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信和院士团队在甲烷高效转化研究中获重大突破
大连化物所二维纳米材料限域单原子催化剂研究取得新进展
大连化物所二维纳米材料限域单原子催化剂研究取得新进展佚名
【期刊名称】《稀土信息》
【年(卷),期】2016(0)6
【摘要】近日,大连化物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邓德会副研究员和包信和院士带领的研究团队在长期深入研究二维催化材料和纳米限域催化的基础上,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张文华研究员合作,发现石墨烯限域金属Co N4中心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对电极I3-到I-的还原反应中,可实现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双优"。
相关结果以通讯形式发表在近期的《德国应用化学》)上,并被选为该期刊新一期的内封面文章进行重点介绍。
【总页数】1页(P22-22)
【关键词】大连化物所;单原子;纳米材料;催化剂研究;催化材料;石墨烯;催化活性;对电极;内封面;纳米片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643.36
【相关文献】
1.大连化物所纳米石墨烯限域单原子铁催化剂研究取得新进展 [J],
2.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单原子催化剂研究取得新进展 [J],
3.纳米石墨烯限域单原子铁催化剂研究取得新进展 [J], ;
4.纳米石墨烯限域单原子铁催化剂研究取得新进展 [J], ;
5.大连化物所发表二维材料限域单原子催化研究综述文章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高中化学高考高频考点练习卷(押题版) (2774)
一、单选题1. 由丙烯(CH3—CH=CH2)合成的聚丙烯可用于生产口罩滤芯材料。
按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丙烯属于A.单质B.氧化物C.酸D.有机物2. 2021年11月3日举行的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包信和院士带领的团队因原创“纳米限域催化”概念,获得了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基于这一概念,煤经合成气可直接制得低碳烯烃。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工业上通过石油分馏得到低碳烯烃B.低碳烯烃可通过加聚反应得到高分子化合物C.由CO、H2合成低碳烯烃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D.采用煤经合成气直接制得低碳烯烃的主要目的是节能减碳3. 硫酸盐气溶胶为的主要组成成分,科学家最近发现了一种“水分子桥”催化促进硫酸盐形成的化学机制,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水分子桥”的形成与氢键有关B.该机制可以解决由造成的空气污染问题C.与的总反应为D.电子传递可以促进中O-H键的解离,进而形成中间体4. 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A.少量通入苯酚钠溶液:B.向溶液中加入:C.以铜为电极电解氯化铵溶液:D.氟化物能预防龋齿的化学原因:5. 以含镍废料(主要成分为NiO,含少量FeO、Fe2O3、CoO、BaO和SiO2)为原料制备碳酸钴(CoCO3)和Ni x O y的工艺流程如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滤渣I”成分是SiO2B.“氧化”时为证明添加NaClO3已足量,可用KSCN溶液进行检验C.“沉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o2+=CoCO 3↓+CO2↑+H2OD.NiSO4溶液通过蒸发结晶获得NiSO4·6H2O晶体6. 下列仪器中,分液漏斗是A.B.C.D.7. 化合物M的结构如图所示。
X、Y、Z、W为原子序数递增的短周期主族元素,Y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Z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二、多选题子层数的3倍。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化合物M 中各原子或离子均达到2或8电子稳定结构B .X 与Z 能形成一种极性化合物和一种非极性化合物C .元素Z 、元素W 、元素Y 的单质熔点依次升高D .因X 3YZ 3分子间存在氢键,故X 3YZ 3分子很稳定8. 下列实验装置用于过滤的是A.B.C.D.9. 醋酸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CH 3COOHH + + CH 3COO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图甲表示向CH 3COOH 溶液中逐步加入CH 3COONa 固体后,溶液pH 的变化B .图乙表示向CH 3COOH 溶液中加水时溶液的导电性变化,则CH 3COOH 溶液的pH :a>bC .醋酸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满足:c(H +)=c(OH -) + c(CH 3COO -)D .0.10mol·L -1的CH 3COOH 溶液中加水稀释,溶液中c(OH -)减小10. Na 2B 4O 7·10H 2O俗称硼砂,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纳米钯实现CO_2高效电催化还原
