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简述悲惨世界中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简述悲惨世界中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在雨果看来,一个人身上同时寄寓着黑暗和光明,黑暗属于尘世、光明属于天国;雨果坚信人的光明面可以战胜黑暗面,一个人如此,一个社会也如此。
他对人的这种信念,表现为人性思想和人道主义,对社会的这种信念则化为乌托邦社会理想。
在《悲惨世界》里,人性中的黑暗面转化为光明面是主人公冉阿让一生最重要的界标。
这个本性善良的农民,因为偷了一块面包便身陷囹圄十九年之久,即使被释放仍不见容于社会;社会地位不平等、分配不公正、审判不公允、处罚不得当以及习俗陈见结合在一起,促使他犯罪,又促使他仇视一切人。
恶意报复社会的冉阿让身上主要体现出“兽性”,他的灵魂浸没在黑暗中,是米里哀主教的“仁慈”与“博爱”感化了他,使他恢复被遮蔽的人性,开始改恶从善。
冉阿让的转变体现了一个人心灵中光明与黑暗的生死搏斗。
偷走银器后被抓回来的冉阿让,面对米里哀主教的巧言掩护和一对银烛台的加赠,感受到了“仁慈”和“宽容”的善的力量,灵魂受到空前的震慑,使本已决心作恶到底的他深感不安;经历了侵吞小孩四十铜子的反复后,米里哀精神终于在他身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从此冉阿让义无反顾地将这种精神发扬并传承了下去,成为一个维护人的尊严、追求博爱和理想、善良宽厚甚至具有舍己救人的牺牲精神的人间“天使”与正道的化身。
雨果认为,整个世界是美与丑、善与恶、真与伪、光明与黑暗的搏斗场,但是他深信善能胜恶、人性能够消除污秽而不断地自我完善。
电影《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蕴涵
电影《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蕴涵【摘要】电影《悲惨世界》深刻揭示了人道主义思想在剧情中的蕴涵。
背景介绍中,电影展现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贫困与不公,引发观众对人性的思考。
人道主义精神在片中通过主人公让·瓦尔简和其他角色的表现得以展现,强调了对人的关怀和尊重。
电影揭示了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不公正等现象,提醒人们反思社会矛盾。
最重要的是,电影强调了爱与宽容的重要性,呼吁人们在艰难的环境中保持人性的光辉。
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电影的人道主义思想,引领观众思考人类的尊严和价值。
电影《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深刻启示着我们,让我们更加关注他人的困境,传递爱与希望,共同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关键词】悲惨世界、电影、人道主义思想、背景介绍、人道主义精神、人性、社会问题、爱与宽容、深刻意义1. 引言1.1 电影《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蕴涵电影《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蕴涵着对人类的关怀和慈悲,体现了对人类尊严和价值的探索与守护。
这部电影以19世纪法国为背景,通过众多生动的人物和感人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人类在社会底层的困苦和痛苦,同时也呈现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温暖。
在这部电影中,人道主义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通过主人公让·瓦尔简以及其他角色的命运,电影揭示了人类对于正义、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每个角色身上的悲剧都促使观众深思人性的复杂与多样性,反思人们在不同境遇下所展现出的品德与勇气。
电影也通过对人性的关注,揭示了在残酷的环境下,人们如何保持自己内心的善良和慈悲。
无论是主人公的牺牲与奉献,还是其他角色的善意与宽容,都让人感受到人性中那份不可磨灭的温情与善意。
电影也通过揭示社会问题的方式,呼吁人们关注社会底层的困苦和不公,促使人们思考如何改变现状,让每个人都能获得尊严和机会。
电影《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通过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弘扬了爱与宽容的精神,让观众在感动和震撼中思考人类与社会的未来。
2. 正文2.1 背景介绍《悲惨世界》是一部改编自维克多·雨果同名小说的音乐剧电影,由汤姆·霍珀执导,休·杰克曼、安妮·海瑟薇、拉塞尔·克劳等演员主演。
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维克多·雨果的巨著《悲惨世界》以其深刻描绘的人道主义思想而闻名于世。
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让-瓦尔简的悲惨遭遇和奋斗,展现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和对社会不公的义愤,并提出了对于世界的改变和爱的力量的思考。
本文将从悲惨世界中的人性、社会批判和爱的力量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一伟大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的人性描写着重于凸显人性中的善与恶的斗争。
从主人公让-瓦尔简的角色来看,他经历了贫困、囚禁、孤独和堕落的境地,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乐观和对人性的信仰。
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帮助他人,特别是那些受苦受难的人们。
