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全册)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秦末农民大起义》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一课,主要介绍了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本课内容是学生对秦朝统治的认识和评价的延续,通过学习农民起义,使学生了解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反抗压迫、争取生存权益的斗争,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了解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同时,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识可能存在一定的模糊性,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澄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陈胜、吴广起义和刘邦、项羽起义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农民起义的原因和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民阶级反抗压迫、争取生存权益的斗争的认同感,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农民起义的原因分析,以及对农民起义的历史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和氛围。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农民起义原因、过程和意义的思考。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的历史,了解秦朝的暴政和民众的生活状况。
提问:秦朝统治时期,民众的生活状况如何?引发学生对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相关图片、地图和文献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农民起义的背景和过程。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第9课秦统一中国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和意义;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并建立一套官僚体制。
掌握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连接长城等加强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的疆域。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秦朝形势图》,指出秦的疆域,学会从历史地图中,获得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了解这些措施对促进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交流的作用,以及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以及作用。
难点:理解并掌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这个概念以及秦始皇的统一措施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启发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古风》,组诗中的诗句,描绘了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中国的气势。
秦是如何灭六国的?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又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九课秦统一中国(二)、讲授新课一、秦灭六国:1、秦灭六国的条件:(1)、顺应民心,符合历史潮流:战国以来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各个诸侯国人民希望结束战争,过上安定的生活。
(2)、商鞅变法,秦国实力最强:商鞅变法,最为彻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实力超过了,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3)、秦王嬴政,善于任用人才:他招募各国的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时听取建议,积极策划统一大业。
2、统一过程:从公元前230-----公元前2121年,在不到10的时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
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秦灭了六国以后,又北进南下,对边疆地区进行开拓和经营,管理范围大为拓展。
3、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战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 百家争鸣》(教案)

生平
墨子(公元前 468—公元前 376 年)名翟, 战国时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战国时期 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
著作
《墨子》
思想主张:
墨子,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曾提出“兼爱”
“非攻”,反对以大欺小、倚强凌弱的侵略战
争,支持正义战争等观点,反对奢侈,提倡
培养小组合作
节俭。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
能力
世。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 思考百家争
学”。
儒家代表人物
鸣的影响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 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 表之一。 著作:《孟子》 孟子 亚圣 与孔子合称“孔孟”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1.提出“春秋无义战”,提出“民为贵,君 为轻,社稷次之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战 争; 2.提倡“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3.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 树。 荀子 荀况 字卿 约前 313—238 战国后期赵国人 著名儒家学派学者和教育家 著作:《荀子》 荀况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 系社会秩序。认为贵族以礼乐来节制,庶众 百姓以法律控制。并指出自然变化是有规律 的,人力可以征服自然。是我国古代著名的 唯物主义思想家。韩非、李斯为其学生。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 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 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习态度要老
实)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思”结合)
“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
学术著作:《论语》(由其弟子整理)
三、百家争鸣
出示《百家争鸣》的视频
思考百家争鸣出现原因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基本史实等。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山顶洞人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等问题,体验独立思考和归纳比较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北京人基本概况。
【教学难点】1.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比较。
2.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一)情境导入生成问题歌曲《大中国》中唱到“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
长江和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这里诞生了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和北京人,你想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考古学者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
教师展示《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让学生对中国古人类遗址分布有大致的了解)在我国发现了的多处古人类遗址中,最具代表性的早期人类是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自主阅读课本P2内容,完成第1题。
1.简述元谋人的基本状况。
(1)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2)生活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3)生活状况:会制作工具和知道用火。
(4)历史地位:是目前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知识模块二北京人的发现1929年,中国的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自主阅读课本P3~5内容,完成第2、3题。
2.简述北京人的基本概况。
(1)生活年代:距今约70—20万年。
(2)生活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3)使用天然火。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教案)

古时候都是土路,车轮反复 碾压之后会形成与车轮宽度相 同的两条硬地车道。秦朝制定车 同轨法令。
开凿灵渠 作用: 沟通了湘江和漓江, 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军事上
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长城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 里长城”。
三、秦朝的疆域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带给中华民族的不仅仅是国家的统 一、疆域扩大而产生的安定与荣耀,更是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融合,给人 课堂小结 民心理上带来强烈的认同感与凝聚力。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是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所以,我们要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反对任 何分裂国家的行为。
思考:秦灭六国有什么意义?