纳米钯实现CO_2高效电催化还原
佚名
【期刊名称】《低温与特气》
【年(卷),期】2015(33)3
【摘要】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敦峰、汪国雄和包信和等研究人员与浙江工业大学教授王建国等合作,发现纳米钯电极可高效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生成一氧化碳。
目前,在二氧化碳转化方面,人们利用传
统化学方法还原二氧化碳需要同时提供能量和氢气。
而采用电催化方法还原二氧化碳,与电解水耦合从水中获取氢,可以在比较温和的反应条件下一步直接获得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甲醇等高值化学品和液体燃料。
【总页数】1页(P49-49)
【关键词】电催化还原;纳米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CO2;二氧化碳还原;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工业大学;二氧化碳转化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426.82
【相关文献】
1.纳米钯实现CO2高效电催化还原 [J], ;
2.表面应力效应调控钯纳米晶二氧化碳电催化还原性能 [J], 包信和
3.RuO_2/TiO_2纳米薄膜的新构建及对CO_2的电催化还原 [J], 张莉娜;王金意;
张涵轩;蔡文斌
4.CO_2电催化还原的研究Ⅴ.有机碱对CO_2电催化还原的影响 [J], 郑国栋;师同
顺;曹锡章
5.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等研发纳米钯电极实现CO2高效电催化还原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甲烷超干重整二氧化碳催化转化 cao fe3o4 催化剂
甲烷超干重整二氧化碳催化转化 cao fe3o4 催化剂近年来,由于全球变暖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环境及其相关企业对低碳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加。
根据中国《绿色发展战略》,国家将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约25%至30%。
到2020年,中国计划把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到目前水平的45%。
为达到这一目标,国家正在大力开发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甲烷超干重整二氧化碳催化转化Cao Fe3O4催化剂是一种新型催化剂,用于进行二氧化碳催化反应,转化成有益气体。
催化剂由碳钝化剂、活性剂和负载剂组成,其中碳钝化剂和活性剂可以促进二氧化碳的转化。
催化剂中的活性剂经过研磨后,可以促进二氧化碳与其他物质之间的反应,从而使其成为可降解的有机物。
甲烷超干重整二氧化碳催化转化Cao Fe3O4催化剂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有效地将二氧化碳转换成可再生的有益气体。
由于Cao Fe3O4催化剂具有优异的重整催化性能,在转换二氧化碳时,其反应速率远大于传统催化剂。
这使得催化剂能够有效地将少量的二氧化碳转换成大量的有益气体,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此外,Cao Fe3O4催化剂具有优异的耐久性,可以重复使用多次,不易受到外界污染,并且不会产生有害的副产物,从而减少环境污染。
此外,Cao Fe3O4催化剂的生产成本较低,使用成本也较低,有利于大规模应用。
同时,催化剂的使用简单、操作安全,为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总而言之,甲烷超干重整二氧化碳催化转化Cao Fe3O4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性能和可靠的性能,可有效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全球变暖作出贡献。
另外,Cao Fe3O4催化剂的使用简单、操作安全,生产成本低,使用成本低,有利于大规模应用。
而且,它能够重复使用多次,不易受到外界污染,并且不会产生有害的副产物,从而减少环境污染。
因此,甲烷超干重整二氧化碳催化转化Cao Fe3O4催化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未来,国家将继续加大研发力度,改进Cao Fe3O4催化剂的性能,为环保工作提供更多技术支持,为实现节能减排、减少碳排放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Web of science数据库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使用了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包信和院士的研究内容及其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通过百度、谷歌、个人主页对包信和院士的基本信息进行了解;通过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包信和院士的研究方向、引文数据、合作者、基金资助机构、出版物进行了了解。