作者通过揭示让-瓦尔简的崇高品质,向读者传递了人道主义的价值观。
不论是贫穷的妓女佛爷妮或是被社会舍弃的小工拉卡尔,让-瓦尔简都以同情和关怀对待他们,为他们提供帮助和庇护。
他对人性的看重使他在悲惨的环境中寻找光明,从而成为了其他人的榜样。
除了个体的人性描写外,小说也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批判。
小说所描绘的巴黎街头饥寒交迫的景象、工厂中儿童劳动的现象以及肆无忌惮的银行家和政府官员等形象,都映射出了当时法国社会的黑暗面。
雨果揭示了不义的制度对人的摧残,以及对贫穷者和弱势群体的压迫和无情。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无不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的命运多受社会阶级和政治力量的局限,这从侧面揭示了社会造成的不平等和不公。
人物和社会的写实之外,小说中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是爱的力量。
作者通过让-瓦尔简和他的敌人、警察官员雅维尔之间的斗争,彰显了爱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邪恶。
尽管雅维尔在追捕让-瓦尔简的过程中始终抱有仇恨和追求正义的心态,但当他对让-瓦尔简以及其他人表现出真挚的爱和宽容时,他的心开始改变。
这展示了人性中善的一面,同时也表明了爱的力量可以拯救人类,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具有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通过对人性、社会问题和爱的力量的描写,展示了作为人类社会一员所应具备的道德和责任感。
浅析《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浅析《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代表作之一,它承载了作者深深的人道主义精神。
人道主义是一种关心他人痛苦的道德理念,主张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保护和支持弱者,而悲惨的人物形象与繁复的情节概念的交织,让读者可以深刻理解人道主义这一道德理念。
以下从人物形象、主题意义和故事情节三个方面浅析《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一、人物形象的呈现在《悲惨世界》中,作者雨果描绘了一系列的悲惨的人物形象。
其中,最典型的人物是主人公贫苦的青年让·瓦尔简、卖身为奴的单身母亲菲涅尔、肮脏的街头小贩波蒂詹等,他们身处社会底层,往往无法改变自身的命运,且周围的人们也视他们为社会的负担。
这些人物的形象,是雨果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劳苦大众、社会弱势群体。
除此之外,雨果还塑造了一些高尚的人物形象,如善良而又坚强的司祭麦迪、慷慨热心的军士利用、善良的天真女孩科塞特等。
这些人物不仅表现出弥足珍贵的人性,也向读者传递出许多人道主义思想。
二、主题意义的展现在《悲惨世界》的多个情节中,人道主义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例如,菲涅尔为了挣钱养孩子,毅然决定变卖自己的发,毫不犹豫地将头发剃光。
这种为了生活而卖身奴隶的情况,让人深深感受到了社会底层人群的艰辛。
然而,这时爱情的力量出现了,让她得到了额外的支援和帮助,这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中的互助共生。
同时,小说中表现出的另一个人道主义精神根源,就在于描写人类的光明和善良,而不是阴暗和邪恶。
例如,小女孩科塞特的善意和对小白兔的爱心,都让读者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
最后,小说中关于“爱与宽恕”的主题也深入人心。
尤其是让·瓦尔简在获得玛德莲的宽恕后,重新追求生活,这种体现出爱和宽恕的主题,使得悲剧性与希望性交错,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故事情节的处理《悲惨世界》的故事情节处理,也包含了对人道主义思想的高度塑造。
例如,让·瓦尔简不顾一切地照顾菲涅尔与她的孩子,为同命运人的利用、麦迪的保护、满怀仁慈的玛丽在人情事故中的保护等等,这些情节的背后,总是体现出对于弱者、艰难状态的同情和温暖。
论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论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一、简述《悲惨世界》的写作背景以及故事情节。
删19《悲惨世界》是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长篇巨著,小说以世纪前期的法国社会生活为背景,描写了这一时期人民的苦难,谱写了一曲人道主义的颂歌。
雨果不是出身于劳动人民,是什么思想促使他去写这样一部讲述下层人民苦难的巨著、用小说全部的形象力量来提出劳苦人民的悲怆命运问题?这就是人道主义的思想。
?二、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在《悲惨世界》中的具体体现。
删所谓人道主义思想,大体上指人们有权过上正常、平等的人的生活,都应发扬“仁慈与博爱”的精神,让饶恕与感化来解决对罪恶的惩罚。
同时,社会有责任消除一切剥削、压迫、歧视与迫害,使人们能够活在一个和谐友好、安全健康、欣欣向荣、在各方面都能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环境中,没有人为制造的痛苦,也19没有冷酷与伪善……雨果一生几乎跨越了整个世纪,从复辟王朝时期始,中间经历了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并踏入第三共和国,可以说这时期黑暗的社会现实、不公平的法治制度和下层群众的疾苦都深深地影响了他。
他厌恶封建专制王权统治的残暴与黑暗,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与伪善也深感不满;同时真诚地同情贫苦人民,为其淳朴善良的品格和正直勇敢的斗争精神所感动。
