时,梳旗髻、穿旗鞋;中国近代服装潮流2、19世纪20年代民国初年的服饰:民国初年女装在这一时期上衣下裙最为流行,上衣有衫、袄、背心、,样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变化,领、袖、襟、摆多镶滚花边或刺绣纹样,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的变化也较多;二十年代,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但不久,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阔;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欧美服装的影响,旗袍的样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等;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已经盛行;当时的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渐而又流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儿流行长的,长过手腕;时儿流行短的,短至露肘;民国男子服饰主要有马褂和长衫;用作礼服的马褂、长衫,其款式、质料、颜色及尺寸等都有一定的各式;如马褂,一般都用黑色丝麻棉毛制品为之,对襟窄袖,下长至腹,前襟钉钮扣五粒;长衫则用蓝色,其形制为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二寸,袖长与马褂并齐;在下摆左右两侧开衩;用作便服的马褂、长衫,颜色可以不拘;3、19世纪30年代近代民国中期的男子服饰:民国中期,在流行学生装的同时,不少知识分子及青年学生还喜欢穿“学生装”,这种服装的样式是方形立领;穿着这种服装,能给人一种精神、庄重之感;孙中山先生当时就非常喜欢,所以有“中山装”之称;不过当时的中山装与现在所称的中山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另外还有一种男子服装“西装”;4、二十年代的中晚期二十年代妇女服饰:总的看来,这个时期的服装,以采用西式者为多,传统特色的保留则较少;经过一个时期,较普遍地采用了一种既适合于我国妇女穿着,又吸收西式优点的服式,即“旗袍”;除旗袍之外还有袄裙服装样式,特点为立领、宽袖口、露肘的短袄及长裙;左图为穿窄袖袄、素裙的妇女;左图为穿西式茶舞服的妇女;中图为穿印花连衣裙的妇女;右图为穿衫、裙式晨礼服的妇女;5、二十年代中晚期:劳动人民的主要服饰为中式衫袄和中式抿裆裤;这是由劳动人民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方式所决定的;6、新中国时期:人们衣着简朴;少见花样;颜色多以灰,军绿,藏青,黑为主;此时似乎是一切人丧失了爱美之心的时候;二、历史与服饰种类的关系清代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此风在康熙后期雍正时期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至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达官贵妇中流行;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愈来愈多样,如背心、一裹圆、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抹胸、腰带、眼镜……层出不穷;中国服饰文化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大约两万年前,在今天北京周口店一带生活过的原始先民已经佩带饰品,而且先民们已不满足简单地取用动植物材料,从而发明了用针缝制兽皮的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周朝的服饰种类已经有了祭礼服、朝会服、戎服、吊丧服、婚礼服等的区别;春秋战国时期,服饰风格趋向多元化,上层社会的着装追求奢侈之风;汉代的服饰文化:当时的服装有青春、夏赤、秋白、冬皂之分,与四季、节气的特点相呼应,服饰风格古朴庄重,妇女上衣下裙的日常服装成为后世汉族妇女着装样式的模本;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与汉人杂居,其服装样式影响了汉族人的服饰,同时他们也接受了汉族服饰文化的影响;隋朝统一后,又重新推行汉族的服饰制度;其后的唐朝国力强盛,社会开放,服饰华美清新,女人着低胸短衫或穿窄袖男装的形象成为那个时代特有的标志;到了宋朝,汉族妇女开始有束胸的习惯;无分男女老少尊卑贵贱都喜欢穿素净儒雅的“背子”一种以直领对襟为主的上衣;元朝是蒙古族统治中国建立的政权,蒙古服饰以头戴帽笠为主,男子多戴耳环,服饰制度既承袭汉制,又糅合了本民族的传统;而随着政权再次易手于汉族,明朝颁布了针对前朝的“禁胡服、胡语、胡姓”的法令,衣冠沿袭仿效唐代形制,上至帝王下至文武百官的官制朝服,其形制、等级、穿着礼仪等,都相当繁缛,刻意追求高雅堂皇的气象;清朝是中国服饰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期,先是由于满族统治者强制汉族人改承满人服饰传统,引起了汉族人的强烈对抗,继而清政府采取妥协政策,满汉服饰悄然交融,长袍马褂成了后人论及清代服饰时首先想到的典型式样;在欧美时尚潮流的带动下,中国本土服饰发生了变革,工业化的纺织印染带来的价格低廉的进口衣料,逐渐取代了以传统工艺加工的国产面料,缝纫精致、款式入时的西式成衣也在中国找到了市场,费时费工、工艺考究的传统手工缝制手段被机械化的加工业所代替;20世纪的中国服饰,旗袍、长衫、中山装、学生装、西服、礼帽、遮阳帽、丝袜、高跟鞋、工农服、列宁服、布拉吉、军便服、夹克衫、喇叭裤、迷你裙、比基尼、职业装、朋克装、t恤衫等等,种种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服饰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被视为中国典型服饰的旗袍,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风行起来的,这种脱胎于清代满族女服的服装样式,在吸收了汉族女服工艺特点和西方女子服饰时尚的基础上演变,已经成为当今国际时装界不容忽视的时尚元素,被看作是中国服装民族交融和中西合璧的样板;三总结更有精神、开放:从满装的旗袍的改变;原本肥大直筒的满旗套在身上完全没有曲线可言,而现在的旗袍则出现了收腰等的细节装饰我们可以看出,在一次又一次的进步浪潮中,中国妇女改变了长期来束胸裹臂的旧貌,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了出来;而男人的服饰,也从拖拖拉拉的长袍进化到精神干练的中山装,再到衫袄和中式抿裆裤;进化的方向是免去繁褥面去拖拉,更加方便,更加充满活力;更自由:服装的进化史如同人民的解放史;解放肢体的束缚的同时,解放的还有心灵和思想;这种从完全封建到与外界少了很多隔阂的过程使中国的服饰文化更走上了国际的潮流,充分展现了个性自由的窗口;这也是生活方式趋向国际化的表现之一;更个性:西方列强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经历了“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直到新中国建立,改革开放,中国的服饰一直在探索的道路上前进,由封建到开放,一直走向成熟;他像饥渴的婴儿一般极力地吸吮着“乳汁”,再不断变换着自己的身姿;在今天,我们的服饰早已冲破了束缚,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在发展,个性和自我充斥着服装店,服装的浪潮已不再是由他人能摆布的,我们的服装也体现了我们人性化的社会;更国际:可以得出如下关系,中国与国际的关系越密切,隔阂越少,服时便越是国际化,甚至趋同于国际化了;也就说明,中国人的思想和心理也想着国际发展;但可喜的是,中国并非一味的向国际发展,而是将中国元素融入服饰的设计中,使中国服饰在国际上独树一帜并有一席之地;妇女发饰,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而不断变化;男子的服装主要有长袍、马褂、等等;其中长袍、马褂,为服制中规定的服饰,一般用于交际;妇女服饰中最大的特点,是普遍穿着旗袍;旗袍本是满族妇女喜爱的服装,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饰中的旗装;满族旗袍主要特点为宽大、平直,衣长及足,材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衣、襟、裾都滚有宽阔的花边;穿旗装时,梳旗髻、穿旗鞋;。
