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支付条例
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释义(2024版)

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释义(2024版)合同目录第一章:总则1.1 目的与适用范围1.2 农民工工资支付的原则1.3 工资支付的法律责任第二章:工资支付的基本原则2.1 工资支付的标准与周期2.2 工资支付的方式与形式2.3 工资支付的记录与公示第三章:工资支付的保障措施3.1 工资支付保障基金的设立与管理3.2 工资支付的监管与检查3.3 拖欠工资的预防与处理第四章:特殊情形下的工资支付4.1 节假日与休息日的工资支付4.2 工伤与病假期间的工资支付4.3 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时的工资结算第五章:争议解决与法律责任5.1 工资争议的协商与调解5.2 工资争议的仲裁与诉讼5.3 拖欠工资的法律责任第六章:附则6.1 条例的解释权6.2 条例的实施日期6.3 其他补充规定第七章:合同签署7.1 签署双方信息7.2 签字栏7.3 签订时间7.4 签订地点以上为《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释义(2024版)》合同目录的主要内容。
合同编号:________第一章:总则1.1 目的与适用范围本条例旨在确保农民工工资的及时、足额支付,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适用于所有与农民工建立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
1.2 农民工工资支付的原则用人单位应遵循公平、公正、及时、足额的原则,确保农民工工资的支付。
1.3 工资支付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未按时足额支付农民工工资的,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二章:工资支付的基本原则2.1 工资支付的标准与周期用人单位应根据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和劳动合同约定,确定农民工的工资标准,并按月支付工资。
2.1.1 最低工资标准用人单位支付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
2.1.2 工资支付周期工资支付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具体支付日期应明确约定。
2.2 工资支付的方式与形式工资应以货币形式支付,不得以实物或其他形式替代。
2.2.1 货币支付工资必须以法定货币支付,不得拖欠。
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2023年的修订版

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2023年的修订版
引言
本文档旨在提出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在2023年的修订版。
通过简化并消除法律复杂性,我们将努力确保农民工能够准时获得应得的工资。
修改内容
1. 工资支付期限
根据修订版,雇主应当在每月工资支付周期结束后的五个工作日内支付农民工的工资。
这样可以确保农民工能够及时获得工资,并减少延迟支付的情况。
2. 工资支付方式
修订版要求雇主将工资以电子方式支付给农民工。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支付效率,还可以减少现金支付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和争议。
3. 工资支付证明
为了保障农民工权益,修订版规定雇主应当向农民工提供工资支付证明。
该证明应包括工资金额、支付日期以及工资支付方式等信息。
农民工可以凭此证明维护自身权益,确保工资支付的合法性和准确性。
4. 违规处罚
为了加强对雇主的监督和约束,修订版明确规定对违反工资支付条例的雇主将面临罚款和其他相应的法律制裁。
这将有效减少拖欠工资等违法行为的发生,并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结论
通过以上修订,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将更加简化和明确,消除法律复杂性,从而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和合法权利。
我们相信这些修订措施将有效解决工资支付中的问题,并为农民工提供一个公平和有保障的工作环境。
国务院《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2020)

国务院《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2020)《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已经2019年12月4日国务院第7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0年5月1日起施行。
总理李克强2019年12月30日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农民工工资支付行为,保障农民工按时足额获得工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有关法律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农民工,是指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的农村居民。
本条例所称工资,是指农民工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后应当获得的劳动报酬。
第三条农民工有按时足额获得工资的权利。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拖欠农民工工资。
农民工应当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完成劳动任务。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负责,建立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健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目标责任制,并纳入对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进行考核和监督的内容。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强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矛盾的排查和调处工作,防范和化解矛盾,及时调解纠纷。
第五条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应当坚持市场主体负责、政府依法监管、社会协同监督,按照源头治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的要求,依法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第六条用人单位实行农民工劳动用工实名制管理,与招用的农民工书面约定或者通过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规定工资支付标准、支付时间、支付方式等内容。
第七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的组织协调、管理指导和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的监督检查,查处有关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
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等相关行业工程建设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履行行业监管责任,督办因违法发包、转包、违法分包、挂靠、拖欠工程款等导致的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
发展改革等部门按照职责负责政府投资项目的审批管理,依法审查政府投资项目的资金来源和筹措方式,按规定及时安排政府投资,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组织对拖欠农民工工资失信联合惩戒对象依法依规予以限制和惩戒。
工资支付条例暂行规定(最新工资支付条例全文)

