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习作》指导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作指导方案
“插上科学的翅膀飞”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的主题是“插上科学的翅膀飞”。
让我们写一个科幻故事,将头脑中天马行空的想象记录下来。
要求同学间先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科幻故事,重点交流在自己设想的故事里人物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他们可能运用哪些不可思议的科学技术,这些科学技术使故事中的人物有了怎样奇特的经历。
最后把写好的习作给同学读一读,评一评,看看谁写的科幻故事奇特而又令人信服。
教学目标
1.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发挥科学想象力,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文字通顺、准确地表述出来,表达一定的意思或中心。
2.启发学生多向思维、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认真读一读,找出不足,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阅读科幻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课文《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吗,那篇课文让我们知道,未来使用纳米技术后,纳米机器人就会通过血管直达病灶,解决了人工无法解决的问题,多么神奇呀!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努力,把想象中的神奇技术变成现实。
同学们,在你的奇思妙想里,你希望拥有哪些不可思议的科学技术?这节课让我们插上科学的翅膀,想象一下:如果大脑可以直接从书上拷贝知识,如果可以在火星上生活,如果能用时光穿梭机穿越时空回到恐龙时代……会发生些什么?(板书:插上科学的翅膀飞)
设计意图:从学过的课文入手,再联系生活中的发明,让学生感受到想象的神奇,科学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
二、自主读题,明确要求
1.写一个科幻故事,将头脑中天马行空的想象记录下来。
写之前和同学交流:你印象最深刻的科幻故事是什么?故事里写了哪些现实中并不存在,却看起来令人信服的科学技术?这些科学技术对人们的生活和命运产生了什么影响?
交流之后大胆设想:在你的笔下,人物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他们可能运用哪些不可思议的科学技术?这些科学技术使故事中的人物有了怎样的奇特经历?放飞想象,让你的故事把读者带进一个神奇的科幻世界。
写好以后再和同学交流,看看谁写的科幻故事奇特而又令人信服。
2.学生自读习作提示,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预设:
生1:这次主要写一个科幻故事。
生2:故事里的人们拥有神奇的科学技术,这些技术让故事里的人物有了奇特的经历。
生3:我们的故事需要大胆想象,但是也并不是胡思乱想,也要有科学的依据,还要令人信服。
3.小结:科幻故事是想象作文的一种。
科幻故事是我们根据一些科学知识,编写出来的故事,大多发生在未来。
科幻故事大多是虚构的,需要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我们小学生写的科幻故事,不必加入太多科学原理,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学会审题,按照题目的要求进行写作。
三、循循善诱,精心指导
1.讲述故事,打开思路。
同学们,你们一定读过很多科幻故事,选择一个印象深刻的科幻故事和同学简单交流一下。
看看这些科幻故事能给你们怎样的启发。
预设:
生1:我读过的科幻故事是《海底两万里》,它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这本书主要讲了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教授乘坐的尼摩船长驾驶的“鹦鹉螺号”潜水艇在深海旅行的故事。
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看到许多罕见的海生动植物和水中的奇异景象,又经历了搁浅、土著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许多险情。
故事古怪离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充满神秘色彩的海底世界。
生2:我介绍的是科幻故事《八十天环游地球》,它讲的是绅士福格因为在改良俱乐部同牌友们打赌,而从伦敦出发,用80天的时间环游地球一周的故事。
途中他不幸被误当作偷窃英格兰银行的大盗,被苏格兰警察通缉、追捕,随后他和仆人路路通克服了路途中的重重艰难险阻,路经地中海、红海、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游历印度、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地环绕地球一圈。
故事惊险刺激,引人入胜。
生3:我读过的科幻故事是《黑洞之旅》,讲的是冒险家杰克在航天局的帮助下,到外太空探险,一不小心被黑洞巨大的引力吸进了黑洞,从而遭遇了一段神奇的经历。
…………
2.确定主题,内容归类。
(1)从大家交流的故事中,你发现科幻故事的内容都有什么特点?
