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遥感监测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体系

合集下载

基于遥感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

基于遥感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

基于遥感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一、引言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其利用方式的变化对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可持续性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变化日益频繁和复杂。

为了实现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和管理,及时准确地监测土地利用变化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任务。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高效、大范围、多时相的数据获取手段,为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二、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中的原理和优势遥感技术通过传感器接收来自地表物体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息,从而获取地表的特征和状态。

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中,通常利用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通过对比分析影像中地物的光谱、纹理、形状等特征的差异,来识别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

与传统的土地调查方法相比,遥感技术具有显著的优势。

首先,遥感能够实现大面积同步观测,大大提高了监测的效率和覆盖范围。

其次,遥感可以获取多时相的数据,能够动态地反映土地利用的变化过程。

再者,遥感数据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

三、遥感数据的选择与预处理在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时,选择合适的遥感数据至关重要。

常见的遥感数据源包括卫星影像(如 Landsat、Sentinel 等)和航空影像。

卫星影像具有覆盖范围广、重访周期短的特点,适用于大区域的宏观监测;航空影像则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适用于小范围的精细监测。

在获取遥感数据后,需要进行一系列的预处理工作,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

这包括几何校正,即消除影像由于传感器姿态、地形起伏等因素造成的几何变形;辐射校正,用于消除传感器本身和大气等因素对影像辐射亮度的影响;图像增强,突出影像中的有用信息,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和可辨识度。

四、土地利用分类体系与解译方法为了有效地监测土地利用变化,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常见的分类体系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等。

在对遥感影像进行解译时,可以采用目视解译和计算机自动解译两种方法。

生态系统分类标准

生态系统分类标准
(三)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意义
固定资产减值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存在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以及其他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情况。当可收回金额低于帐面价值时,确认固定资产发生了减值,这是就要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从而调整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以使账面价值真实客观地反映实际价值。计提减值准备使得企业的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制定的财务政策更加稳健。而从信息的使用者角度出发,适时考虑无形损耗,更精确计量了期末资产的价值,同时也剔除了虚增的利润,降低了财务风险,体现了谨慎性原则。计提减值准备是对固定资产折旧的有益补充,它的实施也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使会计信息更加真实,财务政策更加稳健。现在,企业固定资产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利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及时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减值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确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北京数字空间科技有限公司 地理国情监测云平台 针叶混交林;亚热带山地常绿针叶、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 温带、亚热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热带雨林;温带落叶灌丛;亚热带落叶灌丛;亚热带常绿灌丛;热带常绿灌丛;亚高山落叶灌丛;亚高山常绿灌丛。
一级类型 二级类型
名称 编号 名称 编号 备注
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是不可逆性的规定。按照财务会计的谨慎性原则,预期不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就不应列入资产,预期不会带来原预计额的经济利益的资源要折扣后列入资产,即减除预计减值后的部分才是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
本文通过对我国会计准则中的资产减值准备会计问题的研究,理论上提高企业对现行资产减值准则的认识,促进企业完善企业相关会计核算,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对于完善我国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准则提出建议,促进我国资产减值准备准则完善。实践中,这一研究旨在加强企业对与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准则的认识,完善企业会计核算,提示相关部门就准则中不完善的地方加强对企业的监督。以下就是我的论文。

地理国情监测中地表覆盖分类体系研究_张静

地理国情监测中地表覆盖分类体系研究_张静

表 3 是不同分类体系中土质( 沙漠) 分类与表达 内容的对比。从表 3 可以看出: 在一级分类上要素的 表达就 凸 现 出 差 异,到 二 级 分 类 上 差 异 就 更 显 著。 GB / T 24255 ― 2009《沙化土地监测技术规程》根据植
被盖度及沙化属性分为 9 类[7]; 《西部测图地表覆盖 分类系统》则是参照 GB / T 20257. 2 ― 2006《国家基 本比例尺地图图式》将沙漠按地貌类型进行了分类, 但增加了新类型; 《中国 1∶ 100 万地表覆被制图分类
沙化 土地
流动沙地( 丘) 、半 固定沙地( 丘) 、固定 沙地 ( 丘) 、露 沙 地、 沙化耕地、非生物治 沙 工 程 地、风 蚀 残 丘、风蚀劣地、戈壁
荒漠 与裸 露地
沙漠( 灌丛沙丘、平 沙地、新月形沙丘及沙 丘链、垄状 沙 丘、窝 形 沙丘、金字塔形沙丘) 、 砾漠、壤漠、盐漠、风蚀 丘、盐 碱 地、裸 岩、裸 土、其他裸露地
面向地球系统模式应用的 全球地表覆盖分类系统
中国 1∶ 100 万地表覆 被制图分类系统
一级类 二级类 一级类
二级类
一级类
二级类
一级类
耕地
水田、 旱地
耕地
水 田、水 浇 地、旱地
耕地
水 田、旱 地、水 浇 地、菜地
耕地
有 林 地、 林地 灌木 林 地、 林地
其他林地
园地
园地
草地
草地
有林地、灌木 林地、其他林地
表 3 不同分类体系中的土质( 沙漠) 表达对比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 产品 土地覆盖图
沙化土地监测 技术规程
西部测图 地表覆盖分类系统
面向地球系统模式应用的 中国 1∶ 100 万地表覆

