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有关24节气的调查报告Microsoft Word 文档资料
节气调研报告
一、引言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重要产物,是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重要依据。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节气的意义逐渐淡化,但在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方面仍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节气的起源、特点、文化意义以及现代应用,为节气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文献资料收集、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通过查阅古籍、地方志、民俗资料等,了解节气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通过实地考察,观察节气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和影响;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公众对节气的认知和态度。
三、调研内容1. 节气的起源和发展节气起源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是古人根据天象、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总结出来的规律。
最早的节气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历代的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体系。
每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名称、含义和时间,如立春、雨水、惊蛰等。
2. 节气的特点和文化意义节气具有鲜明的时令性和地域性特点。
每个节气都对应着特定的自然现象和农事活动,如春分时节昼夜平分,是春季的中期;夏至时节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夏季的开始。
同时,节气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诗词歌赋、民间习俗、饮食文化等。
这些文化元素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3. 节气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影响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节气的实用功能逐渐减弱,但在生态保护、文化旅游等方面仍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生态保护方面,节气可以指导农业生产和自然资源的管理,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发展;在文化旅游方面,节气可以成为地方特色的文化名片,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和感受。
四、调研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深入了解了节气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现代应用。
节气不仅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重要产物,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加强对节气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发挥其在生态保护、文化旅游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节气文化的认知和尊重。
二十四节气学生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引言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等分,每个等分称为一个节气。
它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二十四节气,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以下是本次实践活动的详细报告。
二、实践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越来越薄弱。
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二十四节气,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
三、实践内容1. 走进二十四节气文化博物馆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二十四节气,我们组织了一次参观二十四节气文化博物馆的活动。
在博物馆里,学生们参观了各个节气的介绍、图片、实物等,了解了每个节气的由来、习俗和特点。
2. 学习制作节气美食在实践活动中,我们邀请了烹饪老师教授学生们制作节气美食。
以立春为例,学生们学习了如何制作春饼,了解了春饼的制作过程和寓意。
通过亲自动手,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制作节气美食的技巧,还体验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3. 开展节气诗词朗诵比赛为了进一步丰富实践活动,我们组织了一场节气诗词朗诵比赛。
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背诵诗词,了解了各个节气的诗词,并在比赛中展示了自己的才华。
比赛现场气氛热烈,学生们积极参与,展示了良好的文化素养。
4. 亲手绘制节气手抄报在活动中,学生们亲手绘制了节气手抄报。
他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节气的特点,将节气文化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出来。
手抄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展现了学生们对节气文化的热爱。
5. 走进农村体验节气生活为了让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我们组织了一次走进农村的实践活动。
学生们参观了农田,了解了农民们如何根据节气进行农业生产,体验了节气生活的乐趣。
四、实践成果1. 提高了对二十四节气的认识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学生们对二十四节气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知道了每个节气的由来、习俗和特点,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二十四节气研究报告作文
二十四节气研究报告作文引言中国传统农历中有24个节气,这些节气与月亮的运行和太阳的位置有关,标志着中国农历中的重要时刻和天气变化。
这些节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科学意义。
本文将对二十四节气进行研究和探讨,包括它们的起源、传统习俗以及对农业和气候的影响。
起源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时期。
当时,农民通过观察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发现它们与农作物的种植以及天气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因此,农民制定了一套与自然现象相对应的节气系统。
这些节气系统后来被记录在古代农书《黄帝内经》中,并流传至今。
历史和意义二十四节气在中国文化和农业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标志着农历中的重要时刻,还帮助农民确定合适的时间进行农作物的种植和收割。
此外,二十四节气还对气象学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十四节气的分类二十四节气可以分为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包含六个节气。
