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史

合集下载

简述科举制度发展历程

简述科举制度发展历程

简述科举制度发展历程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皇上为选拔官员而设立的一种人才选拔方式,最初设立是在隋朝时期,隋文帝设立进士科开始的,随着时间的流逝科举制度也在不断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起源阶段,第二个阶段的发展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衰退阶段。

科举制度发展历程如下:第一个阶段是起源阶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沿用了汉代的察举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九品中正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士族想要控制选官的野心,所以从创立以来选官比较注重门第,形成了一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所以不利于选拔真正有学识的见解的人做官,所以后期隋朝为改变这样的弊端,就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在创立之处,隋文帝只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分成秀才和明经两科。

这时科举制还未成一种严密的考试制度,只是科举的雏形和基础。

而隋炀帝时期“始置进士之科”,按照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形成了一层级分明的完整的科举考试体系,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第二个阶段的发展阶段:在唐朝,科举考试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在唐太宗时期,增加考试科目,分成常科和制科,每年都进行的称为常科,科目包含50多种,大大增加了考试的科目,但后期常考的主要是明经和进士两科,唐朝大多数宰相也进士出身。

到了武则天时期,大大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在整个唐朝比较重视进士科。

明朝科举制进入了鼎盛时期。

明代的历代统治者对科举都非常重视,科举的方法也非常严密。

第三个阶段是衰退阶段: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

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四书五经成为了出题的唯一来源,考生只能机械作答,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有了一定的弊端。

所以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逐渐显露。

最终在清朝末年持续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彻底废除。

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科举制的发展历程科举制是中国古代为选拔政府官员而设立的一种考试制度,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隋朝。

以下是科举制的主要发展历程:隋朝:科举制的雏形可以追溯到隋朝,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为选拔官员实行了初级考试和课业考试的制度。

初级考试是为了选拔有才能、有资质的人才,课业考试则是为了验证考生的学术水平。

唐朝:唐朝是中国科举制的起源和发展高峰期。

唐太宗设立了进士科,规定考试内容包括经史、礼乐、法律、文学等各个学科,并规定考试的地点为长安。

唐代科举制实行了一代又一代的进士选拔制度,为了提高考试的公平性,唐朝还设置了举人和明经科。

宋朝:宋朝是科举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宋代设立了制科,考试内容更加注重对考生才华和治学观念的考察。

此外,宋代还设立了进士解试和礼部试,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

元朝:元朝帝国的统治者蒙哥汗取消了科举制度,改为实行郡县举试制度,封建地主阶级的特权得以扩大。

明朝:明朝恢复了科举制度,并改革了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

明代设立了三次科举考试,即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全国范围内的初试,会试是省级范围内的复试,殿试是在皇宫举行的最后一次考试。

此外,明代还加强了贡生教育,规定贡生必须参加附属学校的考试,取得合格成绩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清朝:清朝继承了明代的科举制度,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清朝康熙年间实行的康熙乡试、康熙会试、乡试改革等都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定的完善和改进。

在乾隆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加强,考题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时事性。

总结来看,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发展了数百年,逐步完善和升级。

它在选拔政府官员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激励了人们的求学热情,促进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注重纸上能否、重视死记硬背等弊端。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逐渐凸显,并日益成为科举制度被废止的原因之一。

随着近代教育的发展,科举制度也逐渐被现代化的选拔制度所取代,但它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教育发展的影响依然深远。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初创阶段(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最早可追溯到隋朝,但其规模和范围较小。

直到唐朝,科举制度才开始发展,并以明经和进士两个科目为主,进士科举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

2. 完善阶段(宋元明时期):科举制度在宋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宋代加入了贡士科目,进一步扩大了选拔范围。

元代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消了贡士科目,将科举考试的难度加大,提高了选拔人才的标准。

3. 衰落阶段(明清时期):明代科举制度达到了巅峰,考试内容包括诗、文、经、史等多个科目,选拔范围广泛。

然而,明代后期开始出现贪污和弊端,加上科举教育的僵化,使得科举制度逐渐失去了公正性和公信力。

清朝继承了明代的科举制度,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科举制度更加僵化,对新知识的吸收和创新能力的考察逐渐减弱,致使科举制度逐渐失去了对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