近代服饰的变迁
服饰,作为一种礼仪标志,不仅是一 种语言,也是一种文化,它的变迁记载着 社会与生活的变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西 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近代人们 的服饰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清朝统治者在汉族传统封建服饰的基础上纳入满族服装款式, 形成清代的服饰制度。样式华美雍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进入民国,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 服饰为内容的服饰改革。
男子服饰从长袍马褂向西装和中山装逐步演变;女子服饰将宽 袍大袖的传统旗袍进行改进,更加称身合体,现代改良旗袍成为当 时最时髦的女装。
1.男子服饰的变化:西装、中山装
西装
通商以后,人们看到 了来华西人所穿的西式服 装。男式西服是短衣长裤 ,颈系领带,短小紧窄, 贴身灵活,便于活动,不 像中国长袍马褂,宽襟博 袖,注重舒适。
想一想:民国时期的旗袍与晚清时期相比, 最突出的变化是什么?分析变化原因。
西方宽思袍想大的袖影响 审美观念的改变 女性称地身位合的体提高
身着旗袍的晚清满族妇女
穿改进旗貌最直观 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 说,也是一部生动的文 明发展史。
1945年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时, 毛泽东与蒋介石都着中山装。
2.女子服饰的变化:传统旗袍——改良旗袍
传统旗袍
旗袍是清朝满族女子 的服饰,其特点是服体宽 大、平直,下长至足,穿 着不随体。衣上绣满花纹 ,领、袖、裙都滚有宽阔 的花边。
传统旗袍
改良旗袍
清 朝 旗 袍
民 国 旗 袍
20 世 纪 30 年 代 末出现了“改良旗 袍”。旗袍的裁法 和结构更加西化, 除了领、袖更加合 身以外,“美人肩 ”的使用(较软的垫 肩)表明女性开始抛 弃以削肩为特征的 旧审美。
孙中山改进西装样式,设计了一种新式服装——中山装。 这种服装融合了西式服装和中式服装的特点,受到人们的欢迎。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迁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只剩下了 各种……军装 和人民的麻布 (有的人都没衣服穿呢……)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文革时期--------蓝灰色的海洋
列宁装,以军装和蓝、黑、灰、黄的单色调为主 流 本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出女装,并 成为革命“时装” 在1960和1970年代,亿万中国成年男性大多穿 着中山装。 大为流行,一度成为中国男子最喜欢的标准服装 之一 (包括某些领导……)
文革时期--------蓝灰色的海洋
改革开放后
从灰蓝到五彩缤纷 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中国“洋装”
土布:多采用全棉织造 而成,手工纺纱,稍显 粗糙 洋布:从国外进来的用 机器织的平纹布被称作 洋布 素业织土布, 自洋布盛行, 其利已薄
辛亥革命后
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新派人士欢迎 二三十年代学生装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 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的特点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的特点在近现代之前,中国的服饰以汉、唐、宋、明等朝代为主要代表,其特点是古典、庄重和装饰华丽。
然而,从19世纪开始,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动荡,中国的服饰开始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第一阶段:19世纪至20世纪初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中国,服饰变迁的主导特点是对西方服饰的模仿和融合。
由于西方列强势力的威胁,西方服饰迅速流行起来,尤其是男性服饰。
西装、衬衫和领带等西式服饰开始在中国市场上流行起来,并且被看作是现代化和进步的象征。
同时,这个时期的女性服饰也开始受到西方的影响,西式连衣裙和高跟鞋的引进使女性服饰发生革命性变化。
第二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中国,服饰变迁的特点是对传统元素的重新挖掘和复兴。
受到国民党政权和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传统汉服的元素开始重新出现在服饰设计中。
对传统服饰元素的重新翻新和改造,使传统汉服在这个时期重新焕发生机。
同时,西方服饰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西服和旗袍等服饰在这个时期都广泛流行起来。
第三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中国,服饰变迁的特点是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这个时期,在文化大革命运动的背景下,服饰设计被严格规范化,并且主要以工作服和制服为主。
政府倡导的平民化、平等化的服饰设计理念,使得服饰变得非常简单和统一、同时,西方服饰的影响几乎被抑制,过去流行的西装等服饰几乎绝迹。
这个时期的服饰设计形式单一,缺乏个性和时尚的特点。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中国,服饰变迁的特点是全球化和时尚多样化。
随着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对外开放,西方文化迅速渗透到中国社会中。
这个时期,中国开始崛起为制造业大国,带来了更多国际时尚品牌和设计师的进入。
人们对个性化和潮流的追求越来越强烈,服饰设计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丰富。
同时,传统服饰元素的复兴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中国传统元素在时尚设计中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发展。