并对其2014年5月的一篇文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一、基本信息包信和,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院士、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现任中科院沈阳分院院长,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
他的个人工作经历为:1989年至1995年获洪堡基金资助,在德国马普学会Fritz-Haber研究所任访问学者,1995年应聘回国。
1995年至2000年在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
2000年8月至2007年3月任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
2003年3月起任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系主任。
2009年3月起任沈阳分院院长。
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5年9月经教育部研究决定,任命包信和为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其次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个人介绍和包信和院士的课题组主页里搜集了对其研究方向的简介:包信和研究员主要从事表面化学与催化基础和应用研究。
发现次表层氧对金属银催化选择氧化的增强效应,揭示了次表层结构对表面催化的调变规律,制备出具有独特低温活性和选择性的纳米催化剂,解决了重整氢气中微量CO造成燃料电池电极中毒失活的难题。
发现了纳米催化体系的协同限域效应,研制成碳管限域的纳米金属铁催化剂和纳米Rh-Mn催化剂,使催化合成气转化的效率成倍提高。
在甲烷活化方面,以分子氧为氧化剂,实现了甲烷在80℃条件下直接高效氧化为甲醇的反应;创制了Mo/MCM-22催化剂,使甲烷直接芳构化制苯的单程收率大幅度提高。
二、研究成果分析利用Web of Science搜索包老师的文章,总共搜索到497篇文章,对检索报告创建引文报告,如图2.1所示。
中国科学家为催化剂“穿铠甲”贵金属替代研究获突破
中国科学家为催化剂“穿铠甲”贵金属替代研究获突破
佚名
【期刊名称】《甘肃科技纵横》
【年(卷),期】2013(042)002
【总页数】1页(P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包信和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创造性地给金属铁纳米催化剂穿上碳纳米层“铠甲”(豆荚状碳纳米管),极大提高了铁基催化剂在燃料电池中的稳定性和抗中毒能力,为未来非贵金属催化剂最终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指明方向。
在燃料电池领域,目前使用性能相对稳定的金属铂作为电极催化剂,然而,铂的稀缺与昂贵大大限制了燃料电池的大规模推广应用。
因此,用“廉金属”替代“贵金属”催化剂成为该技术发展瓶颈,也是燃料电池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科学。
金属铁是一种储量丰富的元素,也是被认为最有希望替代燃料电池电极材料中铂的元素之一,但铁原子较活泼,极易被过度氧化形成没有活性的高价氧化铁,将其制成电极材料后,在燃料电池工作的酸性条件下,低价铁原子被迅速过度氧化并溶解而失去催化反应活性,进而使燃料电池无法工作。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科研人员经过多年研究,成功将金属铁纳米粒子限域到具有豆荚状结构的碳纳米管的管腔中,相当于给容易“受伤害”金属铁纳米粒子“穿”上一副由碳纳米管制成的“铠甲”,实现燃料电池在酸性环境中稳定运行,并显著提高
其在实际运行中的抗中毒能力,从而在根本上解决纳米金属铁作为燃料电池阴极催化剂的稳定性难题。
这项研究成果不仅为燃料电池催化剂的贵金属替代研究提供有效途径,而且催化剂“穿铠甲”概念将对未来苛刻条件下运行的催化剂设计和制备开辟新方向,进而为燃料电池的大规模应用带来全新希望和曙光。
一种氢助甲烷活化制备烯烃和芳烃的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氢助甲烷活化制备烯烃和芳烃的方法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包信和,郝建旗,方光宗,郭晓光,皮埃尔·亨利·施瓦赫,潘秀莲
申请号:CN201811537182.0
申请日:20181214
公开号:CN111320518A
公开日:
20200623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天然气(甲烷)直接制备烯烃、芳烃的方法,基于一种常用空白石英反应器或者一种石英催化反应器,向甲烷原料气中添加供氢试剂,来实现甲烷高效转化、制备高产率的烯烃、芳烃的方法。
本发明添加供氢试剂以后甲烷的转化率明显提高,相比于没有供氢试剂,甲烷的转化率提高了3%‑20%,通过此方法活化甲烷制备烯烃、芳烃,甲烷的转化率达到了3‑70%,烯烃的选择性20‑60%,芳烃的选择性30‑50%。
同时在加入供氢试剂以后,在800℃低温下就可以实现甲烷活化,实现了低能耗高收率过程。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地址:116000 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山路457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包信和院士:期待一份满意的 “答卷”
包信和院士:期待一份满意的“答卷”包信和院士:期待一份满意的“答卷”包信和“能不能不用水或少用水进行煤化工”一直是李克强总理关心的问题。
水是煤化工过程的关键媒介,同时也是制约我国煤化工发展的重要瓶颈。
