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试上张籍水部(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庆馀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 一曲菱歌敌万金。
绝句
刘鲁风
万卷书生刘鲁风, 烟波千里谒文翁。 无钱乞与韩知客, 名纸毛生不为通。
科举制度牢笼人才的本质
• 《唐摭言》卷1《述进士上篇》载,唐太宗喜 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 3.创立于汉(徐连达、楼劲)。徐连达、楼劲在《汉唐科举异同 论》中提出科举制创立于汉武帝之时,认为:“汉代的察举与唐 代的科举基本一致。故察举,科举,一也!”“汉代实为科举制 的初创期,唐代则系其完善期。”
科举制创立于汉代的说法不能成立
• (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九:“汉举 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 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 下尔。”
王安石变法罢诗赋,以策论取士
• 苏轼曰:“自文章而言之,则策论为有用,诗赋 为无益。”(《文献通考》卷31《选举考四》)
• (南宋)韩驹上宋高宗疏云:“臣窃惟神宗皇帝 所以罢黜词赋而独不废策论者,以为取士之道, 义以观其经术,论以察其智识,策以辨其谋略, 则天下之士尽在吾彀中矣。”(《历代名臣奏议》 卷115)
宋代明经科
•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诏:“其明经科并试三经,谓大 经(《礼记》、《春秋左氏传》)、中经(《诗经》、 《周礼》、《仪礼》)、小经(《周易》、《尚书》、 《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各一也。……每经 试墨义、大义各十道,仍帖《论语》、《孝经》十道, 分八场,以六通为合格。又试时务策三道,以文词典雅 者为通。其出身与进士同。” (《宋会要辑稿·选举》 三之三四)
探花宴
• 《中天记》:“进士杏园初会,谓之探花宴,以 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他人先折得名 花,则二人被罚。”
• 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嗟,今朝旷 荡恩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省试湘灵鼓瑟
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唐代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 (明)胡震亨《唐音统签》卷18《进士科 故实》:“唐进士初止试策。(高宗)调露中 始试帖经,经通试杂文……杂文又通试策。 凡三场。其后先试杂文,次试论,试策, 试帖经为四场。第一场杂文放者,始得试 二、三、四场。”
唐人重进士
• 《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永徽已前,俊、 秀二科犹与进士并列。咸亨之后,凡由文学一举 于有司者,竞集于进士矣。”
• 仁宗皇祐初年,刘恕对《春秋》、《礼记》大义,其法为:“先 列注疏,次引先儒异说,末乃断以己意。”(《宋史》卷444《刘 恕传》)
• 《文献通考》卷31《选举考四》云:“试义者,须通经,有文采, 乃为中格,不但如明经墨义粗解章句而已。”
• (宋)蔡襄曰:“明经(指帖书、墨义)只问所习经书异同,大义 所对之义只合注疏大意,不须文字尽同,或有意见,即依注疏解 释 外 , 任 自 陈 述 , 可 以 明 其 识 虑 。 ” (《 蔡 忠 惠 公 文 集 》 卷 23 《论改科场条制疏》)
求知己
• 《文献通考·选举二》注引江陵项氏之言:“天下之士, 什什伍伍,戴破帽,骑蹇驴,未到门百步辄下马,奉币 刺再拜,以谒于典客者,投其所为之文,名之曰‘求知 己’。如是而不问,则再如前所为者,名之曰‘温卷’。 如是而又不问,则有执贽于马前,自赞曰某人上谒者。”
• 《旧唐书·薛登传》:“(举子)策第喧竞于州府,祈 恩不胜于拜伏。或明制才出,试遣搜扬,驱驰府寺之门, 出入王公之第。上启陈诗,惟希咳唾之泽;摩顶至足, 冀荷提携之恩。故俗号举人,皆称觅举。”
• 《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载,赵嘏有诗曰: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代科举取士中的舞弊现象
• 张鷟《朝野佥载》:“选司考练,总是假手冒名,势家 嘱请。手不把笔,即送东司;眼不识文,被举南馆。正 员不足,权补试、摄、检校之官。贿货纵横,脏污狼 藉。……是以选人冗冗,甚于羊群;吏部喧喧,多于蚁 聚。若铨实用,百无一人。”
• 《通典·选举三》:“礼部阅试之日,皆严设兵 卫,荐棘围之,搜索衣服,讥呵出入,以防假滥 焉。”
• 《渊鉴类函》引《中天记》:“唐制举人试日, 既暮,许烧烛三条。韦永贻试日先毕,作诗云: ‘白莲千朵照廊明,一片升平雅颂声,才唱第三 条烛尽,南宫风月画难成。’而旧说亦言举人试 日已晚,主文权德舆于帘下戏云:‘三条烛尽, 烧残举子之心。’举子遽答云:‘八韵赋成,惊 破侍郎之胆!’”