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
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
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由于外来文化的传入以及崇洋习气的熏染,中西合壁,土洋并存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2、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析等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3、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
4、西装的传入和流行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山装就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
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中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5、晚清普通女子的装着宽松肥大,遮盖了女子的曲线,接触西式服装后,人们的审美观重大变化,女性服饰开始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20世纪20年代之后,人们吸收西式服饰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6、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
7、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的式样的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装”盛行,蓝黑白成为服饰的主要颜色;
8、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暖向穿的好过渡,款式新颖的服装层出不穷,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迁
三民主义: 民主、民 权、民生
民
清 代
国 时 期
旗 袍
改 良 的
旗
袍
五 十 年 代 列 宁 装 、 布 吉 拉
60年代的流行:绿军装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成立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特征:中西合璧, 新旧羼杂
女装:旗袍的改良
2.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图为 清末的一张人物合影,照片中的服饰国的理念
耻
共和理念: 平等、自 由、博爱
廉
胸前五颗纽扣代 表行政、立法、 司法、考试、监
察五权分立。
义
袋盖为倒 笔架 寓意 以文治国
列宁装 绿军装
特征:政治性,保守性,朴素单一
3.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
特征:款式新颖,层出不穷,与国际接轨
①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社会结构变化, 西方文化和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
②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中国人开始追 求个性解放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演变过程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演变过程
中国服饰的演变可追溯到汉朝,2000多年来服饰革新的变化一直沿着历史的洪流,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水平的变化及近代穿衣史的演变中,中国的服饰以变化不断,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近现代服饰。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朝的服饰形象以衣服为主,采用重衫和轻衫搭配。
其中,重衫用厚实的布料制成,轻衫则用薄薄的布料制成。
重衫有各种“衣”的称呼,如“腰衣”,“头衣”,“衣衫”,“大衣”,“袍子”等,而轻衫则有“衣裳”,“长袄”,“短袖”,“短衫”等。
此外,礼服还有“簪子”,“鹤凤簪”,“麒麟簪”,“凤毛簪”,“凤凰簪”,“龙凤簪”,“凤鸟簪”,“鹤凤簪”等,用来凸显衣着身份高贵的特性。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唐朝服装穿衣风格保留了汉朝的一些传统,但也有一些变化。
它的服饰以衣裳为主,采取两件上衣和双件下衣的搭配,其中,上衣有五件:大衣,腰衣,头衣,短衣,袖衣;下衣有双件:袍子和裤子。
此外,唐朝的服装还有一种袖子长衫,用来搭配袖子长裤,以凸显个人的高贵特性。
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宋朝的服装风格大体上保留了唐朝的风格,但也有一些变化。
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PPT课件
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趋势: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向 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思考:以中国近代以来女性服饰的变化为例,说 明中国服饰的发展趋势
二、食——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
因素 (2)受自然物产条件的限制
(3)生活习俗的制约
⑴中国传统四大菜系:鲁、粤、川、淮扬菜
概况
阶段 鸦片战争后— —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 后——十一届 三中全会
表现 长袍马褂 上衣下裙 西装、中山装 旗袍 列宁装 制服装 绿军装
十一届三中全 异彩纷呈 会至今
服饰特征
时代特征
中式与西式、传 半殖民地半封 统与现代并存 建社会
政治色彩强烈与 独立自主 革命相关的服饰 巩固独立 成为主流
美观大方 彰显个性
20世纪80年代后 截止2003年
成就
外国人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
通信技术迅猛发展
电话业务居世界第一位,固定电话和 移动用户各占一半
报刊
阶段 时期或时间
19世纪中前期 形成
1873年
发展
戊戌变法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 五四运动时期
新民主主 义革命时期
新中国 成立初期
繁荣 改革开放后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①代表性服饰: 列宁装、中山装(“干部服”)、绿军装
②服饰特征: 政治性、保守性( 强烈的政治色彩,朴素单一)
时代特征:独立自主、巩固独立
③本阶段服饰变迁的原因:
受当时政治、经济、思想状况的影响和制约; 政治因素:政治运动频繁;国家政策:如建国初与苏联的关系;文化大革命 经济因素:生产力水平低 ; 思想因素:封闭保守。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