如何解决煤化工的发展瓶颈与污染问题,清洁、高效地进行煤化工一直是学术界和工业界攻关的重要课题。
“为了突破这一难题,我们团队在这张‘冷板凳’上坐了十几个年头。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包信和院士(现任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语重心长地说。
为了能够从能源催化入手,积极响应国家科技支撑“能源革命”的政策号召,包信和率领团队十年如一日,砥砺前行。
“现在大家能够看到的是已经取得的一点成绩,看不到的是团队背后付出的艰辛。
”如今的包信和团队发展的新催化剂和过程已成功颠覆了煤化工领域沿袭90余年的传统费托合成路线,创造性地直接采用煤气化获得的合成气(经纯化),在一种新型复合催化剂的作用下,高选择性地一步反应获得低碳烯烃,此项成果更被业界誉为“煤转化领域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
包信和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向中国科学院交上一份满意的科技成果转化“答卷”。
“白春礼院长十分关心应用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问题,我们也希望借中科院政策和技术的优势尽机制,调动科研人员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积极性。
可喜的是,目前包信和团队的技术成果已申报中国发明专利和国际PCT专利,国内外多家能源和化学公司也都对这一产业变革性技术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几十年的科学坚守,让包信和院士有了更多成功的自信与底气。
在大连化物所的20年里,在中科院和大连化物所几届领导和学界前辈们的支持与帮助下,包信和与项目组成员共同努力,取得了“天然气制芳烃”“甲烷直接转化制烯烃和氢气”以及“合成气直接转化制烯烃”等一系列重要科技进展。
如今尽管包信和已经重回自己曾经学习工作的母校,并做起了管理工作,但他表示科研在他心中仍是重中之重,不可取代,他将在履行管理使命的同时,继续肩负科研的创新与转化工作,并将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经验和教训告诉年轻一代。
基于限域特性的电催化剂调控
物 理 化 学 学 报Acta Phys. -Chim. Sin. 2021, 37 (11), 2011027 (1 of 13)Received: November 6, 2020; Revised: November 29, 2020; Accepted: November 30, 2020;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7, 2020.*Correspondingauthors.Emails:******************.cn(W.D.);*************.cn(Z.W.).The project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22022502, 21776024), the Outstanding Youth Fund Project of Chongqing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cstc2020jcy jjqX0013) and the Program for the Top Young Innovative Talents of Chongqing (022000111300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022502, 21776024),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cstc2020jcy jjqX0013)和重庆市青年创新拔尖人才计划(02200011130003)资助项目 © Editorial office of Acta Physico-Chimica Sinica[Review] doi: 10.3866/PKU.WHXB202011027 Regulation of Electrocatalysts Based on Confinement-InducedPropertiesTangfei Zheng, Jinxia Jiang, Jian Wang, Sufang Hu, Wei Ding *, Zidong Wei *Chongqing Key Laboratory of Chemical Process for Clean Energy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China.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highly efficient and low-costelectrocatalysts is important for both hydrogen- and carbon-basedenergy technologies.