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科举制度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课件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 》ppt课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科举制度的起源 • 科举制度的演变 • 科举制度的影响 • 科举制度的争议与批判 • 现代考试制度的发展
01
科举制度的起源
起源背景
社会背景
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的 衰落,寒门庶族势力逐渐兴起, 社会流动成为一种需要,科举制 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科举与学校教育
明代科举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考生需先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等层层选拔,才 能参加乡试。
清代科举
科举制度的鼎盛
清代科举制度达到了鼎盛时期,考试科目和选拔程序更加严 格和规范。同时,清代还设立了武举,以选拔军事人才。
科举制度的衰落
随着近代教育的兴起和西方文化的传入,清代科举制度逐渐 失去了其重要地位,最终在1905年被废除。
01
科举制度的演变
唐宋科举
唐代的科举制度
唐代的科举制度是中国科举制度的起 源,主要分为明经、进士等常科和制 科。明经科主要考查儒家经典,进士 科则注重诗赋和策论。
宋代的科举改革
宋代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如 增加殿试、实行糊名和誊录等,以确 保考试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明代科举
八股文的兴起
明代科举开始采用八股文作为考试文体,要求考生按照固定的格式和韵律进行写 作,限制了考生的发挥和创新。
废除过程
在近代,科举制度逐渐被废除, 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教育体制。
影响与意义
科举制度的废除标志着传统教育 体制的结束,为现代教育体制的
兴起奠定了基础。
科举制度的历史地位与评价
历史地位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政治、文化、教育等方 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科举制度的起源 • 科举制度的演变 • 科举制度的影响 • 科举制度的争议与批判 • 现代考试制度的发展
01
科举制度的起源
起源背景
社会背景
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的 衰落,寒门庶族势力逐渐兴起, 社会流动成为一种需要,科举制 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科举与学校教育
明代科举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考生需先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等层层选拔,才 能参加乡试。
清代科举
科举制度的鼎盛
清代科举制度达到了鼎盛时期,考试科目和选拔程序更加严 格和规范。同时,清代还设立了武举,以选拔军事人才。
科举制度的衰落
随着近代教育的兴起和西方文化的传入,清代科举制度逐渐 失去了其重要地位,最终在1905年被废除。
01
科举制度的演变
唐宋科举
唐代的科举制度
唐代的科举制度是中国科举制度的起 源,主要分为明经、进士等常科和制 科。明经科主要考查儒家经典,进士 科则注重诗赋和策论。
宋代的科举改革
宋代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如 增加殿试、实行糊名和誊录等,以确 保考试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明代科举
八股文的兴起
明代科举开始采用八股文作为考试文体,要求考生按照固定的格式和韵律进行写 作,限制了考生的发挥和创新。
废除过程
在近代,科举制度逐渐被废除, 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教育体制。
影响与意义
科举制度的废除标志着传统教育 体制的结束,为现代教育体制的
兴起奠定了基础。
科举制度的历史地位与评价
历史地位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政治、文化、教育等方 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
• 1905年9月2日,在许多有识之士的同声谴责中,袁世凯、 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 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 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至此,实行 了将近1300余年的科举考试制度终被废除。
• 童生试包括院试、岁试和科试。乡试三年 一考,因考期定在秋季举行,故又称“秋 闱”。其录取名额由朝廷规定,考中者称 “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和殿 试试最高一级考试,其中会考是带有决定 性的考试,定于乡试的第二年在京城由礼 部主持,因考期在春季,故又称“春闱”, 录取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诗赋:科举时要求应试者须作诗,赋(时称杂文)各一篇。
小结:帖经的考试方法简单,只需考生熟读经书即可应付,后来
由于考生人数增长而录取人数限制,考官便常常出偏题,怪题。 墨义更为简单,考生只需依照原文作答,而不用运用思想。策问 的要求较高,对于考查政治才能曾是一种好办法。但是,这种考 试方法实行之后,一般士子束书不观,只拿旧策读之,以应付考 试。诗赋虽让较帖经、墨义,策问更能考查其思想,并能反映一 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文学功底,但到后期过于追求孵化辞藻。可见 科举制在时间的检验下慢慢暴露出弊端。
唐朝科举考试中的各科考试内容与方法大致相同,仅侧重 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唐朝科举取试不仅要看考试成绩,而且还 要有知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权贵公卿之门。 这种投献自己代表作的规定,虽然有将考试与推荐相结合的 意味,但同时也为营私舞弊大开方便之门,可见也是弊多利 少。
进士及第不仅能获得为官的资格,而且还能获得皇帝“御 赐”的诸如黄榜报喜,曲江赴宴,雁塔题名等一系列恩宠有 加的活动,使自己风光,家族荣耀。唐朝的最高统治者便是 以此利禄相诱,使天下士人埋首科考,后人有诗写到:“太 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 童生试包括院试、岁试和科试。乡试三年 一考,因考期定在秋季举行,故又称“秋 闱”。其录取名额由朝廷规定,考中者称 “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和殿 试试最高一级考试,其中会考是带有决定 性的考试,定于乡试的第二年在京城由礼 部主持,因考期在春季,故又称“春闱”, 录取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诗赋:科举时要求应试者须作诗,赋(时称杂文)各一篇。
小结:帖经的考试方法简单,只需考生熟读经书即可应付,后来
由于考生人数增长而录取人数限制,考官便常常出偏题,怪题。 墨义更为简单,考生只需依照原文作答,而不用运用思想。策问 的要求较高,对于考查政治才能曾是一种好办法。但是,这种考 试方法实行之后,一般士子束书不观,只拿旧策读之,以应付考 试。诗赋虽让较帖经、墨义,策问更能考查其思想,并能反映一 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文学功底,但到后期过于追求孵化辞藻。可见 科举制在时间的检验下慢慢暴露出弊端。