应用ENVI软件目视解译TM影像土地利用分类

应用ENVI软件目视解译TM影像土地利用分类

应用ENVI软件目视解译TM影像土地利用分类一、本文概述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获取与处理已经成为土地利用/覆盖分类研究的重要手段。

其中,TM(Thematic Mapper)影像,作为一种经典的中分辨率遥感数据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如何有效地从TM影像中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尤其是通过目视解译的方法,一直是遥感应用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利用ENVI软件对TM影像进行目视解译的方法,并对土地利用分类的过程进行详细阐述。

文章首先介绍了TM影像的特点及其在土地利用分类中的适用性,然后重点阐述了ENVI软件在目视解译过程中的优势和应用流程。

通过实例分析,本文展示了如何利用ENVI软件对TM影像进行预处理、特征提取、分类决策以及后处理,从而实现高精度的土地利用分类。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TM影像在土地利用分类中的应用效果,同时也为其他遥感影像的目视解译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ENVI软件在遥感影像处理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土地利用分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为相关领域的实践和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二、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土地利用分类是对地球表面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划分和识别的过程,它是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

TM(Thematic Mapper)影像是由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提供的多波段扫描影像,因其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丰富的光谱信息,在土地利用分类中被广泛应用。

目视解译是一种基于专家知识和经验的影像解译方法,它通过人工观察和分析影像的纹理、色彩、形状等特征,结合地物的光谱特性,实现对地物类型的识别。

目视解译在土地利用分类中具有直观、准确和灵活等优点,尤其在处理复杂地物类型和细节信息时表现出色。

在ENVI软件中,目视解译可以充分利用其强大的图像处理和分析功能,如波段组合、色彩增强、空间滤波等,提高解译的精度和效率。

同时,ENVI软件还提供了丰富的地物分类工具和模型,如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等,可以辅助用户进行自动化的土地利用分类。

基于遥感技术的全国生态系统分类体系

基于遥感技术的全国生态系统分类体系

基于遥感技术的全国生态系统分类体系欧阳志云;张路;吴炳方;李晓松;徐卫华;肖燚;郑华【摘要】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以遥感数据作为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价的基础已成为宏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遥感数据要求每一数据集都要有相应的地物分类体系与之匹配,这也造成不同遥感数据及分类体系之间相互独立.虽然体系间多有联系和相似之处,但不同数据集的分类体系难以直接使用或替换,制约了多元数据在生态系统评价中的使用效果.为尝试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多源遥感数据的使用效率,提出了一套基于中分辨率遥感数据的生态系统分类体系.这套体系共有9个一级类、21个二级类、46个三级类,该体系主要依据类别内生态系统特征的相似性,并考虑了气候、地形等因素.最后以海南岛、内蒙古和甘肃3个省为例,探讨了以遥感数据为基础的区域生态系统构成分析方法与应用效果.研究表明,该分类体系有较好的生态学依据,可以支持更加深入的生态系统评估.但分类体系中还存在遥感数据与生态因子数据尺度不匹配、不能满足小尺度研究中对三级类进一步细分的要求以及当前数据质量和模拟技术不足以完全支持植被覆盖率反演精度要求等问题.【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5(035)002【总页数】8页(P219-226)【关键词】遥感技术;分类体系;生态系统评价【作者】欧阳志云;张路;吴炳方;李晓松;徐卫华;肖燚;郑华【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正文语种】中文遥感技术与遥感数据在区域生态评价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已成为区域生态评价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和数据来源。

全国遥感监测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体系

全国遥感监测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体系

全国遥感监测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体系耕地的三级编码为:1山地;2丘陵;3平原;4大于25度的坡地(如“113”为平原水田)《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乔森资环院城区系人文地理学土地分类是指在研究分析各类土地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划分土地类型。

土地分类成果可直接用于生产和土地科学的研究。

土地分类的目的是如实反映土地的利用现状,分析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科学管理土地提供依据。

一,我国主要采用三种土地分类系统1.土地自然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自然特性的差异性分类,也可以依据土地的某一自然特性分类,还可以依据土地的自然综合特性分类;2.土地评价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的经济特性分类;3.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的综合特性分类。