预设:
生1:很多故事都是和外太空有关。
生2:有的故事是写地球上的探险,如海底探险、洞穴探险等。
生3:有的故事是写未来世界的,利用时光穿梭机穿越到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以后的世界。
…………
(2)小结:我们可以把目光聚焦到外太空,可以通过建立宇宙空间站、乘坐超光速飞行器等方式进行星际旅行、星际探险;也可以用最新的科技解决未来的地球上所遭遇的困境——环境污染、外星人入侵等。
精彩的故事除了讲清时间、
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情节离奇曲折、人物鲜活动人。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交流自己阅读过的科幻故事,使他们对科幻故事题材的选择有了一定的方向,再加上自己的奇思妙想,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很好地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
四、交流想象,大胆写作
1.阅读课文中的提示,结合插图,发挥想象,给自己的故事写一份思维导图。
2.跟同学交流自己的想象。
3.讨论交流,进行习作。
(1)按一定的顺序写。
可以按照不同的写作顺序来编写故事。
(2)要有一定的情节,情节可以曲折离奇。
(3)故事中确定几个角色,要有各自的名字。
(4)要有一定的科学元素。
如:特殊的宇宙飞行器可以穿梭于外太空和地球之间;特殊的机器可以去往未来世界;最先进的遮蔽系统可以挡住强烈的紫外线,修补臭氧层空洞。
4.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梳理了习作要点,通过画思维导图,能迅速抓住重点,解决难点。
学生在思维导图、范文的帮助下,变得有话可写、有章可依,并且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五、分享评议,自主修改
1.“科幻故事大王”作品展示活动。
2.评出最受欢迎的科幻故事。
3.反复朗读,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
4.在自己修改的基础上,互相交流,合作修改。
5.誊写作文。
要求:认真书写,誊写清楚。
设计意图:意在培养学生养成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习作的习惯,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逐步提高习作能力,并养成与他人分享的良好习惯。
范文引路
偶遇火星人
夏日的傍晚,夕阳西下,我正在草地上踢球。
突然,一个形如飞盘的物体从天而降。
它发出绿色的光柱,晃得人头晕目眩,我好半天才反应过来,原来它是UFO啊!①
我赶紧躲到一块大石头后面悄悄窥探,只
见从UFO中走出一个长着大脑袋、蓝眼睛,
有着又细又长的手臂,身高却只有1米左右
的外星人。
②他伸出右手,向四周一划,然后
指向我藏身的大石头笑着说:“地球人,你
出来吧。
我是外星人希尔,我的雷达手已经发现你了,放心,我不会伤害你的。
”我只好一点一点地从石头后面挪出来,趁他不注意扭头就跑。
说时迟那时快,外星人的手臂一下伸.长,把我给逮.了回去。
③
我胆战心惊地站在外星人面前,其实他看起来并不可怕。
他笑着拿出两杯饮料,一杯递给我,一杯放在地上。
接下来,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他用眼睛盯着地上的那杯饮料,饮料竟然在慢慢地减少。
我看得目瞪口呆。
这位叫希尔的外星人告诉我,他有超能力,他吸的是超能水,这种水营养丰富,还是零污染的。
喝完饮料,他邀请我去参观了他的UFO。
UFO里面有许多神奇的机器,其中有一台机器能把光转化成动力,还有一个能使UFO在极短的时间内飞回基地的超动力发电机,据说它每秒钟能转4千转呢!UFO上的天线还能接收来自火星、木星、金星的信号……④这些先进的机器我从未见过,简直太神奇了。
我正在兴致勃勃地参观,突然UFO发出声音:“动力系统出现问题,启动自动修复装置。
”过了5秒钟,UFO又说:“动力系统已修复。
”我惊讶地说:“你们的科技真发达呀,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修复动力系统!”外星人听了,脸上露出得意的神色。
这时,UFO内忽然想起“滴滴滴”的声音,他抬头看了一眼,说:“我要走了,我叫希尔,是火星人,希望我们有机会在火星上见!”说完,白光一闪,我赶忙闭上眼睛。
等我再睁开眼睛时,UFO已经消失了。
⑤而我还站在草地上……
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将来去火星找希尔!⑥
行文写法赏析
❶开篇直接展开叙述,将读者引入创设的情境之中。
❷对外星人的外貌进行描写,体现其奇特之处。
❸动作描写带给人神奇的感受。
❹对UFO内部设备的介绍充满想象力,且有一定的科学性。
❺UFO的消失同它的出现一样,充满了神秘色彩,令故事充满趣味性。
❻结尾表达探索宇宙的愿望,升华了主题。
总评:1.小作者的想象非常大胆,为我们讲述了“我”与火星人相遇的故事。
细读故事,能从中发现某些科幻故事及科幻影片的痕迹,这说明小作者非常善于借鉴与思考。
2.习作思路清晰,情节生动有趣,且对外星人能力和UFO内部设施等的想象既奇妙又有一定的科学性。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改变角色。
我在教学中,创设了“科幻故事大王”作品展示活动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的转变,充当科幻故事大王,讲述自己心中的科幻故事,声情并茂地介绍自己的科幻故事,这种新颖的形式无疑给学生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想象的空间中自由翱翔。
2.启发想象,培养能力。
如何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既能想象大胆丰富,又能有一定的科幻色彩;既能通过最新科技力量进行星空探险,又能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使学生的科幻故事内容取材多样化,我引导学生在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避免了只选择星际战斗这类狭窄的想象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8匆匆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作者紧紧围绕“匆匆”二字,把抽象的时间当作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描写,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稍纵即逝的时间的留恋、无奈和惋惜之情,也表达了作者不甘虚度一生的强烈愿望。
教学时,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使每一个学生充分地参与教学;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验真情;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学习环境,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融入教学中,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主人公对话、与教师对话。