背带式工装裤
• 背带式,胸前有一口袋。与之 相配的,一般是圆顶有前檐工 作帽、胶底布鞋、布鞋多为手 工制作。另外,前后挂胶、以 草绿色帆布为面,橡胶为底的 “胶鞋”,因为中国人民解放 军穿用而得名“解放鞋”,成 为这一时期城镇民众广为使用 和喜欢的鞋型 。
西
翻起,冬用黑色毛呢,夏用白色丝葛,成为与中、西服皆
服
可配套的庄重首服——青年或从事洋务者的装束
、
革
履
、
礼
帽
长袍、西裤、 礼帽、皮鞋
长袍、西裤、礼帽、
学
皮鞋,是20世纪三四十
生
年代和40年代时较为时
装
兴的一种装束,也是中
西结合非常成功的一套
服饰,是这时期很有代
表性的男子服饰形象
中西合璧——中山装
• 1990年,卡地亚以“拓荒者”身份率先进入中国市场。1992年, 路易·威登进驻中国,那时如果你不知道“LV”这个名字,只能说 明你跟时尚无缘。随后,“巴宝莉”、“香奈儿”、“古姿”、 “爱玛仕”、“乔治·阿玛尼”、“范思哲”纷至沓来,成为国人 追求时尚潮流的风向标。百姓衣着服饰一改过去“从众”和“趋 同”的心理,变得色彩斑斓,令人目不暇接。吊带衫、迷你裙、 松糕鞋、透明装、露背装、露脐装、乞丐服……人们的服饰日益 多样,穿着日益优雅,表情日益生动,显示出一种开放的精神与 心态。一位来中国访问的波兰记者撰文写道:“几年或十几年前, 北京是一个灰色的城市,有人甚至称它为‘世界的农村’,人们 的穿着既单调又一律……如今大街上到处可见穿着入时、欧式打 扮的姑娘,使北京有一种令人应接不暇的特殊美感。”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的特点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的特点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西方文化影响:近现代以来,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增加,西方服饰、时尚和审美理念逐渐渗入中国社会,影响了传统服饰的演变。
政治和社会变革:清朝末期的改革运动和辛亥革命等社会政治变革,导致了服饰风格的转变,尤其是男女装的简化和西化。
民族主义和文化复兴:20世纪初,民族主义抬头,强调中华传统文化和服饰的复兴,儒雅、古朴的服饰重新受到重视。
西方化与现代化: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加快,服饰风格更加西方化、多样化,尤其是都市和年轻人的着装受到西方时尚影响较大。
民族特色的强调: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也开始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民族特色的弘扬,民族服饰在特定场合和节日得到重视和使用。
高级定制与大众时装:近现代服饰市场逐渐形成高级定制和大众时装并存的格局,不同社会阶层和人群有不同的服饰选择。
女性地位的演变:女性在近现代社会的地位逐渐提升,服饰的设计和风格也更加注重女性的自主和时尚需求。
这些特点使得中国近现代服饰经历了丰富多样的变迁过程,融合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元素,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服饰文化。
中国近代女性服饰的变化
中国近代女性服饰的变化近代中国女性服饰的变化一、湘绣服湘绣服,传统湖南省的家饰服饰,并受到大部分华语文化圈的欢迎,因其既美丽又有纹理而被很多其他文化圈的女性推崇和把玩。
湘绣服的制作,多由绣师母子俩一同协作完成,缝制的布料多为当地的锦绣或丝绸,缝纫手法既美观又考究,而且显示出丰富的民族风情。
湘绣服的色彩有着一些特殊的历史意涵,体现着当地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钟爱。
二、长衫加蓬裙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近代女性服饰发生了变化。
在19世纪,普遍会见西方式的礼服,这种服装由里衬加上外套长袍,外边加上裙子,被称为“长衫加蓬裙”。
它以民族服饰元素搭配,大衣长袍花痴藤,又为西方服饰修饰,上衣布料用印花,边缘使用米簇,大衣口袋加上格纹及褶边,堆叠状的蓬裙自然扩展。
三、锦服20世纪初,中国古典服饰发生巨大转变,从就湘绣服及长衫加蓬裙发展到锦服。
锦服﹝Chi-koi绣锦﹞通常是一件口袋装饰的无领宽松服装,多以竹编、丝绸及其它装饰品为装饰,穿着锦服的女性看起来也更时尚灵动。
20世纪50至60年代,锦服受到传统服装的影响,但也有一些新潮元素份量,模仿出蓬裙大衣领子,宽松装饰,以灵动细节设计,展现女性优雅和力量,受到更多人的推崇。
四、长袍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式服装出现了一些改良的类型,如长袍,它紧贴身着,宽松的下摆搭配金属丝绸,或湖流纹,纽扣等装饰品,同时,穿着长袍能使你的气质更加显著,把传统服饰也融入于当代时尚中,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总结从湘绣服,到长衫加蓬裙,再到锦服,以及长袍,中国近代女性服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而且,每一种服饰都有其文化传统的内涵,代表着细致的工艺,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些服饰,不但包含文化传统,又带来时尚潮流,使传统服饰更新,受到更多人的追捧和喜爱,使得中国传统服饰王国的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服饰
连衣裙也十分 受中国女孩的 受欢迎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 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改革开放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港台、 欧美等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有 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 过度。无论是服饰的花色选择、款式,还是面 料质地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可以根据自 己的审美情趣。自己的经济能力选择自己喜欢 的服饰。
辛亥革命终结了传 承千年的服饰等级制度, 千百年来以衣冠“昭名 分、辨等威”的做法被 废弃。 1912年的《中华民 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人 民一律平等,根据这一 原则,临时参议会讨论 了男女礼服制式,计3章 12条,规定男式分大礼 服与长礼服,为西装和 长袍马褂,女式礼服为 上衣下裙,有领。
辛亥革命后,旗袍逐渐被汉族妇女接 受,并结合汉族服饰习惯加以改进,到 20世纪20年代,成为城镇妇女普通的服 装之一。这个时期正是中西服装交叉的 时代,旗袍也吸收了西式服装简洁的特 点,由长及足面缩短至小腿,,由直筒 式改为收腰式,袖子由宽大改成贴上散 式,即袖口窄小,领子仍保留高领土完 整。至此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改良旗 袍。衣领紧扣,曲线鲜明,加以斜襟的 韵律,从而衬托出端庄、典雅、沉静、 含蓄的东方女性的芳姿。经济便利、美 观适体,镶珠施绣显雍容华贵。
谢谢欣赏
— — 第 三 小组
