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服饰的演变过程
中国近现代史服装发展史
男童装:
新中国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服在具体形制上尽量避免欧美军服 的影响,侧重于苏联军服风格,军官戴大壳帽,士兵戴船形帽,军服领 式。武装带系扎等明显接近苏联军服款式。海军则是标准的国际型,因 为水兵服特别好看,于是童装中曾长时间模仿,并泛称位“海军服”。 其它陆、空军服基本上百姓不穿。三步曲
鸦片战争后旗袍
清早期旗袍
2019/12/22
民国后旗袍
旗袍走向世界
2019/12/22
第53届世界小姐大赛决赛
经 济 现 象 ?
2019/12/22
中山装的流行
1912年,民国政府 进行服制改革,把中山装 定为男子礼服之一,再加 上又亲自带头在各种场合 穿着,举国崇尚,蔚为风 尚。
服饰文化渗透在人们的 生活之中。一定时代的 服饰文化显示着一定时代物质生产和科学技 术的水准,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时代的社 会意识形态乃至整个社会风貌。真所谓“管 中窥豹”,从一个特定时代的服饰发展状况, 就能够看出这一时代的文明程度。
寻求人类服饰艺术发展既保持民族特色又相互影 响与相互融合的演变规律,由此更加有效地 推动人类文明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关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电影——青松岭
2019/12/22
青松岭讲述北方某山区青松岭生产大队,年轻姑娘 “秀梅”和几个年轻人热心学习赶车但遭遇重重困难, 并在大生产当中维护群众利益,反对投机倒把的故事。
但同时,这部电影也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偏见,比如 2019/12/22 犯罪分子是属于逃亡的富农分子
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布料的 花色品种增多,“的确良”的缺点 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透气 性差、化纤品对人皮肤有刺激性等。 特别是随着现在一些彩棉布料、纳 米布料的出现,“的确良”更是渐 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近现代中国服饰的变迁
刚建国时期——新旧交替,革命特 色
• 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 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 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 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 中共干部通常穿中山装,夫人还是旗袍。 • 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西装和 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 渐消失了将近20年。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 遍选择。
中国人对着装的追求已经转向个性化、多元化!
衣是人的生活必需,是艺术要求、美学追
索,是人的文明史,是人类史中的大篇章。 从中国百年的服装变迁看来,我们的祖国 经历了太多,我们的文明变化了太多。 从清初长衫马褂到如今的斓衣翩翩,中国的社 会性质、政治格局、经济状况、审美观念、生 活习惯改变了太多:
社会性质 政治格局 经济状况 审美观念 生活观念 半殖民地半封建 专制主义中央集 白银流失,举借 宽袍长袖以盖体 等级森严 社会 权封建王朝 外债,由列强控 制经济命脉 独立的社会主义 工人阶级领导的 经济逐渐恢复和 大方适体显美丽 民主平等 国家 以工农联盟为基 发展成为世界第 础的社会主义国 二大经济体 家
“毛式中山装”
新时代的“毛氏中山装”
60年代
(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
:
• 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 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 • 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 • 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 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 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
读书组“绝不停蹄”!
完
政治领域的大变革渐渐蔓延到服装领域,中国 民众开始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迁
三民主义: 民主、民 权、民生
民
清 代
国 时 期
旗 袍
改 良 的
旗
袍
五 十 年 代 列 宁 装 、 布 吉 拉
60年代的流行:绿军装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成立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特征:中西合璧, 新旧羼杂
女装:旗袍的改良
2.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图为 清末的一张人物合影,照片中的服饰国的理念
耻
共和理念: 平等、自 由、博爱
廉
胸前五颗纽扣代 表行政、立法、 司法、考试、监
察五权分立。
义
袋盖为倒 笔架 寓意 以文治国
列宁装 绿军装
特征:政治性,保守性,朴素单一
3.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
特征:款式新颖,层出不穷,与国际接轨
①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社会结构变化, 西方文化和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
②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中国人开始追 求个性解放
中国近代服饰
20世纪20年代梳妆女子
穿短袄套裙的妇女(传世图照)
民国男性服饰