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and coordinationfeatures, particularly the coordination environment and the amountof low-coordination atoms, of the catalyst are key factors thatdetermine their catalytic activity and stability in a particular reaction.The regulation and rational design of catalytic materials at themolecular and atomic levels are crucial to achieving precise chemicalsynthesis at the atomic scale. Recently, significant efforts have beenmade to engineer coordination features and electronic structures byreducing the particle size, tuning the composition of the edges, and exposing specific planes of crystals. Among these representative strategies, the methods based on the confinement effect are most effective for achieving precise chemical synthesis with atomic precision at the molecular and atomic levels. Under molecular or atomic scale confinement,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re largely altered, and the chemical reactions as well as the catalytic process are completely changed. The unique spatial and dimensional properties of the confinement regulate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atomic arrangement, electron transfer, and other properties of matter in space. It not only adjusts the coordination environments to control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active centers, but also influences the structural and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electrocatalysts. Therefore, the adsorption of catalytic intermediates is altered, and consequently, the catalytic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are changed. In a confined reaction, usually in suitable nano-reactors,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reaction products, such as the state of matter, solubility, dielectric constant, and molecular orbital, are finely modulated. Thus, the catalysts produced by confinement significantly differ from those produced in an open system. For example, atomic-layered metals with low coordination can be produced in a two-dimensional confined space. The nitrogen configurations of nitrogen-doped graphene can also be regulated in two-dimensional or three-dimensional confined systems. Herein, the confinement-induced methods, specifically the method used for atomic regulation, are reviewed, such as the control of molecular configuration,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coordination structure, and the alteration of charge transfer. Applications in the field of fuel cells and material energy conversion are also reviewed. In the next stage, it is important to conduct in-depth investigations of the constructed confinement environment by selecting different substrates for the regulation and rational design of confined catalytic materials.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derived properties of the catalyst after release from the confinement is cruc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ncommon catalytic properties.Key Words: Confinement; Electrocatalyst; Electronic structure; Coordinate feature; Molecular configu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基于限域特性的电催化剂调控郑堂飞,蒋金霞,王健,胡素芳,丁炜*,魏子栋*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洁净能源与资源利用化工过程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1331摘要:开发高效催化剂是促进包括电能源、碳循环等洁净新能源技术发展的关键。
