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ppt精品课件2

一、荐举制度
(三)官府荐举
官府荐举是以官府的名义向君主和上级部门推荐 人才,被推荐的人要参加一定的考试,官府对被 推荐者不必负连带责任。 这种方法也适用于地方学校向中央学校推荐。 为了保证荐举人才的质量,明代以后,荐举的官 府和主要负责人也要负连带责任。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命天下府州县学岁 贡生员各一人,正月至京,从翰林院试经义、四 书义各一道,判语一条。中试者入国子监,不中 者所司论如律,教官、训导停其廪禄,生员罚为 吏。”(《天府广记》卷一六《设科之制》)
一、荐举制度
(二)私人荐举
1. 私人荐举的定义与起源
私人荐举是臣属们以个人名义向君主举荐人才, 亦称保举制,是历史上实行最久且制度化的人才 选拔方法。 私人荐举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适应选贤任能的 需要而产生。 鲍 叔 牙 管 仲
一、荐举制度
2. 私人荐举的原则
(二)私人荐举
外举不弃仇,内举不避亲(《左传· 襄公二十一 年》)。祁黄羊举仇人解狐为南阳县令,举儿子 祁午为军中尉。 祁 黄 羊 与 晋 平 公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一、荐举制度
中国古代的荐举形式主要有: 制度荐举 私人荐举 官府荐举 自荐
一、荐举制度
选贡士制 察举制
(一)制度荐举
九品中正制
一、荐举制度
1.选贡士制
(一)制度荐举
时间:夏商周三代,为补充世卿世禄制,为没有继 承权的嫡子和庶子提供了入仕机会。学在官府。 秀士
一、荐举制度
2. 私人荐举的原则
王旦荐寇准
(二)私人荐举
一、荐举制度
3. 私人荐举的方法
(二)私人荐举
具体方法为:要求具有一定资格的大臣, 在对下属考察的同时,从中发现人才,定期 向君主保荐,由朝廷授以要职或破格升迁。 如被荐的人才不符实,或日后犯法,荐举人 要负连带责任,受到一定的惩处。 为了严格保举,古代常常实行层层担保, 大官举小官,小官举吏职,同时加强监督和 限制。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PPT课件

一、荐举制度 1.游说、上书自荐
(四)自荐
东汉时,自荐式的仕途渐渐为世家所不齿。 魏晋南北朝时,更趋于没落。隋唐以后,上 书自荐往往仅作为君主“善政”的点缀,遇 有天灾地变,君主下诏求直言,而直言上书 的人也未必能够进入仕途,弄不好还会危及 身家性命。上书自荐的人数减少,以此得官 不易,自荐成为狭窄的险途。
二、科举制度 (一)隋代的科举制的创立
科举制度基本纠正了魏晋以来由世家 大族所垄断的用人和掌权状况,也削弱了 荐举的功能,表现出较为公开、公正的优 越性,为士人入仕开辟出一条新途径。科 举制度的确立,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需 要,有利于更广泛地吸收人才。成为主要 的官吏选拔制度,历代奉行不替,直到 1905年。
(二)私人荐举
不拘一格发现人才。保举出来的人中不乏操守才 能皆备者,多有实际的办事能力。 “能以维持其二百年之国祚者,赖有此法以选拔 贤才耳。”(《清通考》卷五八《选举考》) 曾 国 藩 左 宗 堂 李 鸿 章
一、荐举制度
5. 私人荐举的弊端
(二)私人荐举
私人荐举建立在私人的人际关系和好恶爱憎 基础之上,往往存在着偏见和营私舞弊,容 易形成长官与部属之间的相互利用,加剧政 治腐败。 部属会阿谀奉承,夸功掩短,奔走行贿 长官借此笼络和发展自己的势力,有意夸 大被荐举人的优长,掩盖其缺失,甚至借保 举以纳贿
二、科举制度 (二)唐代的科举制的发展
所谓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科目多临时设置,平民子弟和官吏都可应 试。制举不常举行,在科举制度中不占重 要地位。
二、科举制度 (二)唐代的科举制的发展
武则天创立武举和殿试。武举由兵部主持。
二、科举制度 (三)宋代的科举制的完善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五代时期藩镇 武人干政的教训,开始采取重用文臣、以 文制武政策。宋初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广 泛地吸收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参加政权。 扩大了录取规模。宋太宗在位21年,通过 科举而得官的将近一万人。宋仁宗在位41 年,单由进士一科而得官的就有4517人。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ppt 课件

▪ 给文章编写内容提纲。
▪ 第一部分(1节)总说: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一个十 分完整的发展序列。
▪ 第二部分(2-5节)分说:不同时代的选官制度及其特 点。