所以,他的作品在阐述事件情节和描写人物形象时,无不充溢着同情劳苦大众的感情,还反映其希望以“仁慈、博爱”作为消除社会痼疾的武器,用道德感化世界的迫切心愿。
这些都充分体现他“坚信人性本善,以‘仁慈’、‘博爱’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在《悲惨世界》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明显地体现他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上。
作品从人道主义思想立场出发,淋漓尽致地勾勒出一个令人发指的“悲惨世界”,暴露了社会上的种种罪恶和不公,深刻地为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民发出呼吁和控诉,并对他们表示深切的同情,有力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法律的本质:一方面是社会罪恶的根源,追捕和扼杀生活中善良和美的事物,把无数穷苦的人们推向水深火热之中。
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解读
《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解读一、关于人道主义思想的简述(一)人道主义思想的内涵人道主义思想,其内涵主要涵盖两个层面。
在个人层面,它主张个体价值的彰显与实现;而在社会层面,则强调个体在承担社会责任与义务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当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体应甘愿牺牲个人利益,以维护集体的利益。
这一思想,起源于古希腊,历经文艺复兴的滋养,最终在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中得以盛行,形成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核心理念。
(二)雨果的人道主义追求雨果,一生致力于完善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他呼吁人们从民族宗教、封建制度等束缚中解脱出来,摆脱对人性的禁锢,倡导以仁爱善良之心去关爱他人、关怀社会,并感化他人。
他的作品中,每一个角色都体现了他对人道主义的宣扬,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他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人道主义中的博爱与自由平等,使之更加饱满与真实。
二、从《悲惨世界》的角色看人道主义《悲惨世界》是雨果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写照,通过主人公冉阿让的悲惨经历,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呼吁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
(一)正面角色中的人道主义光辉在《悲惨世界》中,雨果明确指出,只要社会压迫存在,人间就会变成地狱。
冉阿让,作为作品的核心人物,其人生经历充满不幸、堕落与重生。
他因偷面包而获刑,反映出社会的冷酷;出狱后,又因生计而再次犯罪,内心充满仇恨。
然而,主教的宽恕与仁爱拯救了他,唤醒了他的良知。
此后,他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收养并深爱着无血缘关系的坷赛特。
这种仁爱与道德的传承,正是雨果理想中的人道主义社会形态,他以艺术的手法,通过正面角色,宣扬了他的博爱与平等理念。
(二)反面角色中的人道主义闪光雨果的作品中,反面角色同样展现出“真”“善”“美”的一面。
沙威,作为警察形象,他忠诚于封建王朝,坚决追捕“罪犯”冉阿让。
然而,在巴黎巷战中,他被冉阿让的善良所感动,最终选择放走他。
沙威的悲剧,是时代的产物,揭示了法律在道德面前的无力。
雨果多次强调,沙威内心其实具有善良的本性。
《悲惨世界》:正义与人道主义的革命之歌
《悲惨世界》:正义与人道主义的革命之歌一、简介《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于1862年出版的宏大史诗小说,这部作品被公认为是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一。
小说以19世纪法国社会为背景,深刻描绘了贫困、不平等和社会不公现象,并探讨了正义、人道主义和革命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读《悲惨世界》中蕴含的正义与人道主义思想。
二、正义在《悲惨世界》中的体现1. 封建制度下的不公平和剥削在小说中,封建制度带来了巨大的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
贫苦工人们遭受着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底层生活极其艰难。
雨果通过描写冉·阿让的生活真实展示了穷人被抛弃、压迫毒害下的无助处境,这种揭露使得读者对社会不公产生共鸣。
2. 正义与法律的冲突小说中,官方法律系统缺乏公平和人道主义。
犯罪少年若风冤案揭示了刚愎自用的正义而被尘世忽视的现象。
雨果以此为例告诉读者,在一些情况下,个人正义可能比法律更有道德价值,并呼吁对法律制度进行改革。
3. 人性的复杂性和正义选择《悲惨世界》中对人性的描绘非常丰富多样。
无论是虚伪、自私卑鄙的人,还是坚韧、善良、充满正义感的人,在小说中都能找到。
通过对这些角色及其行动的详细刻画,雨果展示了正义在不同个体之间如何体现出各种形式。
三、人道主义在《悲惨世界》中的反映1. 爱与仁慈作为一个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倡导爱和仁慈作为基础上扭转社会不公平与堕落。
从夏娃·戴斯里提妮到白种聡明气魄的让·瓌罗,他们展示了内心的温暖和对他人的关怀。
2. 友情与团结小说中塔那迪埃潦倒时得到提克文主义者恩封建父亲卡西尔雅特支持,马利厄德莫顺利的执法生涯但失去了不诚实来源。