工资支付条例暂行规定(最新工资支付条例全文)问题:工资支付主体责任是谁?问题:工资清偿主体责任是谁?回答:谁有过错谁承担,谁是总包谁承担。
过错责任依据《条例》第十六条用人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应当依法予以清偿。
第十九条用人单位将工作任务发包给个人或者不具备合法经营资格的单位,导致拖欠所招用农民工工资的,依照有关法律规定执行。
用人单位允许个人、不具备合法经营资格或者未取得相应资质的单位以用人单位的名义对外经营,导致拖欠所招用农民工工资的,由用人单位清偿,并可以依法进行追偿。
第二十一条用人单位合并或者分立时,应当在实施合并或者分立前依法清偿拖欠的农民工工资;经与农民工书面协商一致的,可以由合并或者分立后承继其权利和义务的用人单位清偿。
第二十二条用人单位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或者登记证书、被责令关闭、被撤销或者依法解散的,应当在申请注销登记前依法清偿拖欠的农民工工资。
未依据前款规定清偿农民工工资的用人单位主要出资人,应当在注册新用人单位前清偿拖欠的农民工工资。
第十八条用工单位使用个人、不具备合法经营资格的单位或者未依法取得劳务派遣许可证的单位派遣的农民工,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由用工单位清偿,并可以依法进行追偿。
第二十条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应当依法予以清偿;不清偿的,由出资人依法清偿。
第三十六条第二款施工单位允许其他单位和个人以施工单位的名义对外承揽建设工程,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由施工单位清偿。
第三十七条工程建设项目违反国土空间规划、工程建设等法律法规,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由建设单位清偿总包清偿依据《条例》第三十条第三款、第四款分包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由施工总承包单位先行清偿,再依法进行追偿。
工程建设项目转包,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由施工总承包单位先行清偿,再依法进行追偿。
第三十六条第一款建设单位或者施工总承包单位将建设工程发包或者分包给个人或者不具备合法经营资格的单位,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由建设单位或者施工总承包单位清偿。
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2023年修订版全文

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2023年修订版全
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根据《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在全国范围内发生的农民工工资支付行为。
第三条
农民工享有按时足额领取工资的权利,不得有任何单位和个人
拖欠农民工工资。
第二章:工资支付原则
第四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工资支付方式和支付期限支付农
民工工资。
第五条
用人单位未按期支付工资的,应当支付农民工延期支付工资的
赔偿金。
第三章:工资支付方式和期限
第六条
用人单位应当以货币形式支付农民工工资,不得以物品、证券、股权等非货币形式支付。
第七条
用人单位应当在每月的固定日期向农民工支付上月的工资。
第八条
用人单位未在规定的期限内支付工资的,应当按照农民工应得
工资的百分之五十支付赔偿金。
第四章:工资支付的监督和法律责任
第九条
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对农民工工资支付的情况进行监督,并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进行处罚。
第十条
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用人单位,劳动保障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支付;逾期不支付的,应当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十一条
农民工对用人单位未按期或未足额支付工资的行为,有权向劳动保障部门或人民法院提起投诉或诉讼。
第五章:附则
第十二条
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以上为《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2023年修订版全文》全文,旨在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全文

《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全文(一)国务院令第724号《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已经12月4日国务院第7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5月1日起施行。
12月30日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农民工工资支付行为,保障农民工按时足额获得工资,根据《劳动法》及有关法律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农民工,是指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的农村居民。
本条例所称工资,是指农民工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后应当获得的劳动报酬。
第三条农民工有按时足额获得工资的权利。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拖欠农民工工资。
农民工应当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完成劳动任务。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负责,建立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健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目标责任制,并纳入对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进行考核和监督的内容。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强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矛盾的排查和调处工作,防范和化解矛盾,及时调解纠纷。
第五条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应当坚持市场主体负责、政府依法监管、社会协同监督,按照源头治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的要求,依法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第六条用人单位实行农民工劳动用工实名制管理,与招用的农民工书面约定或者通过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规定工资支付、支付时间、支付方式等内容。
第七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的组织协调、管理指导和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的监督检查,查处有关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
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等相关行业工程建设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履行行业监管责任,督办因违法发包、转包、违法分包、挂靠、拖欠工程款等导致的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
发展等部门按照职责负责政府项目的审批管理,依法审查政府项目的资金来源和筹措方式,按规定及时安排政府,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组织对拖欠农民工工资失信联合惩戒对象依法依规予以限制和惩戒。
农民工工资保障支付条例