▪ 第一层(2节):选官制度的雏形,原始社会末期的民主制。 ▪ 第二层(3节):“世官制”:初期(夏商),鼎盛(西周),
衰弱(春秋战国)——世代承袭官职。 ▪ 第三层(4节):“察举制”:产生与确立(秦汉)——官吏察
▪ 汉武帝以后,察举制这种选官制度逐渐向规范化 发展,
▪ 按郡国人口率察举,每年推荐“孝廉”“秀才” 两科,
▪ 这样,推荐的权力就主要集中于郡县官吏。
▪ (4)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
▪ 魏晋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的具体做法是“州、郡、 县俱置大、小中正,
▪ 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 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
访推荐;规范(西汉后期、东汉)——按郡国人口率察举;发展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 第四层(5节):“科举制”:初创(隋唐),发展(两宋、 元),鼎盛、衰亡(明清)——“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科举必 由学校。
▪ 第三部分(6节)总结:我国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从简 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
▪ (1)什么是科举制:
▪ 科举制是一种考试选官的制度。
▪ (2)科举制的基本特点:
▪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白丁能否释褐为官要凭 考试成绩。
▪ (3)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 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 宋,明清时达到了极盛。
▪ (4)科举制这种“学校——科举” 培养选拔人才的模式的先进性以及 这种模式的弊端。
制时期作为一个时代?
▪ 明确: ▪ 原因在于这一时期只是选官的雏
形,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制 度。
▪ 第一部分(1节)总说: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一个十 分完整的发展序列。
▪ 第二部分(2-5节)分说:不同时代的选官制度及其特 点。
▪ 第一层(2节):选官制度的雏形,原始社会末期的民主制。 ▪ 第二层(3节):“世官制”:初期(夏商),鼎盛(西周),
衰弱(春秋战国)——世代承袭官职。 ▪ 第三层(4节):“察举制”:产生与确立(秦汉)——官吏察
▪ 汉武帝以后,察举制这种选官制度逐渐向规范化 发展,
▪ 按郡国人口率察举,每年推荐“孝廉”“秀才” 两科,
▪ 这样,推荐的权力就主要集中于郡县官吏。
▪ (4)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
▪ 魏晋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的具体做法是“州、郡、 县俱置大、小中正,
▪ 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 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
访推荐;规范(西汉后期、东汉)——按郡国人口率察举;发展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 第四层(5节):“科举制”:初创(隋唐),发展(两宋、 元),鼎盛、衰亡(明清)——“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科举必 由学校。
▪ 第三部分(6节)总结:我国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从简 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
▪ (1)什么是科举制:
▪ 科举制是一种考试选官的制度。
▪ (2)科举制的基本特点:
▪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白丁能否释褐为官要凭 考试成绩。
▪ (3)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 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 宋,明清时达到了极盛。
▪ (4)科举制这种“学校——科举” 培养选拔人才的模式的先进性以及 这种模式的弊端。
制时期作为一个时代?