民国男子服饰主要有马褂和长 衫。用作礼服的马褂、长衫, 其款式、质料、颜色及尺寸等 都有一定的各式。如马褂,一 般都用黑色丝麻棉毛制品为之, 对襟窄袖,下长至腹,前襟钉 钮扣五粒。长衫则用蓝色,其 形制为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二 寸,袖长与马褂并齐。在下摆 左右两侧开衩。用作便服的马 褂、长衫,颜色可以不拘。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爆发,全国各地纷纷响应。 与清初强迫汉人剃发相比较, 辛亥革命也把头发看成是个 人的政治宣言,独立各省很 自然地把标志汉人臣服于满 清朝廷的辫子作为革命目标, “剪辫子”立刻成为“革新” 的标志。一时间,剪辫子成 了一股浪潮,这从当时坊间 流传一句笑谈可以窥得一二 一一“不剪发不算革命。并 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 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 书。”中国人留辫子的历史 折腾了三百多年,到此终于 落下了帷幕。
中山装由于孙中山的提倡,也由于它的简便, 实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开始流行。 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修改 中山装造型,并赋于了新的含义。立翻领,对 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 片不破缝。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根据易 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 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 文治国。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 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 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 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 大义。 其五,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 国的理念。
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说在30年代已基 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 延续。
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PPT课件
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趋势: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向 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思考:以中国近代以来女性服饰的变化为例,说 明中国服饰的发展趋势
二、食——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
因素 (2)受自然物产条件的限制
(3)生活习俗的制约
⑴中国传统四大菜系:鲁、粤、川、淮扬菜
概况
阶段 鸦片战争后— —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 后——十一届 三中全会
表现 长袍马褂 上衣下裙 西装、中山装 旗袍 列宁装 制服装 绿军装
十一届三中全 异彩纷呈 会至今
服饰特征
时代特征
中式与西式、传 半殖民地半封 统与现代并存 建社会
政治色彩强烈与 独立自主 革命相关的服饰 巩固独立 成为主流
美观大方 彰显个性
20世纪80年代后 截止2003年
成就
外国人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
通信技术迅猛发展
电话业务居世界第一位,固定电话和 移动用户各占一半
报刊
阶段 时期或时间
19世纪中前期 形成
1873年
发展
戊戌变法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 五四运动时期
新民主主 义革命时期
新中国 成立初期
繁荣 改革开放后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①代表性服饰: 列宁装、中山装(“干部服”)、绿军装
②服饰特征: 政治性、保守性( 强烈的政治色彩,朴素单一)
时代特征:独立自主、巩固独立
③本阶段服饰变迁的原因:
受当时政治、经济、思想状况的影响和制约; 政治因素:政治运动频繁;国家政策:如建国初与苏联的关系;文化大革命 经济因素:生产力水平低 ; 思想因素:封闭保守。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
背带式工装裤
• 背带式,胸前有一口袋。与之 相配的,一般是圆顶有前檐工 作帽、胶底布鞋、布鞋多为手 工制作。另外,前后挂胶、以 草绿色帆布为面,橡胶为底的 “胶鞋”,因为中国人民解放 军穿用而得名“解放鞋”,成 为这一时期城镇民众广为使用 和喜欢的鞋型 。
西
翻起,冬用黑色毛呢,夏用白色丝葛,成为与中、西服皆
服
可配套的庄重首服——青年或从事洋务者的装束
、
革
履
、
礼
帽
长袍、西裤、 礼帽、皮鞋
长袍、西裤、礼帽、
学
皮鞋,是20世纪三四十
生
年代和40年代时较为时
装
兴的一种装束,也是中
西结合非常成功的一套
服饰,是这时期很有代
表性的男子服饰形象
中西合璧——中山装
• 1990年,卡地亚以“拓荒者”身份率先进入中国市场。1992年, 路易·威登进驻中国,那时如果你不知道“LV”这个名字,只能说 明你跟时尚无缘。随后,“巴宝莉”、“香奈儿”、“古姿”、 “爱玛仕”、“乔治·阿玛尼”、“范思哲”纷至沓来,成为国人 追求时尚潮流的风向标。百姓衣着服饰一改过去“从众”和“趋 同”的心理,变得色彩斑斓,令人目不暇接。吊带衫、迷你裙、 松糕鞋、透明装、露背装、露脐装、乞丐服……人们的服饰日益 多样,穿着日益优雅,表情日益生动,显示出一种开放的精神与 心态。一位来中国访问的波兰记者撰文写道:“几年或十几年前, 北京是一个灰色的城市,有人甚至称它为‘世界的农村’,人们 的穿着既单调又一律……如今大街上到处可见穿着入时、欧式打 扮的姑娘,使北京有一种令人应接不暇的特殊美感。”
中国近代服装变迁
中国近代服装变迁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灿烂历史的文明礼仪之邦,而服装作为一种礼仪标志,也是一种语言,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文化,它的变迁是以非文本的方式记载着社会与生活的变迁,并成为时代发展的一个永恒的烙印和缩影。
服装,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忠实映像,它有时会成为守旧传统的堡垒,有时会成为革命势力的旗帜,抑或两者交锋的导火线。