唐朝科举考试中的各科考试内容与方法大致相同,仅侧重 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唐朝科举取试不仅要看考试成绩,而且还 要有知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权贵公卿之门。 这种投献自己代表作的规定,虽然有将考试与推荐相结合的 意味,但同时也为营私舞弊大开方便之门,可见也是弊多利 少。
进士及第不仅能获得为官的资格,而且还能获得皇帝“御 赐”的诸如黄榜报喜,曲江赴宴,雁塔题名等一系列恩宠有 加的活动,使自己风光,家族荣耀。唐朝的最高统治者便是 以此利禄相诱,使天下士人埋首科考,后人有诗写到:“太 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古代科举制度ppt课件
二、发展
唐朝科举制度
分科考试 基本特征
择优录取
进士科 分类 常 科 明经科
制 举“非常之人”
常科分秀才、明经、进士等科,其 中以明经、进士两科最重要。明经考试 的内容以帖经为主;进士考试的内容以 诗赋为主。考帖经全赖背诵,做诗赋需 要独立思考。因此有“三十老明经,五 十少进士”之说。进士及第虽难,但及 第后易于飞黄腾达。
宋代已有状元、榜眼、探花的名目, 是作为榜首前三名的荣誉称号。
明清科举考试程序 童试(府、县试):
由童生参加考试,州县长官主考,中试称生 员,秀才、秀士,取得府县学校的学生资格。 乡试:
乡试又称大比,中者称举人。8月中旬举行, 又称秋闱,在省署举行。 会试:
在乡试的第二年春二月举行,又称春闱。由 礼部主持,又称礼闱。地点在京城。 殿试:
4、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 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 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
场中的徇私舞弊。”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A.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B.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破题 承题
起讲
八 入手
股
文 起股
中股
程 正反
正反
式 大结
股者,对偶也。每股中均须一正一反, 或一实一虚,或一深一浅排偶论述。 所有内容必须本 《四书集注》,代圣人 立言,不可以己见发挥。只有最后大结 时可用己见,但只可言前朝,且只能三 四句。
后股
正反
束股
正反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 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名次。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课件PPT
三、科举制度的利弊
• 危害
• 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 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 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 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 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大部份人以通过 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 举亦局限制了人材的出路。唐宋八大家都是进士出身;但到了 明清两朝,无论在文学创作、或各式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 家,却多数都失意于科场。
三、科举制度的利弊
• 2、有利于培养读书学习的社会风气,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份时间都不下五十 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 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份子,这样对 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 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圣贤书”,故此亦间接维持了 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
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主要内容
1、科举制度简介 2、科举制度的历史沿革 3、科举制度的利弊
一、科举制度简介
• 科举制度是指封建王朝为了统治的需要而采取分科考试 选拔各级官吏的一种制度。它起源于隋朝,形成于唐朝, 完善于宋朝,元明清三代,虽在内容上屡有深化与扩展, 但基本仿行宋制。到光绪十三至光绪三十年(18871905),历经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在地主阶级改良 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唾骂声中宣告废除。科举制度作 为封建制度的一个方面,有其自身的存在价值,它对隋 唐以后1300多年的封建社会有过重大的影响。
二、科举制度的历史沿革
• 发展
• 唐朝分常举和制举两种,武则天时创殿试和武举。殿试的产生 排除了一些通过钱财来考入进士的人,是完善科举制的一项重 大措施。唐玄宗时,诗赋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明清的科举考 试分为四个级别,最低的一级叫院试,由府、州、县的长官监 考,考试通过后为秀才,然后是乡试,这是省一级的考试,考 中的就成了举人。再高一级的是会试,由礼部主持,考取的叫 贡士,如果能考过这一关,就有资格参加最高一级的考试,也 就是殿试。殿试又叫廷试,由皇上亲自主持。
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超全课件
娘”。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
(三)通过诗词学习、识记、理解。 如:1、宋代柳永不第后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 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 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 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科别
内容
项目
考场 主考人 参加者 中者名称
日期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院试
府、县 各省学政 童生(儒生) 生员(秀才) 三年之内两次
案首 - -
乡试(秋闱)
会试(春闱)
殿试
省城
京城贡院(礼部) 皇宫(宫殿)
朝廷特派官员
钦差大臣
皇帝
生员及监生
举人
贡士
举人
贡士
进士
子、卯、午、酉年八月, 乡试次年三月, 会试同年四月
个出上联“如夫人”,另一个就对“同进士”;一个又把上联加为“如 夫人洗脚”,另一个就对“同进士出身”;一个再加“替如夫人洗脚”, 另一个再对“赐同进士出身”……两人正对得高兴,突听屋子里一声爆 响,接着就见总督大人铁青着脸从里面出来,拂袖而去。两个幕僚莫名其 妙,去问老幕僚。老幕僚一听,忙说:“你们二人赶紧收拾行李走人吧。 哪壶不开提哪壶——你们不知曾大人就是‘赐同进士出身’?”二人一 听,马上收拾家当逃之夭夭——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权倾天下的曾大 人居然也就是一个“同进士”!