4. 废止和改革(清末和现代):清末科举制度已经严重失衡,被认为不再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清朝末年开始探索改革科举制度,但未能成功。

后来,中国革命的胜利使科举制度被废止,新中国成立后,推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科举制度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初创、完善、
衰落和废止与改革的过程。

尽管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知识分子的选拔和教育发展,但随着制度的僵化和弊端的暴露,科举制度最终被淘汰,让位于现代教育体制的建立。

科举制的发展演变

科举制的发展演变

科举制的发展演变一、隋朝创立科举制1.背景: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看重门第而不注重才能(实行九品中正制);②隋文帝时,废除前朝的选官制度,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2.创立: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意义: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维持了1300多年。

二、唐朝完善科举制1.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查官吏的政绩;2.武则天时,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武举和殿试;3.唐玄宗时,注重文教,把诗赋纳入科举考试的范围,促进了唐诗的发展。

三、北宋发展科举制1.表现: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提高进士的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2.影响: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问之局面。

3.结果:形成了宋代重文轻武的局面四、明朝僵化科举制1.措施:明朝再思想上实行八股取士2.目的: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专制统治3.表现: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文体格式必须是“八股文”。

4.影响:弊:八股文脱离实际,禁锢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不利于选贤任能,应试的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

利:明朝科举考试的标准化、规范化对以后的考试制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五、清朝恶化科举制1.措施:清朝在思想上实行文字狱2.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加强君主专制3.表现:康熙、雍正、乾隆三期最残酷,规模之大,次数之多,远超前代4.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致使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六、拓展1、启示:①完善用人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②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资源,应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正确观念③要选拔和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才2、对现代我国考试制度的认识:贯彻了自由报考、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扩大了选才范围。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历史悠久而庞大。

它在隋朝首次正式制定,随后在唐代达到鼎盛,并一直延续至清朝。

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考试内容以及对历史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由隋炀帝杨广于605年颁布实施。

当时的科举制度是为了选拔人才,提供了公平的机会,避免了贵族世袭的官员任命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和发展,经历了五代十国、宋朝、元朝和明朝的不同改革。

在唐朝,科举制度进入鼎盛阶段。

唐太宗在开元年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科举制度更加完善。

他废止了世卿世禄制度,提倡以考试选拔官员。

唐朝的科举考试分为明经和明义两科,考察学生的经义学识和文学才能。

其中,进士科是最高级别的考试,合格者可直接任命为官员,享有特权地位。

明代时,科举制度又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后,废除了唐朝的进士科,设立了明士和贡士两个科目,扩大了考试范围。

在明朝晚期,科举制度的兴盛达到了顶峰,选拔范围更广,考试内容更加多样化,参与考试的人数也不断增加。

二、科举考试的内容与特点科举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的经义学识和文学才能。

学生需要熟读经典著作,掌握文学修辞和作文技巧。

对于经义学识的考察,科举考试注重答案的经典引用和注解,旨在考察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对于文学才能的考察,科举考试则注重作文和诗词的表达,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文学修辞手法,流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科举考试的特点在于严格的组织和规定。

考生需要提前报名,并经过层层筛选进入考场。

考场内的考官会严格监考,防止作弊行为。

考试成绩公示后,合格者可以参加下一轮的考试,最终通过所有考试的人可以进入官场,担任各级官员。

三、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的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对政治制度产生了影响,也对经济和社会文化产生了重要作用。

首先,科举制度打破了贵族世袭的官员任命方式,提供了公平的选拔机会。

科举制度的发展

科举制度的发展

科举制度的发展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起源于隋朝,发展至清朝废除,历时近一千年。

其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隋唐时期: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考试分为乡试和殿试两个阶段。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分为三级考试,即乡试、省试和殿试。

乡试是在县级以上的地方举行,通过者入省试,省试通过者再参加殿试,最终由皇帝亲自选取合格者。

2. 宋元时期:宋朝对科举考试进行了一些改革,增设了礼部试、殿试之外的进士科举考试。

进士科举考试是最高级别的考试,考试内容包括经义、诗词、策论等,合格者可成为进士,享有一系列特权和待遇。

3. 明清时期:明朝修订了科举制度,广泛开展乡试,选拔人才的范围扩大。

明朝还增设了一些特殊的科目,如状元诗等。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科举制度,但对考试内容和方式做出了一些调整。