农民工工资保障支付条例《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司法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达成的一系列法规,于2004年1月1日正式实施,目的是保障农民工最基本的权益,维护稳定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
一、工资支付的基本原则1.公平原则工资支付应当遵循公平原则,不得以谋取经济利益为目的,不得掠夺农民工的劳动成果,保障农民工享有平等的就业就业机会和应有的工资待遇。
2.支付原则工资应当及时支付,用工单位将工资视作重要项目之一,如同向银行还款一样每月都要公开透明地支付农民工的工资,并及时向农民工发放工资。
3.权利保障原则工资支付应当保障农民工的相关权利,比如纠正用工单位侵犯农民工权益的行为等,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二、工资支付的时限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法定支付工资的时间来支付农民工的工资,并将工资支付时间告知所有农民工。
如果用工单位无法及时支付工资,应当提前告知农民工,说明原因,并延迟支付时间。
三、工资支付的方式用工单位应当向农民工支付工资,应当采用现金支付或银行转账的方式。
同时,用工单位不得要求农民工采取任何扣除工资的方式,也不得强制农民工任何形式的加班。
四、工资的计算方法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法定的工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和发放工资,遵循合理、安全、科学和公正的原则进行计算。
如果计算中有任何争议,应当及时协商解决,并将解决情况告知所有农民工。
五、工资的扣除和代扣用工单位不得未经农民工同意就扣除或代扣农民工的工资。
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比如农民工违规行为严重影响到用工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时,用工单位才可以依法进行相应扣除或代扣。
六、其他用工单位应当遵守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并向农民工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确保农民工的人身财产安全。
同时,用工单位还应当对新进农民工进行必要的劳动技能培训,并规定和保障农民工的各项权益。
总之,《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的实施,有助于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及时支付工资,支持和加强用工单位的经济作用,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全文

《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全文《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全文为规范工资支付,保障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制定了《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下面是详细内容。
《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工资支付,保障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条例执行。
第三条省人民政府按照规定制定最低工资标准,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应当在省人民政府公布的最低工资标准中确定本市的最低工资标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公布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工资指导线,并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指导和服务。
第四条工资支付实行按时足额、优先支付原则。
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正常劳动的,用人单位确定其工资标准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工资支付预警机制、信用监督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以下简称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用人单位的工资支付行为进行指导和监督检查。
工商、建设、海关、税务等有关部门和银行,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助劳动保障部门对工资支付行为实施监督。
工会、妇联等组织依法维护劳动者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检举工资支付的违法行为。
第二章工资支付第七条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制定本单位的工资支付制度,并书面告知本单位全体劳动者。
工资支付制度包括如下事项:(一)工资的分配形式、项目、标准及其确定、调整办法;(二)工资支付的周期和日期;(三)加班、延长工作时间和特殊情况下的工资及支付办法;(四)工资的代扣、代缴及扣除事项;(五)其他有关事项。
江苏省工资支付条例(2021年)

江苏省工资支付条例(2021年)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1.09.29•【字号】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70号•【施行日期】2021.09.29•【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工资福利正文江苏省工资支付条例(2004年10月22日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根据2010年9月29日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关于修改〈江苏省工资支付条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21年9月29日江苏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关于修改〈江苏省河道管理条例〉等二十九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一般规定第三章特殊规定第四章保障规定第五章监督检查和争议处理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规范用人单位的工资支付行为,加强对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行为的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个体工商户、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条例。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形成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条例执行。
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工资支付以及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力供求状况等,定期制定和发布工资水平宏观调控指导政策。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政府工资分配的宏观调控指导政策的要求,结合劳动力市场价格和本单位经济效益,合理确定本单位的工资水平。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根据本单位的经济效益增长情况、当地政府发布的工资指导线、工资指导价位和本地区、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等,逐步增加劳动者的工资。
第四条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的原则,实行同工同酬;工资支付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按时以货币形式足额支付。
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2023年修订版全文