学生思考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割据
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
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巩固统一
国家统一了,现在威风了。 但是,这么大的国家该怎么 治理呢?
政治上
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1.在中央:
学生勾画相
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 关内容
第 9 课 秦统一中国 教案
课题 第 9 课 秦统一中国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秦灭六国的原因,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
措施及作用。
2.过程与方法
学习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秦统一中国作用的分析,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
《秦统一中国》教案1(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秦统一中国》教案1(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秦统一中国》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课,主要介绍了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意义。
本课内容紧扣课程标准,通过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了解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认识相对较为模糊。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理解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意义。
此外,学生对于国家统一的概念可能有一定的理解难度,需要通过实例和对比,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掌握秦朝建立的时间、地点和建立者;理解秦朝统一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认识统一国家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家统一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意义。
2.难点:理解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故事、图片、视频等,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3.小组合作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2.课件:秦统一中国的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
3.学习材料:相关历史故事、论文等。
4.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秦朝统一六国的意义和影响。
2.呈现(15分钟)通过讲解和展示课件,详细介绍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包括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和秦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秦朝统一中国的意义,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全册教案教案

新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指导元谋人是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2.了解北京人发现的过程,指导根据化石推测北京人的特征及生产、生活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知识要点。
2.通过观察《人类进化示意图》《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说出人类进化的大致过程及我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情况,初步掌握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通过讲述北京人遗址发掘过程中的小故事,体会考古学家执着探索的精神,结合北京人遗址中的考古发掘,认同北京人遗址在同期遗址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北京人教学难点:劳动创造人本身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活动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程导入图片导入达尔文猿身像及达尔文真实画像设问:1.引导学生观察第一幅图片的特殊之处?2.观察第二幅图片,认识达尔文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
学生观察图片,看看能不能发现这个猿身像的头是谁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提前查阅资料,了解达尔文暨生物进化论。
设疑导入,从达尔文猿身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
新课教学1.多媒体资料:人类进化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讲述人类由猿进化而来。
2.多媒体资料《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设问:(1)依据地图观察中国古人类主要分布在哪个流域,说明什么问题?(2)探索人类产生奥秘的时候,是依靠什么来判定远古人类生存、存在的时间的?3.牙齿的秘密——初识“元谋人”资料:首次报道:1965年5月,地质工作者在云南元谋进行地质考察时,偶然发现两颗浅灰色、石化程度很深的猿人牙齿化石,经研究发现,两枚牙齿同属于一个男性成年人个体,有明显的原始性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构水井
关内容
5.农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6.工具、牲畜
骨耜 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
7.手工业
骨哨、陶器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原始农业的兴起过程:
学生勾画相
(1)兴起地区:
关内容
中国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
(2)发展变化: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
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
2.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
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重点 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由歌曲《黄河长江》导入
听歌曲,思 激发学生的好
歌词中的为什么说中国的黄河长江孕育 考问题 导入新课
板书
学生回忆旧石器时代?