▪ 明确: ▪ 原因在于这一时期只是选官的雏
形,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制 度。
课件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人士流移,考详无地”,难以掌握士人的真实情况,使察举制无法实施。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上册)》
(1)背景 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220年, 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 (2)特点
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 的人担任。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 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状”。获得 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3)评价 ①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后来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 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1.考核
官员管理
秦 汉
时 县、侯国
期
郡国
上 每年岁末,各县、侯国 郡国将各县、侯国上报 计 将一年来的户数屯田、 来的各项数据汇总,制 制 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 成计薄后,上报中央。
1.考核
官员管理
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考满是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官员任现
职满三年称“初考”,满六年称“再考”,满九年称“面考”。考核
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
据。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
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
清朝: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
2.秦汉时期的选官制度: (1)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向官吏学习律令而 为官)。 (2)两汉:察举制(汉武帝推行察举制。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 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存为官或提 拔任用。察举分常科和特科。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 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 贤良文学、明经等。察举制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ppt课件

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走向公平
科举制
根据教材P31-32,梳理宋元科举制的发展概况
官员 西周 春秋战国 秦汉
魏晋
隋唐
宋元
明清
选拔
两宋:进一步发展完善
◎锁院制度延祐复科 ◎誊元录制朝度恢复科
取士不问家世,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举的历史事件。皇庆元年
锁院制度、誊录制度、弥封(糊名)制度
(1313年),提倡汉化运动的 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延祐元
元朝:时断时续
年(1314年)8月在全国的17
处考场,举行乡试。延祐二年
1.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
2月和3月相继在③所大②三都①籍 举行会试
2.1313年颁科举诏,恢复科举制,仍时断时续;和 复殿科试”( ,廷 本次试科)习经典举,代脚色以史贯信息 程称朱“理延学祐
3.科举录取人数不多,官员科举出身比例不高。 为◎已考糊试名弥的封内容。◎拆去糊名弥封
朝代 西周 战国
秦
两汉 魏晋 隋唐 两宋
元
制度
途径
世官制
世袭
荐举功劳制 举荐、军功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学习律令
察举制 考察、推举
九品中正制 中正举荐
科举制 分科考试
科举制
考试
蒙古传统和 科举制
世袭、军功 、科举比例
小
标准 血缘 才能、军功
明习法律
品德、才能 道德、才能、家世
才学 才学
血缘、军功、才学
演变趋势:
族文化的自信。
皇帝制度
中央官制
输 送
选官制度
人 才
地方制度
考核制度 监察制度
管理 官员
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走向公平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ppt课件

建县制和什伍连坐
实行背景: 社会转型(展开:经济领域的变革、 列国纷争的态势,秦国势弱)
影响:
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 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两汉—察举制
含义: 察举制作为选官制度, 即选官要先经官吏察访,然后 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
形成背景:
各国的政治改革都将列为主要内容,并代之以 军功授爵和国君任命
世官制(先秦)
夏、商、周时代:世袭制亦称世卿世禄制 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
“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 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军功授爵(秦) 推举制(两汉)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科举制(隋唐至清末)
秦—军功受爵
n相关考点:商鞅变法 内容: 废除井田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农耕、
含义:九品,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 是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目的:改变地方大族操纵选举的局面,把品评与选官的权力 收归中央。