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就很容易发现,社会形态的变革与生产、生活方式的演变,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人类服装的衍化。
反过来,服装的变化又会加速人们变革社会形态的决心。
人们常这样形容中国近现代的服装,说是宛如一个服装博览会,前清的、民国的、西洋的、东洋的、国民党的、共产党的,代表着各种思想与文化的服装尽在这百年之中。
近代以来,一些有志于改革的人从这种传统理念出发来提倡变革。
如康有为为了给他的变法寻找社会基础,不止一次地上书,提出中国“守旧者固结甚深,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足见服装对造就中国人社会心理的影响之深。
在物资匮乏的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穿新衣对普通人来说一直都是一种奢侈。
举国陷入了买布凭证的年代,要积攒够做一件新衣裳所需的布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那时候,计划生育还未普及——一个家庭少则一、两个孩子,多则达到六、七个孩子。
因此,为做一件新衣裳,父母亲们都会在心里及早提前算计一番,并对子女进行一次排队。
家家户户几乎都是:一件新衣裳,今年老大穿了,明年老二穿,后年老三穿……在父母的心里,孩子大了,心眼也开了,知道“臭美”了,就要穿得尽量体面些,小屁孩就不一样了,懵懵懂懂,只要能吃饱穿暖,就会忘乎所以,衣裳新与旧就显得微不足道,根本顾不上样式过时不过时,大小合身不合身。
于是,在一个家里,老大孩子总是责任和干活最多,但也往往是穿新衣裳机会最多的一个。
然而,穿着打补丁的衣裳却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一种现象,以至于打补丁在农村一些妇女中也成了一门很吃香的手艺。
中国民族服饰演变
汉服的形制:
中
中
衣
单
中
汉服主要由衣衫、裙、裤、袍、袴 裤
组成,民族服装发展至当代已无阶
级、朝代区分。
根据穿着的不同一般分为: 衣裙制、衣裤制 根据剪裁方式的不同分为: 通裁制、分裁制
中
中
——————————————— 衣衣中ຫໍສະໝຸດ 中中衣:裙
裤
汉服衬衣的统称,
穿在内衣与外衣之间 , 具体有中衣、中裤、中裙、中单 起护体、保暖、整形的作用。 主要为白色,也可以是其他素色
春秋战国服饰
春秋战国时期,上层社会大体流 行深衣和胡服。
战国白玉人像,头戴冠,两侧有 组缨下垂系于颌下,脑后辫发上 挽,包入冠内;身穿窄袖长袍, 腰系带,足穿鞋。春秋除胡服之 外,还有一种服式,叫“深衣”。 深衣不同于上衣下裳,是一种上 下连在一起的服装,这种服装在 社会上影响很大,不论贵贱男女、 文武职别,都可以穿着深衣。胡 本图为戴冠、穿宽袖服装的官员 服便于骑射,诸国战士皆衣之。
秦汉服饰
汉代因为织绣工业 很发达,所以有钱人 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 漂亮的衣服。一般人 家穿的是短衣长裤, 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 ﹝粗布做的短衣﹞。
汉朝的妇女穿着有 衣裙两件式,也有长 袍,裙子的样式也多 了。
汉代男子的曲裾深衣 秦汉妇女的曲裾深衣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 一般上身穿衫、袄、 襦,下身穿裙子, 款式多为上俭下丰, 从而打到俊俏潇洒 的效果。
东周男子服饰
本图为窄袖织纹衣穿戴展示图 (根据出土铜人服饰复原)。
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而 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 略为宽松。
这个时期的服装还没有钮扣, 一般腰间系带,有的在腰上还 挂有玉制饰物,腰带主要有两 种:一种是丝织的为“大带” 或叫“绅带”、另一种是皮革 制成的为“革带”。这种服装 为矩领,领、袖、襟、裾均有 缘饰,肩上有披肩,腰系绦带, 并在右侧挂玉佩。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
50年代的列宁装
• 以军装和蓝、黑、灰、黄的单色调为主流。本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 出女装,并成为革命“时装”。它的外观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 个暗斜口袋。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时髦打扮,看上去既朴素干练 又英姿飒爽,所以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鲜明特点。
•
•
是俄语(платье)的音译,在俄语中布拉吉就是连衣裙的意思,但是由于俄 罗斯的连衣裙有其特有的特色,所以中国就直接将这种俄罗斯风格的连衣裙 叫做布拉吉。1954年,前苏联某领导人到中国访问时,政府提出中国的服装 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的形象,号召穿花衣,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 它一方面具有“进步”的政治意义,另一方面又能够显示女性的线条,它便 捷、轻盈、活泼、经济,上至中央级的大演员,下至幼儿园的小女孩,都能 穿,爱穿。
• 最典型的形象,可以参照日本电视剧 《东京爱情故事》中赤名莉香的打扮。 成熟、高雅、简洁,一方面用色厉内荏 的直线条的职业装,来武装自己的自信, 显得干练与精神;同时她们也在用穿的 性感内衣衬托她们的女人味,服饰业传 递着温情个性的信息。
上族女性套装班
——意气风发,抬头挺胸
我不是第一,但我是唯一。
中西合璧——旗袍
短袄和马甲合二而一。此为民国 新旗袍的最初款式 1926年
30年代
北伐前盛行的旗袍马甲 内穿倒大袖短袄, 外套无袖长马甲
宋 美 龄
1933年,6件精致的旗袍被送往美国芝加 哥,中国服饰第一次走进了世博会
《花样年华》中,张曼玉的表演摄人 心魄。她随剧情所换的三十多套旗袍 也让所有人目眩神迷。人人都说她是 专为旗袍而生的女子,高昂的颈项, 优美的脊梁,以及纤纤细腰。那种与 生俱来的高贵与冷漠,让所有的欧洲 人相信,中国女人的风情大概就是这 个样子。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
服
配套的庄重首服——青年或从事洋务者的装束
、
革
履
、
礼
帽
长袍、西裤、 礼帽、皮鞋
长袍、西裤、礼帽、
学
皮鞋,是20世纪三四十
生 装
年代和40年代时较为时 兴的一种装束,也是中
西结合非常成功的一套
服饰,是这时期很有代
表性的男子服饰形象
中西合璧——中山装
21世纪——个性、品牌
复古装、环保、 中性、嘻哈、韩 式、混搭.... ....