4.农作物: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5.饲养牲畜:猪、狗
6.生活用具:陶器,最具特色的彩陶半坡人 学生根据课 提高 学 生 概括
还有很多装饰品,并有少量乐器,如陶埙。 本,分析总 能力
还出土了骨针、骨锥、纺轮,可见半坡人已 结概括
经学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出示粟籽和人面鱼纹彩陶盆的图片
第 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案
课题 第 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
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பைடு நூலகம்
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
学习目标 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结合。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历史起源第一课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历史的起源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历史的起源- 掌握人类文明起源的重要事件和里程碑教学重点:- 人类文明的定义和特点- 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教学难点:- 了解不同学者对人类文明起源的理论观点- 分析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发展过程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小组讨论- 视频展示- 图片和文献分析教学资源:- 课本:《七年级历史上册》- 多媒体设备- 图片和文献资料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时期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人类文明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导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人类文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有哪些重要事件?3. 研究内容:通过课本的讲解和图文材料的展示,介绍人类文明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其起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里程碑。
4.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不同学者对人类文明起源的理论观点,以及这些观点的证据和争议。
5. 整理汇报: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研究和讨论成果。
6.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历史的起源,并对其重要性进行思考和讨论。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并写下自己的思考和疑惑。
教学评价:-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合作中的积极程度和贡献;- 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深度: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进一步思考的能力。
第二课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和动植物居住环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全册教案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如下: 曹操: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 农业生产上:奖励农耕、实行屯田。 军事上:战略战术正确。 袁绍:骄傲轻敌、不善纳谏。 教师过渡: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扫除了统一北方的最大障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随后曹操顺势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打败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曹操在官 渡之战后消灭了袁绍的哪些残余?其他军阀具体指谁?曹操是如何统一北方的等等,这些内 容,我们将结合示意图作简单介绍。 2、曹操统一北方 207 年 教师讲述:(展示《曹操统一北方》示意图)202 年袁绍忧郁而死。其子袁谭、袁尚、袁熙 为争夺权位发生内讧。曹操乘机北伐,杀袁谭,败高干,占领冀、青、幽、并四州。袁尚、 袁熙投奔辽西乌丸蹋顿单于。207 年曹操大破乌丸军,斩蹋顿单于,随后袁尚被杀。至此, 曹操彻底消灭袁氏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教师过渡: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下一步目标想要进一步统一南北,为此亲自率领 20 多万
能力训练 分析现象 通过对曹操胜于官渡败于赤壁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
过程方法 抓住本质 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区别文艺 将文艺作品中的情节与历史事实对比,提高学生分辨历史真实性与
与史实 文艺创作中的虚构、夸张等艺术性的能力
正确评价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人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的主
一些熟知的故事,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5、图示法。 6、影视辅助法。
(四) 教具准备 1、《官渡之战示意图》、《赤壁之战示意图》、投影仪 2、《三国演义》影像资料及相关设备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全集(44页)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全集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一一北京人重点:北京人及其发现的重大意义难点:劳动创造人本身资料:1921年至1927年,考古学家先后三次在“北京人”洞穴遗址外发现3枚人类牙齿化石,将其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俗称“北京人”设问:北京人的牙齿化石和元谋人的牙齿化石相比有何特点,说明什么?资料:1929年,中国青年科学家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伺候又相继发掘出土4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再次震惊国内外。
记住一个人物:斐文中区别裴文中读资料并观察图片,牙齿上的区别,逐步认识北京人相比元谋人的变化。
(1)北京人的存活时间、脑容量特点。
(2)寻找丢失头盖骨的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探究表格。
探究内容探究结果主要依据结论体貌特征食物,如何食用社会组织形式使用工具工具的制造方法如何获取食物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之比较身体结构、工具、生活环境等等探究内容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体貌特征食物,如何食用社会组织形式使用工具工具的制造方法如何获取食物作为地球上的高级生物一一人类,当我们在思考自我,思考社会,世界与未来的时候,我们必须先了解我们的起源。