科举制确立于唐
• 《唐摭言》卷1《统序科第》:“始自武德辛巳岁(四年, 621)四月一日,敕诸州学士及(早)〔白丁〕,有明经及 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 考试,州长重覆,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斯我 唐贡士之始也。”
• 《唐摭言》卷15《杂记》:“至五年十月,诸州共贡明 经一百四十三人,秀才六人,俊士三十九人,进士三十 人。十一月引见,敕付尚书省考试。十二月,吏部奏付 考功员外郎申世宁考试,秀才一人,俊士十四人,所试 并通,敕放选与理入官;其下第人各赐五匹,充归粮, 各勤修业。”
• 嘉祐三年诏: “(明经)试墨义、大义各二十道,帖 小经十道,试策三道。……御试明经大义十道。”(同 上书三之三五)
王安石变法罢诗赋
• “诗赋浮靡,不根道德,施于有政,无所用之。” (《长编》卷220)
•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以诗赋取士,“所得之 技能,不足以为公卿”,结果是“不肖者,苟能雕虫篆 刻之学,以此进至乎公卿;才之可以为公卿者,困于无 补之学,而以此绌死于岩野,盖十八九矣”。
• 司马光曰:“有司以帖经、墨义试明经,专取记诵,不询义理。 其弊至于离经析注,务隐争难,多方以误之。是致举人自幼至老, 以夜继昼,腐唇烂舌,虚费勤劳,以求应格。诘之以圣人之道, 懵若面墙。或不知句读,或音字乖讹。”(《温国文正司马公文 集》卷52《起请科场札子》)
• 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贡举新制规定:“试大义十道,直取圣贤 意 义 解 释 对 答 , 或 以 诸 书 引 证 , 不 须 具 注 疏 。 ” (《 宋 会 要 辑 稿·选举》三之二八)
• 《旧唐书·宣宗纪》载:大中九年(855)省试,“礼部贡 院捉到明经黄续之、赵弘成、全质等三人伪造堂印、堂 帖,兼黄续之伪著绯衫,将伪帖入贡院,令与举人虞蒸、 胡简、党赞等三人及第,许得钱一千六百贯文。”
• 《通典》卷17《选举五·杂论议中》:“俗间相传,云 入试非正身,十有三四;赴官非正身,十有二三。”
南北朝后期已出现了科举制的萌芽
• 刘宋明帝泰始三年(467)颁布《策秀孝格》云: “五问并得为上,四、三为中,二为下,一 不合与第。” (《册府元龟》卷639《贡举 部·条制一》)
• 《颜氏家训》卷上《勉学》:“梁朝全盛之 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明经求第, 则雇人答策。”
科举制创始于隋
• 《北史》卷26《杜铨传》附《杜正玄传》载:“隋开皇 十五年(595),举秀才,试策高第,曹司以策过左仆射 杨素,怒曰:‘周、孔更生,尚不得为秀才,刺史何忽 妄举此人?可附下考。’乃以策抵地,不视。时海内唯 正玄一人应秀才,余常贡者,随例铨注讫,正玄独不得 进止。曹司以选期将尽,重以启素。素志在试退正玄, 乃手题使拟司马相如《上林赋》、王褒《圣主得贤臣 颂》、班固《燕然山铭》、张载《剑阁铭》、《白鹦鹉 赋》,曰:‘我不能为君住宿,可至未时令就。’正玄 及时并了。素读数遍,大惊曰:‘诚好秀才!’命曹司录 奏。”
• 《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进士科始于隋 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 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 人。”
• 《唐摭言》卷7《好放孤寒》:“元和天子丙申年 ,三十三人尽得仙,袍似烂银衣似锦,相将白日 上青天。”
• 李山甫《赴举别所知》诗:“桂树只生三十枝。”
唐代省试的考场规则
科举制创立时间的三种观点
• 1.创立于隋(邓嗣禹、黄留珠)。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指出:隋代取士已有“公同考校”之法,“加以进士为科,实始 于隋,故溯源厥始,当推及之。特因其制不彰不备,仅具雏形, 故谨慎重作结曰:科举之制,肇基于隋,确定于唐。”
• 2.创立于唐(俞大纲、何忠礼)。俞大纲在给邓嗣禹的信函中说: “若谓朝廷开科待人,士人投牒自试,始可谓完形之考试制度, 则当以唐为始,不可谓肇基于隋,确定于唐矣。”何忠礼《科举 制起源辨析》断言:“科举制的起源和进士科的创立时间都在李 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史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主讲人 唐华全
参考书目