清朝还增设了会试,即各省的府试合格者参加会试,通过者可参加殿试,最终由皇帝决定录取与否。

科举制度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统治者的政权稳定。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如重视经义而忽视实际才能,使得中国的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最终,在19世纪末20
世纪初,科举制度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教育制度和选拔官员的方式。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大事年表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大事年表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大事年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考试的形式选拔合适的人才担任官职。

历史上,科举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重要的转折点,下面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大事年表。

1. 公元605年- 隋文帝开创科举制度:隋文帝杨坚推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以辅佐他的统治。

他设立了进士科,通过考试选拔出人才。

2. 公元701年- 开创进士及第制度:唐玄宗时期,进士科考试结果称为“及第”,合格者被授予官职。

这标志着进士及第制度的确立。

3. 公元960年- 宋代科举制度改革:北宋宰相王安石推行科举制度改革,引入"新法"以改善科举制度的弊端。

这个改革引起了强烈的反对,但对后来的科举制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公元1067年- 宋代科举制度改革:宋神宗继位后,在王安石的影响下进一步推行科举制度改革。

此次改革的最大特点是取消了贡举制度,实行宣科取士制度,即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5. 公元1241年- 元朝科举制度改革:元朝设立了制取士员,取消了高分及第和乡试,使科举制度更加重视实用性。

6. 公元1370年- 明朝科举制度改革:洪武帝朱元璋废除了元朝科举制度,重新恢复了明朝科举制度,创设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考试。

7. 公元1905年- 晚清科举制度废止:清朝政府废止了科举制度,引入了新式教育系统,结束了科举千年的历史。

从隋文帝到晚清废止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

它既是一个选拔人才的机制,也是一个影响政治、社会和文化的重要制度。

科举制度培养了大量的官员,让社会上的人才有机会通过考试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然而,科举制度也不乏争议。

早期的制度对官员的出身和门第有较大的影响,使得社会上的平民百姓难以进入仕途。

而后来的改革虽然增加了贫民的机会,但仍然很大程度上被腐败和权贵阶层垄断。

总的来说,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为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代表。

中国科举制度发展历程

中国科举制度发展历程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

科举制的殿试部分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魏晋以来,采用九品中正制,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

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也是现代选拔公务员的一种制度,改名为“国考”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科举以前的人才制度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

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

周礼之下,社会阶级分明。

管理国家由天子、诸侯、卿、士分级负责。

而各阶层依照血缘世袭。

到了东周,稳定的制度开始崩溃,于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材为各国的国君服务。

到了汉朝,分封制度逐渐被废,皇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皇帝为管理国家,需要提拔民间人材。

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辟人才。

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察举制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虽有连坐制度,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