我国城镇土地的分类是根据土地用途的差异、利用的方式、经营的特点和覆盖的特征等因素对土地进行的分类。

二,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的发展过程我国的土地分类体系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1984 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规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

1989 年 9 月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发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了《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

在研究、分析两个现行土地分类基础上,国土资源部于 2001年8月21日下发了“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制定了城乡统一的全国土地分类体系,并于 2002 年 1 月 1 日起在全国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7年8月10日联合发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1.老八类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 年9 月颁布发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制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规定全国土地利用现状采用两级分类,统一编码排列。

其中一级分8 类,二级分46 类。

具体分类的名称及含义见表1。

以上。

因此,要扣除耕地中南方宽不小于1.0m、北方宽不小于2.0m的田坎,并计入未利用土地的二级地类中。

使用遥感技术进行地表覆盖分类与分析

使用遥感技术进行地表覆盖分类与分析

使用遥感技术进行地表覆盖分类与分析遥感技术作为现代地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广泛应用于地表覆盖分类与分析。

地表覆盖是指地球的表面被各种地物(如水体、森林、草地、建筑物等)覆盖的情况。

地表覆盖的准确分类与分析对于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土地利用规划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使用遥感技术进行地表覆盖分类与分析的方法和应用。

一、遥感影像的获取和预处理遥感影像是通过空间平台(如卫星、无人机)获取的地球表面的图像数据。

遥感影像具有全球覆盖、周期观测、高时空分辨率等优点,是地表覆盖分类与分析的基础数据。

在进行分类与分析前,需要对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以去除噪声、增强图像特征等。

预处理方法包括辐射校正、大气校正、几何校正等。

二、地表覆盖分类方法地表覆盖分类是将遥感影像中的地物按照一定的分类体系归类。

常用的地表覆盖分类方法有基于像元的分类和基于对象的分类。

基于像元的分类是将像素点按照数值特征进行分类,常用的方法有最小距离法、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等。

基于对象的分类是将相邻像素点组成的图像对象作为分类的基本单位,常用的方法有阈值分割、区域生长等。

三、地表覆盖分析方法地表覆盖分析是在地表覆盖分类的基础上,对分类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和空间分布分析。

常用的地表覆盖分析方法有地表覆盖变化分析、景观格局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等。

地表覆盖变化分析可以通过对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对比,了解地表覆盖的时空变化情况。

景观格局分析可以通过计算地表覆盖类型的数量、面积、边界等指标,揭示地表覆盖的空间分布特征。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可以通过分析不同地表覆盖类型之间的转移关系,了解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过程。

四、地表覆盖分类与分析应用案例地表覆盖分类与分析在许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在环境保护方面,可以通过地表覆盖分类与分析监测湿地的退化情况,为湿地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在水资源管理中,可以通过地表覆盖分类与分析分析不同地表覆盖类型对水资源的影响,为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遥感解译

遥感解译

一、资料的准备收集解译的数据:如TM遥感影像。

二、遥感影像的处理三、遥感影像的解译(初步解译)(1)解译的指标体系解译的指标用土地利用/覆盖分类系统,采用全国二级分类系统:一级分为6类,主要根据土地的自然生态和利用属性;二级分为25个类型,主要根据土地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耕地根据地形特征进行了三级划分,即进一步划分为平原、丘陵、山区和坡度大于25度的耕地。

分类系统及含义为:①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耕地、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的农果、农桑、农林用地;耕种三年以上的滩地和海涂。

11、水田: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用以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稻和旱地作物轮种的耕地。

12、旱地:指无灌溉水源及设施,靠天然降水生长作物的耕地;有水源和浇灌设施,在一般年景下能正常灌溉的旱作物耕地;以种菜为主的耕地;正常轮作的休闲地和轮歇地。

②林地:指生长乔木、灌木、竹类以及沿海红树林地等林业用地。

21、有林地:指郁闭度>30%的天然林和人工林。

包括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等成片林地。

22、灌木林地:指郁闭度>40%、高度在2米以下的矮林地和灌丛林地。

23、疏林地:指郁闭度为10-30%的稀疏林地。

24、其他林地:指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及各类园地(果园、桑园、茶园、热作林园等)。