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2023年修订版全
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规范工资支付行为,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农民工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关系,约定工资支付的行为。
第三条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农民工工资。
第四条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民工工资支付的监督检查,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的权益。
第二章工资支付
第五条用人单位应当与农民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并在合同中约定工资支付的标准、时间和方式等。
第六条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的时间和方式,足额支付农民工工资。
第七条用人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拖欠或者少发农民工工资。
第八条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工资支付制度,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的正常进行。
第三章法律责任
第九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拖欠或者少发农民工工资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第十条用人单位拖欠或者少发农民工工资,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
第十一条政府部门发现用人单位拖欠或者少发农民工工资的,应当依法进行处理,并公开曝光。
第四章附则
第十二条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同时废止之前颁布的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中与本条例不一致的规定。
第十三条本条例解释权归XX部门所有。
规章制度规定工资支付标准

规章制度规定工资支付标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企业工资支付制度,保障员工权益,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企业内所有员工的工资支付。
第三条工资支付标准应公平、合理,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第四条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工资管理制度,确保工资支付准确、及时。
第五条本规定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执行和监督。
第二章工资计算标准第六条工资计算标准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奖金、津贴等。
第七条基本工资应根据员工岗位、工龄、技能等因素确定。
第八条绩效工资应根据员工工作表现,由主管部门评定。
第九条奖金应根据员工工作成绩、公司利润等因素确定。
第十条津贴包括交通补贴、餐补等,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第三章工资支付时间第十一条工资支付时间为每月15日,如遇法定节假日顺延。
第十二条如员工离职,应在离职当月完成工资结算,并发放离职补偿。
第十三条如员工因病或其他特殊原因无法正常上班,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工资支付。
第四章工资支付方式第十四条工资支付方式包括现金支付、银行转账等。
第十五条企业应尽量推行银行转账方式支付工资,确保员工权益。
第十六条如员工需要发放现金工资,企业应提前做好资金准备工作。
第五章工资异议处理第十七条如员工对工资计算标准有异议,应及时向人力资源部门提出申诉。
第十八条企业应尽快核实并处理员工提出的异议,保障员工合法权益。
第十九条如员工仍有异议,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
第六章罚则第二十条如企业违反本规定导致员工工资权益受损,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第二十一条如员工恶意拖欠工资,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第二十二条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生效。
第二十三条本规定解释权归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所有。
以上是关于工资支付标准的规章制度,希望企业能按规定执行,保障员工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深圳市工资支付条例(最新)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维护员工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规范工资支付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深圳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及其他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员工。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员工,依照本条例执行,但公务员、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等除外。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劳动关系双方的约定,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员工的劳动报酬。
但依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由用人单位承担或者支付给员工的下列费用不属于工资:(一)社会保险费;(二)劳动保护费;(三)福利费;(四)用人单位与员工解除劳动关系时支付的一次性补偿费;(五)计划生育费;(六)其他不属于工资的费用。
第四条本条例所称标准工资,是指员工在正常工作时间内为用人单位提供正常劳动应得的劳动报酬,但不包括下列各项:(一)支付周期超过一个月的劳动报酬,如季度奖、半年奖、年终奖、年底双薪以及按照季度、半年、年结算的业务提成等;(二)无确定支付周期的劳动报酬,如一次性的奖金、津贴、补贴等;用人单位支付给员工的标准工资不得低于最低工资。
第五条用人单位应当按时、足额支付员工工资。
第六条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支付,不得以实物等非货币形式支付。
用人单位应当至少每月向员工支付一次工资。
第七条市、区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对本条例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公安、工商、建设等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助劳动保障部门做好用人单位工资支付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工资支付一般规定第八条用人单位应当通过集体协商或者其他民主方式依法制定工资支付制度,并向本单位全体员工公布。
第九条用人单位应当与员工约定工资及其支付周期、支付日等内容。
第十条实行年薪制或者按照考核周期支付工资的,应当每月按照不低于最低工资的标准预付部分工资。
薪金支付暂行条例2023最新版