新中国成立初期,列宁装、“布 拉吉”、“毛式服装”颇为流行。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政治、经 济、军事和文化无不以苏联为模式, 苏联服装也成为当然的革命象征, 深深地影响着城镇居民。列宁装一 度成为最流行的服装。穿列宁装、 留短发,外观干练、飒爽英姿。除 外,仿苏联坦克兵服装设计的“坦 克服”、“乌克兰”式衬衣、“布 拉吉”也多有流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20年代后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的特点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的特点1.西方文化的影响:近现代初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对中国的西化运动,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服饰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西方服饰的流行和西式设计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中国服饰风格。
西装、礼服、连衣裙等西方服饰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中上层人士的时尚选择。
2.社会地位的象征:近现代社会的变革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分化,服饰成为了人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过去,朝服、官服等仅限于贵族和官员阶层,而在近现代,人们通过着装来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
高级商人和富人开始模仿西方的着装风格,以彰显他们的社会声望。
3.女性地位的提升:近现代,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妇女开始争取平等权利和自主性。
这种社会变革也反映在服饰上,之前束脚裙、缠足,以及头发盖披都被认为是妇女的地位象征,而近现代妇女开始逐渐放弃这些束缚。
女性开始穿着裤子、宽松的长袍等更为舒适的服装,表达了自己的自由意志和平等需求。
4.民族主义的影响:20世纪初,中国掀起了一股民族复兴的浪潮。
这种民族主义的思潮也影响到了服饰的演变。
民族传统服饰开始重新流行起来,人们对于传统服饰的兴趣和关注逐渐增加。
襄领、袄、旗袍等传统服饰重新被设计和改良,成为了民族自豪感的象征。
5.外来文化的融合:中国在近现代积极吸收外来文化,这种变迁也融入了中国服饰的演变中。
中式服装和西方元素的融合成为了新的时尚潮流。
传统的中国服饰元素如绣花、褶皱、荷叶边等被加入到现代设计中,重新演绎了中国服饰的风格。
总而言之,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迁是一个多元化的历史过程。
西方文化的影响、社会地位的象征、妇女地位的提升、民族主义的影响以及外来文化的融合,都是这一历史变革的主要特点。
这些变迁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个人形象和文化传承的追求。
中国近代服装变迁
中国近代服装变迁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灿烂历史的文明礼仪之邦,而服装作为一种礼仪标志,也是一种语言,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文化,它的变迁是以非文本的方式记载着社会与生活的变迁,并成为时代发展的一个永恒的烙印和缩影。
服装,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忠实映像,它有时会成为守旧传统的堡垒,有时会成为革命势力的旗帜,抑或两者交锋的导火线。
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就很容易发现,社会形态的变革与生产、生活方式的演变,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人类服装的衍化。
反过来,服装的变化又会加速人们变革社会形态的决心。
人们常这样形容中国近现代的服装,说是宛如一个服装博览会,前清的、民国的、西洋的、东洋的、国民党的、共产党的,代表着各种思想与文化的服装尽在这百年之中。
近代以来,一些有志于改革的人从这种传统理念出发来提倡变革。
如康有为为了给他的变法寻找社会基础,不止一次地上书,提出中国“守旧者固结甚深,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足见服装对造就中国人社会心理的影响之深。
在物资匮乏的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穿新衣对普通人来说一直都是一种奢侈。
举国陷入了买布凭证的年代,要积攒够做一件新衣裳所需的布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那时候,计划生育还未普及——一个家庭少则一、两个孩子,多则达到六、七个孩子。
因此,为做一件新衣裳,父母亲们都会在心里及早提前算计一番,并对子女进行一次排队。
家家户户几乎都是:一件新衣裳,今年老大穿了,明年老二穿,后年老三穿……在父母的心里,孩子大了,心眼也开了,知道“臭美”了,就要穿得尽量体面些,小屁孩就不一样了,懵懵懂懂,只要能吃饱穿暖,就会忘乎所以,衣裳新与旧就显得微不足道,根本顾不上样式过时不过时,大小合身不合身。
于是,在一个家里,老大孩子总是责任和干活最多,但也往往是穿新衣裳机会最多的一个。
然而,穿着打补丁的衣裳却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一种现象,以至于打补丁在农村一些妇女中也成了一门很吃香的手艺。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
服
配套的庄重首服——青年或从事洋务者的装束
、
革
履
、
礼
帽
长袍、西裤、 礼帽、皮鞋
长袍、西裤、礼帽、
学
皮鞋,是20世纪三四十
生 装
年代和40年代时较为时 兴的一种装束,也是中
西结合非常成功的一套
服饰,是这时期很有代
表性的男子服饰形象
中西合璧——中山装
21世纪——个性、品牌
复古装、环保、 中性、嘻哈、韩 式、混搭.... ....
• 在2001年上海APEC峰会上,20位各国领导人集体亮相,他们穿 的都是大红色或宝蓝色的中式对襟唐装,这一情景通过电视瞬间 传遍全球,唐装迅速流行。
• 最典型的形象,可以参照日本电视剧 《东京爱情故事》中赤名莉香的打扮。 成熟、高雅、简洁,一方面用色厉内荏 的直线条的职业装,来武装自己的自信, 显得干练与精神;同时她们也在用穿的 性感内衣衬托她们的女人味,服饰业传 递着温情个性的信息。
上族女性套装班
——意气风发,抬头挺胸 我不是第一,但我是唯一。
中西合璧——旗袍
短袄和马甲合二而一。此为民国 新旗袍的最初款式 1926年
30年代
北伐前盛行的旗袍马甲
内穿倒大袖短袄, 外套无袖长马甲
宋 美 龄
1933年,6件精致的旗袍被送往美国芝加 哥,中国服饰第一次走进了世博会
《花样年华》中,张曼玉的表演摄人 心魄。她随剧情所换的三十多套旗袍 也让所有人目眩神迷。人人都说她是 专为旗袍而生的女子,高昂的颈项, 优美的脊梁,以及纤纤细腰。那种与 生俱来的高贵与冷漠,让所有的欧洲 人相信,中国女人的风情大概就是这 个样子。
50年代的列宁装
• 以军装和蓝、黑、灰、黄的单色调为主流。本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 出女装,并成为革命“时装”。它的外观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 个暗斜口袋。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时髦打扮,看上去既朴素干练 又英姿飒爽,所以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鲜明特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60