以下是每个季节的节气列表:春季1.立春2.雨水3.惊蛰4.春分5.清明6.谷雨夏季1.立夏2.小满3.芒种4.夏至5.小暑6.大暑秋季1.立秋2.处暑3.白露4.秋分5.寒露6.霜降冬季1.立冬2.小雪3.大雪4.冬至5.小寒6.大寒传统习俗和庆祝活动中国人民对二十四节气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发展了许多与节气相关的习俗和庆祝活动。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立春这一天,人们会进行祭祀、贴春联、互赠红包等庆祝活动。
清明节是纪念祖先和扫墓的节日,人们会扫墓、祭祀和野餐。
这些传统习俗使得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记录时间和气候变化的工具,还是人们表达情感和热爱生活的方式。
对农业和气候的影响二十四节气对农业和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
由于农民能够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二十四节气的存在还帮助人们更好地预测天气变化,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结论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重要遗产,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科学意义。
二十四节气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前言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一种时间体系,它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气候特征和农事活动。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我们组织了一次二十四节气实践活动,旨在通过亲身实践,感受节气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实践内容1. 学习二十四节气知识在活动开始之前,我们组织了一次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知识讲座,邀请了专家为我们详细讲解每个节气的由来、特点以及与农事活动的关联。
通过这次讲座,我们了解了二十四节气的丰富内涵,为实践活动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 观察节气变化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选择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节气进行观察,如立春、清明、小满等。
我们通过观察天气、温度、植物生长状况等,感受节气的变化。
例如,在立春这一天,我们观察到气温逐渐回暖,草木开始发芽,这标志着春天的到来。
3. 参与农事活动为了更好地体验节气与农事活动的紧密联系,我们走进农村,参与了当地的农事活动。
在清明时节,我们帮助农民扫墓、植树;在小满时节,我们跟随农民进行插秧、收割等劳动。
通过亲身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农民的辛勤劳动和节气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4. 制作节气手工艺品为了将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承下去,我们动手制作了节气手工艺品。
我们利用废旧材料,如纸、布、竹子等,制作了立春、清明、小满等节气的手工艺品。
这些手工艺品既美观又富有文化内涵,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
三、实践体会1. 增强了文化自信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深刻认识到二十四节气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我们意识到,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有责任传承和弘扬这一优秀传统文化。
2. 提高了环保意识在制作节气手工艺品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废旧材料,既节约了资源,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这使我们更加关注环保问题,提高了我们的环保意识。
3. 增进了团队协作能力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需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二十四节气报告
二十四节气报告一、立春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春季的开始。
每年的2月3日或4日,太阳到达黄经315°时即为立春。
立春标志着寒冬的结束,迎来温暖的春天。
此时大地开始苏醒,万物开始生长。
人们可以适时调整饮食,多摄入新鲜蔬果,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二、雨水雨水节气是指每年的2月18日或19日,太阳到达黄经330°时。
这一时期,气温逐渐回升,雨水增多。
农谚有云:“雨水节气,雨从寒而至。
”雨水的到来,有利于农田的春耕播种,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三、惊蛰惊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的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时即为惊蛰。
此时气温回升较快,春雷开始震响,冬眠的动物也开始苏醒。
惊蛰是春季里最有活力的节气,人们可以适时进行户外运动,增强体质。
四、春分春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0°时即为春分。
春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也是春天的中期。
此时气温进一步回升,大地上的万物更加繁茂。
人们可以多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增强免疫力。
五、清明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每年的4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15°时即为清明。
清明时节,大地上万物已然复苏,草木葱茏。
人们常常会祭扫祖先,缅怀先人,同时也是春游踏青的好时光。
六、谷雨谷雨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每年的4月19日或20日,太阳到达黄经30°时即为谷雨。
此时气温进一步升高,雨水丰沛,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人们可以多吃绿叶蔬菜,增加体内的水分和维生素摄入。
七、立夏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每年的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时即为立夏。
立夏标志着春季的结束,意味着夏季的开始。
此时气温逐渐升高,万物生长迅速。
人们可以适时调整饮食,多吃清淡食物,增加水分摄入,以适应夏季的炎热天气。
八、小满达黄经60°时即为小满。
十二节气调研报告
十二节气调研报告根据对十二节气相关信息的调研和分析,以下是报告的主要内容:第一节气:立春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表示春季开始。
这一节气标志着阳光的增加和天气的变暖,也意味着农作物的生长逐渐恢复。
第二节气:雨水雨水节气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十分重要的一个节气,意味着春雨的到来。
这一时期农作物开始生长,雨水也有助于土地的湿润,为田地提供充足的水源。
第三节气:惊蛰惊蛰是农历春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蛰伏的昆虫开始苏醒。
天气渐暖,冰雪开始融化,春雷开始响起,预示着春季的真正到来。
第四节气:春分春分是农历春季的第四个节气,意味着昼夜平分,阳光直射点位于赤道。
