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超验主义者与道家思想碰撞的管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风行一时的新英格兰超验主义及其主要代表人物——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和亨利.或维.梭罗.并将他们的主要思想与中国传统道家思想进行时比.以求发现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和共同的可取之处。
关键词:超验主义;爱默生;梭罗;道家思想
一、超验主义者及其主要思想
超验主义“
transcendentali8m1是19世纪30年代发生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一场带有宗教色彩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对美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被称为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
文艺复兴”。
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jFll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
它是一种文学和哲学运动。
宣称存在一种理想的精神实体。
超越于经验和科学之处.通过直觉得以把握。
爱默生是19世纪美国文学的思想领袖.著作家和超验主义哲学家。
他在建构超验主义思想体系时除了吸收西方文明养料外.还特意把中国乃至整个东方文明纳入自己的视野。
他的思想和创作与中国文化有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道家学说.其某些观点构成爱默生的“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思想的一个来源。
梭罗。
作家、思想家。
生长在波士顿附近超验主义思想运动中心康科德村。
父亲是小业主。
20岁于哈佛大学毕业,曾任教师,从事过各种体力劳动。
在学生时代与爱默生相识。
在爱默生影响下。
阅读柯尔律治、卡莱尔等人的著作.研究东方的哲学思想。
同时以爱默生倡导的。
自助”精神进行思考.形成了一套独立见解。
二、爱默生思想中的道家色彩
作为东方哲学的一支.中国古典哲学同样崇尚宇宙一体性.认为万物在宇宙的广袤和谐中合而为一。
它承认物质的多样性。
但在这些不同的物体之间。
更多的是相互补充.和平共处。
交织于包罗一切的。
一”之中。
而不是西方哲学中的灵瑰与肉体、天堂与地狱、上帝与撒旦。
天使与魔鬼这样很少能调和的对立二元论.然而爱默生似乎相信带有明显的东方哲学色彩的宇宙一体性.相信世界的同源,而这源头,自然就是他们所谓的“超验”了,“⋯⋯世界并不是多种力量和产物.而出于一个意志.一个心灵;那心灵无处不活跃⋯⋯万物源于同一精神.都与它同心协力”。
爱默生的包罗一切之“一”.似乎可以从他摘录的孟子关于“浩然”之气的话(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
则塞与天地之问),间接地找到契合点。
但有意思的是.尽管由于当时尚无道家作品的英译本,爱默生似乎并没有直接接触老庄学说.但他的这一观点其实更接近于道家那化生万物的“一”。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选自<道德经’)道家的。
一”和爱默生的“超验”都是无所不包,自在自为.超验完美,都是万物的起源与归宿。
从上述的世界一体性中必然衍生出自然与人的合一。
即。
天人合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与自然合一才是人最自然的状态。
这一观点是标准的道家思想的追求,但在西方。
自然和人都同是上帝的造物。
它并不比人更为神圣,而且需要由人去征服。
基于这个差别。
在一定意义上。
北美的殖民史就是人类征服荒原的历史。
到了爱默生时代.随着西部“拓荒”的迅速开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成为一种紧迫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眷恋与忧虑。
爱默生本人的第一部超验主义作品即题名为<自然>,其中提倡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自然是超灵与个人灵魂说话的工具。
东方的古典哲学通常情况下都是否定物质生活.蔑视世俗享受,崇尚一种超脱的情操.中国的儒学与道学也同样存在着这一倾向”庄子视富贵如粪土.将清贫理想化.追求安贫乐道的精神情操,同时。
孔子也大力推崇。
箪食瓢饮”的生活态度。
这种“清贫乐道”与美国当时追求物质享乐、崇尚经济成功的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爱默生却对当时近似疯狂的物质主义和道德上的无所顾忌持强烈的批判态度,他的<美国哲人)一文不仅是美国文化独立的宣言。