薪金支付暂行条例2023最新版
第一章:总则
本条例旨在规范薪金支付行为,保障劳动者权益,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第二章:薪金支付时间和形式
第一节:薪金支付时间
劳动者的薪金应当按月支付。
企业应当在每月25日前将上一月的薪金支付给劳动者。
如遇法定节假日或者休息日,企业应当在节假日或者休息日前最后一个工作日支付薪金。
第二节:薪金支付形式
企业可以通过银行转账、现金支付、支票支付等方式向劳动者支付薪金。
企业应当将符合要求并且事先提出书面申请的劳动者薪金支付方式及其变更情况告知劳动者,并由劳动者确认。
第三章:薪金计算规则
第一节:薪金计算基数
劳动者的薪金计算基数为其本人的工资额。
其中,工资由基本
工资和绩效工资组成。
企业应当按照国家的最低工资标准或者劳动
合同约定的工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工资。
第二节:薪金发放额
企业应当按月向劳动者支付其对应工资周期的薪金。
其中,薪
金发放额等于工资基数加上奖金、津贴、补贴等合理的报酬,减去
责任扣除、罚款等不合理的扣除。
第四章:薪金转移
第一节:薪金保障
企业应当通过社保、公积金等途径为劳动者提供薪金保障。
第二节:退休保障
企业应当制定合理的退休保障制度,确保劳动者的退休金得到
妥善保障。
第五章:附则
本条例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
涉及薪金发放形式变更的,应当在变更前15日通知劳动者,并经劳动者同意。
《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全文

《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全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24号《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已经2019年12月4日国务院第7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0年5月1日起施行。
总理李克强2019年12月30日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农民工工资支付行为,保障农民工按时足额获得工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有关法律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农民工,是指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的农村居民。
本条例所称工资,是指农民工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后应当获得的劳动报酬。
第三条农民工有按时足额获得工资的权利。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拖欠农民工工资。
农民工应当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完成劳动任务。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负责,建立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健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目标责任制,并纳入对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进行考核和监督的内容。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强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矛盾的排查和调处工作,防范和化解矛盾,及时调解纠纷。
第五条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应当坚持市场主体负责、政府依法监管、社会协同监督,按照源头治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的要求,依法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第六条用人单位实行农民工劳动用工实名制管理,与招用的农民工书面约定或者通过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规定工资支付标准、支付时间、支付方式等内容。
第七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的组织协调、管理指导和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的监督检查,查处有关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
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等相关行业工程建设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履行行业监管责任,督办因违法发包、转包、违法分包、挂靠、拖欠工程款等导致的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
发展改革等部门按照职责负责政府投资项目的审批管理,依法审查政府投资项目的资金来源和筹措方式,按规定及时安排政府投资,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组织对拖欠农民工工资失信联合惩戒对象依法依规予以限制和惩戒。
保障员工工资支付条例(新版)

保障员工工资支付条例(新版)
1. 引言
该文档旨在确保雇主按时支付员工的工资,并明确工资支付的相关规定和程序。
2. 适用范围
本条例适用于所有雇主和员工,不论其雇佣合同的性质或所属行业。
3. 工资支付规定
3.1 雇主应按照约定的工资支付周期和方式,准时支付员工的工资。
3.2 雇主应提供明确的工资单,包括工资金额、工资项目明细和应扣除的税费等。
3.3 员工有权检查和核对自己的工资单,如发现错误或疑问,应及时与雇主进行沟通和调整。
4. 工资支付程序
4.1 雇主应在每个工资支付周期结束后的指定日期内,通过指
定的支付方式将工资划入员工的指定银行账户。
4.2 如工资支付日期与法定节假日重叠,雇主应提前安排合理
的支付时间,以确保员工能够按时收到工资。
4.3 雇主应妥善保管工资支付记录和凭证,并在员工提出合理
要求时予以提供。
5. 备注事项
5.1 雇主应遵守国家和地方相关劳动法律法规,确保工资支付
的合法性和公平性。
5.2 员工应按照公司的工作规定和要求,履行相应的工作责任,不得因个人原因擅离职守或拖延工作进度。
5.3 如遇特殊情况,雇主和员工应协商解决,并遵守相关的解
决办法,以保障双方的权益。
6. 生效日期
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并取代以前的版本。
以上为保障员工工资支付条例(新版)的主要内容,具体细则和
操作细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调整。
2023年全新修订版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