• 在2001年上海APEC峰会上,20位各国领导人集体亮相,他们穿 的都是大红色或宝蓝色的中式对襟唐装,这一情景通过电视瞬间 传遍全球,唐装迅速流行。
• 最典型的形象,可以参照日本电视剧 《东京爱情故事》中赤名莉香的打扮。 成熟、高雅、简洁,一方面用色厉内荏 的直线条的职业装,来武装自己的自信, 显得干练与精神;同时她们也在用穿的 性感内衣衬托她们的女人味,服饰业传 递着温情个性的信息。
上族女性套装班
——意气风发,抬头挺胸 我不是第一,但我是唯一。
中西合璧——旗袍
短袄和马甲合二而一。此为民国 新旗袍的最初款式 1926年
30年代
北伐前盛行的旗袍马甲
内穿倒大袖短袄, 外套无袖长马甲
宋 美 龄
1933年,6件精致的旗袍被送往美国芝加 哥,中国服饰第一次走进了世博会
《花样年华》中,张曼玉的表演摄人 心魄。她随剧情所换的三十多套旗袍 也让所有人目眩神迷。人人都说她是 专为旗袍而生的女子,高昂的颈项, 优美的脊梁,以及纤纤细腰。那种与 生俱来的高贵与冷漠,让所有的欧洲 人相信,中国女人的风情大概就是这 个样子。
50年代的列宁装
• 以军装和蓝、黑、灰、黄的单色调为主流。本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 出女装,并成为革命“时装”。它的外观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 个暗斜口袋。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时髦打扮,看上去既朴素干练 又英姿飒爽,所以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鲜明特点。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演变过程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演变过程一、确立课题观乎世界的变迁与发展,领略历史的层层演变,中国的服饰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本次我们小组是围绕“中国服饰的演变”而展开的。
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自中国进入现代以后,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渐向美观、适体、平凡化演变,由长袍马褂到中山装,再创以后的西装,逐渐满及太多数人的需求,为了便于研究,我们选取了两种有特点的服饰作为研究对象,旗袍由原来的宽松肥大到后来的合身、适体,受到了广大女性的青睐,中山装是直翻领有盛装的四贴袋服饰,其中,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仁、义、廉、耻”,此后,它就成为中国大多数男子喜欢的服装。
经过反复交流讨论,我组成员确定了“中国近代服饰的演变过程”这个主题二、文献的研究课题确定后,组员们讨论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研究的第一步便是文献查阅。
首先,八位组员分别分成两组,由四位同学负责上网浏览查询,他们到各大网站进行了搜索,例如我们在百度网站上以服饰的演变为关键检索至U服饰的相关内容,然后作上笔记,写明它的经过,另外四位同学在校图书室进一步查找。
在相关记载中摘录了许多与服饰演变相关的资料,进行分类汇集。
文献查阅为进一步的研究作好充分准备,为方便我们的研究成果更科学、更充实,组员们再次进行了资料收集和查询,便于组员们对于课题研究,形成初步的认识。
三、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对已获得得的各类资料进行了整理汇集,交流了各自对于课题的认识和研究过程中自己的想法。
这一阶段主要完成了两项任务,一是对前期的文献研究的总结;二是对文字和图片资料进行了整理筛选,这次讨论后,我们小组的论文基本成形。
经过这个阶段的小组研讨,组员们的收获是大家都有面会提出自己的想法,并通过交流讨论达成共识,为我们下一步圆满地完成研究论文奠定了基础。
四、实地考察在我们小组的轮讨之后,决定以我们周围的老年人和一些服饰店作为访问对象。
首先,我们讯问了他们关于中国历史服饰的变化及其特点,为了搜集更为有效的证据,我们还请求他们展示出他们现存的一些古老服饰进行观察并拍摄下来以备研究,其次,我们还去了一些不同的服饰店和超市进行观察,现优服饰的特点并拍摄一些具有化表性的样品,以备比较和观察,进行实地考察之后,我们对中国服饰的变化特点,有许多新的看法和认识。
中国近代服饰变化
(4)新中国成立后的 流行干部服
(5)“文革”流行绿军装 文革”
(6)改革开放后的服装:追求舒适、个性 改革开放后的服装:追求舒适、
80年代的流行-飞机头、长鬓角、 80年代的流行 飞机头、长鬓角、 年代的流行- 蛤蟆镜、长风衣、喇叭裤。 蛤蟆镜、长风衣、喇叭裤。
现在的流行: 现在的流行:
(1)清末旗袍 宽松肥大) (宽松肥大)
一、近现代服饰的变化 1.近现代男装的变化 1.近现代男装的变化 2.近现代女装的变化 2.近现代女装的变化 3.总结三个阶段的变化表现 3.总结三个阶段的变化表现
(1)鸦片战争前 (1)鸦片战争前 长袍, 长袍,马褂
(2)鸦片战争后, 鸦片战争后, 西装传入中国 西装传入中国
(3)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亲自设计了中山装 (3)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亲自设计了中山装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亲自设计了
(2)民国时期改良旗袍 体现女性曲线美) (体现女性曲线美)
(3)建国后五 ) 六十年代, 六十年代,流行 列宁装、 列宁装、布拉吉 连衣裙)。 (连衣裙)。
解
(4)“文革”流行绿军 ) 装
(5)改革开放后,款式新颖 层出不穷 )改革开放后,款式新颖,层出不穷 1956年的工厂女工 1956年的工厂女工
