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网络政治参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公民网络参政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普及,它不但引起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变化,也引起了人们政治生活参与的热情与发展。网络传播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公民对政治和社会事务的参与程度。我国从1994年4月起正式进入互联网时代,至今只有十五年,但互联网的发展却十分迅猛,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公民传递信息、表达意见、评论时政、释放情绪的一个主要渠道,网络政治参与对政府行为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有人把2008年称为网络舆论监督年,把2009年称为网民问政年。胡锦涛主席2008年6月在人民网与网友的在线交流,标志着网络政治参与时代的到来,2009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两会”期间通过中国政府网与新华网又与网友在线交流,再一次引起了海内外的高度关注。各地的政府官员也纷纷通过网络与网友进行交流。与传统的政治参与相比,网络政治参与具有明显的快捷、高效等优势,成为推动我们党和国家政治建设和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力量。以2008年为例,从西藏问题、奥运火炬事件、汶川大地震等重大公共事件,都有网络的深度参与。数量庞大、无所不在的网民正在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网络政治参与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新形式,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网络参与作为一把双刃剑,在提升政治参与质量、促进政治参与发展的同时,也有可能给政治参与在未来的发展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因此在肯定其积极的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其暴露出的问题。
首先,互联网本身具有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在政治参与中的无序性的特征,存在着公民非理性政治参与的可能性。互联网本身就具有虚拟性与隐蔽性的特点,使“网络政治参与”具有非正式性、渗透性特征,这极有可能导致公民网络参与的欺骗化与非法化。互联网完全是一个虚拟的社会,网络成员身份被数字化、电子化、虚拟化了。匿名性和隐蔽性被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得网民能以“隐形人”的身份在网上自由操作,大大减少了其政治参与的不安全感,进而容易摆脱现实社会的规范,放纵自己的行为。数字化世界是一片崭新的疆土,可以释放出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但它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如果公众为虚假信息所左右,政治判断和评价就会发生偏差。实际上,这种带有欺骗性的政治参与不仅会使执政党和政府无法从网民们的意见和建议中及时提炼出真正属于大多数人的真实意愿和想法,而且会造成党的政策不能及时得到受信息蒙蔽或信息缺失影响的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而使政府政策的实施和贯彻也难以顺利进行
其次,互联网带来了网络话语权的巨大差距,没有能充分反映社会各阶层的声音造成政治参与的不均衡。拥有信息时代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网络话语权的巨大差距,其实质就是一种因信息落差引起的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与占有通常使年龄偏大、家庭收入和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在互联网的使用上都处于弱势地位。农村与城镇在互联网使用上的差距较大,理论上平等的网络政治参与权利和机会在实际上呈现出严重的不平等状态。此外,网络还创造了一个僵硬的阶级壁垒,使受到良好教育和未受到良好教育者阵线分明,从而造成社会断裂,危害社会稳定。
再次,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情绪化问题。民主政府的本质,在于多数对政府的统治是绝对的,因为在民主制度下,谁也对抗不了多数。网络民主的决策原则是多数原则,少数的利益在多数原则中得不到保护。实际上,网络空间是个体自由表达的舞台,有些人可能会把自己一些情绪化的见解发布到博客或论坛中,有些是非常具有煽动性的,很容易感染大量读者,从而形成一种网络主体的“集体癫狂”,给正常的政治行为与决策带来很大压力。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利益群体、各社会阶层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常因突发事件暴露出来。网络论坛争辩的双方有时不是均势的,可能一方握有话语主导权,拥有人数和话语权的绝对优势,政治舆论往往极具暴力侵犯性,个人利益在舆论暴力面前不堪一击。“人肉搜索”就是这一网络暴力现象的集中体现,这无疑严重侵犯了当事人及其家人的基本权利,从而形成了一种网络暴力。
最后,网络参与的便利性使得西方政治文化对于我国渗透更加广泛,使公民网络参与易于被误导。正是凭借网络优势,西方大国在输出信息的同时也输出他们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价值观,企图把西方的政治文化和思想渗透到世界范围之内。面对西方国家的文化意识冲击,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不可避免产生相互冲击和震荡。随着网络规模的继续扩大,国家在这一领域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
网络只是一种实现公民政治参与的技术手段,它本身不具备价值判断和导向功能。但在网络时代,如何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政治秩序无疑成为当今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完善网络立法,实行“注册参与”,规范公民网络参与秩序,网络法规既要规范公民网络参与秩序,又要保证公民网络参与的自由,需要为公民网络参与的发展提供完善的法制保证。其次,政府提供开明的网络制度供给,形成与公民参与的回应机制,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电子服务型政府治理模式的确立,意味着政府行政活动的中心要转到为社会和公众提供优质的服务上来,而不是仅把提供公共产品当作一种自上而下的施舍。在整个政治参与过程中,电子政府和其搭建的政务平台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基本途径。随着政府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化,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程度将有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