在品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感悟文中所包含的意蕴,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字卡、词卡、PPT。
2.准备配乐朗读材料。
学生准备:查找朱自清的相关资料,课外阅读《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实际,体验引题
1.猜谜: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是什么?(时间)
2.活动:(1)时间就在我们身边,又常常被我们忽视。
请你拿出纸笔,一组同学写“大”字,一组同学画五角星,看看一分钟的时间,你能写多少个字、画多少颗星。
指导学生结合“回想刚才的经历,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汇报。
(2)一分钟结束后,请学生数数并汇报。
3.导入:刚刚我们写字、画星、数数、汇报,时间就在我们身边悄悄溜过去了,在我们不经意间无影无踪地消失了。
上课已经几分钟了,我们还没有开始学习,我们还能回到上课铃响起的那刻吗?时光匆匆流逝,一去不复返。
面对匆匆逝去的时光,朱自清先生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引导学生读题质疑:“匆匆”是什么意思呢?课文中的“匆匆”指的又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以真实的情境感受时光的匆匆流逝,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时间在每个人身旁悄悄逝去,让时间的钟敲击着学生的心灵,带着一份不平静走进文本的学习中,学生会有更加殷实的收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朱自清的相关资料。
说说朱自清是怎样的一个人。
(学生交流后,自由汇报,教师出示朱自清的资料和朱自清的照片)这节课我们将走进课文,感受朱自清先生笔下的匆匆岁月。
2.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
(2)边读边想:朱自清在课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画出相关语句。
3.检查自学效果:
(1)课件出示词语:
确乎空虚不禁挪移徘徊游丝赤裸裸
(2)指名认读词语,读准字音。
(3)齐读词语。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纠正不正确的地方。
5.朱自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学生汇报后,课件出示)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1)指名朗读这两句话。
这两句话分别在课文的哪个位置?有什么作用?
(2)作者分别在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提出同一个问题,只是写法上的一种呼应吗?想一想:作者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6.学生再次读课文,作者围绕这个问题写了什么?同桌合作朗读每个自然段,然后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7.朗读全文,说一说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8.作者在开头提出了“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个问题,他是怎样提出来的?给出答案了吗?
(1)出示第1自然段,自由朗读。
(2)引导学生把这个自然段改成一首小诗,用多种形式朗读,感受作者的心境并积累语言。
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吧:
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
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3)“燕子、杨柳、桃花”这三种自然界里的事物有什么共同特点?为什么这样写?
(4)连续几个问句,突出了日子的什么特点?(开头采用排比句式,描绘了大自然的春景之中,燕子、杨柳、桃花有再来、再青、再开的时候,而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然后一连串的问句,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
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恋之情。
)
设计意图:阅读文本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并抓住文章的行文线索,通过行文线索,展开对文章的阅读,以这样的技巧和方法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对学生独立阅读其他文章提供了帮助。
三、回顾小结,引发悬念
朱自清是个善于从客观事物中捕捉形象,以抒发自己的主观情愫的作家。
燕子去了再来,杨柳枯了再青,桃花谢了再开,这本是人所常见的自然现象,但作者触景生情,从中联想到自己的生命,默算着八千多日子,思索着生命的价值,发出惋惜的感叹,这是为什么呢?其中的原因让我们下节课继续探究。
设计意图:阅读文章不会因课程的结束戛然而止,要有“回声”,让学生回味和思考,这样会更好地延续学生的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能力、培养情感的过程。
四、布置作业,拓展阅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仿写课文第一句话。
2.搜集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丰富积累。
第二课时
一、诵读课文,激发情趣
1.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大家与老师合作,以诵读的方式回顾课文的第1自然段。
2.引读:(教师)燕子去了,(学生)有再来的时候;(教师)杨柳枯了,(学生)有再青的时候;(教师)桃花谢了,(学生)有再开的时候。
(教师)但是,聪明的,(学生)……
设计意图:师生回读课文,感悟情境,激发阅读的兴趣,为深入学习课文,品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做铺垫。
二、深入品读,体会情感
1.品读课文,引导质疑,批注读文感受。
燕子去了能再来,杨柳枯了可再青,桃花谢了会再开,唯独时间不会再来,所以作者在课文的开头就提出了“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样引人深思的问题,作者到底要用这个问题表达什么?请大家细读课文的第2~5自然段,想一想: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
2.小组交流,合作研读,然后选代表汇报。
(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
①猜一猜: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是多大年龄?根据什么猜出来的?