③草地:指以生长草本植物为主、覆盖度在5%以上的各类草地,包括以牧为主的灌丛草地和郁闭度在10%以下的疏林草地。

31、高覆盖度草地:指覆盖度>50%的天然草地、改良草地和割草地。

此类草地一般水分条件较好,草被生长茂密。

32、中覆盖度草地:指覆盖度在20-50%的天然草地和改良草地,此类草地一般水分不足,草被较稀疏。

33、低覆盖度草地:指覆盖度在5-20%的天然草地,此类草地水分缺乏,草被稀疏,牧业利用条件差。

④水域:指天然陆地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

基于Landsat8卫星影像的北京地区土地覆盖分类

基于Landsat8卫星影像的北京地区土地覆盖分类

基于 Landsat 8 卫星影像的北京地区土地覆盖分类
1, 2 1 1 1 1 王婷婷 ,李山山 ,李安 ,冯旭祥 ,吴业炜 1.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北京 100094 ; 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要: 目的
土地覆盖分类能为生态系统模型 、 水资源模型和气候模型等提供重要信息, 遥感技术运用于土地覆
Land cover classification in Beijing using Landsat 8 image
2 Wang Tingting1, ,Li Shanshan1 ,Li An1 ,Feng Xuxiang1 ,Wu Yewei1
1. Institute of Remote Sensing and Digital Eart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94 ,China;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 ,China
1276
correction ( using 6S model) ,topographic correction ( using C model) ,image mosaicking,and extraction. Then,the texture images ( at four different scales ) of panchromatic band are extracted using graylevel cooccurrence matrix, and the texture images are resampled to obtain texture features. To improve classification accuracy,the texture features are fused with the multispectral data,and land cover is classifiedby using a support vector machine. Finally,precision evaluation is performed by using a confusion matrix,and the overall accuracy and Kappa coefficient of the method is determined by using classified images that use spectral features only and classified images that use spectral features and texture features. Result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 1 ) With regard to the preprocessing methods of Landsat8 OLI data,atmospheric correction using 6S model and topographic correction using C model can improve class separability between different land 8 data, the cover types in varying degrees. ( 2 ) In terms of the use of texture features in land cover classification of Landsataddition of texture information of panchromatic band in Landsat8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classification of some land covers ( such as forest,crop,building,and bare land ) ; the overall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is improved by 2. 8% ,and the kappa coefficient is improved by 0. 0336. ( 3 ) In terms of extracting the texture features of Landsat8 pan5 ˑ 5 window is the most suitable scale, compared with 3 ˑ 3 ,7 ˑ 7 ,and 9 ˑ 9 windows,in land cover chromatic band, classification of Landsat8 data.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Landsat TM / ETM + data,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dsat OLI data help promote the use of Landsat8 data in remote sensing land cover classification. The proposed method is suitable fo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land cover classification using Landsat8 OLI data and can satisfy the requirements for land cover classification in large regions. Key words: Landsat 8 ; land cover; classification method; texture

生态影响评价中“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探讨

生态影响评价中“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探讨

▲HUANJINGYUFAZHAN17成文连(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 100085)摘要: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生态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但其中土地利用分类系统的选择比较模糊。

本文列举了我国主要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比较分析了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两个分类系统,即“LUCC 分类系统”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的分类系统,给出了生态影响评价中宜采用“LUCC 分类系统”的建议,主要有三点理由,分别是:(1)LUCC 分类系统更适合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2)LUCC 分类系统更简单实用;(3)LUCC 分类系统更符合我国环境管理的要求。

关键词:生态影响评价;土地利用分类系统;LUCC 分类系统中图分类号:X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9)09-0017-02DOI:10.16647/15-1369/X.2019.09.008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land use classification system in ecological impact assessmentCheng Wenlian(Research Center for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85,China)Abstract:Land use status analysi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cological impact assessment, but the choice of land use classification system is uncertain.This paper enumerates the main land use classification systems in China,accompany with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zation of “LUCC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 from “Current Land Use Classification”,which are two widely used classification systems at present.The suggestion that “LUCC classification system” should be adopted in ecological impact assessment are proposed. There are three main reasons:(1) LUCC classification system is more suitable f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 (2) LUCC classification system is simpler and more practical; (3) LUCC classification system is more in lin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China’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Key words:Ecological impact assessment;Land use classification system;LUCC classification system生态影响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建设项目或规划实施产生的生态影响进行分析和预测,并提出避免或减缓生态影响的措施。

如何利用遥感与测绘技术进行土地退化监测与治理

如何利用遥感与测绘技术进行土地退化监测与治理

如何利用遥感与测绘技术进行土地退化监测与治理遥感与测绘技术在土地退化监测与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土地退化日益严重,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因此,利用遥感与测绘技术进行土地退化监测与治理成为解决土地退化问题的重要手段。

首先,遥感技术能够提供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信息,为土地退化监测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

遥感技术通过卫星或飞机等载体,能够获取地球表面的多光谱、高精度影像数据,实现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类型的识别和分类。