积极作用:这对杜绝朋党,破除门阀起了一定的作用。特别 在实行初期,对加强曹魏政权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起初, 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 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
世袭制 — 军功爵制 — 察举制 — 九品中正制 — 科举制
先秦 秦代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清末
世袭
推举
考试
隋唐—科举制
实行背景: 社会转型(展开:经济领域的变革、 列国纷争的态势,秦国势弱)
影响:
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 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两汉—察举制
含义: 察举制作为选官制度, 即选官要先经官吏察访,然后 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
形成背景:
各国的政治改革都将列为主要内容,并代之以 军功授爵和国君任命
世官制(先秦)
夏、商、周时代:世袭制亦称世卿世禄制 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
“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 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军功授爵(秦) 推举制(两汉)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科举制(隋唐至清末)
秦—军功受爵
n相关考点:商鞅变法 内容: 废除井田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农耕、
含义:九品,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 是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目的:改变地方大族操纵选举的局面,把品评与选官的权力 收归中央。
积极作用:这对杜绝朋党,破除门阀起了一定的作用。特别 在实行初期,对加强曹魏政权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起初, 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 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
世袭制 — 军功爵制 — 察举制 — 九品中正制 — 科举制
先秦 秦代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清末
世袭
推举
考试
隋唐—科举制
中国古代选举制度PPT课件

且韵脚由试官限定。
PPT学习交流
32
(三)及第后的荣耀
• 省试取中的称“及第”, 进士第一名称“状元” 。 • 科举(尤其是进士科)是统治者网罗人才的主要手段
,也是士人改变社会身份的根本途径。(登龙门) • 放榜后新科进士要拜谢宰相、主考官等,然后参加各
种名目的喜庆宴席。 • 宴后,进士们前往位于现大雁塔下的慈恩寺题名,取
ppt学习交流第一节西周的贡士制度一西周选士的方式一乡里选士西周地方选士一年举行一次第三年则举行大考即所谓三年大比周礼地官司徒ppt学习交流二诸侯贡士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一般大国三人次国二人小国一人
第三章 中国古代 选拔制度
• 选士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选官制度 和人才选拔制度。
• 中国选士制度产生于西周,并呈现出选士与举官为 一途;育士与选士相衔接的特性。
PPT学习交流
9
第三节 两汉察举制度
一、两汉察举制的建立与实施
(一)察举制度的创立
• 汉代选士始于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二月
• 汉文帝二年(前178年)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 谏者”
• 察举作为一种制度,是在汉武帝时期确立下来的。
•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重选举取士,于元光元
年(前134年)冬,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察举
• 字数:明初,乡试会试《五经》义一道,限500字, 《四书
》义一道,限300字。清初,初场文限550字,乾隆后限
• 明法、明字、明算科 :参加考试的人数不多,主要 是在这些专科学校学习的生员。
• 明经科:所谓明经,指通晓儒家经典。明经科考试 比较容易,只要熟读经义注疏,一般都能通过, 故 有“三十老明经”的说法。
PPT学习交流
27
PPT学习交流
32
(三)及第后的荣耀
• 省试取中的称“及第”, 进士第一名称“状元” 。 • 科举(尤其是进士科)是统治者网罗人才的主要手段
,也是士人改变社会身份的根本途径。(登龙门) • 放榜后新科进士要拜谢宰相、主考官等,然后参加各
种名目的喜庆宴席。 • 宴后,进士们前往位于现大雁塔下的慈恩寺题名,取
ppt学习交流第一节西周的贡士制度一西周选士的方式一乡里选士西周地方选士一年举行一次第三年则举行大考即所谓三年大比周礼地官司徒ppt学习交流二诸侯贡士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一般大国三人次国二人小国一人
第三章 中国古代 选拔制度
• 选士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选官制度 和人才选拔制度。
• 中国选士制度产生于西周,并呈现出选士与举官为 一途;育士与选士相衔接的特性。
PPT学习交流
9
第三节 两汉察举制度
一、两汉察举制的建立与实施
(一)察举制度的创立
• 汉代选士始于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二月
• 汉文帝二年(前178年)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 谏者”
• 察举作为一种制度,是在汉武帝时期确立下来的。
•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重选举取士,于元光元
年(前134年)冬,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察举
• 字数:明初,乡试会试《五经》义一道,限500字, 《四书
》义一道,限300字。清初,初场文限550字,乾隆后限
• 明法、明字、明算科 :参加考试的人数不多,主要 是在这些专科学校学习的生员。
