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的科举制度

合集下载

科举考试制度的历史演变

科举考试制度的历史演变

科举考试制度的历史演变一、隋朝创立科举制1.背景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看重门第而不注重才能(实行九品中正制)。

②隋文帝时,废除前朝的选官制度,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创立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意义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维持了1300多年。

二、唐朝完善科举制唐朝科举制演变①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查官吏的政绩。

②武则天时,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武举和殿试。

③唐玄宗时,注重文教,把诗赋纳入科举考试的范围,促进了唐诗的发展。

三、北宋发展科举制1.表现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提高进士的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2.影响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结果形成了宋代重文轻武的局面。

四、明朝僵化科举制1.措施明朝在思想上实行八股取士。

2.目的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专制统治。

3.表现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文体格式必须是“八股文”。

4.影响①弊:八股文脱离实际,禁锢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不利于选贤任能,应试的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

②利:明朝科举考试的标准化、规范化对以后的考试制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五、清朝恶化科举制1.措施清朝在思想上实行文字狱。

2.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加强君主专制。

3.表现康熙、雍正、乾隆三期最残酷,规模之大,次数之多,远超前代。

4.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致使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简述科举制度发展历程

简述科举制度发展历程

简述科举制度发展历程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皇上为选拔官员而设立的一种人才选拔方式,最初设立是在隋朝时期,隋文帝设立进士科开始的,随着时间的流逝科举制度也在不断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起源阶段,第二个阶段的发展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衰退阶段。

科举制度发展历程如下:第一个阶段是起源阶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沿用了汉代的察举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九品中正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士族想要控制选官的野心,所以从创立以来选官比较注重门第,形成了一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所以不利于选拔真正有学识的见解的人做官,所以后期隋朝为改变这样的弊端,就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在创立之处,隋文帝只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分成秀才和明经两科。

这时科举制还未成一种严密的考试制度,只是科举的雏形和基础。

而隋炀帝时期“始置进士之科”,按照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形成了一层级分明的完整的科举考试体系,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第二个阶段的发展阶段:在唐朝,科举考试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在唐太宗时期,增加考试科目,分成常科和制科,每年都进行的称为常科,科目包含50多种,大大增加了考试的科目,但后期常考的主要是明经和进士两科,唐朝大多数宰相也进士出身。

到了武则天时期,大大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在整个唐朝比较重视进士科。

明朝科举制进入了鼎盛时期。

明代的历代统治者对科举都非常重视,科举的方法也非常严密。

第三个阶段是衰退阶段: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

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四书五经成为了出题的唯一来源,考生只能机械作答,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有了一定的弊端。

所以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逐渐显露。

最终在清朝末年持续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彻底废除。

科举制的发展演变

科举制的发展演变

科举制的发展演变一、隋朝创立科举制1.背景: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看重门第而不注重才能(实行九品中正制);②隋文帝时,废除前朝的选官制度,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2.创立: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意义: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维持了1300多年。

二、唐朝完善科举制1.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查官吏的政绩;2.武则天时,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武举和殿试;3.唐玄宗时,注重文教,把诗赋纳入科举考试的范围,促进了唐诗的发展。

三、北宋发展科举制1.表现: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提高进士的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2.影响: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问之局面。

3.结果:形成了宋代重文轻武的局面四、明朝僵化科举制1.措施:明朝再思想上实行八股取士2.目的: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专制统治3.表现: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文体格式必须是“八股文”。

4.影响:弊:八股文脱离实际,禁锢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不利于选贤任能,应试的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

利:明朝科举考试的标准化、规范化对以后的考试制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五、清朝恶化科举制1.措施:清朝在思想上实行文字狱2.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加强君主专制3.表现:康熙、雍正、乾隆三期最残酷,规模之大,次数之多,远超前代4.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致使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六、拓展1、启示:①完善用人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②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资源,应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正确观念③要选拔和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才2、对现代我国考试制度的认识:贯彻了自由报考、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扩大了选才范围。

《中国科举制度》课件

《中国科举制度》课件
清代科举考试主要采用八股文形式, 要求考生按照固定的格式和韵律进行 写作。
03 科举制度的影响
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促进社会流动
科举制度打破了世袭制 ,为寒门学子提供了上 升通道,促进了社会阶
层的流动。
强化中央集权
科举考试由中央统一组 织,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
控制力。
推动文化传承
科举制度以儒家经典为 考试内容,促进了中华
唐代科举
01
02
03
创立与发展
科举制度在唐代开始创立 ,经过唐太宗、武则天等 人的发展,逐渐完善。
主要科目
唐代科举主要有明经、进 士等科目,其中进士科最 为重要。
选拔标准
唐代科举选拔注重考生的 文化素养和才华,考试内 容以经史、诗赋为主。
宋代科举
改革与创新
宋代对科举制度进行了重 大改革,扩大了科举取士 的范围,提高了科举的地 位。
科举制度需要改革以适应值
科举制度的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如公平竞争、选拔机制 等。
05 科举制度的遗产
教育遗产
1 2 3
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
科举制度为古代士人提供了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 ,激发了人们的学习热情,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 展。
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美国公务员制度
中国科举制度对美国的公务员制度 也有一定的影响,体现在选拔和考 核方面。
04 科举制度的评价
积极评价
公平竞争
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和出身的限 制,为有才学的人提供了公平竞
争的机会。
提高文化素质
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普及和文化 素质提高,培养了大量人才。
选拔官员
科举制度为政府选拔了大量优秀 官员,提高了官员素质。