(四)科举制度之前选拔官吏的相关常识
察举 汉代确立的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由地方长 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拔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 官职。
如:李密《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 举孝子廉吏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 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三)通过诗词学习、识记、理解。 如:1、宋代柳永不第后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 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 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 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科别
内容
项目
考场 主考人 参加者 中者名称
日期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院试
府、县 各省学政 童生(儒生) 生员(秀才) 三年之内两次
案首 - -
乡试(秋闱)
会试(春闱)
殿试
省城
京城贡院(礼部) 皇宫(宫殿)
朝廷特派官员
钦差大臣
皇帝
生员及监生
举人
贡士
举人
贡士
进士
子、卯、午、酉年八月, 乡试次年三月, 会试同年四月
个出上联“如夫人”,另一个就对“同进士”;一个又把上联加为“如 夫人洗脚”,另一个就对“同进士出身”;一个再加“替如夫人洗脚”, 另一个再对“赐同进士出身”……两人正对得高兴,突听屋子里一声爆 响,接着就见总督大人铁青着脸从里面出来,拂袖而去。两个幕僚莫名其 妙,去问老幕僚。老幕僚一听,忙说:“你们二人赶紧收拾行李走人吧。 哪壶不开提哪壶——你们不知曾大人就是‘赐同进士出身’?”二人一 听,马上收拾家当逃之夭夭——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权倾天下的曾大 人居然也就是一个“同进士”!
(四)科举制度之前选拔官吏的相关常识
察举 汉代确立的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由地方长 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拔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 官职。
如:李密《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 举孝子廉吏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 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中国古代科举PPT课件
2019/8/9
8
SUCCESS
THANK YOU
2019/8/9
宋神宗的《劝学篇》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家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2019/8/9
10
明代:科举制度的鼎盛
明代对科举更加,制度更为完善,更注重形式,规条更 繁琐,科举地位更高,尤其是八股取士的创行,导致教育 呆板,思想僵化,学校完全成为科举附庸。
以上五种考试方法从不同的层面考察了学生对 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尤其是对儒家经典的死 记硬背;同时也促进了学校教育内容的标准化 和考试方法的多样化。
2019/8/9
6
影响
科举制度产生后远播海外,对东亚和世界文明 产生过重要影响。如西方国家的近代文官考试制度 是借鉴中国科举制度建立起来的。在东亚,日本早 在公元7至8世纪就实行了科举制度;韩国是中国 域外实行科举时间最长的国家(958—1894,共 936年);越南是东亚三国中最迟实行科举也是世 界上最晚废止科举的国家(1075—1919)。可见 科举制度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世界各国 文化水平的提升。
• 吏部复试内容:“书,判,身,言”
• “书”:书法,试其“楷法遒劲”;
• “判”:写另一类文章,试其“文理优长”;
• “身”考察其相貌是否端正,试其“体貌丰伟”;
• “言”,口齿是否伶俐,试其“言辞辩正”,全 部通过即可授予官职。
2019/8/9
4
考试方法
(1)帖经。类似于今天的填空题目,主要考察学生的记 诵能力。
2019/8/9
7
宋代:科举制度的改革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历史的反思
公平性的维护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公平和公正的象征,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避免了世家大族 对官场的垄断,为寒门学子提供了上升通道。
对中华文化的传承
科举制度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考试内容的设计,使得 学子们能够深入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
历史价值的挖掘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其历史价值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 社会的发展历程。
THANKS
体现公平
科举制度相对公平的竞争平台体现 了公平和公正的原则,为现代社会 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06
科举制度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启示