——
改革开放以后
思考:以中国近代以来女性服饰的变化 趋势: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向 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为例,说明中国服饰的发展趋势
二、食——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 (3)生活习俗的制约 ⑴中国传统四大菜系:鲁、粤、川、淮扬菜 ⑵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国 通商口岸 ⑶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西餐常用原料开始 进入百姓饭桌,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 的重要组成部分 (2)受自然物产条件的限制
天津上海厦门等地出现了即保留了原来住宅特色有体现 西式建筑风貌的毗连式房屋
如上海南京路、厦门中山路
传统住宅(北京四合院)
中西合璧(上海的石库门)
江南水乡传统民居
完全欧化(花园、别墅)
二、食 ⒈四大菜系 ⒉西餐与中餐
三、住 传统建筑——中西合璧——新式住宅
四、风俗 ⒈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代) ↓ 婚姻自主,删繁就简(民末清初) ↓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新中国) ⒉丧葬:19c末20c初,城市趋于简化,并 出现西方色彩的新式葬礼,殡仪 馆、公墓出现;农村依旧 新中国成立后,土葬向火葬改革
社 会 生 活 的 变 迁
中 国 近 现 代
近现代服饰的变迁简表
一、衣 阶 段 表 现 服 饰 特 征 时代特征 ⒈近代(长袍马褂 1840—1949)服饰变化 鸦片战争 中式与西式、 半殖民地 后——新中 上衣下裙 传统与现代 男子:长袍马褂——西装 ——中山装半封建社 国成立 会 西装、中山装 并存 女子:旗袍的改良 旗袍 ⒉新中国服饰变化 新中国成立 列宁装 政治色彩强 独立自主 后——十一 制服装 男子:中山装 烈与革命相 巩固独立 届三中全会 绿军装 关的服饰成 ⑴50—70年代 为主流 女子:列宁装、连衣裙 异彩纷呈 美观大方 ——解放思想 十一届三中 ⑵改革开放后:款式新颖,封闭 开放 全会至今 彰显个性 改革开放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之服装变迁PPT课件
民国初年,旗袍渐渐受到汉族女子的喜爱,从
此逐渐盛行。30年代初,有人将原本宽宽大大
的旗袍向窄瘦和苗条型发展,以显露女性的自
然曲线之美,原本的长及脚踝,开始向上伸展;
而开叉也不断拔高,直至大腿裸露。而且,对
腰围、胸围、臀围这三围的要求更是越来越高,
强调与身体紧贴,务要将人体曲线暴露和刻画
至淋漓尽致,令观者一览无余。有一段时间,
-
12
蒋介石的侍从官俱穿着中山装
民国时期,西装虽已在中国落地生根,但国人也开 始将其与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进行融合,创造出一 种中西合壁的穿着来:绸缎长袍、西服裤,头顶圆 形礼帽,足上是一双乌黑油亮的牛皮鞋。当然,这 样的装束大多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大人物的时尚, 如一些国民党的要员、大商人、大银行家等等。上 海市市长吴铁成便经常是这么一副行头。
马面裙上的博古图
花卉女式坎肩
-
双翼鸟套裤
19
清末满族妇 女旗袍
清末服装
-
20
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放 均带一个暗斜口袋。表明当时中国 女性在精神上的革命追求之外。
即布拉吉,是俄语“连 衣裙”的音译。宽松的短袖, 泡泡的褶皱裙,简单的圆领, 腰际系一条什带。
-
21
列宁装
-
22
连 衣裙
-
23
清代的女装
左右的开叉甚至高过腰际- 。
15
皮草大衣新样式
将身体严严实实地包裹住的长袍大袖 被一点点抛弃,女性的曲线之美在一 点点顽强地绽放。衣袖不断地变窄变 短,露出珠腕玉臂;短袄的腰身渐紧 渐瘦,将纤纤细腰和优美的曲线完全 地展现出来;裙子从长至脚踝逐渐向 上伸展,女性洁白的小腿,乃至膝盖, 都勇敢地暴露在众人的目光中;衣领 从常常遮住半个脸到矮领、无领,直 到袒露出颀长、性感的脖子--民国时 期的女性,最终为自己创造了不同凡 响的服装时尚
中国近现代服饰
1.新款中山装
特色: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
的基础上形成的,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 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 四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此后几十年,中 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款式:关闭式八字形领口,装袖,前门襟正
中5粒明纽扣,后背整块无缝。袖口可开叉钉扣, 也可开假叉钉装饰扣,或不开叉不用扣。明口 袋,左右上下对称,有盖,钉扣,上面两个小 衣袋为平贴袋,底角呈圆弧形,袋盖中间弧形 尖出,下面两个大口袋是老虎袋(边缘悬出 1.5~2厘米)。裤有三个口袋(两个侧裤袋和 一个带盖的后口袋),挽裤脚。很显然,中山 装的形成在西装基本形成上又揉合了中国传统 意识,整体廓形呈垫肩收腰,均衡对称,穿着 稳重大方。中山装自1923年诞生迄今,一直是 中国男子最通行和喜欢穿着的服式。中国的民 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是中山装的创始人。
花布棉袄:
当年花布棉袄的穿着方式上带有意识变革的痕迹,这种中国女性最普 遍的冬装在20世纪50年代主要为少女及幼女的冬装,用鲜艳小花布做成 的棉袄,花色中多含红色,成年妇女多以质料不同的绸缎面料做棉袄面 被认为封建,因此,解放后参加工作的女性和女学生就摒弃了缎面采用 具有农民文化特色的花布做棉衣显示与工农的接近。
民国时期的时髦女子
美式军靴及狩猎装 西洋婚礼
服 装 发 展 史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60至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童装——花布棉袄
( 时 代 背 景 )
1.新款中山装
男子服饰
2.衬衫 1.布拉吉连衣裙
女子服饰
2.列宁装
影视作品——《桥 》
一.时代背景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国处于经济发展的起 步阶段,人民全力投入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的潮流中。工人、农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很大 提高,全社会流行朴素美,在穿着上更趋于 实用、结实,逐渐形成了蓝、灰、黑的时代。 五六十年代实行计划用布,定量供应,做一 件大褂比较费料,所以长袍也逐渐没落,取 而代之的是一些方便节省的衣着形式。同时, 革命的热情激励中国青年学生穿起了象征革 命热情的服装。进驻各个城市的干部都穿灰 色的中山服,青年争相效法,随后社会更行 各业的人也把长袍、西服改成中山装或军服。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演变过程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演变过程一、确立课题观乎世界的变迁与发展,领略历史的层层演变,中国的服饰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本次我们小组是围绕“中国服饰的演变”而展开的。