征辟制也存在着种种弊端。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晋、六朝时沿用此制。

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之权,由地方官改由中央任命的官员负责。

但是,这制度始终是由地方官选拔人才。

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司马光曰:“有司以帖经、墨义试明经,专取记诵,不询义理。 其弊至于离经析注,务隐争难,多方以误之。是致举人自幼至老, 以夜继昼,腐唇烂舌,虚费勤劳,以求应格。诘之以圣人之道, 懵若面墙。或不知句读,或音字乖讹。”(《温国文正司马公文 集》卷52《起请科场札子》)
• 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贡举新制规定:“试大义十道,直取圣贤 意 义 解 释 对 答 , 或 以 诸 书 引 证 , 不 须 具 注 疏 。 ” (《 宋 会 要 辑 稿·选举》三之二八)
求知己
• 《文献通考·选举二》注引江陵项氏之言:“天下之士, 什什伍伍,戴破帽,骑蹇驴,未到门百步辄下马,奉币 刺再拜,以谒于典客者,投其所为之文,名之曰‘求知 己’。如是而不问,则再如前所为者,名之曰‘温卷’。 如是而又不问,则有执贽于马前,自赞曰某人上谒者。”
• 《旧唐书·薛登传》:“(举子)策第喧竞于州府,祈 恩不胜于拜伏。或明制才出,试遣搜扬,驱驰府寺之门, 出入王公之第。上启陈诗,惟希咳唾之泽;摩顶至足, 冀荷提携之恩。故俗号举人,皆称觅举。”
东汉后期察举制的弊端
•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 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葛洪《抱朴子·外篇》卷2《审举》
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卷45《刘毅传》
•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左思《咏史》其二
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分科举人
• 《通典·选举二》:“九品及中正,开皇中方罢。” • 《册府元龟》卷645《贡举部》:开皇十八年(598),
• 《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进士科始于隋 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 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 人。”
• 《唐摭言》卷7《好放孤寒》:“元和天子丙申年 ,三十三人尽得仙,袍似烂银衣似锦,相将白日 上青天。”
• 李山甫《赴举别所知》诗:“桂树只生三十枝。”
唐代省试的考场规则
科举制确立于唐
• 《唐摭言》卷1《统序科第》:“始自武德辛巳岁(四年, 621)四月一日,敕诸州学士及(早)〔白丁〕,有明经及 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 考试,州长重覆,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斯我 唐贡士之始也。”
• 《唐摭言》卷15《杂记》:“至五年十月,诸州共贡明 经一百四十三人,秀才六人,俊士三十九人,进士三十 人。十一月引见,敕付尚书省考试。十二月,吏部奏付 考功员外郎申世宁考试,秀才一人,俊士十四人,所试 并通,敕放选与理入官;其下第人各赐五匹,充归粮, 各勤修业。”
• 王安石驳苏轼曰:“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 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 坏人才,致不如古。”(《文献通考》卷31《选举考 四》)
• 司马光曰:“此乃革历代之积弊,复先王之令典,百世 不易之法也。”(《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52《起请 科场札子》)
王安石变法罢帖经、墨义,改试大义
• 3.创立于汉(徐连达、楼劲)。徐连达、楼劲在《汉唐科举异同 论》中提出科举制创立于汉武帝之时,认为:“汉代的察举与唐 代的科举基本一致。故察举,科举,一也!”“汉代实为科举制 的初创期,唐代则系其完善期。”
科举制创立于汉代的说法不能成立
• (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九:“汉举 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 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 下尔。”
近试上张籍水部(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庆馀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 一曲菱歌敌万金。
绝句
刘鲁风
万卷书生刘鲁风, 烟波千里谒文翁。 无钱乞与韩知客, 名纸毛生不为通。
科举制度牢笼人才的本质
• 《唐摭言》卷1《述进士上篇》载,唐太宗喜 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南北朝后期已出现了科举制的萌芽
• 刘宋明帝泰始三年(467)颁布《策秀孝格》云: “五问并得为上,四、三为中,二为下,一 不合与第。” (《册府元龟》卷639《贡举 部·条制一》)
• 《颜氏家训》卷上《勉学》:“梁朝全盛之 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明经求第, 则雇人答策。”
科举制创始于隋
• 《北史》卷26《杜铨传》附《杜正玄传》载:“隋开皇 十五年(595),举秀才,试策高第,曹司以策过左仆射 杨素,怒曰:‘周、孔更生,尚不得为秀才,刺史何忽 妄举此人?可附下考。’乃以策抵地,不视。时海内唯 正玄一人应秀才,余常贡者,随例铨注讫,正玄独不得 进止。曹司以选期将尽,重以启素。素志在试退正玄, 乃手题使拟司马相如《上林赋》、王褒《圣主得贤臣 颂》、班固《燕然山铭》、张载《剑阁铭》、《白鹦鹉 赋》,曰:‘我不能为君住宿,可至未时令就。’正玄 及时并了。素读数遍,大惊曰:‘诚好秀才!’命曹司录 奏。”