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01
人才选拔方式
古代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这种选拔方式与现代社会中许多机
构和企业采用的人才评估和招聘方式有相似之处。
02 03
社会阶层流动
古代科举制度为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提供了一个公平的机会,使他 们可以通过考试获得更高的地位和权力。这种机会在现代社会中仍然 存在,例如高考和公务员考试等。
知识和技能的评估
古代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来评估候选人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这种评估方式对于现代社会中各 种职业的招聘和晋升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即应该注重候选人的实际能力和专业素养。
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承
古代科举制度强调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承,这种传统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现 代社会应该注重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承,加强对年轻一代的教育和培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 继承和发展人类文明。
清承明制,继续实行科举制度,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举行最后一次考试后被废除。
03
科举制度的影响与贡献
对社会的影响
促进社会流动性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科举制度课件63张PPT
二、有关考官、考生与考场的各种规定
(二)对考官的规定
• 乡、会、殿试的考官都由皇帝亲自派选。 • 乡试考官:一正一副,由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 • 会试考官:由1位总裁,3-5位副总裁,
18位同考官,称“十八房”。 • 殿试考官: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主持,评卷官员称为读卷官。 • 回避制度:别头试(考官子弟另试)、乡试考官避有籍。 • 闭锁考院:会试考官上任,不许回家,直接赶到贡院住宿,
名落孙山时失意之诗
唐 罗邺《落第东归》: 年年春色独怀羞,强向东归懒举头。 莫道还家便容易,人间多少事堪愁。 唐 温宪(庭筠子)《题崇庆寺壁》: 十口沟隍待一身,半年千里绝音尘。 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
(郑延昌见此诗,荐于当事,宪乃得第。庭筠才思敏捷,时称“温八
叉”、每科考喜代为他人作,动辄“救数人”。)
正式名称:第一甲第一名、第一甲第二名、第一甲第三名
二、有关考官、考生与考场的各种规定
(一)对考生的规定:
填履历表:姓名、年龄、籍贯、婚否、三代(曾祖父、 祖父、父亲)、身材(如胖瘦等)、面貌(如白晳、 黑红、有无胡须等)
结保:考生五人结保,如有舞弊发生,则五人同罪。 点名与搜检:考生入场前点名与搜查携带的用品。
韩国恢复科举考试图
2006年10月1日,韩国老人参加Gwageo考试
韩 国 首 尔 恢 复 科 举 考 试 图
贡院旧照片
(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
南京贡院旧照
贡院与号舍图 顺天贡院模型
两位考生在号舍中
• 左图:模拟考试情景 • 右图:考箱和考篮
陈独秀《实庵自传》(南京考场)
到了八月初七日,我们要进考场了。我背了考篮、书籍、文具、食粮 、烧饭的锅和油布,已竭尽了生平的气力,若不是大哥代我领试卷,我便 会在人丛中挤死。一进考棚,三魂吓掉了二魂半,每条十多丈长的号筒, 都有几十或上百个号舍,号舍的大小仿佛现时警察的岗棚,然而要低得多 ,长个子站在里面,是要低头弯腰的,这就是那时科举出身的大老以尝过 “矮屋”滋味自豪的“矮屋”。矮屋的三面七齐八不齐的砖墙,当然里外 都不曾用石灰泥过,里面蜘蛛网和灰尘是满满的,好容易打扫干净,坐进 去拿一块板安放在面前,就算是写字台。睡起觉来,不用说就得坐在那里 睡。一条号内,一两间空号,便是这一号的公共厕所,考场的特别名词叫 做“屎号”。……如果不幸坐位编在“屎号”,三天饱尝异味,还要被人 家议论是干了亏心事的果报。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 (共28张PPT)PPT课件 图文
如:《明史·章懋传》弘治中,孝宗登用群贤。 众议两京国学当用名儒,起谢铎于北监。及南监 缺祭酒,遂以懋补之。懋方遭父忧不就。
——芜湖市马鞍山市2016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四)科举制度之前选拔官吏的相关 常识
察举 汉代确立的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察举 有考察、推举的意思。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 时考察、选拔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 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时,有一天,两个幕僚无聊时对对联玩。 一个出上联“如夫人”,另一个就对“同进士”;一个又把上 联加为“如夫人洗脚”,另一个就对“同进士出身”;一个再 加“替如夫人洗脚”,另一个再对“赐同进士出身”……两人正 对得高兴,突听屋子里一声爆响,接着就见总督大人铁青着脸从 里面出来,拂袖而去。两个幕僚莫名其妙,去问老幕僚。老幕僚 一听,忙说:“你们二人赶紧收拾行李走人吧。哪壶不开提哪壶— —你们不知曾大人就是‘赐同进士出身’?”二人一听,马上收 拾家当逃之夭夭——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权倾天下的曾大人 居然也就是一个“同进士”!
