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现象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现象》教学设计

【任务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反射定律降低到反射规律水平,主动与学生的认识水平吻合,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为学会学习打基础。学生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时,获得的事实是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的关系。至于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以及它们与法线在同一平面上的说法,教材中不强调。这样虽不很严密,但不会在学生认识实际问题时产生障碍。

折射定律历来是初中生学习的难点。本章对光的折射知识定位较低,重点研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玻璃中光线偏折的方向,只提出“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的结论。至于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对学生要求不高,能听懂就可以了,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学习者分析】

与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相比,学生对光的折射的生活积累和感性认识要少得多,“叉鱼”、“看彩虹”不要说是城镇学生,连乡村学生见过的也不多,“折射断筷”在小学看见老师做过,“海市蜃楼”少数学生从一些媒体上有所耳闻,因此在折射现象的呈现环节必需充分、直观,以引发学生的疑惑,激发探究的欲望。由于学生学习物理的时间不长,动手实验有一定的模仿性,在这一阶段需作必要的演示。有光的反射探究的经验,只要引导学生处理好光路的可视化问题,折射规律的探究操作就不困难了;由于学生的视角远不同于老师,在实验归纳环节可能会纠缠于某些枝节或偏重某一方面得不出完整的结论,所以在这里采用了类比法,以光的反射规律为比照来归纳光的折射规律,同时用多媒体展示台加强交流和评估,力争让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正确完整的实验方案和结论,以利于规律运用环节的教学和后续学习。光折射的可逆性探究是本节的难点之一,学生对可逆的概念理解不到位,逆向思维能力有待培养,影响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实验既要探究可逆性,又要促进学生对可逆性的理解)有必要引导学生用两点定线法标注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引导学生找到合适的位置逆向入射(如图一中B 点在水槽侧壁上,便于将激光枪对准BO入射),观察新折射光线是否沿OA射出。改变角度反复做几次,这样可以实现实验的双重目的,又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

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特点。

2.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4.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5.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光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教学重点】

复习光现象

【教学难点】

1.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资源】

1.多媒体资源

【教学方式】

情景引入、互动导学、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强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新课程标准注重“通过科学想象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本着这一设计思想,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激发学习兴趣入手,落脚于实验探究,力争在教学设计上有所创新,以实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培

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力求教学过程充满趣味性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牢牢把握“兴趣”这个学习的原始动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探究。以震撼视听的电影短片开篇,引起学生集中注意,顺势引入折射现象,然后以简单而奇特方法演示光的折射路径,以分组实验带学生零距离感受光的折射,在感受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进入探究之旅,最后以美丽的海市蜃楼和神奇的传说收篇。整个流程处处有乐趣,彻底甩掉了传统物理课堂生硬枯燥的面孔,给学生以亲近,充满趣味的感觉,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二、力求落实学生科学地自主探究

诚如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所说:“学生自己得来的任何一项知识,自己解决的任何一项问题,由于是自己获得的,就比通过其他途径得来的更彻底的属他所有”。教师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实验活动和自主探究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训练学生科学实践的能力和精神,培养学生乐于实践,善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意识和习惯。

三、力求以教学创新实现减负增效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一个国家需要创新,一项事业需要创新,一节课也需要创新,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光的折射中光路的可逆性理解难,探究更难,教学设计中采用两点定线法,简化设计难度,又充分利用学生玩乐中已有的激光枪瞄准的经验,方便实验操作,很好的攻克了这一难点。对于光的折射规律的归纳,如果老师引导不够,学生的结论就会纷乱细杂,淹没主题,如果引导过度,又会限制学生思维,甚至会自觉不自觉暗示结论,失去探究的意义。实践证明,本课用类比法引导,恰倒好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