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自中国进入现代以后,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渐向美观、适体、平凡化演变,由长袍马褂到装,再创以后的西装,逐渐满及太多数人的需求,为了便于研究,我们选取了两种有特点的服饰作为研究对象,旗袍由原来的宽松肥大到后来的合身、适体,受到了广大女性的青睐,装是直翻领有盛装的四贴袋服饰,其中,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仁、义、廉、耻”,此后,它就成为中国大多数男子喜欢的服装。
经过反复交流讨论,我组成员确定了“中国近代服饰的演变过程”这个主题二、文献的研究课题确定后,组员们讨论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研究的第一步便是文献查阅。
首先,八位组员分别分成两组,由四位同学负责上网浏览查询,他们到各大进行了搜索,例如我们在百度上以服饰的演变为关键检索到服饰的相关容,然后作上笔记,写明它的经过,另外四位同学在校图书室进一步查找。
在相关记载中摘录了许多与服饰演变相关的资料,进行分类汇集。
文献查阅为进一步的研究作好充分准备,为方便我们的研究成果更科学、更充实,组员们再次进行了资料收集和查询,便于组员们对于课题研究,形成初步的认识。
三、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对已获得得的各类资料进行了整理汇集,交流了各自对于课题的认识和研究过程中自己的想法。
这一阶段主要完成了两项任务,一是对前期的文献研究的总结;二是对文字和图片资料进行了整理筛选,这次讨论后,我们小组的论文基本成形。
经过这个阶段的小组研讨,组员们的收获是大家都有面会提出自己的想法,并通过交流讨论达成共识,为我们下一步圆满地完成研究论文奠定了基础。
四、实地考察在我们小组的轮讨之后,决定以我们周围的老年人和一些服饰店作为访问对象。
首先,我们讯问了他们关于中国历史服饰的变化及其特点,为了搜集更为有效的证据,我们还请求他们展示出他们现存的一些古老服饰进行观察并拍摄下来以备研究,其次,我们还去了一些不同的服饰店和超市进行观察,现优服饰的特点并拍摄一些具有化表性的样品,以备比较和观察,进行实地考察之后,我们对中国服饰的变化特点,有许多新的看法和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英文名为“Jeans”,是用一种靛蓝色粗斜纹布裁制的直裆裤、 裤腿窄,缩水后穿着紧包臀部的长裤。风行世界100多年,上 世纪80年代登陆中国,伴随着打工潮,牛仔裤在年轻人中迅速 流行。牛仔裤也因其紧臀、窄腿的造型而一度被当成颓废、叛 逆的象征。如今牛仔裤已成为男女老少喜爱的休闲服装。
•
新中国成立以后,占服饰主导地位的一直是中山装。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思想的解放,经济的腾飞,以西装为代表的西方服饰以不可阻 挡的国际化趋势又一次涌进中国,人们不再讨论它是否曾被什么阶 级穿用过,不再理会它那说不清的象征和含义,欲与国际市场接轨 的中国人似乎以一种挑战的心理来主动接受这种并不陌生但又感到 新鲜的服饰文化。于是,一股“西装热”席卷中华大地,中国人对 西装表现出比西方人更高的热情,穿西装打领带渐渐成为一种时尚。
• 喇叭裤、超短裙
也叫喇叭口裤。这是一种立裆短,臀低腰短裆,紧裹屁股;裤腿上窄下宽, 臀部和大腿部剪裁紧瘦合体,而从膝盖以下逐渐放开裤管,使之呈喇叭状的 一种长裤。裤长一般盖住鞋跟,走起路来,兼有扫地的功能。喇叭裤将人臀 部与腿部的曲线,清晰地勾勒出来,成为女性魅力的直接展现,加上厚厚的 鞋底,让女性看上去越发的纤细、苗条。并有高高在上,营造出可望而不可 即的效果。喇叭裤动摇了这个东方大国数十年的整齐划一和单调乏味。
蛤蟆镜
• 其实就是太阳镜的一种,由于其夸张的造型而被人形象地戏谑为蛤蟆镜。改革开 放初期,国门打开,复苏的社会,中国人的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蛤蟆 镜等装扮动摇了中国人数十年的整齐划一和单调乏味,成了年轻人流行文化里最 初的冒险,“引领时代新潮流”。
1982年夏天, 出现了一种黑 色紧身踩脚裤, 一时间风靡大 街小巷,女人 们几乎人手几 条甚至多条。 因为面料舒适, 有弹性,类似 舞蹈裤,因此 更多人叫它 “健美裤”。
文化衫
• 也就是t-shirt(音译“T恤”),但是一种特别的T恤!一般是指在 服装上设计一些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字或图案的短袖圆领衬衫。中 国在1992~1993年开始流行印有被称为“不健康文字”的圆领衫: “挣钱累,没钱苦”、“累不累啊”、“别理我,烦着呢”等。
21世纪——个性、品牌
复古装、环保、 中性、嘻哈、韩 式、混搭.... ....
50年代的列宁装
• 以军装和蓝、黑、灰、黄的单色调为主流。本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 出女装,并成为革命“时装”。它的外观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 个暗斜口袋。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时髦打扮,看上去既朴素干练 又英姿飒爽,所以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鲜明特点。
•
•
是俄语(платье)的音译,在俄语中布拉吉就是连衣裙的意思,但是由于俄 罗斯的连衣裙有其特有的特色,所以中国就直接将这种俄罗斯风格的连衣裙 叫做布拉吉。1954年,前苏联某领导人到中国访问时,政府提出中国的服装 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的形象,号召穿花衣,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 它一方面具有“进步”的政治意义,另一方面又能够显示女性的线条,它便 捷、轻盈、活泼、经济,上至中央级的大演员,下至幼儿园的小女孩,都能 穿,爱穿。
60年代军装盛行,中国进入了蓝灰绿黑的无彩色服装时代。布拉吉被认为是修正 主义,西装被认为是资产阶级,旗袍被认为是封建余孽,稍微花哨的衣服便被打 成“奇装异服”,统统被批判。 上世纪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3年自然灾害,19 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人们买服装、棉布 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 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律、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 通行了。当时很流行的一段话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绿色军装(夏天军便装,冬天军大衣) 劳动布:劳动布是劳动人民的象征。那灰不溜秋的颜色,意味着保持了“劳动人民 的本色”
• • • • • • • • 身穿绿色军便装, 头戴军帽, 脚蹬解放鞋, 腰系皮带, 背着《为人民服务》的挎包, 胸前别着毛主席像章, 胳膊上佩戴着红卫兵袖章 手捧语录本.