※金榜题名
金榜:科举时代殿试揭晓的榜; 题名:写上名字。指科举得中。
※名落孙山
指考试或选拔未被录取。 出自宋·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 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 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 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二、中国文化常识之 科举制度
桂榜
杏榜
金榜
解元
会元
状元
-
-
榜眼
-
-
探花
(三)与科举有关的内容
(一)院试:又称郡试、道试。是参加过县试、府试后的 童生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由朝廷所派官员主考。考中者 称秀才,才有资格“入泮”(进官办学校)学习。 (二)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 称“举人”,有做官资格。第一名称“解元”。 (三)会试:每三年一次会集各省举人在京城举行的考试。 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或“会魁”)。 (四)殿试:亦称“廷试”,是皇帝在殿廷亲自对会试考 中的贡士所进行的面试。按成绩分为“三甲”(即三等):
——芜湖市马鞍山市2016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四)科举制度之前选拔官吏的相关 常识
察举 汉代确立的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察举 有考察、推举的意思。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 时考察、选拔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 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时,有一天,两个幕僚无聊时对对联玩。 一个出上联“如夫人”,另一个就对“同进士”;一个又把上 联加为“如夫人洗脚”,另一个就对“同进士出身”;一个再 加“替如夫人洗脚”,另一个再对“赐同进士出身”……两人正 对得高兴,突听屋子里一声爆响,接着就见总督大人铁青着脸从 里面出来,拂袖而去。两个幕僚莫名其妙,去问老幕僚。老幕僚 一听,忙说:“你们二人赶紧收拾行李走人吧。哪壶不开提哪壶— —你们不知曾大人就是‘赐同进士出身’?”二人一听,马上收 拾家当逃之夭夭——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权倾天下的曾大人 居然也就是一个“同进士”!
※金榜题名
金榜:科举时代殿试揭晓的榜; 题名:写上名字。指科举得中。
※名落孙山
指考试或选拔未被录取。 出自宋·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 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 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 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二、中国文化常识之 科举制度
桂榜
杏榜
金榜
解元
会元
状元
-
-
榜眼
-
-
探花
(三)与科举有关的内容
(一)院试:又称郡试、道试。是参加过县试、府试后的 童生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由朝廷所派官员主考。考中者 称秀才,才有资格“入泮”(进官办学校)学习。 (二)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 称“举人”,有做官资格。第一名称“解元”。 (三)会试:每三年一次会集各省举人在京城举行的考试。 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或“会魁”)。 (四)殿试:亦称“廷试”,是皇帝在殿廷亲自对会试考 中的贡士所进行的面试。按成绩分为“三甲”(即三等):
科举制及科举文化PPT课件
八股文分为: 破题:揭示题旨 承题:承上文而加以阐发 起讲:承题后开始议论 入题:起讲后的入手之处 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
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 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 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 必经过科举途径。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赵嘏
武则天
武则天首创殿试
武则天也大力提倡科举。她将应举的人, 集中到洛阳宫殿,亲自出题面试,从而开创 了殿试制度。她同时还开创了武举制度。
唐玄宗
科举促进唐诗的发展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面试 科举应试者,录取了很多有才学的人。由于, 皇帝的提倡,唐朝的诗歌得以迅速发展,并 成为唐朝最主要的文学形式。
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再下第》
孟郊
一夕九起嗟, 梦短不到家。 两度长安陌, 空将泪见花。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在杏园举行的探花宴。图为西安大唐芙蓉园杏园
聚会庆贺曲江会。图为曲江亭
雁塔题名
慈恩塔下提名处, 十七人中最少年。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 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
学校分国家与地区两类。国家的学校称为国子 监,地方的学校有府、州、县学。在聘师授课或自 学的人,只有参加入学考试,才能获得资格。
(二)三级考试制
朝廷有时为了招揽人才,常在皇帝即 位或其他国家大典时增加一次考试,这叫 “恩科”。
(四)南北分卷制度
缘于洪武三十年会试 明仁宗后南北分卷 南卷 ( 55%):浙江、江西、福建、湖广、 广东,应天府、南直隶部分府州。 北卷 (35% ):山东、山西、河南、陕西、 顺天府、北直隶大部分地区、辽东。 中卷 ( 10%):四川、广西、云南、贵州, 南直隶部分府州。
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 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 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 必经过科举途径。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赵嘏