这一节气标志着春季进入最初的阶段,天气逐渐转暖,农作物的生长进一步加快。
第五节气:清明清明节气是中国传统的寒食节,也是扫墓祭祀的重要时期。
这一节气的天气明媚,适宜户外活动,也是人们祭祖扫墓的主要时间点。
第六节气:谷雨谷雨节气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的重要节点,意味着田地内的小麦、油菜、水稻等作物开始开花或抽穗。
雨水丰沛,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第七节气:立夏立夏是农历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夏季开始。
这一节气标志着气温的升高和天气的炎热,也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
第八节气:小满小满节气表示农作物开始进入籽粒充实期,意味着五谷的成熟。
这一时期,气温高,雨水较多,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第九节气:芒种芒种是传统农耕文化中的重要节气之一,表示谷类作物开始成熟。
这一时期,夏收农作物的播种工作进入尾声。
第十节气:夏至夏至是农历夏季的中期节气,表示太阳直射点达到北回归线。
这一节气标志着阳光最为充足,白昼最长,天气最炎热。
它也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
第十一节气:小暑小暑节气意味着炎热持续加剧,天气酷暑难耐。
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来说,这一时期需要注意灌溉和保持适宜的湿度。
第十二节气:大暑大暑节气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酷暑达到顶峰。
这一时期,气温高,阳光强烈,要注意防暑降温和菜园的水分管理。
二十四节气研究报告作文
二十四节气研究报告作文二十四节气研究报告一、引言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历划分时间的一种方式,它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轨迹,将一年划分为24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称为一个节气。
这些节气与中国的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同时也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本报告旨在对二十四节气进行研究,探讨其起源、发展和现实意义。
二、起源和发展1. 起源:二十四节气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和观星历法。
农业社会需要根据太阳的运行轨迹来安排农事活动,同时还需要根据天文现象来预测天气变化。
观星历法是中国古代人对星象的观测和研究,这种观星历法为制定二十四节气奠定了基础。
2. 发展: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才形成今日的模样。
最早对农业活动的时节划分只有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后来人们根据农作物生长的需求,逐渐将这四个节气细分为更小的时间段,形成了二十四个节气。
三、二十四节气的分类和特点1. 分类:二十四节气可分为四个季节和八个节令,每个季节包括六个节气,每个节令包括三个节气。
2. 特点:二十四节气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认知。
它既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每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传统活动,比如春节、清明节和中秋节等。
四、现实意义1. 农业生产:二十四节气提供了农业生产的时间参考和指导。
根据不同的节气,农民可以合理安排农事活动,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 生活方式:二十四节气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传统。
通过庆祝各个节气,人们可以展示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可以增加生活乐趣和幸福感。
3. 生态环境:二十四节气的传统活动和习俗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通过传统活动,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绿色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意识。
五、结论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认知。
同时,二十四节气也具有现实意义,对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十四节气”研究性报告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二十四节气”研究性报告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研究性学习总结报告一、问题背景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
每年十二月末,走进商场,异常热闹。
原来是圣诞节快到了;而情人节,大街小巷,布满了鲜花。
这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早已习以为常,可是,你如果问他们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没几个人能完整地回答上来,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我们需要通过探寻,力图让大家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在学习中渗透传统文化,让我们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可以使我们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研究的方法(1)分组探究,确立主题。
(2)协作分工,利用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
(3)小组探讨,对资料进行整合。
(4)形成总结论文。
四、研究过程及研究结论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1、让学生初步接触和讨论“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课题的有关问题。
2、了解本课题的学习目的。
3、学习了解本次活动的步骤、方法、各项要求和要注意的地方。
4、了解相关技术的要求,商议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
第二阶段课题准备阶段(1).提出和选择课题1、中国二十四节气有哪些?2、了解地区的传统节日活动有哪些?这此活动与二十四节气有什么关系?3、随机采访农民对这些传统风俗持怎样的态度?从中反映了什么?我们应不应该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如何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谈谈自己的体会。
二十四节气之立夏调研报告
二十四节气之立夏调研报告立夏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它标志着夏天正式开始。
在这个时候,大地由春季转入夏季,气温逐渐升高,生物的活动也变得更加活跃。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立夏节气的特点和影响,本文将对立夏节气进行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
一、节气概述立夏属于夏季的第一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的5月5日或6日。
它是农谚中的“立秧时节”,意味着农作物的种植季节正式开始。
立夏也有人们喜欢挑选婚姻的好日子的习俗,因为立夏这一天具有象征生机勃勃和新生命的意义。
二、气候特点立夏节气的到来,意味着春天的温暖已经过去,夏季的高温即将到来。
气温逐渐升高,白天的气温可以达到20摄氏度以上,夜晚也不再寒冷。
立夏节气出现时正值青梅开花、杏花飘香的时期,大地万物蓬勃生长,绿意盎然。