唐代乡贡
• 《新唐书·选举志上》:“举选不由馆、学 者,谓之乡贡,皆怀牒(指身份、履历证书) 自列于州、县。”
• 韩愈《赠张童子序》:“天下之以明经举 于礼部者,岁至三千人。始自县考试,定 其可举者。然后升于州若府,其不能中科 者不与是数焉。州若府总其属之所升,又 考试之,如县加察详焉。定其可举者,然 后贡于天子而升之有司,其不能中科者, 不与是数焉,谓之乡贡。”
科举制创立时间的三种观点
• 1.创立于隋(邓嗣禹、黄留珠)。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指出:隋代取士已有“公同考校”之法,“加以进士为科,实始 于隋,故溯源厥始,当推及之。特因其制不彰不备,仅具雏形, 故谨慎重作结曰:科举之制,肇基于隋,确定于唐。”
• 2.创立于唐(俞大纲、何忠礼)。俞大纲在给邓嗣禹的信函中说: “若谓朝廷开科待人,士人投牒自试,始可谓完形之考试制度, 则当以唐为始,不可谓肇基于隋,确定于唐矣。”何忠礼《科举 制起源辨析》断言:“科举制的起源和进士科的创立时间都在李 唐。”
• 《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载,赵嘏有诗曰: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代科举取士中的舞弊现象
• 张鷟《朝野佥载》:“选司考练,总是假手冒名,势家 嘱请。手不把笔,即送东司;眼不识文,被举南馆。正 员不足,权补试、摄、检校之官。贿货纵横,脏污狼 藉。……是以选人冗冗,甚于羊群;吏部喧喧,多于蚁 聚。若铨实用,百无一人。”
• 仁宗皇祐初年,刘恕对《春秋》、《礼记》大义,其法为:“先 列注疏,次引先儒异说,末乃断以己意。”(《宋史》卷444《刘 恕传》)
• 《文献通考》卷31《选举考四》云:“试义者,须通经,有文采, 乃为中格,不但如明经墨义粗解章句而已。”
• (宋)蔡襄曰:“明经(指帖书、墨义)只问所习经书异同,大义 所对之义只合注疏大意,不须文字尽同,或有意见,即依注疏解 释 外 , 任 自 陈 述 , 可 以 明 其 识 虑 。 ” (《 蔡 忠 惠 公 文 集 》 卷 23 《论改科场条制疏》)
•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足将进而趦趄,口将言而 嗫嚅。”
赠崔立之评事
韩愈
崔侯文章苦敏捷, 高浪驾天输不尽。 曾从关外来上都, 随身卷轴车连轸。 朝为百赋犹郁怒, 暮作千诗转遒紧。
题槐
翁承赞
雨中妆点望中黄, 勾引蝉声送夕阳。 忆昔当年随计吏, 马蹄终日为君忙。
王家少妇(古意)
崔颢
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 自矜年最少,复倚婿为郎。 舞爱《前溪》绿,歌怜《子夜》长。 闲来斗百草,度日不成妆。
“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 济二科举人”;大业三年(607),诏文武有职事者,以 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 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骁壮 十科举人;大业五年(609),诏诸郡“以学业该通、 才艺优洽,膂力骁壮、超绝等伦,在官勤慎、堪理政事, 立性正直、不避强御四科举人”。 • 刘肃《大唐新语》卷10《厘革》:隋炀帝“置明经、进 士二科”。 • 《旧唐书·杨绾传》:“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 试策而已。”
• 《通典·选举三》:“礼部阅试之日,皆严设兵 卫,荐棘围之,搜索衣服,讥呵出入,以防假滥 焉。”
• 《渊鉴类函》引《中天记》:“唐制举人试日, 既暮,许烧烛三条。韦永贻试日先毕,作诗云: ‘白莲千朵照廊明,一片升平雅颂声,才唱第三 条烛尽,南宫风月画难成。’而旧说亦言举人试 日已晚,主文权德舆于帘下戏云:‘三条烛尽, 烧残举子之心。’举子遽答云:‘八韵赋成,惊 破侍郎之胆!’”
探花宴
• 《中天记》:“进士杏园初会,谓之探花宴,以 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他人先折得名 花,则二人被罚。”
• 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嗟,今朝旷 荡恩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省试湘灵鼓瑟
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史
主讲人 唐华全
参考书目
[1]刘海峰、李兵著《中国科举史》,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版; [2]刘海峰、李兵著《学优则仕——教育与科举》,长春出版社2004年版; [3]张希清著《中国科举考试制度》,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 [4]王道成著《科举史话》,中华书局1988年版; [5]许树安著《古代选举及科举制度概述》,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6]郭齐家著《中国古代考试制度》,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7]田建荣著《中国考试思想史》,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8]王炎平著《槐花黄,举子忙——科举与士林风气》,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9]吴宗国著《唐代科举制度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傅璇琮著《唐代科举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1]贾志扬著《宋代科举》,(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版; [12]黄明光著《明代科举制度研究》,广举考试述录》,三联书店1958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