武则天
武则天首创殿试
武则天也大力提倡科举。她将应举的人, 集中到洛阳宫殿,亲自出题面试,从而开创 了殿试制度。她同时还开创了武举制度。
唐玄宗
科举促进唐诗的发展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面试 科举应试者,录取了很多有才学的人。由于, 皇帝的提倡,唐朝的诗歌得以迅速发展,并 成为唐朝最主要的文学形式。
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再下第》
孟郊
一夕九起嗟, 梦短不到家。 两度长安陌, 空将泪见花。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在杏园举行的探花宴。图为西安大唐芙蓉园杏园
聚会庆贺曲江会。图为曲江亭
雁塔题名
慈恩塔下提名处, 十七人中最少年。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 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
学校分国家与地区两类。国家的学校称为国子 监,地方的学校有府、州、县学。在聘师授课或自 学的人,只有参加入学考试,才能获得资格。
(二)三级考试制
朝廷有时为了招揽人才,常在皇帝即 位或其他国家大典时增加一次考试,这叫 “恩科”。
(四)南北分卷制度
缘于洪武三十年会试 明仁宗后南北分卷 南卷 ( 55%):浙江、江西、福建、湖广、 广东,应天府、南直隶部分府州。 北卷 (35% ):山东、山西、河南、陕西、 顺天府、北直隶大部分地区、辽东。 中卷 ( 10%):四川、广西、云南、贵州, 南直隶部分府州。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考前突破:教育科举课件(共15张ppt)
C.西席、西宾是旧时家塾教师的代称。唐以前,俗以东向座为尊。宾
客至必请入西席面东而坐,故尊称私塾教师为西宾,亦称西席。
D.博士指古代学位最高的人。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
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答案】D(博士指经学教师。)
6. 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课堂训练
A.科举取仕始于隋代,此前,选拔官吏主要是实行“选士”“察举”“九品中正”制
度。
B.“科举”即分科考试以取仕。始于隋唐,止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实行分级考试,有
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C“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一开始与“五经”是封建
学校及科举考试的标准书。
D. 中国古代历代各级官府都会直接举办管理学校,称为“官学”。由政府提供“廪
后股 为重心 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
束股
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都有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消极作用。
名称 时间
别称
地点
主考官
发榜
考中者
第一名
乡试
子卯 午酉年 八月
秋闱 京城和各省 秋试 贡院(省城)
皇帝 委派
桂榜 鹿鸣宴
举人 (孝廉)
解元
会试
乡试次年春 季
礼闱 春闱
京城贡院(礼 礼部主持,皇帝任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考前突破
——教育与科举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
察举 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启蒙教育、《孝经》学习和巨儒讲经三 种基本形式。汉以后私学成为封建时代学校教 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宋:采用经学家私 元明清:
人授徒的方式,如韩
愈、颜师古、胡安定
私塾
等学者型官员开展的
私学实践。此外还有
另一高级形态的私学 在宋代蓬勃发展,即
私学
书院,以讲解理学为 义学
专馆
主。
思考:中国古代私学制度的特点。
第二节: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设科考试用以选拔 官吏的制度。初创于隋代时期,形成于唐代, 一直延续至清末,存在了1300多年,是中国 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制度之一。科举制度 对于这一漫长时期的政治、经济、教育制度 及知识分子的学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形成
夏商周:世卿世禄制 春秋战国:选贤任能的客卿制 两汉:察举征辟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科举制
中国的教育制度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
萌芽期:原始社会后期
古代教育制度
建立期:夏商周时期
繁荣期:唐宋时期
消亡期:清末新式学堂建立后
一、官学制度
官学是由官府开设的各类学校。最早在夏代 就已有了正式的学校,这是教育制度形成的重要标 志之一。此时期奴隶主贵族垄断学校教育,平民无 受教育权利。
1、建立期(“学在官府”)
中国古代教育科举制度
四个阶段的考试过程:
童生试(院试):州县级考试,考中者称为“生员、 秀才或相公”,送到省里去参加乡试 ;
乡试:省级考试,每三年一次,八月举行,称“秋 闱”,考中者称为“举人பைடு நூலகம்,其中第一名称为“解 元”。(发榜图)
会试:中央级考试,在乡试后第二年举行,试期在春 季二月,称“春闱”,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 称为“会元” 。进入宫廷参加殿试;
中央官学:太学、鸿都门学、四姓小侯 学
地方官学:在郡国设学、县邑设校,乡 设庠,村设序。
魏晋南北朝:西晋设国子学和太学。南朝刘 宋设立儒学、玄学、史学、文学四馆进行分 科教学,视为官学制度的一大创举。
3、繁荣成熟期
隋代:中央设国子寺,下辖五学。包括国 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和律学。
唐代:中央设国子监,下设六学。在隋代
中央官学—设国子监,仅北京一监,各方学校 输送来的称“贡生”,直接招收的称“监生”。学 制3年。
思考:中国古代官学制度的特点。
二、私学制度
中国历代由私人开设的各类学校统称为私学。
春秋战国:孔子首开私人讲学,招收不以出身 为限,实现了平民教育的普及,主要讲授儒学。 与儒学并行的还有墨学(生产技能、几何学、力学、光 学),此时期“学在四夷”之风盛行。