3. 教育与希望《悲惨世界》也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在小说中,一些角色通过自我教育和努力改变命运。
雨果相信,只有通过普及教育,社会才能有真正改变,并展示出这种改变给予个体希望和重新开始。
四、革命精神与正义1. 革命对抗不公平现象小说中巴黎农民起义揭示了民众推翻贵族统治、争取自由和平等权利的需求。
从《悲惨世界》中谈谈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中,雨果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现实,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小说里写出"本世纪"的历史之流迂回曲折、起伏跌宕的巨变,并且在全部历史景象与过程的中心,安置一个触目惊心的社会现实,即下层人民悲惨的命运。
如冉阿让被监禁19年的罪行“只不过是偷了一块面包”;芳汀从一个天真善良的姑娘,被迫害成流落街头,终因贫病交加而死的妓女。
雨果对贫苦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在他看来,大革命后的半个世纪的不同阶段,下层人民的处境同样都悲惨艰难,并无变化,他以冉阿让、芳汀与珂赛特的故事说明了这一点。
一部雄浑的史诗,是一个人的史诗,但又不限于个人的意义。
雨果以满腔热情歌颂了共和党人的英勇斗争精神,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理想。
主人公冉阿让一生的道路是那么坎坷,几乎具有了各种非凡的活力,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传奇性的主人公。
这个人物的浪漫主义色彩,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他的道德精神方面,他的精神历程也像史诗一样可歌可泣。
他本是一个本性善良的劳动者,社会的残害、法律的惩罚、现实的冷酷使他"逐渐成了猛兽",盲目向社会进行报复,以致犯下了真正使他终身悔恨的错事,而这种悔恨却又导致一种更深刻的觉悟,成为他精神发展的起点,促使他的精神人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
冉阿让并不是一个抽象的人。
从出身、经历、品德、习性各方面来说,他都是一个劳动者。
他体现了劳动人民各种优秀的品质,他是被压迫、被损害、被侮辱的劳苦人民的代表。
小说通过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让宣扬了以“仁爱”、“慈善”为中心的人道主义。
米里哀主教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收留冉阿让以仁慈感化他,使一心要报复社会的冉阿让变成了一个乐善好施、广施济贫的市长。
如冉阿让被米里哀主教感化后,也像主教一样以德报怨,终使沙威“人性”复活,最后精神崩溃而投河自杀。
作者塑造了人道主义最高理想“冉阿让”。
他的全部经历与命运,都具有一种崇高的悲怆性,这种有社会代表意义的悲怆性,同时也谴责了资产阶级的法律。
《悲惨世界》中的基督教人道主义
——再析xx内容摘要:本文试从宗教的角度分析《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以冉阿让为观察点,得出冉阿让的人道主义来源于基督教,带有明显的救赎痕迹,和他自主自觉的维护,不断地追求这一高尚品格。
关键词:人道主义基督教救赎自主自觉《悲惨世界》是十九世纪法国伟大作家雨果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这部自1828年开始构思,直至1861年才最后完成、创作期长达30余年的辉煌巨著,不仅因为其史诗般恢弘气势,所展示的近半个世纪的丰富历史画卷,更因贯穿始终的博大而精深的人道主义思想而成为西方文学史上一部十分重要、有着深远影响力的作品。
在以往众多文章中分析这部作品反映出来的人道主义思想,大多被定义为资本主义人道主义思想,有时对其还有一些责难和非议,很少有从宗教的角度来思考与评价。
通过仔细地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在这部作品中反映出的人道主义思想同时也散发着基督教的光辉,尤其可以从主人公冉阿让身上体现出来。
一、冉阿让身上的人道主义精神来源自基督教《圣经》中《约翰福音》上有这样一段话:“基督教像任何权威性的宗教一样,需要他的成员保持一种见解……他们拥有任何善的属性或所行的任何善事都是可以的。
”我们还清楚地记得冉阿让原来是一个善良、忠厚、本份、勤劳的工人。
为了姐姐的孩子们不至于饿死,他偷了一块面包,被判了五年刑。
他不服,他反抗,他斗争,可是他所有的行动反而使他越陷越深,四次越狱不成,刑罚越加越重,最后竟然是长达19年的漫长苦役。
在这19年里“由于监狱潜移默化的作用”,他逐渐成了一头猛兽,具有了“一种无目标、无止境、凶狠残暴的危害欲”。
出狱后又因为持有表明苦役犯身份的黄色身份证而备受世俗偏见的歧视,这时的他已经不再相信人世间还有仁爱与公理的存在。
于是在米里哀主教热情地招待他,并安排他的住处之后,“他蓦地转过身来对着那老人,叉起胳膊,用一种凶横的目光望着他的房主,并且粗声地喊道:‘呀哈!真的吗?您让我睡在离您这样近的地方吗?’他又接上一阵狰狞的笑声,说道:‘您全想清楚了吗?谁向您说我不曾杀过人呢?’”这时的冉阿让桀骜不逊、仇视一切,俨然是一个冷酷、凶恶、充满复仇心理的囚犯。
毕业论文-论《悲惨世界》中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毕业论文-论《悲惨世界》中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维克多·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他的创作和理论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把浪漫主义文学推向一个新高峰。
他的作品反映了19世纪法国社会发展的一个侧影。
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即《钟楼怪人》《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诗集《光与影》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