由来: 由来:孙中山根据西式服装设计 含义: 含义: 1.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 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 前身四个口袋 (礼、义、廉、耻)。 从鸦片战争到 2.门襟五粒纽扣表示区别于西方 门襟五粒纽扣表示区别于西方 门襟五粒纽扣表示 新中国的成立 服装的特色: 、立 服装的特色(行政、 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 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 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中式与西式、、司法、考试、监察)。 法 司法、考试、监察)。 3.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 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 袖口三粒纽扣 民族、民权、民生)。 (民族、民权、民生)。 4.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 后背不破缝, 后背不破缝 一之大义。 一之大义。
中国近现代服饰
1.新款中山装
特色: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
的基础上形成的,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 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 四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此后几十年,中 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款式:关闭式八字形领口,装袖,前门襟正
中5粒明纽扣,后背整块无缝。袖口可开叉钉扣, 也可开假叉钉装饰扣,或不开叉不用扣。明口 袋,左右上下对称,有盖,钉扣,上面两个小 衣袋为平贴袋,底角呈圆弧形,袋盖中间弧形 尖出,下面两个大口袋是老虎袋(边缘悬出 1.5~2厘米)。裤有三个口袋(两个侧裤袋和 一个带盖的后口袋),挽裤脚。很显然,中山 装的形成在西装基本形成上又揉合了中国传统 意识,整体廓形呈垫肩收腰,均衡对称,穿着 稳重大方。中山装自1923年诞生迄今,一直是 中国男子最通行和喜欢穿着的服式。中国的民 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是中山装的创始人。
花布棉袄:
当年花布棉袄的穿着方式上带有意识变革的痕迹,这种中国女性最普 遍的冬装在20世纪50年代主要为少女及幼女的冬装,用鲜艳小花布做成 的棉袄,花色中多含红色,成年妇女多以质料不同的绸缎面料做棉袄面 被认为封建,因此,解放后参加工作的女性和女学生就摒弃了缎面采用 具有农民文化特色的花布做棉衣显示与工农的接近。
民国时期的时髦女子
美式军靴及狩猎装 西洋婚礼
服 装 发 展 史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60至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童装——花布棉袄
( 时 代 背 景 )
1.新款中山装
男子服饰
2.衬衫 1.布拉吉连衣裙
女子服饰
2.列宁装
影视作品——《桥 》
一.时代背景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国处于经济发展的起 步阶段,人民全力投入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的潮流中。工人、农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很大 提高,全社会流行朴素美,在穿着上更趋于 实用、结实,逐渐形成了蓝、灰、黑的时代。 五六十年代实行计划用布,定量供应,做一 件大褂比较费料,所以长袍也逐渐没落,取 而代之的是一些方便节省的衣着形式。同时, 革命的热情激励中国青年学生穿起了象征革 命热情的服装。进驻各个城市的干部都穿灰 色的中山服,青年争相效法,随后社会更行 各业的人也把长袍、西服改成中山装或军服。
初二寒假作业-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发展简史
新生代
款式的高速淘汰和更新 形成多风格流派 日益重视灵活配套效果 受到国际潮流文化影响
服饰是一个国家形象历史变迁的缩影,也是一个民 族文化的象征。
不同时期的服装都有不同特点,代表着不同历史时 期所具有的不同历史记忆。
像中山装、旗袍、列宁装,都是特定历史时期下诞 生的产物,具有浓重的时代色彩,反映了当时人们在澎 湃的社会风潮之下别样的精神追求。
晚清平民服饰 晚清贵族服饰
拘谨 保守
呆板
等级森严
民国时期
中山装
学生装
长袍马挂 改良旗袍
变化原因: (1)鸦片战争后,受西方的影响。(外因)例如西装。 (2)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政体确立,体现政治意义。(政治)例如中山装。 (3)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对人性和美的追求。(思想)例如改良旗袍。 (4)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业时代发展的要求。(经济)例如易服、剪辫、放足等。 对这种中西合璧的服饰如何评价?(1)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服饰美。 (2)有利于古老中国融入现代世界文明。(3)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主共和政治的发展,适应 了工业文明的发展要求。
当代服饰变化的两大趋势: 1.本土文化表达的回归。 2.世界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
服饰变化的总趋势: ຫໍສະໝຸດ .由本地化走向全球化。 2.由单一走向多元化。 3.由生存需求走向精神表达。
中国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原 始社会、商、周、春秋战国、秦汉、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夏金元、 明、清,到近现代,服饰以鲜明特 色成为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代表。
服饰是一定时期物质生产和思想文化的综合反映。它 的演变,同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生活习俗、 各民族及各国之间的交往有着密切联系。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化在传达时代讯息的同时,也深 刻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近现代服饰的变化-第一小组