三、立夏的传统习俗立夏节气具有丰富的传统习俗,不同地方的习俗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某些地方,人们会在立夏这天往水里扔入墨鱼或草鱼,以祈求温暖的夏季能够顺利到来。
还有人会以立夏这一天为起点,开始新一轮的农活,比如犁地、播种等。
此外,立夏还是农民们祭祀农神的日子,以祈求一个丰收的季节。
四、立夏的节令食品立夏节气也有一些与食品相关的传统,人们在这一天会食用某些食物,以寓意吉祥如意。
例如,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吃“鸡”、“腐竹”等食物,寓意“立”的音节,希望来年一帆风顺。
五、对立夏节气的评价立夏节气标志着夏季的开始,象征着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
它带给人们更多阳光和温暖,为大自然注入新的生机。
而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也使得立夏这个节气更具有人文色彩和浓厚的地方特色。
六、小结通过对立夏节气的调研,我们可以了解到立夏节气的基本特点和传统习俗。
立夏象征着春天的结束和夏天的开始,它带给人们和大自然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今天,立夏已经不再只是一个传统的节气,也是一个重要的时期,提醒我们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大自然。
二十四节气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独特的历法,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界变化规律的深刻认识。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我们组织了一次二十四节气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本次报告将从实践活动的背景、过程、成果和体会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实践活动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传统节日和习俗逐渐被人们淡忘,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面临着被遗忘的危险。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提高人们对二十四节气的认识和重视,我们决定开展此次实践活动。
三、实践活动过程1. 调查准备阶段(1)确定调查主题:二十四节气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分组:将同学们分为四个小组,分别负责调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
(3)查阅资料: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了解二十四节气的起源、意义以及各个节气的特点。
2. 调查实施阶段(1)实地考察:组织同学们前往当地的农田、公园等地,观察节气变化对农作物生长、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2)访谈:采访当地农民、专家等,了解二十四节气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意义。
(3)收集资料:通过查阅书籍、文献、新闻报道等,收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资料。
3. 总结汇报阶段(1)整理调查成果:将各小组的调查成果进行汇总,形成一份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2)撰写报告:结合调查过程和收集到的资料,撰写一份关于二十四节气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的报告。
四、实践活动成果1. 了解二十四节气的起源、意义和特点。
2. 认识到二十四节气在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应用。
3. 提高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4. 增强同学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体会与反思1. 体会:通过此次实践活动,我们深刻认识到二十四节气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它不仅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2. 反思: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调查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调查范围有限、资料收集不够全面等。
十二节气调研报告
十二节气调研报告十二节气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时间划分方式,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所到达的位置以及地球运行轨道上的特点而形成的。
这些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和大雪。
为了深入了解十二节气的相关情况,我进行了一次调研。
首先,我调查了五十位学生和五十位教师对十二节气的了解程度。
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立春、清明、立夏、立秋、立冬等几个节气相对较熟悉,对其他节气的了解程度有待提高。
接着,我从九十位调查对象中了解了他们对十二节气的用途和作用的看法。
80%的被访者认为十二节气在农业生产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能够指导农民制定农事活动计划。
其中,春季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等时期是春耕的关键时期;夏季节气包括立夏、小满、芒种等时期是农作物生长旺盛的时期;秋季节气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等时期是秋收的时机;冬季节气包括立冬、小雪、大雪等时期是冬储备和冬耕的重要阶段。
此外,还有少数被访者认为十二节气与民俗习惯、健康养生等方面有一定关联。
最后,我将调查对象中的五十位学生和五十位教师分别进一步提问,想了解他们对于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利用十二节气的想法和建议。
学生们普遍认为需要通过加强教育、课程设置、活动等方式提升对十二节气的认识。
教师们则建议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农耕体验、举办节气文化活动、开展节气知识竞赛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兴趣和理解。
综上所述,对于十二节气的调研显示了大部分人对于这些传统节气的了解程度相对较低,但同时也展现了十二节气在农业生产和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于十二节气的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和农业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十四节气实践结果报告(2篇)
第1篇一、引言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称为一个节气。
节气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规律,而且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二十四节气,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现将实践结果报告如下。
二、实践目的1. 深入了解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发展和内涵;2. 体验二十四节气在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应用;3. 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三、实践内容1. 二十四节气知识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讲解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发展、分类、特点等知识,使我们对二十四节气有了全面的认识。