2023年全新修订版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规范农民工工资支付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条例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下简称用人单位)招用的农民工工资支付行为。
第三条工资支付原则农民工工资支付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及时、足额的原则。
第二章工资支付第四条工资支付标准农民工的工资支付标准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用人单位与农民工书面约定工资标准的,从其约定,但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第五条工资支付时间农民工工资应当按月支付,具体支付时间为每月约定的支付日期。
第六条工资支付方式农民工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支付,不得以实物或有价证券替代。
第三章特殊情况工资支付第七条加班工资支付用人单位安排农民工加班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支付加班工资。
第八条试用期工资支付农民工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第九条病假、产假、丧假工资支付农民工因病、产假、丧假等原因不能提供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支付工资。
第四章违法行为处理第十条违法行为责任用人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罚款。
第十一条违法行为处罚用人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应当支付农民工加倍工资,并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章附则第十二条生效时间本条例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
第十三条解释权本条例的解释权归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60号《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江苏省工资支付条例〉的决定》已由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10年9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11月1日起施行。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0年9月29日江苏省工资支付条例(2004年10月22日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根据2010年9月29日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关于修改〈江苏省工资支付条例〉的决定》修正)2条例内容编辑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规范用人单位的工资支付行为,加强对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行为的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个体工商户、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条例。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形成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条例执行。
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工资支付以及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力供求状况等,定期制定和发布工资水平宏观调控指导政策。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政府工资分配的宏观调控指导政策的要求,结合劳动力市场价格和本单位经济效益,合理确定本单位的工资水平。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根据本单位的经济效益增长情况、当地政府发布的工资指导线、工资指导价位和本地区、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等,逐步增加劳动者的工资。
第四条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的原则,实行同工同酬;工资支付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按时以货币形式足额支付。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以下简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工资支付行为进行指导和监督检查。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事、经贸、建设、工商管理、人民银行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工资支付行为进行管理和监督。
工会、妇联等组织依法维护劳动者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第二章一般规定第六条用人单位(个体工商户除外)应当就工资分配、工资支付等事项依法制定规章制度。
制定规章制度应当听取本单位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或者工会组织的意见,并及时在本单位公布,告知本单位全体劳动者。
对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或者工会组织提出的合理意见,用人单位应当采纳。
第七条工资分配制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各岗位的工资分配办法(二)工资正常增长分配办法(三)奖金分配办法(四)津贴、补贴分配办法(五)患病、休假等特殊情况下的工资分配办法。
第八条工资支付制度应当明确以下内容:(一)工资支付项目、标准、形式(二)工资支付周期和日期(三)加班加点工资计算标准(四)假期工资支付标准(五)依法代扣工资的情形及标准。
第九条用人单位与职工一方就职工年度工资调整水平和调整部分的分配办法等签订集体合同或者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应当采取集体协商的方式。
第十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与其岗位相对应的工资分配及支付办法等事项,双方的约定不得违反本单位工资分配和支付制度、集体合同或者工资专项集体合同。
第十一条实行计件工资制的,用人单位确定、调整劳动定额或者计件报酬标准应当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确定、调整的劳动定额应当使本单位同岗位百分之九十以上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能够完成。
第十二条劳动者提供了正常劳动,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的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
劳动合同约定的工资标准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劳动者有下列特殊情形之一,但提供了正常劳动的,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其中非全日制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一)在试用期内的(二)因用人单位实行预付部分工资、分批支付工资的(三)违反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被用人单位扣除当月部分工资的(四)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用人单位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以及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的规定需要从工资中扣除赔偿费的(五)因用人单位生产经营困难不能按工资标准支付工资,经用人单位与本单位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协商一致后降低工资标准的。
前款第(三)项规定的情形,用人单位扣除劳动者当月工资的部分并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应发工资的百分之二十;第(四)项规定的情形,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经济损失发生后另有约定的除外。
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根据省人民政府公布的最低工资标准确定;最低工资标准每两年至少调整一次。