(1)人道主义思想。
雨果的代表作《悲惨世界》,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
《悲惨世界》中所描写的人物命运和具体情节,包含了雨果人道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这就是:关注底层贫穷人民的悲惨处境和不幸命运;探索从经济方式上来消除贫困与失业;否定现实世界里的低级法律,宣扬一种超阶级的人道主义的高级法律,以仁慈、博爱来改造社会和人生。
(2)浪漫主义风格。
雨果既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导者,也是整个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大型的浪漫主义小说。
它以离奇的构思叙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的法国的故事,塑造了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了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
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这部作品表现出浪漫主义的典型特点,即离奇曲折的情节、丰富的想象力,夸张手法和“美丑对照原则”的运用,以及强烈的情感色彩。
分析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
论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一、简述《悲惨世界》的写作背景以及故事情节。
删《悲惨世界》是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长篇巨著,小说以19世纪前期的法国社会生活为背景,描写了这一时期人民的苦难,谱写了一曲人道主义的颂歌。
雨果不是出身于劳动人民,是什么思想促使他去写这样一部讲述下层人民苦难的巨著、用小说全部的形象力量来提出劳苦人民的悲怆命运问题这就是人道主义的思想。
一八○一年,一个名叫彼埃尔·莫的贫苦农民,因为偷了一块面包就被判处了五年劳役,出狱后又在就业中屡遭拒绝。
这件事引起了雨果的同情,使他产生了写《悲惨世界》的意图。
他把这个事件作为小说主人公冉阿让的故事蓝本,并让冉阿让终生遭到法律的迫害,以此构成小说的主要线索与内容,此外,他又以芳汀、珂赛特、商马第等其他社会下层人物的不幸与苦难作为补充,在小说里倾注了他真诚的人道主义同情。
他这种同情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它是那么渗透弥漫在整个悲惨世界里,似乎包容了一切,不能不使人有一种浩博之感。
这是一个布满强权和偏见的世界,这里充斥着失业、饥饿、凶残、欺诈……罪恶如毒水般横流。
在这个世界里,一部分人处于社会的上层,他们滥施手中的权力,肆意妄为;一部分人处于社会的底层,他们如蝼蚁般地生活着,苟且偷生。
这是一个“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且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难”的社会。
维克多·雨果愤然用笔直斥这个不人道的世界,他割破毒疮,放出毒液,把赤裸裸的社会罪恶展示在人们的眼前,然后试图用自己的理念和信仰来修复这个千疮百孔的世界,试图以此来拯救人类沦丧的道德,重塑人类的良知和尊严,把被“人为”破坏的人类秩序重新修复完整。
雨果反对暴虐和杀戮,如他不赞成处死路易十六,但却借助国民公会代表的手投了表决“暴君末日”的票。
他根本不是路易十六时代的人,怎么投票他反对杀戮无辜的路易十七,但与穷人的孩子比,“天平假如倾斜,也还应当偏向平民一面”。
浅析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在 悲惨世界 中的体现
悲惨世界—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的体现摘要:《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展现了雨果强烈的人道主义思想。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深入分析《悲惨世界》中人道主义思想的体现,包括对社会不公的关注、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与救助、以及对人性的探索与呼唤。
通过对小说中角色形象、故事情节以及情感描写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对文本的贡献。
1. 社会不公的关注雨果对社会不公现象的关注是《悲惨世界》的核心主题之一。
小说中,雨果通过描写法国社会底层贫穷人民的生活状况,暴露了社会的阶级分化与不公。
贫穷、饥饿、苦难等因素贯穿全书。
例如在巴黎街头,人们饱受饥饿与寒冷的折磨,无处可寻食物与庇护。
这些描写旨在唤起读者对社会不公现象的关注,呼吁改变社会的不平等分配现状。
2. 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与救助与雨果强调社会不公相对应的是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与救助。
小说中,无数可怜的角色得到了雨果的关注与援助。
例如,面对道德沦丧的法律体系,主人公让-瓦尔简·克尔兹(Jean Valjean)因偷面包而被判徒刑,但得到了司铎马德莱纳尔(Bishop Myriel)的慷慨救助。
此后,让-瓦尔简成为了一个改过自新的人,并致力于帮助他人。
此外,小说中的角色还包括埃班·加邦(Éponine)、科赫费尔对卡马斯夫(Cosette)的父亲,以及法斯特(Fantine)等人。
这些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塑造都体现了雨果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与救助精神。
3. 对人性的探索与呼唤《悲惨世界》中,雨果通过对人性的探索,展示了人性中的善良与邪恶。