2. 观察自然现象通过观察自然现象,了解二十四节气在自然界中的具体表现。
如春分时节,白天黑夜平分;夏至时节,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秋分时节,白天黑夜再次平分;冬至时节,白天最短,夜晚最长。
3. 参观农业基地参观农业基地,了解农民在二十四节气中如何安排农业生产,体验节气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4. 制作节气手工艺品通过制作节气手工艺品,如剪纸、布贴画等,传承和弘扬二十四节气文化。
5. 节气饮食体验品尝二十四节气特色美食,了解节气饮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6. 举办节气主题活动开展节气主题活动,如植树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增强人们对节气的认识和体验。
四、实践结果1. 提高了对二十四节气的认识通过实践活动,我们对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发展、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认识到节气在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等方面的重要性。
2. 增强了传承意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的重要性,纷纷表示要将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3. 丰富了生活体验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我们亲身体验了节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节气饮食、节气手工艺品等,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体验。
4. 增进了团队协作能力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
5. 培养了环保意识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我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增强了环保意识。
大学生24节气认知情况调研报告
大学生24节气认知情况调研报告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了解逐渐减少。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4节气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时间观和自然观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
然而,当前大学生对24节气的认知程度如何?他们对24节气的了解主要来源于哪些途径?他们对24节气有哪些实际体验和参与活动?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于评估当前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效果、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以及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承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调研背景与意义(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24节气作为中国古代人民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划分出的一年中的重要时间节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了解和掌握24节气,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也可以培养人们的时间观念和生活智慧。
因此,对于大学生这一群体来说,了解和掌握2 4节气的意义不言而喻。
(二)增强文化认同感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逐渐减弱。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24节气等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可以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激发他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三)促进传承与发展的需要24节气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发展对于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大学生对24节气的认知程度较低,这不仅影响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也制约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因此,提高大学生对24节气的认知程度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调研过程与方法(一)问卷设计本次调研使用的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学生对24节气的知晓率和认知程度的调查;第二部分是关于学生对24节气的文化含义、传统习俗、实际体验和参与活动的调查。
最新有关24节气的调查报告Microsoft Word 文档资料
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暑假社会调查报告题目当地居民对24节气的了解情况系部旅游管理系专业旅游管理班级旅管0921学号090612022学生姓名谢芬指导教师向延仲职称副教授2010 年9 月1 日当地居民对中国传统文化24节气了解情况的调查报告调查目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传承并发扬其文化内涵。
探讨与旅游资源、产品开发的内在联系,以及24 节气和中国传统的养生方法之间的联系。
调查时间:2010—8—1——2010—8—10调查对象:当地的广大普通民众调查方式:填写调查问卷访问形式正文:一、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及其含义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
“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
“立”即开始的意思。
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
“至”即到的意思。
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
“分”即平分的意思。
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
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
“二十四节气——立夏、”研究报告
小组成员:指导教师:二十四节气是一本日历,告诉你日子不会回头,只会前进。
她们是一本记事本,记下来,却留不住。
5月6日是我们开课的日子,这一天刚好是立夏。
为了庆祝这有意义的一天,了解我们的立夏节气特点、风俗等,我们选择了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立夏作为我们小组研究的题目。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立夏的由来、民间习俗,斗蛋游戏、和立夏有关的文学作品等知识2.通过学习有关的知识,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蛋。
3.认真书写关于立夏的一首诗并理解诗中的意思。
4. 能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下,筛选需要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整合。
