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第十三讲 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讲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经济思想指引下,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
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
制度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一、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高质量发展,集中体现了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是为了更好满
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更通俗
地说,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推动高质量发展,对于
我国发展全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过去,粗放型经济发
展方式在我国发挥了很大作用,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步伐,但现在再按照过
去那种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来做,不仅国内条件不支持,国际条件也不支持,是不可持续的。
如今,我国一年的经济增量,就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
经济规模。
由于体量和基数变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在保就业、惠民生方
面的效应明显增大,同时,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对资源环境的消耗也成倍增加。
中国经济既“做不到”也“受不了”像过去那样高速增长。
我国正处于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增大,粗放的发
展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循环不畅问题十分突出。
同时,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
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多点突破。
我们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适应科技新
变化、人民新需要,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
服务。
这样,供求才能在新的水平上实现均衡,我国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
我国社会主要矛
盾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也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不平衡不充分
的发展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表现。
我们要重视量的增长,但更要重视解决质
的问题,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
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必
须推动高质量发展。
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体系更加完整,生产组织方
式网络化、智能化,创新力、需求捕捉力、品牌影响力、核心竞争力不断增
强,产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
升级的需求。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有关研究表明,20世纪
60年代以来,全球100多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只有十几个成为高收入经济体。
那些取得成功的国家和地区,就是在经历高速增长阶段后实现了经济发
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
那些徘徊不前甚至倒退的国家和地区,就是没
有实现这种根本性转变。
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我国经济发展也要遵循这一规律。
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
税收,实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循环通畅,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和空
间布局比较合理,经济发展比较平衡,不出现大的起落,逐步进入高收入经
济体行列。
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和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
阶段并不容易,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实现。
一方面,必须跨越非常规的我国经
济发展现阶段特有的关口,要着重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
防治三大攻坚战。
这个关口特别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口过不去,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就会失去前提条件。
另一方面,必须跨越常规性的长期性的关口,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特别是要净化市场
环境,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增强国家治理能力。
这个关口过不去,提前1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就会落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
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要增强跨越关口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统筹
做好跨越关口的顶层设计,把各项工作做好做实。
二、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全面认识和把握新常态,需要从时间和空间的大角度审视我国发展。
从历史
长过程看,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
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这个长过程的一个阶段,这完全符合事物发展螺旋式上升
的运动规律。
从时间上看,新常态是我国不同发展阶段更替变化的结果。
党
的十八大后,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
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面临着经济发展速度换挡节点,如同一个
人10岁至18岁期间个子猛长,18岁之后长个子的速度就慢下来了;面临
着经济发展结构调整节点,低端产业产能过剩要集中消化,中高端产业要加
快发展,过去生产什么都赚钱、生产多少都能卖出去的情况不存在了;面临
着经济发展动力转换节点,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明显减弱,
经济增长需要更多驱动力创新。
从空间上看,我国出口优势和参与国际产业
分工模式面临新挑战,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这种变化的体现。
从一些世界贸易
大国的实践看,当货物出口占世界总额的比重达到lO%左右,就会出现拐点,增速要降下来。
我国货物出口占世界总额的比重,2010年超过10%,2014
年达到12.3%。
这意味着我国出口增速拐点已经到来,今后再要维持出口高
增长、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高比例已不大可能。
这就要求必须把经济增长
动力更多放在创新驱动和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上。
从时空两方面综合来看,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经济发展进
入新常态。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增长速度要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
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
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尽管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
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
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可谓是“换挡不失势”。
要把握这些大势,彻
底抛弃用旧的思维逻辑和方式方法再求高增长的想法,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
一到党中央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
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变中
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
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推动我国经济实
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
场硬仗,要以锐意进取、敢于担当的精神状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工作
作风,打赢这场硬仗。
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创新动力,为经济持续健
康发展打造新引擎、构建新支撑。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二者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没有需求,供给就无
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
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
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
手段。
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
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
比如,我国一些行业和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同时,大量关键装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还依赖进口;我国农业发展形势很好,
但一些农产品供给没有很好适应需求变化;一些有大量购买力支撑的消费需求,在国内得不到有效供给,消费者将大把钞票花费在出境购物、“海淘”购
物上;等等。
事实证明,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
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
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
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
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必须从供给侧发力,
找准在世界供给市场上的定位;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
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说到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就是要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经济政策是以供给侧为重点还是以需求侧为重点,要
依据一国宏观经济形势作出抉择。
放弃需求侧谈供给侧或放弃供给侧谈需求
侧都是片面的,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关系,而是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
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
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
推进改革的内涵是增强供给侧结构对
需求变化的适应性、灵活性,不断让新的需求催生新的供给,让新的供给创
造新的需求,在相互推动中实现经济发展。
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看,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
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
给学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们的解释来宣扬“新自由主义”。
近年来,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同时,在引领全球经
济治理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2016年的G20杭州峰会将“结构性改革”写入
成果文件,列入全球经济治理行动指南。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已经成为
全球结构性改革的引领者。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
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
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打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场