生物进化的规律告诉我们必须懂得“优胜劣汰”的法则,元谋人是中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而北京人则向我们还原了人类最真实、最残酷的生存环境,在与自然界的不断斗争过程中,不断磨合,一步步走向进步,走向文明。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展示:《白虎通》原文“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粘,教民农作”(2)问:我国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有了什么变化?(3)讨论并得出结论:人类由采集狩猎生活开始向农耕生活转变。
1.半坡居民的生活(1)展示关于半坡遗址的考古史料磨光的石器、大量的粟粒、骨制的渔叉、渔钩、尖底瓶、彩陶盆、纺轮、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等。
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特点,林木茂密,气候温暖,适宜人类活动。
部编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目录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及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北京人、山顶洞人、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三、导学过程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
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学生积极踊跃的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
(西方上帝造人传说、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等。
)师: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自主预习】(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问: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并要求识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元谋人生活的地区。
生答:170万年,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
师归纳: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揭开了祖国大地历史的新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生识图回答: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
问: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开展竞赛活动: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生迅速回答:北京人/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山顶洞人/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师归纳: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
初中七上历史教案人教版

初中七上历史教案人教版
课程:历史
年级:初中七年级
教材版本:人教版
教案一:原始社会
一、教学目标:
1. 知道原始社会的定义和特征。
2. 了解原始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状况。
3. 能够解释原始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原始社会的定义和特征。
2. 原始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和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原始社会的定义和特征。
2.学习:讲解原始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状况,并对比不同地区的原始社会特点。
3.讨论:小组讨论原始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展示讨论结果。
4.总结:带领学生总结原始社会的特点和演化过程,并展示知识结构图。
5.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总结原始社会的定义、特点以及主要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并写一篇小结。
四、教学资源准备:
1. 教学用具:图片、PPT等。
2. 教学资料:相关历史资料和教材内容。
五、教学评价:
1. 检查学生对原始社会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总结方面的表现。
3. 收集学生作业,进行评分和反馈。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案含板书反思课后训练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含板书反思课后训练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教学难点:西周的分封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文初祖是黄帝,禅让制度尧舜禹;大禹建夏属第一,华夏从此奴隶制。
朗读歌谣,提问学生歌谣里提到的内容,以解释歌谣为问题载体,进行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的学习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课件展示二里头遗址相关地图和出土文物图片,以直观图片加强学生记忆和理解,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归纳夏朝建立的时间,人物和地点信息。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夏朝建立的时间、地点、建立者。
提示:约公元前2070年;阳城;禹。
2.教师提问:禹建立夏朝的意义有哪些?提示: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3.问题思考:禹通过禅让制成为部落首领,那么在夏朝建立后,有没有继续通过禅让制选出下一任君王呢?三字经中的“夏传子,家天下”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提示:没有,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
这句话的意思是禹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这个天下变成了他们家的天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开始。
4.教师提问:“家天下”的“家”指的是什么?提示: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世代相传。
5.教师补充:从夏朝统治中心、统治机构、实质了解夏朝的統治;夏朝还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历法对国家进行管理。
6.图片展示: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图7.教师讲述: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从宫殿建筑群、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看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从出土的各种精美器物看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8.教师小结:由于夏王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反抗。