1.通过阅读书本、上网查找资料了解跟立夏有关的知识。
2.能在家长和老师的指导下,研究斗蛋游戏,做最美的蛋,积累和立夏有关的文学作品。
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节气是指二十四个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小组经过讨论以后确定研究的内容是反映季节的立夏,对立夏这个节气进行深入学习。
为提高我们完成作业的效率,我们对我们已有的任务进行分工,约定好在固定的时间把作业带回学校一起讨论。
同时在家长老师的同意下建立了钉钉小群,有问题可以及时在网络上也可以进行讨论和解决。
立夏是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立夏会在每年的5月5日、6日、7日之间到来,今年的立夏是5月6日。
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方,太阳黄经达45°。
立夏,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标志着春天的结束,夏天的开始。
立夏历时15天,每5天就会有一候出现,因此成为立夏三候。
第一候,蝼蝈鸣,有的地方人为蝼蝈是指青蛙,认为第一候是青蛙叫;第二候,蚯蚓出,指的是蚯蚓开始在地里翻地了;第三候,王瓜生,指的是王瓜这种生物开始迅猛生长,其他的植物也随之进入疯狂的生长的时期。
因为立夏的到来,我们的气候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如:日照时间增加、雷雨增多、气温逐渐升温、农作物茁壮成长。
二十四节气实践报告总结(2篇)
第1篇一、前言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时段,每个时段称为一个节气。
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对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传统文化,我们开展了二十四节气实践活动。
现将实践活动总结如下:二、活动背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传承也日益重视。
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科学内涵。
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二十四节气,增强民族自豪感,我们组织开展了二十四节气实践活动。
三、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的起源、意义及特点;2.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热爱生活的习惯;3.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团队协作精神;4. 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四、活动内容1. 二十四节气知识讲座:邀请专家学者为学生讲解二十四节气的起源、意义、特点等,让学生对二十四节气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 二十四节气手工制作:以节气为主题,让学生动手制作与节气相关的手工艺品,如剪纸、绘画、泥塑等。
3. 二十四节气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与节气相关的实践活动,如种植、观察植物生长、制作节气美食等。
4. 二十四节气摄影比赛:鼓励学生用镜头记录节气变化,展现节气之美。
5. 二十四节气知识竞赛:通过竞赛形式,检验学生对二十四节气的掌握程度。
五、活动成果1. 学生对二十四节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2. 学生养成了观察自然、热爱生活的习惯,提高了环保意识。
3. 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得到了锻炼。
4. 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弘扬。
六、活动反思1. 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部分活动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
2. 活动宣传力度不够,部分学生和家长对活动了解不足。
3. 部分活动组织不够严密,导致活动效果不尽如人意。
4. 活动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未能全面评估活动成果。
二十四节气社会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前言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节气的传统历法。
它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规律,而且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了深入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化内涵,增强环保意识,提高自身实践能力,我们组织了一次二十四节气社会实践活动。
以下是本次社会实践的报告。
二、活动背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逐渐降低,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困境。
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二十四节气,传承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决定开展此次社会实践。
三、活动目标1. 了解二十四节气的起源、演变和历史文化内涵;2. 通过实地考察,了解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3. 增强环保意识,提高自身实践能力;4. 传播二十四节气文化,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活动内容1. 调查研究我们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网络搜索等方式,对二十四节气的起源、演变、历史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
同时,我们还走访了当地的老农民,了解他们对于二十四节气的认识和使用。
2. 实地考察我们选择了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几个节气,如立春、清明、立夏、小满等,分别进行了实地考察。
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参观了相关的农业基地、民俗文化村等,了解了节气与农业生产、民俗文化的紧密联系。
3. 采访交流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我们采访了当地农民、文化传承人等,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二十四节气,以及他们对这一传统文化的看法和期望。
4. 活动总结在活动结束后,我们组织了一次总结会议,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总结,并撰写了本次社会实践报告。
五、活动成果1. 深入了解了二十四节气的起源、演变和历史文化内涵;2. 认识到节气与农业生产、民俗文化的紧密联系;3. 增强了环保意识,提高了自身实践能力;4. 传播了二十四节气文化,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六、活动反思1. 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年轻人对二十四节气了解甚少,这表明传统文化传承任重道远;2. 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农业基地、民俗文化村对二十四节气的运用不够充分,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推广;3. 活动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困难,如天气、交通等,但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社会实践二十四节气报告(2篇)