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近代以来中国服饰变化的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
半封建社会开始,从西方传入的文化、生活方式推动了中国人的个性解 放,首先体现在服饰上摆脱旧的束缚(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 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女子服饰
①晚清普通女子的着装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线 。接触西式服 装之后,人们的审美观发生重大变化,女性服装开始向称身适体、短 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②20世纪20年代之后,经过改革与创新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 性的日常着装。
特征:中西合璧。
现代服饰的变化
(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 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2)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民众服饰的样式和颜色趋于 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3)改革开放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的暖向穿得 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近代服饰的变化
(1)男子服饰
①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②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西装的传入和流行 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山装就是在广泛吸收欧美 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
③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一 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此后几十年,中山装 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主要表现:
从长袍马褂、旗袍到西服、中山装、苏式服装,再到多 元、多彩的现代服装。既深受西方服饰的影响又带有浓 厚的政治色彩。
男子服饰的变化:
20世纪上半叶——长袍马褂 民国——西装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
近代服饰演变
• 清代服装
• 满族的旗装,外轮廓呈长 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 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 露外,偏襟右衽以盘纽为 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 袖盖手,镶滚工艺装饰, 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马 褂。其造型完整严谨,呈 封闭式盒状体,因此形象 肃穆庄重,清高不凡,而 独树一帜,突破了几千年 来飘逸的塔形衣冠。
• 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 仍然流行。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 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大变,清代的官吏衣着和顶戴都被淘汰。当时 旗人盛装虽然消失了,但是旗袍仍然存在,女学生中的“蓝布大褂” 是领衔的式样,而后日渐流行起来。 • 辛亥革命以后,女装在这一时期上衣下裙最为流行,上衣有衫、袄、 背心、,样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变化, 领、袖、襟、摆多镶滚花边或刺绣纹样,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 的变化也较多。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改良旗袍不断时装化,不断创新并越来 越凸显女性身材的线条,由于现代通信 工具的发展和人员流动的频繁,旗袍的 款式、色彩等流行周期变得相当短。 其他女装在这个时期变化也都较大,有 保留清式偏襟衣裤的;有上衣下裙仿效 西式的;学堂中女学生多着偏大襟上衣 底襟圆摆,齐肘中袖短衫,黑色绸裙。 社会妇女的常装仍以旗袍为主。
蓝布大褂 上衣下裙
民国时期,政府规定新服制,男子采用 中山装和西装。这两种服式均为外来式 样,在官职人员和知识界比较多用。夏 季选用白色,其他季节选用黑色或深色。 长袍马褂仍然是常服的一种。立领、三 袋七个扣子的学生装主要是高等学府的 制服。长袍外加坎肩、马甲使用也很普 遍。此外上衫下裤或外罩一条裙是乡间 男女的普遍装束。
20世纪五十年代 特征:由于政治上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工农装流行—体现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新中国的政权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演变过程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演变过程