殿试放榜
一甲: 进士及第
二甲: 进士出身
三甲: 同进士出身
状元
榜眼
探花
明清:科举仅进士一科。试卷以八股文体 写作。
明清科举考试
院试
乡试
会试
殿试
秀才
举人
贡士
进士
一甲:进士及第
二甲:进士出身
三甲:同进士出身
SUCCESS
THANK YOU
2019/8/7
—
连桂 琼探
中 林花
三 元
榜
宴
宴
“
孟 郊
一 日 看 尽 长
安 花
春 风 得 意 马 蹄 疾
”
四、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
积极影响: 促进了公平的竞争机制 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 促进了诗文创作 负面影响 思想的同化和僵化 主体意识的丧失
明代八股文小常识:
明代科举考试的内容以理学的观点指导为 文,文章须分为八个部分,即:破题、承 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和束 股。从起股以下,每部分用两股排偶文字, 限定字数,故称为“八股文”。
二、科举制度的沿革
隋代:隋炀帝时期开设进士科,用诗赋、 试策进行公开考试,这是科举制确立的重 要标志。
唐代:科举考试种类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种。 常科每年举行公开考试,考试科目包括: 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 明算等50余种。制科是皇帝临时设立的科 目。
宋代:科目以进士为重,增加殿试,由皇 帝亲策,三年一考。
三、家庭教育
我国的家庭教育最早始于西周,至春秋逐渐 形成系统的家庭教育。孔子被视为家庭教育 的鼻祖。
我国最早的一部家庭教育专著——《颜氏家 训》,由南北朝的教育家颜之推所撰,共20 篇,包括教子、勉学、兄弟、治家、风操、 涉务等篇目,涉及封建家庭教育的各个部分。
讨论:当代家庭教育涉及到哪些内容?
基础上增设了算学。学制多为9 年。
县学
地方官学主要有府学、州学、
三级学校。
宋代:承袭唐代,国子监又增设了武学、画
4、衰亡期
明清时期,学校在社会上得以普及,但学校已沦 为科举考试的附庸,丧失了教育的职能。 明代:
中央官学—设国子监,有北京、南京两监。学 生统称为“监生”。学制4年。 清代:
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发榜分为三甲,第一甲 的三人,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 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宋代:科目以进士为重,增加殿试,由皇 帝亲策,三年一考。
殿试放榜
一甲: 进士及第
二甲: 进士出身
三甲: 同进士出身
状元
榜眼
探花
明清:科举仅进士一科。试卷以八股文体 写作。
夏代:奴隶主阶级的成员在官学中接受教育, 包括生产技能的学习和武士教育。
商代:学习文字知识,并接受“六艺”等文 化技能教育。
西周官学教育
国学
乡学
(大贵族子弟学校) (一般贵族子弟学校)
小学(7年制)
大学(9年或更长)
识字和“六艺”学习
修身、治国的相关知识
2、发展期
汉代:“独尊儒术”促进了官学的进一步发 展,此时期官学教育内容以传授儒家经典为 主。
明清科举考试
院试
乡试
会试
殿试
秀才
举人
贡士
进士
一甲:进士及第
二甲:进士出身
三甲:同进士出身
第一节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 官学制度、私学制度、家庭教育、中国
古代的教育制度的特征及教育思想
第二节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明清时代的三级
考试、科举制度流弊与功过
第一节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指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以及教 育设施的总称。
蒙学读物之百家姓: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诸卫 蒋沈 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 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 方 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 时傅 皮卡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 邵堪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 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粱 杜阮蓝闵 席季麻强 贾路 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 咎管 卢莫 经房裘缪 干解应宗 宣丁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程嵇 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 甄魏加封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乌焦 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 甘钭厉戎 祖武 符刘 姜詹束龙
唐宋:采用经学家私 元明清:
人授徒的方式,如韩
愈、颜师古、胡安定
私塾
等学者型官员开展的
私学实践。此外还有
另一高级形态的私学 在宋代蓬勃发展,即
私学
书院,以讲解理学为 义学
专馆
主。
思考:中国古代私学制度的特点。
第二节: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设科考试用以选拔 官吏的制度。初创于隋代时期,形成于唐代, 一直延续至清末,存在了1300多年,是中国 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制度之一。科举制度 对于这一漫长时期的政治、经济、教育制度 及知识分子的学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形成
夏商周:世卿世禄制 春秋战国:选贤任能的客卿制 两汉:察举征辟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科举制
中国的教育制度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
萌芽期:原始社会后期
古代教育制度
建立期:夏商周时期
繁荣期:唐宋时期
消亡期:清末新式学堂建立后
一、官学制度
官学是由官府开设的各类学校。最早在夏代 就已有了正式的学校,这是教育制度形成的重要标 志之一。此时期奴隶主贵族垄断学校教育,平民无 受教育权利。
1、建立期(“学在官府”)