70年代初知青插队的工作装
假领子的诞生是一项爱美讲体面的上海人,看重零碎的布头不 需要凭票供应,精明的人们就拿它们制成“节约领”,就相当 于衬衣少了袖子喝胸部以下部分。这一发明让老百姓有限的行 头顿时可以翻出花样。
霹雳舞、霹雳手套、霹雳舞服装
彩色毛衣
花衬衫
• 80年代,《街上流行红裙子》 大受追捧,银幕上的“红裙子” 使中国女性从单一刻板的服装样 式中解放出来,开始追求服装色 彩和式样的变化。一时间,色彩 鲜艳的裙子成为大街小巷的女性 追求时尚的标志。
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子
•
连体裤回归80年代 层出不穷的连身裤标示着80年代风潮的回归,在注重健 美与动感的80年代,运动风的连身裤设计无疑是当时最 潮流的款式之一,让女性显现出比较中性、带着些顽皮, 又充满活力的风貌。
• 1979年3月19日,由法国著名时装设计师皮尔· 卡丹率领 的法国时装表演团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了一场服装表 演。台上衣着的多姿多彩与台下的一片“灰、黑、蓝” 形成了鲜明对比。
70年代生人的小白鞋情结
小白鞋:白帆布运动鞋的别称,估计不少30岁以上的人对这三个字怀 有强烈的怀旧情结,具有同等怀念价值的东西还有与小白鞋相匹配的 白鞋粉。更年轻一些的朋友可以向父母一辈打听一下,没准他们的同 学里就有叫“小白鞋”或“白鞋粉”外号的人。
2.改良旗袍,西装
时代缩影
3.连衣裙,中山装
1.旗袍,长袍马褂
鸦片战争后的中西混合
长 袍 马 褂
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小帽或罗宋帽,下身穿中式裤子,蹬布鞋或
棉靴——中年人及公务人员交际时的装束
长 袍 、 马 褂 、 小 帽
鸦片战争后的中西混合
西 装 革 履
西服、革履、礼帽。礼帽即圆顶,下施宽阔帽檐,微微
• 糕鞋:高跟鞋,世界各国非常的流行这种新式高跟鞋。
在90年代的中国,松糕鞋一度风靡,所有时尚女性都人 “脚”一双。它最吸引女人的地方,毫无疑问就是厚度。 松糕鞋的鞋底高度从5-10厘米不等,有的甚至高十几 厘米,在日本被称为矮子乐。爱美的年轻女士们穿上这 种鞋底像发糕一样厚的鞋,感觉颇为良好。但是最近英 国、日本研究机构的调查发现,穿这种鞋的女士容易受 伤。
中西合璧——中山装
清 朝
晚 清
民 国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1954.10.1,毛主席向游行的群众答礼。
1984年国庆邓小平阅兵
1999年国庆江泽民阅兵
2009年国庆胡锦涛阅兵
嘉庆后,女装变化甚少,袄裙似乎成了唯一的 女装。对此张爱玲曾感叹:“我们不大能够想像 过去的世界,这么迂缓、安静齐整——在大清朝 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 ”
北京培华女子中学的女学生(右一为林徽因,左为她的表姐们)
• 50—60年代 :激情奋斗的岁月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物质生活极为匮乏
)
那一代年轻人似乎并不是把美把装饰穿在身上,而是把建设、革命、 热情和理想这样一些简单而崇高的理念穿在身上。中山装、列宁装、 军服是他们的首选。
他们工作繁杂但没有怨言, 生活清苦但没有牢骚, 遇到困难也不气馁。
中西合璧——旗袍
短袄和马甲合二而一。此为民国 新旗袍的最初款式 1926年
30年代
北伐前盛行的旗袍马甲 内穿倒大袖短袄, 外套无袖长马甲
宋 美 龄
1933年,6件精致的旗袍被送往美国芝加 哥,中国服饰第一次走进了世博会
《花样年华》中,张曼玉的表演摄人 心魄。她随剧情所换的三十多套旗袍 也让所有人目眩神迷。人人都说她是 专为旗袍而生的女子,高昂的颈项, 优美的脊梁,以及纤纤细腰。那种与 生俱来的高贵与冷漠,让所有的欧洲 人相信,中国女人的风情大概就是这 个样子。
60年代
60年代集体撞衫
海魂衫
• 是指各国水兵们穿的内衣,通常为白蓝相间的条纹衫,俗称海军衫。海魂衫 的寓意为广阔的大海与蓝天,水兵们穿上海魂衫更显得精神抖擞。在60年代 中期,走到大街上放眼一望,年轻人和孩子们几乎都穿海魂衫。海魂衫子大 翻领,毛蓝裤子宽裤腿,小白鞋,大背头,军帽一戴就是牛。
• 70年代文革:“十亿人民十亿兵”
• 萝卜裤:是一种高腰、宽松、收脚、裤筒似萝卜的裤子。自80年 代后期,“小虎队”席卷而来,三个翩翩美少年穿着萝卜裤与白 衬衫,跳着轻快的舞步。很快,校园里的男生全都穿起了萝卜裤, 双手插在裤兜里,如果用白色的萝卜裤搭配白色上衣,更觉得自 己就是“白马王子”。
90年代——世界品牌
• 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众多国际 时尚品牌开始大举进入中国。 • 1990年,卡地亚以“拓荒者”身份率先进入中国市场。1992年, 路易· 威登进驻中国,那时如果你不知道“LV”这个名字,只能说 明你跟时尚无缘。随后,“巴宝莉”、“香奈儿”、“古姿”、 “爱玛仕”、“乔治· 阿玛尼”、“范思哲”纷至沓来,成为国人 追求时尚潮流的风向标。百姓衣着服饰一改过去“从众”和“趋 同”的心理,变得色彩斑斓,令人目不暇接。吊带衫、迷你裙、 松糕鞋、透明装、露背装、露脐装、乞丐服……人们的服饰日益 多样,穿着日益优雅,表情日益生动,显示出一种开放的精神与 心态。一位来中国访问的波兰记者撰文写道:“几年或十几年前, 北京是一个灰色的城市,有人甚至称它为‘世界的农村’,人们 的穿着既单调又一律……如今大街上到处可见穿着入时、欧式打 扮的姑娘,使北京有一种令人应接不暇的特殊美感。”
• 在2001年上海APEC峰会上,20位各国领导人集体亮相,他们穿 的都是大红色或宝蓝色的中式对襟唐装,这一情景通过电视瞬间 传遍全球,唐装迅速流行。
翻起,冬用黑色毛呢,夏用白色丝葛,成为与中、西服皆 可配套的庄重首服——青年或从事洋务者的装束
西 服 、 革 履 、 礼 帽
长袍、西裤、 礼帽、皮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