中国服饰的演变可追溯到汉朝,2000多年来服饰革新的变化一直沿着历史的洪流,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水平的变化及近代穿衣史的演变中,中国的服饰以变化不断,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近现代服饰。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朝的服饰形象以衣服为主,采用重衫和轻衫搭配。
其中,重衫用厚实的布料制成,轻衫则用薄薄的布料制成。
重衫有各种“衣”的称呼,如“腰衣”,“头衣”,“衣衫”,“大衣”,“袍子”等,而轻衫则有“衣裳”,“长袄”,“短袖”,“短衫”等。
此外,礼服还有“簪子”,“鹤凤簪”,“麒麟簪”,“凤毛簪”,“凤凰簪”,“龙凤簪”,“凤鸟簪”,“鹤凤簪”等,用来凸显衣着身份高贵的特性。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唐朝服装穿衣风格保留了汉朝的一些传统,但也有一些变化。
它的服饰以衣裳为主,采取两件上衣和双件下衣的搭配,其中,上衣有五件:大衣,腰衣,头衣,短衣,袖衣;下衣有双件:袍子和裤子。
此外,唐朝的服装还有一种袖子长衫,用来搭配袖子长裤,以凸显个人的高贵特性。
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宋朝的服装风格大体上保留了唐朝的风格,但也有一些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现代服饰的演变过程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中国近现代服饰的演变过程一、确立课题观乎世界的变迁与发展,领略历史的层层演变,中国的服饰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本次我们小组是围绕“中国服饰的演变”而展开的。
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自中国进入现代以后,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渐向美观、适体、平凡化演变,由长袍马褂到中山装,再创以后的西装,逐渐满及太多数人的需求,为了便于研究,我们选取了两种有特点的服饰作为研究对象,旗袍由原来的宽松肥大到后来的合身、适体,受到了广大女性的青睐,中山装是直翻领有盛装的四贴袋服饰,其中,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仁、义、廉、耻”,此后,它就成为中国大多数男子喜欢的服装。
经过反复交流讨论,我组成员确定了“中国近代服饰的演变过程”这个主题二、文献的研究课题确定后,组员们讨论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研究的第一步便是文献查阅。
首先,八位组员分别分成两组,由四位同学负责上网浏览查询,他们到各大网站进行了搜索,例如我们在百度网站上以服饰的演变为关键检索到服饰的相关内容,然后作上笔记,写明它的经过,另外四位同学在校图书室进一步查找。
在相关记载中摘录了许多与服饰演变相关的资料,进行分类汇集。
文献查阅为进一步的研究作好充分准备,为方便我们的研究成果更科学、更充实,组员们再次进行了资料收集和查询,便于组员们对于课题研究,形成初步的认识。
三、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对已获得得的各类资料进行了整理汇集,交流了各自对于课题的认识和研究过程中自己的想法。
这一阶段主要完成了两项任务,一是对前期的文献研究的总结;二是对文字和图片资料进行了整理筛选,这次讨论后,我们小组的论文基本成形。
经过这个阶段的小组研讨,组员们的收获是大家都有面会提出自己的想法,并通过交流讨论达成共识,为我们下一步圆满地完成研究论文奠定了基础。
四、实地考察在我们小组的轮讨之后,决定以我们周围的老年人和一些服饰店作为访问对象。
首先,我们讯问了他们关于中国历史服饰的变化及其特点,为了搜集更为有效的证据,我们还请求他们展示出他们现存的一些古老服饰进行观察并拍摄下来以备研究,其次,我们还去了一些不同的服饰店和超市进行观察,现优服饰的特点并拍摄一些具有化表性的样品,以备比较和观察,进行实地考察之后,我们对中国服饰的变化特点,有许多新的看法和认识。
信为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阶段。
实地考察为我们认识“服饰的发展与变化”提供了现实而重要的依据。
五、撰写论文我们小组论文的思路在第二阶段的小组研讨中已基本形成,最后由组长执笔完成研究论文。
我们总述了这项研究的意义,接着从近现代服饰谈起,介绍了近现代服饰的特点是,更多地挖掘的近现代服饰发展的演变的原因,最后把近现代服饰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的论文不仅对于所获得资料进行了踪述,更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并通过相关的文献记载及实地考察,总结出了“经济的发展为服饰的演变提供了基础”的观点。
第一次进行课题研究,我们八位组员相互协作,获得了许多实践经验,文献查阅,实地考察等活动对于我们今后进行课题研究都是很有价值的尝试,我们所获得的许多资料,为我们了解历史理解研究课题提供了帮助,虽然我们的观点还不够成熟,论文也比较稚嫩,但我们都受到了锻炼,提高了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课题的研究。
研究成果:素质就是能动的认识美、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情趣、能力和素质,它是伴随着人一生的重要素质。
它的来源与发展体现在人一生的许多时刻和许多方面,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作品、而对学生而言,美术课堂、艺术作品又是提高审美素质的重要场所和对象。
“如何欣赏”的五个方面观点进行了调整、补充、完善,概括为:->1.形态美->2.装饰美如何欣赏->整体美->3.形式美->4.色彩美->5.时代感本文试图从“形式美”和“时代感”两方面来阐述。
一.形式美形式美原理包括比例.对称.反复和对比等。
例如“比例”,是比较事物间的长度与面积,部分与部分,部分与全体之间的数量比值。
服饰中,款式的变化最明显地反映在人体与服装间的比例关系的改变。
除些之外还有面料褶的位置比例,装饰纹样的比例等。
接下来,展示服装图片给学生,用优秀的国内外服饰艺术来直接感染学生,并展示我探索创造出的一系列服装效果图,来讲解“比例”在服饰中的运用.产生的变化及形成的美感,同时从学生的穿着服饰中找到相应的实例,进行面对面的真实感受。