Nature
科技名刊精选Famous Journals Abstrac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泡泡铸造软体机器人技术《自然》封面:人造肌肉和夹具。
《自然》杂志第7884期封面文章报道了泡泡铸造软体机器人新技术。
软体机器人能执行多种复杂任务,包括抓握、爬行或游泳等,近年来泡泡铸造软体机器人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但是,制造此类软体致动器一直较为烦琐。
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种基于泡泡的方法,能用来制造各种基于弹性聚合物的致动器。
他们先将液态弹性体注入模具,随后注入空气,从而得到一个拉长的泡泡。
这个泡泡会在重力作用下上升,并形成致动器的内部腔室,通过改变模板和流动过程,就能得到各种各样的复杂结构。
心咽部结构拆解与原始被囊动物的固着生活方式《自然》封面:“住屋”是一类生物特有的一种胶质滤食结构。
《自然》杂志第7885期封面文章报道了被囊动物的演化研究。
被囊动物(如海鞘)与脊椎动物的亲缘关系最近。
这类海洋生物大部分在幼体时能自由游动,但在变成定栖的成体后会固着、无法移动。
然而,尾海鞘纲的被囊动物不会发生这种转变,终生都能自由游动。
研究团队聚焦尾海鞘纲的心脏发育,发现它们的心咽部基因调控网络因大规模基因丢失而“拆解”。
这种拆解导致其失去了原始被囊动物特征性的固着生活方式。
这或许与“住屋”这类帮助尾海鞘纲从固着生活方式演化适应有关。
山岳地形对北美季风的机械强迫作用《自然》封面:一场季风暴雨穿过亚利桑那州东南部时的一道闪电。
《自然》杂志第7886期封面文章报道了北美季风的差异。
在夏季,一个强降雨带沿墨西哥西海岸延伸至美国西南部、长达一千多公里,构成了北美季风。
一般认为季风是太阳对海洋和陆地加热不均所致。
这会导致气压变化,最终形成的风会拖动凉爽潮湿的海洋空气在陆地上产生降雨。
研究表明,墨西哥的马德雷山脉令急流转向,抬升了暖湿空气,形成对流型降雨。
虽然地面加热也会发生,但其影响不足,北美季风应该是在机械强迫作用下形成的。
推荐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公示
(3)石墨烯增强拉曼散射的工作(代表性论文4)发表之后受到国际国内同行的高度评价,被评为“2010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Photonics Spectra杂志以“Graphene: The rising star in Raman spectroscopy”(石墨烯是拉曼光谱中升起的新星)为题进行了评述,称“这一发现将石墨烯的应用拓展到微量分析领域”。同时,Nature Chemistry上的Review Article (Graphene oxide as a chemically tunable platform for optical applications, 2010, doi:10.1038/nchem.907)中引述了该文及其图。这部分工作也被Chem. Soc. Rev (2012, 41, 666-686)大段引用并评述。
客观评价: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发表在Chem. Soc. Rev.、Acc. Chem. Res.、J. Am. Chem. Soc.、Proc. Natl. Acad. Sci.、Adv. Mater.和Nano Lett.等权威国际期刊上,获得同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并多次被期刊媒体亮点报道。
中国两院院士评出2014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十、 首套 3 o 米分辨率全球地表覆盖遥感制图数据集成功研制并捐赠联合 国 (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
◇ 2 0 1 4 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一
、
研制出新一代模仿人脑计算机芯片 ( 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 ( I B M) )
二、 “ 菲莱 ”成功登陆彗星 ( 欧洲航天局位于德 国达姆施塔特的欧洲空间运转中心 )
2 0 1 5 一 l I I 温 州 农 业 科 技
由 中国科 学院 、中国工 程院 主 办 ,中 国科 学院 院 士和 中 国工程院 院 士评选 的 2 o 1 4年 中国十 大科 技进 展 新 闻 、世 界 十大科 技进 展新 闻 ,1月 3 1日晚 间在 京 揭晓 。此 项年 度评 选活 动 至今 已举 办了 2 1 次。
◇ 2 0 1 4 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一
、
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圆满成功 ( 国防科技工业局 )
二、 4 5 0 0 米级深海遥控作业型潜水器海试成功 ( 国土资源部等 ) 三、 量子通信安全传输创世界纪录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等 )