也是对异化的警告和抗议。
社会是这样一种状态。
成员们成了被截肢的躯体。
大摇大摆地走
着这么多怪物一个手指,一个脖子。
一个胃,一个肘弯,但从来不是一个人。
人变为物,变为许多物。
”
三、梭罗的道家生活态度
首先.终其一生,梭罗远离公众舆论、远离政府、远离宗教、远离社会。
他在林中散步、沉思、写作.与自然对话.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哲学观。
梭罗的生活方式表达了一种自我意识的存在和反思。
通过这种反思.人可以与周围世界交流.可以与周围环境建立一种新的关系。
从而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我们是又不是我们自己。
在清醒的状态下我们欢喜若狂.而只要我们心灵有意识的努力,我们就可以高高地超乎任何行为及后果之上。
一切好事坏事.如奔流一般从我们身旁经过⋯⋯我们感觉站在这里的我和遥远的自我有着某些重合性.感觉到我的一部分的存在并在反思.又好像那不是我的一部分.只不过是一位旁观者在观看。
”
这种生活方式。
与道家思想的联系。
可以用一个。
朴”字概括:道家提倡返璞归真.而梭罗也追求生活俭朴。
精神充实。
老子深深感到,人类社会的种种问题都是人们对外在物质的强烈欲望带来的.而返璞归真就能使人抵御物质的诱惑。
保持心灵的宁静。
其次,梭罗、老子和庄子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都是采用水的意象来传达他们的思想精髓。
“知者乐水。
”梭罗选择在水边——瓦尔登湖畔隐居两年.完成了两部与水有关的作品<在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的一周>和《瓦尔登湖>。
梭罗的作品中充满了水的形象一河流、沼泽水塘。
而老子和庄子也做足了水的文章。
宁静是水的一家个特性.梭罗视瓦尔登湖的宁静为真理的象征.它超越i i论;世俗世界的兴衰更迭而存在。
梭罗还把水比作宁静的,灵和澄澈的精神,他相信。
瓦尔登湖是衡量人的本性的地方”。
宁静淡泊,无所欲求,也正是道家所追求的境界。
水的平静对于庄子来说是德的象征。
如果一个人能保持;心灵的平静.超然物外,那么他的德性就会自然显露出!来。
纯净是水的另一特性。
每天晨起,梭罗到瓦尔登湖洗}浴,以净化“粗俗的感官欲念”,洗涤心灵的污垢。
“当纯;洁的航道通畅时。
人便立刻奔流到上帝那里。
”而对道家;来说。
立身清纯,恰似静水澄月,才能领悟“道”的本质。
梭罗与道家思想的共同点还表现在对于统治者干涉j的憎恶上。
老子反对统治者过分地用法令来控制人民的}生活。
老子认为管理国家最好的办法是。
无为”。
老子的:所谓“无为”。
并非什么也不做,而是。
不妄为”,顺其自;然,不勉强、不干涉,即尽可能少地干预人民的生活。
尽{可能少地发号施令。
老子主张通过圣人的“无为”达到!最愉快的结果一“无不为”。
在<论公民的不服>一文中.梭罗阐述了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
政府充其j量不过是权宜之计”.。
政府是由人民选择,用来执行他;们意志的一种模式”。
因此政府本身并无凌驾于公民之上的神圣性。
政府应使公民个体的自由得到保护。
对其i所选择的行为不加干涉。
政府应做有利于人民的事情。
;而不应干扰人民。
他坚决拥护。
最好的政府是管得最少i的政府”的主张.进而将其演变为。
最好的政府是一事不j管的政府”。
梭罗要求政府“一事不管”的主张正是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政治演化。
四、总结语
老子认为。
为道”高于“为学”.。
为道“是人生的首要;任务。
老子使“无为”与。
道”为一,认为人若能顺乎“道”而:无为,则能做到无不为,无不治。
最后导致。
鸡犬之声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民”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
爱默生和梭罗没有致力于建立一套完整的超验主!义理论。
他们极少堆砌观点,加以褒贬,而是运用书信、随;笔和演讲这些简洁的形式表达思想。
这和道德经、庄子!的风格相似。
他们具有浪漫主义文学的人文气质,像道家思想倡导的那样,注重个人的直觉和感悟,注重自身;的体验和思考,探索人的心灵而不完全脱离现实.成为;美国思想文化的主要潮流之一.这与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现实意义非常贴近。
参考文献:
[l]常濯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2]吴定柏《美国文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董衡巽《美国十九世纪文论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4]吕锡琛《道家与民族性格》[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