主人公让-瓦尔简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狱中受尽苦难后,他仍然能够选择善行,并把握机会改过自新。
小说中其他角色的塑造也存在着类似的对人性的探索,如法斯特因为对女儿的爱而不断奋斗,或者让-瓦尔简尽管知道自己面临巴黎起义的危险,仍然不离不弃地陪伴着科赫费尔对卡马斯夫。
这些人性的复杂性与多面性,展示了雨果对人性的关注与呼唤,他试图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善良的一面,只需要找到正确的机会。
论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论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笔者前些日子购买李丹、方于夫妇所翻译的法国名著《悲惨世界》一套,阅读起来简直有种被击中的感觉,欲哭而无泪。
好似曾经的自己只是恍恍惚惚低头行走于路上的小孩,突然迎面撞上了上帝,他举起了他手中的光明将我打倒在地,让我从此跟他做一个具有人道精神的人。
今就以本文对书中的人道思想进行分享。
一、《悲惨世界》的名句解析“有思想的人很少用这样的短语;幸福的人和不幸的人。
这个世界是另一个世界的前厅,这里不存在幸福和人。
人真正的区分方式是:光明中的人和黑暗中的人。
减少黑暗中的人数,增加光明中人的数目,就是目的。
所以我们要大声疾呼:教育!科学!学会读书就是擦亮了火炬,每个字的音节都散发出火星。
可光明的人不一定快乐,人在光明中依然痛苦,过度的光明会引起燃烧,火焰是翅膀的敌人,燃烧而不终止飞翔,只能是天仙的奇迹。
当你有所爱并有所悟的时候,你还是会痛苦的。
曙光出现,遍地泪光。
光明中的人看见黑暗中的同类,能不垂泪欷嘘。
”以上这段取自书中《黑话》一章的末尾,笔者认为其最能显现本书的思想内涵,整本《悲惨世界》,其实就是卞福汝主教,冉•阿让,珂赛特和马吕思等青年三代人之间人道主义思想的传递。
[1]二、《悲惨世界》人道主义分析冉・阿让,一个穷苦的剪树枝的工人,因其姐姐有五个孩子需要抚养,他实在不忍心看着这些孩子挨饿,在寒冷的冬天因试图从面包店偷了一块面包而被捕入狱,那一年他16岁,被判12年监禁,期间他乂多次企图越狱,但一直没有成功,因越狱其监禁年数不断增加,直到48岁他才终于逃出了监狱。
三十多年的苦役生涯让他对这个世界完全绝望,苦大仇深的他决心要报复社会,但命运的安排,让他在流浪的途中遇到了心地极其善良的卞福汝主教。
主教收留他过夜,他却想抢走主教仅有的财物,主教觉察以后丝毫没有怪罪的意思,而是告诉冉•阿让:我所有的财物你都可以拿走,因为它们都是上帝的,而现在你比我更需要这些东西。
冉•阿让的心受到了痛击,因为在他的眼中所有人都应该是坏人,他受不了别人对他的好。
浅析雨果《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
浅谈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摘要:雨果博爱、仁慈的人道主义思想在《悲惨世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冉阿让的人物形象作为人道的化身更是深入人心。
我且从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对贫苦农民的不幸遭遇进行深入刻画,由此发出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控诉,但同时坚持会有光明未来的乐观信念;谴责资产阶级法律的同时认为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可以化恶为善;以及对共和党人英勇斗争的歌颂三个方面浅析该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关键词:人道主义;乐观信念;化恶为善;革命斗争人道主义是以个人为着眼点的观点,关注人的本质,主张个性发展,尊重个人的平等和自由权利,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
在欧美现代文学史上,人道主义是诸多进步作家的思想基础,如十九世纪的司汤达、狄更斯、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
他们通过作品来表现的人道主义精神,震撼读者的心灵,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雨果也不例外,他博爱、仁慈的人道主义思想在《悲惨世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冉阿让的人物形象作为人道的化身更是深入人心。
我且从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对贫苦农民的不幸遭遇进行深入刻画,由此发出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控诉,但同时坚持会有光明未来的乐观信念;谴责资产阶级法律的同时认为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可以化恶为善;以及对共和党人英勇斗争的歌颂三个方面浅析该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一、控诉社会黑暗,坚信未来光明雨果在《悲惨世界》深入描写了贫苦人民多舛的命运。
失业的冉阿让为了挨饿的家人铤而走险去面包店偷了一个面包,而他为此需要付出5年苦役的代价。
他处于对自由的渴望四次越狱,均告失败,五年苦役竟加至19年。
出狱后,他改恶向善,却无法摆脱司法机构的追缉,几度隐姓埋名。
纯洁善良的芳汀被一大学生玩弄抛弃后独立抚养女儿珂赛特,虽然勤劳节俭,但不断受到房东的勒索、包工的剥削、债主的催逼,经济窘迫。
为抚养女儿,她被迫出卖肉体,但最后还是无力摆脱困境,含恨而死。
她的女儿珂赛特从小就饱受德纳第夫妇的残酷虐待。
对于小说描写的巴黎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大众来说,现实社会可谓是地狱,这个从拿破仑帝国后期到七月王朝初期将近半个世纪的法国社会黑暗凄凉。
《悲惨世界》: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与社会动荡的描写