再用这样的方法去讲解“对比、反复”等形式美原理,会让学生学得轻松.有趣.有体验,避免了空洞的概念化的讲解,教学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以前,欣赏课谈论的“多样统一”、“对比调和”、“富有韵律感”等形式美,在此也得到了温习,得到了贯通,得到了巩固,得到了运用。
二.时代感时代感是服饰的一大特点,这点在教学中也不容忽视。
弄清了时代感问题,也就可以从中正视“流行”、“复古”等服饰现象,从而从缤纷、多元的服饰现象中鉴别美丑,欣赏到美的形式和内涵。
时代感是指当时当地的生活节律、风貌、水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意识以及现代艺术与现代相结合的在服饰上的具体表现。
中国服饰要想树立自我的鲜明形象,必须要走现代与传统结合,国际性与性兼容之路,吸收东的精髓,求得在世界大中的和谐,体现中国人独有的、传统的思想和文化内涵,独有的自然和生活环境,反映时代的步代,反映各种时尚、各种社会思潮和各种艺术流派,这也正是时代感所要体现的。
这些论述对高中生来说很有必要,但听起来一定会感到抽象、空洞。
这时,选择需要展示的服饰作品和服装效果图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选择资料时,有重点地选择了意大利服饰艺术家皮诺.朗切第的作品。
他是民间风格与时代感融为一体的国际大师,他潜心研究了中国文化,将中国民间的纹样、色彩等大胆运用于服饰。
教学中,抓住他的作品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来展示,并且自己制作效果图来讲透“时代感”。
另外,对于学生关心的“流行”及“流行趋向”也不要回避,它是“时代感”问题的部分内涵,当然也是理解“时代感”的一个关键。
城市的华街陋巷到处流淌着永不枯竭的流行。
其实,流行体现着日益形成的社会文化模式-经济文化的双向渗透、影响、交融和制约,体现着当时人的一种文化。
就拿一再刮起的“复古风”来说吧,其实,复古不是古装下一个现代人的面孔,而是服饰部分形象是旧的,但观念却是最新的、最时尚的、充分运用现代意识和高科技手段,是旧形式上的现代化,是使仿古时融入现代感,形式上表现出来的是既有复古味又是当今时装,文化上表现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素质和审美心理。
教学中,你会意外发现学生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特别是在理清了思路之后,他们的情绪特别高昂,浮想联翩,跃跃欲试,争称恐后地发言谈论自我感受。
所以说,“形式美”和“时代感”的阐述,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认识美、鉴赏美的情趣、能力和素质,而且能陶冶情操,使学生接受一次新形式的时代感教育,新方式的形式美感染,从而唤起学生的想象力,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服饰艺术教学中,正是运用了服饰中一些具体的、个别的、浅出的知识点讲透了服饰艺术及其它艺术中呈现出的一些抽象的、普遍的、深奥的东西,起到了提高审美素质的具体作用,从而使服饰艺术教学真正成为提高审美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那么,审美素质又是如何影响,甚至决定服饰艺术的发展呢?随着经济的富裕、文化的繁荣,服饰艺术正越来越在我们生活中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服饰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影响渗透到广泛的领域。
同时,服饰艺术又是一种集审美性、实用性、流行性、商品性、功能性等特征为一体的艺术,这种艺术无不体现着人类文明的精神。
服饰艺术是由设计、制作和穿着三部分构成的,它们缺一不可。
“设计”、“制作”是由设计者完成的,“穿着”是消费者完成的,是设计出来的服饰符合着装者的审美意识,消费者主动、热情地接受的。
整个过程中,设计者起到了引导作用。
“穿着”却是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它是设计和制作的延续,高水平的穿着方法可以对设计和制作实行有效的完善和补充。
这种高水平的穿着方法来自很多方面,从主观方面来看,主要来自穿着者的审美素质。
假设穿着者喜欢低劣的产品,而不喜欢皮尔.卡丹、王善钰等中外大师的作品,那么,服饰文化将由这些低劣产品的设计者来操纵。
从这种意义来看,穿着者的审美素质影响着设计师的素质与服饰文化的发展方向。
从深层来看,现代的人们注重表现美,更多地注重服饰是否符合自己的个性,适合于特定的场合和自己的风度,甚至不满足于设计师现成的安排,而乐于按照自己的心愿去挑选、配套,去“篡改”设计师的作品,淡薄“权威”,去创造和表现自己的个性内涵,让服饰折射出高雅的审美情趣。
这所有一切的实现,就需要较高的审美素质作为前提,从这层意义来看,穿着者的审美素质决定和发展着设计师的素质与服饰文化的发展方向。
总之,服饰艺术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成为每个人审美素质的来源和发展点。
而审美素质又以其长期性、潜在性等特点影响发展着服饰艺术。
服饰艺术与审美素质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对学生而言,服饰艺术是与生活密不可分的,是他们最熟悉的、最感兴趣的;对老师而言,服饰艺术包涵着艺术门类中重要的形式美感,又以最生动、最直观、最具体化的特点呈现出来,服饰艺术从而成了教师运用于教学,提高审美素质的有效途径“我的衣店”小组问卷调查亲爱的同学,你知道服装的发展历史吗你知道如何在适当的场合搭配合适的服装吗你知道如何用服装提升自己的气质吗你想穿自己心仪的校服吗你想设计属于你自己的服装吗首先请你先参加我们的问卷调查吧!1、你对下列哪种流行事物最有兴趣()A服装B动漫C明星D小说2你喜欢哪种服装类型()A复古型 B简约型C时尚型 D其他3、你对服装史的了解程度()A很了解 B稍有了解 C仅仅听说 D完全不了解4如果你现在穿越到中国的某个时期,你会选择()A汉朝(汉服) B唐朝(唐服)C 清朝(满服) D民国(旗袍)5面对当今人追逐服装流行趋势,你持何种态度()A支持 B不予理会 C反对6 你喜欢哪种类型的校服()A运动服 B水手服C制服 D西装礼服7 你对我校校服持何种态度()A满意B 还可以C 不满意8你认为我校校服可做哪些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