通过对不同时间段的遥感影像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得出土地退化的变化趋势和程度。

在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退化监测时,需要首先建立土地退化指标体系。

这个体系包括土地退化的指标以及指标的权重,指标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土壤质量、植被状况、地表蓄水能力等因素。

通过遥感技术获取的影像数据可以用来提取这些指标,进而评估土地的退化程度。

例如,可以利用植被指数反映植被覆盖情况,利用土壤湿度指数反映土壤水分状况,进一步分析土地的退化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在土地退化治理方面,测绘技术发挥着关键作用。

测绘技术能够对土地进行详细的调查和测量,为土地治理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

例如,通过GPS定位测量和地形测量,可以对土地的高程、坡度和坡向等进行精确测算,为土地利用规划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测绘技术还能够对土地的边界和面积进行准确定位和测算,为土地权属管理和土地执法提供支持。

除了遥感与测绘技术的应用,土地退化监测与治理还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协作。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大对土地退化监测与治理的投入,并加强监督和管理。

科研机构应加强对土地退化监测与治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社会各界应增强对土地保护的意识,积极参与土地治理行动。

综上所述,利用遥感与测绘技术进行土地退化监测与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土地覆盖和利用信息,为土地退化监测提供数据支持;测绘技术能够为土地治理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为土地利用规划和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遥感影像的土地覆盖分类

遥感影像的土地覆盖分类

遥感影像的土地覆盖分类作者:孙立云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4年第28期[摘要]本文根据黄土丘陵燕沟流域的实际情况,搜集参考文献,采用ALOS卫星2011年7月2.5米分辨率全色灰度影像和10米分辨率彩色多光谱影像,对小流域进行了土地覆盖分类。

[关键词]几何校正分辨率融合目视解译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8-0003-011 绪论随着现代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遥感器被用于对地观测。

目前,遥感技术已经形成多星种、多传感器、多分辨率共同发展的局面。

不同等级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分别适用于不同范围尺度的监测活动。

因此,选择恰当的遥感数据源对研究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地覆盖现状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区概况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典型黄土高原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位于中国中部偏北。

沟壑纵横,形态地形复杂,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

燕沟流域位于陕北延安市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

由于黄土高原特殊的自然因素以及人们土地利用不合理导致该地区水土流失加剧[1,2]。

为控制小流域水土流失、改善小流域的生态环境条件,主要采用了以小流域为单元,植被恢复、变坡耕地为梯田、修建淤地坝等植被措施、工程措施为基础的综合治理,收到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对该类型区生态环境建设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3 项目区遥感数据选取与预处理通过对黄土丘陵小流域景观格局特征进行分析时,采用日本的ALOS卫星2011年7月2.5米分辨率全色灰度影像和10米分辨率彩色多光谱影像。

经过几何校正、图像剪裁、分辨率融合和目视解译处理获得小流域的土地覆盖数据。

(1)几何校正: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是指消除图像中的几何变形,产生一幅符合某种地图投影或图形表达要求的新图像的过程。

本文以ALOS卫星10m分辨率影像作为参考影像,对2.5m影像进行配准,确保二者做分辨率融合时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2)图像裁剪:由于原始ALOS卫星数据为延安市遥感影像,覆盖面积较大,在进行分辨率融合时,计算机内存不足,难以执行。

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体系设计

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体系设计
三 、 地 利 用遥 感动 态 监 测 体 系分 级 土
4 .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种类和监测对 象 监测 周期 的确定是根据土地利用变化速率趋势和监测 内容 , 采取定期监测 、 日常监测 和专项监测等形式。
() 期监测 1定
( ) 一 建立三级监测体 系 根据 国家和地方管理 的需要 , 建立以国家 、 、 省 县的三级监测
在全 国监测 网点上 , 开展每年一次对建设用地和耕地变化的 体 系, 其运行是 在全 国土地利 用变化动态遥感监测体系的总体 目 监测 。 标指导下进行。国家统一技术标准 、 统一布设全国监测网点 、 统一 () 2 日常 监 测 提供全 国监测需要 的遥感数据 。 随时监测违法用地 、 自然灾 害等突发事 件以及领 导关 注的热 () 3 专项监测
土 地利 用 蹬 感 动 I 测 傩 系 设 计 J 皿 态 监 e
口 苑菲菲 朱永福 朱映雷