第1篇一、引言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等分的时令,用以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组织了一次以“走进二十四节气,感受传统智慧”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以下是对本次社会实践的详细报告。
二、活动背景与目的1. 背景: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逐渐降低,尤其是对二十四节气的了解和传承更是鲜为人知。
为了唤起公众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社会实践,让更多的人了解二十四节气,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 目的:- 增强对二十四节气的认识,了解其起源、意义和习俗。
- 通过实践活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 培养团队成员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活动内容与过程1. 前期准备:- 搜集资料:了解二十四节气的起源、特点、习俗等。
- 分组讨论:将团队成员分为四个小组,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个节气。
- 制定计划:确定活动时间、地点、内容等。
2. 实践活动:- 春季:小组一负责研究“立春”。
我们前往了农田,观察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了解立春时节的农业生产活动。
- 夏季:小组二负责研究“夏至”。
我们参观了古代建筑,了解夏至时节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
- 秋季:小组三负责研究“秋分”。
我们参观了果园,体验了采摘水果的乐趣,了解了秋分时节的农事活动。
- 冬季:小组四负责研究“冬至”。
我们参观了古代建筑,了解了冬至时节的民俗文化。
3. 总结与分享:- 各小组分别汇报研究成果,分享实践活动中的心得体会。
- 组织全体成员进行讨论,总结活动收获。
四、活动成果与收获1. 成果:- 成功了解了二十四节气的起源、特点、习俗等。
- 体验了传统民俗文化,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 增强了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2. 收获:- 深入了解了二十四节气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 认识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节气研究综合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前言节气是我国古代人民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称为一个节气。
节气不仅反映了自然界气候变化的特点,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了深入了解节气文化,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我们小组开展了节气研究的综合实践活动。
以下是我们的实践报告。
二、实践目的1. 了解节气的历史渊源和科学内涵;2. 掌握节气在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和文化传承中的作用;3. 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4. 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三、实践内容1. 节气知识搜集我们通过查阅书籍、网络资料、访谈专家等方式,搜集了关于节气的起源、分类、特点等方面的知识。
了解到节气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农耕文明,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二十四个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 节气实地考察为了更直观地了解节气,我们选择了立春、清明、夏至、秋分四个节气进行实地考察。
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参观了当地的农耕活动、民俗表演、传统手工艺等,感受到了节气在日常生活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3. 节气体验活动我们参加了立春时节的植树活动、清明时节的祭扫活动、夏至时节的避暑活动、秋分时节的丰收活动等,亲身体验了节气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4. 节气研究成果展示我们将实践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照片、视频等整理成册,制作成一本节气研究手册,并在学校进行展示。
同时,我们还撰写了节气研究论文,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
四、实践成果1. 深入了解了节气的历史渊源、科学内涵和文化价值;2. 掌握了节气在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和文化传承中的作用;3. 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4. 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五、实践体会1. 节气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我们要珍惜和传承;2. 节气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自然规律,提高生活质量;3. 团队合作是完成实践任务的关键,我们要学会与他人协作;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要勇于实践,不断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暑假社会调查报告题目当地居民对24节气的了解情况系部旅游管理系专业旅游管理班级旅管0921学号090612022学生姓名谢芬指导教师向延仲职称副教授2010 年9 月1 日当地居民对中国传统文化24节气了解情况的调查报告调查目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传承并发扬其文化内涵。
探讨与旅游资源、产品开发的内在联系,以及24 节气和中国传统的养生方法之间的联系。
调查时间:2010—8—1——2010—8—10调查对象:当地的广大普通民众调查方式:填写调查问卷访问形式正文:一、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及其含义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
“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
“立”即开始的意思。
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
“至”即到的意思。
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
“分”即平分的意思。
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
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
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
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
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
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
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
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
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