硬仗,要按照党的十九大的部署,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着力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同时还要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
要大力破除无效供给,处置“僵尸企业”,该“断奶”的就“断奶”,该断贷的就断贷,坚决拔掉“输液管”、“呼吸机”。
要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
科技创新,发展绿色产业,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
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形成新增长点。
要
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以降低企业负担为目标,研究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继续清理规范涉企收费,采取措施解决收费过高等问题。
要通过深化供
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更高水平和
更高质量的供需动态平衡,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
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
时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强,经济
体系必须强。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篇大文章,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
更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集中体现了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
长动力的迫切要求。
要深刻认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科
学把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和重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
迈上新台阶。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
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
这个经济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
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
作用不断优化。
二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实现市场准入畅通、市场开放有序、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秩序规范,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
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
市场体系。
三是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实现收入分配合理、社会公平正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
小收入分配差距。
四是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实现
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陆海统筹整体优化,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五是建设资源节约、环
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
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
新格局。
六是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发展更高层次开放
型经济,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
七是建设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以上几个方面是个统一
的整体,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赢得
国际竞争主动,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
向往打下更为坚实而强大的物质基础。
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
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
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
和竞争力。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
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
要深化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
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要瞄准世界
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
深度融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培养
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
高水平创新团队。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
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把这盘大棋走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让农业成
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
家园。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
后再延长30年。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
体经济。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构建现代
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
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
实施好区域
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
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
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
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推动京津冀协同
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同时协调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坚持陆海统筹,
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
争力。
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形成陆海内
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
优化
区域开放布局,加大西部开放力度。
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
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
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
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
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激
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促进国有资产保值
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
场主体活力。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快要
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监管体制。
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
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消费、投资等经济
政策协调机制,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深化金融体制
改革。
五、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
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这个重大判断,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
进一步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
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
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
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大改革力度,坚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在思想上更加尊重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一市场
经济的一般规律,在行动上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
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让发
展活力竞相迸发、社会财富充分涌流。
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
为重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不是说政府就无所作为,而是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提高宏观调
控和科学管理水平。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
化的结果,也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高度依赖市场机制自发作用、极端轻视和
削弱政府干预的直接后果。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严重扭曲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并不像西方经济学教科书里描述的那般美妙。
习近平总
书记指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是要更多发挥政府作用,而是要在保证
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
”我
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要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
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弥补市场失灵,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无论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都必须
毫不动摇地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
同发展,是我们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必须毫
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
一流企业,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
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
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任何想把公有制经济否
定掉或者想把非公有制经济否定掉的观点,都是不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都是不符合我国改革发展要求的,因此也都是错误的。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讲辩证法、两点论,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
的手”都用好。
两者关系处理得好,经济发展就会“琴瑟和鸣”;处理不好,经
济发展就会“孤掌难鸣”。
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完善市
场机制,打破行业垄断、进入壁垒、地方保护,增强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
反应和调整能力,提高企业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竞争力;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是简单下达行政命令,而是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用改革激发市
场活力,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规划明确投资方向,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