• 明经科:所谓明经,指通晓儒家经典。明经科考试 比较容易,只要熟读经义注疏,一般都能通过, 故 有“三十老明经”的说法。
PPT学习交流
27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科举制度课件63张PPT

二、有关考官、考生与考场的各种规定
(二)对考官的规定
• 乡、会、殿试的考官都由皇帝亲自派选。 • 乡试考官:一正一副,由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 • 会试考官:由1位总裁,3-5位副总裁,
18位同考官,称“十八房”。 • 殿试考官: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主持,评卷官员称为读卷官。 • 回避制度:别头试(考官子弟另试)、乡试考官避有籍。 • 闭锁考院:会试考官上任,不许回家,直接赶到贡院住宿,
名落孙山时失意之诗
唐 罗邺《落第东归》: 年年春色独怀羞,强向东归懒举头。 莫道还家便容易,人间多少事堪愁。 唐 温宪(庭筠子)《题崇庆寺壁》: 十口沟隍待一身,半年千里绝音尘。 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
(郑延昌见此诗,荐于当事,宪乃得第。庭筠才思敏捷,时称“温八
叉”、每科考喜代为他人作,动辄“救数人”。)
正式名称:第一甲第一名、第一甲第二名、第一甲第三名
二、有关考官、考生与考场的各种规定
(一)对考生的规定:
填履历表:姓名、年龄、籍贯、婚否、三代(曾祖父、 祖父、父亲)、身材(如胖瘦等)、面貌(如白晳、 黑红、有无胡须等)
结保:考生五人结保,如有舞弊发生,则五人同罪。 点名与搜检:考生入场前点名与搜查携带的用品。
韩国恢复科举考试图
2006年10月1日,韩国老人参加Gwageo考试
韩 国 首 尔 恢 复 科 举 考 试 图
贡院旧照片
(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
南京贡院旧照
贡院与号舍图 顺天贡院模型
两位考生在号舍中
• 左图:模拟考试情景 • 右图:考箱和考篮
陈独秀《实庵自传》(南京考场)
到了八月初七日,我们要进考场了。我背了考篮、书籍、文具、食粮 、烧饭的锅和油布,已竭尽了生平的气力,若不是大哥代我领试卷,我便 会在人丛中挤死。一进考棚,三魂吓掉了二魂半,每条十多丈长的号筒, 都有几十或上百个号舍,号舍的大小仿佛现时警察的岗棚,然而要低得多 ,长个子站在里面,是要低头弯腰的,这就是那时科举出身的大老以尝过 “矮屋”滋味自豪的“矮屋”。矮屋的三面七齐八不齐的砖墙,当然里外 都不曾用石灰泥过,里面蜘蛛网和灰尘是满满的,好容易打扫干净,坐进 去拿一块板安放在面前,就算是写字台。睡起觉来,不用说就得坐在那里 睡。一条号内,一两间空号,便是这一号的公共厕所,考场的特别名词叫 做“屎号”。……如果不幸坐位编在“屎号”,三天饱尝异味,还要被人 家议论是干了亏心事的果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论质疑 1、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 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学:学校教育;客,门客;九品中正:由中正将州郡人士分成九等,以供国家选材。 《礼记· 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 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 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
译文:以前我的先王,也是希望任用以前的旧臣共治朝政。注:盘庚迁都, 臣民均不服,这是盘庚教训大臣的话。
天衣冠:士大夫、官绅;征:考察验证;源流:指离开本土的衣冠士族的德行 根本;遽难委悉:一下子难于了解清楚。注:这句话是交待察举制被九品中 正制取代的原因。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 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 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 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 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 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 (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下列下面理解和分析,正确的是:( D ) A夏商周春秋战国全实行“世及制”或者叫“世官制”,继承者在继承权威之前必须 过国学的教育,一般遵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代代相袭。 B按照选贤与能的原则,在推行禅让的原始社会末期、推行“察举制”的秦汉和“九 品中正制”的魏晋,应该野无遗贤,不应该有怀才不遇之人。“阮籍猖狂,岂效穷 之哭”,实属极个别的社会现象。 C李密的《陈情表》里说“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孝廉是指 孝悌廉正之人,指德行;秀才,优秀人才,指科举考试州府县学的生员。这两者均 是古代推选官员的科目。 D现行的公务员选拔有古代选官制度的影子,如公务员考试,就有科举选贤的意思, 但内容却不像八股文那么空虚呆板;通过公务员考试以后的组织部门的考察,又有 察举制的意思,但现行的德才标准又与古代不同,更具现代色彩。
从原文看,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D ) (A)有人认为,人文精神与现代化是相冲突的。因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世界上的一 切都可以公式化、标准化、单一化、平面化。在变化中,人也在工具化、机器化。 (B)有人认为,现代性与人文精神的冲突,归根于现代性所固有的知识论取向及其科 学主义传统。高新知识和技术的占有者,日益成为社会财富的支配者。 (C)重构人文精神的资源有爱国主义情感、知耻精神,对人的生存状态、人生价值、 人类命运的关注思考,还有民族的和外来的人文智慧资源等。 (D)重构人文精神的手段有通过全人类的反省与自觉来重建人文精神,摈弃传统陈旧 的,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中的人文智慧资源,从而使人文精神在人的内心扎根、生长 和发展。
本文以总分总的思路结构全篇,分说部分第2、 3、4节都是以时间顺序加以介绍说明,第5节按 逻辑顺序分类介绍。 给文章编写内容提纲