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公历1月5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二、调查结果及其发现我们以分发调查问卷和访问的调查方式了解居民对24节气的了解情况,并分发了100份调查问卷。
调查结果发现:(一)、当地居民中,10-30岁的人对24节气的了解甚少,他们大都是通过电视、广播和日历被动的了解有关节气信息。
该群体对外来节日较为关注,如西方情人节和圣诞节等,他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看法是:“多年来都是这么过,节日气氛也不像以前那样浓厚了,尝试和体验一下洋节吧!”;反之年级稍大的村民对二十四节气诗歌倒背如流。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把婚俗、丧事、气候、农耕、养生和二十四节气紧密联系在一起。
具体情况如下:(二)、小学—初中对24节气的了解率为20.13%,高中—大专为24.5%,本科学历为27%,本科以上为28.5%.学历的高低与对二十四节气的了解情况程度基本上成正相关,但受调查区域的限制其表现并不明显。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有着不可切割的联系。
(图一)(三)、75%的人对外来节日的态度为“在过了几次洋节之后,发现还是喜欢中国传统节日,这些洋节还是不适合自己”;18%的人则认为“从最初就不喜欢这些从外传进来的节日,像文化入侵一般”;还有7%的人认为“既然从外传进来了,自有它们吸引人的地方,也确实如此“。
(图二)(四)、57%的人知道 24节气中的 3—5个;23%的人知道7个以上,且绝大部分的人都是处于40岁以上年龄阶段的人群;17%的人知道6—7个人;3%的人只了解 3个以下。
结果还显示:67%的人知道外来节日3—5个;29%的人知道外来节日在3个以下;3%的人知道外来节日6—7个。
(五)、85%的人对传统节日的良好发展的建议为:政府应开展传统纪念活动或从现在创造一些有趣的活动并发展让它流传下去;10%的人认为:对于外来节日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西合璧,或恢复更多的节日并放假。
三、根据问题并针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相关现象进行分析24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是一种习俗外,更代表着文化文明和名族的认同.但从上述数据表明:但遗憾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文化的相互交流与碰撞,现代的新青年在不断吸收和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也以更惊人的速度遗忘属于自己的文化和历史。
南京某中学老师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初一年级某班音乐课上,老师问同学:知道屈原的请举手?全班30个同学中只有3 个人举手.第一位同学回答说:是一个歌手,他唱过《离骚》;第二位同学回答说:他是厨师,他发明了粽子:第三位同学回答说:他是个医生,大家都管他叫大夫.(6月10日《现代快报》)看似是一则诙谐幽默的笑话,实则从侧面反映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情况不容乐观。
这也是一个国家的国民文化素质的体现。
恰巧在传统文化保护方面给我们打了一次预防针。
2005年端午节那天,北京民俗界的十几位专家学者将和韩国的民俗专家在北京召开研讨会,希望借助中国悠久的端午节历史底蕴,联合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这里祖祖辈辈的节日怎么跑到韩国去了?”这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屈原祠前,从祖辈开始守了几百年祠的老人怎么都搞不明白,在这几天,除了家家包粽子,祭拜屈原的风俗外,湖南汨罗人又把停办了6年的国际龙舟赛重新开办起来,“端午节是我们的节日,已经传2千多年了.(2005年6月9日解放网《新闻晚报》)为什么会弄出这样的争端?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不重视。
相反,一些发达国家却做出了优秀的表率.在英国伦敦街头的墙上,常常能看见许多蓝牌 .这是纪念文化名人的牌子.他们以作家居多,也有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等等.这样的蓝牌,全英国有700多块,大部分在伦敦.凡被挂了牌子的房屋,一律不得拆除,是受保护的文物,称为“英国遗产”。
能挂上蓝牌的房子,都是历经沧桑的老屋,但绝大部分没有被辟为博物馆或纪念馆。
他们这种尊重和爱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精神和方式,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文化是我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也是我们的道德尺度和行为举止标准。
任何基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活动,其生命力都是顽强的,其精神影响也是巨大的.不能单从经济观点来继承传统文化,或认为传统文化是封建落后的迷信加以否定.所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文化具有巨大感召力和凝聚力,是民族认同的象征和载体,也是培养每年足以使和爱国主义的最好教材.如果我们能够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的文化传统将会生生不息的延续下去.四、二十四节气在现实生活中的相关联系和应用(一)、与民俗旅游之间的联系我国拥有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开发民俗旅游也正兴旺,而民俗有效的旅游形势,它既可达到保护传统民俗文化的目的,又能使民俗文化可持续发展,这对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及旅游业发展都有极大的促进、推动作用和深远意义。
近年来,各地掀起了民俗旅游的热潮。
剑池街道茶坦村以前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如今却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
市民在山村游园健身、休闲、娱乐。
在不断完善休闲接待中心和农家乐服务中心的前提下,并提高服务水平。
近年7月份还聘请旅游管理系教授对茶坦村的民俗特色活动进行整体规划,为该村开发一年24节气民俗风情游打下了基础。
(二)与养生之间的联系《黄帝内经》将“顺四时而适寒暑”作为养生一大原则。
顺四时,要了解一年的四季,了解24个节气。
通过掌握节气的特点合理的安排自己的起居饮食。
主导天气变化的是“五运六气”,“五运”是木、火、土、金、水五行循环往复的变化。
“六气”是风、火、暑、湿、燥、寒六种气候,一年12个月,每两个月是一步气。
例如:清明时节的养生最忌讳睡懒觉。
一天24小时犹如二十四个节气,早3点立春,4点雨水,5点惊蛰,6点春分,7点清明。
人应6点前起床,静坐或外出锻炼,7点才会头清目明。
起床晚于6点,则会引起头晕目眩或头晕脑胀。
清明时节的饮食还是以补阳为主。
主食尽量是精白面,可以适量饮酒和吃辣味,早晨可用温热性补品。
但是,血热、血粘、血稠的人尽量不吃上述食物,以平、凉性食物为主。
(三)、相关产品的开发今年8月3日,老字号北京稻香村乡向社会发布了24 节气养生食品的研发和推广情况,并宣布从即日起,陆续向北京市各大社区赠5万册《24节气食品养生手册》,这在食品行业尚属首家。
北京稻香村副总经理表示,24节气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与农事活动、岁时风俗、生活信仰密不可分。
改革开放30 周年以来,中国社会正从以生存为主导的温饱型转向为以消费为主导的发展型。
人们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各种食物,但是,我们却忘记了应该到什么时候吃什么东西,违背了春种秋收、顺应天时、寒热消长的规律。
结果可想而知,与“吃出健康”的追求背道而驰了。
可见,养生文化已成为该公司食品开发的向导和文化载体。
该公司经营的理念已上升为“卖出健康”的高度,全身心的为顾客打造一个因人而异甚至是量身定制的特色食品大餐。
从而,传统文化24节气成为了稻香村的文化支柱,是其占领市场抢占先机的重要秘诀。
它卖出的不仅是健康的美食,更是中国传统文化24节气的精髓。
五、对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与发展的建议(一)、将24节气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当前在中小学幼儿园掀起一股国学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