悲惨世界: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与社会动荡的描写介绍《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于1862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雨果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这本小说以法国历史时期为背景,描述了一个充满苦难、不公和社会动荡的悲惨世界。
在小说中,雨果通过描绘各种不同角色的命运和经历,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正义问题。
1.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1.1 爱与慈善雨果在《悲惨世界》中表达了他对爱与慈善的强烈信念。
他认为,爱和慈善应当是社会基石,能够改变个人命运并促进社会和谐。
例如,主人公让-瓦尔简·马德琳(Jean Valjean)因接受救助而成为慈善事业的支持者,在小说中起到了积极推动剧情发展和教育读者的作用。
1.2 同情与人性雨果对同情和人性的描绘也贯穿于整个小说。
他通过塑造各种角色,展示了从虚伪、冷漠到充满同情心的不同人性,强调了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尊重和关爱。
1.3 反对死刑与苦役劳动作为一个积极的改革者,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坚决反对死刑与苦役劳动。
他认为死刑不能教育罪犯和挽回错误,并将其描述为野蛮和无效的行为。
同时,他批评苦役劳动对罪犯进行无尽折磨,只会加深社会不稳定。
2. 社会动荡的描写2.1 革命与暴乱在小说中,雨果生动地描绘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动荡局势。
革命活动和暴乱成为小说主要背景之一,反映了当时社会阶级冲突和不公平现象的激化。
2.2 贫困与不公通过描述各种地位低微、家境贫困的角色(如法里奥一家),雨果揭示了社会不公和经济困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他通过这些角色的遭遇,揭示了贫困者面临的苦难和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忽视。
2.3 社会体制的批判雨果对建立在不公基础上的社会体制进行了批判。
他通过塑造反面角色(如雅瓦尔警长)来揭示社会机构中存在的腐败、权力滥用和不义现象。
结论维克多·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展现了他深厚而广泛的人道主义思想,并以真实而动情的方式描述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动荡状况。
通过这部伟大的作品,他唤起了读者对爱、同情与正义的思考,并呼吁改变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与苦难。
浅析《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浅析《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代表作,该小说不但是一部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的小说,更是一部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经典之作。
人道主义是一种注重人类温情、理智、道德和尊严的思想和行动,它拥护人类基本权利,反对暴力、压迫和剥削,在《悲惨世界》中,人道主义精神被深厚且感人的呈现出来,反映出作家对于社会的深入探索和思考,下面通过小说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来进行分析。
1. 爱情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小说中,爱情是贯穿始终的主题,其中最能展现人道主义精神的便是白娘子设身为奶妈,代表母爱和救赎。
在小说中,白娘子忘我的爱护小孩德纳多以及重病濒死的法利安,辞去家教的职务,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毅然决然地接受了甘地的要求,投身于救护贫苦人民的事业中。
她不畏艰险和绝望,扶助受难者不计名利,充分展现出她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不仅如此,在法利安与科赛特的爱情中,法利安无私的爱和无拘无束的人道主义精神也被深入阐释。
他在知道科赛特的身世后,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自己的幸福,把她和马利乌斯送到了一起。
这种情感在小说中令人感动,至今也被人们反复引用和模仿。
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多是悲惨的,特别是在贫苦人群中更显得残酷。
但是,小说的主人公让-瓦尔简却在他所处的行业中充分发挥出了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让-瓦尔简作为警察,在维护治安稳定的同时也极力拯救孤儿、穷人和黑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帮助他们脱离疾病、饥饿和贫穷的困境。
更值得一提的是,当他在面对接管后反应冷漠的贵族们时,毫不妥协地揭露了他们的本性和行为,这体现出他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间接批判了这些人对穷人漠不关心的冷酷和残忍。
小说中的反派角色昆廷显然也是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他为了维持生命尊严,始终以坚强而不屈的态度对抗悲惨的生活,坚持自己内心深处的正义感和道德观念。