浅谈古代科举制度

浅谈古代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简述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唐、宋、元、明、清。

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被正式废除,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

科举制度,对于整个世界文明可谓贡献巨大,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1.隋代:废除九品中正制,开设进士科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

直至隋代开皇年间,隋文帝下诏举“贤良”,其后又规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三人,参加秀才与明经科的考试;令五品以上京官,地方总管、刺史等官员,以“志行修谨(有德)”“清平干济(有才)”二科举人,设立分科考试制度,废除了九品中正制。

隋代大业年间,隋炀帝开设进士科,用分科取士的方式选拔官员,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建立。

当时,秀才试方略、进士试时务策、明经试经术,一套完整的国家分科选才制度已经形成。

2.唐代:科举制度逐步完善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学院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进一步发展了以乡贡(贡举)为主的科举制度,不仅增添科目,还大大增加了录取人数。

载初元年(690)二月,武则天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科举中殿试的开始。

长安二年(702),武则天“初设武举”,扩大了选拔的范围。

唐玄宗时,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唐玄宗曾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了很多颇有才学的人。

3.宋代:科举考试变得更为开放和严密。

自宋太祖时起,政府在科举考试的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改革。

宋太祖于建隆三年(962)九月下诏废止唐代以来的“公荐制”,使得北宋的人才选拔制度更为公正合理。

开宝六年(973),宋太祖实行殿试。

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最高一级的考试,同时,由州试、省试和殿试组成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正式确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动荡的一个阶段,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政治制度的变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

最早的是东汉末年,桓帝时期,出现了“十常侍”的权臣专权现象,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不满,最终导致了桓帝的垮台。

此后,曹操和孙权建立了魏、吴两个政权,但都没有能够建立一个稳定的政治体制。

到了晋代,经历了司马炎、司马衷、司马昭三代的权臣专权之后,出现了“八王之乱”和“晋惠帝时期的群臣专权”等政治危机。

最终,在刘裕发动的南北朝政治革命中,建立了南北朝的政权体系,全面推行了官僚制度,实行了科举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奠定了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石。

二、社会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大规模的变革,这些变革涉及到经济、文化、道德等多个方面。

其中,依附制和豪族势力的衰落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社会变革。

依附制是指士族依赖贵族的资源和政治权力而维持生计的社会形态。

这一时期,随着豪族阶层的衰退,依附制逐渐没落,而士人成为统治阶层的代表。

豪族势力的衰落则是指,曾经的大族势力逐渐减弱,代之而起的是官僚制度和科举制度的兴起,官家为人民提供福利更加公正。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制度的变革,社会阶层架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同时,文化和道德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一时期,道教和佛教开始传播,出现了很多大师和文化名人,如司马迁、王充、嵇康等人,在文化领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对后世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官僚制度的基础,至今仍有很大程度的延续。

当时的科举制度,成为后来的进士制度和乡试制度的重要基础。

这一时期的经济、文化和道德变革,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长远影响。

除了上述文化名人外,还有先秦诸子、唐朝诗词、宋明理学等著名文化和思想成果,都得到了深入的继承和传承。

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共经历了1298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官吏选拔制度主要是“九品中正制”,即各地中正官推荐人才做官,官吏多被士族阶层垄断。

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正式设立分科考试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自此选官不问门第。

科举制度初期设诸州岁贡,规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三人,参加秀才与明经科的考试。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增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当时秀才考方略、进士考时务策、明经考经术,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分科选才制度。

(一)考试科目(1)隋炀帝时期科举分两科:明经、进士;●明经考试的内容主要包括帖经和墨义。

帖经类似现代考试的填充,试题一般是摘录经书的一句并遮去几个字,考生需填充缺去的字词。

墨义则是一些关于经文的问答。

●进士主要考诗赋,以及对时政、治国的见解。

进士科每年应举者少则八九百人,多则一二千人,而其中能及第者不过十余人以至三十人左右,录取比例不过百分之一二。

所以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2)唐朝时期,科举考试科目很多。

高宗以后,进士科的地位慢慢超越了明经,成为科举中唯一的重要科目。

(3)武则天时,亦设立了武举考试,用以挑选武官。

(4)宋朝科举考试的内容与唐朝差别不大,但王安石执政时改革科举制度:取消帖经、墨义、诗赋等考试,改为以经义(解释经书)、论(对时局的评论)、策(提出解决时弊的办法)作为考试内容。