[1]刘海峰、李兵著《中国科举史》,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版; [2]刘海峰、李兵著《学优则仕——教育与科举》,长春出版社2004年版; [3]张希清著《中国科举考试制度》,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 [4]王道成著《科举史话》,中华书局1988年版; [5]许树安著《古代选举及科举制度概述》,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6]郭齐家著《中国古代考试制度》,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7]田建荣著《中国考试思想史》,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8]王炎平著《槐花黄,举子忙——科举与士林风气》,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9]吴宗国著《唐代科举制度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傅璇琮著《唐代科举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1]贾志扬著《宋代科举》,(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版; [12]黄明光著《明代科举制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商衍鎏著《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三联书店1958年版。
•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足将进而趦趄,口将言而 嗫嚅。”
赠崔立之评事
韩愈
崔侯文章苦敏捷, 高浪驾天输不尽。 曾从关外来上都, 随身卷轴车连轸。 朝为百赋犹郁怒, 暮作千诗转遒紧。
题槐
翁承赞
雨中妆点望中黄, 勾引蝉声送夕阳。 忆昔当年随计吏, 马蹄终日为君忙。
王家少妇(古意)
崔颢
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 自矜年最少,复倚婿为郎。 舞爱《前溪》绿,歌怜《子夜》长。 闲来斗百草,度日不成妆。
• 王安石驳苏轼曰:“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 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 坏人才,致不如古。”(《文献通考》卷31《选举考 四》)
• 司马光曰:“此乃革历代之积弊,复先王之令典,百世 不易之法也。”(《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52《起请 科场札子》)
王安石变法罢帖经、墨义,改试大义
唐代乡贡
• 《新唐书·选举志上》:“举选不由馆、学 者,谓之乡贡,皆怀牒(指身份、履历证书) 自列于州、县。”
• 韩愈《赠张童子序》:“天下之以明经举 于礼部者,岁至三千人。始自县考试,定 其可举者。然后升于州若府,其不能中科 者不与是数焉。州若府总其属之所升,又 考试之,如县加察详焉。定其可举者,然 后贡于天子而升之有司,其不能中科者, 不与是数焉,谓之乡贡。”
“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 济二科举人”;大业三年(607),诏文武有职事者,以 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 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骁壮 十科举人;大业五年(609),诏诸郡“以学业该通、 才艺优洽,膂力骁壮、超绝等伦,在官勤慎、堪理政事, 立性正直、不避强御四科举人”。 • 刘肃《大唐新语》卷10《厘革》:隋炀帝“置明经、进 士二科”。 • 《旧唐书·杨绾传》:“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 试策而已。”
东汉后期察举制的弊端
•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 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葛洪《抱朴子·外篇》卷2《审举》
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卷45《刘毅传》
•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左思《咏史》其二
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分科举人
• 《通典·选举二》:“九品及中正,开皇中方罢。” • 《册府元龟》卷645《贡举部》:开皇十八年(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