劳动合同履行地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不一致的,适用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时应当遵循有利于劳动者的原则。
第十三条用人单位应当自劳动者实际履行劳动义务之日起计算劳动者工资。
工资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一个月。
确定工资支付周期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实行月、周、日、小时工资制的,工资支付周期可以按月、周、日、小时确定(二)实行年薪制或者按考核周期支付工资的,应当每月预付部分工资,年终或者考核周期期满后结算并付清(三)实行计件工资制或者其他相类似工资支付形式的,工资支付周期可以按计件完成情况约定(四)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计发工资的,在工作任务完成后结算并付清。
结算周期超过一个月的,用人单位应当每月预付工资(五)建筑施工企业经与劳动者协商后实行分批支付工资的,应当每月预付部分工资,每半年至少结算一次并付清,第二年一月份上旬前结算并付清上年度全年工资余额。
第十四条用人单位应当在与劳动者约定的日期支付工资;没有约定工资支付日期的,按照用人单位规定的日期支付工资。
工资支付日期如遇法定节假日或者休息日,应当在此之前的工作日提前支付。
第十五条用人单位应当以货币形式支付劳动者工资,不得以实物、有价证券等形式替代,不得规定劳动者在指定地点、场合消费,也不得规定劳动者的消费方式。
第十六条用人单位可以与银行签订代为支付工资协议,在银行设立工资专用账户,并在本单位工资支付日前将劳动者工资足额纳入工资专用账户,由银行在协议约定的时间内代为支付劳动者工资。
第十七条用人单位应当书面记录支付劳动者工资的应发项目及数额、实发数额、支付日期、支付周期、依法扣除项目及数额、领取者姓名等内容。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劳动考勤制度,书面记录劳动者的出勤情况,每月与劳动者核对并由劳动者签字。
用人单位保存劳动考勤记录不得少于二年。
用人单位不得伪造、变造、隐匿、销毁工资支付记录及劳动者出勤记录。
第十八条用人单位应当将工资支付给劳动者本人,并同时提供本人的工资清单。
劳动者实际取得的工资与工资清单以及用人单位的工资支付记录应当一致。
劳动者有权查询和核对本人的工资。
第十九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的,应当在劳动关系解除或者终止之日起两个工作日内一次性付清劳动者工资。
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劳动者死亡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满一个工资支付周期支付其工资。
第三章特殊规定第二十条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加班加点,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劳动者加班加点的工资:(一)工作日延长劳动时间的,按照不低于本人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支付加点工资(二)在休息日劳动又不能在六个月之内安排同等时间补休的,按照不低于本人工资的百分之二百支付加班工资(三)在法定休假日劳动的,按照不低于本人工资的百分之三百支付加班工资。
前款第(一)项、第(三)项的加班加点工资支付周期自加班加点当日起最长不得超过一个月;第(二)项的加班工资支付周期自加班当日起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但劳动合同履行期限不足六个月的,应当在劳动合同剩余时间内支付完毕。
第二十一条实行计件工资制的,劳动者在完成计件定额任务后,用人单位安排其在法定工作时间以外加班加点的,应当根据本条例第二十条的规定,分别按照不低于其本人法定工作时间计件单价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百分之二百、百分之三百支付加班加点工资。
第二十二条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批准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劳动者在综合计算周期内总的工作时间超过总法定工作时间的部分,视为延长工作时间,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支付劳动者加点工资。
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一款第(三)项的规定支付劳动者加班工资。
第二十三条实行轮班工作制的,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遇轮班的,用人单位应当执行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一款第(三)项的规定。
第二十四条妇女节、青年节等国家规定部分公民节日放假期间,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休息、参加节日活动的,应当视同其正常劳动支付工资。
节日与休息日为同一天,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加班的,应当执行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一款第(二)项的规定。
第二十五条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批准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不执行本条例第二十条的规定。
第二十六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不予支付其期间的工资:(一)在事假期间的(二)无正当理由未提供劳动的(三)由于劳动者本人的原因中止劳动合同的。
第二十七条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停止劳动,且在国家规定医疗期内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工资分配制度的规定以及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有关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病假工资或者疾病救济费。
病假工资、疾病救济费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百分之八十。
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八条对依法被列为甲类传染病或者采取甲类传染病控制措施的疑似病人或者其密切接触者,经隔离观察排除是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其隔离观察期间,用人单位应当视同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并支付其工资。
第二十九条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法定节假日以及年休假、探亲假、婚丧假、晚婚晚育假、节育手术假、女职工孕期产前检查、产假、哺乳期内的哺乳时间、男方护理假、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等期间,用人单位应当视同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并支付其工资。
第三十条劳动者因依法参加下列社会活动占用工作时间的,用人单位应当视同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并支付其工资:(一)行使选举权或者被选举权(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依法履行职责(三)当选代表,出席政府、党派以及工会、青年团、妇联等召开的会议(四)出任人民法院陪审员(五)出席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大会(六)基层工会非专职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七)担任集体协商代表期间,参加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八)参加兵役登记等应征事宜和预备役人员参加军事训练(九)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社会活动。
第三十一条用人单位非因劳动者原因停工、停产、歇业,在劳动者一个工资支付周期内的,应当视同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支付其工资。
超过一个工资支付周期的,可以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按照双方新约定的标准支付工资;用人单位没有安排劳动者工作的,应当按照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百分之八十支付劳动者生活费。
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二条用人单位依照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三十一条的规定,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百分之八十支付给劳动者病假工资、疾病救济费和生活费的,必须同时承担应当由劳动者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