四 、甲烷 高效 转化 研 究获重 大突破 ( 中科 院大 连化 学物 理研 究 所包 信和 院士 团队 ) 五 、超 级 稻亩 产首 破 千公斤 ( 湖 南杂 交水稻 研 究 中心袁 隆 平院 士 团队 )
八、 受控核聚变研究首次实现能量总增益 ( 美国利弗莫尔劳伦斯国家实验所 )
九 、最 新研 究成 果 显示 暗物 质 可能存 在 ( 美 籍 华人 物理 学 家丁肇 中研 究 小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十、 绘制最详尽海底地图 ( 多国科学家 )
( 来 源 :国 际在 线 2 0 1 5 — 0 2 — 0 1 )
安徽省高一下学期期中化学试卷A卷(新版)
安徽省高一下学期期中化学试卷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25题;共51分)1. (2分) (2018高二上·雅安期末) 2014年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包信和团队研究甲烷高效转化获重大突破。
催化原理如图所示,该研究彻底摒弃了高耗能的合成气制备过程,大大缩短了工艺路线,反应过程本身实现了二氧化碳的零排放,碳原子利用效率达到100%。
关于该反应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 催化剂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B . CH4→CH3+H的过程需要吸收能量C . 该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原理D . CH3 是稳定结构2. (2分) (2018高一下·城中期末) 下列性质的递变规律错误的是()A . NaOH、KOH、CsOH碱性依次增强B . Li、Na、K、Rb、Cs的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C . Al3+、Mg2+、Na+的离子半径依次减小D . F2、Cl2、Br2、I2的熔沸点依次升高、密度依次增大3. (2分) (2019高一上·天津月考) 下列反应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 . Fe2O3+3CO 2Fe+3CO2B . NH4NO3 N2O↑十2H2OC . 2FeCl2+Cl2=2FeCl3D . Cu2(OH)2CO3 2CuO+CO2↑+H2O4. (2分)已知元素R的某种同位素的氯化物RClx为离子化合物,其阳离子所含中子数为y,核外电子数为z,则该同位素的符号为()A . RB . RC . RD . R5. (2分) (2019高二下·吉林期末) 关于金属元素的特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金属元素的原子只有还原性,离子只有氧化性②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一般显正价③金属性越强的元素相应的离子氧化性越弱④价电子越多的金属原子的金属性越强A . ①②B . ②③C . ①④D . ③④6. (2分)(2020·天津模拟) 以铅蓄电池为外电源,Al作阳极、Pb作阴极,电解稀硫酸,使铝表面的氧化膜增厚。
一种用于甲烷干气重整反应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甲烷干气重整反应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傅强,白云星,包信和
申请号:CN202110421913.0
申请日:20210419
公开号:CN113209999B
公开日:
20220415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甲烷干气重整反应催化剂及其制备和应用。
本发明的催化剂采用表面被超薄氮化硼(h‑BN,1~2层)包裹的氧化物作为载体,其上担载的活性组分Ni纳米粒子的尺寸在2nm至5nm之间,其中:所述氧化物为SiO2、Al2O3、MgAl2O4、MgO、ZrO2中的任意一种。
本发明制备的催化剂可用于甲烷和二氧化碳的重整制取合成气的反应,h‑BN超薄包裹层可大幅增强氧化物载体的导热性能,提高Ni颗粒周围热量传输效率;反应气氛中CO2和CH4可与富缺陷的h‑BN层相互作用,可将Ni颗粒部分包裹,阻止其烧结,且B元素亦可实时修饰Ni颗粒,大幅提高其抗积碳性能。
该催化剂同时解决了反应中金属纳米粒子的积碳和烧结问题,制备方法简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地址:116000 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山路457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甲烷直接转化研究进展
甲烷直接转化研究进展
张宝幸
【期刊名称】《石油化工》
【年(卷),期】2017(046)004
【摘要】甲烷是天然气、沼气及可燃冰的主要成分,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分布和巨大的储量,但目前为止甲烷的使用仍以燃烧的方式为主.如何将储量巨大的甲烷资源转化为具有更高经济附加值的产品具有重要的意义.综述了在多相催化中常见的甲烷直接转化反应,包括甲烷氧化偶联、甲烷无氧芳构化、甲烷无氧制乙烯和甲烷选择性氧化制甲醇/甲醛等当前的研究热点,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总页数】7页(P503-509)
【作者】张宝幸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部,北京1007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032.4
【相关文献】