土 地 利 用遥 感 动 态 监 测 体 系概 述
的分层 、 层 的抽样率 、 测周 期 以及 固定式 布点 与 流动 式布 各 监 点 相结合 的监 测办 法 。
( ) 地 利 用 遥 感 动 态监 测技 术体 系 三 土
( ) 测体 系建设 的指 导 思 想 一 监
2 术系统 . 技
基 础数 据获取系统 ; 图像处理 、 分类与变化信息提取系统 ; 海
全国土地利用 动态遥感监 测体系建设 是基于 国家的需要 和 量数据信息管理 系统 ; 息发 布共享服务系统。 信 现实的可能 , 以服务于 国家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的宏观决策 和国 3组织管理系统 . 家土地管理工作需要为宗 旨, 要统筹安排 , 理组 织 , 合 确保遥感监 各级 国土资源 管理机构 ;国家土地资 源遥感调查 与监测机

遥感监测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质检流程研究

遥感监测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质检流程研究
接影 响 到生态 环 境遥 感 监测 与评 价工 作 的结 果 。 为 了确保 遥感监 测 解 译数 据 的质 量 , 进行 数 据 的 质量 检查 与控制 , 证 数 据 精度 是 关 系 生态 环 境 保 遥感 监测 的重要 环节 j 。 然而 , 面对种 类 繁 多 的卫 星 数据 以及 不 同的
\ 覆被 数据解 译结 果进行 质量 检查 与控制 , 定量 描 述评 价遥感监 测 数 据 的精 度 , 作 为一 个 业 务 化 并 运行 的流程 , 生 态遥 感 监 测 的一 个 难 题 。文章 是 结合 三江源 生态 监 测工 作 , 上 述 问题 进 行 了讨 对
论研究 。 2 研 究 区域 介绍及 数据 来源
青海环境
第 2 卷第 2 0 期( 总第7 期) 6
2 1 6月 00年
遥 感 监 测 的 土 地 利 用 \ 被 数 据 覆 质 检 流 程 研 究
张 晓 明 , 永 顺 杨
( 青海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青海 西宁 800 ) 10 7
摘 要: 文章从 生态环境遥感监测 的土地利用 \ 覆被数据入库质检的现实要求出发 , 重点讨论利用地理信息 系统 工具 , 建立土地利 用、 覆被数据精 度评价 的业务流程 , 可较好 的满足本部 门所生产数据入库质量检查与控制
类体系采用全 国二级分类系统 : 一级分为 6 , 类 主 要根据土地的 自然生态和利用属性特征分类 ; 二
级分为 2 5个类 型 , 主要根据 土地 经营特 点 、 利用
本文以青海省玛多县为例 , 系统介绍并建立
土地利 用 \ 覆被 遥 感 解译 数 据 质 量检 查 与 控 制 的
收 稿 日期 :0 0 0 21- 4—1 2

esri 10m land cover和modis土地利用分类

esri 10m land cover和modis土地利用分类

esri 10m land cover和modis土地利用分类摘要:一、引言二、esri 10m land cover 简介1.概念与定义2.数据来源与采集三、modis 土地利用分类简介1.概念与定义2.数据来源与采集四、esri 10m land cover 与modis 土地利用分类的比较1.数据粒度2.分类体系3.应用领域五、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对地球表层覆盖的监测与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esri 10m land cover 和modis 土地利用分类是两种常用的地表覆盖分类方法,它们在生态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灾害评估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这两种分类方法进行简要介绍和比较,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esri 10m land cover 简介1.概念与定义esri 10m land cover 是一种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高分辨率地表覆盖分类方法,数据分辨率为10 米。

它将地球表面的覆盖类型划分为多个类别,如森林、草地、水域、城市等。

2.数据来源与采集esri 10m land cover 的数据来源于多个遥感平台和传感器,如Landsat、Sentinel 等。

数据采集方式包括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等。

三、modis 土地利用分类简介1.概念与定义modis 土地利用分类是基于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遥感数据的地球表面覆盖分类方法。

它将地表覆盖划分为多个类别,如森林、草地、水域、城市等。

2.数据来源与采集modis 土地利用分类的数据来源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Terra 和Aqua 卫星上的MODIS 传感器。

数据采集方式为卫星遥感。

四、esri 10m land cover 与modis 土地利用分类的比较1.数据粒度esri 10m land cover 的数据分辨率为10 米,而modis 土地利用分类的数据分辨率为500 米。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1年自然资源监测工作的通知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1年自然资源监测工作的通知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1年自然资源监测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自然资源部•【公布日期】2021.04.25•【文号】自然资办发〔2021〕38号•【施行日期】2021.04.2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资源其他规定正文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1年自然资源监测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21〕3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然资源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及部有关直属单位,有关派出机构,部机关有关司局: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和2021年全国自然资源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确定的重点工作,部决定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及其年度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开展2021年自然资源监测工作。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

自然资源监测工作涉及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监测成果是自然资源各项管理及各级政府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依据,各地、各相关单位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论述,以维护国家利益、国家掌握真实情况为原则,开展自然资源监测工作。