(5)元朝科举考试内容有重大转变。

第一是科举不再分科,专以进士科取士。

第二是考试以朱熹著述的《四书集注》作为主要的依据。

(6)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在乡试及会试皆以《四书》的内容命题,要求考生以古人的语气阐述经义,“代圣人立言”,用八股文作答。

只有到了科举最后一关,用以决定名次的殿试,才会改为考时务策问。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参与治国和施展才能的机会,有利于社会发展与
国家稳定。
2,与以前的人才选拔制度相比,具有相对公平,
公正和公开的特点,是用人制度的历史性改革和
进步。

唐代以后至“五四运动”以前的历史名人,大多
是进士出身,有的还是头名状元,这些通过科举
走上国家管理高层的正直有才之士,也确实为国
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了自己聪明才智。
状元
榜眼
探花
“至31岁时,入京殿试,列三甲第五十八名,赐同进
士出身……”
明清:科举考试完备阶段
明清科举考试
县,府,院试
乡试 举人
会试
殿试
秀才
贡士
进士
一甲:进士及第 二甲:进士出身 三甲:同进士出身
科举制度的影响与功过
1,科举制度打破了门阀制度的出身限制,扩宽了
选拔人才的基础,给了中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

了豪门士族把持国家政权的政治格局,为广大中小地
主阶级提供了进身的机会。

唐代:继承,发展,完善了科举制度。科举考试
种类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种。常科每年举行公开考 试,考试科目包括:秀才、明经、进士、俊士、 明法、明字、明算等50余种。制科是皇帝临时设 立的科目。

考试合格被录取:及第,登科,擢第等,考不上 就叫“落选”。
,子孙世代做官。
春秋战国:选贤任能的客卿制。从下层军士或平民
中选拔,只要由一技之长,能够解决郡主或者其他统
治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呢就可以登上政
察举:由公爵,列侯和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员经过考察
所谓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由朝廷授
予官职。察举的科目:贤良方正,秀才,孝廉,明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的科举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它们奠定
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制度就是科举制度。

在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一直被视为制度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研究魏晋南北朝的科举制度,能够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
中国封建社会的性质和演化。

一、魏晋南北朝科举制度的起源及其特点
魏晋南北朝的科举制度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当时在东汉末年
的南阳,就已经有了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这就是著名
的荀子制度。

这种考试制度注重文章功夫、志向品性和祖训知识
的考察,强调个人才华和道德操守的双重要求,这为后来的科举
制度奠定了基础。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荀子制度进一步演化发展,并最终形成
了完整的科举制度。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科举考试是在南北朝时期
的梁武帝时期实施的,被称为武林会试。

这项制度的制定者主要
是魏晋时期的贵族文人,他们认为科举考试是一种提高社会素质
并稳定统治局面的有力手段,也是一种鼓励人才充分发挥自己才
华的途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举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1. 范围不断扩大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举制度最初只是限于选取士人考取各地方
官职,后来在唐代进一步发展。

唐朝时,科举考试已经成为选拔
官吏和推动思想进步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唐代,科举考试已经覆
盖整个中国境内,考试范围扩大到了各种人群,如农民、商人等。

2. 考试内容不断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举考试主要考察文学功底和官吏能力,而
在后来的唐代,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渐扩大,包括诗歌、文章、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体现了唐代文化的多样
性和容纳力度。

3. 公平性不断提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举制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存在弊风,仅仅是士族子弟互相推荐的渠道,加之唐代后科举大规模实行,
需要考生避嫌、示好、打点等各种形式的附庸风气,这些行为不
仅违背了科举的初衷,而且会影响公平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
举制度的公正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保障。

在唐代,科举考试使用
随机测试方法,实现了公平、竞争性选拔人才的目的。

二、魏晋南北朝科举制度的作用与意义
1. 提高社会素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举制度,促进了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于举人制度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得选士制度更加完善,选中的
官员大多能够熟读经史百家,提高了整个官僚阶层的起点水准,
也为武士阶层插上了文化之根本。

此外,士人受到的教育多是德育,他们具有较强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觉悟。

2. 推动思想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举制度激发了文化、教育领域的先进性,因为他们更看重的是人才,而非家世,从而推动了思想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例如,进士出身的文艺家唐伯虎虽然很难入仕,但是他借助自己的才华和地位,推动了艺术的发展。

3. 稳定统治局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举制度也有稳定社会局面的作用,由于科举考试具有选拔人才的本质,因此可以有效地筛选出具有才华和品德的人才。

这些人才能够为国家稳定建设做出贡献,同时也能够提高官僚阶层的素质和形象,增加政治的合法性。

总之,魏晋南北朝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成就之一,它提高了社会文化素质,推动了思想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稳定了政治局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虽然在科举制度的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科举制度本身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对后世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