1.甲烷作为化工原料直接转化生成芳烃和乙烯新催化过程的研究——Ⅰ.甲烷在Mo/HZSM-5催化剂上的程序升温表面反应 [J], 王林胜;崔巍
2.甲烷直接转化研究进展 [J], 王华;刘中民
3.甲烷直接转化制取芳烃的研究进展 [J], 刘社田;董献登
4.甲烷直接转化为液体燃料取得新进展 [J], ;
5.甲烷直接转化合成甲醇研究进展 [J], 王保伟;宋华;许根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煤化工研究取得新突破 煤制烯烃将告别高水耗
我国煤化工研究取得新突破煤制烯烃将告别高水耗
佚名
【期刊名称】《聚氯乙烯》
【年(卷),期】2016(44)3
【摘要】国际化工界90多年来一直沿袭、被视为不可替代的费托(F-T)过程,
如今被中国科学家颠覆——他们摒弃了高水耗和高能耗的水煤气变换制氢过程,
创造性地直接采用煤气化产生的合成气,高选择性地一步反应获得低碳烯烃。
这项技术发明也因此被业界认为是“煤转化领域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信和于2016年3月4日透露了这一最新研究成果。
【总页数】1页(P47-47)
【关键词】低碳烯烃;煤化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水耗;中国科学院院士;破煤;水煤气变换;中国科学家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221.2
【相关文献】
1.日本开发出无需加压即可使用的全固体锂离子电池/中科院锌溴液流电池电极材
料研究获突破/我国煤化工研究获里程碑式突破煤制烯烃将告别高耗水 [J],
2.会收电子函件的手写笔/生物制氢完成中试研究/破译对虾病毒遗传密码/高性能
计算机开发应用取得重大突破/首创电磁式生物芯片/超导薄膜:手机辐射新克星/我国第一台类人型机器人诞生/台湾科技新产品 [J],
3.我国高纯有机试剂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取得新突破 [J], 刘旭红
4.我国煤制烯烃示范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 [J],
5.我国煤化工研究获里程碑式突破煤制烯烃将告别高耗水 [J], W.XH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信和院士团队在甲烷高效转化研究中获重大突破
包信和院士团队在甲烷高效转化研究中获重大突破
新华网北京5月9日电(记者吴晶晶)记者9日从中科院获悉,该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包信和院士团队在甲烷高效转化相关研究中获重大突破,成功实现了甲烷在无氧条件下选择活化,一步高效生产乙烯、芳烃和氢气等高值化学品。
相关成果发表在9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
当前,以天然气替代石油生产液体燃料和基础化学品是学术界和产业界研究和发展的重点。
此前,天然气的转化利用通常采用传统的二步法,投资和消耗高,总碳的利用率低,且影响生态环境。
因此,人们一直都在努力探索天然气直接转化利用的有效方法与过程。
但由于具有四面体对称性的甲烷分子是自然界中最稳定的有机小分子,它的选择活化和定向转化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被称为催化乃至化学领域的“圣杯”。
在20多年甲烷催化转化研究的基础上,包信和院士领衔的团队基于“纳米限域催化”的新概念,创造性地构建了硅化物晶格限域的单中心铁催化剂,成功实现了甲烷在无氧条件下选择活化,一步高效生产乙烯、芳烃和氢气等高值化学品。
与天然气转化的传统路线相比,该技术彻底摒弃了高耗能的合成气制备过程,大大缩短了工艺路线,反应过程本身实现了二氧化碳的零排放,碳原子利用效率达到100%。
华东师范大学何鸣元院士评价说,该技术“是符合理想的高选择性转化,实现了原子经济反应,而且催化剂稳定,可较长周期运行,无碳排放,极具创新性和引领作用”。
北京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刘忠范院士认为,这项技术为高效利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和在中国形成具有原创知识产权的甲烷绿色转化新技术奠
定了理论基础。
德国巴斯夫集团副总裁穆勒认为是一项“即将改变世界”的新技术,未来的推广应用将为天然气、页岩气的高效利用开辟一条全新的途径。
据悉,目前这项技术相关的专利申请已进入美国、俄罗斯、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
国内外多家能源和化学公司等都对这一产业变革性技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原标题:《中国科学家在甲烷高效转化研究中获重大突破》)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
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分享到:
打印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2014-5-11 12:58:23 ZFRI
有好的想法,还要有切实的工业应用能力,后者的付出也很大!
2014-5-11 9:36:03 raowufam
偶脚的,这样的结果,若是能真的应用于生产实际,远比发表在S上强吧。
2014-5-11 2:40:29 pocketpig
包老师就是牛啊
2014-5-11 1:10:20 daoruaimi
这才是创新,灌水纳米,弱爆了
2014-5-11 0:12:27 euroacadman
2014-5-10 19:46:15zhy33385 IP:
中国人搞研究就是浪费钱,工业实力太差,无法产业化,就是发篇文章高兴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