第一部分(1节)总说: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一个十分完整的发展序列。 第二部分(2-5节)分说:不同时代的选官制度及其特点。 第一层(2节)选官制度的雏形,原始社会末期的民主制。 第二层(3节)“世官制”:初期(夏商),鼎盛(西周),衰弱(春秋战国) —世代承袭官职。 第三层(4节)“察举制”:产生与确立(秦汉)——官吏察访推荐,规范(西汉后 期、东汉)——按郡国人口率察举,发展(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第四层(5节)“科举制”:初创(隋唐),发展(两宋、元),鼎盛、衰亡(明清)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科举必由学校。 第三部分(6节)总结:我国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 展历程。
下面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关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A)科学研究需要高度发达的抽象思维能力,需要专一深刻的思想,需要坚韧固守的精 神,衡量一位科学家的贡献大小,就以他的研究成果为依据,跟人文精神没有关系。 (B)一个从不关心自己的人,就是没有人文精神的人,但这种人,却能够摆脱形形色色 的个人羁绊,去研究那些最崇高意义的理论。 (C)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必须是统一的,表现在: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现在的科学发 明创造必须追求丰厚的回报,以改善科学家的生活条件,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就是最好 的证明,同时也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必须统一的最好证明。 (D)科学研究是神圣的事业,搞科学研究要求研究者必须心灵纯洁,以追求真理为目 标,以社会和人类的利益为依归。因此,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互相包容的关系。人文 精神是科学研究成功的前提和内在要求。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阜宁中学 毕士武
教学目标:
1、学习综述类文章筛选信息的一些基本 方法。 2、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解释文中出现的 基本概念。 3、明确本文所采用的“总分总”的结构 形式和明晰的思路,结合高考命题形式, 学习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 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主要信息, 归纳概括各个选官制度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选官制度的角度对苏轼的几 句话作出具体说明。 教学方法:问答法、讨论法、 问题研究法
鉴赏探究
1、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苏轼分析的“出于学”、“出于客”、“出于郡县吏”是指选官的范围,“九品 正”、“科举”是选官的制度。 B战国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是一次革命,它从此打破了历史上官位靠门第家世 世代相传的世袭制,标志着古代选官制度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C文章着重介绍了四种选官制度,即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又把这四种制度分成三个时期。 D古代科举制度成熟的标志是建立了“学校——科举”这种培养选拔人才的模式, 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从原文看,下列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 A科举制度确立于唐,在明清时达到了鼎盛时期,极盛之日,也是它衰亡没落 之日。当时的人要想步入仕途,只有科举,别无他途。 B 原始社会“禅让”的原则就是“选贤与能”,汉时的举孝廉的标准也与之相同, 但因为后期被门阀势力左右,逐渐被“九品中正制”替代。 C秦汉的察举制与魏王曹丕开始的九品中正制有本质的区别,表明选官制度又 向世官制靠近了。 D古代帝王一般坚持“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庶”的原则将嫡长子立为太子,以 继承王位,这是受夏商以降的宗法制和世官制的影响;也有的帝王在兄弟或者 儿子中选择继承人,这是受禅让、察举制的“选贤与能”原则的影响。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程文:原指考场上作为范文的文章,这里指科举考试中考场上的文章。
问题设计 1、文章开头说“三代到明清”,结束时说“考察以上三个时期”,这“三代”与“三个 分别是指什么? (1) “三代”指 。 (2) “三个时代”指 、 、 。
1、三代指 夏、商、周 ; 三个时代指 夏商以后 、 秦汉 、 隋唐至明清
。
战国时期选官制度与早期社会哪个时期制度相似,哪个时期的制度不同? 与 相似; 与 不同。 与 原始社会末期的民主制时期“选贤与能” 相似; 与 夏商以来的世官制 不同。 西汉和东汉以后有哪两种选官制度?荐举的标准各是什么? (1)有 制和 制。 (2)
(1) 察举 制和 九品中正 制。 (2) 察举制荐举的标准主要是德行、才能,不全靠家世 ; 九品中正制开始具有选贤用意,后来被门阀势力左右,成为世族把持政权的工具。
综述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及步骤 1、理清全文的结构。 (1)基本方法:列提纲。 (2)提纲的概念: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的文本内 容要点。 (3)列提纲的好处: ①有助于全面把握文本内容。 ②有助于锻炼语言概括能力和思维的条理性。 (4)列提纲的要求: ①抓住主干与重点。 ②文字必须简练扼要。
理请全文的说明思路及说明顺序
拓展迁移
(一)、根据刚才同学们对课文的梳理方法,请给《“人文精神与现代化”学 术研讨会综述》一文的四个部分加上小标题。
阅读课文,完成1-3题。 1、从原文看,下列对人文精神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幸福、人的权利,重视人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尊重人格独立和平等的文化精神。 (B)人文精神应该突出它的现代文化属性,应该表现为自觉、民主、自由的精神,具有 这样人文精神,人才能成为自觉、自主、自由的人。 (C)人文精神由低到高可分为五个层次:生命层次、生存状态层次、求善层次、求真层 次、求美层次。一种和谐、自由的层次。 (D)人生要处理好天人关系、社会关系和“身口意”方面的修身关系,谁处理的好,他的道 德境界就高,就有人文精神。我国古代的诸子百家以及释道儒思想里面就很体现以人为 本,所以人文精神也就是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