他为了不让孩子们受到折磨而被迫在黑市上贩卖手指,并将所得之财全部用于养育穷苦的孩子,此后一直追寻着纯洁的爱和自由,这种无私和坚定的人道主义精神令读者肃然起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在欧美现代文学史上,人道主义几乎是每个进步作家的思想基础,他们从这一思想出发来判别美丑、看待善恶、评价道德的高尚与卑下、衡量政治和宗教的进步与反动,十九世纪的司汤达、狄更斯、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罗曼·罗兰等都是如此,雨果也不例外。
雨果的《悲惨世界》是一部歌颂巴黎人民事迹的长篇史诗,它以宏伟的篇幅、磅礴的气势、出神入化地展现了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现实,再现了千姿百态的巴黎下层社会生活,小说通过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让宣扬了以“仁爱”、“慈善”为核心的人道主义理想,歌颂了光明战胜黑暗的伟大力量,表现了人生的变幻沧桑,人物形象真实可信,处处透露着人性的光辉,宣扬了强烈的人道主义思想。
其人道主义思想更是震撼着千百万读者的心灵。
一、真实揭露社会现实,表现人道主义思想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上。
作品从人道主义思想立场出发,淋漓尽致地勾勒出一个感人至深的“悲惨世界”,揭露了社会的罪恶与不公,深刻的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发出呼吁并提出控诉,对他们表示深切的同情,有力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法律的本质:
一方面是社会罪恶的根源,追捕和扼杀生活中善良和美的事物,把无数穷苦的人们推向水深火热之中。
如穷苦工人冉阿让,为了无依无靠的姐姐和7个嗷嗷待哺的小外甥而迫不得已偷了一块面包,就被抓起来前后坐牢和服役达19年之久。
让穷人无法生活的社会和长期的牢狱之苦,使得冉阿让对社会、法律、乃至人类都充满仇恨,出狱后又到处遭歧视,自然免不了以盗窃进行报复。
他的悲惨命运从此与社会地位不平等、分配不公正、审判不公允、处罚不得当以及习俗陈见结合在一起。
不管他本人如何想改变,但都是无用的.卞福汝主教的“仁慈”与“博爱”感化了他,使他开始改恶从善。
他开始用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开办工厂、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但是无论如何却不能容忍他,因而他一直受到警官沙威的追捕,他的命运就一直处于这种不公正惩罚的悲惨之中。
又如女工芳汀,芳汀的命运也缠绕着悲惨,未婚先孕的她生下了女儿珂赛特,本应值得同情和关心的她被人将其隐私公布于大众而遭受工厂解雇,她不断遭到寄养女儿的酒店老板德纳第的敲诈勒索,要求增加抚养费;为了养活自
己和女儿,最后还沦为了妓女,可怜的芳汀在人间这个比地狱还地狱的空间里备受煎熬,最终饮恨而死。
她的命运,是悲惨世界中最悲惨的一幅画面。
珂赛特从小就被德纳第这对没有仁爱之心的夫妇虐待,年仅五岁的孩子的劳动强度超过成年人,不仅白天要工作,晚上还要去树林打水。
全身被打得青紫连片,被折磨的不想人样,她是这个悲惨世界中受苦儿童的真实画面。
作者通过冉阿让、芳汀、珂赛特三人的不幸经历,反映了当代社会的三个迫切问题“贫穷使男人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由此表现了所有生活于社会底层受压迫者的共同命运。
作者心系人类命运,想为这样的悲惨世界找到出路,宣扬人道主义,希望用仁爱和善良来化解罪恶,唤醒人们心中的良知。
二、猛烈抨击社会制度,实现人道主义思想
在《悲惨世界》中,雨果对社会制度的抨击力度非常猛烈。
他再现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分化严重,统治者对穷苦劳动人民的不公、压迫,有力地抨击了资本主社会的各种虚伪,揭露出它的残暴、冷酷和不公,并抨击世道:
善良的人、羸弱的人、穷苦的人、真诚的人却要受到迫害、欺凌和不公正对待,法律是保护资产阶级统治者的。
面对黑暗与残酷的社会,雨果提出用道德感化和博爱去改造现实社会,实现人道主义理想。
他提倡用博爱、宽容、真诚去教育人、感化人。
在《悲惨世界》中主教米里哀是是一个仁爱的化身,他品格高尚,其博爱的精神使他超越了社会的一切罪恶,将仁爱之心施与一切需要爱的人们,他是“勿以暴力抗恶”和“以德报怨”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化身,这种伟大而高尚的仁爱精神,不仅化解了社会对冉阿让的惩罚,还使冉阿让的人性得以复苏,阻止了他在恶的道路上的发展。
从此,冉阿让成为了另一个宣扬仁爱思想的“使徒”,也以此去施与一切需要爱的人
三、人道主义思想的精髓与核心
作品中的主教米里哀用自己高尚的德行感化着冉阿让,用仁至义尽的博爱去打动受感化者的内心世界;而冉阿让在接受感化的同时,在经历无数坎坷后,反思自己,领悟出人性的真理,此刻冉阿让真正知道了生命的意义,将米里哀主教的外在“感化”内化于自我的内心深处,成为引导自己未来人生道路的灯塔,在人生的每个角落撒拨着仁爱的种子。
在雨果看来,这是人道主义仁爱、宽容和善良的体现,是道德感化的胜利。
纵观雨果的艺术创作,他始终把人道主义思想渗透在故事的每个细节,竭力去传达自己道德感化的理想,他相信善必然战胜恶,只要施行仁爱,就能改造社会的罪恶,正如他所言:
怜悯可以使一粒石子发出光辉,在爱的指引下,魔鬼终将重归天使的行列。
作品中冉阿让构建的理想“世外桃源”,实际是雨果对人道主义理想的表现,这个理想虽然看似不合常理,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却能激励着人们去追求人性的真、善、美,去为美好的未来而奋斗。
人道主义调尊重人的本性,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在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人道主义反对封建教会专制,要求充分发展人的个性。
人道主义认为人人平等,人应生活于和谐、美好、安全的环境中,没有人为的痛苦和伪善。
但是《悲惨世界》中时时显示社会的冷漠、法律的无情、现实的残酷,作者借书中奋斗于悲惨社会的人物展示了不畏艰苦、与命运搏斗的精神,宣扬了人道主义思想,歌颂了光明战胜黑暗的必然。
雨果的代表作《悲惨世界》,是法兰西文学王冠上一颗耀眼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