二、明确工作目标。

在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价框架下,充分融合、延续利用地理国情监测和国土利用全覆盖遥感监测工作基础,按照《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试行)》,统一技术标准和方法,统筹利用最新遥感影像,采用影像比对、内业解译和外业核查等技术手段,掌握全国耕地资源、林草资源、湿地资源、水资源以及其他自然资源和人工建(构)筑物的类型、面积、范围、分布和变化等情况。

同时,对重点区域重点要素开展重点监测,对重要目标开展应急快速监测。

两期监测结果整合后,下发地方开展实地调查举证,支撑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工作,满足耕地保护、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用途管制、权益管理、生态保护修复、督察执法、林草湿保护等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

土地利用遥感调查

土地利用遥感调查
土地利用实际上是上述二方面的表现, 重点在于与土地相 结合的人类活动而产生的不同利用形式。
土地利用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社 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对土地资源的开发、经营、使用方式的 总称。
土地覆盖,主要是表示地球表面存在的不同类型和覆盖,强 调土地表面的现状。现有的覆盖不强调与人类的经济功能关 系,大多可从影像特征直接解译出来。
2)收集社会经济情况,根据调查的目的和任务进行有针对性的 收集。
(二)几何校正 (三)图像增强及专信息提取
反差扩展 彩色合成 比值增强 主成份分析 基HIS变换的遥感数据融合 专题信息提取: 水体、绿地、道路……
(四)野外概查 1.路线调查 路线调查是为了解调查地区土地资源的自然条件
、农业生产概况、主要土地资源类型及其分布、土地 利用布局等, 同时也能了解调查地区社会经济情况。 路线调查的线路往往是垂直于主要山脉、河流, 穿过 主要地貌类型, 这样可以走最短的路程, 了解最多的 土地资源类型。在路线调查中要特别注意土地构成要 素、土地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规律性和遥感影 像之间的相关性。
II
75.1 ~ 90.0
III 90.1 ~ 105.0
IV 105.1 ~ 120.0
(2) 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
类别名称
用地指标(m2/人)
居住用地
18.0 ~ 28.0
工业用地
10.0 ~ 25.0
道路广场
7.0 ~ 15.0
绿地
≥9.0
其中公共绿地
≥7.0
(3) 规划建设用地结构
类别名称
d、按主要性质划分和归类的规定
如具有双重性质的用地: 故宫是博物馆 - 归为图书展览用
(3)计算原则 ① 进行城市总体规划时,应以总体规划的范围作为边界 ② 进行分片规划时,应将分片的范围确定之后再计算 ③ 城市用地计算用平面投影面积计算 ④ 城市总体规划应采取多大的比例尺 总体规划: 1/10000 ~ 1/5000比例尺的图纸进行

clcd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clcd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clcd土地利用分类体系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介绍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的重要性。

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是对土地利用进行分类和定义的系统框架,它在国土资源管理、农业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对土地利用进行分类和编码,可以更加科学地管理和利用土地资源,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布局,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其次,简要说明clcd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的背景和意义。

clcd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即Corine Land Cover Database土地覆盖数据库,是欧盟基于卫星遥感数据开发的一套用于描述土地利用状况的分类系统。

它以空间数据为基础,提供了全球范围内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和说明,为国际间的土地利用研究和比较提供了标准化的数据。

接着,简要介绍clcd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的特点和内容。

该分类体系以29个类别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基础,涵盖了森林、草地、农田、城市等多种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

它不仅考虑了自然因素如地形、水域等,还在分类过程中考虑了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此外,该分类体系还包括了土地利用变化的描述和特征,可为土地利用研究和资源管理提供更加详细的信息。

最后,提出本文将对clcd土地利用分类体系进行深入研究的目的和结构安排。

本文的目的是全面了解clcd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的定义、历史发展、优点和应用前景,并探讨其在土地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潜在作用。

文章结构安排如下:引言部分对clcd土地利用分类体系进行概述;正文部分首先介绍该分类体系的定义,然后回顾其历史发展;结论部分总结了clcd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的优点,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该分类体系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推动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引言、正文和结论。

其中,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本文要讨论的主题,即clcd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并介绍了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全国遥感监测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体系

全国遥感监测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体系

耕地的三级编码为:1山地;2丘陵;3平原;4大于25度的坡地(如“113”为平原水田)《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乔森030 资环院城区系人文地理学土地分类是指在研究分析各类土地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划分土地类型。

土地分类成果可直接用于生产和土地科学的研究。

土地分类的目的是如实反映土地的利用现状,分析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科学管理土地提供依据。