中国古代教育科举制度
四个阶段的考试过程:
童生试(院试):州县级考试,考中者称为“生员、 秀才或相公”,送到省里去参加乡试 ;
乡试:省级考试,每三年一次,八月举行,称“秋 闱”,考中者称为“举人பைடு நூலகம்,其中第一名称为“解 元”。(发榜图)
会试:中央级考试,在乡试后第二年举行,试期在春 季二月,称“春闱”,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 称为“会元” 。进入宫廷参加殿试;
中央官学:太学、鸿都门学、四姓小侯 学
地方官学:在郡国设学、县邑设校,乡 设庠,村设序。
魏晋南北朝:西晋设国子学和太学。南朝刘 宋设立儒学、玄学、史学、文学四馆进行分 科教学,视为官学制度的一大创举。
3、繁荣成熟期
隋代:中央设国子寺,下辖五学。包括国 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和律学。
唐代:中央设国子监,下设六学。在隋代
中央官学—设国子监,仅北京一监,各方学校 输送来的称“贡生”,直接招收的称“监生”。学 制3年。
思考:中国古代官学制度的特点。
二、私学制度
中国历代由私人开设的各类学校统称为私学。
春秋战国:孔子首开私人讲学,招收不以出身 为限,实现了平民教育的普及,主要讲授儒学。 与儒学并行的还有墨学(生产技能、几何学、力学、光 学),此时期“学在四夷”之风盛行。
殿试放榜
一甲: 进士及第
二甲: 进士出身
三甲: 同进士出身
状元
榜眼
探花
明清:科举仅进士一科。试卷以八股文体 写作。
明清科举考试
院试
乡试
会试
殿试
秀才
举人
贡士
进士
一甲:进士及第
二甲:进士出身
三甲:同进士出身
SUCCESS
THANK YOU
2019/8/7
—
连桂 琼探
中 林花
三 元
榜
宴
宴
“
孟 郊
一 日 看 尽 长
安 花
春 风 得 意 马 蹄 疾
”
四、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
积极影响: 促进了公平的竞争机制 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 促进了诗文创作 负面影响 思想的同化和僵化 主体意识的丧失
明代八股文小常识:
明代科举考试的内容以理学的观点指导为 文,文章须分为八个部分,即:破题、承 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和束 股。从起股以下,每部分用两股排偶文字, 限定字数,故称为“八股文”。
二、科举制度的沿革
隋代:隋炀帝时期开设进士科,用诗赋、 试策进行公开考试,这是科举制确立的重 要标志。
唐代:科举考试种类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种。 常科每年举行公开考试,考试科目包括: 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 明算等50余种。制科是皇帝临时设立的科 目。
宋代:科目以进士为重,增加殿试,由皇 帝亲策,三年一考。
三、家庭教育
我国的家庭教育最早始于西周,至春秋逐渐 形成系统的家庭教育。孔子被视为家庭教育 的鼻祖。
我国最早的一部家庭教育专著——《颜氏家 训》,由南北朝的教育家颜之推所撰,共20 篇,包括教子、勉学、兄弟、治家、风操、 涉务等篇目,涉及封建家庭教育的各个部分。
讨论:当代家庭教育涉及到哪些内容?
基础上增设了算学。学制多为9 年。
县学
地方官学主要有府学、州学、
三级学校。
宋代:承袭唐代,国子监又增设了武学、画
4、衰亡期
明清时期,学校在社会上得以普及,但学校已沦 为科举考试的附庸,丧失了教育的职能。 明代:
中央官学—设国子监,有北京、南京两监。学 生统称为“监生”。学制4年。 清代:
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发榜分为三甲,第一甲 的三人,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 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宋代:科目以进士为重,增加殿试,由皇 帝亲策,三年一考。
殿试放榜
一甲: 进士及第
二甲: 进士出身
三甲: 同进士出身
状元
榜眼
探花
明清:科举仅进士一科。试卷以八股文体 写作。
夏代:奴隶主阶级的成员在官学中接受教育, 包括生产技能的学习和武士教育。
商代:学习文字知识,并接受“六艺”等文 化技能教育。
西周官学教育
国学
乡学
(大贵族子弟学校) (一般贵族子弟学校)
小学(7年制)
大学(9年或更长)
识字和“六艺”学习
修身、治国的相关知识
2、发展期
汉代:“独尊儒术”促进了官学的进一步发 展,此时期官学教育内容以传授儒家经典为 主。
明清科举考试
院试
乡试
会试
殿试
秀才
举人
贡士
进士
一甲:进士及第
二甲:进士出身
三甲:同进士出身
第一节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 官学制度、私学制度、家庭教育、中国
古代的教育制度的特征及教育思想
第二节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明清时代的三级
考试、科举制度流弊与功过
第一节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指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以及教 育设施的总称。
蒙学读物之百家姓: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诸卫 蒋沈 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 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 方 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 时傅 皮卡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 邵堪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 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粱 杜阮蓝闵 席季麻强 贾路 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 咎管 卢莫 经房裘缪 干解应宗 宣丁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程嵇 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 甄魏加封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乌焦 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 甘钭厉戎 祖武 符刘 姜詹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