“八千多日子”,那可是二十多年哪,朱自清50岁去世,这可是他的半生啊,这个时间是长还是短?作者是怎么认为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②思考:在朱自清先生看来,他的“八千多日子”是怎样度过的呢?从一个“溜”字,你读出了什么?
③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你从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心绪?(这里作者运用了极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
日子显得如此渺小,消逝得如此之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心绪。
)
④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心绪呢?请同学们看一段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教师帮助学生理解这段文字。
(课件出示:这篇散文写于1922年3月,当时朱自清24岁。
五四运动时,他为光明和新时代的到来而欢呼。
“五四”高潮过后,由于旧的东西没有被摧垮,新的社会蓝图又不清晰,朱自清很想为国家作出贡献,但是他找不到方向,没有目标,于是陷入了苦闷之中,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在犹豫、徘徊中,眼看宝贵的时光从身边白白地流逝,于是朱自清写下了这篇感人的散文。
)
要指导学生读出惋惜、留恋之情。
⑤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
(2)时间这个精灵它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可是在作者的笔下,却把这个空灵而抽象的时间写得形象而具体,那么,作者是如何具体地描述出它的匆匆脚
课件出示: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①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通过哪些生活中具体的小事让我们感受到了日子的来去匆匆?(小组交流,畅所欲言)
②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时间的脚步匆匆?(跨过、飞走、溜走、闪过)想一想作者此时是什么心情。
③时间的脚步匆匆,那么,你的时间又是怎样过去的呢?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生活细节,模仿课文诗一样的语言创作一首诗!
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生活场景,降低难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
日子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
日子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
日子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小结:日子从“手边过去”“身上跨过”“脚边飞走”“叹息里闪过”,真是挽不住,也留不得啊!日出日落,来去匆匆,光阴本是无影无踪的,但“太阳他有脚”,作者将时光这一空灵的对象写得如此新鲜活泼,使无情之物充满了人情味。
透过作者的灵动之笔,我们感受到了那人格化的太阳,直接沟通作者心灵深处的动人形象。
让我们把心放进课文中,随着作者一同感受时光飞逝的愁绪和无奈。
⑤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笔下匆匆流逝的时光,感受到了作者的声声叹息和无奈的愁绪,那么,作者是不是真的让日子从自己的身边任意溜走、无所事事呢?是不是真的像文中所说的“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此处可以结合写作背景、作者经历,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受和写作目的。
(3)了解作者的生平,深入解读文本主题。
课件出示:
朱自清,生于1898年,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他一生勤奋写作,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等著作。
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1948年因拒绝美国的救济粮,不久在北平逝世。
①听了老师的介绍,你认为朱自清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自由发言)
②朱自清先生在他短短的生命旅程中,成果卓著,那他为什么还要说“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他真的是赤裸裸地来,又赤裸裸地去吗?请大家快速朗读第4自然段,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一连进行了几次发问?透过这些问题,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③在这一连串的六个问题中,有作者的追问,有作者的反问,更有触景生情,抒发对时代感受的深深责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深深地不满于自己尽在“徘徊”的思想状态,不甘虚度光阴,力求向上的一种精神。
是啊,“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你能读出作者的这种“悔”和“恨”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两个“赤裸裸”的意思一样吗?“平”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
朱自清是白白地走了这一遭吗?(简介朱自清的作品)
你能尝试回答吗?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才是没有虚度、没有白白地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
④指名,小组合作、伙伴合作、师生合作朗读这一自然段。
(4)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你认为这句话用怎样的感情朗读最能表达此时作者的心情?和第1自然段中的那句话相比,在朗读上有什么区别?请你试着读一读。
(学生对比朗读)
设计意图:生本课堂,以生为本,通过多层次地朗读课文,通过对重点句段的个性化解读,生成独立的、有个性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文章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体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