一,我国主要采用三种土地分类系统1.土地自然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自然特性的差异性分类,也可以依据土地的某一自然特性分类,还可以依据土地的自然综合特性分类;2.土地评价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的经济特性分类;3.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的综合特性分类。

我国城镇土地的分类是根据土地用途的差异、利用的方式、经营的特点和覆盖的特征等因素对土地进行的分类。

二,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的发展过程我国的土地分类体系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1984 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规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

1989 年 9 月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发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了《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

在研究、分析两个现行土地分类基础上,国土资源部于 2001年8月21日下发了“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制定了城乡统一的全国土地分类体系,并于 2002 年 1 月 1 日起在全国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7年8月10日联合发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1.老八类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 年9 月颁布发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制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规定全国土地利用现状采用两级分类,统一编码排列。

其中一级分8 类,二级分46 类。

具体分类的名称及含义见表1。

以上。

因此,要扣除耕地中南方宽不小于1.0m、北方宽不小于2.0m的田坎,并计入未利用土地的二级地类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遥感监测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体系
耕地的三级编码为:1山地;2丘陵;3平原;4大于25度的坡地(如“113”为
平原水田)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
乔森51070803030 资环院城区系人文地理学
土地分类是指在研究分析各类土地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划分土地类型。

土地分类成果可直接用于生产和土地科学的研究。

土地分类的目的是如实反映土地的利用现状,分析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科学管理土地提供依据。

一,我国主要采用三种土地分类系统
1.土地自然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自然特性的差异性分类,也可以依据土地的某一自然特性分类,还可以依据土地的自然综合特性分类;
2.土地评价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的经济特性分类;
3.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的综合特性分类。

我国城镇土地的分类是根据土地用途的差异、利用的方式、经营的特点和覆盖的特征等因素对土地进行的分类。

二,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的发展过程
我国的土地分类体系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1984 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规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

1989 年 9 月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发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了《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

在研究、分析两个现行土地分类基础上,国土资源部于 2001年8月21日下发了“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制定了城乡统一的全国土地分类体系,并于 2002 年 1 月 1 日起在全国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7年8月10日联合发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1.老八类
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 年9 月颁布发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制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规定全国土地利用现状采用两级分类,统一编码排列。

其中一级分8 类,二级分46 类。

具体分类的名称及含义见表1。

以上。

因此,要扣除耕地中南方宽不小于1.0m、北方宽不小于2.0m的田坎,并计入未利用土地的二级地类中。

②郁闭度是指林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整个林地面积的百分比。

③对于过去曾是低洼、渍水地带并长有芦苇,现已干枯成为旱苇地的,仍划为水域中的苇地。

④常水位岸线指多年保持的水位与岸线的交线。

关于常水位岸线的确定方法,可通过当地群众调查经常出现的水位来确定,也可直接从岸线植被、波浪冲击岸边形成的较稳定的岸线来确定。

如果上述两种方法无法确定的,也可用根据航片或地形图上的水面边线确定。

该规定一级类设八类,所以被称为“老八类”。

根据土地用途的差异,原国家土地管理局1989 年颁发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全国城镇土地采用两级分类,城镇土地分为 10个一级类, 24 个二级类。

具体的分类名称及含义见表2 。

2.过渡类
十多年的调查实践和成果应用证明,上述两个土地分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基本上满足了土地管理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重大决策,满足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土地分类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对现行土地分类体系进行适当修改和完善。

在研究、分析两个现行土地分类基础上,国土资源部、农业部于 2001年8月21日下发了“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制定了城乡统一的全国土地分类体系,并于 2002 年1月1日起在全国试行。

全国土地分类体系的基本框架如下:
(1)采用三级分类体系。

一级类设三个,即《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2)二级类设15个。

(3)三级地类设71个。

具体分类的名称及含义见表3 。

表3 全国土地分类(试行)(2002年标准)
3.新《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新12类),即土地分类的国家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7年8月10日联合发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志着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第一次拥有了全国统一的国家标准。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采用一级、二级两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2个一级类、56个二级类。

具体分类的名称及含义见表4。

表4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新12类)
--
目前存在“新三类”的征求意见稿,06年还在国土系统征求意见,但真正的土地分类“新三类”尚没有公布,尚处于征求意见阶段。

从2007年8月10日起,我国将执行全国统一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

这个分类系统,结束了土地资源基础数据数出多门、口径不一的时代。

土地利用分类标准的国标时代,必将为我们科学、准确掌握土地资源利用现状,提高国土资源管理利用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为国家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带来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同时,还可根据管理和应用需要进行续分,开放性强。

本分类系统能够与以往的土地分类进行有效衔接。

满足当前和今后的需要,为土地管理和调控提供基本信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三,各种(新旧)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的对比分析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