(让学生了解残暴统治必然激起民众反抗的史实,认识王朝衰亡的原因)目标导学二:商汤灭夏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光武中兴和黄巾起义的对比学习,认识到朝代的兴衰和治国方略息息相关,培养唯物主义史观,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
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刘邦建立西汉之后,经过历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盛局面,但是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特别是在王莽篡权之后,实行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改革,引起社会混乱,农民起义、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这个时候正需要一位有作为的人安邦定国、重整朝纲,终于就出现了一个这样的人建立了东汉政权。
二、新课学习(一)光武中兴教师:即汉武帝去世后,西汉的朝政将会怎么样呢?教师:西汉后期政局走向了灭亡。
教师:西汉在汉武帝之后,国势开始逐步下降,在汉昭帝和汉宣帝之后,西汉统治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最终王莽趁机夺取了西汉政权。
建国号为“新”,王莽的新朝取代了汉朝。
教师:结合文章内容找出重要的知识点。
教师:西汉灭亡在什么时间?学生:公元9年教师:是谁建立了新王朝?学生:外戚王莽建立新朝。
教师:王莽建立新王朝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缓解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教师:王莽食古不化,以恢复周礼制度为执政改革的目标。
他除了按周礼频繁改动官职、地名等之外,还将奴婢改称“私属”,以“王田”之名将土地国有化,盐、铁、酒、铸钱及山林川泽也收归国有,上述事物私人不得买卖,并计划由国家主导分配人均占有100亩田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2.了解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等基础知识,思考北京人发现的科学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难点:北京人的特征教学准备教师:通过网络和书籍查找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有条件的可以去当地博物馆,参观一下相关的考古文物。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人类的起源有哪些传说吗?西方和中国关于人类的起源分别有着怎样的传说?西方《圣经》中关于上帝造人的传说,中国古代女娲造人的传说,都是人们对人类起源的探究。
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对于人类起源有了更为合理的解释。
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学说,是目前比较权威的、认可度较高的关于人类起源的解释──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中西方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导入新课自然贴切。
二、讲授新课(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让学生阅读课本第2页的内容,回答以下三个问题:元谋人发现的地点、距今的年代、生产活动。
学生回答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答案。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课标要求,整合教材,提出问题,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教材,明确知识点。
通过学生自学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体现自主学习的新课改理念。
过渡: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那么在我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是什么人呢?学生回答:元谋人。
教师: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出示元谋人遗址发掘现场的图片、元谋人的牙齿化石、元谋人制造、使用的石器三张图片,说明通过考古发掘得知,元谋人已经知道用火;元谋人已经能够制作工具,主要是制作和使用打制石器。
出示元谋人牙齿化石的图片,教师讲解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和教学目标的指引,让学生能够对课本上的重点图片有所认识,知道元谋人能够制作工具。
(二)北京人的发现出示中国境内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让学生回答,中国有哪些古人类遗址?学生回答:元谋人遗址、北京人遗址、山顶洞人遗址。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中国境内早期的古人类遗址,除了元谋人以外,还有北京人遗址、山顶洞人遗址。
为下面北京人的学习做好铺垫。
让学生阅读课本第3页,找出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和发现的地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答案。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课标要求,整合教材,提出问题,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教材,明确知识点。
通过学生自学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体现自主学习的新课改理念。
出示北京人头盖骨、北京人牙齿、北京人复原头像的图片,从而说明大量古人类化石和石器的发现,为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证据。
(三)北京人的特征北京人是我国早期人类的代表,不仅是在体貌特征的进化上,还是生产工具的制作使用上,北京人都极具代表性。
探究一:从体貌特征和生产生活两个方面概述北京人的特征让学生观看视频,然后回答问题:北京人的外貌特征是怎样的?北京人的生产生活情况是怎样的?看完视频后,小组展开讨论并发表意见,师生合作,一起学习这一教学重难点。
教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并发表意见后,出示答案订正。
体貌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他们的平均身高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师:当时北京人的生活条件可以说比较恶劣,周围都是丛林,野兽频出,那面对这样的情况北京人能不能独立生活呢?探究二:火的使用师:在北京人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灰烬,这说明当时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那大家想一下,这些火是怎样产生的?火的使用可以用来烧烤食物、照明、防寒、驱赶野兽。
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探究三:北京人发现的意义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的起源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三、课堂小结通过考古发掘,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远古人类;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早期人类的代表是北京人,他们使用打制石器,学会用火并且会保存火种,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北京人的发现,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以及原始农业的发展。
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或模型的基本技能和陈述历史问题的口头表达能力。
2.初步掌握用表格进行归纳与分析的学习方法,提高作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通过展示文物图片及提出问题,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在学习中,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体会人类适应自然的漫长和艰辛,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珍惜生命。
教学重难点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教学过程一、讲授新课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至第10页的内容,回答“原始农业兴起的时间、兴起地区、发展变化、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兴起和发展的意义”等问题。
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答案。
过渡:距今10 000年左右,在中国的长江、黄河和淮河等流域兴起了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古代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址可谓星罗棋布,而最为典型的代表一个在黄河流域,另一个在长江流域。
教师:黄河流域的典型代表是半坡原始居民,长江流域的典型代表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他们的生产生活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大差异。
让我们先走进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了解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
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答案:1.半坡人主要使用磨制石器、骨器、角器,另外也使用弓箭、长矛、石球,以及鱼叉、渔钩、渔网等工具。
2.食物有粟、猪肉、狗肉、猎取的动物肉、采集的野果。
食物来源主要是种植的农作物和饲养的家畜,其次为猎取的动物和采集的野果。
3.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内。
4.会制作彩陶、乐器、骨针、骨锥、纺轮。
教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半坡博物馆的展厅,欣赏一下半坡博物馆中的6类展品,了解一下半坡人真实的生活场景。
教师:我们学习完了半坡居民的社会生活,现在让我们一起总结一下,请同学们完成表格内容。
出示多媒体图片,展示问题,学生完成,教师展示答案。
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答案:1.他们的饭桌上会有米饭、猪肉、狗肉、牛肉。
2.他们使用的工具是骨耜和磨制石器。
3.他们居住干栏式房屋。
4.他们的手工制品有陶器、玉器、乐器骨哨、象牙雕刻、骨制品和漆制品。
学生完成后,让学生交流展示答案,老师再出示正确答案并加以强调。
二、课堂小结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作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印证了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为中国步入文明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3课《远古的传说》教学目标1.了解华夏族的形成,炎帝、黄帝的重要发明,尧、舜、禹的禅让等远古传说。
2.搜集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资料,讲述相关传说故事;思考和认识传说与史实的区别。
3.认识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所作的贡献;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体验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学习大禹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传说中炎帝、黄帝的发明难点:1.炎黄联盟②要了解华夏族的形成,明确中华民族的发展,炎黄子孙的由来。
2.禅让制教学过程一、炎黄联盟幻灯片展示问题:读课本第一目“炎黄联盟”部分内容,结合材料和你所搜集到的资料讲述历史故事。
生1:阪泉之战。
炎帝和黄帝原来都生活在黄河上游一带,后来两大部落又都向中原发展。
为争夺土地和财富,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产生了尖锐的矛盾,爆发了阪泉之战。
经过三场恶战,黄帝最后取得胜利。
战败的炎帝表示愿意服从黄帝的领导,黄、炎部落结成联盟。
生2:涿鹿之战。
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为联盟后,实力更加强大。
后来,蚩尤带领他的部落不断向西发展,对炎黄联盟造成威胁,黄帝率领各部落的人,与蚩尤战于涿鹿(今河北涿鹿东南)的原野上,蚩尤战败被杀。
炎黄联盟得到更大发展。
生3:是不是因为黄帝,后来的国家统治者才叫皇帝呢?师:从字形来看是否相同呢?生:不相同,这里的黄帝是轩辕氏,并不是后来的皇帝。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师:炎帝黄帝之所以被称为人文始祖,更是因为他们是华夏文明的始祖。
请结合课本说一说,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有哪些发明?生1:传说中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
传说炎帝还会制作乐器琴瑟,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生2:黄帝,姓公孙,名轩辕。
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师:以上所提到的这些发明都是他们本人发明的么?生1:我认为即使是他们发明的,也是受了谁的启发,而且是在一些先民们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生2:课本上说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
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为什么要单独说呢?所以,我认为是他们自己发明的。
生3:上节课提到了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已有干栏式建筑,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人,已经会建筑半地穴式的圆形房屋,他们都会制造陶器,会种植粮食作物。
这个时间跨度很大,所以我觉得应该是传说,实际上是先民们共同发明创造的。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一项发明都是许多人长期实践的结果,不可能是个别人的功劳。
师:同学们讨论都很热烈,我们先放下这个问题,轻松一下,做一个小游戏。
三、尧舜禹的禅让师: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主要有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等部落,因黄河泛滥,三个部落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禅让制,即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大禹具有创新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敬业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都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学目标1.了解“禅让制”向“王位世袭制”的演变,知道早期国家的产生。
2.用列表格的方式,概述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概况(包括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灭亡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